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高中第一册第五单元作文-高中必修一第五单元作文:民工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优秀作文

一 : 高中必修一第五单元作文:民工

发布时间:2017-04-09

高中必修一第五单元作文:民工

耸立的楼群和大厦,川流不息的奔驰和宝马,忙碌的道和行人,充满灰尘的天空和阳光……

都市人走在高高的天桥上,忙碌地赶往工作地点。每天都是如此,对于他们来说,生活似乎就应该像这样,无论走到哪里,他们忙碌的身影似乎都对周围的一切不屑一顾,但是他们不知道也并不想知道在高高的天桥下面是些什么人:那是一些卷着铺盖的民工……

那些从四面八方的穷乡村到这个城市寻求一份苦力活的民工,每天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天桥下面。劳累了一天的他们,总会在这里铺一张席子,睡一个晚上,似乎这里才是他们的安居之所,这里才是他们的世界。是的,在这个无亲无故的城市,他们是贫苦的劳动人。他们没钱,但是他们却在用自己结实的身躯努力去挣钱。为了摆脱贫穷,为了家里年迈的母亲和还在读书的孩子,也为了等待好日子的到来,等待可爱的阳光能够照射到他们贫困的角落里来。

是的,他们一直在等待。建筑工地上,炽热的阳光下,黝黑的肩膀上,他们扛着一袋袋晒的滚烫的水泥快速地搬运着。对于那些高级白领的丰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生活,他们没有奢望过,他们也不知道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但他们仅仅是在等待他们心中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的实现,他们又不仅仅是在等待,他们还在拼搏,在用他们劳累的肩膀努力地创造生活的机会。

年初时,cctv-1曾经播放了《民工》这部电视剧。看了以后,我感慨良久。剧片生动地再现了民工生活的艰难。虽然他们世代都在外打工却没有转变生活状况,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那份向往,那份等待。他们并不同于“养羊,娶媳妇,生孩子,再养羊”的牧羊人,他们并不安于现状,他们是在努力拼搏中等待阳关普照。

曾经见到过一些在外打工的民工,也听到过关于民工的一些故事,知道他们在城市中始终受着冷漠的眼神和歧视。但每年的打工潮开始时,他们仍然背起沉重的包袱踏上艰难的旅途。他们并不抱怨社会的不公,而是始终对未来抱有希望,那是一份多么可爱,多么令人敬佩的执着的等待啊!

农民工,上帝没有给他们与生俱来的财富,但却不能阻止他们对幸福的向往,对阳光的等待。为民工们心中那份执着的等待,我敬佩他们,永远赞扬他们!

二 : 高一作文:高中第一个五一节

  高一作文:高中第一个五一节

  音乐随着咖啡的香味一起在这个房间里弥漫开来,慢慢地充溢着这个空间里的每一个角落.黄昏中那抹瑰丽的晚霞渗入每一缕如棉花般柔软的雨丝里,而我依在那大大的藤椅子,整个身体好像陷在了椅子中.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午后,这样一个慵懒的我贪婪地享受着这个同样有些令人慵懒的午后.于是,思绪便开始在这充斥着幸福味道的午后开始散步.与旋律轻舞,在每缕云丝间游弋.

  这是个接近五一长假结束的日子,这是在高中里渡过的第一个五一节.长假在一次次拿着手指脚趾算日子中流逝了,不禁让人在朱老先生的匆匆中感叹光阴的流逝.

  我们也有放长假,那我们也算是劳动者吗耕者劳力也,官者脑力者也,那吾等岂非脑力劳作为主,劳力劳动为辅的劳苦大众

  前日见旧友萌时,她飞奔而止,待到四目相视时,无语.问之,何故萌曰:"你瘦了".对曰:"彼此,彼此."

  记得,初一,二时,我还是很木然,对于考试分数,排名并不在乎,每当萌在大考之后在我面前预算她的排名或问我考后之感时,我总跟个木头似的.想想那时,我就好像个熟睡的婴孩,不知自己背负着多少的企盼与希望.直到初三才像从梦中醒来一般,才意识到事态严重.

  也许是初三那一年里,在折腾中的我,受了点教训,于是,便在那丝丝隐约的痛中长大了,如蛹破茧化蝶般.

  在高中虽偶尔还会淘气,但也有点收敛,不再放纵自己胡闹了.那一年里我想了很多,也明白了一些事,当然也包括那身上背负的希望与企盼.也许长大不单指年龄上的增长这一简单的涵义,而是更侧重于思想上的成长与飞越吧!

