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1)不打不相识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1)不打不相识

二 : 三国之道三国

闲来无事道三国

幕后台前故事多

府道城州瓜汉庙

吴疆魏蜀定三国

刀枪剑影淘骁将

智计谋思取山河(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不过儿孙亡兴辈

铿锵晋曲史书歌

三 :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

四 :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

1. 一个人太单纯了,经常会受到无怨无故的伤害?无望之灾?吕伯奢

2. 袁绍:绣花枕头,外实内虚

3. 十八路诸侯,貌合神离,各怀鬼胎

4. 很多事情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才能看出其中的奥秘

5. 战败了,要自己去chengdan担,战胜了,要感谢别人

6. 关系够,好办事

7. 攻城是很难的

8. 临场的反应是很重要的,

9. 与其用语言,不如用情境,让对方自己去感司,那种力量会更多

10. 三国不是三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只是势力与势力之前的此消彼长而已,各个谋士

之选择主公,就相当于现在的跳槽

11. 意图人事,宜先用人,意想用人,宜先不疑

12. 我来迟否?说明我一定来,我来了,说明我心理挣扎了很久,才决定来的

13. 干部要和老板讲,要注意时机、地点、心情

14. 计谋再好,但半路杀出个莽张飞,全都被破坏了

15. 想要戒掉坏习惯,从现在开始,不要一拖再拖。[www.61k.com]从现在就开始

16. 不能喝酒是不能讲出来的

17. 能屈能伸,得可何喜,失可何拢

18. 人情不讨,人情永在,人情一讨,人情一去不复还

19. 一个在得意的时候想的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20. 一个人生气远远不如争气的人?争气的人需要想办法

21. 人在困境中正确的举动值得我们学习

22. 追随坏老板,让自己早死的人就是郭嘉

23. 西方的士兵把感情放在重要的位置,中国人将荣誉放在重要的位置

24. 中国社会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见高下

25. 同年同月同日生,少结义

26. 一个人有权有势要小心,得意忘形的人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一下子这样,一下子那

样。

27. 刘关张,道义意气相投,而不是利害关系。

28. 问这东西的价钱,首先反问,你猜猜看

29. 两个部门经理吵架 老总问,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

30. 签字不算,看到你面子我才签的? 是非难明

31. 很难讲,你说呢

32. 合理,嘴巴依法办理,心理就合理解决

33.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是我们的子女不能讲

34. 阴阳的此消彼长(吵架)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顾全大局:很多小的事情无需考虑 亲信之人,防不胜防 律自我, 定伦理(主伴),整个气氛就不一样了 先后轻重本未,因为你造成我的困扰 人其实不是很苛刻的,是你逼得他实在没有办法,他就很无情 义利并重,合理的利润 只要养成奢侈的生活,一生都很痛苦 立竿见影,?学习就有效果了。 我不能乱打你,但我不是我不打你 打不打不是问题,怎么打才是问题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

45. 恩威并济,只有恩没有威,大家都要骑到你头上去。(www.61k.com]

46. 跨国公司一定要有其主流文化,A、写出来才算,说了不算

B、抢功劳

C、权利义务来讲

47、盖棺定论:试探,

48、当老板的眼睛要快,准、狠: 无情无义的狠,有情有义的狠

49、儒家为主?道家? 法家?墨家

50、层级越高的人,越要有弹性

51、能用不能用当作标准(市场区割)

52、充实就叫美

53、朋友,多少能占点便宜,人家就会来找你!

54、人不知而不愠,你这么历害,人家不了解你,你也不生气

55、虚有其外表,人不是靠我在的声势在生活,而不是靠自己在生活

56、直话直说,受不了,恼羞成怒,例:十年不见,你老了这么多,回答:难道你没老吗?你老的比我 快,我只是不讲而已

57、有历史就有yuan 狱,例,国民党与共产党奸细

58、学而时习之:习:习惯

59、开门见山是很鲁莽的

60、我们只听他讲什么,不听怎么说

61、上对下,下对上, 礼让三分,我们是讲伦理的国家

62、西方的确怕我,我怕你,中国人,你不怕我,我不怕你

63、不说则已—一开口就要坚持(合理)

64、凡呢对上面立即反应的就叫顶撞

65、隔几分钟又怎么样呢?

