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异乡里的父亲节

发布时间:2018-05-01 所属栏目: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 : 异乡里的父亲节

·大雷·

年纪大了,在外漂泊的时间长了,经常忘了星期几,经常忘记了节日,经常的忘记,成了每每打电话最强大的理由,经常的日常,在夜里,孤单得如一颗最寂寞的星。

经常啊,忘记了亲爱的父母的生日,经常忘记了自己想要表白却又最想说的话语,经常,端着饭碗就着思念就着眼泪,关上宿舍的门低低的啜泣,经常,张开双手面对河流,面对着鳞鳞河水披负的阳光,将思绪的碎片顺着下流送去,经常,点一枝烟,烧到了手指也顺着灼痛的思绪,烧痛了梢,抚摸到触手而握的儿子、女儿,也烧到了正在思忆的家,家里的你……

我的日常,在风里雨里,在每一位念念絮絮注重身体的每一刻开始,在忙忙碌碌不停息的脚步中终止,在枕上棉絮,翻开信息盍上眼睛的那一时开始,在将脚步踏进泥泞,吵着闹着的纷乱中停息,我的语言,与四季里的所有植被一起颤动,我的肢体,与四季里所有的天籁一起共鸣,和谐,如今晚异地他乡的夜晚一般,如此洁净,但却如此的独寂,。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啊,历经经年,我们已经适应了在这里,熟悉这里的材食,熟悉了这里的街道,熟悉了这里的语言,熟悉了我的施工的所有区域,甚至胜于我的居住地,这是我的悲哀?不,我的欢喜,经历过春夏秋冬,越过沟与坎,在这里,将一生的一部分,在这里按上了烙印……

在这里,做着过着,痛苦着欢乐着,寄寓于标识于一样logo的营地,饮食着一样的食材,遵循着标准的时间,聊着聊着一样的电影、电视和话题,我们善于,把四季里的水果和好吃的东西一起分享, 我们善于,晾晒着一样黝黑的躯体、手臂,喝着一样度数的烧酒,流着一起灼热的泪滴,我们手挽手,把挣的花的,都烙入了打造情谊的比高架桥还要长的沥青道路,我们哭着笑着,常常奔赴在工地与家千里的距离……(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我们啊,将梦和理想跟手指和地图相比,一千里,二千里,三千里,习惯了用手指触摸,习惯了用票根相比,习惯了更换各地我们不同的体质,习惯了用各地的语言,习惯了用同一样的棉纺丝品,同一样的纸巾,擦拭自己越来越咸涩,越来越混浊的泪与涕,习惯用越来越哽咽的语言,跟子女、跟妻子、跟父母,说着越来越短却越真实和纯朴的词句……

我们啊,摸着越来越白的发鬓,摸着越剪越短的发际,干净得如同瞬间缩短了几千里的距离,面对越来越苍老的母亲与父亲,面对逐日比高的子女,试着将子女丢弃的衣服穿起,然后对着其他人说,这是潮流,这是新的,这是未来的一切,一切……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知道我们去往何处,不要问我们隔离过多少星辰,我只知道以北斗为方向,想念我的年少,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我的恋情,我与我的亲爱的亲情的每一个瞬间。

蓬然一声响,打燃火机,没有wifi,没有讯号,我将工地的门敞开,投射身影,将弱弱的温暖随着火苗,随着这季节的风,随着枝梢间万籁的声,随着这冰封的水声,传递……

亲爱的你,你可听见?

二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的题目是《》,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关于他的作品,我还知道
《 》《 》。
2.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的“佳节”指的是__________,它在农历的___________这天。关于中国的佳节,我还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期末题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浣溪沙
鹿柴 送元二使安西(答案不唯一)
2.独自;别的;
遇到;更加。
(意思对即可)
3.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意思对即可)
4.重阳节 九月初九
端午节 元宵节(答案不唯一)


考点:

考点名称:诗词鉴赏古代诗歌:
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①绝句:
近体诗的一类。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七言绝句。
②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共8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限平声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通常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③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小学诗歌鉴赏要点: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
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一、咀嚼诗歌语言
1.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技巧的阅读习惯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欣赏时要重点关注诗中动词、形容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的作用。
动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音韵铿锵,且“敲”字有声音,以响衬静,突出了居处的僻静。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十四个叠字,或写人物的动作行为,或写周围环境,或直抒胸臆,将诗人遭受一系列深创巨痛之后的茫然若失、凄凉、悲残、悲戚的情怀,全面准确地刻画出来。同时读起来又有韵律感。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所以单独列出。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萧萧”写出了秋叶在风中飘零而下的声音,让人联想到诗人绵延不尽的愁思。
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诗词由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或这两者兼而有之,某些语序往往要颠倒,欣赏时要注意还原语序(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换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意境。
2.古诗词语言风格常用词语: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等,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锦瑟》《无题》等。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宫》等,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亲切,韵味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常用的概括诗歌语言特色的术语:
生动活泼 机智辛辣 长短结合 舒卷自如 奔放流畅 词采瑰丽
言浅意深 简练流畅 言简意赅 音韵和谐 简洁幽默 用语警策
隐含哲理 用语工丽 用语精妙 一呼一应 自然天成 语丽情悲
言近旨远 含蓄蕴藉 音节响亮 通俗易懂 明白如话 朴素自然
通俗精练 古拙淳朴 清新明丽 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分析诗歌意象
1.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物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
鉴赏诗词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
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2.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的意义: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征蓬、归雁—思念(思乡)
流水—时光流逝 梅花—傲视 南冠—囚犯 松竹梅 — 高尚情操 大海—开阔
古迹—怀古伤今 小草—平凡、生命力顽强或弱不禁风 哀鸿—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如:“鸿雁遍野”“哀鸿遍野”即指百姓流离失所 白衣苍狗,
又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无穷
吴钩—宝刀、利剑,指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莼羹、鲈脍、莼鲈秋思—思乡之情
双鲤—书信
庄周梦蝶—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采薇—隐居生活
碧血—为正义事业流的血
苌弘化碧—梦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折桂—科举及第
怀桔—孝顺双亲 红
叶—以诗传情
红豆-相思
昆山玉—杰出的人才
咏絮—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三、辨析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
2.借景(物、事、画面)抒情
3.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4.托物言志
5.借古讽(喻)今《石头城》《乌衣巷》
6.通过典故言志《锦瑟》
7.渲染
8.移情化
9.对话表现人物皎然《寻陆鸿建不遇》
10 .以小见大
11.侧面描写(《风》)
1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
13.虚实结合
14.点面结合
15 .一语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16.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
17.夸张(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象征
19.通过想象(梦境)来表现主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迢迢牵牛星》《鹊桥仙》
20.明贬(褒)暗褒(贬)
21.赋、比、兴
22.重章叠唱(《秦风.无衣》)
23.对比
24.类比
25.反复
26.动静结合(《山居秋暝》)
27.衬托(正、反)
28.以动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9.以静写(衬)动
30.以乐景衬哀景
31.以哀景衬乐景
32. 拟人
33.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方法点拨:一首诗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要能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
解答技巧:先表明观点,即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接着,根据此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分析它在表现诗歌内容和主旨方面的妙处。

四、把握情感类型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如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杜甫《春望》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⑥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⑦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矿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钧《商山早行》
②思念亲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恬淡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辛弃疾《西江月》
6.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①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派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
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报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济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③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序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④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倾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五、分清艺术风格
1.豪放类:
苍凉博大 志趣高远 情感深沉 雄劲粗犷 气势雄健 气氛悲壮 意境高远 清新飘逸
情调豪迈 寄托遥深 气势雄伟 想象新奇 腾挪跌宕 撼人心魄 景象壮阔
2.婉约类:
风格清新 清新淡雅 含蓄蕴藉 韵味悠长 “诗中有画” 格调凄清
意境深邃 清幽空寂 幽静空灵 抒情含蓄婉转

诗歌鉴赏写法要求:
填空型:
看清题目要求,注意题目空格前后相互照应的语言及能给我们启发、暗示的文字。所需信息尽量在诗句中提取。
问答型:
认真审题、明了要求。读全、读准、读懂题目。明确答案来源于何处(如全诗、上阕、首联等),答题时要有得分点意识。
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一般可采用“总—分 —总”式。
①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标明观点,回答题中所问)
②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③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妙处。

另外做诗歌鉴赏诗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要紧扣要求,围绕题指展开论述。
②不能用读后感、诗句解释代替诗歌鉴赏。
③对作品理解、评价,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随意拔高。
④术语表述要正确。切忌不着边际,乱套名词术语,费时而不显功。

考点名称:文史常识文学常识包括:
1、语文知识:重要作家作品、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
2、生活常识、社会常识。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史常识:
1.李白,字太白,世称“诗仙”“千古一诗人”。赞李白“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李白一斗诗百篇”.
杜甫,字子美,世称“诗圣”(“诗史”),又称“杜工部”(“杜拾遗”)。
韩愈的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指李白、杜甫的诗作。李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杜甫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及“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高度赞美李白的诗歌艺术。
杜甫《梦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及“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写的是蜀相诸葛亮。

2.宋词一般分为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 代表词人是李清照、柳永等。
当时流传有:柳郎(柳永)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3.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凡一代有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 皆‘ 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认为在特定时期代表文学最高成就的是:
楚辞、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补充:明清小说。)其中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于世。
汉赋代表作:班固《两都赋》、曹植《洛神赋》。
骈文也称四六文,兴于南北朝,盛于唐宋。代表作:刘勰《文心雕龙》、王勃《滕王阁序》。

4.清·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有两个典故:项羽破釜沉舟,勾践卧薪尝胆。蒲松龄代表作《聊斋志异》。

5. 诗仙李白,诗圣(诗史)杜甫, 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 诗鬼李贺, 诗囚孟郊和贾岛, 诗豪刘禹锡。
唐诗中风格迥异。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代表。
王昌龄、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代表,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即追求语言通俗易懂)诗人代表。

6.至圣:孔子(圣人)
亚圣:孟子
书圣:王羲之.晋
画圣:吴道子.唐
诗圣:杜甫
词圣:苏轼
文圣:欧阳修
茶圣:陆羽.唐
药圣:李时珍
医圣:张仲景.东汉
草圣:张旭.唐
药王:孙思邈.唐
田园诗人:陶渊明.晋
诗歌之父:屈原.战国
历史之父:司马迁.西汉

7.古诗名句中点字成金的事例: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
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即推敲典故的来历。

8.《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修编。共收入诗歌305首,古称“诗三百”。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
《楚辞》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第二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收集而成。主要有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宋玉等人作品。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端午节吃粽子,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源头。

9.《汉书》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史书。
《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编辑而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司马迁《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史界誉为“实录、信史”巨著。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概括史学、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孙武《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字典。
藏族叙事诗《格萨尔王传》我国最长的史诗.
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代表作有《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郭沫若《女神》中国第一部新诗集。

10.法国--凡尔赛宫
英国--白金汉宫
俄国--克里姆林宫
中国--故宫

11.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12.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是古代儒家经典,成为中国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13.《唐诗三百首》编著蘅塘退士,清代人,原名孙洙,与夫人徐兰英一起编选,共选入310首诗。
民谚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14.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
代表人物有:儒家的孔子和孟子,道家的老子和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15.我国国歌歌名《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16.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立(三十) 不惑(四十) 知天命(五十) 花甲(六十) 古稀(七十) 耄耋(八九十) 期颐(一百)

17.“唐宋八大家”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的说法缘自明代茅坤编定的一本书《唐宋八大家文钞》。

18.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之,而古今之能事毕矣。”
(“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
苏轼对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画,评价极高。
苏轼,字瞻,号东坡居士。是稀有的全才,诗、词、文、书、画无不精妙。开创豪放词派。

19.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名人传》写了三位名人: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代表作《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和《月光曲》等。
双耳失聪对于一个作曲家是多么残酷的打击, 但他不向厄运低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家,世界最伟大雕塑家之一。与达·芬奇,拉斐尔并列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艺坛三杰。作品有著名的雕塑《大卫》。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学泰斗。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作品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20.三国时期“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三父子。 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
北宋时期“三苏”指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
三班:汉朝史学家、政治家班固、班超、班昭兄妹。其中班 昭是我国第一位女史学家。
书法史上“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21.鲁迅:“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流传于世仅八十回,后四十回由高鄂补写。
《红楼梦》,堪称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时称“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现在已成了一门“红学”。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很多的诗词。并在第四十八回借香菱之口对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作了精采的评论,认为诗中“直”、“圆”两字精妙,将大漠景色写得异常鲜明。第五十回中 , 王熙风这样的俗人也可以说出“一夜间北风紧”这诗般的句子。

22.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
其它人物还有冬妮亚、朱赫来、丽达等。

23.苏联作家高耳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24.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水浒传》元·施耐庵,作品人物有“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
《三国演义》元·罗贯中《西游记》明·吴承恩《红楼梦》清·曹雪芹

25.名著心血知多少?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是锲而不舍、呕心沥血,才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著。
司马迁《史记》15年 班固《汉书》25年 王充《论衡》31年 许慎《说文解字》22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19年 沈括《梦溪笔谈》9年 李时珍《本草纲目》27年
蒲松龄《聊斋志异》20年 徐宏祖《徐霞客游记》34年
宋应星《开工天物》20年 曹雪芹《红楼梦》10年 孔尚任《桃花扇》15年
达尔文《物种起源》20年 歌德《浮士德》60年

26.世界著名童话作家
丹麦作家安徒生,作品《海的女儿》《丑小鸭》.
德国作家格林兄弟,作品《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

27.律诗分为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尾联(七、八句)。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28.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9.古代四大美人:西施(沉鱼)西施浣沙、王昭君(落雁)昭君出塞、杨玉环(闭月)贵妃醉酒、貂蝉(羞花)貂蝉拜月。

30.古称“三教九流”
三教指儒、道、佛三教。
九流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十家指在上述九流的基础上再加上小说家。

