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我们那个年代的文艺范儿

发布时间:2017-11-11 所属栏目: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

一 : 我们那个年代的文艺范儿

我们那个年代 我们那个年代的文艺范儿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小姨带我和弟弟去溜冰场。溜冰场的管理员是个二十来岁的男青年,他通过自己的办法,跟和我同样年轻的小姨搭讪上了。在最初几句言不及义的对白之后,他们迅速把话题转向了文学,这个年轻人告诉我小姨,他刚刚给小城的报纸副刊投了一首诗,正在等待编辑的回复。

我说了,这个年轻人是溜冰场的管理员,在那个科技不甚发达的年代里,他负责用肉眼辨识溜冰场上像鱼一样飞快地游弋着的人们,哪些人游玩的时间已经超过了门票规定的一小时,并且上前把他们驱逐出去。这身份使得他无法不显得粗暴,尽管如此,听着他和我小姨大谈文学尤其是诗歌,还说他在上海旅游时试图去拜访巴金,我都没有丝毫违和感。

在我们那个年代,谈文学的人不古怪,不谈文学的人才古怪,征婚启事上都要标注一句“喜爱文学”,否则就无法引发美好的想象,我见到有人还细化到“热爱李商隐”。

我爸妈要看每一期的《收获》《小说月报》和《人民文学》,在饭桌上谈王蒙和张贤亮,后来他们又喜欢上了余华。邻居家上高中的哥哥和上大学的姐姐更热衷于谈论朦胧诗,北岛、顾城和舒婷,他们家有一本封皮黑乎乎因此显得特别朦胧的《朦胧诗选》,我借回家抄了很多首,现在还能记得其中的很多句子:“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不得不还回去时,我无限惆怅。

有一天,我的堂哥来我家,带来他的一个朋友,那是个和他一样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本市电力局工作。这个朋友听了我对《朦胧诗选》的向往后,说,他正好有一本,我可以到他们单位去取,他给我写了一个电话号码。

我将这视为来自成人世界的邀约,那时距离溜冰场遭遇诗人又有几年了,我已经长成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对成年人的世界充满了探头探脑的好奇,认为他们一定在经历着一种更丰富、更有意思的生活,但跟我父母又不同。如今我收到的这个邀约,还和诗歌联系在一起,我暗自惊心动魄。我终于在做足心理准备之后,拨通了那个号码。

一个声音甜美的女人告诉我那人不在,又愉悦地追问我是谁,我只好说,我是他妹妹。她笑吟吟地(隔着电话也能感觉到)说:“我没听说他有个妹妹。”我无言以对,默默挂了电话。

我猜,这个女子一定是在爱慕着那个拥有诗集的年轻人,她心里很有把握,但还是对陌生来电有着温和的戒心,我猜想她性格斯文,长相和声音一样甜美,这可能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办公室恋情,祝愿他们终成眷属。

啰哩啰唆地说这么多,就是想让你感受一下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文艺气氛,我突然很怀念它。

在如今这个“小时代”里,美丑冷暖,文艺不文艺,都是没有意义的,似乎,人们被分成两个阶层,有钱的与没钱的。人们的眼睛都像是自带二维码扫描,看一眼,就能够把你归类。

电影里还在演屌丝和公主的爱情,你知道它真的只是在“演”,假如说在当年诗歌可以装饰煞有介事的灵魂,现如今早已唾弃了它的人们,选用名牌服饰装饰自己的周身。文艺范儿的安妮宝贝,也会让她笔下的男人穿价格不菲的白色衬衫,住开满鲜花的别墅,给未婚妻送黄金龙凤镯。在文艺女青年那里,文艺范儿还是一份提升身价的嫁妆。

我因此觉得我在铁艺店里遇到的那个小老板有一种英雄气质。那是在四年前,我要安装几个铁艺窗户,随便走进其中一家,老板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不高、微胖,与我在装修过程中碰到的其他小老板唯一的差别是,他的桌子上放着一本《红楼梦学刊》。

作为一个“选择困难症”患者,我没法当即决定是不是在这家买,看了几眼,就离开了。下次我再来,看见老板在翻读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若是在我们那个年代,我也许立即就会和他展开关于《红楼梦》的讨论,但当时,我只是继续跟他谈价钱,确定款式。付定金的时候,我需要在他的本子上写下我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他抬头看看我,说:“你是不是写过一本书,叫《误读红楼》?”

