一 : 从特朗普入主白宫,看Facebook如何蚕食谷歌的未来?
文 / 王新喜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终于尘埃落定。特朗普最终打败希拉里,如愿以偿入主白宫。但特朗普的胜利,也是社交媒体的成功。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时间,美国人在社交网站上花在特朗普相关资讯的时间总量超过了1284年。
也有业内人士称,特朗普是美国第一个网红总体,非常擅长通过社交媒体与直播平台营造个人形象,特朗普在Facebook与Twitter上的粉丝合计接近3000万。早前在距离美国总统大选还剩下2周左右的时间,他还在个人的Facebook上推出竞选晚间秀,Facebook上的数据也显示,特朗普支持率为56%,希拉里支持率为44%。目前的投票结果最终特朗普以48.7:47.7的得票率战胜希拉里,Facebook早前的数据也几乎对应了当前美国总统大选的民意结果。
而Facebook对流行趋势与潮流把握的非常敏感,早前Facebook就在自家平台直播服务 Facebook Live 上与 50 家广播、平面、以线上媒体合作,直播美国总统选举日。当然特朗普也很擅长迎合这种趋势与用户潮流,他曾在个人网页上写道:“如果厌倦了带有偏见、主流媒体的报道,那么就来我的Facebook Live直播吧。”
早前花旗集团分析师就谈到一个观点,无论到底是谁可以入主白宫,Facebook都将击败谷歌成为美国大选最后的赢家。因为Faccebook和谷歌将会在2016年大选期间成为最大的数字广告投放平台。
Facebook对谷歌的威胁正在越来越大
而在数字广告投放方面,Facebook正在加速抢夺谷歌的市场份额。不久前Facebook发布了财报,受移动广告业务大幅增长的推动,Facebook当季营收和净利润双双超过市场预期,第三季度营收为70.1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5.01亿美元增长56%;净利润为23.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96亿美元增长166%。
而Facebook的营收有很明显的一大特征就是,尽管它的业务向虚拟现实和即时通讯、视频直播业务等方面进行扩张,但业绩表现与利润基本上都是缘于移动广告业务。而在美国,移动广告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其它类型的数字广告。整个2016年上半年,移动广告占据了美国所有在线广告收入的近二分之一。
而根据美国互动广告局称,Facebook与谷歌两家公司占据了数字广告支出的68%,高于上年同期的61%。可以说,Facebook与谷歌是数字广告领域的双雄,但从目前的态势看,谷歌的情况可能越来越不妙了。
很明显,谷歌与Facebook的核心营收来源基本上都是数字广告收入。两家公司的广告业务的营收都占据着绝对比重,Alphabet 89% 的营收都来自 Google 广告,Facebook 几乎全部收入都来自广告,高达 96.9%。
如果从这种现状来看,谁能更吸引未来的广告主,谁就会是未来的赢家。目前尽管谷歌推出了一系列针对移动设备的新广告工具,并继续增加YouTube 视频分享服务的广告收入,勉强保住了业绩增长率,但无法掩盖的是,与Facebook相比,谷歌的创新力收缩和广告之外的商业变现能力正在趋弱。
在目前来看,两家公司在对广告主的吸引力上不相伯仲,但Facebook却有着更大的潜力。截至第三季度末,Facebook的全球月活跃访问用户总数已升至17.9亿人,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6%,日均活跃用户增长至11.8亿。而Facebook的增长速度更快尤其是移动广告业务的营收占比越来越大。Facebook第三季度来自移动广告业务的营收,占据了其广告营收的大约84%,超过去年同期的78%。
另外数据显示,2015 年 Google 在全球移动广告市场份额占比 33.7%,Facebook 为 17.4%。而今年来,Facebook却一直以40%的速度在增长。谷歌今年上半年的广告营收增长了22%,占广告市场同比增长的60%。而Facebook上半年的广告营收增长了67%,占广告市场同比增长的43%。两者的数据正在越来越接近,而广告主对于Facebook的需求非常强劲。
