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审美判断的特征-美的断想

发布时间:2017-11-05 所属栏目:掐断美女的脖子

一 : 美的断想

  月亮投下一丝月光

  化作柔美的歌声

  蔓延到河边

  轻快地划过去

  不留一点痕迹的

  点亮河水黯淡的月亮

  就这样

  延伸了诗人的记忆

  ――美的断想

 

二 : 美的断想

  总觉得自然最美。

  《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相貌丑陋,但心中善良的自然流露,让他周身散发着一种美的气息。如果一个人学会了掩饰,学会了涂脂抹粉,学会了虚情假意,那么依我看,就是装扮得再美,也是不自然,因而也是与真正的美无缘的。相反,如果他能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展示真实自然的自我,我也会接受他的瑕疵,并从心底欣赏他,悦纳他在小说《围城》里,为什么处处都占优势的苏文纨不能像唐晓芙那样俘虏方鸿渐的心?就是因为她学会了掩饰,学会了矫揉造作,学会了太多心计,而唐晓芙是那样清新自然,两相对比,唐晓芙自然令方鸿渐倾倒。妆饰,的确可以让一个人外表变美,掩饰,的确可以遮住瑕疵,但,自然美才是永恒的美,会带来永久的赏心悦目。总觉得羞涩最美。

  哈佛教授罗尔斯是名满士林的哲学大师,集“红烛”、“园丁”、“人梯”精神于一身,更是一位“擦去的是功利,写下的是奉献”的师长,他为本科生讲课时,只要一挂牌,几百人的阶梯大教室立马座无虚席。每每课毕,罗尔斯总要谦逊地说:“课堂所谈全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独立思考。”全体学生起立,长时间鼓掌,大师见状,像小孩子一样羞涩地夹起讲义,快步离开教室。

  令人肃然起敬的羞涩。

  泰戈尔曾经说:“美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羞涩源于害羞,害羞是人最纯真的情感表现。如果一个人可以厚颜无耻地做着伤害别人情感的事,可以毫无羞耻地玩弄别人的一片真心,那他就是最丑陋不堪的,他不配“人”这个神圣的字眼。羞涩泛起,可能是因为说了不雅的话或做了不雅的事,这种羞涩,说明他心中还有一种十分珍贵的东西叫“耻感”,还有一种为人最基本的底线叫“羞涩”,厚脸皮的人是不会有害羞之色的,举止行为卑鄙的人是不会脸红的;把自己的快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人,脸是绝不会变红的。

  呼唤自然之美,欣赏羞涩之美。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第一中学初二:点点动星

 

三 : 美的断想

    总觉得自然最美。

   《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相貌丑陋,但心中善良的自然流露,让他周身散发着一种美的气息。如果一个人学会了掩饰,学会了涂脂抹粉,学会了虚情假意,那么依我看,就是装扮得再美,也是不自然,因而也是与真正的美无缘的。相反,如果他能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展示真实自然的自我,我也会接受他的瑕疵,并从心底欣赏他,悦纳他。

   在小说《围城》里,为什么处处都占优势的苏文纨不能像唐晓芙那样俘虏方鸿渐的心?就是因为她学会了掩饰,学会了矫揉造作,学会了太多心计,而唐晓芙是那样清新自然,两相对比,唐晓芙自然令方鸿渐倾倒。妆饰,的确可以让一个人外表变美,掩饰,的确可以遮住瑕疵,但,自然美才是永恒的美,会带来永久的赏心悦目。

    总觉得羞涩最美。

    哈佛教授罗尔斯是名满士林的哲学大师,集“红烛”、“园丁”、“人梯”精神于一身,更是一位“擦去的是功利,写下的是奉献”的师长,他为本科生讲课时,只要一挂牌,几百人的阶梯大教室立马座无虚席。每每课毕,罗尔斯总要谦逊地说:“课堂所谈全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独立思考。”全体学生起立,长时间鼓掌,大师见状,像小孩子一样羞涩地夹起讲义,快步离开教室。