66、 上对下,多听、多问

67、立即反应是愚蠢的人

68、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忙,你平时要尽量帮别人,不要有本位义。

69、用过失成本,用礼让来争

70、义,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义为前提的

71、不会骂人的人可以骂一辈子,会骂人的人只可以骂一两次

72、古代打仗时,帅旗在哪里,代表精锐在哪里

73、打仗不是以杀人的多少来论功绩

74、弱点才是致命伤

75、一样的东西用正反两面来使用才有不同的效果

76、不以胜败论英雄,胜者为王、败者为 kou;

77、人只有摔倒了才会学的更快

78、我们是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民族

79、一个人要善待他的下属

80、医生多半是比较单纯的,搞纯技术的人一般都比较单纯。

81、唯天下者不顾

82、什么叫做世家,世世代代都了不起的家庭叫做世家

83、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84、广结善yuan就会回报

85、张辽邓降,其罪一,有结桃园结义 其罪二:保护saosao ,其罪三:他日再见皇叔

86、颜良、文丑战败,输在有胆识没有见识,关yu是骑着赤tu马的,来不及防备

87、关yu杀颜良是(借明公之手,杀刘备)

88、《春秋》就是说一个人来得时候清清白白,去的时候光明磊落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

89、中国人讲知行合一,知而不行,不如不知

90、从麻烦中当中,什么都怕麻烦

91、表面上看上起来你是帮人家的忙,其实就是帮自己的忙

92、周仓:关于铜像旁边的那位,而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跳槽,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抹布‘

一个人没有在一个岗位上长期的实践是很难积累到宝贵的经验

93、过分的正直就等于是非不分了

94、当一个人充满仇恨的时候就什么都听不进去了

95、爱之深,责之切

96、事情发生在以前,就应防患于未然

97、不该来的时候来,就是蔡阳

98、大恩不言谢

99、自己的定信是什么,一辈子过得很愉快

100、一个人事情做完后要反省,才有方法改善

101、于 吉做错事,而生气的人却是孙策,生气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102、要踩到人家的肩膀去向上升,而不是踩到人家的shi体往上升

103、情绪、事实(事情与情绪而前,要稳住情绪)

104、很多人是遗传的,但也可以后天改变,否则的话还要教育干什么

105、信仰是指自然规律

106、讲得好,真神,讲得不好,鬼话连篇

107、年少无知,性急少谋(郭嘉说孙策)

108、我说了,我做了,我就不要承担后果,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

109、三申五令:孔子都说了,你不教他,就开始责骂他,是不对的,一而再,再而三

110、一个人脾气不好而生气,生气后使脾气更加不好

111、很多的不巧,组合在一起就是不幸

112、悬崖勒马也是一种了不起的修养

113、任何一个人面对接班人的时候是全心全意的

114、孙权执掌江东五十二年,祖上有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www.61k.com)如果你连这点都不相信,就没有什么规

律可言了。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

第二次: 看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

1、 张角:苍天已死,黄巾当立,岁在申子,天下大吉

2、 皇帝要太监,老爷要跟班,只有乞丐才是gu伶伶的

3、 刘备想着大局,关yu想着自己,张飞干预别人

4、 当一个人有权有势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5、 女人:靠zhang夫,靠儿子

6、 得意妄形是高度危险的

7、 意气相投,十常侍只有利害关系

8、 母以子为贵

9、 人到了利害关系的时候,都是不可以的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看人不能看暂时,要看长远 不要乱讲话 靠山山倒,靠人人忘 人在没有自己切身历害关系的时候,看问题比较客观 每一句难听的话,都是一把回头箭,射伤的总是自己 恶名昭彰 没有警觉性 形势比人强 顺道和逆道都可以起来,但是一定要顺守,如果是从逆道上来的,要顺守就有高度的困难 龙马精神,夫唱妇随 执行没有领导不行,没有领导也执行不了 能屈能伸,发挥你的影响力 牛什么都顺从,马有马的原则 天行雨施 贞:责任感, 地道rou刚,留点事情给子孙后代去做 李政道获诺贝尔奖,等待的时候让自己轻松的笑 必需就是我的责任 全身名牌其实是高度的危险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一个人让人家看不顺眼,你自己要负起相当的责任 福分不可以一次性xiang光,要留给后人 衣食足,知荣辱 人心不正,蛇吞象 需求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痛得不能再痛,就 什么是理想,有目标并且能靠自己的能力达成的,叫做理想 把战袍挂在军帐中,表示非常珍惜我们之间的战斗 我来迟否,说明我一定会来,我来了,代表,我挣扎了很久才来的 一个人要表示感谢,要少说话,多一些行动 要与你的上司说不,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 想要戒掉坏习惯,就从现在做起 一个默默无闻的时候,自然无人关注,当一个人有声望的时候,各方面正面的打击。[www.61k.com)恶语中伤

等会纷至踏来

42、

43、

44、

45、

46、

47、

48、

不要因为人家一次错了,就把人家整个否定掉 人是一种很容易忘记的动物 人情不讨,人情永在,人情不讨,人情永远在 事情当中会有很多的变数, 一个人的是否犹豫不决,非常果断,是由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决定的 人是一个很容易忘记的动物