  我不知道用一年的时间来学会长大,那代价是不是太大了,但我至少可以肯定那是对的.

  想想高中这一年从二楼到三楼,这一路走来虽无什么惊世创举,但也是小有成就吧.至少那是自己用心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出来的,没有渗入水份,没有加入任何虚伪的东西.也许没有那年的成长,至今我也许还在"沉睡",浑浑噩噩地.

  那年我学会了长大,就如劳动者学会了用工具.而现在继续长大的我,则在高中这块土地上找出条通向象牙塔的路,然后脚踏实地冲向它,走下去.也许在这一路上我要放弃沿途的美景,也许要丢下一些包袱,舍弃一些东西,但这一切在一生的幸福面前又算什么呢人,这一生能为自己储存幸福的时光又有多少呢

  "啪"音乐停止了,漫想也中断了.天边已被夜色所笼罩,一切也曲终思断了.在这个假期过后,一切又会恢复,而我们仍旧会辛勤地劳作着.

三 : 高中第一册单元五导学


要点分析

    本单元学习先秦散文中的历史散文。先秦散文指把秦以前的散文统称为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等。它们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先秦历史散文的艺术特色

    (1)共同点:’  ①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②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详略得当,引人人胜;

    ③运用了合理的虚构和想像,以增强形象的生动性。

    (2)不同点:

    ①从题材上说,《左传》长于描述战争故事,《国语》长于描述传奇故事,《战国策》长于描述充满智慧的谏议故事。

    ②从语言上看,《左传》词约义丰,精严典丽,婉转曲达;《国语》厚重浑朴,有时又略显枝蔓冗弱;<战国策》铺陈渲染,辩丽横肆。   

    本单元课文均选自先秦历史散文,涉及到了《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等著名史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它们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然而各篇散文又各具特色,每篇选文都能极恰当地体现各自“母书”的创作风格。《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重点描写烛之武的言辞,表现他的机智,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同时,对秦穆公的老谋深算(派杞子等驻守郑国),晋文公及时撤退的冷静沉着等也作了必要的勾勒,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勾践灭吴》一文紧紧围绕勾践誓雪国耻这一主线展开描写,塑造了一位虽遭失败,但能痛定思痛,希望再造越国的有志君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写邹忌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修明政治,使齐国强盛起来。《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在紧张而沉寂的气氛里登场进谏,通过善辩的言辞,将“爱子”与“保国”统一的思想,巧妙地融进了赵太后地心里,最终获得了游说的成功。

    2.学习重点目标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特点及其文学特点。

    在阅读中,注意某些字词的古今异义现象。

    积累一定的通假字。

    注意收集整理某些常见文言实词的不同义项,掌握一词多义的特点。

    了解先秦士人的善辩才能,论说技巧。

    重视诵读和背诵

    3.文学文化常识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说孔子在撰述《春秋》之外,又以口述的形式将其观点和爱憎传给少数弟子,于是就出现春秋三传,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粱传>。后二传是战国齐人公

羊高和鲁人谷梁赤的口说,至西汉时写定。无论是史料价值或文学价值,《左传》的成就都超过《公羊传》和俗梁传》。

    关于《左传》的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般传说为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撰,近人则以为是战国初年一位熟谙春秋历史的人所著,其姓名身世不祥。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有关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具体而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左传》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有故事性和戏剧性,刻画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简洁精妙,尤其善于描述战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国语》    ’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历史散文的汇编。全书以国为单位叙述史实,起于西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它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出于左丘明之手。全书以记言为主,,与《左传》记事为主不同。所记各国史实,大都通过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论、对话或互相驳难的话来表现,所以称《国语》。

    (3)《战国策》    ,,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秦汉间人编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赵、魏各四篇,韩、燕各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闽、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的文学价值很高,主要体现在长于叙事和议论,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对后世的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4)编年史  

    编年史是以年代为顺序记录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史书。这种体例的优点是时间概念清楚,即唐代大史学家刘知己所说:“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见<史通c体》)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往往跨历数年,事系于年月;就会造成同一史事的材料,分见多处,材料割裂、零碎,不利于整体的认识。这是它的严重不足.“纪事本末”体史书就是针对编年体史书这一缺点而创立的。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相传由孔子删修的《春秋》,而最大的编年体史书则是北宋司马光编定的《资治通鉴》。

    4.理解实词词义的方法   

    借助成语来理解诃义。很多成语是从古代文章中总结出来的,因而里面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的词义,可帮助我们印证一些词的词义。如:“势拔五岳掩赤诚”中的“拔”字,和成语“出类拔萃”的“拔”意思就相同。即“超出”。  

