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王老吉股东分裂:6名董事半数竟为加多宝高管
“港方所委派的董事在召开董事会、股东大会等诸多方面,都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www.61k.com)”对近日备受瞩目的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王老吉药业”)股东层“分裂”一事,广药集团副总经理倪依东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毫不避讳。
王老吉药业是广州药业与香港同兴药业的合资公司。双方持股比例均为48.0465%,另3.907%股份属自然人股东持有。然而,记者却发现在同兴药业背后处处闪现加多宝人员的身影。
据时代周报记者获得王老吉药业工商注册资料显示,在公司第三届董事会6董事成员(不含3名非执行董事)中,王健仪、周仲扬和景雨淮3人为同兴药业委派进驻。但是,少人知晓的是,3人均与加多宝集团有着直接联系。
王健仪是王老吉品牌创始人王泽邦后人,现任王老吉药业董事长一职,同时亦是加多宝集团的名誉董事长;周仲扬为加多宝集团董事;景雨淮曾一直担任加多宝集团法律顾问、授权发言人。
“这让人大开眼界。王老吉药业的6名董事中,竟然有一半是加多宝的人。”一名知晓内情的业内人士感叹。
如今,摆在广药集团面前的选择并不多,全面回购股权还是另寻他路?
加多宝“魅影”闪现
王老吉药业中,加多宝人员“魅影”不时闪现,让人惊奇。
据记者查询得到的工商注册资料显示,2004年11月,王老吉药业通过向同兴药业定向增资扩股的方式,变更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药业和同兴药业各持股48.0465%。
记者获得的《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合同》显示,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广州药业和同兴药业各自推荐3名,另3名非执行董事由双方共同推荐。董事任期为3年。
对于董事长的产生,《股东合同》亦明文规定—首届董事长由同兴药业推荐的董事担任,副董事长则由广州药业推荐的董事担任并兼任总经理。
从第二届开始,董事长由广州药业和同兴药业轮换推荐。一方推荐董事长的人选时,另一方推荐副董事长和总经理人选。
2005年1月,王老吉医药产生了第一届董事会成员。广州医药方面推荐周跃进、施少斌和谢彬3人为董事;李祖泽、黄光汉和黄宜弘则代表同兴药业进驻董事会。这三人也是同兴药业的出资人。
首届董事长由李祖泽担任,副董事长和总经理由广州医药推荐的谢彬和施少斌担任。双方还共同推荐陆惠兴、邬维庸、张衍浩等3人担任非执行董事。
第二届董事会在2008年1月产生。因同兴药业出资人之一的黄光汉病逝,遗孀周娟娟接替董事之位。除此,同兴药业没有更换另外两名董事代表;广州医药方面,施少斌仍为董事,由总经理转任董事长。林继红和罗会怡则接替了周跃进和谢彬的董事之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既然第二届董事长之位由广州医药推荐,按《股东合同》的相关规定,总经理一职应由同兴药业方面推荐。但在2008年1月11日召开的第二届第一次董事会决议上,陶应泽被聘为了公司总经理。
据业内人士向记者披露,陶本人一直是加多宝集团的干将,是香港鸿道集团(加多宝集团母公司)董事长陈鸿道的得力助手,曾任加多宝销售部总经理。
本应是平稳运行的第二届董事三年任期未到,就在2010年发生变化。彼时,广药集团和加多宝集团双方之间的争端也已日趋激烈。
据核心人士向记者透露,王老吉药业在2010年初召开了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对人事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李祖泽、黄宜弘、周娟娟辞任公司董事职务,由王健仪、景雨淮和李达民接替。据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王健仪在2010年进入同兴药业董事会,并担任董事长。
2011年初产生了第三届董事会,同兴药业方面推荐王健仪、景雨淮和周仲扬,王健仪还担任董事长。作为王泽邦的后人,王健仪在“王老吉”商标争夺战中,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加多宝一边,多次公开称从未将祖传秘方授予广药集团使用。周仲扬,一直是加多宝集团的高层;景雨淮曾担任加多宝集团法律顾问、授权发言人。
股东分裂牵制王老吉
加多宝对绿盒王老吉作出过贡献,不过在广州药业与同兴药业持股比例相同的情况之下,王老吉药业诸多决策也受此牵制。
目前来看,尽管王老吉药业董事长仍由王健仪担任,公司的日常经营早由广药方面接手。总经理现由原王老吉药业营销中心总经理方广宏接任。
另外,与之前每次董事长换届并随之更改法人代表不同的是,王健仪担任董事长一职后,王老吉药业并未在工商注册中对法人代表进行变更。直到现在,工商资料所显示的公司法人代表仍是施少斌。施本人早在去年就调往珠江钢琴,担任董事长。