五 :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II:无三不成礼

中国人对“三”这个数字,十分有感悟。无三不成礼,同时也事不过三,都和“三”有关系。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把孔明请下山来。世世代代,都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只不过刘备难求,所以才传为美谈。对刘备来说,能够三次顺利成行,实在不容易。因为关羽和张飞,相当不以为然。孔明初次和刘备见面,提出隆中计策,使刘备十分敬佩,是不是和郭嘉初遇曹操的情况相似?一个人如果不能在三五分钟之内,把一件事情说清楚,表示他对于这件事情的根本,还不能充分掌握。高人和凡人不同,即在于此。

刘备随童子入堂一看,才知堂内看书的并非孔明,而是其弟诸葛均。得知孔明昨日又外出闲游去了,刘备不免有些失望。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刘备给孔明留下一封书信,言明自己的仰慕之意,随后同关羽、张飞一同返回新野。

刘备令人占卜吉日,决定斋戒三日后第三次前往卧龙岗拜谒孔明。关羽几番忍耐,终于按捺不住,说刘备已经两次亲自前往拜谒孔明,礼数太过了。张飞更是恼火,扬言要去将孔明绑来。刘备斥责张飞要坏他大事,并以曹操、孙权重贤而霸和周文王敬贤访子牙来晓之以理,张飞这才答应不再无礼。

刘备三人在孔明庄前巧遇诸葛均,得知孔明在家,刘备心中大喜。见诸葛均并不引他们到庄上,而是飘然自去,张飞大怒,斥其无礼,刘备却说不可强求。

三人来到庄上,童子说孔明正在午睡。刘备忙告诉童子先不必通报,然后命关、张二人门外等候,自己则拱手立于廊下守候。张飞见孔明高卧不起,非常恼火,要放火烧醒孔明,关羽再三劝阻才将他拦下。要点解析

1 再度拜访,遇孔明三弟诸葛均,刘备留下书信,有必要吗?

刘、关、张三人第一次去拜谒孔明时,孔明不在家。第二次要去的时候,关羽和张飞就有些不高兴了,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刘备告诉两个弟弟要忍耐,既然要请孔明下山帮忙,就一定要表现出最大的诚意,其实他这种想法是正确的。

他们来到孔明住的地方,听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书房看书,刘备非常高兴,赶紧帮两位弟弟把衣装整好准备进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这个兄长的确有兄长的气度跟样子,骂归骂,照顾归照顾,两边都能兼顾。

进去以后,刘备才发现在家的并不是孔明,而是他的三弟诸葛均。可是刘备并没有表现出很泄气的样子,反而想趁机了解一下孔明。他在卧室、书房这些地方看到很多孔明表白自己心迹的东西,比如墙上挂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题字。虽然刘备没有这种心境,但并不妨碍他欣赏这样的境界。通过孔明所看的书来大体了解孔明的为人,是个不错的方式。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最要紧的是看他看什么书、交什么朋友、说些什么话。可刘备毕竟还没有亲自跟孔明谈过,所以这三个指标,他只得到两个。刘备从这仅有的两个指标中感觉到孔明一家人都很亲切豁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对孔明的良好印象。

虽然刘备这次并没有看到孔明本人,但他按照惯例,走之前留下一封信以示自己的诚意。现代人没有时间做这些事情,但最起码要留下一张名片,以示自己亲自来拜访过了。这种方式会使收到信或看到名片的人更加感动,所以很有必要。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最要紧的是看他看什么书、交什么朋友、说些什么话。

2 刘备斋戒三日,要三顾茅庐,关羽为什么认为实在太过?

关羽始终对孔明耿耿于怀,在他的心目中,管仲、乐毅是何等了不起的人物,区区一个孔明,怎么敢自比他们两个人呢?对此,关羽很不以为然。当刘备准备妥当,要带着两个兄弟三顾茅庐的时候,关羽一脸不屑的样子,认为孔明徒有其名而无实学,刘备居然还要第三次亲自去拜谒,礼数实在太过了。而张飞更是不愿意,他甚至还想直接去把孔明捆过来。

这样一来,就使得刘备很为难了。如果不是他此前就有了大哥的声望,在两个兄弟心目中占有相当重的地位,现在恐怕是管束不了他们了。万一张飞真的不听话,自己骑马跑去把孔明捆过来,还有什么三顾茅庐呢?以后的历史又该如何演变呢?所以刘备当时很生气,气到罕有地对张飞讲了重话。

3 刘备为什么骂张飞要坏他大事?

刘备对张飞说了什么重话呢?他说:难道你要坏我大事吗?这句话对张飞来讲已经够重了。他们三个人本不是亲兄弟,后来之所以结为兄弟,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叫做大事。现在张飞要坏掉大事,那桃园三结义就没有意义了。“义”就是合理的意思,如果没有目标,义就不合理了,也没有必要了。所以刘备这句话听起来似乎觉得没有什么,实际上是很重的一句话,分量无异于“你这样坏事的话,我们干脆散伙算了”。当然,刘备不会讲得这么白,但他的意思就是要让张飞明白:我们三个辛辛苦苦为的是完成一个大事!现在到了这么关键的时刻,你居然这样胡闹,还谈什么结义不结义呢?这是何等严重的事情!