Facebook正在向视频为先的战略转型,Facebook已经在自身的直播服务Facebook Live投入颇多。对Facebook而言,更多的视频意味着可以更多获取广告主的电视广告预算。数据显示,有85%的用户在看电视时会同时刷Facebook网站,很多广告产品就在意如何吸引用户在观看体育比赛、电视节目、总统竞选辩论时在社交网站实时讨论与广告匹配用户的能力。根据此前美媒估计,竞选季40%的数字广告会在Facebook平台上投放。
也就是说Facebook目前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则是最大化占用用户时间,此前罗振宇曾提到的一个观点就是: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下半场,迎来了消费升级,而消费升级本质上是从空间消费转移到时间消费。
因此如果以国民总时间来计算产品的未来性,如何在恒定的碎片化时间里抢占用户是当下的互联网模式需要思考的方向,因为总体来看,互联网用户增长的人口红利期已过,获取用户以及用户使用时长的难度大大增加,占用用户时间才是未来角力的真正的战场。
而数据也在说明真正的问题,在目前来看,Google 的广告单价在下降,而 Facebook 的广告平均价格一直在上升。从模式来看,谷歌通过页面广告和YouTube视频广告向广告主导流,对广告主来说,这是比较传统的模式,而Facebook是依靠其17亿的DAU和超过50分钟的人均时长搭建起来的场景,这种场景模式就是占用用户时间。
但这似乎并没有引起谷歌的警觉
谷歌的精力与资金都在撒向一些目前暂时看不到产出的未来科技领域,如自动驾驶汽车、光纤互联网、Google+等,以及GoogleVR头显以及pixel手机等硬件项目,它们受到业内的高度赞赏,却成果寥寥。
无论在中美两国,社交巨头的核心都在于尽可能多的占用用户时间,Facebook在尽它所能的开辟新的业务单元,对于互联网上的新兴流行趋势与领域一个都不放过,表现出来的动作与腾讯越来越像。比如facebook正在搭建PC游戏平台,接入直播平台,从 Facebook 应用拆出来的聊天功能 Messenger 已经跟微信相当相似了。拥有超过5亿月活跃用户的Instagram已经进行开始涉足广告和电商业务,开始为营收增长做出贡献。
在中国,业界对于互联网传统巨头的未来想象空间的一种普遍的判定标准就是移动端的增速,2015 年 Google 来自移动端广告的收入占总广告收入的 50% 左右,而Facebook 的这个数据为 77%,今年第二季度已经提升到了 84%,而这种势头其实就代表着一种趋势。
虽然 Facebook 、 Google 都向广告商确保使用它们的服务可以取得更佳的收益效果,这两家公司都具备非常优秀的精准定位和用户转化能力,但毋庸置疑的是,Facebook的服务正在被更多的广告商青睐,这对于谷歌就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号。在Facebook之前,谷歌在网络广告的市场地位几乎无可撼动,可以说,如果没有Facebook,谷歌的营收利润增长空间将会远大于现在。因为如果说广告市场的盘子是恒定,一家的高速增长,必然意味着另一家的市场份额会遭到挤压。
尽管包括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在内的美国科技大佬都不支持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但特朗普当选,也有Facebook的一份功劳,这可能不是小扎想看到的。不过,对扎克伯克来说,这也是好事。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Cronin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时间,美国人在社交网站上花在特朗普相关资讯的时间总量超过了1284年。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广告商更喜欢通过社交平台占用更多用户停留时间来匹配特定的广告与服务。即便从政治广告这一块的收入来看,未来的大头可能会被Facebook收入囊中,那么这对于几乎完全依赖广告收入Google 的来说,其未来生存空间,可能因Facebook的存在而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作者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