    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理解词义。古文中有一些句式较为整齐,前后意思或相同或相反,也可利用此特点来推断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中“以”就可以和“用”结合起来看,“以”也应是..用”的意思。有时借助整齐句式,我们可以先推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我们借住“地”可以推测“固”应为名词,可以译为“坚固的地方”。  

    借助语法结构来分析理解词义。如果说以上两种方法只能其辅助作用,这种方法则应是能通用的,应着重掌握。我们平时常讲“词不离句”,意思是说,词语的意思可能有多个,但每个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是唯一的,因此,推断词义,也要把词语放在具体的句子中去理解。借助语法结构推断词义,首先应先分析句子的主干成分,在理清枝叶部分,这样就可以确定这个词的位置,由它所在的位置,进而可以推测它应是什么词性,最后就可以确定它的意义。这三步可简称为定位,定性,定义。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搞清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理解实词词义,往往是在词语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习中对所学词语应养成整理归纳的好习惯,同时碰到不明白之出要勤查工具书,也有助于自己的理解。另外,还要勤做练习,来巩固增强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

    5.单元阅读指导

    (1)要注意积累

    每篇课文后都有针对性较强的练习题,其中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是练习中的要点,要有计划地积累实词,要能正确辨析并掌握其意义和用法。对文言虚词和常见的古汉语特殊句式也都应学习,通过做好练习题巩固学习的古汉语知识。为提高阅读能力,可整理制作知识卡片,分门别类,边用边看,成为自己知识库的财富。对文言文中那些使用频率高,意义丰富,用法较复杂的词语,应作为重点整理的内容,可附上相应的例句或解释说明文字,以便于复习,理解和加深记忆。对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也应分类总结,归纳各类句子的语法特点,以利于今后阅读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重视诵读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前提。只有通过认真,反复地诵读课文,才能获得牢固而丰富的感性知识。在诵读过程中要结合课文注解,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具体字词的正确读音和释义,提高诵读的效率,同时在诵读过程中辨析比较古今词义的差别和句子表情达意的特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名篇佳句的背诵一定要坚持下去,养成背诵名篇的好习惯,培养鉴赏、审美的能力。

    (3)注意领悟

    领悟就是自己分析,鉴别和比较,也可以把猜测推导包括进去。高中生阅读一篇富有较详细注释的文言文,大致可读懂,这就有了领悟的基础,碰到不易解决的问题,可根据上下文自己分析、推导,然后查阅工具书或向老师请教。养成了领悟的习惯,对文言文就不会感到陌生。领悟的关键是要掌握相当数量的实词、虚词,要善于利用上下文的联系,结合词语的具体语境,推断出它在本句中的准确意义。领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过平时阅读文言文时不断改正,不断深入,不断总结来实现。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应掌握的重点:   

  1.烛之武退秦师的理由以及烛之武说服的艺术

  烛之武见到秦穆公,开口便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把救郑一事搁到一边,单刀直入,陈述郑之存亡与秦国的利益关系,简洁之至,亦有效之至。

    以下烛之武的陈辞,条分缕析,句句中的。第一步,申言郑亡对秦无益。“越国以鄙远”既不可能,到头来只能是“亡郑以陪邻”,壮大了晋国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就削弱了秦国的力量。此为晓之以理。第二步;又翻转过来,极言郑国的存亡对秦国的利弊。保存了郑国,可以作为秦国通往东方道路上的驿站,这对于极具称霸野心的秦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此为诱之以利。第三步,烛之武在一反一正直陈利害之后,又以“且”字更进一步,用晋人“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的史实指出晋国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国家,给秦穆公的伤疤上撒了一把盐。此为激之以情。第四步,言晋人贪得无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统观这四步,说利只占其一,而言害则占其三。终于使秦穆公认清利弊得失,断然改弦易辙。

  2.写作特点

  本文以记言为主,烛之武的说辞是全篇的中心。其语言有如下特点:

  (1)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开篇烛之武即迎合对方心理,承认己方的劣势,以满足秦伯的自大心理,巧妙地恭维了对方;然后又含蓄地指出“亡郑”于秦不利的理由,又似对秦的批评,柔中有刚,可谓设身处地为秦国利益前后盘算,左思右想,体贴关怀,使秦伯满意地洗耳恭听。