4 张飞嫌诸葛均无理,刘备却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

刘、关、张三人又来到卧龙岗,这次正好在庄前碰到诸葛均。刘备问他孔明是否在家,诸葛均说二哥正在家,说完就走了。张飞认为既然孔明在家,诸葛均就应该带他们回去见孔明,怎么能这么没礼貌地走了呢?可是诸葛均有错吗?也没错。他已经说了孔明在家,刘备三人已经来过,直接去找就可以了,关他什么事呢?所以他答完刘备的话就很自然地走了。

刘备见张飞不高兴,劝他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事情,不必勉强别人。可见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句话,十个人听,有十种不同的感受;一件事情,十个人看,有十种不同的感觉。现在就很明显,同样是面对诸葛均的态度,刘备兄弟三人的感觉各不相同。张飞很生气,但刘备却心情很好,因为他想到自己终于可以见到孔明了,这时候就算是鸟屎掉在他头上,他都会觉得是好兆头。人就是这样,心情决定自己的感受。

5 孔明在家,却高卧不起,童子为什么不把他叫醒?

童子本想把孔明叫醒,是刘备嘱咐他千万不要。在孔明那样的家庭,童子根本不需要太费心思地猜测说话的人是真心还是假意,如果是在官宦之家,就完全不一样了,需要很机灵地去猜对方说的是真还是假。孔明的家人都是淡泊以明志,既不求名,也不求利,所以童子的做法是,你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刘备让他不要叫醒孔明,他就不叫了,这也很正常。我们看待一件事情的对错,要将它的背景和当时的状况结合起来判断,不能单纯地说童子这样就是不对。

如果刘备见童子真不叫醒孔明就暗自生气,那就是他自己不对了。但刘备没有,他告诉童子不要叫醒孔明,然后自己就在门外安安静静地等待,这样做更能感动孔明。

6 张飞要放火烧醒孔明,关羽为什么阻止?

张飞在外面想:孔明这个家伙终于在家了,居然还高卧不起,大哥也真是奇怪,还不让童子叫醒他,害得我们在外面等这么久!张飞很不理解刘备的做法,他觉得只要刘备大声一点说“不要叫”,孔明自然就醒了,可刘备怎么连这个也不懂呢?所以他说干脆自己放一把火好了,看看孔明醒不醒!

正在这时,同在屋外的关羽劝张飞不要过分。虽然关羽心里也不爽,可是他知道如果三弟这样做的话,大哥会不高兴,所以他拦住张飞,从中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这才使得事情有个圆满的结局。

孔明睡醒,问童子可有俗客来访。童子说刘皇叔已在堂外立候多时,孔明听后,忙更衣相见。

刘备让关、张二人在堂外等候,自己随孔明入内叙谈。落座后,孔明自谦年幼才疏,远不及司马徽和徐庶,故不敢妄谈天下大势。刘备恳请孔明以天下苍生为念,予以赐教。听刘备说欲申大义于天下,孔明不禁为之感动,并为其全面分析当前的形势:曹操拥兵百万,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坐拥江东,可用为援而不能图,而刘表、刘璋庸碌无能,荆州、益州正是上天赐给刘备的地盘。随后,孔明又为刘备提出达成霸业的三步战略: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刘备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益州建立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要点解析

1 孔明睡醒,问是否有俗客来访,是不是很没有礼貌?

一般来讲,这样问是没有礼貌的,应该问有没有贵客来访才对。但是,如果孔明真这样问的话,就说明他之前的一切都是虚伪假装的,很可能他第一次就在家。可是这样也很矛盾,如果他想做官,刘备第一次去拜见他的时候,他如果在家,一定会想办法跟刘备见面。就算第一次没有见到,往后也会尽量少外出,甚至于主动让人去给刘备通风报信,说他已经回来了,但是孔明都没有这样做。现在他刚刚睡醒,伸个懒腰,第一句话就问:有没有俗客来访?这就表示他可以下山,也可以不下山,两者对他来讲都无所谓。以孔明的才智,很容易推测到自己下山是要做苦差事,既然是苦差事,又何必急着要下山呢?

2 孔明要更衣相见,有必要吗?

一般人认为,既然不想下山,就该越窝囊越好,根本就不需要再去换衣服,对方看不上,反倒是自己的福气。其实这样也不对,如果抱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如干脆拒绝别人,何必要到处放风说自己有经世治国之才,满怀抱负和理想呢?

