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论语解读-解读《论读书》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散文随笔

一 : 解读《论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第一个具体的回答是从初中语文课本里获得的,培根的《论读书》里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时,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我曾经一直以为,博彩长才,才是最重要的,那些口头上略施花拳绣腿就能服倒众人,那些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旁征博引,口吐莲花的人,我是无比崇拜的。

  殊不知,读了这么多年书,我却误解了培根的本意。培根之所以把怡情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它是最重要的,而后面两种只是附加的功效。我很幸运至少自己,虽医错了病,却服对了药。

  读书是重要的,最重要是因为人是要独处的。就像周国平说的,独处是一种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灵魂的深度。一个人若经不起独处,那么灵魂就是浅薄无力的。但如何经得起独处?“独处幽居时”,读书可怡情。读书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是灵魂与大师的对话,是不断汲取的沃土。它是贫瘠的灵魂有了实体,自然而然,才能经得起独处的考验。

  若只重外表的热闹而忽略内心的空虚,若只打扮表象而无充实灵魂,那就如宫殿只有精雕细琢的纹饰而没有坚实的柱子般,最终会倒塌的。遇到什么突如其来的灾难,是经不住考验的。灵魂无法支撑肉体,人会崩溃的。而读书恰如建起了扎实可靠的柱子,顶住了灾难,肉体就不会垮下。就好像六一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即使遭贬,也能“乐且适”。

  如果毕淑敏建起了三间精神小屋,那么读书不仅撑起了房梁,更把快乐逗引进来。钱钟书《论快乐》里道,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而精神恰是由读书而充实的,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读书使人快乐。这种快乐,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缺乏物质不要紧,最重要是精神的旗帜不能倒。苏轼在寺庙里写过这样几句话: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肉是物质层面的,竹是精神层面的,要竹弃肉,宁瘦勿俗,可见精神之于物质的重要性。

  我曾见过讲读书最动人的一句话,掩卷深思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

  这就是说,当内心的精神小屋已鸟语花香,美丽无比时,这种美,是会从灵魂伸延到肉体的。无须刻意追求博彩长才,待灵魂已充实时,外表的博学,自然而然就也就有了。

  直至今天才领悟培根的论读书,我庆幸还为时为晚。

 

二 : 我读论语

读书何为?学为人而已!人之一生,只在践行一“人”字。怎样做好这个人?通过一部《论语》,孔夫子给我们指明了道路。

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对颜回的回答,人要克己复礼!当然,孔夫子所主张的“礼”指的是已经被历史风化,就要土崩瓦解的等级制度。不过我们从现代视角来看,将“礼”定义为礼貌,礼节,礼仪等等,我们可以得到深刻的感悟。要达到礼的境界,前提是要“克己”。克制自己,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有多少人迷失了自我?有多少人找不到了人生的航标?有多少人深陷于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又有多少人被这股毒流冲得无影无踪?但我们看,颜回做到了。在舞榭歌台灯红酒绿之时,他却独处陋巷,一瓢饮,一斗羹。他人不堪其忧,而颜回却泰然处之,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我们的确应该学学颜回,在这被欲望充斥的世界里,放下匆匆的脚步,克制自己,让自己简单一些,再简单一些。纵然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还是让我们从迷茫中找回自己,找到自己的风向标,找回那充满诗意的栖居!

举一反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中自然流露孔子对学生们的要求:主动学习,举一反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给我们指出了学习的正确方法和态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从孔老夫子那里学到点什么。也许我们都会背诵:“三人行,必有我是焉。”但在这大师云集,藏书浩如烟海的大学,有谁做到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有谁能够“择善而从”?在这自由宽松的大学,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求我所好,去探索我们感兴趣的任何事情。所以我们应该博学笃志,“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学习就应该举一反三,而不应该是填鸭式的灌输。学习要时常温习,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还告诉我们,即使是天资聪慧的人,也要认真向他人请教。活到老,学到老。就像孔夫子,注春秋,编诗三百,一部易经,韦编三绝,却仍放不下手......举一反三,是要学会活学活用,要懂得变通。学习更重要的是一种脚踏实地,严谨治学的态度,从孔子那里,我们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孝从心而出(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对于孝,孔子认为侍奉父母时保持着敬爱和悦的神色,即从心而出的孝才是真正的孝。从小我们就懂得对父母要孝顺,可是有几个人真正做到了?色难,这看似最简单的要求,又有多少人能践行?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黑丝变成了白发,岁月将那曾经的容颜划上了深深的痕迹,父母的被已被生活压弯了腰......其实父母期望我们的并不多,有时,他们只需要我们的一声问候,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轻轻的拥抱,他们只希望儿女们能够幸福.......不要说你与父母之间的代沟有多深,不要埋怨父母有多么的不理解你,还是多替他们考虑一下吧!孝,要从心而出。不要不好意思,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对我们的父母喊: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喊出我们对自己曾经的无知的歉疚,喊出我们埋藏在心底十几年不曾说出的爱!孝,从我们的心底而生,让我们用真心去对待父母,始终怀着那可感恩的心,做一个孝顺的子女。