二 : 如何规划好孩子的一生
今年4月11日,我应邀参加了浩途妈妈读书会组织的年会和论坛,在场的嘉宾都是老朋友:兰海,孟迁,晏红,还有《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译者安燕玲。讨论的题目是“如果规划好孩子的一生”,这里发表我的部分谬论。因为是工作人员从录音整理出来的,都是对话口语,我粗略地修理了一下,还给起了几个小标题,仍然显得零碎,有失精炼,请朋友们多包涵。
流行的短视规划
关于如何规划好孩子的一生,我们刚看了这个题目,肯定都会说这个提法有点不靠谱,立意有问题。
我知道很多父母想规划,而且有父母已经规划好了,孩子按照他的规划成长。但是很多时候,这些父母有一个问题,就是他的规划太短视了,他规划的尽头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非常短的,这种规划确实是不靠谱的。
我接触的学龄前父母更多,我会跟他们说,其实你现在做的事情的确是给孩子的一生做铺垫,你不要把你的目光只看到他上了小学,只是去忧虑他幼小衔接怎么办?上了小学一年级考不了双百分怎么办?跟不上怎么办?拼音不会怎么办?加减乘除不会怎么办?即便再进一步也仅仅想到——孩子要考大学,而且要考名牌大学,或者将来要出国,或者怎么样,这个仅仅规划做到22岁、23岁就行了。这就是典型的短视规划。
事实上,你需要看到你的孩子80岁的时候,他的人生是什么状态,跟你今天做的事情有关系。你要想到你都进了坟墓,我们已经不存在了,我们都化风、化烟了,孩子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跟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在他童年时代都做了些什么是有关系的。
不要做井底之蛙
我们在这里夸夸其谈,怎么规划孩子一生,怎么做这些事情,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也好,兴趣班也好,让他拥有什么样的特长,都是在用我们成年人现存的价值观去想象。但是我们的想象力实在是狭窄得可怜,我们的想象力太有局限了。其实我们是想象不到世界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仅仅可能有个大概的估计。我们对孩子这一生的设想也受我们自身的严重局限,我们其实想象不出来他的一生都会遇到些什么。
而且无论现在流行的教育,还是我们这些当家长的人,都忽略一个特别本质的问题,就是孩子是什么?孩子是怎样成长的?孩子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他真的需要一些什么?
每一个人到这个世界上必须回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归宿是什么?其实我们很多人虽然当了父母,我们自己还没有把这些问题想明白,我们自己还没有回答清楚呢,就急着去规划孩子,就要告诉孩子——你是谁,你应该做什么,你应该怎么怎么样。我们有点太自以为是了,有点忒不虚心了。
我老公经营一家美国公司,他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最近又遇到一起:招了一个大学刚毕业的人,还是名牌大学,去澳大利亚读了两年书回来的人,测试、考试什么都挺好,于是跟她签了合同,三个月的试用期,一切都安排好了,两周以后来上班。
两个星期之后,这个人第二天就要上班了,突然打电话来跟人事经理说,我明天不来了,我不要来你[www.61k.com]们这里上班。
为什么?
我爸爸妈妈觉得你们这里不合适。
你爸爸妈妈为什么觉得这里不合适呢?
因为合同只有三个月。
这是例行公事,你要是三个月之内干得好,肯定签更长的合同。
我爸妈觉得这个太冒险了,不想让我冒险,想让我找更稳定的工作。
说了半天你爸妈想要的,那你自己想干什么呢?
我想进公关领域。(这家公司是全世界第三大公关公司。)
那就从这里做起来吧,做好了肯定有前途。
不行,上海有一家公司给我更好的待遇,让我做marketing。
你不是刚说想做PR吗?