我承认了,彼此却也没有别的话说,他优惠了一百块,这是在这个时代里,红迷之间比较合适的一种致意了。

窗户装完之后我们再也没有联系过,我有时开车会路过他的小店。他让我想起老作家刘斯奋说过的一个典故,说是在古代,有个小老板跟他的同伴说,他要快点收摊,好赶得上去雨花台看落日。我不想用“文艺范儿”这种词来形容这类人,他们给我的感觉,都像是一座房子,面积不大,装修简朴,但窗明几净,玻璃杯中插有清晨带露采下的玉兰和栀子,看得出,是被认真收拾对待的居处。

每个人的生活,都像是一座房子,有的占地面积大,有的仅能容身立足,但不见得只有大的才值得花心思,小的居处,同样应该被认真对待。毕竟人生无法重来,日子是你自己的,不管是大还是小,都值得放进足够的美、浪漫和温暖,这些应该是能够超越金钱的事物。

二 : 我们的生活的这个年代

我们这一代人,也就是俗称的八零后,有着和前辈、晚辈完全不同的经历。首先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国家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较之父辈有了很大提高,我们的童年不会为衣食担忧,不会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享受父母的疼爱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出生在这样1个年代我们应该觉得庆幸。

其次,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不幸的。从上学开始说,我们赶上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取消了毕业分配,我们没能赶上真正的素质教育,在学校我们除了学到了书本知识外,基本没有学到任何的生存技能。毕业后参加工作,由于在家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享受着父母的疼爱,很多工[www.61k.com]作也胜任不了。到了结婚的年纪,赶上了物价上涨,买不起房子(啃老族除外),而现实中的很多女性都要求男方有房、有车,这样比较有面子,也比较有保障,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贷款,靠着每月微薄的工资,来养活一家老小,偿还银行,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房奴、车奴,为了房子和车子而整日奔波。

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是利国利民的正确举措。但要是国家对社会养老的措施不到位,可就苦了我们这一代了,2个人至少要养活七口人,这是1个什么概念啊。现在虽然国家在社会养老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按照现在的工资水平和消费水平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八零后或许还没感受到,但不会太久。

挑战和机遇总是并存的,有了压力才有奋斗的动力。希望我们的八零后正确而积极的面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为了自己和家人努力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吧。

三 : 那个年代的戏果儿大师们,拍婆子的故事......

拍婆子流行于1967至68年的中国北京。流行高潮期为1968年。1969年,随着“上山下乡,全国一片红”而退潮。

  ⒈为什么流行于1967——68年的北京

  1966年夏,红卫兵运动风起云涌。仅仅半年多,被利用的红卫兵即遭抛弃,由斗志昂扬转为颓废消极。在复课闹革命中,属于老三届的青年被排除于学校之外。曾经驰骋于历史舞台上的老红卫兵(人称老兵)既无革命可干,又无学可上。他们精力旺盛,欲望充沛,却不知路在何方。他们无聊烦闷,四处闲逛,无所事事,许多人又因父母受到冲击,顿失依托,开始抽烟,喝酒,拍婆子,逐渐形成1种玩世不恭的风气。北京因干部子弟云集而成为拍婆子的首善之地。
  当时在校的中学生是上而不学。师道尊严已被批倒批臭,课堂如茶馆酒店,来去自便。上课时,学生以学革命为主,兼学别样,包括看小说(含手抄本的黄书)、说脏话、打架、梦周公、照镜子。好像在课堂上吃东西的并不多,可能那时太穷,没钱买零食。懵懂之中,在校生意识到自己未来的命运也逃不出上山下乡。一些人受老兵的影响,也加入拍婆子的行列。
  鉴于当时依然革命的气氛和传统意识,男女私事多少带有几分离经叛道。对青年人来说,革命加恋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诱发出巨大的激情。然而,首先“拍婆子”并不具有革命的含义,其次,许多拍婆子的男生并非寻求实质意义上的男女关系,最后,因为在“拍”的过程中多有第三者在场,具有团伙的行为意识,而非绝对意义上的男女私人行为。
  “拍婆子”的社会时尚含有青年人逐渐苏醒的自我意识,老兵因失势而更加固执地张扬自己的存在,干部子弟与权势脱不了干系的生活方式,女孩子本能地寻求团伙的保护,以及混混噩噩的流行时尚的跟随者。
⒉何人拍婆子