《论语》,向我们展现了一代圣人的内心世界和高尚情操。跟随圣人的步伐,昂首于天地之间,我们的心灵必也会随之高大。

翻开《论语》,任凭仁礼的狂风在心中一次次激荡波澜……

每当读论语之时,总会感到心暖暖的。即使是在寒冷的冬日,也有着一股暖流充溢全身,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感动于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怕是不再有第二个如此执着于心中理想的人了。自幼受到礼乐教化熏陶的孔子,对周礼的梦寐便也深深地驻根于这位圣人心中。学而优则仕,孔子就是要达则兼济天下。从一个看管仓库的小吏,苦苦等待,终于做到了鲁国的司寇。这个机会让他等了整整五十年!孔子竭其才华,施其仁政,将鲁国大治。然而当权者昏庸无道,对孔子猜忌怀疑,加以排斥。无奈,孔子忍着满腔治国热情奔波于各国之间,去鲁使卫,去卫使陈,自陈返卫,去卫使宋。此时迷途的孔子,正如丧家狗般落魄。他多么希望能有一片让自己施展抱负的屋檐啊!在周而复始的游说行走中四处碰壁,他却丝毫不放弃,只因心中牢记百姓疾苦,才会知其不可而为之!凤不现世,河不出图,孔子失望于天下无道,但决不放弃!孔子,正如那茫茫黑暗中的一柄残烛,随风摇曳,但他却照亮了我们今后五千年的历史,穿越了岁月,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变成了永恒!

一股暖流涌入。

感动于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春秋,大乱的时代。在各国君主竭其所能的实施峻法,涂炭生灵之时,唯独孔子高喊‘仁者爱人”的口号,向严刑峻法发起了挑战。百姓为本,君主要以德治国,以礼治国。这种境界,深受周礼影响,但孔子并不是一味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膜拜周礼不是阻碍思想的进步,而是不能容忍道德的退步!为证以刑,需要驯服的是千万桀骜的民心,为证以德呢?只需要约束自己,其身正,便不令而行。政,正也;德,得也。一个浅显的真理,被埋没在利欲风尘中,孔子拨开层层泥沙,发掘出真理,举目却是呼啸而过的战火与昏君。恨只恨生不逢时,却掩盖不了那股正气和仁心!

一股暖流涌入。

感动于孔子的“有教无类”。三十而立,孔子在三十岁那年开始了执教生涯,创办了学堂。他广纳弟子,只要肯学,他就肯授。但又客观的教育,必须人品没问题,对待错误,丝毫不马虎,“小子可鸣鼓而攻之”。每一处师生融洽,气氛活跃的场面,都令我神往。调侃,指正,辩论,谁能想象三千年前的教育模式居然比现在的应试模式先进数倍。弟子围坐在老先生旁,有伴乐,有闲情,谈论各自的志向,岂不是和乐吗?也难怪弟子去世的时候,老先生会恸甚,“天丧予!天丧予!”能这样学习一辈子,不枉啊!弟子三千,成就七十二贤人。从颜回到子由,从曾皙到公西华,从子路到冉有,七十多位贤者求学于孔子,又将其师的言语记录成章,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博学的孔子,一个儒雅的孔子,一个执着淡然的孔子,一个千古无双的伟大智者!

一股暖流涌入。

他的坚定,他的仁德,他的和乐。经过了两千年,阅览了无数江山的兴衰,主导了无数君王的雄略,而现在,这一切在我手中,变得壮阔,变得饱满,必然在两千年之后,人们所仰慕的,还是那个巨人,将背影投射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

如今,我虔诚地翻开《论语》,从一个“90后”的视角阅读。《论语》的博大精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作为区区一介书生,从《论语》中学会的是执著的人生信仰和平和的人生态度。

执著,若用《论语》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解释恐怕最为切贴。明知不可为却依旧坚持,一生奔波。孔子乘着那辆吱吱嘎嘎的老牛车,从陈国到鲁国,累累如丧家之犬却不肯停歇。纵观古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志士大有人在。无论是誓死卫国的岳飞、文天祥,还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鲁迅先生,抑或是那些默默无闻为探究未知世界而付出一生的科学家,没有他们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后人的为之而使之可。那一份执著,是源于内心坚定的信念,对理想实现的渴求。那种为了理想永不放弃的执着给了我震撼的一击。“没有明确的目标,未体验过人生的痛苦,总以为世界围绕着自己而转。”这是社会给我们90后的描述。然而,孔子以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告诉我们:人并不总那么幸运,人的理想并不容易实现,人即使拥有智慧也可能无法立身,只有执著于自己的信仰时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这确实让我获益颇深。