31.爱国诗人陆游是我国历史上留下诗篇最多的诗人,流传诗有九千多首篇。

32. 句子从语气和用途上分,陈述句、感叹句、祁使句、疑问句。

33.中国历史朝代:三黄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东本晋,南北隋唐和五代,南宋之后元明清。

34.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35.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松竹梅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长城著名三关: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
江南三大名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与山西鹳雀楼并称中国四大名楼。
文学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五行:金木水土火。
古代四艺:琴、棋、书、画。
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印度。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母亲节:每年的五月第二个星期日。
父亲节:每年的六月第三个星期日。

中国作家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雌》《氓》、《伐植》、《硕鼠》、《七月》。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主要作品为《论语 》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3·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为《左传》,《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曹刿论战》、《曹崤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我国第1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二)战国时代
4·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儿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5·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愚公移山》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
6·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7·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
8.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9·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主要作品为《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10·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11《故国策》33篇《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三)两汉
12·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主要作品为《新书》58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出于此书。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吊屈原赋》等赋《过秦论》等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13.刘安,封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14·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出于此书。历史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之一,前"三史。、"四史"之首。
15·班固,字孟坚,"班马"之一。主要作品为《汉书》《苏武传》出于此。开创断代的纪传体史书体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16·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郭茂情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凌编的《玉台新咏》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17·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8、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
19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20·陈寿,字承祚。主要作品为《三国志》《隆中对》出于此。
21·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22·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23·范晔,著《后汉书》《乐羊子妻》、《张衡传》等出于此。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之一。
24·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主要作品为《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周处》《陈太丘与友人期》等出于此书。属笔记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铁事,与 "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25·刘勰,字彦和,晚年为僧·法名慧地。主要作品为《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26·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

(五)唐
27·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28·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主要作品为《咏柳》《回乡偶书》
29·王之涣,字季陵。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30·孟浩然,襄阳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结为《孟襄阳集》
31·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人。曾任龙标尉,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善边塞诗、宫怨诗。
32·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门飞鸟鸣涧》《相思》《观猎》《辆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结为《王右巫集》苏拭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3·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后人辑有《高常侍集》
3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秋登宣城谢跳北楼》等,结为《李太白集》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3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首创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后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36·岑参,曾任嘉州刺使,世称岑嘉州。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结为《岑嘉州诗集》。
37·盂郊,字东野。与贾岛并称,著名苦吟诗人。主要作品为《秋怀》《贫女词》、《游子吟》等,结为《孟东野诗集》。:郊寒岛瘦"。长于五言,多寒苦之音。
38·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溢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郡望昌黎,又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要作品为《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结为《昌黎先生集》。他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掘弃南北朝以来的骄体文;主张文章内容的充实,并"唯陈言之务去"。在诗歌创作上主张"以文为诗",力求新奇。
39·刘禹锡,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为《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等,结为《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40·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后人又编为《白香山诗集》。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俗派的代表,相传老妪可懂。
41·柳宗元,字子厚,因系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使,又称柳柳州。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捕蛇者说》《三戒》(包括《黔之驴》)、"永州八记"(包括《小石潭记门《童区寄信》等散文,《渔翁》《江雪》等诗。结为《柳河东集》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42·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结为《昌谷集》。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李鬼才。
43·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结为《樊川文集大他尤擅七律七绝。赋作的散文化倾向对后世影响较大。
44·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乐游原》、《锦瑟》、(无题》等。结为《李义山诗集》另有《樊南文集》《行次》是一首长篇政治诗。《无题》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绣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45·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与其父李碾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六)宋
46·范仲淹,字希文,溢文正。主要作品为《岳阳楼记》、《渔家傲》等,结为《范文正公集》兼工诗词散文,属豪放派。
47·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有《乐章集》传世。大量创制慢词(长调),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48·晏殊,字同叔,溢元献。主要作品为《浣溪沙》《蝶恋花》等,存《珠玉词》《曼元献遗文》。尤擅小令,风调闲雅,气象富贵。
49·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溢文忠。北宋文坛领袖,"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出于此)。有《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等,结为《欧阳文忠集》《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
50·苏询,字明允,号老泉。"八大家"之一,与子拭、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嘉右集》<六国论》出于此)。作品以史论、政论为主。
51·曾巩,字子固,溢文定。南丰人,又称南丰先生。"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元丰类稿》(以年号命名)。
5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溢文,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游褒禅山记》《伤仲永》《元日》《泊船瓜州》等,乡贯临川,集为《王临川集况》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53司马光,字君实,封温国公,溢文正,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史界"两司马。之一。主要作品为主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泥水之战》皆出于此。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上自战国下至五代计1362年的史实。史书"双璧"之一。
54·沈括,字存中。晚年居梦溪园。主要作品为《梦溪笔谈》,《采草药》《雁荡山》《活板》出于此。
55·苏拭,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溢文忠。"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蔡囊、黄庭坚、米蒂并称"宋四家"。主要作品为《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水调歌头》《念奴娇》等,结为《东坡七集》。宋代最伟大的文人。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豪放词派。与韩愈并誉为"韩潮苏海"。
56苏辙,字子由,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栾城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考点名称:辨析解释词义,辨析解释字义

词义,字义的解释与辨析即是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理解词义的主要方法:
每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思,即词义。
1、查字典或词典解释字词;
2、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
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字义辨析:
1、黯然、暗然、岸然:
“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暗然”的“暗”有“光线不足、黑暗”的意思。
“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2、爱护、爱戴:
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3、安详、慈祥、祥和:
“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
“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祥和”指气氛而言。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
4、安静、宁静:
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
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
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5、安置、安排:
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B
1、必须、必需:
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
(2)加强命令语气;
(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
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2、表率、表帅:
“表率”是名词,指“好榜样”。其中“表”为“榜样、模范”,“率”为“表率、楷模”。
“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
“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
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因“表帅、表率”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
3、报道、报导:
这是一对等义词。都指: 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
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报道”读bàodào,“报导”读bàodǎo。
4、暴发、爆发:
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
暴发:
(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爆发:
(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
“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
“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
“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6、辨别、辨认、辨析:
“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
“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
“辨析”指辨别分析。
7、表示、显示、显露:
“表示”
(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
(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
“显示”明显地表现;
“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8、边疆、边境:
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
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边界: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
9、不详、不祥:
前者指不详细、不清楚;
后者指不细说。后者指不吉利。
10、不止、不只:
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
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1、报复、抱负:
前者指对别人反击。后者指远大的志向。
12、不齿、不耻:
前者指不愿提到。后者指不以之为耻。
13、不肖、不孝:
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后者指对父母不敬。
14、编辑、编撰、编纂:
“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
“编撰”指编纂、编写。
“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15、变换、变幻:
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戏、伎俩:
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
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17、颁布、公布:
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
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18、抱怨、报怨:
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
后者指向别人报仇。
19、辨(辩)正、辨(辩)证:
“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
“辨证”指辨析考证。
20、摈弃、摒弃:
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
“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
“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C
1、沉重、繁重:
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2、刹那、霎那:
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
3、斥责、叱责:
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
“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
“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
4、驰马、马驰:
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奔起来,把行人撞成了重伤。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县官要骑马人写答辩状。骑马人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他说:“‘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驰马”和“马驰”,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
5、呈现、浮现:
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
“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
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
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
“浮现”往往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
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6、嘲笑、讥笑:
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意轻重程度不同。
“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较轻;
“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7、查看、察看:
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8、处罚、惩罚:
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
9、沉思、深思、寻思、神思:
“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
“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
“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
“神思”指精神、心绪。
10、才能、才华:
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
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
11、篡改、窜改:
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
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动。
12、处世、处事:
前者指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后者指指处理事务。
13、查核、察核:
前者指检查核对(帐目);后者指对某事物特性加以利用。
14、查访、察访:
前者指调查打听案情;后者指通过观察访问去进行调查,多公开进行。
15、草率、轻率:
前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行事;后者(说话做事)随随便便,不经过慎重考虑。
16、常(成)规、陈规:
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规则(不带贬义);后者指不实用的旧规章。
17、筹划、筹备:
前者指想办法,定计划/筹措(钱粮);后者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准备。
18、陈设、摆设:
前者(动词),指摆设;后者(名词),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
19、传诵、传颂:
前者多用于美名;后者多用于事迹。
20、船、船只:
前者表具体的,后者表概括的。
21、查阅、查验:
前者指(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部分;后者指检查 是否真实。
22、常、长:“常”有以下几个义项:
(1).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
(2).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
(3).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
“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
“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
“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
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 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长”本义是“长”,又可指长度;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时间长,如“长夜、长寿”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还表示长处、擅长,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因为“常”和“长”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长年累月”的“长”误 写作“常”。又因为“长”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 写成“细水常流”。

D
1、哆嗦、颤抖: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2、惦记、思念:前者指(对人或事)心里老想着,放心不下,多用于口语;
后者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多用于书面语。
3、陡峭、峻峭:前者侧重于山的坡度大而陡直,后者侧重于山势的高而险。
4、电讯、电信:前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的消息;后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消息的通讯方法。
5、独立、独力:前者指不依靠别人;后者指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
6、典雅、高雅:前者指优美而不粗俗;后者指高尚而不粗俗。
7、抵制、抵御:前者指阻止有害的事物,使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后者指抵挡、抵抗。
8、对于、关于:
都是介词,前者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
后者指
(1)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状语;
(2)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定语,后面要加“的”。
注意:表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兼有两种情况时可以互用;
“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宾,可以单独作标题,用“对于”组成的介宾,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才能作标题,如对于政策的认识。
9、戴、带:
“戴”作动词的一个意思是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如“戴帽子、戴红花、戴袖章”。引申出来了有关的词如“戴高帽子、戴绿帽子”。“不共戴天”的“戴天”是头顶着天,“戴罪立功”的“戴罪”是顶着、承担着罪名。“戴孝”是身穿孝服、臂缠黑纱等表示哀悼,也常常写作“带孝”。在实际运用中,说“带孝”或“带着孝”更为常见。因为有的人并不一定作“戴孝”的穿着,只是一定的期间里很多方面有所节制而已。
10、度过、渡过:
“渡”的本义是“横过水面”,如“渡河、渡江”,也可引申为“由此到彼”,如“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等。
而“度”的其中一个义项虽也是“由此到彼”、“过”的意思,但专指时间,如度日、欢度春节、度假、虚度光阴等。
不过,在文言文中,“度”有时也通“渡”;如《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隔绝,虏军岂能飞度?”
而“渡”却不能通“度”,二者是混淆不得的。
11、到、倒:为了避免混淆,特别要注意这几点。
(1) “倒霉”,也作“倒楣”,里面的“倒”不用“到”。
(2) 副词“到底”跟“进行到底”里都是用“到”,如“你到底去不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
(3) 副词表示跟意料相反的“倒”,不能写成“到”。如“这样一来倒省事了、听你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我倒要听听”。
(4) 副词表示让步、转折的“倒”,不能写成“到”。例如:“我有倒有,可是不在身边。”“学倒学过,可是早忘了。”
(5) 表示催促、追问的副词“倒”,不能写成“到”。如“你倒快唱呀、你倒会不会呀”。这里的“倒”是“倒是”的意思,不是“到底”的意思。以上几句中的“倒”都可以说成“倒是”。

E
1、而后、尔后:
都是连词,常用于书面语言。而后:以后,然后,表示在某事之后。尔后:从此以后,此后。“尔”有指代义,相当于“这”“此”。
2、恩惠、恩赐:
前者是名词,给予或受到的好处。后者是动词,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3、偶然、偶尔:
前者指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相对于必然)。后者指间或,有时候(副词,相对于经常)。

F
1、幅、副:
都作量词,“幅”是巾旁,跟巾帛、呢绒等有关,因此用来形容布匹、面料的宽度,如幅面、单幅、宽幅。有时泛指宽度,如:幅度、幅员。“幅”用作量词时,一般修饰布料、丝织品,也用来表示图画、布匹等。
“副”的意思是居第二位,属辅助性的,如副业、副官、副产品。当它作量词时,表示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全副武装;有时也用于表示面部表情,如:一副笑脸。
2、发奋、发愤:
“奋”本义指鸟振翅飞翔,后来引申为振作、鼓动。 “愤”指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发奋”指振作起来,如发奋努力、发奋有为等。发愤指决心努力,如发愤忘食、发愤图强等。“发奋”强调精神振作;“发愤”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发奋”使用的范围要比“发愤”大,“发奋”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或国家,而“发愤”一般指个人。功能上,“发奋”可以说“奋发”,而“发愤”则不能说“愤发”。
3、抚养、扶养:
都有“供养”之意。前者包含“教养、爱护”之意,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后者多用于晚辈对长辈、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或用于法律关系(父子、夫妻等)。
4、发现、发明:
前者词义侧重于找到,后者词义侧重于创造。
5、法制、法治:

前者指有关的法律制度。后者表示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
6、复员、复原:指军人退出现役而转入地方。指病后恢复健康或事物遭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善状况。
7、风气、风俗、风尚:“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流行的爱好和习惯;
“风俗”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范围较大;
“风尚”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8、妨害、妨碍:前者指有害于事物发展(程度重);后者指使事物不能顺利进行。
9、肤浅、浮浅:前者指学识浅,理解不深;后者指浅薄。
10、反映、反应:“反映”指把情况告诉、传达到有关部门(多用于对上级);
“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
11、富裕、富余:前者指财物充足;后者指足够而有剩余。
12、赋予、付与:前者指(上对下)交给,是特殊用法;后者指拿出、交给,是一般用法。
13、废除、废黜、解除:“废除”指取消、废止(法令、制度、条约等);
“废黜”指罢免、革除(官职),现多指废除特权;
“解除”指去掉、破除(警报、顾虑、武装、职务等)。
14、凡响、反响:“凡响”指平凡的音乐;
“反响”指事物所引起的回响,反应。
15、负心、腹心:前者指背弃情谊(多指转移爱情);
后者指(1)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2)比喻极亲近的人(3)比喻诚意。
16、抚育、哺育、抚恤:
“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或照管动植物;
“哺育”指喂养,比喻培育;
“抚恤”指(国家或组织)对因公受伤、牺牲或残废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以物质帮助。
17、分辨、分辩:
“分辨”是指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
而“分辩”指为消除所受的指责而进行解释、说明,与“辩解”意思相同。