    令人肃然起敬的羞涩。

    泰戈尔曾经说:“美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羞涩源于害羞,害羞是人最纯真的情感表现。如果一个人可以厚颜无耻地做着伤害别人情感的事,可以毫无羞耻地玩弄别人的一片真心,那他就是最丑陋不堪的,他不配“人”这个神圣的字眼。羞涩泛起,可能是因为说了不雅的话或做了不雅的事,这种羞涩,说明他心中还有一种十分珍贵的东西叫“耻感”,还有一种为人最基本的底线叫“羞涩”,厚脸皮的人是不会有害羞之色的,举止行为卑鄙的人是不会脸红的;把自己的快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人,脸是绝不会变红的。

      呼唤自然之美,欣赏羞涩之美。

四 : 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

内容提要废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其小说具有一种梦幻般的审美特征。审美乌托邦、田园牧歌情调以及禅宗式超越的精神追寻,营造出废名小说中一个个镜花水月般的“梦幻”世界。

(www.61k.com)

关键词废名 “梦幻”叙事 审美特征 人情美 意境美 精神美

废名的创作可以说是对“梦”的书写,其作品的审美乌托邦、田园牧歌性、禅宗式超越,交织成镜花水月般的诗学风貌和“梦幻”般的审美特征。他曾说:“创作的时候应该是‘反刍’。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梦。是梦,所以与当初的实生活隔了模糊的界。艺术的成功也就在这里。”[1]484废名的整个文学观离不开一个“梦”字。他将“梦”与文学创作联系起来,称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一个梦:“莎士比亚的戏剧多包含可怖的事实,然而我们读者觉得他是诗。这正因为他是一个梦。”[1]484废名常常慨叹自己的创作如梦:“《竹林的故事》,《河上柳》,《去乡》,是我过去的生命的结晶,现在我还时常回顾他一下,简直是一个梦,我不知这梦是如何做起,我感到不可思议!”[1]482他不仅认为创作是一个梦,而且将自己评论其他作家的文字也称之为“用自己的梦去说人家的梦”[1]483。灌婴认为废名的《桥》是“作者对现实闭起眼睛,而在幻想里构造一个乌托邦”,“有一层缥缈朦胧的色彩,似梦境又似仙境”[2]。事实上,与其说《桥》属于“心象小说”,不如说“《桥》就是一部‘梦象小说’”[3]183。

一 审美乌托邦:“梦幻”般的人情美

废名的小说多描写日常生活中乡间儿女翁媪之事,以及在宁静和美环境中的和谐、纯净的人际交往。慨叹逝去童年之梦,缅怀故乡梦之幻觉,废名的小说透显出朦胧、温馨、淳朴的人情美。《桥》运用儿童视角描写了乡村生活的纯美和人际关系的淳朴、真挚、和谐与美好。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平静、安详、友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毫无芥蒂、坦诚相待。史家奶奶没有封建家长制作风,对小林和琴子之间青梅竹马的爱情不仅没有横加阻拦,相反去小林家提亲撮合他们以成就百年之好,即使知道小林对细竹的心事,也没有横加干涉,而是一如平常般慈祥,对他关怀备至。好心的三哑叔为报答史家奶奶的恩情自愿留在史家当长工。琴子抽命画祈求祖母长命百岁。琴子和小林两小无猜的爱情就是发生在这种淳朴而又善良的乡间生活之中,他们习字读书、看花摘桃,渐渐产生了纯朴真挚的情谊。十年后的小林,心中对细竹充满情意,情感在琴子和细竹之间摇摆不定,但是同时与琴子和细竹保持着一种纯朴、朦胧而美好的情感,没有一般小说中三角恋的互相猜忌和斗气,他们拥有纯朴而和谐的“三人行”,他们之间的交往唯美、和谐而又宁静。这是一个成人世界的童话故事,是废名对儿时纯洁美好的两性交往的某种梦幻般的追忆、缅怀以及向往。这种梦幻般的温馨和谐的爱情与浓浓的人情味与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相映成辉,显出废名的“审美乌托邦”。