……
就这样,被父母规划好一生的孩子,按照父母的规划成长,她也名牌大学,澳洲留学回来了,但是这个孩子太可怜了,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她到底想要什么。她都成年了,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她的爸妈还在指挥着她的一切。很可能要指挥她一辈子,甚至爸妈去世了,都还在指挥着她。她要花多长的时间,才能稍稍对自己有一点感觉呢?她今后大概会在很多事情上不快活,而且还说不出来为什么不快活。
规划好自己吧
说实在的,古往今来对于我们人类所应具备的素质的要求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不要看现在流行什么,因为很多时候,流行了一会儿的东西就死了。而是看看几千年来,我们人类保留下来真正好的素质是什么,如果你想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该怎么去培养孩子了。
你能做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你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会像你,而且你喜欢他像你,他有自己的人生轨迹、特性,朝着那个方向走,你也会很满意。
我接触很多家长,看孩子一身毛病,特别焦虑:他这个样子,我该怎么办?其实说到底,他对孩子不满,孩子身上所谓的毛病,都是他自己有的,他也是这样的人,但是他不喜欢自己的特质,他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特质,就特着急,特不喜欢,想着改孩子。与其改孩子,不如把自己改了,规划好自己,做好自己,对孩子就不那么着急了。
也就是说,与其夸夸其谈如何规划孩子的一生,不如认真思考一下如何规划自己的一生。
构建和谐的未来
小草青青老公提的问题,未来到底什么样?我们可不可以稍微看远一些,看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而不是纠结于我们眼前。还有那个说法,我需要培养孩子适应眼前这个环境,同样的也是一个狭窄的观念。为什么要适应眼前这个环境?眼前这个环境需要孩子去适应吗?如果逼着他适应的话,这样对孩子好吗?我们都要思考这样的问题。
兰海一开始说了,让我们的孩子将来去创造更加合适他们的环境,我举双手赞成。其实我们培养孩子不是让他去适应什么,而是让他去创造什么。我们大家都知道当前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那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适应它呢?为什么不让孩子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呢?我们帮助他获得这种能力和胆识。因为这个地球太需要这样的人了,太需要我们的后代去创造一个不一样的社会、一个不一样的环境。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做起,我真的不知道人类还有多长远的未来,这个地球已经被我们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我想起我儿子6岁的时候跟我说一句话:“我长大以后,想帮助这个世界。”这个就是他的理想。后来他还说过,以后想当老师、科学家、摇滚乐手、足球运动员,看了《哈利·波特》,又想做化学家,做那些实验。但是他有一个主题,还是一直都在重复——“我长大以后,想帮助这个世界。”
我觉得这个世界挺需要帮助的。从现在开始,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方向应该是给孩子两个字:“和谐”。我们要让孩子跟大自然和谐地相处,我们要让孩子跟所有的人、跟这个世界和谐地相处。这个世界目前的架构是金字塔形的,是你死我活的那种竞争,一定要把别人踩在脚下,必须爬到金字塔尖才舒服,金字塔下层的人全是失败者,如果世界再以这个架构延续下去,必定会继续无休止地掠夺大自然的资源,破坏自然环境,根本不顾及未来,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所以我们的后代要构建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而不再是金字塔形的,不然这个地球就难以为继了。
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他们的孩子的未来,为了人类的未来,咱们都把目光放长远吧。