记者发现,同兴药业出资人的来头都不可小觑,李祖泽是香港报业巨头;徐展堂是香港上市公司北海集团主席;黄光汉是华丰国货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国春是香港裕华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宜弘则是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
上述五人,并未曾有一人涉及过医药或饮料市场。陈与五人的关系也过从甚密。公开报道显示,2005年,加多宝在福建石狮市祥芝镇投资3000万美元建厂。同兴药业的黄光汉就曾陪同陈鸿道考察该项目。
除此之外,据记者独家在香港公司注册处查询而得的资料也显示,同兴与加多宝集团、陈鸿道本人有莫大关联。
同兴药业原名为采欣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在成立不久的当年9月10日,公司名称改为同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此时,距2004年11月与广州药业达成协议也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如此推测,同兴药业更像是为了与广药合资而专门成立的公司。
在成立之初的2004年8月30日,梁锦辉获任为同兴药业秘书。少人知晓的是,梁锦辉却是加多宝集团董事长办公室主任。
上述迹象也被解读为,陈鸿道从中牵针引线。“从王老吉药业内部员工到广药集团高层均表示,五位出资人背后实际上是陈鸿道在牵线组织。”一位接近广药集团的人士向记者透露。
增资扩股后,王老吉药业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生产规模急速扩张,短期内取得跨越式增长,2012年的销量达20亿元。
2010年,“王老吉”商标战爆发。同年,同兴药业的出资人也发生变更,王健仪走向前台。
加多宝股东 王老吉股东分裂:6名董事半数竟为加多宝高管
在知情人士看来,在目前的股权结构下,3.907%股权至为关键。[www.61k.com)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记者梳理整个股权变革历史得知,在同兴药业2004年增资之前,广州药业在王老吉药业的持股比例达到92.48%,另外7.52%均由内部员工持有。2004年,同兴方面增资后,员工持股比例被稀释为3.907%。
时代周报记者也在资料中发现,持有3.907%股权的员工多达1183人。在这逾千人的员工股东中,记者也发现不乏施少斌、郑荣波等曾经广药集团中高层的身影。
合营大限将至股权回购猜想
当初,广州药业与同兴药业达成协议时就约定经营期限为10年,即2005-2014年。
在《股东合同》中约定,“经营期限届满时,除非各方一致同意终止,股份公司经营期限可以延长。”从目前情势看,此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大限将至,王老吉药业何去何从是广药方面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时代周报记者获得的《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的“股份增减与回购”一节亦有相应规定—公司可根据经营发展需要,可通过向社会公众或特定投资人发行股份、向现有股东配售股份,向现有股东派送股本,甚至可以公积金转增股本。另外,公司还可向全体股东按照相同比例发出购回要约。
对于是否回购股份,倪依东讳莫如深,不愿多谈:“现在还不方便透露。”
此前“王老吉”商标归属权一事虽暂告段落,两者之间的红罐装潢官司还将在4月22日开庭。如今打开加多宝官方网站,还会自动闪出标有“4月22日呼唤公平红罐之争见分晓”的页面。双方的剑拔弩张,可见一斑。
现在市面上既有红罐王老吉,又有加多宝的红罐凉茶。外包装装潢均为红色罐体加双面黄色字体,相似度极高。加多宝称,1995年3月28日双方签订第一份商标许可合同后,加多宝就设计了以红黄两色为主色调的金属易拉罐“王老吉”凉茶包装,还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并在1997年获得专利。
广药方面则认为,广药集团之前授权鸿道集团生产经营红罐王老吉,现收回红罐王老吉的生产经营权后,特有装潢权也随王老吉凉茶生产经营权一并转移至广药集团。双方各执一词。
现在,绿盒王老吉由王老吉药业进行生产销售,而红罐王老吉则由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公司负责。外界也一直关心,广药是否会对红绿王老吉进行整合。
“我只能说红绿生产、销售和经营都是在广州药业的上市公司的层面进行统筹的。王老吉药业虽然是合资公司,但属于广州药业子公司,王老吉大健康则是广州药业的全资子公司。”倪依东对此仍十分谨慎没作出明确答复。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二 : 王老吉为何败给加多宝?