二 田园牧歌情调:“梦幻”般的意境美

废名营造了一个个温情脉脉的田园梦,这梦远离喧嚣,充满了浓浓的诗意,这诗意的来源与其意境美的营造是分不开的。周作人曾说:“废名用了他简炼的文章写独有的意境。”[4]废名小说中意境美的营造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意蕴。废名不满足于零星的简单意象叠加,而追求一种“超脱的意境,意境本身,一种交织在文字上的思维者的美化境界”[5]。《桥》中对史家庄岳家湾美丽田园生活的描写,营造出了一个唯美的梦幻般的境界。严格说来,《桥》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连缀整部小说的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和情绪体验,每一篇都可以当做小品文来研读,各篇之间独立成章,几乎每一篇都营造了“美化的境界”:或是对山林的钟灵毓秀的描绘,或是对风俗人情的醇郁朴讷的写意,或是对人生命运的超脱与感悟,亦或是对世间万物的兴会与玄想。这些意象同时又纳入一个整体的氛围之中,营造出了一种镜花水月般的令人神往的朦胧而又幻美的如烟似梦的境界。《杨柳》中,杨柳无尽的绿意、人们在杨柳树下的呼喊、打杨柳的孩子围着细竹扎柳球、长长的柳丝缀满细竹一身等等画面,组成一幅静谧纯美的生活图,静穆美与人情美相互交织,形成了梦幻般的仙境。

多元意象的诗性建构。废名小说中的意象繁复,其中最具典型的、蕴含废名思想特点和体现其独特性的是“桥”、“塔”以及“坟”。“桥”是废名在《桥》中营造的一个中心意象,上部写主人公小林多次轻松过桥,下部写小林不敢过桥,只有看轻盈身姿的细竹和娴静淡雅的琴子过桥,桥是“爱情、婚姻之桥”的象征。废名在其他文本中也写了众多“桥”意象:李妈门前行人往来络绎不绝的卒石桥;莫须有先生小时候的过“桥”等。“塔”在废名小说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意象:《菱荡》中何仙姑“桥头立塔”式辛苦摆渡的老汉升天;《桥》中观世音用乱石堆成的塔,小林向细竹讲述的游历过的礼拜堂的塔等。废名曾说:“这一卷里面有一章题作 ‘塔’,当然也想就以‘塔’做全书的名字。”“我也喜欢塔这个名字,不只一回,我总想把我的桥岸立一座塔,自己好好的在上面刻几个字。”[6]另一重要的意象就是“坟”。《桥》中多次写到清明祭祀、坟地戏耍以及与坟相关的对话。《柚子》中外祖母饰着圆碑的坟,《浣衣母》中高高低低的坟坡,《竹林的故事》中竖着纸幡残片的老程的坟等。废名的小说许多时候都能一句就成一个意象。如河边村妇洗衣的“一两声捣衣的声响轻轻的送他到对岸坝上树林里去了”,宁静的乡村生活图景立刻展现在眼前;绿草在雨中静默的意象,废名只用了“雨滴绿”三个字便呈现了出来;此外像“极目而绿,垂杨夹道”、“骑在马上,绿林外是洪水”等等,用词极少而意境优美。

古典诗词意境的审美化用。废名曾经说:“就表现手法而言,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小说篇幅长得多,实是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7]废名在《桥》中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使意境美融会在古典诗词之中。如“琴子心里纳罕茶铺门口一棵大柳树,树下池塘生春草”、“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自然拈出古诗词,既不显突兀,同时意境全出,妙趣横生。另外,小说中的人物诗情满怀:琴子立桥头,小林看桥对面的细竹身穿红衣随口一句“红争暖树归”。“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具有叙事功能,既交代季节(时间),又渲染出周围环境。古典诗词的化用使得废名的小说具有含蓄蕴藉的意境之美。