孔明是抱着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大事,这是他一生最了不起的地方。如果他纯粹是准备出世的,他就会跟他那些朋友一样,喝酒、唱歌,到处去玩,根本谁都不会见,谁来找也没有用,他就是不下山。但如果他很想下山的话,应该早就下山了,也不至于等到二十七岁还没下山。他也不是没有路线,他哥哥诸葛瑾早就在东吴当了谋士,只要让大哥引荐一下,他很快就可以出来,但是他没有这样。可见对孔明来讲,下不下山都可以,这一点很符合孔子的观念。做人在“可”跟“不可”之间,叫做“两可都可”。这才是最愉快的,真正随遇而安的人就是这种境界。

孔明对刘备说自己先去更衣再出来相见,意思是说,如果你嫌我把你当俗客而不高兴,那就算了,但是我要么不跟你见面,既然要跟你见面,我就要表示我的敬意,所以我先要把仪表整理好,给你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3 刘备为什么要关羽、张飞在外等候,不让他们入内叙谈?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三兄弟都来了,又不是孔明家很小,挤不进去,三个人进去一字排开,不是气势更大一点吗?但是那样是非常没有礼貌的,刘备就是三个人的代表,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的话,三个人就是一盘散沙,就是三位俗客,而不是一位俗客了。关羽和张飞是陪着刘备来的,为了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只能刘备一个人进去,关羽和张飞只能在外面等待,除非孔明请他们进来,否则不能三个一起进去。

好在刘备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很聪明,否则一会儿他需要向孔明磕头,两个兄弟在旁边,他还磕得下去吗?当着两个兄弟的面苦苦哀求另外一个人,他以后还怎么做大哥呢?可见刘备这样做也是在保护自己。有时候我们觉得克己待人很吃亏,但从这里可以看出,有些事越是吃亏,就越是占便宜,越是不想吃亏,吃的亏反而越多。

4 孔明自谦不如司马徽、徐庶,是不是虚伪?

有一次,我在机场等飞机的时候,听到一个穿着很时髦的年轻人,拿着移动电话跟他的朋友讲:“你不能过分谦虚,过分谦虚就是虚伪。”过分谦虚为什么就是虚伪呢?任何事情都有过分,只有谦虚是不会过分的。可是很多人不了解这一点,一再地劝别人不要过分谦虚。

人往往都很自大,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自傲,因此谦虚是很难得的修养。有时候你认为自己已经很谦虚了,可在人家看来还是很自大。孔明说自己不如司马徽和徐庶并非虚伪,而是真正的谦虚。如果他一见面就说“司马徽的话你不能听,徐庶也是小儿科,他那一套,我根本不放在眼里”这样的话,那刘备会有什么感想?况且中国人是越不想人家知道的事情就会传得越快,万一这些话传扬出去,司马徽和徐庶就会想:你孔明还算朋友吗?我们推荐你半天,你居然过河拆桥!这样的人,品格是有问题的。所以就算孔明比他们两个还要高明,他也应该这样谦虚地讲。

人往往都很自大,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自傲,因此谦虚是很难得的修养。

5 刘备说明自己的意愿,孔明感动之余,有什么回应?

如果孔明听完刘备的话,就说“好好好,既然你那么有诚意,我就下山帮你干”,他往后就很难做事了,因为如此一来,刘备的气势就高起来了:是你自愿下山的,说难听点,是你自投罗网,出了事情你自己要去收拾。当然,孔明没有那么笨,他会先把计策讲出来,然后说自己不想下山,这就叫做以退为进。就算孔明真的要下山,他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如果刘备说这次来只是想请教计策,不需要他下山,孔明不是很难堪吗?

此时,如果刘备讲错一句话,那就要破局了。如果他说“你不下山,我怎么办”,那孔明就可能说“你怎么办是你的事”,而且心里会想:追随你这样的人,我不是自找倒霉吗?好在刘备也很不简单,他说:“先生如果不下山,天下的苍生怎么办?”意思就是我刘备无所谓,了不起就是这样而已,但我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天下的苍生来求你的,你下山也并非是为我,而是为了天下苍生。孔明当时听了感动得差点掉下泪来,说:“人家都说刘玄德是仁义之君,今天就凭这句话,我也不得不相信。”然后就同意下山了。关键时刻,只要说错一句话,就会搞砸整件事情,以致没有挽回的余地,好在刘备和孔明的表现都不错,才成就了三顾茅庐的美谈。

6 孔明提出隆中对策,为什么十分著名?