如果评选世界营销战最激烈案例,2012年爆发的王老吉与加多宝之间的品牌大战一定榜上有名。那是一场由一个小小红罐引发的 “血战”。一、缘起
(www.61k.com)加、王之争的来龙动脉我就不细说了,大概起因是若干年前国企广药将其旗下的传统凉茶品牌“王老吉”部分(红罐)租给了与王老吉凉茶创始者后人有关的香港鸿道集团旗下的加多宝集团。这种做法本来十分普遍没啥特别,但没想到的是加多宝的市场运作能力超强,竟然在短短几年内将一种原来只在岭南地区有市场的中药凉茶卖到了全国,年销售额竟达到一百六十亿的规模,使“王老吉”成了国内市场唯一能与可口可乐比肩的一线超级大品牌,身份达到千亿规模。丑女无人问,美人是非多。基于某种原因吧,红罐“王老吉”(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王老吉”)的娘家广药集团于2012年5月通过司法手段强行从加多定手中抢回了王老吉的品牌使用权。对此,亲手把王老吉由丑小鸭养成大美女的加多定又怎甘心将这棵已经长成的巨大的摇钱树拱手送人?于是,一个新的凉茶品牌——“加多宝”诞生了,一场营销大战也从此开始。
二、战况
加、王营销大战虽然看上去场面热烈、复杂,但实际上焦点只有两个:一,谁是真正的“王老吉”?二,谁是中国凉茶行业的正宗和老大?
经过大半年时间的激烈争夺,加、王营销大战以加多宝的阶段几性胜利暂时告一段落。也有业内人士说现在的局面是“王老吉完败”,对此我不敢完全认同。不管是完胜,还是阶段性的暂时胜利,加多宝达已经到了自己的营销目的都是毫无疑问的:大多数消费者已经知道现在的加多宝就是原来的王老吉,买加多宝就是买王老吉。据有关媒体透露,2012年度加多宝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了200亿。当然,这其中一定包括上半年销售的王老吉。而同期广药新王老吉的销售额是多少呢?据有关人士估计,大概为前者规模的十分之一左右。
三、因果
那么,加多宝为什么胜,王老吉又为什么会败呢?老聂以为,决定加、王营销大战胜负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第一,营销渠道。由于王老吉原有的销售渠道仍掌握在加多宝手中,于是加多宝能够在广药新王老吉上市前的空档,利用原有成熟渠道迅速将新品牌“加多宝”凉茶推向市场,从而取得营销上的主动,实现了加多宝对王老吉的产品甚至品牌替代。
虽然广药一直在开足马力建渠道,但等他的渠道完全那好了,最宝贵的时间可能已经没有了。
第二,工厂产能。与销售渠道一样,原来王老吉的生产厂也都是加多宝的,因此加多宝有能力按照市场的需求生产出足够量的红罐凉茶饮料,而与此同时广药却不得不重新自建生产厂或寻找合作的代工厂生产新王老吉。
第三,产品信任。“加多宝”除名字不同外,本身就是原来的王老吉,很容易取信于消费者。只须让消费者知道现在的加多宝就是原来的王老吉——原来的配方、原来的工厂、原来的味道,一切OK.