p.s.刚刚听丈夫说公司一个年轻有为的女孩子被父母逼迫着辞职回老家了,因为父母要她守在身边。她不想离开这份工作,却万般无奈,不敢忤逆。这个女孩子曾在美国留学获得学位,很聪明能干,如果留在公司发展,大有前程,却摆脱不了父母对她人生的控制。父母的一己之私,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葬送掉孩子的美好前景。
三 : 失身女孩该如何面对未来丈夫呢
读英国小说家哈代的名著《德伯家的苔丝》的人,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重要情节:善良的苔丝与乡村教师的儿子安玑·克莱相爱。就在结婚夕,苔丝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将自己曾失身于一个无赖的隐秘告诉了安玑·克莱。克莱知道了她这段“耻辱的”经历之后,便断然抛弃了她。从此之后,苔丝便走上悲惨的生活道路。
在封建社会里,类似苔丝这样的遭遇并不罕见,失身的少女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新婚之夜,不仅不能得到新郎的谅解,还会受到整个社会的厌弃,其结果只得走上死路。在封建观念的熏染下,男性对于新娘是否是处女也极为重视,新婚之夜如果不见新娘下身“落红”,就会立即将其休回娘家,在一些个别的民族,还会残忍地杀死新娘。
应该说,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开放起来,对处女的要求不再那样苛刻了。
但是,流毒了上千年的封建观念并不会完全绝迹,再加上心理的作用,还有相当一部分男性对于这一点仍然相当看重。顺着历史的脉络纵向来看,贞节观念,也就是对处女的崇拜受到了几次冲击,但是对处女膜的崇拜并没有因此而消逝。人们对贞节始终抱有好感,不忍心也不愿意伤害它或抛弃它。即使在性自由的20世纪90年代,我们中国人毕竟还在努力提倡贞节,而处女依然受到特殊的敬重。从古至今,贞节的妇女和处女受到称颂,淫荡的妇女和卖淫女受到辱骂,这都是世态实相,都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越是性放荡的年代,贞节就越是难能可贵,因而也就越是倍受推崇。我们中国人似乎是一个信奉贞节教的民族,因此总是尽力维护贞节,大力提倡贞节。贞节观念在中国,一定还会传承下去而不会被否定掉。中国人崇拜贞节的意念,是不会在短时间内根本动摇的。
因此,我们现在的男人们,如果发现或怀疑新婚妻子不是处女,虽然可能嘴上不说话,但心里却极不是滋味。
在这种情况下,对一对新人来说,家庭生活还没有开始,就注定会终生追随着一片抹不掉的阴影。我在做性健康咨询工作中,这样的例子见得非常多。既然有这样一部分人存在,那么,当我最近收到下面这封女性朋友写来的信时,一点也没有感到奇怪。信是这样写的:
“在没认识他(我现在的未婚夫)之前,我还有过一次恋爱。”在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之后,这位朋友写道:“我们相爱过,也谈论过婚嫁,还发生过性关系,但是后来我们还是分手了。如今我马上要结婚了,但我却一点高兴不起来。我想在这件事上瞒着他,但又不知道这事能不能瞒得住;我想向他说实话,但又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我究竟该怎么办呢?请帮我拿个主意吧!”
在为这为女士出主意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再次强调一下几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有关处女的技术鉴定问题。严格地讲,从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来看,处女与非处女是无法区别的。长久以来,很多人都把处女膜当成处女的标志,这其实并不可靠。临床医学已经发现,有的女性处女膜具有很好的弹性,中间的圆形空隙可以扩张得很大,多次性交处女膜仍不会破,当然就不会见到“落红”;还有的人处女膜很薄,一有剧烈运动就会破裂,到了新婚之夜也不会“落红”;另外,我们已经多次讲过,根据近年来新疆医学院谷祖善教授调查,第一次性生活时没有出血的青年女性占29.7%。由此可见,用处女膜是否破裂,或者用第一次性生活是否出血来确定是否是处女,实在没有科学依据,甚至可以说是现代人所作的荒唐的事情之一。
现在流行做修补处女膜的手术,把破裂的处女膜修补起来,以便瞒天过海。到目前为止,经过我的介绍到有关科室去做处女膜整形手术的女性已经有几十人,我曾经对这种现象做过比较深入的伦理学思考,我想在今后的节目当中就这一现象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和听众朋友们作更近一步的说明,在此我先不多说。