除了执著,我学到的还有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平和。作为儒学创始人,温文儒雅,问礼于老子,面对嘲讽而不为所动,都是基于内心的平和。他就如一位得道的高僧,处变不惊,任万物流转自我浑然不动。当那些礼法上的规矩都融化成生命的习惯后,人便能达到从心所欲,这即是追求礼的最高境界了。博尔赫斯曾经说过:“请在我死后,将我葬在我的故乡——瑞典,因为那里具有符合我的气质——平和。”可见,平和极为重要,他告诉我们不要为名利所驱使,用自己的耿直、勤勉、磊落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手捧一杯香茗,品读《论语》,从圣贤由两千多年前传递到今天的字字珠玑的言语中受益。想必圣人在不远处缄默着,微笑着,看我从他们的智慧中感受温暖,学会执著与平和。

三 : 我读《论语》

要是读书都总要问个为什么那就索性别读。

2011年春天的时候我在太原书城买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本《论语》——《论语译注》,值得一提的是自此后两年都未曾读过这本书,更不用说在几个月内读完这本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经典了。

2013年业余的时间我觉得自己该读读书了,又想起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两年间虽说没有怎么去读,但总是念念不忘,时间久了,就好像欠了账一般。既然是“欠账”,那自然是要还的。

2013年夏天时候,记得是7月份左右,我总算开始翻看这本书了,没多久就又不读了:自己反问自己读《论语》有什么用?我当然不知道,也没人告诉我;恐怕当时有人告诉我原因,我也不一定会读,因为那是别人读的理由,和我有多大关系呢?

就这样,断断续续的在读与不读之间过完了2013年的业余时间。

时间当然是来到了2014年,对我读书而言这是比较关键的一年。就在这一年我总算是和书较上劲了,尤其是“欠账”的那本书:《论语译注》。业余时间总要逼着自己去读那么一两则《论语》,即使不读也得把书拿在手里;几个月下来,好像书薄了很多。(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对的,书薄了,是我读了这本书。再厚的书,翻着翻着就薄了。做人、做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欣慰的是2014年我总算开始陆陆续续的“还账”了。

读《论语》在2015年基本上进入了一个相对规律的状态,每天都会坚持去读书,慢慢的就开始习惯了;有时,落下一天总觉得不舒服:好似少了些什么。

与此同时我也渐渐的开始记录一些读书的感悟。

不多久这本书就读完了,《论语译注》的“账”还清了。紧接着我有了新的想法:要反复去读《论语》,反复去看。

试问自己:“数千年来有哪些书可以流传至今?又有哪些书可以经久不衰?”

请问:“《论语》这本书你读了吗?而不是要读吗?有必要读吗?为什么读呢……”

至于这些问题恕我愚钝、浅陋,不能很好地回答。只要你打开《论语》,认真对待,你自然会有答案。

如果说2014年是关键的一年,那么2015年就是决定性的一年,而2016年却是顺其自然的一年,接下来的每一年我都要自然而然的去读书,读《论语》。

内容读完了,知识却未能完全掌握。

我开始翻着与论语相关的各种书籍:“集注、集解、集释、译注、新解……”最终返回原点:“传统蒙学教材,一本一本挨着过。”还选了不同版本的孔子传记以及论语人物评传;这远远不够,同时还要去读“十三经”经典,还有史书、音乐、绘画相关的书籍。

再厚的书翻着翻着就薄了,做人、做事也不过如此。

这仅仅是我读了一本《论语》,至于其他的书籍读完又会怎样?我不得而知,习惯读书就好。

2016年3月7日我写了这篇与《论语》相关的文章,通篇没有一处提到《论语》中的章句,我相信你看的《论语》远比我告诉你的有意义。

再厚的书翻着翻着就薄了,不信你试试看!