但广药的“新王老吉”,除名字以外,配方、口味儿、工厂全变了,能否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尚未可知。
第四,人心向背。广药虽然通过司法程序抢回王老吉的品牌,却也因此大失人心。大众舆论支持加多宝,一是因为王老吉的品牌是加多宝一手做起来的,大家觉得广药强行把品牌抢过来不公平。二是对国企广药的管理能力不放心:产品能做好么?口味儿能保持么?质量能保证么?三是广药抢回王老吉品牌的做法有悖常理。
第五,宣传策略。加多宝充分利用新王老吉产品上市前的空档期,迅速展开立体广告攻势集中火力进行更名宣传,使“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的广告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等新王老吉红罐凉茶上市的时候,加多宝已经成功占领了消费者的心智,重新赢得了市场。
而广药在品牌营销上则是败笔不断。特别是针对加多宝的“改名”广告,广药采取了最笨的反击方法:不停地强调“王老吉从未改名”,生怕消费者不知道王老吉已经改名,等于在帮加多宝做广告。“王老吉从未改名”远不如“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对消费者有杀伤力。
第六,品牌内涵。品牌的灵魂是产品的内在价值,失去了产品支持的空品牌无异于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王老吉原有的灵魂留在了加多宝那儿,广药收回品牌后并未及时给“王老吉”赋予新的灵魂:“我是谁?”因为品牌失魂,消费者就失去了继续选择“王老吉”的理由。
四、思考
不管加、王之争最终的结果如何,这场营销大战都有太多值得营销人思考的地方。
1.加多宝如何扩大胜利成果?
虽然加、王之战加多宝取得的阶段性胜利有目共睹,但若说这场营销大战大局已定还言之尚早。加多宝的各种优势并不能久存,能否使“加多宝”品牌在摆脱对“王老吉”的依赖后被消费者接受,是“加多宝”品牌能否彻底取代“王老吉”原有地位的关键。
2.王老吉应如何避免彻底失败?
王老吉如想避免彻底失败,以下问题是其必须解决的:
一是尽快解决产品供应能力问题。不仅是产量上的保证,还有口味儿和品质上的保证。
二是给新“王老吉”重新进行品牌定位,赋予新“王老吉”品牌以新的内涵、新的灵魂。找到自己的灵魂,才会发现加多宝的软肋。两乐共存的局面只能是幻想,若找不到新定位,则加多全面成功之日,便是王老吉的彻底失败之时。
三是彻底改变营销策略,在“王老吉”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消失之前重新树立“王老吉”品牌的新形象,找到属于“王老吉”自己的市场空间。
3.品牌定位应注意什么?
王老吉的成功被作为定位理论在中国成功应用的经典案例广为流传。在定位理论看来,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是能否在消费者“心智”中成功进行品牌定位,其它因素都不重要。然而加、王之战却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个观点重新审视。
依定位理论的逻辑,新生的“加多宝”无法与老品牌“王老吉”争夺凉茶第一的地位,但事实证明消费者心智中的“定位”并非不可改变。原有第一的品牌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被新的品牌取代。
品牌成功所需要的“战略定位”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
一是需求定位:企业准备满足消费者什么样的需求?为消费者创造什么独特的价值?
二是产品定位:企业生产的产品应具有什么样的内在价值?具有什么样的特性?能够满足消费者什么样的需求?
三是品牌定位:通过有效的传播推广,使企业产品的价值被目标消费者充分了解并认知,也就是“心智定位”,从而形成有竞争力的独特品牌。
三重定位对于品牌的成功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其中市场需求是品牌价值的前提,产品内在价值是成功品牌生命力的基石。没有产品内在价值作支撑的“心智定位”,即使看起来有效,却如扎进患者屁股的空针头,有感觉但不能治病。
以此观之,王老吉败给加多宝,是必然的。
海南北斗星企业战略研究所聂德刚
2013年2月26日
三 : 为什么叮当后来改名为多拉A梦???
为什么叮当后来改名为多拉A梦?
??