应该说,从医学上讲,这种手术难度并不大,做好之后以假乱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话又说回来,即使不做这样的手术,又能有几个男性见过或认识处女膜是什么样子?我权且不说一般的社会上的男性或女性,也就是一般的老百姓,有一位妇产科医生曾经从即将毕业的医学院学生当中找了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作了一个调查,让他们在为年青的未婚姻女性作婚前检查时,顺便回答被检查者是否处女膜完整,能够回答正确的人不到五分之一,即使这样低的分辨率,我们还不能否认这些回答正确的同学是不是懵上的。这个调查很能够说明问题,因为我们在工作中,就经常有年青女性到医院,让有关专家看一看自己的处女膜是不是因为某种原因已经破裂了。我想,如果一个女性能够认识处女膜是否破裂的话,她肯定不会到医院去让别人检查,因为这个部位毕竟是最隐私的。一般社会上的男性说能够看自己的性伴侣或者将来的妻子是不是处女,是不是有点吹牛了?我感肯定,是吹牛。实际上,他们只是,也只能将第一次和某个女性发生性关系时有没有出血,作为了判别是否为处女的唯一标志。
毫无疑问,在我们的道德观念下,欺骗当然是不对的,但在这种事情上似乎可以另当别论。如果对方特别看重这种事,一旦发现后便会酿成恶果,那自然是瞒住为好。即使对方是个十分开通的人,新娘已决定告之以真相,也最好暂时瞒住,以免冲淡了新婚的喜悦。这不叫欺骗,而是权宜之计。
如果有必要瞒住对方,倒也用不着动什么手术,全看对方是何等样人。
如果对方对这种事不大在意,处在新婚之夜,初次性接触的狂热时
刻,丈夫的心思全放在那种性关系上,是不会分心去注意新娘有何异常的。即便他还想着这桩事情,如果女方能耍点小聪明,也能把他骗过去。如果男方执意要在新婚之夜搞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那肯定会伴随着彼此的不信任。
对一位女性来讲,即便侥幸躲过了这一关,日后也终究会露马脚。你自己可以守口如瓶,但别人却不会永远为你保密,而且这种事情一般都是难以绝对保密的。
女性如果多动些心思,我想,这种事情不用向别人讨教,还是有可能不让男性发现真相的,但在这种情况下,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为很多女性会对此事耿耿于怀,深觉不安,总觉得对不起现在的丈夫。如果是为此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甚至到了惶惶不可终日的地步,那么我们建议你还是坦白为好,以求早日解脱,但在准备开诚布公之前,你一定要三思而行。
夫妻之间并不一定无话不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有人可能不愿意听这话,但我所说的都是实话,信,你可以问一问你自己,在你所生活的日子里,权且不说你做了多少事情对不起党、对不起社会主义,你又有多少事情能够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对得起你的朋友、丈夫或者妻子?在我们的这社会里,表面一板正经,满口仁义道德,实际却一肚子男盗女猖的人还少吗?这样的例我们不用举王宝森、陈希同之流,我们身边这样的人还少么?所以我说,人人都可以保留自己的隐私,你完全不必为对丈夫有所隐瞒而内疚。如果你丈夫还算知书达礼,而且对你感情很深,你直言相告反而是在给他心灵制造折磨。假如你思前想后一番,觉得非说不可,那我们建议你也不要搞得郑重其事,最好在感怀过去时,以闲谈的口吻道出,那样丈夫感受到的冲击就会小得多。
还有的女性本人不想把这种事告诉对方,但是担心如不及时坦白,婚后一旦被发现,就会授人以柄,一生受尽丈夫的蔑视,甚至还可能受到虐待。两厢比较之下,还是早说为好。
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其做法也有一定道理。与其让矛盾留到将来出现,不如早一点让它暴露出来。如果对方心胸狭窄,一听此事便勃然大怒,就可下决心离这种人远一些,大可没有遗憾的必要。如果对方宽容大度,便可以证明你选对了人,把全部爱情倾注到这种人身上完全值得。对于那些性格刚烈,敢说敢做,自主意识强的女性来说,这种诚实的做法并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本文标题:如何规划孩子的未来-从特朗普入主白宫,看Facebook如何蚕食谷歌的未来?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