(2)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在分析“亡郑”无益于秦的道理时,烛之武从两方面阐述,一是从地理位置上说明秦国亡郑只是火中取栗,隔靴搔痒,徒增烦恼;二是从行为结果上说明亡郑只能劳秦之师而使晋“近水楼台先得地”,从而于已有害,于人有利了,然后再把“舍郑”后,秦国可获得郑国礼节周到的款待,作了一番描绘。由此“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可谓动之以情,诱之以利,使秦伯信服。

    (3)移花接木,巧用“激将”

    在分析了“亡郑”、“存郑”的利害之后,烛之武又深入一层,论证“亡郑”即“亡秦”的道理,他列举了两条理由:其一,晋不可信任,举秦穆公曾护送晋惠公夷吾回国即位,夷吾答应回国后割地给秦国,又出尔反尔的事实,此为移花接木之法,使秦穆公对晋惠公的不满转移到了如今晋文公身上;其二是晋贪得无厌,如果“亡郑”后,晋再向西扩张,秦将是继郑后的第二个牺牲者,此虽有些危言耸听,却唤起了秦穆公内心的危机感,达到了“激将”的目的。如此,秦退兵并与郑结盟就顺理成章了。

    勾践灭吴(节选)

    《勾践灭吴》一课应掌握的重点:

    1.分析勾践反败为胜的三个主要原因    .

    (1)勾践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认为只有民心所向,才能无敌于天下,因此,他能够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与百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例如课文第三段连续用“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九个动词表现他改过重民的行动。所以全国才能同仇敌忾一句灭吴。

    (2)勾践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面对强敌,他毫不畏惧,坚持反攻复国的目标,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终于复仇雪耻。例如;“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3)勾践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2.对比手法在文中体现

    (1)本文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揭示历史规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从文章看,主要有一下几组对比;一是国王的对比,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二是谋臣的对比,范文种与伍子胥;三是国家的对比,吴国与越国兴亡的对比。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骄傲自大,不听忠言,就会失败,以至于灭亡;艰苦奋斗,依靠人民,一定会赢得最后胜利。

    邹疾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应掌握的重点:

    1.解题

    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邹忌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方法。   

  2.本文设谕说理的方法

  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都受到了蒙蔽。邹忌正是以小见大,把这两件事巧妙地加以联系,进行类比,所以受到了很好的说服效果。用具体的事实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且有较强的说服力,因而显示了比喻说理的魅力。

    用对话表现人物身份:对话可以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在这方面有许多可供学习的地方,如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之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的地位卑微,因为害怕邹忌,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就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叙事简洁,剪裁巧妙: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后写进谏却只作概括叙述。对臣民的进谏,只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到纳谏后齐国的巨大变化,突出了重点,而对齐国积弊之多,齐王受弊之深,以及如何解决处理,都只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中心极为突出。三问三答也只从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一课应掌握的重点:

    触龙是如何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

    触龙出场,病足徐趋,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见了太后又言不及义,问了安康,又问饮食,大谈生活起居和养生之道,终于使盛气而待的赵太后“色少解”,缓和了气氛,创造了进谏条件。接着,触龙以“托子”为话题,讲私房话,仍丝毫不涉及敏感的争论。太后不禁面露笑容。这表面上的拉家常,用意巧妙异常。不仅彻底消除了太后的戒备心理,还“借客形主”,请君入彀,为进谏打开了大门。所谓“借客形主”,就是旁敲侧击,迂回曲折,借“托子”突出赵太后和长安君的处境。所谓“请君入彀”,就是在漫不经心的“托子”谈话中,让太后陷入圈套,自己主动提出了“爱少子”的问题,触龙就乘势巧转机锋,使太后接受了“爱子”的根本原则——“计深远”。因此,触龙言辞的巧妙,出于他过人的机智。但还应看到,触龙言辞的巧妙,更由于他卓越的见识。先前大臣进谏,错误地把长安君出为人质看成一件坏事、一种牺牲。把“爱子”和“保国”对立起来。越是这样,太后越是不能听取大臣的意见。触龙言辞的巧妙,恰恰在于他认识到爱子和保国的联系和统一,始终掌握太后“爱子”的心理,从为长安君着想的角度提出问题。“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说得委婉达理,不能不使爱子如命的太后心悦诚服。触龙言辞的巧妙,还表现在他注意君臣关系,保持臣下谦恭的礼节,进谏适可而止,点到即完,没有只言片语讲到长安君为质的事,这就给太后改变态度搭好阶梯。同样的动机和目的,一则“强谏”,一则“巧说”,效果大不相同。

 

 

 

本文标题:高中第一册第五单元作文-高中必修一第五单元作文:民工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573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