机器猫姓名篇
阿蒙→哆啦A梦
1991年机器猫登陆内地,在广东首先掀起滚滚蓝色热浪。现在已经三四十岁的观众,依然对那只肥头肥脑的家伙记忆犹新。不过,他们都称它为“阿蒙”。对于阿蒙的疼爱,不仅是对于它的行为、语言、本领,就连它不太正统的广东味普通话配音都爱屋及乌了。
后来,包括一些关于机器猫的图画书,它都改名为“叮当”或“小叮当”。这种叫法在台湾十分流行。香港亦如此。据说,香港人喜欢在颈部坠个东西祈求平安,他们把此物称做叮当;而机器猫身上正好挂着一个大铃铛,所以就一并称呼了。同时,机器猫早期被各国引进时都分别使用不同译名,以便当地少儿接受。根据其作者——日本著名漫画家藤子.F.不二雄的遗愿,世界各地把他笔下的这个可爱的蓝色猫型机器人统一使用本来响亮的名字“哆啦A梦”。
机器猫幕后篇
藤子不二雄→藤子.F.不二雄
故事中的哆啦A梦是一只来自未来世界的机器猫。他用自己神奇的百宝袋和各种奇妙的道具帮助主人大雄解决各种困难。哆啦A梦的故事将人们带进一个奇妙、充满想像力的世界。也正因此,它能作为一个常青的形象,伴随几代少年儿童的成长。
1969年,哆啦A梦首次被小学馆作为长篇连载漫画出版,自此,这个可爱的机器猫就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当首部哆啦A梦动画片于1979年在日本播出时,全日本随即掀起了哆啦A梦的热潮,随后,第一部哆啦A梦电影亦在1980年推出,每年春季都有一部电影在日本发行,直至现今。
哆啦A梦最初是由两位漫画家合作创作出版的。他们是藤本弘和安孙子素雄。他二人从1952年开始合作,并共用同一笔名藤子不二雄。在其创作的漫画作品中,以哆啦A梦的名气最大。
机器猫身世篇
残次品→万人迷
哆啦A梦:猫型机器人1293号,2112年9月3日生,高129.3厘米,重129.3公斤,最爱吃铜锣烧,最怕老鼠。哆啦A梦是由康夫的曾孙派去照顾康夫的,它有一个神奇的百宝袋,每当康夫有麻烦时,就拿出法宝帮助康夫。
2112年9月3日,哆啦A梦与其他的机器猫一样,由机器工厂组装而成,是一种专为照顾小孩而开发的。这时因为生产过程中发生点小意外,机器猫遭电击,从传输带上掉下来,使机器猫成了次品。后来这只机器猫进入了机器人学校读书,成绩一直排在最后几名。虽然成绩不很理想,还落得成为百货公司的特价产品出售,2115年元月19日,被家境贫寒的世修(康夫的曾孙)家人买去,当了世修的保姆。
2122年8月30日,正在睡午睡的哆啦A梦,竟被老鼠啃得烂烂的,送去医院,糊涂的医生竟然把它的耳朵全部切除,还因此遭女友抛弃。失去耳朵的哆啦A梦非常伤心,哭了几天几夜,身上亮丽的油漆开始剥落,只剩下蓝色底漆,这就成了眼下受人喜爱的蓝色的哆啦A梦!
四 : 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
网友蒙面大侠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
感谢@江南 珠玉在前,且容我更正面解析下题主的问题。
广药王老吉目前的广告投放总量的确远远不及加多宝。
最重要的主因是,王老吉目前的销量正受到产能极大的制约。
全国范围都没有足够产能的罐装厂和供应商来给王老吉供货。
加多宝方面向新金融记者透露,“今年我们先后启动了四川资阳和湖北仙桃的王老吉凉茶扩产项目,投资4亿的四川基地一期工程拟建两条红色罐装王老吉凉茶饮料生产线,每条生产线设计产能为每分钟600罐,预计建成投产后年销售额将超10亿,而正在筹建中的仙桃基地投资总额逾20亿,建成后的工厂将设置8条生产线,计划年产王老吉7000万箱,年销售额可达100亿。”
加多宝在全国拥有50余家生产厂、100多条生产线。其中,约20家属于加多宝自有,而其余都是代工厂商。
2011年,加多宝王老吉的营业额是160亿。
而广药即使在未来2,3年以每年十倍速度扩充产能,也不过能够做到几十个亿的规模。
这只是产量的规模,还需要渠道的能力去销售。
根据资料显示,全国酒水(含食品)终端包括现饮(含夜场)与非现饮两大类的各类零售终端,约有600万个户口数,现饮与非现饮各占一半(2004年ACN调研统计的全国零售网点数为448万家)。
其中,非现饮渠道里KA卖场6200余家,AB、CVS类超市20多万家,上述终端(即一般所谓的现代渠道)销售额占整个非现饮渠道的45%;其他的非现饮终端,即所谓的传统渠道类型(CD类店、批零店、农村小店等)占55%。例如,一个人口约7000万的省份、市场份额80%、实现全市场层级、全渠道覆盖的品牌,签约分销商数量可达到2600家。中国市场的大、广、深、杂;渠道类型终端数量的梯级分布,都给中国企业达成销售提供了纵深的运营空间。很多一二线城市看不见的产品,在三四线市场卖得风生 水起。加多宝做“王老吉”的时候,是本土饮料渠道覆盖率最高的产品之一,按“特大-省会及沿海发达-地级市-县镇-乡村”五级市场划分,“王老吉”在县镇以上市场的终端覆盖率,可以达到90%以上,是唯一一款可与可口可乐、雪碧同时出现在各类型终端的饮料类产品。“在这个覆盖率的背后,不仅需要庞大的分销商、销售团队、渠道服务人员,而且需要产能布局、供应链-物流系统的支撑。”也就是说,加多宝的渠道掌控程度,体现了加多宝200亿规模的企业和广药十亿规模企业之间的真实差距。
决定一个企业的广告投放额是和销量有着紧密联系的,现在连产能都封顶了,销量在可预期的范围内又无法上行,盲目投放广告,不是一个找死的行为么?