G
1、改进、改善:
搭配对象不同,前者常与“工作、方法、技术”搭配;
后者常与“关系、条件、生活”搭配。
2、沟通、勾通:两个词都有相通连的意思,但后者是贬义词,指暗中串通、勾结。
3、公然、公开:前者指公开的,毫无顾忌的(贬义);
后者指(与秘密相对)不加隐蔽的。
4、关注、关照:前者指关心重视;后者指关心照顾。
5、灌注、贯注:前者指用液体浇灌;后者指精力集中,有贯穿下去的意思。
6、光临、惠顾:前者是敬词,称宾客的来到;后者是商店对顾客的敬词。
7、工夫、功夫:前者一般用来指时间、时候;后者指本领、造诣,主要指耗费的精力。
8、贯穿、贯串:前者指穿过、通过(较具体的事物);后者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9、过度、过渡:前者指超过适当限度;后者指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过渡句”决不能用“度”。
10、给予、给以:前者是书面语,也作“给与”,后者所带宾语只说所给的事物,不说接受的人,并且多为抽象事物.
11、聒(guō)噪、鼓噪:“聒噪”是方言,指声音杂乱,吵闹;“鼓噪”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张声势,今泛指喧嚷。
12、观察、观测:前者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后者指(1)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观察并测度(情况),如:观测敌情。
13、国事、国是:前者指国家大事,后者指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针。
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反之却不一定,比如较具体的事务,就不能用“国是”。
14、功效、工效:前者指作用、效果或功能;后者指工作的效率。

H
1、化装、化妆:
“化装”有两个意思:
(1)假扮;
(2)指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形象而修饰容貌。
“化妆”的含义:
(1)特指艺术范畴,适用对象是指特定的表演者,有通过修饰、打扮而改变原来面貌的意思。该词义与“化装”是可以通用的。
(2)指生活化妆,有用脂粉等妆饰品修饰容颜,使容貌美丽的意思。前者侧重于装扮,后者侧重于打扮。
2、含糊(含胡)、模糊(模胡):
前者指(1)不明确、不清晰;(2)不认真、马虎;(3)示弱(多用于否定)。
后者指(1)不分明、不清楚;(2)混淆。
3、侯、候:“侯”,可以指统属于天子的国君,秦汉以后,
“侯”也指仅次于王的爵位;古时士大夫间也常以“侯”作为尊称,“侯”相当于今天的“君”。
“候”一般指“等候”“等待”,也可指“问好”,还可指随时变化的情状,如“时候”“气候”“火候”等。
4、痕迹、踪迹:前者指(1)物体留下的印记;(2)残存的迹象。后者指行动所留下的痕迹,重在行动后留下的。
5、合计、核计:前者指(1)盘算,商量;(2)合在一起计算。后者指核算(成本)。
6、焕发、激发:前者指(1)光彩四射;(2)振作。后者指刺激使兴奋。
7、荒芜、荒废:前者指(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后者指(1)该种而没有耕种;(2)荒疏(学业等);(3)不利用,浪费(时间)。

J
1、拣、捡:
使用范围不同,“拣”字有两种解释:
(1)挑选、选择,如拣良种、拣菜、挑肥拣瘦等;
(2)拾取,如拣破烂、拣到一只皮包等。
“捡”字只有一种解释:拾取。当“拣”是“拾取”的意思时,这两个字是通用的。
2、坚苦、艰苦:
“坚”有坚固、坚定、坚决的意思,在“坚苦”中取“坚定”之意,“坚苦”就是“坚忍刻苦”。所以,“坚苦”一般喻指一个人在非常困难的环境或条件下,坚守岗位或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
而“艰苦”专指环境或条件状况不好,如环境艰苦,条件艰苦等。前者指坚忍刻苦(主观精神),后者指坚难困苦(客观实际)。
3、艰辛、艰难:
前者强调办事的艰难而辛苦;后者强调事物或行为的困难。
4、决、绝:
“决”作副词用时,表示一定、坚决的意思,用在“不”“无”“非”“没有”等否定词前面,表示坚决否定的意思,如决不退缩、决无例外、决非长久之计、决没有好下场等。
“绝”作副词用时,表示完全、绝对的意思,用在“无”“非”“不”等否定词的前面,表示完全否定的意思,如绝无此事、绝非偶然、绝不相同。“绝”还表示极、最的意思,如绝大多数、技艺绝高、绝顶聪明。
“决”和“绝”用法的区别,在于“决”强调坚决,而“绝”强调完全、绝对,表达的意思有差异,不能混淆。比如,决不动摇、决不等闲视之,本意应该是“坚决”的意思,所以用“绝”就不行。绝无次品、绝无恶意,本意是“绝对”的意思,所以用“决”就错了。
5、究竟、毕竟:
都含有到底的意思。
“究竟”表示追根到底,用于疑问句,语气不肯定。 “究竟”可兼作名词,表示原因和结果。
“毕竟”表示追根到底所得的结论,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在表示肯定语气时,
“毕竟”和“究竟”可以通用。同“究竟”“毕竟”词义相近的词有“到底”“终归”“终究”。
6、精密、周密:
都是形容词,都有紧密、细密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精密”侧重于“精”,意为“精确细密”,多指研究或制作的精确程度。
而“周密”侧重于“周”,形容做事周到、全面、细密。
7、截止、截至:
“截止” 是动词,不带宾语但可带补语,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
而“截至” 一般作介词,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用于尚未结束的过程。
“截止”读jié zhǐ;
“截至”读jié zhi。比如:展览会闭幕日期,也就是“截止”日期,若中间统计人数,就只能写“截至”某日,参观人数有多少。
8、局面、场面:
前者范围大较抽象,后者范围小较具体。
9、交流、交换:
前者强调双方的共同参与,后者强调互换,另搭配对象不同,交流(思想),交换(礼物)。
10、聚歼、歼灭:
前者指把敌人包围起来彻底消灭,强调包围;后者指消灭敌人,属一般用法。
11、尽管、无论:
前者作连词时,表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转折的连词呼应;后者是连词,表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12、节制、节支:前者指(1)指挥管辖;(2)限制或控制。后者指节约开支费用。
13、节余、结余:侧重点不同,前者是因节约而剩下,后者是结算后剩下。
14、间接、简捷:前者指通过第三者发生关系,跟“直接”相对;后者指直截了当,也作简截。
15、聚集、聚积:前者指集合,凑在一起;后者指一点一滴地凑集,重在聚集的过程。
16、精练、精炼、简练:
“精练”指文章、说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语,也作精炼。
“精炼”指提炼精华,除去杂质;
同“精练”。“简练”指措辞简要、精练。
17、鉴赏、欣赏:前者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后者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18、惊愕、惊骇、惊恐、惊吓、惊讶:
“惊愕”<书>吃惊而发愣;
“惊骇” <书>惊慌害怕;“惊恐”惊慌恐惧;
“惊吓”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19、经历、阅历:
前者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遇过(的事),是动词。
后者指(1)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2)由经历得来的知识,较常用作名词。
20、激动、感动:
前者指(1)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2)使感情冲动;(3)激荡。
后者指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
21、检查、检察、监察:
“检查”指一般的查看查考;
“检察”专指对犯罪事实的审查检举;
“监察”指监督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个人。
22、教诲、教训:
前者是褒义词,(书)教训、教导;
后者是中性词,(1)教导训诫(2)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23、辣手、棘手:
前者指手段厉害或毒辣;后者指形容事情难办。
24、界限、界线:
前者指不同性质事物的分界,限度,尽头等;后者指分界的线(具体的)。
25、急躁、暴躁:
前者侧重于“急”,有两种意思:(1)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2)想马上达到目的,不做好准备就行动。
后者侧重于“暴”,指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情绪。
26、激奋、激愤(激忿):
前者指激动振奋;后者指激动而愤怒。

K
1、考察、考查:前者着重指实地观察了解,调查研究或细致深刻的观察;后者和“检查”差不多,强调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行动、行为)。
2、克服、克复:前者指用精神力量战胜或抑制什么;后者指把敌人占领的地方夺了回来。
3、开辟、开拓:前者指打开通路,创立(从无到有);后者指开辟、扩展(从小到大)。
4、宽慰、安慰:前者指宽解、安慰;后者指心情安适(或用作使动)。
5、困苦、痛苦:前者指生活上艰难痛苦;后者指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

L
1、里程、历程:“里程”指(1)路程;(2)发展的过程。“历程”指经历的过程。
2、连接、联接:
都是动词。但“连接”更有使动意义。从方式上看,“连接”重在“衔接”,就是互相接连在一起,而且连接的方式具体明确。
“联结”重在“结合”,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使二者之间有了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这种联系是比较抽象的。
从涉及的对象上来看,“连接”的两个事物,一般都是具体可感的;而“联结”所涉及的事物,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笼统的。
3、流传、留传:前者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后者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4、流畅、流淌:前者指流利、通畅;后者指液体流动。
5、流逝、流泻:
前者表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强调水平流动且一去不复返;
后者表像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淌一样,强调竖直方向的流动状态。
6、滥用、乱用:前者指过多的使用,不必或不该用而用;后者指该用这个,而用了那个。
7、临近、邻近:前者指时间靠近;后者指地方靠近。
8、列席、出席:前者指参与会议而无发言权;后者指参加会议。
9、黎明、拂晓:前者是一般用语,后者是特殊军事用语。
10、力行、厉行:前者指努力实践;后者指严格实行。
11、留恋、流连、留连、流离: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流连”同“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流离”(书)由于灾荒战乱而流转离散。
12、连续、持续:前者指一个接一个;后者指延续不断,强调事物出现的绵延性。
13、聆听、倾听、谛听:“聆听”指(书面语)听。“倾听”指细心的听取。“谛听”指仔细听。
14、履行、执行:前者指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后者指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
15、利用、运用、应用、使用:
“利用”(1)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2)用手段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
“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应用”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
“使用”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服务。
16、刻画、刻划:除用雕刻手段进行的行为写成“刻划”可不算错外,一般都应写成“刻画”。

M
1、漠视、忽视:都有“不注意”的意思,前者强调冷淡地对待;后者强调不重视。
2、谋取、牟取:有感情色彩之别。前者为中性词,指设法取得;后者往往含贬义,指谋取(名利)。
3、面市、面世:前者指一般商品上市;后者指用于精神产品,科技产品。
4、摸索、探索:前者指寻找(方向、方法、经验);后者指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问。
5、弥补、填补:
都有“把不够的部分填足”的意思,
“弥补”常与缺陷、损失、弱点搭配;
“填补”常与空缺、亏空、缺额搭配。(添补:补充用具、衣物等)
6、名声、名气:
“名声”在社会上流传的评价;
“名气”与“名声”相同,但用于口语。
7、名义、名誉:
“名义”指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
“名誉” 个人或集体的名声,多指赠给的名义,含尊重意。
8、蔑视、鄙视、藐视:都有“轻视,小看”之意,但程度一个比一个深。(“轻视”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N
1、脑袋、头颅: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2、年轻、年青:
跟“年老”相对,都是形容词,有“年纪小”的意思。
“年轻”:
(1)年纪不大,多指10岁到20多岁之间;
(2)与他人比较,年龄比他人小;
(3)“年轻”可引申为有精神,有活力;
(4)指开创的时间不长(可用于人或事物)。
“年青” 只用于人:
(1)指处在青少年时期;
(2)指人外表、长相不老。
3、努力、竭力:前者指把力量尽量使出来,词义轻,后者指尽全力去做,词义重。

P
1、破坏、摧毁: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
2、品位、品味:前者指文学、艺术、作品等所达到的水平;后者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
3、批评、批判:
前者指(1)指出优缺点(2)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词义轻。
后者指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词义重。
4、赔偿、补偿:前者指因自己的行为造成损失而给予补偿。后者指抵消损耗,补足欠款。
5、品尝、咀嚼:
前者指仔细地辨别、尝试(滋味);
后者指(1)用牙齿磨碎食物(2)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6、评价、评介:前者指评定价值的高低;后者指评论介绍。
7、彷徨(旁皇)、徘徊:
前者指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后者指(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豫不决;(3)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8、平定、评定:前者指(1)平稳安定(2)平息叛乱等;后者指经过评判或审核来决定。

Q
1、情义、情意、情谊:
意义相近,都是指人的感情而言的。
比较而言,“情义”使用的范围最小,“情意”和“情谊”一般可以互换,只是“情谊”的使用范围要比“情意”大。
“情义”多指亲属、同志、朋友之间的感情,所指的范围多限定在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人之间,一般不用于单位和单位、国家和国家之间。
“情意”指对人的感情,它所指的范围要比“情义”大,既可以指人与人之间有很深的感情(如:情意绵绵),又可指人(个体)对国家的感情,还可以表示“情分”(如:礼物不多,但也是一点情意)。
“情谊”多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互关切、爱护、照顾、帮助的感情,彼此之间不一定非要认识;
情谊”也可以表示彼此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三者均可拆开来使用,如:有情有义、无情无义、情深意长、深情厚意、深情厚谊。
2、启示、启发:前者表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后者表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3、启示、启事:前者指启发指示;后者指刊登或张贴出来的某种声明。
4、启用、起用:
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启”,开始使用,后者侧重于“起”,重新任用,有时也泛指提拔任用某人,此外就搭配而言,“启用”多与机关印章或新的设施,设备等搭配,而“起用”多与搭配。
5、驱除、祛除:适用范围不同,前者宽,后者窄,后者一般只用于疾病、邪祟方面。
6、清净、清静:前者指(1)没有打扰;(2)水清澈。后者指环境安静。
7、情景、情境:“情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范围较小;“情境”指境地,范围较大。
8、取消、取缔:前者指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失去效力。后者指明令取消或禁止。
9、旗帜、旗号:前者指旗子,比喻榜样或模范,有代表性或号召力的某种思想、学术或政治力量等。
后者指旧时标明军队或将领姓氏的旗子,现用来比喻某种含义(多指借来做坏事)。
10、启发、启迪:前者指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后者指启发开导。
11、祈望、企望:前者指请求希望,有内心祈祷之意;后者指希望,强调恳切性。
12、缺点、缺陷:前者指欠缺或不完善的地方(侧重于有而不好)。后者指欠缺或不完备的地方(侧重于没有)。
13、权利、权力:
前者与“权益”同,是伴随某种义务而来的,如公民权、*、选举权都是“权利”;
后者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所具有的支配力量,如批准权、用*等都是“权力”。
14、侵犯、侵害:
前者指(1)非法干涉别人,损害其权利(2)侵入别国领土;
后者指(1)侵入而伤害(2)用暴力或非法手段损害。
15、权术、拳术:前者指谋略手段,是贬义词;后者指武术。
16、轻率、草率:前者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后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17、强迫(pò)、强逼(bī):前者指施加压力使服从;后者重在给人以威胁。