三 禅宗式审美超越:“梦幻”般的精神美

废名有意通过挖掘儿女翁媪间的人情美,营造出田园生活的意境美来淡化和模糊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悲伤。废名笔下都是淡泊、朴素的佛禅式的人物,他们没有怨天尤人的悲愤,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有的是淡定从容地接受苦难与不幸,甚至于死亡。废名小说中随处可见苦难与不幸。《桥》中琴子和细竹都是孤儿,三哑叔讨米来到史家庄,史家奶奶老年丧子,抚养孙女和外孙女,狗姐姐生了一个孩子也已死去……生活的艰辛与苦难笼罩在人们的头顶。《竹林的故事》中三姑娘一家生活清贫,三个孩子只剩三姑娘一个。《浣衣母》中李妈命运悲惨。但是废名没有强调人生的凄清与苦涩,而是写出了笔下人物面对苦难时的坚韧和那份平常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废名的小说描绘的是“一幅幅经过禅宗哲学与美学净化过的日常生活画面,它们没有多少人间烟火气,而是禅意盎然”[8]。废名有意拉开艺术和现实的距离,营造一个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寄予自己理想情感和追求的精神伊甸园。在淡远、古朴、宁静的镜花水月般的梦幻世界中拷问人生意义,寻求超越人生苦难的途径,将梦幻般的世界当做灵魂的皈依。

废名小说中众多意象,如“桥”、“塔”、“坟”的反复出现,也显示出对禅宗的审美超越。在废名笔下,“桥”这个意象不单单是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意指符号:它承载着主人公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往往更具有形而上的意味。“桥”的本质就是“渡”,即把人从此岸引向彼岸,具有宗教上的意义,表现了人自我超越的艰辛和苦难的历程。桥边立塔是普度众生,观音造塔是超度无罪的亡灵,“塔”意象表达了废名对痛苦人生和苦难人世的悲悯情怀。“坟”的意象具有哲学上的超越。在废名看来,生与死是没有界限的,在佛教中强调生命的轮回与空无,“坟”不简单的是埋葬死人的一座土丘,同时也反映出废名对生命存在、肉体死亡的沉思以及唯美的人生哲学的热爱。

与审美功利化的趋势不同,废名的小说创作体现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关注人生的深层苦难。废名将西方生命哲学与中国的佛、道相杂糅,用独特的艺术方式,创造出唯美、超越现实的梦幻境界,形成一种审美乌托邦和超越性的精神美,从而使其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个独特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废名小说“正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深度回归的表现”[9],“用终极关怀之态度与眼光探索人生奥秘”,其小说“从始至终都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严肃思考和艰苦探索”[10]。

废名曾谈到过西方厌世派文艺对他的影响:“中国文章里简直没有厌世派的文章,这是很可惜的事。”他喜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哈代的小说、梭罗古勃的小说,“他们的文章里都有中国文章所没有的美丽”。废名固然受到过西方厌世派的启发,但是,他最终转向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超然境界:“中国人生在世,确乎是重实际,少理想,更不喜欢思索那‘死’。”[11]死亡意识在废名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生与死是佛教的重要问题,也是废名人生思索的重要方面。废名小说中充满了对生与死、梦幻与现实的诸种生命对立元素的思考。在废名看来,死亡固然是必然的,是肉体的消亡,但更是美丽的,是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的“镜”与“灯”。从生命和肉体的短暂易逝中,寻求对自然生命的超脱,赋予生命以永恒的意义,使得废名小说中对梦幻之美的追求具有某种形而上的意味。废名用死亡的炫美来反衬生命的欢悦和灵魂的自由,把现实幻化成一个个如梦亦如镜的境界:“镜子是废名关于梦象人生和幻象世界的隐喻表达。从废名的深刻心理创作机制观之,镜中的幻象世界与外在的实象世界物我无间浑然一体,镜中世界甚而远胜实在人生。镜中世界是废名把人生幻美化、梦象化的一种生存体验和理想人生表达。”[3]37正是在这一点上,废名继承了禅宗,又超越了禅宗。

参考文献:

[1]废名.说梦[M] //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1917—192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灌婴.桥[J].新月, 1932, 4(5).

[3]刘进才.京派小说诗学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废名.《枣》和《桥》的序[M] //陈振国,编.冯文炳研究资料.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1: 129.

[5]李健吾.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80.

[6]废名.桥·自序[M] //废名小说选: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7.

[7]废名.《废名小说选》序[M] //陈振国,编.冯文炳研究资料.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1: 129.

[8]罗成琰.废名的《桥》与禅[ 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2(1).

[9]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情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阎浩岗.生命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J].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 2003(7).

[11]废名.中国文章[M] //冯文炳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34-335.

本文标题:审美判断的特征-美的断想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056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