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四年级日记:正月十五800字
二 : 十一月十五日
前天,周五,跑去听了许久未听的中国电影史。[www.61k.com)
人依旧很多。去的时候已经迟到,便和那一群男生一样,坐在最后面教室的栏杆上,正好临窗,于是时不时地转过头去夕阳西下的场景,被四周的建筑挡住,看不见夕阳,但冬日里漫天的红彤彤映着刚下过雪的一片雪白,让人觉得很纯净。回头再看看老师在继续地讲着讲着,看着满教室里的青春,那一刻,我觉得很幸福!呵呵
看了徐克的《新龙门客栈》片段,老师说徐克版的《龙门客栈》更为现代化,更能够满足当下观众的需求。而原来,最有名的应该是胡金铨版的《龙门客栈》,因为胡金铨在影片中对历史的体现,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理想和家国情怀。有一点我很认同:老师说,胡金铨开辟了一个新的武侠时代,他的武侠影片更加注重对美术的运用,给观众以中国山水画般意境的感觉,体现了他的怀旧,也是献给台湾绘画年代的一首挽歌。而在武打场面上,张彻、胡金铨都深受中国京剧的影响,但他们以电影的形式从各个角度入手拍得更为吸引人。
胡金铨也受到日本黑泽明影片的影响,课上,老师放了黑泽明的《乱》的片段,其中战争的场面很真实,而影片以一位女子走在屋顶上,看到光从外面射入屋内,照在佛像上而告终,这一幕始终搭配着凄厉的日本音乐背景,我当时只觉得毛骨悚然。。。。。这部影片不仅是战争片,也揭露了人性。我想,最后一幕是不是影射佛是人性最后的救赎呢?
侯孝贤认为,胡金铨因为长期在台湾、香港和美国漂泊,这种生活限制了他在创作上的能力;他认为,胡金铨的很多影片是对“根”的探讨和固守(比如,保护忠良之后),胡的影片是以美术为出发点的。而在李安眼中,胡金铨有“大家国”精神,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胡金铨的电影,很中国,现代化,有独创性,在电影美学、电影意识上有独特的创造。
蔡明亮的《不散》和李康生的《不见》就是对60年代的导演致敬的影片。其中,《不散》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放映胡金铨的《龙门客栈》一片。
本日金句:电影是不可以被描述的,一定要看!
---------------------------------------------------天寒地冻,北风呼啸----------------------------------------------
晚上第一次去听了朱老师的艺术史。
看了卢浮宫的两件著名古希腊雕刻,课上放映了短片,从各个角度让我们欣赏维纳斯女神和萨姆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再听老师细细讲解应如何去欣赏,以及为什么古希腊的雕刻如此经久不衰地优美迷人?
刚好是我最想听的。关于古希腊,在香港的时候,有一次自己跑去尖沙咀的文化中心看了一部英文短片,讲克里特岛的彩陶雕刻等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以及火山爆发被吞没的整个历史,不过遗憾的是我本来背景知识就不多,所以也是零零落落地接受了部分知识而已。今天,可以听老师更详尽地解说,而我,对古希腊那个遥远又神秘的国度以及他们的文化遗产一直怀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很快进入角色,全身心投入听讲。
“希腊”这个名字的原义是“阳光下的石头”。(古人好诗意,呵呵)
提到克里特岛的彩陶,讲到了他们著名的“红底黑纹陶”以及“黑底红纹陶”。
而断臂的维纳斯女神和无头的萨姆特拉斯的胜利女神都具有残缺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残缺的美感呢?
原来,希腊的雕刻有其内在的结构、精心计算的比例,因此,“往往细节损失之时,恰恰正是结构暴露之际”,而整体的结构却不会因为某个部位的缺失而有所损失。这也表现了古代希腊人的计算能力,以及他们的智慧和理性、他们对客观的恰到好处的把握能力。
断臂的维纳斯还具有一种气韵,天然的气韵,老师还列出中国的山水画和书法来做比较,有相同之处—意会和感觉。
此外,老师利用光线照在雕塑上各个不同部位的不同影像,为我们细细地解说。其中,或者腹上的一条皱褶,或者俩个乳房之间的阴影,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在雕塑上给我们带来的美感和感觉各不相同,但可以让人感觉到那种生动和仿佛在流动着的美,会让人忍不住安静下来慢慢地欣赏和思量。(又是光线!要时刻记住这个重要的媒介!)
希腊的建筑,比如希腊神庙、罗马斗兽场,也都是经过精心计算设计而成的。当人站在希腊巴特农神庙下面时,并不会有压迫感,老师说,这是由于它们的高度刚刚好!人与柱子在高度的比例上恰到好处,所以不会让人产生压迫感。
想起了另一个问题,人体的黄金比例分割线,也是希腊人发现的呀!
一个适当的尺度,让人既能感受天地大海的辽阔,也不会因此而完全地失去了自我,依然能够感觉到自我的存在。所以,站在在希腊神庙之下与站在西藏高原之上,是完全迥异的两种感觉,在西藏的高原上,那是一种让人产生无条件的敬畏和完全虔诚的感受。
而为什么人们都能感觉到断臂维纳斯的美和中国山水画和书法之美呢?
那是因为,中国的艺术和希腊的艺术都是全人类的,那其实是全人类的相通的感受。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