R
1、溶解、融解:前者是科技语体,指物质的分子均匀地分散于溶剂中。后者多用于科技非科技语体,有消失、消散之意。
2、人、家伙:后者含有轻蔑的感情色彩。
3、溶化、熔化、融化:“溶化”一是化学用语,指固体的溶解;二是指冰雪等变成水。
“熔化”是物理用语,指固体加热到一定程度后变成液体。“融化”与“溶化”的第二个意思相同。

S
1、思绪、心绪:前者指(1)思想的头绪,思路;(2)情绪。后者指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而言。
2、势力、实力:前者指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力量;后者指实在的力量,多就军事或经济而言。
3、事例、示例、实例:“事例”名词,指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例子的事情;
“示例”动词,指举出或做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实例”实际的例子,重在具体的。
4、闪耀、闪烁:前者表光彩耀眼,强调亮度,后者表光亮摇动不定,忽明忽暗,强调动态。
5、事故、事件:就范围大小而言, “事故”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范围较小,较具体。
“事件”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范围较大。(“世故”指处世经验或指待人圆滑。)
6、十足、实足:前者指(物品)成色纯或十分充足。后者指数量足数的。
7、熟悉、熟习、熟练:“熟悉”知道得很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习)学习得很熟练。
8、擅长、善于:前者重在某方面具有特殊的专长;后者重在长处、优点。
9、舒畅、舒坦:前者指开朗愉快或舒服痛快;后者重在心里安定、坦然。
10、收集、搜集:前者指使聚集在一块;后者指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不易得到的东西)。
11、申明、声明:前者指郑重说明;后者指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
12、声名、盛名:前者指名声,属一般用法;后者指很大的名望。
13、思考、思虑、思索、思量:
“思考”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一般用法;
“思虑”思索考虑,重在考虑;
“思索”思考探求,重在探求;
“思量”(1)考虑(2)<方>想念、记挂。
14、生日、诞辰:人出生的日子,后者多用于所敬重的人。
15、审查、审察:前者指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多指计划、提案、著作、个人的资历等);后者指仔细观察。
16、事务、事物;如果指比较具体的事情、事件,要用“事务”;
如果泛指各种物体和现象(不排斥其中包括些事情事件),要用“事物”,如小说反映的事物很复杂。
17、竖起、树起:前者强调的是具体事物;后者指强调的是抽象的事物。
18、竖立、树立:前者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后者指物体垂直立在地面,强调具体事物。
19、实行、施行:前者指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后者指(1)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2)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
20、熟练、娴熟:“熟练”工作、动作因常做而有经验;“娴熟”与“熟练”相同,但用于书面语。

T
1、停止、停滞:前者指不再进行;后者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头脑、脑袋:词的语体色彩不同,前者是书面语,后者是口头语。
3、团结、结合、勾结:词的感情色彩不同。“团结”为了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褒义词。
“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的联系,中性词。“勾结”为了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互相串通、结合,贬义词。
4、突然、猛然:前者是形容词,可作状语、谓语、定语,后者是副词,作状语。
5、调节、调解、斡旋:“调节”指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
“调解”指劝说双方消除纠纷。
“斡旋”指(意思同上)书面语,不带宾语。
6、推委(诿)、推脱、推托:
“推委(诿)”指把责任推给别人(不带宾语)。
“推脱”指推卸(责任等)。
“推托”指借故拒绝。
7、体现、表现、呈现:
“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
“表现”(1)行为或作风中表示出来的(2)故意显示自己(含贬义);
“呈现”显出、露出。(呈献:把东西或意见等恭敬的送给集体或敬爱的人)
8、通过、经过:前者指以人、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达到某个目的。后者指通过(处所、时间、动作)。
9、体验、体味:前者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后者指仔细体会。
10、推荐、推见:前者指把好的人或事物向组织或个人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后者指从某人或事物中推想出。

W
1、顽强、顽固:
“顽强”指坚强、强硬,表示赞许之意。
“顽固”指(1)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2)立场反动,不肯改变。多含贬义。
2、委屈、委曲:前者指受冤屈;后者指曲折。
用“委曲求全”一词时,可能有受点委屈的意思在内,但不能写成“委屈求全”。
3、威望、威信:前者指声誉和名望(侧重名望)。后者指声威和信誉(侧重信誉)。
4、违反、违犯、违拗:
“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法规、规程)。
“违犯”指违背和触犯(法规)。
“违拗”指违背、有意不依从(上级和长辈的主意)。

X
1、心里、心理:“心里”,内涵单纯,常表现在外,具体指“胸口内部”,多指在“思想里、头脑里”。
“心理”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的总称,它还常常用来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
“心里”读xīnli,“心理”读xīnli。
2、象、像:
“象”适用于三种情况:
1、作名词用,如“大象”。
2、属于名词性词素,不能单用,用来构词,如表示形状、样子的“形象”“象征”等。
3、属于动词性词素,不能单用,可用来构词,如表示摹仿、表现的“象声词”“象形字”。
“像”适用的三种情况是:
1、作名词,指人物等做成的形象,如“画像”“佛像”等。
2、用作动词,表示相似,如“你像他哥哥”。
3、作介词用,有“比如”“如同”(这个意义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只能构成介词词组去修饰动词)等意思,如“像爸爸那样工作”。
3、消失、消逝、消释: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随时间而去不复存在(声音、云雾、时间)。
4、薪水、工资:分别是外来语与本民族词。
5、吓唬、恐吓(恫吓):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6、显著、卓著:前者指非常明显;后者指突出地好。
7、需要、须要:
前者指欲望、要求,或相当于“应当”,强调“不可少”。
后者不用于表示欲望、要求,但比“不可少”的意味更重,是“不可不”的意思。
比如“他需要(须要)休息”,但“他有需要”就只能用前者。
8、修养、休养:前者指提高学识、思想水平。后者指体力方面的休息调养。
9、心事、心思、心绪:
“心事”心里盘算的事,多指感到为难的。
“心思”想做某种事的心情;念头。
“心绪”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而言。
10、辛酸、心酸:词义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生活经历中的痛苦和酸楚,后者侧重于内心的悲伤与难过。
11、细心、悉心:前者指用心细密。后者指用尽所有的精力(多指研究)。
12、希望、期望、渴望:词义程度一个比一个重。(希冀:<书>希望得到)
13、喧闹、喧嚷、喧扰、喧腾、喧嚣、喧哗:
“喧闹”指喧哗热闹。
“喧嚷”指(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喧扰”指喧嚷扰乱。
“喧腾”指喧闹沸腾。
“喧嚣”指(1)声音杂乱,不清静;(2)叫嚣,喧嚷。
“喧哗”指声音大而杂乱。
14、挟持、胁持:前者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重在用力量;后者指威胁强迫对方,重在威胁。
15、稀疏、稀少(希少):前者指(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后者指事物出现得少。
16、效率、效力:前者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后者指事物所产生的有利的作用。
17、限制、限止:前者指规定范围,使不超出;后者指限制、止境,重在制止。
18、效仿、模仿:前者指仿效、效法;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摹仿:与“模仿”相同,但重在描摹书画等)
想象、相象:“想象”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相象”彼此有相同或共同点。
19、显著、卓著、卓越;程度一个比一个深。“显著”指非常明显;“卓著”指突出的好;“卓越”指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20、显赫、显贵、显达:“显赫”权势等盛大;“显贵”做大官有身份的人;“显达”在官场上地位高而有名声。
21、贤德、贤明、贤能:“贤德”善良的德行;贤惠。“贤明”有才能有见识。“贤能”有道德有才能(“贤良”是书面语)。
22、显要、显耀:“显要”指官职高而权柄大;“显耀”指声誉、势力等著称。
23、贤惠、贤淑:“贤惠”指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对人和蔼,也作贤惠;“贤淑”是书面语。
24、心神、心声:“心神”指(1)心思精力(2)精神状态;“心声”发自内心的声音,心里话。
25、向往、憧憬:前者指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后者指想象向往美好的事物,多指对未来的。

Y
1、云集、聚集:前者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用的是比喻义;后者指集合,凑在一起,一般用法。
2、以至、以致:都是连词,前者表示(1)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前句意思的延伸),相当于“直到”;
(2)前句意思的自然结果。后者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
3、勇气、勇敢:词性和功能不同,前者是名词、作主语或宾语,后者是形容词、作谓语或定语。
4、原形、原型:前者指形状、面目;后者指类型、模型。
5、运用、应用:前者指根据事物特性加以利用;后者指使用,直接用生活或生产。
6、允许、容许:前者指许可;后者指许可(书面语,语义重)。
7、应付、周旋:
“应付”指(1)对人对事采取措施(2)敷衍、将就(带宾语);
“周旋”指(1)交际应酬(2)与敌较量,相机而动(否)。
8、严格、严厉:
前者指在掌握标准或遵守制度时认真不放松;
后者指严肃而厉害(要求态度方面)。
9、赢利(盈利)、营利:前者指所得的利润(名词);后者指谋求利润(动词)。
10、谣言、流言:
前者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后者指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的话)。
11、臆测、臆度:前者指主观地推断;后者指<书>臆测猜度。
12、约束、规范:前者指限制使不超出范围;后者指使遵守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13、依存、依附:前者指互相依附而存在;后者指附着、依赖、从属。
14、隐(yǐn)蔽、荫(yīn)蔽:前者指借助别的事物来遮掩;后者指(枝叶)遮蔽。
15、引见、引荐:前者指引人相见,使彼此认识;后者指推荐别人。
16、一律、一概:副词,适用于全体,前者强调无一例外;后者强调没有例外。
17、衣服、衬衫:“衣服” 是概括性的,指所有衣服,而“衬衫”是具体的,可以指长袖衬衫或短袖衬衫,男式衬衫或女式衬衫等。
18、义气、意气:
前者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兄弟的感情,如:“重义气、义气千秋”等;
后者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情绪,如“意气相投、意气用事、意气风发”等。

Z
1、赞叹、赞扬:前者只有“称赞”之意;后者既有“称赞”之意,又有“表扬”之意。
2、准确、正确:
前者指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与“误差、偏差”相反。
后者指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标准,与“错误”相反。
3、贞洁、贞节:
前者指妇女在节操上没有污点;
后者指(1)坚贞的节操(2)封建礼教所提倡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一种伦理道德。
4、侦察、侦查:
前者指为了弄清敌情而进行的军事活动。
后者专指司法机关为了确认犯罪事实而进行的活动。
5、追忆、追溯、追索:
“追忆”指回忆。
“追溯、追索”指探索事物的由来。
前者确指,后跟无选择性。后者不确指,后跟有选择性。
6、终止、中止:前者指结束、停止,表示事情全部结束。后者指中途停止,侧重于事情末做完。
7、专程、专诚:前者指专为某事而到某地。后者指特地(心意诚恳)。
8、指责、指摘:前者指责问(可褒可贬)。后者指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9、专长、特长:前者指专门的学问技能、特长。后者指特别擅长的技能或特有的工作经验。
10、震动、振动:前者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里不平静;后者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
11、震荡、振荡:
前者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
后者主要是物理学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
不要把它和“振作、振奋”联系起来,如“山谷震荡、人心震荡”都不可写成“振荡”。
12、震慑、震撼:前者指震动得使人害怕;后者指震动、摇撼。
13、战争、战斗、战事:
“战争”范围大,指民族、国家、阶级、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
“战斗”范围小,一般指具体的武装冲突;
“战事”指有关战争的各种活动。
14、战果、成果、结果、后果、恶果:
“战果”战斗中获得的成果;
“成果”工作或事业上的收获,褒义词;
“结果”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中性词;
“后果”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
“恶果”坏结果或坏的下场。
15、障碍、阻碍:前者指阻挡前进的东西,使不能顺利通过,名词;后者指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动词。
16、做客、作客:前者指造访亲朋好友。后者指寄居在异地。
17、拯救、赈济:“拯救”救助;“赈济”用钱或衣服、粮食等救济(灾民)。
18、知觉、直觉:
前者指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和表面联系的心理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比感觉复杂、完整;
后者指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直觉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的,并非一种天赋的认识能力。
19、直接、直截:前者指不经过中间事物的,跟“间接”相对;后者指(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直截了当,也作直捷。
20、整顿、整饬、整治、整理:
“整顿”使紊乱的变为整齐,或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整饬”(1)使有条理,整顿(2)整齐,有条理;
“整治”为了管束、惩罚、打击等,使之吃苦头;
“整理”上有条理,有秩序。
21、蒸汽、蒸气:前者指水蒸气;后者指液体或固体因蒸发、沸腾或升华而变成的气体。
22、追击、狙击:前者指追赶着攻击;后者指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
23、阻击、阻截:前者指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后者指阻挡,阻拦。
24、蛰居、谪居:前者指<书>象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后者指被贬谪后住在某个地方。
25、资力、资历:前者指财力;后者指资格和经历。
26、肢解、支解:古代割去四肢的酷刑。前者多用本义,后者多用比喻义。
27、着眼、着意:前者指从某个方面观察、考虑;后者侧重于用心。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
就是把诗句或文言文用现代白话文的语言写出来。翻译句子要通顺、合理,符合语言规范。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1.直译:
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2.意译:
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1.“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3.“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三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的题目是《》,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关于他的作品,我还知道
《 》《 》。
2.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的“佳节”指的是__________,它在农历的___________这天。关于中国的佳节,我还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期末题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浣溪沙
鹿柴 送元二使安西(答案不唯一)
2.独自;别的;
遇到;更加。
(意思对即可)
3.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意思对即可)
4.重阳节 九月初九
端午节 元宵节(答案不唯一)