我们都知道,孔明没有下山以前,就已经把他下山以后所有的演变都掌握得清清楚楚。当然,这不包括一些细节,因为具体情况是随时都在变的。

每天都在变,但是我们做人的大方向却不能变,所以有变有不变,既不是通通变,也不是通通不变。孔明的大方向很简单,四个字而已:联吴抗曹。这一点孔明始终没有变,也不能变。这个大方向定下来以后,其他事情可以跟着这个大方向随时演变。孔明下山以后,整个天下大势都是按照他的隆中对策在演变,他自然就出名了。

听了孔明的分析,刘备虽敬佩之至,但又不忍夺取宗亲刘表、刘璋的地盘。为打消刘备的顾虑,孔明说天象显示刘表将不久于世,而刘璋并非立业之主,从而断定西川日后必归刘备所有。

刘备赞叹孔明未出茅庐便已知三分天下,并恳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说自己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从命。刘备泣拜孔明,说:“先生如果不出山,天下的苍生怎么办?”孔明最终被刘备为天下百姓着想的诚意打动,答应出山辅佐。

孔明把家中的事情安排妥当,然后随刘备一同下山,前往新野。要点解析

1 刘备敬佩之余,却不忍取刘表、刘璋的地盘,是什么道理?

按照孔明的说法,刘备不能去打曹操,因为曹操势力太大;也不能去打孙权,因为孙权倚靠天险,不容易攻,所以只能动脑筋先把荆襄之地拿下,再取益州,这样也能占据一块很大的地盘,这是老天爷替刘备准备的。刘备一听,自然很佩服孔明的分析,但他心里却有顾虑:荆州是刘表的地盘,而益州又是刘璋的,这两个都是我的同宗,都是姓刘,我去打他们两个,师出无名。如果去打曹操,我可以说自己是正义之师,去打孙权,也还多少有点正当的理由,但要我抢同宗的地盘,传出去多难听啊!所以刘备于心不忍。

孔明当然很清楚刘备的处境,在没有下山之前,他已经把天下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逐一做了个案研究,因此不可能不知道刘备的想法。只是他衡量完整个情势之后,认为刘备非这样做不可,这才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

2 孔明为什么不直接攻打曹操,刘备又如何因应?

如果孔明对外界的情况不了解,也许会凭自己的想象来提出对策,但事实上孔明对国家大事、对各个诸侯甚至其幕僚都了如指掌。如果要投其所好,争取刘备对自己的好感,孔明第一句话就可以告诉刘备:曹操很可恶,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一定要消灭他。可是孔明不会那样做,因为那样是成不了气候的。

人要坦坦荡荡,要不要合作是另外一回事情,但是该讲的话,第一次见面就不敢讲出来,以后还怎么做事呢?此时孔明的心情跟当初单福第一次看到刘备就说的卢马会妨主是一样的,那就是:你有诚意,我很感动没错,但是我这样直来直往,就看你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接受,你以后也不可能听我的话,还不如现在就算了。其实这种态度也对。当然,不能每个求职者都这样,一般人这样去求职,肯定找不到工作。但孔明不是一般人,他已经有了气势,现在是刘备求他,而不是他主动找刘备,因此他比单福的姿态更高。有了这样非常有利的情势,如果还像一般人那样一见面就很委屈自己的话,也是不妥当的。所以孔明直言不能去打曹操,而要联吴抗曹。这种明摆着会使刘备生气话,一般人不会讲,但这是孔明一生的既定政策,如果不能依计而行,他下山又有何意义呢?

当然,孔明并不是想分成三个国家,然后让刘备当皇帝,自己当丞相,他只是想等三足鼎立之后再想办法联吴抗曹,最终还是要对付曹操的。刘备理解孔明的意思,但他说不忍心抢刘表、刘璋的地盘,也是实话实说。

3 孔明为什么为刘备所感动?他交代妥当,随刘备下山,值得吗?

孔明同意下山,除了被刘备为天下而谋的大志所感动之外,还因为自己直截了当地把隆中计说出来,刘备并没有不高兴,而是很仔细地倾听,并诚心诚意地回应自己。这种情况下还不下山,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决定下山后,孔明首先做的就是把家里的事情交代好,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他这样做就是在告诉刘备:我的财产都在这里,以后我追随你,吃的、用的、住的由公家承担,但我家里的财产一分都不会增加,而且将来帮你完成任务后,我还要回家继续种田,并不是要一辈子当官的。这种想法多了不起!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孔明完全是为天下苍生而下山的,并非为了个人的锦绣前程。

今天我们提倡私人财产要申报,其实孔明老早就做到了。孔明下山前把家里事安排妥当,意思就是直到将来退休也不会给家里增加一份资产,就表示他很坦然。至于在外面用公家的,那有什么话讲呢?

当然,孔明交代家里的事情,也意在告诉家里人:我这次出去说不定十年或几十年,希望等我回来的时候家里还能保持原貌。另外,不要因为我出去做事了就都想依靠我,等我每个月汇钱给你们,没有这回事,你们要靠自己好好耕耘。

这样一来,孔明交代家里事情的两个用意就很清楚了。

4 孔明神算,难道不明白自己终将徒劳无功?