最初,广药只想谈判获得每年十亿的王老吉品牌授权费。
后来,广药自以为获得了价值1080亿的“王老吉”商标。
然后,更想要加多宝经营“王老吉”时所产生的160个亿的市场份额。
可是,想要160亿的市场份额,就必须有160个亿的配套,这是绝无可能快速复制的一条产业链 。
未来1年,只要加多宝能保持住百亿规模产值。
那么,以为拿到了千亿品牌而杀入一个红海市场的广药王老吉,请忘记他吧。
PS. 2012.12月8日,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公布“2012年我国饮料行业1~3季度运行状况分析报告”,在这份全国前三季度饮料行业的调研数据里,凉茶市场中,加多宝占比73.0%,王老吉8.9%,而和其正和宝庆堂分别以4.3%和0.5%排名其后——四大品牌销售量占行业总销量的86.7%.
加多宝2012年销售同比增长50%,整体市场份额超过72.96%,浙江、广东等传统重点市场稳定;2012年9月,加多宝已完成了全年目标,全年销售额将超过200亿元。
网友匿名用户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结论:在渠道依然是广药占绝对劣势,自身上架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大量的投入广告无疑等于给加多宝做免费的宣传。
想想,好不容易投了这么多钱进去,消费者想要买王老吉的时候却只有加多宝,你觉得消费者会坚持不买加多宝要到别家去找王老吉吗?
广告和宣传只是表面的竞争,真正的竞争实力,在于市场和渠道。
所以撇除广药营销能力低下,反应速度缓慢,审批流程长这些「国企特色」来说,小投量的广告为自己正名,然后实行跟随策略,暂时让加多宝的promotion投入来带动王老吉的销量增长,然后边发展自身的产能建设和渠道建设,是比较正确的做法。
就现在的状况来看,小投量的广告是做到了,只是做的比较糙。跟随策略也是有了,只是需要时间。
上海博纳睿成营销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史贤龙表示,加多宝做「王老吉」的时候,是本土饮料渠道覆盖率最高的产品之一,按「特大-省会及沿海发达-地级市-县镇-乡村」五级市场划分,「王老吉」在县镇以上市场的终端覆盖率,可以达到90%以上,是唯一一款可与可口可乐、雪碧同时出现在各类型终端的饮料类产品。「在这个覆盖率的背后,不仅需要庞大的分销商、销售团队、渠道服务人员,而且需要产能布局、供应链-物流系统的支撑。」 [1]
加多宝用了10年时间才建立起一个成熟的全国性的饮料销售渠道,而广药以前的绿盒王老吉的销售渠道不过是华南地区比较发达,在全国范围内,论广度不够加多宝撒的网广,论深度不够加多宝扎的根深,广药要在全国铺货,KA卖场有新产品进场,几乎都要做谈判和协商,就算加多宝不从中阻挠和封杀,也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如果要做到加多宝这样五层的深度分销,广药起码要有25000~30000的销售人员。而广药在5月份新招的营销团队不过3000人[2],而且这空降的3000人团队,还没来得及「新兵培训」就要「上场打仗」,效率能有多高,完全可以预见。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我在酒楼或者杂货店里说「来一罐王老吉」而服务员或者老板递上来的却往往是加多宝。
然而,就算广药想在全国推,也有渠道在全国推,实际上也没有货可以推。隐藏在渠道背后的。是更严重的产能问题。
加多宝在2011年的销量是160亿,根据其品牌管理部副总经理王月贵在5月18号北京媒体说明会上的说法,加多宝的第一季度销量仍然增长了30%。[3]
能做160亿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就自然会有160亿的配套。
加多宝方面向新金融记者透露,“今年我们先后启动了四川资阳和湖北仙桃的加多宝凉茶扩产项目,投资4亿的四川基地一期工程拟建两条红色罐装加多宝凉茶饮料生产线,每条生产线设计产能为每分钟600罐,预计建成投产后年销售额将超10亿,而正在筹建中的仙桃基地投资总额逾20亿,建成后的工厂将设置8条生产线,计划年产加多宝7000万箱,年销售额可达100亿。” [4]
实际上,从加多宝经营「王老吉」这个饮料品牌的十年发展历程来看,加多宝在自身已经拥有160亿的年销量的前提下,要做200亿的产能,绝对不是什么问题。
那广药呢?