考点:

考点名称:诗词鉴赏古代诗歌:
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①绝句:
近体诗的一类。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七言绝句。
②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共8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限平声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通常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③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小学诗歌鉴赏要点: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
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一、咀嚼诗歌语言
1.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技巧的阅读习惯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欣赏时要重点关注诗中动词、形容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的作用。
动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音韵铿锵,且“敲”字有声音,以响衬静,突出了居处的僻静。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十四个叠字,或写人物的动作行为,或写周围环境,或直抒胸臆,将诗人遭受一系列深创巨痛之后的茫然若失、凄凉、悲残、悲戚的情怀,全面准确地刻画出来。同时读起来又有韵律感。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所以单独列出。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萧萧”写出了秋叶在风中飘零而下的声音,让人联想到诗人绵延不尽的愁思。
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诗词由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或这两者兼而有之,某些语序往往要颠倒,欣赏时要注意还原语序(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换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意境。
2.古诗词语言风格常用词语: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等,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锦瑟》《无题》等。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宫》等,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亲切,韵味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常用的概括诗歌语言特色的术语:
生动活泼 机智辛辣 长短结合 舒卷自如 奔放流畅 词采瑰丽
言浅意深 简练流畅 言简意赅 音韵和谐 简洁幽默 用语警策
隐含哲理 用语工丽 用语精妙 一呼一应 自然天成 语丽情悲
言近旨远 含蓄蕴藉 音节响亮 通俗易懂 明白如话 朴素自然
通俗精练 古拙淳朴 清新明丽 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分析诗歌意象
1.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物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
鉴赏诗词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
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2.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的意义: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征蓬、归雁—思念(思乡)
流水—时光流逝 梅花—傲视 南冠—囚犯 松竹梅 — 高尚情操 大海—开阔
古迹—怀古伤今 小草—平凡、生命力顽强或弱不禁风 哀鸿—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如:“鸿雁遍野”“哀鸿遍野”即指百姓流离失所 白衣苍狗,
又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无穷
吴钩—宝刀、利剑,指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莼羹、鲈脍、莼鲈秋思—思乡之情
双鲤—书信
庄周梦蝶—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采薇—隐居生活
碧血—为正义事业流的血
苌弘化碧—梦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折桂—科举及第
怀桔—孝顺双亲 红
叶—以诗传情
红豆-相思
昆山玉—杰出的人才
咏絮—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三、辨析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
2.借景(物、事、画面)抒情
3.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4.托物言志
5.借古讽(喻)今《石头城》《乌衣巷》
6.通过典故言志《锦瑟》
7.渲染
8.移情化
9.对话表现人物皎然《寻陆鸿建不遇》
10 .以小见大
11.侧面描写(《风》)
1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
13.虚实结合
14.点面结合
15 .一语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16.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
17.夸张(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象征
19.通过想象(梦境)来表现主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迢迢牵牛星》《鹊桥仙》
20.明贬(褒)暗褒(贬)
21.赋、比、兴
22.重章叠唱(《秦风.无衣》)
23.对比
24.类比
25.反复
26.动静结合(《山居秋暝》)
27.衬托(正、反)
28.以动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9.以静写(衬)动
30.以乐景衬哀景
31.以哀景衬乐景
32. 拟人
33.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方法点拨:一首诗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要能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
解答技巧:先表明观点,即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接着,根据此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分析它在表现诗歌内容和主旨方面的妙处。

四、把握情感类型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如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杜甫《春望》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⑥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⑦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矿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钧《商山早行》
②思念亲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恬淡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辛弃疾《西江月》
6.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①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派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
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报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济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③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序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④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倾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五、分清艺术风格
1.豪放类:
苍凉博大 志趣高远 情感深沉 雄劲粗犷 气势雄健 气氛悲壮 意境高远 清新飘逸
情调豪迈 寄托遥深 气势雄伟 想象新奇 腾挪跌宕 撼人心魄 景象壮阔
2.婉约类:
风格清新 清新淡雅 含蓄蕴藉 韵味悠长 “诗中有画” 格调凄清
意境深邃 清幽空寂 幽静空灵 抒情含蓄婉转

诗歌鉴赏写法要求:
填空型:
看清题目要求,注意题目空格前后相互照应的语言及能给我们启发、暗示的文字。所需信息尽量在诗句中提取。
问答型:
认真审题、明了要求。读全、读准、读懂题目。明确答案来源于何处(如全诗、上阕、首联等),答题时要有得分点意识。
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一般可采用“总—分 —总”式。
①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标明观点,回答题中所问)
②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③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妙处。

另外做诗歌鉴赏诗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要紧扣要求,围绕题指展开论述。
②不能用读后感、诗句解释代替诗歌鉴赏。
③对作品理解、评价,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随意拔高。
④术语表述要正确。切忌不着边际,乱套名词术语,费时而不显功。

考点名称:文史常识文学常识包括:
1、语文知识:重要作家作品、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
2、生活常识、社会常识。

小学生应掌握的文史常识:
1.李白,字太白,世称“诗仙”“千古一诗人”。赞李白“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李白一斗诗百篇”.
杜甫,字子美,世称“诗圣”(“诗史”),又称“杜工部”(“杜拾遗”)。
韩愈的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指李白、杜甫的诗作。李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杜甫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及“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高度赞美李白的诗歌艺术。
杜甫《梦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及“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写的是蜀相诸葛亮。

2.宋词一般分为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 代表词人是李清照、柳永等。
当时流传有:柳郎(柳永)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3.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凡一代有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 皆‘ 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认为在特定时期代表文学最高成就的是:
楚辞、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补充:明清小说。)其中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于世。
汉赋代表作:班固《两都赋》、曹植《洛神赋》。
骈文也称四六文,兴于南北朝,盛于唐宋。代表作:刘勰《文心雕龙》、王勃《滕王阁序》。

4.清·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有两个典故:项羽破釜沉舟,勾践卧薪尝胆。蒲松龄代表作《聊斋志异》。

5. 诗仙李白,诗圣(诗史)杜甫, 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 诗鬼李贺, 诗囚孟郊和贾岛, 诗豪刘禹锡。
唐诗中风格迥异。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代表。
王昌龄、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代表,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即追求语言通俗易懂)诗人代表。

6.至圣:孔子(圣人)
亚圣:孟子
书圣:王羲之.晋
画圣:吴道子.唐
诗圣:杜甫
词圣:苏轼
文圣:欧阳修
茶圣:陆羽.唐
药圣:李时珍
医圣:张仲景.东汉
草圣:张旭.唐
药王:孙思邈.唐
田园诗人:陶渊明.晋
诗歌之父:屈原.战国
历史之父:司马迁.西汉

7.古诗名句中点字成金的事例: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
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即推敲典故的来历。

8.《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修编。共收入诗歌305首,古称“诗三百”。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
《楚辞》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第二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收集而成。主要有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宋玉等人作品。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端午节吃粽子,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源头。

9.《汉书》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史书。
《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编辑而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司马迁《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史界誉为“实录、信史”巨著。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概括史学、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孙武《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字典。
藏族叙事诗《格萨尔王传》我国最长的史诗.
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代表作有《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郭沫若《女神》中国第一部新诗集。

10.法国--凡尔赛宫
英国--白金汉宫
俄国--克里姆林宫
中国--故宫

11.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12.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是古代儒家经典,成为中国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13.《唐诗三百首》编著蘅塘退士,清代人,原名孙洙,与夫人徐兰英一起编选,共选入310首诗。
民谚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14.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
代表人物有:儒家的孔子和孟子,道家的老子和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15.我国国歌歌名《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16.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立(三十) 不惑(四十) 知天命(五十) 花甲(六十) 古稀(七十) 耄耋(八九十) 期颐(一百)

17.“唐宋八大家”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的说法缘自明代茅坤编定的一本书《唐宋八大家文钞》。

18.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之,而古今之能事毕矣。”
(“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
苏轼对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画,评价极高。
苏轼,字瞻,号东坡居士。是稀有的全才,诗、词、文、书、画无不精妙。开创豪放词派。

19.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名人传》写了三位名人: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代表作《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和《月光曲》等。
双耳失聪对于一个作曲家是多么残酷的打击, 但他不向厄运低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家,世界最伟大雕塑家之一。与达·芬奇,拉斐尔并列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艺坛三杰。作品有著名的雕塑《大卫》。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学泰斗。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作品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20.三国时期“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三父子。 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
北宋时期“三苏”指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
三班:汉朝史学家、政治家班固、班超、班昭兄妹。其中班 昭是我国第一位女史学家。
书法史上“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21.鲁迅:“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流传于世仅八十回,后四十回由高鄂补写。
《红楼梦》,堪称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时称“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现在已成了一门“红学”。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很多的诗词。并在第四十八回借香菱之口对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作了精采的评论,认为诗中“直”、“圆”两字精妙,将大漠景色写得异常鲜明。第五十回中 , 王熙风这样的俗人也可以说出“一夜间北风紧”这诗般的句子。

22.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
其它人物还有冬妮亚、朱赫来、丽达等。

23.苏联作家高耳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24.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水浒传》元·施耐庵,作品人物有“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
《三国演义》元·罗贯中《西游记》明·吴承恩《红楼梦》清·曹雪芹

25.名著心血知多少?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是锲而不舍、呕心沥血,才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著。
司马迁《史记》15年 班固《汉书》25年 王充《论衡》31年 许慎《说文解字》22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19年 沈括《梦溪笔谈》9年 李时珍《本草纲目》27年
蒲松龄《聊斋志异》20年 徐宏祖《徐霞客游记》34年
宋应星《开工天物》20年 曹雪芹《红楼梦》10年 孔尚任《桃花扇》15年
达尔文《物种起源》20年 歌德《浮士德》60年

26.世界著名童话作家
丹麦作家安徒生,作品《海的女儿》《丑小鸭》.
德国作家格林兄弟,作品《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

27.律诗分为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尾联(七、八句)。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28.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9.古代四大美人:西施(沉鱼)西施浣沙、王昭君(落雁)昭君出塞、杨玉环(闭月)贵妃醉酒、貂蝉(羞花)貂蝉拜月。

30.古称“三教九流”
三教指儒、道、佛三教。
九流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十家指在上述九流的基础上再加上小说家。

31.爱国诗人陆游是我国历史上留下诗篇最多的诗人,流传诗有九千多首篇。

32. 句子从语气和用途上分,陈述句、感叹句、祁使句、疑问句。

33.中国历史朝代:三黄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东本晋,南北隋唐和五代,南宋之后元明清。

34.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35.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松竹梅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长城著名三关: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
江南三大名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与山西鹳雀楼并称中国四大名楼。
文学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五行:金木水土火。
古代四艺:琴、棋、书、画。
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印度。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母亲节:每年的五月第二个星期日。
父亲节:每年的六月第三个星期日。

中国作家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雌》《氓》、《伐植》、《硕鼠》、《七月》。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主要作品为《论语 》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3·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为《左传》,《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曹刿论战》、《曹崤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我国第1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二)战国时代
4·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儿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5·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愚公移山》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
6·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7·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
8.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9·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主要作品为《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10·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11《故国策》33篇《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三)两汉
12·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主要作品为《新书》58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出于此书。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吊屈原赋》等赋《过秦论》等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13.刘安,封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14·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出于此书。历史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之一,前"三史。、"四史"之首。
15·班固,字孟坚,"班马"之一。主要作品为《汉书》《苏武传》出于此。开创断代的纪传体史书体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16·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郭茂情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凌编的《玉台新咏》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17·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8、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
19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20·陈寿,字承祚。主要作品为《三国志》《隆中对》出于此。
21·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22·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23·范晔,著《后汉书》《乐羊子妻》、《张衡传》等出于此。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之一。
24·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主要作品为《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周处》《陈太丘与友人期》等出于此书。属笔记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铁事,与 "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25·刘勰,字彦和,晚年为僧·法名慧地。主要作品为《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26·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