孔明当然知道这一点,但是和一个人算到自己最后会徒劳无功就什么都不做相比,知道自己最后会徒劳无功,却还是尽力去做更加有意义。如果孔明把结果算得很清楚就不下山了,我们现在就不可能知道有孔明这个人,他存在跟不存在完全没有两样,这样就是看破了。一个人不能看破,看破了就什么都不做了。做人要看开,孔明就是看开了,他知道自己这次下山面临的艰难险阻,但就算如此也要尽力去做,因为情势会变,将来说不定会有转机。

孔明的这种做法非常符合孔子的一个观念:尽人事以听天命。很多人说孔明是法家,不是儒家,其实孔明就是儒家,他的很多做法都是以儒家为主要精神。

做人只能看开,不能看破。

5 三顾茅庐,为什么传为千古美谈?

我们中国人很聪明,领悟力也很强。历代都有许许多多的孔明,光三国时期与孔明能力不相上下的人就有好多,但是刘备太少了,我们所缺的不是孔明,而是刘备。孔明当然很了不起,但是如果没有刘备,十个孔明都没有用。因为千里马很多,而伯乐却很少,所以三顾茅庐才会传为千古美谈。

6 现代社会还需要三顾茅庐吗?

现代社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很困难,还有什么必要三顾茅庐呢?但是碰到真正高明的人,老板还是要抱着刘备的心态去“三顾茅庐”,不能对任何人都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我们今天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做做看,做不好就换人。”说这种话的人是得不到人才的,人才听到这句话会干脆走人不干了。

一般员工可以招聘,基层干部可以面谈、面试,中高层管理人才要从侧面去打听,然后亲自去拜访,请他帮忙,而对于非常高明的人,恐怕还是得三顾茅庐,他才肯出来。因为出不出来是一回事,出来以后能不能尽心尽力才是关键。由此可见,刘备是个相当聪明的领导。

一回到新野,孔明便开始加紧招募人马,训练新兵,以备迎战曹操。一日,刘备来到练兵场,见军士阵容整齐,操练有序,不禁高兴地说自己得到孔明如鱼得水,同来的关羽、张飞听了此话,心中不服。

刘备见孔明日夜操劳,心有不忍,于是将自己亲手编的一顶草帽送给孔明,以示心意,孔明却说刘备没有远志。张飞不忿,责怪孔明无礼。孔明说自己心领刘备之意,但情势紧迫,当以大事为重,不可忘记大志。刘备说自己正为曹军将至而担忧,孔明于是请他一起到博望坡巡查地形,研究对策。

曹操恐刘备乘刘表病危之机占据荆州,欲趁其羽翼未丰挥师讨伐。曹操问众人可知刘备新拜军师的情况,徐庶对孔明大加夸赞,说自己同孔明相比,如萤火之光比皓月之明,并说刘备得到孔明的辅助,恐怕天下无人能敌。夏侯惇不服,说自己要生擒刘备,活捉孔明。曹操趁机命夏侯惇为都督,统军十万,发兵新野。要点解析

1 孔明下山,第一件大事是什么?

我们知道,徐庶当年来到刘备的阵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对付曹军。现在孔明也一样,最直接面对的就是曹操。因为曹操这时的想法一定是:你刘备找来的徐庶已经被我收过来了,你的事情没有完,就等于我的事情不能停。所以曹操来攻,是必然的事情。

孔明下山之前就有心里准备,下山之后也不可能坐在那里等,因为就算是神仙也要有实际的行动,不可能他手一挥,曹军就退了。所以孔明一下山就积极地操练新兵,切实地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以备迎战曹军。

2 刘备说有了孔明,自己如鱼得水,妥不妥当呢?

刘备当着关羽和张飞的面说这种话是非常不妥当的。之前徐庶来到这个阵营的时候,关羽跟张飞并没有那样敌视他,可是孔明来了以后,也不过是当个军师,接替徐庶的位置而已,但他们对孔明却非常不待见。虽然关、张二人有之前三顾茅庐时对孔明留下的不好印象,认为孔明姿态太高了,害得他们大哥这么委屈,但最主要的导火线还是刘备讲的这句话,说得到孔明以后,自己如鱼得水。

刘备这样一说,两个兄弟就会心想:他是水,我们是什么呢?你有了他就把我们忘光光了吗?他们会这样想也是人之常情,但刘备发出那种由衷的感叹同样是人之常情。如果做人做到什么都不敢讲,那也太拘谨了。刘备已经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了,他说出这种话,我们也要理解他当时的心情,他已经失去一个徐庶了,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更高明的孔明,稍微这么抒发一下,说自己“如鱼得水”,也不能算什么过错。只是因为有特定的前因,才会对二位兄弟造成那么大的刺激。但是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那就让它发生好了,以这样的心情来看,会更看得开一些。

3 关羽和张飞不服孔明,合理吗?