2016.3.7

于太原

四 : 我读《论语》

我读《论语》

少年时开始读论语,开始的时候情趣也比较高,喜欢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摇头晃脑,先把脑袋使劲的拗过去,再像模像样的拗过来,虽然读了若许年,毕竟年少理解力是跟不上的。由于肚子里有那么几句孔夫子的教诲,闲暇的时候自己便反刍、琢磨。我把那几句耳熟能详的金科玉律推敲了又推敲,琢磨了又琢磨,发现了些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发现了问题,就对《论语》起了兴趣,琢磨《论语》便成了一大爱好。为了更好的体验古圣先贤的智慧,每每有闲暇的时间我便拿起笔,在本子上工工整整的抄写那些名言警句,前前后后竟也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当然,单纯的抄写是不费事的,也花费不了那么多时间,况且对像我这样一个没有那么多闲暇的人来说空余时间尤为难得,我是一边抄写一边琢磨一边体会,另外,我在抄写的时候是怀着一个无比崇敬的心的。生怕自己的不用心把字体写的太丑以至于玷污了圣贤。那样,我会悔恨不已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有了自己的心的体会,而且这是一种前人重来没有提及的体会。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善为人者,不善人之师”,当然,现在关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有不同的版本的,在这里不做讨论,我姑且战战兢兢的把它翻译为“做得好的人,行为高尚的人,应该作为那些做得不好的人,行为不高尚的人的老师”,希望大家能够见谅,不要过分的苛责我的粗鄙和见识短浅。

《论语》说到底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的言行记录,来至于孔子的言传身教,换句话说,《论语》来至于社会生活,来至于俗世。《论语》是俗世的论语,是大众化的《论语》,要在生活中体会,在生活中感悟孔子的智慧。

现在,我们都是把《论语》拿到课堂上,把《论语》摆在大学者、大专家的案头,这是不科学的,《论语》它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俗世。我想,假如《论语》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或者是“阳春白雪”,那么它也不会流传至今,毕竟“阳春白雪”虽好,还是“下里巴人”更有生命力。(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不能不说,我是十分的尊敬孔老夫子的。假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里面的“女子”确确实实是指广大妇女的话,我绝不会认为孔子是圣人;假如“贤贤易色”翻译为“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女子”的话,我甚至会第一个站出来骂老夫子是欺世盗名之徒。

然而,问题可能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离经叛道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情,背叛祖宗、曲解经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自己的原因,我是不愿说也不敢说的,我只能把问题归罪于外。姑且认为罪魁祸首是达尔文吧,反正他是个外国人,更是个死了的人。我怕活着的人,可不怕死去的人。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在中国那么有市场,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请问,这么赤裸裸的、冰凉的话语,要把道德置于何地。有人说我幼稚,说我单纯,达尔文的粉丝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人要遵从“自然法则”的,没有什么不道德的,是你自己是个“弱者”,活该受到凌辱,活该受到欺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假如一个社会忘记了道德,到处都是达尔文的拥护者,就不得不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然而,路上摔倒的老太太不会再有人去扶了,行乞的人也只能可怜怜巴巴的瑟缩在垃圾堆里刨食,人与人木然以视,个人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犯法的人越来越少了,表面上看来社会越来越和谐了,其实不然,人与人隔着的不仅仅是肚皮,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看着对方,都怕暗算,都怕受伤。道德为基准的社会,知耻而有所不为,人与人相亲相爱,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责任让这个社会更和谐,那么这个社会岂不是到处都是真善美。

时常听人们说,《论语》是腐朽的封建文化的代表,自然不仅仅是《论语》,还有《道德经》,《易经》等等,这些代表着人类最高智慧的书被贴上了封条打入冷宫转移出人们的视线,仿佛做了冒天下之大不韪错事的后宫嫔妃。

《易经》当然也不是迷信,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人归为了“三才”,人当与天地比肩!这个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来没有哪一本书比它的作用更大。之所以古人那么重视礼义廉耻就是这个原因。人,顶天立地,为万物之灵,所以我们总要自觉地拉开与动物的区别,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便是禽兽的进化法则,中华名族最痛恨的就是禽兽…。

可现在不行了,我们视乎在亦步亦趋的朝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靠近。

这时候,从新读《论语》就显得有必要了。《论语》是老夫子对于全体人类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要求也是给人类的一个定位,“天、地、人”,三才比肩!作为一个人总要努力的拉开自己与动物的距离。

五 : 我读《论语》

  看完了《诗经》再看《老子》,一部部几千年前的不朽经书让我获益,并让我不禁迷惑;几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这些道理的呢?但是这些字字珠矶的作品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太深奥了,咬牙读了几本后,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论语》上了。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片酬,后来就成了《论语》。中国历史上从汉武帝开始,尊儒学为统治思想,《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不,应该用一次升华。孔子的《论语》很少由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句短语就是最好的叙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伤痕闯过来的。全世界都惊叹于我们,因为我们的一种信念,孔夫子就是一个很叫信念的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比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先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护生的,人都有一死,还不如信念重要了。对待生活,孔子最爱颜回,他曾夸奖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论语》像一位智慧老人,给我指引人生。在处世方面,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优何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交友需要谨慎。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子曰:“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让我明白志向重要。

  《论语》的真谛就是教我们过上心灵的那种生活。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想用它来洗涤心灵,修身养性跟更好罢了。

  东关小学六年级:李祺

 

本文标题:论语解读-解读《论读书》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776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