(五)唐
27·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28·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主要作品为《咏柳》《回乡偶书》
29·王之涣,字季陵。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30·孟浩然,襄阳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结为《孟襄阳集》
31·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人。曾任龙标尉,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善边塞诗、宫怨诗。
32·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门飞鸟鸣涧》《相思》《观猎》《辆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结为《王右巫集》苏拭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3·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后人辑有《高常侍集》
3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秋登宣城谢跳北楼》等,结为《李太白集》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3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首创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后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36·岑参,曾任嘉州刺使,世称岑嘉州。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结为《岑嘉州诗集》。
37·盂郊,字东野。与贾岛并称,著名苦吟诗人。主要作品为《秋怀》《贫女词》、《游子吟》等,结为《孟东野诗集》。:郊寒岛瘦"。长于五言,多寒苦之音。
38·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溢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郡望昌黎,又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要作品为《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结为《昌黎先生集》。他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掘弃南北朝以来的骄体文;主张文章内容的充实,并"唯陈言之务去"。在诗歌创作上主张"以文为诗",力求新奇。
39·刘禹锡,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为《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等,结为《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40·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后人又编为《白香山诗集》。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俗派的代表,相传老妪可懂。
41·柳宗元,字子厚,因系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使,又称柳柳州。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捕蛇者说》《三戒》(包括《黔之驴》)、"永州八记"(包括《小石潭记门《童区寄信》等散文,《渔翁》《江雪》等诗。结为《柳河东集》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42·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结为《昌谷集》。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李鬼才。
43·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结为《樊川文集大他尤擅七律七绝。赋作的散文化倾向对后世影响较大。
44·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乐游原》、《锦瑟》、(无题》等。结为《李义山诗集》另有《樊南文集》《行次》是一首长篇政治诗。《无题》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绣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45·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与其父李碾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六)宋
46·范仲淹,字希文,溢文正。主要作品为《岳阳楼记》、《渔家傲》等,结为《范文正公集》兼工诗词散文,属豪放派。
47·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有《乐章集》传世。大量创制慢词(长调),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48·晏殊,字同叔,溢元献。主要作品为《浣溪沙》《蝶恋花》等,存《珠玉词》《曼元献遗文》。尤擅小令,风调闲雅,气象富贵。
49·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溢文忠。北宋文坛领袖,"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出于此)。有《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等,结为《欧阳文忠集》《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
50·苏询,字明允,号老泉。"八大家"之一,与子拭、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嘉右集》<六国论》出于此)。作品以史论、政论为主。
51·曾巩,字子固,溢文定。南丰人,又称南丰先生。"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元丰类稿》(以年号命名)。
5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溢文,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游褒禅山记》《伤仲永》《元日》《泊船瓜州》等,乡贯临川,集为《王临川集况》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53司马光,字君实,封温国公,溢文正,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史界"两司马。之一。主要作品为主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泥水之战》皆出于此。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上自战国下至五代计1362年的史实。史书"双璧"之一。
54·沈括,字存中。晚年居梦溪园。主要作品为《梦溪笔谈》,《采草药》《雁荡山》《活板》出于此。
55·苏拭,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溢文忠。"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蔡囊、黄庭坚、米蒂并称"宋四家"。主要作品为《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水调歌头》《念奴娇》等,结为《东坡七集》。宋代最伟大的文人。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豪放词派。与韩愈并誉为"韩潮苏海"。
56苏辙,字子由,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栾城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考点名称:辨析解释词义,辨析解释字义

词义,字义的解释与辨析即是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理解词义的主要方法:
每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思,即词义。
1、查字典或词典解释字词;
2、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
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字义辨析:
1、黯然、暗然、岸然:
“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暗然”的“暗”有“光线不足、黑暗”的意思。
“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2、爱护、爱戴:
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3、安详、慈祥、祥和:
“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
“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祥和”指气氛而言。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
4、安静、宁静:
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
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
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5、安置、安排:
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B
1、必须、必需:
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
(2)加强命令语气;
(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
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2、表率、表帅:
“表率”是名词,指“好榜样”。其中“表”为“榜样、模范”,“率”为“表率、楷模”。
“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
“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
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因“表帅、表率”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
3、报道、报导:
这是一对等义词。都指: 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
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报道”读bàodào,“报导”读bàodǎo。
4、暴发、爆发:
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
暴发:
(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爆发:
(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
“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
“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
“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6、辨别、辨认、辨析:
“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
“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
“辨析”指辨别分析。
7、表示、显示、显露:
“表示”
(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
(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
“显示”明显地表现;
“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8、边疆、边境:
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
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边界: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
9、不详、不祥:
前者指不详细、不清楚;
后者指不细说。后者指不吉利。
10、不止、不只:
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
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1、报复、抱负:
前者指对别人反击。后者指远大的志向。
12、不齿、不耻:
前者指不愿提到。后者指不以之为耻。
13、不肖、不孝:
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后者指对父母不敬。
14、编辑、编撰、编纂:
“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
“编撰”指编纂、编写。
“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15、变换、变幻:
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戏、伎俩:
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
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17、颁布、公布:
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
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18、抱怨、报怨:
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
后者指向别人报仇。
19、辨(辩)正、辨(辩)证:
“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
“辨证”指辨析考证。
20、摈弃、摒弃:
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
“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
“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C
1、沉重、繁重:
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2、刹那、霎那:
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
3、斥责、叱责:
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
“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
“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
4、驰马、马驰:
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奔起来,把行人撞成了重伤。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县官要骑马人写答辩状。骑马人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他说:“‘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驰马”和“马驰”,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
5、呈现、浮现:
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
“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
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
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
“浮现”往往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
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6、嘲笑、讥笑:
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意轻重程度不同。
“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较轻;
“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7、查看、察看:
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8、处罚、惩罚:
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
9、沉思、深思、寻思、神思:
“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
“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
“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
“神思”指精神、心绪。
10、才能、才华:
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
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
11、篡改、窜改:
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
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动。
12、处世、处事:
前者指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后者指指处理事务。
13、查核、察核:
前者指检查核对(帐目);后者指对某事物特性加以利用。
14、查访、察访:
前者指调查打听案情;后者指通过观察访问去进行调查,多公开进行。
15、草率、轻率:
前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行事;后者(说话做事)随随便便,不经过慎重考虑。
16、常(成)规、陈规:
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规则(不带贬义);后者指不实用的旧规章。
17、筹划、筹备:
前者指想办法,定计划/筹措(钱粮);后者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准备。
18、陈设、摆设:
前者(动词),指摆设;后者(名词),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
19、传诵、传颂:
前者多用于美名;后者多用于事迹。
20、船、船只:
前者表具体的,后者表概括的。
21、查阅、查验:
前者指(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部分;后者指检查 是否真实。
22、常、长:“常”有以下几个义项:
(1).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
(2).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
(3).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
“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
“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
“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
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 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长”本义是“长”,又可指长度;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时间长,如“长夜、长寿”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还表示长处、擅长,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因为“常”和“长”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长年累月”的“长”误 写作“常”。又因为“长”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 写成“细水常流”。

D
1、哆嗦、颤抖: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2、惦记、思念:前者指(对人或事)心里老想着,放心不下,多用于口语;
后者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多用于书面语。
3、陡峭、峻峭:前者侧重于山的坡度大而陡直,后者侧重于山势的高而险。
4、电讯、电信:前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的消息;后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消息的通讯方法。
5、独立、独力:前者指不依靠别人;后者指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
6、典雅、高雅:前者指优美而不粗俗;后者指高尚而不粗俗。
7、抵制、抵御:前者指阻止有害的事物,使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后者指抵挡、抵抗。
8、对于、关于:
都是介词,前者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
后者指
(1)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状语;
(2)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定语,后面要加“的”。
注意:表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兼有两种情况时可以互用;
“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宾,可以单独作标题,用“对于”组成的介宾,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才能作标题,如对于政策的认识。
9、戴、带:
“戴”作动词的一个意思是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如“戴帽子、戴红花、戴袖章”。引申出来了有关的词如“戴高帽子、戴绿帽子”。“不共戴天”的“戴天”是头顶着天,“戴罪立功”的“戴罪”是顶着、承担着罪名。“戴孝”是身穿孝服、臂缠黑纱等表示哀悼,也常常写作“带孝”。在实际运用中,说“带孝”或“带着孝”更为常见。因为有的人并不一定作“戴孝”的穿着,只是一定的期间里很多方面有所节制而已。
10、度过、渡过:
“渡”的本义是“横过水面”,如“渡河、渡江”,也可引申为“由此到彼”,如“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等。
而“度”的其中一个义项虽也是“由此到彼”、“过”的意思,但专指时间,如度日、欢度春节、度假、虚度光阴等。
不过,在文言文中,“度”有时也通“渡”;如《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隔绝,虏军岂能飞度?”
而“渡”却不能通“度”,二者是混淆不得的。
11、到、倒:为了避免混淆,特别要注意这几点。
(1) “倒霉”,也作“倒楣”,里面的“倒”不用“到”。
(2) 副词“到底”跟“进行到底”里都是用“到”,如“你到底去不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
(3) 副词表示跟意料相反的“倒”,不能写成“到”。如“这样一来倒省事了、听你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我倒要听听”。
(4) 副词表示让步、转折的“倒”,不能写成“到”。例如:“我有倒有,可是不在身边。”“学倒学过,可是早忘了。”
(5) 表示催促、追问的副词“倒”,不能写成“到”。如“你倒快唱呀、你倒会不会呀”。这里的“倒”是“倒是”的意思,不是“到底”的意思。以上几句中的“倒”都可以说成“倒是”。

E
1、而后、尔后:
都是连词,常用于书面语言。而后:以后,然后,表示在某事之后。尔后:从此以后,此后。“尔”有指代义,相当于“这”“此”。
2、恩惠、恩赐:
前者是名词,给予或受到的好处。后者是动词,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3、偶然、偶尔:
前者指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相对于必然)。后者指间或,有时候(副词,相对于经常)。

F
1、幅、副:
都作量词,“幅”是巾旁,跟巾帛、呢绒等有关,因此用来形容布匹、面料的宽度,如幅面、单幅、宽幅。有时泛指宽度,如:幅度、幅员。“幅”用作量词时,一般修饰布料、丝织品,也用来表示图画、布匹等。
“副”的意思是居第二位,属辅助性的,如副业、副官、副产品。当它作量词时,表示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全副武装;有时也用于表示面部表情,如:一副笑脸。
2、发奋、发愤:
“奋”本义指鸟振翅飞翔,后来引申为振作、鼓动。 “愤”指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发奋”指振作起来,如发奋努力、发奋有为等。发愤指决心努力,如发愤忘食、发愤图强等。“发奋”强调精神振作;“发愤”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发奋”使用的范围要比“发愤”大,“发奋”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或国家,而“发愤”一般指个人。功能上,“发奋”可以说“奋发”,而“发愤”则不能说“愤发”。
3、抚养、扶养:
都有“供养”之意。前者包含“教养、爱护”之意,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后者多用于晚辈对长辈、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或用于法律关系(父子、夫妻等)。
4、发现、发明:
前者词义侧重于找到,后者词义侧重于创造。
5、法制、法治:

前者指有关的法律制度。后者表示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
6、复员、复原:指军人退出现役而转入地方。指病后恢复健康或事物遭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善状况。
7、风气、风俗、风尚:“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流行的爱好和习惯;
“风俗”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范围较大;
“风尚”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8、妨害、妨碍:前者指有害于事物发展(程度重);后者指使事物不能顺利进行。
9、肤浅、浮浅:前者指学识浅,理解不深;后者指浅薄。
10、反映、反应:“反映”指把情况告诉、传达到有关部门(多用于对上级);
“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
11、富裕、富余:前者指财物充足;后者指足够而有剩余。
12、赋予、付与:前者指(上对下)交给,是特殊用法;后者指拿出、交给,是一般用法。
13、废除、废黜、解除:“废除”指取消、废止(法令、制度、条约等);
“废黜”指罢免、革除(官职),现多指废除特权;
“解除”指去掉、破除(警报、顾虑、武装、职务等)。
14、凡响、反响:“凡响”指平凡的音乐;
“反响”指事物所引起的回响,反应。
15、负心、腹心:前者指背弃情谊(多指转移爱情);
后者指(1)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2)比喻极亲近的人(3)比喻诚意。
16、抚育、哺育、抚恤:
“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或照管动植物;
“哺育”指喂养,比喻培育;
“抚恤”指(国家或组织)对因公受伤、牺牲或残废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以物质帮助。
17、分辨、分辩:
“分辨”是指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
而“分辩”指为消除所受的指责而进行解释、说明,与“辩解”意思相同。

G
1、改进、改善:
搭配对象不同,前者常与“工作、方法、技术”搭配;
后者常与“关系、条件、生活”搭配。
2、沟通、勾通:两个词都有相通连的意思,但后者是贬义词,指暗中串通、勾结。
3、公然、公开:前者指公开的,毫无顾忌的(贬义);
后者指(与秘密相对)不加隐蔽的。
4、关注、关照:前者指关心重视;后者指关心照顾。
5、灌注、贯注:前者指用液体浇灌;后者指精力集中,有贯穿下去的意思。
6、光临、惠顾:前者是敬词,称宾客的来到;后者是商店对顾客的敬词。
7、工夫、功夫:前者一般用来指时间、时候;后者指本领、造诣,主要指耗费的精力。
8、贯穿、贯串:前者指穿过、通过(较具体的事物);后者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9、过度、过渡:前者指超过适当限度;后者指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过渡句”决不能用“度”。
10、给予、给以:前者是书面语,也作“给与”,后者所带宾语只说所给的事物,不说接受的人,并且多为抽象事物.
11、聒(guō)噪、鼓噪:“聒噪”是方言,指声音杂乱,吵闹;“鼓噪”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张声势,今泛指喧嚷。
12、观察、观测:前者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后者指(1)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观察并测度(情况),如:观测敌情。
13、国事、国是:前者指国家大事,后者指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针。
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反之却不一定,比如较具体的事务,就不能用“国是”。
14、功效、工效:前者指作用、效果或功能;后者指工作的效率。

H
1、化装、化妆:
“化装”有两个意思:
(1)假扮;
(2)指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形象而修饰容貌。
“化妆”的含义:
(1)特指艺术范畴,适用对象是指特定的表演者,有通过修饰、打扮而改变原来面貌的意思。该词义与“化装”是可以通用的。
(2)指生活化妆,有用脂粉等妆饰品修饰容颜,使容貌美丽的意思。前者侧重于装扮,后者侧重于打扮。
2、含糊(含胡)、模糊(模胡):
前者指(1)不明确、不清晰;(2)不认真、马虎;(3)示弱(多用于否定)。
后者指(1)不分明、不清楚;(2)混淆。
3、侯、候:“侯”,可以指统属于天子的国君,秦汉以后,
“侯”也指仅次于王的爵位;古时士大夫间也常以“侯”作为尊称,“侯”相当于今天的“君”。
“候”一般指“等候”“等待”,也可指“问好”,还可指随时变化的情状,如“时候”“气候”“火候”等。
4、痕迹、踪迹:前者指(1)物体留下的印记;(2)残存的迹象。后者指行动所留下的痕迹,重在行动后留下的。
5、合计、核计:前者指(1)盘算,商量;(2)合在一起计算。后者指核算(成本)。
6、焕发、激发:前者指(1)光彩四射;(2)振作。后者指刺激使兴奋。
7、荒芜、荒废:前者指(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后者指(1)该种而没有耕种;(2)荒疏(学业等);(3)不利用,浪费(时间)。