此时关羽和张飞不服孔明也是合理的,他们见自己的大哥那么委屈自己,三顾茅庐才把孔明请下来,孔明总该好好表现一下,可孔明有什么表现呢?在他们看来,孔明所表现的都很平常。

可是孔明一下山就能把天兵天将叫来吗?当然不可能。但是关羽和张飞觉得,孔明被外面讲得那么神,自己又那么骄傲、自大(在他们看来),现在下山了却表现平平,叫人怎么服气?所以他们两个不服孔明也是很合理的表现,并没有过分。这也是刘备要去解决、孔明要去克服的事情。

一个人高姿态会产生一些后遗症,但低姿态也同样会产生很多后遗症,有得必有失,需要一步一步去克服和突破。正是由于心中不服,后面曹军来攻时,孔明给大家分配任务,关羽和张飞才会完全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当然,孔明对此早已有了心理准备。

一个人高姿态会产生一些后遗症,但低姿态也会产生很多的后遗症,有得必有失,需要一步一步去克服和突破。

4 孔明提醒刘备不能忘记远大的目标,有必要吗?

刘备见孔明辛苦,亲自编了一个草帽送给孔明,没想到孔明却责备他没有远志。

很多人觉得孔明没必要这么讲,但这个时候不讲,以后就更不能讲了。现在两个人刚刚在一起,孔明需要树立自己的风格。如果一开始就什么话都不敢讲,那就是奴才,往后刘备也只会把他当做奴才用。很多老板之所以会把干部当奴才,就是因为那些干部先把自己变成了奴才的样子。如果孔明一下山就跟一般人一样,样样请示,唯命是从,把刘备的话都当成对的,对刘备的行为也不敢加以批评,他跟一般军师有什么两样呢?

孔明为了争取自己的地位,就要让刘备知道他下山是为了天下苍生,不要把他当一般人看待。因此孔明讲这种话是恰到好处的,否则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况且他这样说,也提醒了刘备不要忘记远大目标。

但是,关羽和张飞听到这话就更气了:你凭什么跟我大哥这样讲话?我大哥可是一番好意!

孔明难道不知道刘备是好意吗?他当然知道。只是在他看来,别人可以做这种事情,但是刘备不能。

不过,当年刘备在曹操身边种菜有他种菜的目的,现在他编个草帽给孔明,也自然有其用意。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孔明明白:我对你是很关心的,关心到无微不至,见你这么辛苦,别的事我做不了,这个草帽代表我一番心意。所以像这种事情,大家都对,没有什么人错。还是那句话,能不发生就不发生,发生了也不必太去计较。大家从其中慢慢去领会对方的用意,慢慢磨合,将来才会有默契。

5 徐庶大大夸赞孔明的才能,这是什么道理?

有人告诉曹操,徐庶离开刘备后,刘备三顾茅庐,又得到了一个更高明的人,叫做孔明。曹操很好奇孔明究竟是个什么样人,此时徐庶当仁不让,挺身而出告诉曹操:孔明是我们一众朋友中最高明的一位,卧龙和凤雏,只要得到一个,就能够安天下。曹操对卧龙、凤雏两人都不熟悉,于是问徐庶孔明跟他比怎么样。

徐庶说自己跟孔明相比,就像萤火之光比皓月之明,简直没法比。这种情况下,他一定要大大地夸赞孔明,为什么?因为如果他贬低孔明,不光对自己没有好处,而且对孔明也没有好处,反而助长了曹操的气焰。徐庶当然不会那样做,就算孔明跟他差不多,他也要抓住机会大大地夸赞孔明一番,这也无可厚非。就算到了今天,抓到机会就把自己的同事夸赞一番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把这叫做宣传战。就好像关云长抓到机会就跟曹操讲“我不算什么,我那个三弟才厉害,他要取上将的首级如探囊取物”,使得曹操还没见到张飞就有一种恐惧感。

6 夏侯要打败刘备,曹操为什么趁机任命其为都督?

夏侯惇最气的就是关羽,之前他要杀关羽的时候,张辽赶来阻止,使得他最终没能动武。夏侯惇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只要抓到机会,就跟刘、关、张势不两立。所以当曹操决定要攻打刘备的时候,夏侯惇第一个站出来,自告奋勇地要去活捉刘备。

曹操非常会用人,他知道一个人士气高昂的时候,战斗力是最强的,如果这个时候给他加官晋爵,会使他更受激励。所以曹操顺势任命夏侯惇为都督,让他统军十万去攻刘备。在整部《三国演义》里,我们随时都能看到曹操一流的领导、激励、沟通能力。就像这次,曹操趁热打铁,趁夏侯惇热情正高的时候,把他打成一个很好的利器,时机把握得非常准确。
本文标题: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1)不打不相识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598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