  男生,以老三届初中生为主,年龄在15至18岁左右。当时,老三届的高中生已经比较成熟,虽然也无事可做,但视拍婆子为小孩儿的玩意儿,一般不上街明“拍”,而是比较认真严肃地交结异性朋友,承担生命中添加的含义。
  据我的记忆,拍婆子的男生主要是干部子弟或高干子弟,其中包括革军,革干和一些文人官员的子弟。
  城市贫民和工人子弟中的某些人可能有样学样,但是他们与干部子弟壁垒分明,几乎互不来往,老兵常常称他们为痞子,对他们不屑一顾。毕竟,1966至1969的北京仍然是红卫兵的世界。
  虽然在非干部子弟中,亦有“带圈子”(圈子是又一黑话,带有贬义,和一些地方的“破鞋”,女流氓基本同义)的说法和活动,但是“圈子”涉及的是更加单纯的男女关系,所以“圈子”没有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求的时尚。

  ⒊拍婆子所需的装备和能力

  自行车应该是最基本的装置,最好是锰钢转铃,全链套,二六或二八均可。永久13型自行车最棒,但是价格不菲,当时大约为180元人民币。穿军装,登皮靴,最好是将校呢军服,有人戴栽绒帽子。在某种意义上,服装和自行车的质量代表狂、帅、征服力和份儿(黑话,指在青年人帮派中的地位和权势)。
  根据婆子侯选人的喜好,备唱片,禁书等等。
  上餐馆的能力,到“老莫”(北京莫斯科西餐厅)“撮”一顿相当于如今献你999朵玫瑰花。
在某种意义上,拍婆子本身具有1种权威性,能够带个漂亮的婆子出去是1种地位和权势的象征。
⒋什么人被拍

  据我观察,被拍的女孩子以干部子女为主,那些知名的婆子大多也是某个大院的干部子女。菩萨蛮的《二百首》中提到的一二三四等女孩儿。其中一等为艰苦朴素的正经人,由于太正经自然不可入选为“拍”。第四等的女孩儿已经被“坏人”拉下水,常常有男孩伴随,自然也无法成为婆子的候选人。所以候选人多集中于“二三等女孩”之中。
  这2类女孩都比较臭美。臭美就会导致打扮与众不同,而打扮与众不同则是婆子候选人的条件之一。
候选人的年纪一般在15-17岁不等,早熟者可小到14岁,而漂亮的也可高达18岁。

  ⒌被拍者的详细Qualifications

  a.有几分姿色。

  b.因为15至18岁无丑女,所以有几分姿色仍然不够,还得有浪劲儿。据本人观察,浪劲儿比姿色更重要。有三分姿色而无一分浪可能会遭遇“试”拍,但是很快便无人搭理,除非那女孩十分姿色,才令人屡试不爽,百拍不疲。而三分浪而一分姿色者,可能频频遭遇“拍”。
  总之,姿色是充分条件,而浪是必要条件,这充分必要条件决定了被拍的频率。
  浪劲儿通过衣着姿态表露。比如革干子弟上下一身蓝,着白边黑懒汉鞋。衣服当然以新为好,但鞋更讲究,必需黑白分明。以北京的气候,保持“白”鞋边不容易,所以鞋要新或常刷才行。革军子弟一身国防绿。
  头发梳两把小刷子,小刷子梳得很低,不像如今的马尾巴辫那么地高高在上。有些女孩后面梳着小刷子,还把几缕头发乱七八糟地揪下来,披在前面。
  冬天,革军子弟披着军大衣。女生围个大长围脖儿,特长的那种。捂着1个大白口罩,只露出两只黑眼睛,非常神秘,令人遐想。诸如此类都可看成找“拍”犯贱。总之得和人不一样,得引人注目,和当今的COOL差不多。
  我有一同学,个子不高,很白。每天一身蓝,鞋边白得晃眼。她经常以左腿为重心站着,略微前伸的右腿抖动着。她很少笑,非笑即酷。她看人时扬起下巴嗑,从细长的眼角那么一瞟,带着股浪气。虽然她并不算漂亮,可是却经常挨拍,不久就听说她成为某人的婆子。