J
1、拣、捡:
使用范围不同,“拣”字有两种解释:
(1)挑选、选择,如拣良种、拣菜、挑肥拣瘦等;
(2)拾取,如拣破烂、拣到一只皮包等。
“捡”字只有一种解释:拾取。当“拣”是“拾取”的意思时,这两个字是通用的。
2、坚苦、艰苦:
“坚”有坚固、坚定、坚决的意思,在“坚苦”中取“坚定”之意,“坚苦”就是“坚忍刻苦”。所以,“坚苦”一般喻指一个人在非常困难的环境或条件下,坚守岗位或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
而“艰苦”专指环境或条件状况不好,如环境艰苦,条件艰苦等。前者指坚忍刻苦(主观精神),后者指坚难困苦(客观实际)。
3、艰辛、艰难:
前者强调办事的艰难而辛苦;后者强调事物或行为的困难。
4、决、绝:
“决”作副词用时,表示一定、坚决的意思,用在“不”“无”“非”“没有”等否定词前面,表示坚决否定的意思,如决不退缩、决无例外、决非长久之计、决没有好下场等。
“绝”作副词用时,表示完全、绝对的意思,用在“无”“非”“不”等否定词的前面,表示完全否定的意思,如绝无此事、绝非偶然、绝不相同。“绝”还表示极、最的意思,如绝大多数、技艺绝高、绝顶聪明。
“决”和“绝”用法的区别,在于“决”强调坚决,而“绝”强调完全、绝对,表达的意思有差异,不能混淆。比如,决不动摇、决不等闲视之,本意应该是“坚决”的意思,所以用“绝”就不行。绝无次品、绝无恶意,本意是“绝对”的意思,所以用“决”就错了。
5、究竟、毕竟:
都含有到底的意思。
“究竟”表示追根到底,用于疑问句,语气不肯定。 “究竟”可兼作名词,表示原因和结果。
“毕竟”表示追根到底所得的结论,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在表示肯定语气时,
“毕竟”和“究竟”可以通用。同“究竟”“毕竟”词义相近的词有“到底”“终归”“终究”。
6、精密、周密:
都是形容词,都有紧密、细密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精密”侧重于“精”,意为“精确细密”,多指研究或制作的精确程度。
而“周密”侧重于“周”,形容做事周到、全面、细密。
7、截止、截至:
“截止” 是动词,不带宾语但可带补语,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
而“截至” 一般作介词,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用于尚未结束的过程。
“截止”读jié zhǐ;
“截至”读jié zhi。比如:展览会闭幕日期,也就是“截止”日期,若中间统计人数,就只能写“截至”某日,参观人数有多少。
8、局面、场面:
前者范围大较抽象,后者范围小较具体。
9、交流、交换:
前者强调双方的共同参与,后者强调互换,另搭配对象不同,交流(思想),交换(礼物)。
10、聚歼、歼灭:
前者指把敌人包围起来彻底消灭,强调包围;后者指消灭敌人,属一般用法。
11、尽管、无论:
前者作连词时,表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转折的连词呼应;后者是连词,表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12、节制、节支:前者指(1)指挥管辖;(2)限制或控制。后者指节约开支费用。
13、节余、结余:侧重点不同,前者是因节约而剩下,后者是结算后剩下。
14、间接、简捷:前者指通过第三者发生关系,跟“直接”相对;后者指直截了当,也作简截。
15、聚集、聚积:前者指集合,凑在一起;后者指一点一滴地凑集,重在聚集的过程。
16、精练、精炼、简练:
“精练”指文章、说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语,也作精炼。
“精炼”指提炼精华,除去杂质;
同“精练”。“简练”指措辞简要、精练。
17、鉴赏、欣赏:前者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后者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18、惊愕、惊骇、惊恐、惊吓、惊讶:
“惊愕”<书>吃惊而发愣;
“惊骇” <书>惊慌害怕;“惊恐”惊慌恐惧;
“惊吓”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19、经历、阅历:
前者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遇过(的事),是动词。
后者指(1)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2)由经历得来的知识,较常用作名词。
20、激动、感动:
前者指(1)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2)使感情冲动;(3)激荡。
后者指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
21、检查、检察、监察:
“检查”指一般的查看查考;
“检察”专指对犯罪事实的审查检举;
“监察”指监督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个人。
22、教诲、教训:
前者是褒义词,(书)教训、教导;
后者是中性词,(1)教导训诫(2)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23、辣手、棘手:
前者指手段厉害或毒辣;后者指形容事情难办。
24、界限、界线:
前者指不同性质事物的分界,限度,尽头等;后者指分界的线(具体的)。
25、急躁、暴躁:
前者侧重于“急”,有两种意思:(1)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2)想马上达到目的,不做好准备就行动。
后者侧重于“暴”,指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情绪。
26、激奋、激愤(激忿):
前者指激动振奋;后者指激动而愤怒。

K
1、考察、考查:前者着重指实地观察了解,调查研究或细致深刻的观察;后者和“检查”差不多,强调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行动、行为)。
2、克服、克复:前者指用精神力量战胜或抑制什么;后者指把敌人占领的地方夺了回来。
3、开辟、开拓:前者指打开通路,创立(从无到有);后者指开辟、扩展(从小到大)。
4、宽慰、安慰:前者指宽解、安慰;后者指心情安适(或用作使动)。
5、困苦、痛苦:前者指生活上艰难痛苦;后者指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

L
1、里程、历程:“里程”指(1)路程;(2)发展的过程。“历程”指经历的过程。
2、连接、联接:
都是动词。但“连接”更有使动意义。从方式上看,“连接”重在“衔接”,就是互相接连在一起,而且连接的方式具体明确。
“联结”重在“结合”,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使二者之间有了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这种联系是比较抽象的。
从涉及的对象上来看,“连接”的两个事物,一般都是具体可感的;而“联结”所涉及的事物,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笼统的。
3、流传、留传:前者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后者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4、流畅、流淌:前者指流利、通畅;后者指液体流动。
5、流逝、流泻:
前者表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强调水平流动且一去不复返;
后者表像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淌一样,强调竖直方向的流动状态。
6、滥用、乱用:前者指过多的使用,不必或不该用而用;后者指该用这个,而用了那个。
7、临近、邻近:前者指时间靠近;后者指地方靠近。
8、列席、出席:前者指参与会议而无发言权;后者指参加会议。
9、黎明、拂晓:前者是一般用语,后者是特殊军事用语。
10、力行、厉行:前者指努力实践;后者指严格实行。
11、留恋、流连、留连、流离: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流连”同“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流离”(书)由于灾荒战乱而流转离散。
12、连续、持续:前者指一个接一个;后者指延续不断,强调事物出现的绵延性。
13、聆听、倾听、谛听:“聆听”指(书面语)听。“倾听”指细心的听取。“谛听”指仔细听。
14、履行、执行:前者指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后者指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
15、利用、运用、应用、使用:
“利用”(1)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2)用手段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
“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应用”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
“使用”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服务。
16、刻画、刻划:除用雕刻手段进行的行为写成“刻划”可不算错外,一般都应写成“刻画”。

M
1、漠视、忽视:都有“不注意”的意思,前者强调冷淡地对待;后者强调不重视。
2、谋取、牟取:有感情色彩之别。前者为中性词,指设法取得;后者往往含贬义,指谋取(名利)。
3、面市、面世:前者指一般商品上市;后者指用于精神产品,科技产品。
4、摸索、探索:前者指寻找(方向、方法、经验);后者指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问。
5、弥补、填补:
都有“把不够的部分填足”的意思,
“弥补”常与缺陷、损失、弱点搭配;
“填补”常与空缺、亏空、缺额搭配。(添补:补充用具、衣物等)
6、名声、名气:
“名声”在社会上流传的评价;
“名气”与“名声”相同,但用于口语。
7、名义、名誉:
“名义”指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
“名誉” 个人或集体的名声,多指赠给的名义,含尊重意。
8、蔑视、鄙视、藐视:都有“轻视,小看”之意,但程度一个比一个深。(“轻视”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N
1、脑袋、头颅: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2、年轻、年青:
跟“年老”相对,都是形容词,有“年纪小”的意思。
“年轻”:
(1)年纪不大,多指10岁到20多岁之间;
(2)与他人比较,年龄比他人小;
(3)“年轻”可引申为有精神,有活力;
(4)指开创的时间不长(可用于人或事物)。
“年青” 只用于人:
(1)指处在青少年时期;
(2)指人外表、长相不老。
3、努力、竭力:前者指把力量尽量使出来,词义轻,后者指尽全力去做,词义重。

P
1、破坏、摧毁: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
2、品位、品味:前者指文学、艺术、作品等所达到的水平;后者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
3、批评、批判:
前者指(1)指出优缺点(2)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词义轻。
后者指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词义重。
4、赔偿、补偿:前者指因自己的行为造成损失而给予补偿。后者指抵消损耗,补足欠款。
5、品尝、咀嚼:
前者指仔细地辨别、尝试(滋味);
后者指(1)用牙齿磨碎食物(2)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6、评价、评介:前者指评定价值的高低;后者指评论介绍。
7、彷徨(旁皇)、徘徊:
前者指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后者指(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豫不决;(3)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8、平定、评定:前者指(1)平稳安定(2)平息叛乱等;后者指经过评判或审核来决定。

Q
1、情义、情意、情谊:
意义相近,都是指人的感情而言的。
比较而言,“情义”使用的范围最小,“情意”和“情谊”一般可以互换,只是“情谊”的使用范围要比“情意”大。
“情义”多指亲属、同志、朋友之间的感情,所指的范围多限定在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人之间,一般不用于单位和单位、国家和国家之间。
“情意”指对人的感情,它所指的范围要比“情义”大,既可以指人与人之间有很深的感情(如:情意绵绵),又可指人(个体)对国家的感情,还可以表示“情分”(如:礼物不多,但也是一点情意)。
“情谊”多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互关切、爱护、照顾、帮助的感情,彼此之间不一定非要认识;
情谊”也可以表示彼此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三者均可拆开来使用,如:有情有义、无情无义、情深意长、深情厚意、深情厚谊。
2、启示、启发:前者表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后者表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3、启示、启事:前者指启发指示;后者指刊登或张贴出来的某种声明。
4、启用、起用:
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启”,开始使用,后者侧重于“起”,重新任用,有时也泛指提拔任用某人,此外就搭配而言,“启用”多与机关印章或新的设施,设备等搭配,而“起用”多与搭配。
5、驱除、祛除:适用范围不同,前者宽,后者窄,后者一般只用于疾病、邪祟方面。
6、清净、清静:前者指(1)没有打扰;(2)水清澈。后者指环境安静。
7、情景、情境:“情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范围较小;“情境”指境地,范围较大。
8、取消、取缔:前者指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失去效力。后者指明令取消或禁止。
9、旗帜、旗号:前者指旗子,比喻榜样或模范,有代表性或号召力的某种思想、学术或政治力量等。
后者指旧时标明军队或将领姓氏的旗子,现用来比喻某种含义(多指借来做坏事)。
10、启发、启迪:前者指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后者指启发开导。
11、祈望、企望:前者指请求希望,有内心祈祷之意;后者指希望,强调恳切性。
12、缺点、缺陷:前者指欠缺或不完善的地方(侧重于有而不好)。后者指欠缺或不完备的地方(侧重于没有)。
13、权利、权力:
前者与“权益”同,是伴随某种义务而来的,如公民权、*、选举权都是“权利”;
后者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所具有的支配力量,如批准权、用*等都是“权力”。
14、侵犯、侵害:
前者指(1)非法干涉别人,损害其权利(2)侵入别国领土;
后者指(1)侵入而伤害(2)用暴力或非法手段损害。
15、权术、拳术:前者指谋略手段,是贬义词;后者指武术。
16、轻率、草率:前者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后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17、强迫(pò)、强逼(bī):前者指施加压力使服从;后者重在给人以威胁。

R
1、溶解、融解:前者是科技语体,指物质的分子均匀地分散于溶剂中。后者多用于科技非科技语体,有消失、消散之意。
2、人、家伙:后者含有轻蔑的感情色彩。
3、溶化、熔化、融化:“溶化”一是化学用语,指固体的溶解;二是指冰雪等变成水。
“熔化”是物理用语,指固体加热到一定程度后变成液体。“融化”与“溶化”的第二个意思相同。

S
1、思绪、心绪:前者指(1)思想的头绪,思路;(2)情绪。后者指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而言。
2、势力、实力:前者指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力量;后者指实在的力量,多就军事或经济而言。
3、事例、示例、实例:“事例”名词,指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例子的事情;
“示例”动词,指举出或做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实例”实际的例子,重在具体的。
4、闪耀、闪烁:前者表光彩耀眼,强调亮度,后者表光亮摇动不定,忽明忽暗,强调动态。
5、事故、事件:就范围大小而言, “事故”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范围较小,较具体。
“事件”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范围较大。(“世故”指处世经验或指待人圆滑。)
6、十足、实足:前者指(物品)成色纯或十分充足。后者指数量足数的。
7、熟悉、熟习、熟练:“熟悉”知道得很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习)学习得很熟练。
8、擅长、善于:前者重在某方面具有特殊的专长;后者重在长处、优点。
9、舒畅、舒坦:前者指开朗愉快或舒服痛快;后者重在心里安定、坦然。
10、收集、搜集:前者指使聚集在一块;后者指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不易得到的东西)。
11、申明、声明:前者指郑重说明;后者指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
12、声名、盛名:前者指名声,属一般用法;后者指很大的名望。
13、思考、思虑、思索、思量:
“思考”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一般用法;
“思虑”思索考虑,重在考虑;
“思索”思考探求,重在探求;
“思量”(1)考虑(2)<方>想念、记挂。
14、生日、诞辰:人出生的日子,后者多用于所敬重的人。
15、审查、审察:前者指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多指计划、提案、著作、个人的资历等);后者指仔细观察。
16、事务、事物;如果指比较具体的事情、事件,要用“事务”;
如果泛指各种物体和现象(不排斥其中包括些事情事件),要用“事物”,如小说反映的事物很复杂。
17、竖起、树起:前者强调的是具体事物;后者指强调的是抽象的事物。
18、竖立、树立:前者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后者指物体垂直立在地面,强调具体事物。
19、实行、施行:前者指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后者指(1)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2)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
20、熟练、娴熟:“熟练”工作、动作因常做而有经验;“娴熟”与“熟练”相同,但用于书面语。

T
1、停止、停滞:前者指不再进行;后者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头脑、脑袋:词的语体色彩不同,前者是书面语,后者是口头语。
3、团结、结合、勾结:词的感情色彩不同。“团结”为了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褒义词。
“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的联系,中性词。“勾结”为了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互相串通、结合,贬义词。
4、突然、猛然:前者是形容词,可作状语、谓语、定语,后者是副词,作状语。
5、调节、调解、斡旋:“调节”指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
“调解”指劝说双方消除纠纷。
“斡旋”指(意思同上)书面语,不带宾语。
6、推委(诿)、推脱、推托:
“推委(诿)”指把责任推给别人(不带宾语)。
“推脱”指推卸(责任等)。
“推托”指借故拒绝。
7、体现、表现、呈现:
“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
“表现”(1)行为或作风中表示出来的(2)故意显示自己(含贬义);
“呈现”显出、露出。(呈献:把东西或意见等恭敬的送给集体或敬爱的人)
8、通过、经过:前者指以人、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达到某个目的。后者指通过(处所、时间、动作)。
9、体验、体味:前者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后者指仔细体会。
10、推荐、推见:前者指把好的人或事物向组织或个人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后者指从某人或事物中推想出。

W
1、顽强、顽固:
“顽强”指坚强、强硬,表示赞许之意。
“顽固”指(1)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2)立场反动,不肯改变。多含贬义。
2、委屈、委曲:前者指受冤屈;后者指曲折。
用“委曲求全”一词时,可能有受点委屈的意思在内,但不能写成“委屈求全”。
3、威望、威信:前者指声誉和名望(侧重名望)。后者指声威和信誉(侧重信誉)。
4、违反、违犯、违拗:
“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法规、规程)。
“违犯”指违背和触犯(法规)。
“违拗”指违背、有意不依从(上级和长辈的主意)。

X
1、心里、心理:“心里”,内涵单纯,常表现在外,具体指“胸口内部”,多指在“思想里、头脑里”。
“心理”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的总称,它还常常用来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
“心里”读xīnli,“心理”读xīnli。
2、象、像:
“象”适用于三种情况:
1、作名词用,如“大象”。
2、属于名词性词素,不能单用,用来构词,如表示形状、样子的“形象”“象征”等。
3、属于动词性词素,不能单用,可用来构词,如表示摹仿、表现的“象声词”“象形字”。
“像”适用的三种情况是:
1、作名词,指人物等做成的形象,如“画像”“佛像”等。
2、用作动词,表示相似,如“你像他哥哥”。
3、作介词用,有“比如”“如同”(这个意义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只能构成介词词组去修饰动词)等意思,如“像爸爸那样工作”。
3、消失、消逝、消释: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随时间而去不复存在(声音、云雾、时间)。
4、薪水、工资:分别是外来语与本民族词。
5、吓唬、恐吓(恫吓):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6、显著、卓著:前者指非常明显;后者指突出地好。
7、需要、须要:
前者指欲望、要求,或相当于“应当”,强调“不可少”。
后者不用于表示欲望、要求,但比“不可少”的意味更重,是“不可不”的意思。
比如“他需要(须要)休息”,但“他有需要”就只能用前者。
8、修养、休养:前者指提高学识、思想水平。后者指体力方面的休息调养。
9、心事、心思、心绪:
“心事”心里盘算的事,多指感到为难的。
“心思”想做某种事的心情;念头。
“心绪”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而言。
10、辛酸、心酸:词义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生活经历中的痛苦和酸楚,后者侧重于内心的悲伤与难过。
11、细心、悉心:前者指用心细密。后者指用尽所有的精力(多指研究)。
12、希望、期望、渴望:词义程度一个比一个重。(希冀:<书>希望得到)
13、喧闹、喧嚷、喧扰、喧腾、喧嚣、喧哗:
“喧闹”指喧哗热闹。
“喧嚷”指(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喧扰”指喧嚷扰乱。
“喧腾”指喧闹沸腾。
“喧嚣”指(1)声音杂乱,不清静;(2)叫嚣,喧嚷。
“喧哗”指声音大而杂乱。
14、挟持、胁持:前者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重在用力量;后者指威胁强迫对方,重在威胁。
15、稀疏、稀少(希少):前者指(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后者指事物出现得少。
16、效率、效力:前者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后者指事物所产生的有利的作用。
17、限制、限止:前者指规定范围,使不超出;后者指限制、止境,重在制止。
18、效仿、模仿:前者指仿效、效法;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摹仿:与“模仿”相同,但重在描摹书画等)
想象、相象:“想象”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相象”彼此有相同或共同点。
19、显著、卓著、卓越;程度一个比一个深。“显著”指非常明显;“卓著”指突出的好;“卓越”指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20、显赫、显贵、显达:“显赫”权势等盛大;“显贵”做大官有身份的人;“显达”在官场上地位高而有名声。
21、贤德、贤明、贤能:“贤德”善良的德行;贤惠。“贤明”有才能有见识。“贤能”有道德有才能(“贤良”是书面语)。
22、显要、显耀:“显要”指官职高而权柄大;“显耀”指声誉、势力等著称。
23、贤惠、贤淑:“贤惠”指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对人和蔼,也作贤惠;“贤淑”是书面语。
24、心神、心声:“心神”指(1)心思精力(2)精神状态;“心声”发自内心的声音,心里话。
25、向往、憧憬:前者指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后者指想象向往美好的事物,多指对未来的。

Y
1、云集、聚集:前者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用的是比喻义;后者指集合,凑在一起,一般用法。
2、以至、以致:都是连词,前者表示(1)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前句意思的延伸),相当于“直到”;
(2)前句意思的自然结果。后者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
3、勇气、勇敢:词性和功能不同,前者是名词、作主语或宾语,后者是形容词、作谓语或定语。
4、原形、原型:前者指形状、面目;后者指类型、模型。
5、运用、应用:前者指根据事物特性加以利用;后者指使用,直接用生活或生产。
6、允许、容许:前者指许可;后者指许可(书面语,语义重)。
7、应付、周旋:
“应付”指(1)对人对事采取措施(2)敷衍、将就(带宾语);
“周旋”指(1)交际应酬(2)与敌较量,相机而动(否)。
8、严格、严厉:
前者指在掌握标准或遵守制度时认真不放松;
后者指严肃而厉害(要求态度方面)。
9、赢利(盈利)、营利:前者指所得的利润(名词);后者指谋求利润(动词)。
10、谣言、流言:
前者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后者指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的话)。
11、臆测、臆度:前者指主观地推断;后者指<书>臆测猜度。
12、约束、规范:前者指限制使不超出范围;后者指使遵守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13、依存、依附:前者指互相依附而存在;后者指附着、依赖、从属。
14、隐(yǐn)蔽、荫(yīn)蔽:前者指借助别的事物来遮掩;后者指(枝叶)遮蔽。
15、引见、引荐:前者指引人相见,使彼此认识;后者指推荐别人。
16、一律、一概:副词,适用于全体,前者强调无一例外;后者强调没有例外。
17、衣服、衬衫:“衣服” 是概括性的,指所有衣服,而“衬衫”是具体的,可以指长袖衬衫或短袖衬衫,男式衬衫或女式衬衫等。
18、义气、意气:
前者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兄弟的感情,如:“重义气、义气千秋”等;
后者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情绪,如“意气相投、意气用事、意气风发”等。

Z
1、赞叹、赞扬:前者只有“称赞”之意;后者既有“称赞”之意,又有“表扬”之意。
2、准确、正确:
前者指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与“误差、偏差”相反。
后者指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标准,与“错误”相反。
3、贞洁、贞节:
前者指妇女在节操上没有污点;
后者指(1)坚贞的节操(2)封建礼教所提倡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一种伦理道德。
4、侦察、侦查:
前者指为了弄清敌情而进行的军事活动。
后者专指司法机关为了确认犯罪事实而进行的活动。
5、追忆、追溯、追索:
“追忆”指回忆。
“追溯、追索”指探索事物的由来。
前者确指,后跟无选择性。后者不确指,后跟有选择性。
6、终止、中止:前者指结束、停止,表示事情全部结束。后者指中途停止,侧重于事情末做完。
7、专程、专诚:前者指专为某事而到某地。后者指特地(心意诚恳)。
8、指责、指摘:前者指责问(可褒可贬)。后者指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9、专长、特长:前者指专门的学问技能、特长。后者指特别擅长的技能或特有的工作经验。
10、震动、振动:前者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里不平静;后者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
11、震荡、振荡:
前者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
后者主要是物理学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
不要把它和“振作、振奋”联系起来,如“山谷震荡、人心震荡”都不可写成“振荡”。
12、震慑、震撼:前者指震动得使人害怕;后者指震动、摇撼。
13、战争、战斗、战事:
“战争”范围大,指民族、国家、阶级、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
“战斗”范围小,一般指具体的武装冲突;
“战事”指有关战争的各种活动。
14、战果、成果、结果、后果、恶果:
“战果”战斗中获得的成果;
“成果”工作或事业上的收获,褒义词;
“结果”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中性词;
“后果”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
“恶果”坏结果或坏的下场。
15、障碍、阻碍:前者指阻挡前进的东西,使不能顺利通过,名词;后者指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动词。
16、做客、作客:前者指造访亲朋好友。后者指寄居在异地。
17、拯救、赈济:“拯救”救助;“赈济”用钱或衣服、粮食等救济(灾民)。
18、知觉、直觉:
前者指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和表面联系的心理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比感觉复杂、完整;
后者指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直觉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的,并非一种天赋的认识能力。
19、直接、直截:前者指不经过中间事物的,跟“间接”相对;后者指(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直截了当,也作直捷。
20、整顿、整饬、整治、整理:
“整顿”使紊乱的变为整齐,或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整饬”(1)使有条理,整顿(2)整齐,有条理;
“整治”为了管束、惩罚、打击等,使之吃苦头;
“整理”上有条理,有秩序。
21、蒸汽、蒸气:前者指水蒸气;后者指液体或固体因蒸发、沸腾或升华而变成的气体。
22、追击、狙击:前者指追赶着攻击;后者指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
23、阻击、阻截:前者指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后者指阻挡,阻拦。
24、蛰居、谪居:前者指<书>象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后者指被贬谪后住在某个地方。
25、资力、资历:前者指财力;后者指资格和经历。
26、肢解、支解:古代割去四肢的酷刑。前者多用本义,后者多用比喻义。
27、着眼、着意:前者指从某个方面观察、考虑;后者侧重于用心。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
就是把诗句或文言文用现代白话文的语言写出来。翻译句子要通顺、合理,符合语言规范。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1.直译:
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2.意译:
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1.“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3.“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四 : 谈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谈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王维写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 15 岁那年离开家乡到京城时,重阳节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思念家乡的亲人,提起笔来,写下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我自己一个人生活在他乡,每到节日时,就更思念家乡的亲人。

“独”和“异”表现了作者的寂寞的心情,“倍”也表现了作者更加思念亲人。现在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示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五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毫无新意,天气就从阴天变成了晴天。就如同我对你的想念一样,除了解不开的纷乱思绪外就是孤独寂寞的伤……

早晨起来,沿着滨河路,跑了一圈,看见有不少人往笔架山的万步梯走,细听之下,才知道是重阳节了……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王维的话就如清流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我的脑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不知道今天你如何过,是否陪父母一起登高?还是为父母而祝福?……

无论哪种形式里,都该有你有我,我们一起的,可是,可是,你把我遗忘在了千里的天涯,我只能在这里独自默默而静静地祝福他们,希望他们身体安康,和睦(www.61k.com]幸福!

其实,我是最怕过所谓的节日了,每天里爱的思念就搅得自己很是不安,遇上节日,看别人欢乐,亲人团聚,自己就难免特别地孤单而伤感……

但我却无法躲开这节日,仿佛我无法不去思念你一样,节日它就是那生长的花,开了又凋谢,谢了还开放,周而复始不停地往复循环,我怎能避得过逃得脱?那就仿佛我对你的爱的思恋,在四季的轮回里昼夜穿梭,而无论怎样地轮回,我都只能携一身孤独……

一时间,我就仿佛黄巢诗里菊花的悲壮:我花开来百花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是呀,对你的爱,虽然你早已断了我的念想,可我还依然孤独地开放着,试问你身边爱你的有我这样的真心执着痴情么?如果他们也如你对我一样,在几年的光阴里独自想念,没有关怀与问候,只有冷漠与距离,那些所谓的“真心真意的百花”还会在开放么?如果是你,你会如此么?……

即便如此,谁来就我这孤独的菊花呢?是你么?你会吗?……

阳光照着落叶的山岗,也照在繁华的街道上,我不经意地走进了阳光的世界里,虽然满身是光亮,可是我却感不到丝毫的温暖……

此刻的你那里是否也阳光普照?你是否挽了他的手,微笑地走在通往父母家的路上?想到这里,我的心是那样地酸楚,我感觉自己是那样孤独……

我,只有跑回家,用热水澡来冲刷,希望忘掉那所有的不快与烦恼……

可心如此,能逃开恼人的纠缠吗?无奈之余我只有打开电脑,把满怀的心事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

或许,那就如同和你在交流一般,你可知道,我就是这样在过重阳呢?……

本文标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异乡里的父亲节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1316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