⒍拍婆子的场合

  哪里都可以拍。但是鉴于当时极少有PARTY等社交场合,男女相遇大多在路上,商店和学校。一般看上了,亦可跟踪拦截。
  在老兵的带动之下,当时在北京城区的东四、什刹海和王府井一带,军队大院积聚之地的翠微路、八一湖一带,常见一些青年成群结伙于街头飞车,呼啸来去,似红八月遗风犹在。细心的人还会发现,数位男女青少年相跟行走,或伫立对话,但是其神态似相识又不似相识,这就是“拍婆子”的街景。拍婆子的街景反映了当时的年轻人对现实的迷惘,青春期的躁动欲望。他们将曾经追求崇高的激情发泄在拍婆子、打架“拔份”(这是当时的黑话。“拔份”,即在争斗或非争斗的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地位)当中。逐渐地,社会生活时尚从红卫兵极端崇拜革命演变为不具备革命意义的,追求自我快乐。仅仅一年多,创造这2种时尚的大部分年轻人又被更大的风潮——上山下乡所席卷,在无尽蹉跎岁月中,在所谓广阔天地里,他们无奈地消磨着自己的青春年华。看似阳光灿烂,实则晦暗破灭。
⒎拍婆子的方式

  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a.公共汽车式
  在公共汽车偶然相遇,尾随,找机会搭话。有时不惜跟随目标,换车数次。据我观察,这种方式的成功率比较低。如女孩觉察,惹出讨厌,就可能甩掉尾巴。而且公共汽车上人多,不大容易找到搭话的机会。
  b.骑车式
  在学校或常来往的街道上看准目标,然后骑车截道。骑车的男孩骑到被拍者面前,突然煞车,但不下车,男孩儿一脚点地,歪着身子,开始和女孩搭话。因为其突如其来,女孩一般会不知所措。如果女孩不加理会,继续走路,男孩还可以慢骑相跟继续追求。这比公共汽车式的成功率高。
c.冰场式
  滑冰时看中,快速滑到跟前,立即煞住。此时冰刀呲地一声带起冰屑,还可以在冰面上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显示一番。趁女孩惊魂未定,开始没话找话。滑冰技术好的,还可以故意轻微冲撞,借机搭话。另外,换冰鞋也是搭话的好机会。一般而言,得益于冰场气氛的烘托,这种方式有相当高的成功率。
  d.排队买票式
  记得当年,除了样板戏,很少有其他的文艺表演。所以电影院以及有特别表演的剧院前,常晃荡着许多拍婆子的男孩,或不安分想被“拍”的女孩。

大约是1968年的冬天,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场,有一次文艺表演,具体演什么记不住了,反正是极为罕见的外国文艺表演。当时青年学生漏夜排队购票。那次拍婆子的成功率特高。因为天气太冷,大家挤在一起过夜,易生情愫。那些能挤善推的男生,帮女生买到热门票,立下汗马功劳。他们此时在女生眼里,显得特别高大。不过在当时,这样的机会是千载难逢。
  

⒏怎样拍婆子

  男的:你们是哪儿的?(此为经典问句)

  回答之一:
  沉默,害臊,惊异,犹豫。
  应对之一,此种表现说明对方的清纯。即使立即掉头走开,一言不发,也还有机可乘。

  回答之二:
  “我是…”
  应对之二,这事成了一半,不过这样的好事似乎不多。

  回答之三:
  “你问这干嘛?”
  应对之三:
  可以说,“好像在哪儿见过你。”也可以直说“想跟你认识认识。”
  总之,只要搭话,就可能上钩。

  回答之四:
  “你管得着吗?”
  应对之四:
  这女的不好惹,但是符合“答话既可能上钩”的原则,所以还是有机可乘。这就得看男孩的功夫了。要琢磨怎么把这带刺的玫瑰采到手,怎么将这狠巴巴的话圆过来。

  回答之五:
  “你姑祖母有主儿了!”
  应对之五:
  糟,也许真碰上有主儿的了。这有主儿的女孩子,就被称为某某的婆子。既然是婆子,就有可能惹起纠纷。解决纠纷要看你的实力。
  也可能她根本没主儿,只是在吓唬你。
  大胆的,不甘心的男孩儿会继续问:“你能告我你是谁的婆子吗?”
  胆小的一般就此打住,以免是非。

盗亦有道,拍婆子有拍婆子的规矩。
  如果要拍有主儿的婆子,即呛行(流行语,即把别人的女朋友抢到手),按规矩就要和那婆子的主儿碴一架。碴起架来就没谱了,可能被人给花了(“花了”为黑话,基本定义为用砖头拍你个满脸花),也可能被人叉了(“叉”也是为黑话,比花了更厉害,是打架动用括刀之类的)。碴架赢了,这婆子就归你。大约67年的冬天,北海冰场发生过一次大械斗,起因就是因为2个著名的婆子,其中的1个绰号“镇北海”。
  另一规矩是拍成与否完全凭双方自愿,如果人家明说了讨厌你,你还死乞白咧地没完没了,你也可能自讨苦吃。

  ⒐拍成了婆子之后

  因本人从未被人拍成过婆子,只能靠道听途说,简述如下。
  有句黑话叫刷夜(也许是涮夜),经常是指男生带着婆子夜不归家,在外鬼混。这刷夜,可以是1个,二个甚至多个。所谓鬼混,其实并不像时下人想像的肢体接触。男女独处,一般多是搂个肩膀,黑灯下火时偷偷接吻。大多数男孩甚至从未真正占有过婆子的身体。他们在一起,不过是唱唱黄歌儿,抽烟,聊天儿,消磨日子。男女交往如保尔冬妮娅般的纯情,若谁真要是有了肉体关系,反而被人瞧不起,女孩儿就被称为“卖大炕的”,就此也就臭了。
  1个女孩一旦被“拍成”了婆子,就常常见到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双手环着男孩的腰,呼啸着穿街而过。那气势和以后的摩托车后座带个女孩儿不相上下。那风头绝胜于如今坐小汽车。

  ⒑后拍婆子时代

  1969年,拍者和被拍者都下了乡。在乡下,拍婆子仍有残渣余孽,终难再成气候。逐渐地,人们对拍婆子的记忆退化为“她曾是某某的婆子”,而她和她的汉子恐怕早已天各一方许多年了。到了70年代,更年轻一代男孩仍然在冰场等社交场合结识女孩,也会将此称之为拍婆子,以为时髦。但是那毕竟已时过境迁,不再代表1种情绪,1种时尚,1种团伙行为。

(题外话备注:

当时北京的老三届,尤其是老三届中的初中生,他们大体分为3个派系:一是以海淀区军队大院子弟为一派,这中间又以海军大院为首.他们仰仗着自己是革命军人出身,所谓根正苗红,从不把一般老百姓出身的子弟放在眼里.他们骄横跋扈,狂放不羁.二是以政府子弟为一派系,他们由各部委的干部子弟组成,这中间又以公安部大院和计委大院的子弟为首.他们中间大多数是当时被打倒的高级干部的子弟,上至部长副部长的孩子,下有局长处长的子女.这2大派系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派系就是由胡同里的市民子弟组成,他们人数不多,势力较前两派来说弱些,代表人物是小混蛋和王小点,他们代表了北京市的工人及市民阶层的子弟.他们仇恨干部子弟,更仇恨军队子弟.

  文革刚开始时,革干和革军出身的学生,在当时是响当当的红卫兵革命小将,他们批判修正主义线育路线,狠斗校长及老师,大搞打砸抢抄家等活动,是当时制造混乱的急先锋.这中间也不乏高官的子女.但随着文-革的不断深入,老干部们被纷纷打倒和靠边站,他们这些老红卫兵们(以毛-主-席1966年8月18日第一次接见红卫兵为界,8月18日以前的叫老红卫兵,简称"老兵")开始感到自己也受到了威胁,正是应了那句话: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来了.他们迷惘,他们困惑,他们不解.有些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们大多数是高中生,他们毕竟年龄大一些,比较有思想和头脑.66年文革开始时,68届初中生只有14岁,他们只能跟在高中生们的身后"干-革-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打起人来一点不手软.到68年,文-革已经搞了两年后,开始时的大规模混乱逐渐平息下来.高中生们在反思自己的行为,但初中生们到了表现自己的时候了.此时的他们正是15,6岁的年纪,血气方刚的小男人们,怎能按捺住自己的狂野血性.无人管束的他们,更是觉得自己是老子天下第一.于是,打群架,拍婆子,到处惹事生非.平心而论,这也不能全怪他们,整个社会都疯狂了,还能指望他们好到哪里去呢?随着大批老干部们的倒台,他们的子女在学校里也因沦为了黑5类子女而抬不起头来.倒是毛-主-席的一句:"还我长城"救了军队子弟的命.军队里基本还算保持稳定,除了在政府里任职的几个高官受到一些批判外,其他军队高官基本保持原样不动.应运而生的是,工人子弟们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了.小混蛋就是他们中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可惜的是,小混蛋们太没有政治头脑,可以说,他们是一群有勇但少谋的亡命徒,他们的狂妄惹脑了军队子弟们,所以小混蛋的被杀也是必然的,王小点最后也是死在乱刀之下.但杀死小混蛋和王小点的人无一人受到刑事处罚,据说杀死小混蛋的是以海军大院的人为主.当时做的结论就是:正当防卫.)

本文标题: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我们那个年代的文艺范儿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129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