2011年,绿盒王老吉的销量不过是19亿。[5]而根据广药集团向媒体透露的数据,2012年红罐和绿盒王老吉预计实现60亿元销售,其中红罐凉茶预计销售额是30亿。[6]也就是说,2012年绿盒和红罐的预计销量是各占30亿。
绿盒销量从19亿提升到30亿,产能要跟上去并不难。问题是红罐要在半年内从0做到30亿,产能上应付得来吗?
产能除了自身的生产线的建设,对上游供应商的需求也是很大。譬如说包装用的铁罐,全国能生产铁罐饮料的大产能的代工厂商都和加多宝有合作协议,这些协议里面都会有排他性条款,如果要和广药合作就要承受巨大的违约赔偿,广药根本难以插手。剩下的小产能工厂,不要说想要找个上百亿产能的,就是几十个亿产能的,也未必能找得到。
在拿回「王老吉」这个品牌之后,广药马上着手准备红罐凉茶的生产。与统一、银鹭、惠尔康等30多家食品饮料生产和原材料供应商签署合作协议。然而,在这30多家企业里面,仅有银鹭拥有比较成熟的铁罐生产线,其他的要么没有,要么产能十分低。
另外,跟广药合作的这些代工厂商都没有凉茶的生产经验,而自己建设的生产线又缺乏人员的情况下,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生产质量标准的把关,生产规范的制定和落实,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磨合的,不然,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产能,是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才能把基础打好的。广药,急得起吗?
好吧。这完是完全一面倒的情况。
加多宝汶川地震捐了1亿,玉树地震捐了1.1亿,扶贫助学又给了3000万,跟央视合作做体育节目,跟广州亚运会签约成高级合作伙伴,10世界杯又做大型活动,伦敦奥运也插了一脚...这不,刚刚又签了「中国好声音」,一句「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直接就变成了「凉茶领导者」,这给广药打脸的...
与其相比广药简直就像个大少爷似的,就坐在那儿等着加多宝做promotion的时候赶紧捞两口。
08到10年是加多宝做宣传最疯狂的时期,以大本营广州为例,整个城市的地铁、公交、电视、网络都是加多宝的广告,传统与网络媒体各种新闻和报道,海陆空线上软文地面硬广不断地砸向消费者。
这边厢加多宝在疯狂地砸钱,那边厢的广药大少爷只是做了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广告,只是红罐换成了绿盒,跟在加多宝的广告尾后喊一句:「王老吉,还有盒装!」
要!脸!不!要!脸!
再看广药所谓的反击广告:
无论是产品包装、构图还是色彩的运用都跟加多宝的广告一模一样啊魂淡!!
下面的两行小字密密麻麻的,又长又臭,一般人注视到一个平面广告的时间也就那么2~3秒,哪能读这么长的文案,而且广告的辨识度这么低,就那么扫一眼的话还以为是加多宝的广告,这就回到了我一开始说的,不就等于给加多宝做广告吗?!!
以上。
[1][4]资料来源:加多宝“完胜”?
[2]资料来源:广药急招3000人 为红罐王老吉备战?
[3] 数据来源:加多宝称失去"王老吉"很受伤 否认将销量调低至90亿元
[5]数据来源:广药王老吉抢夺渠道 60亿产能跃进存隐患
[6]数据来源:广药集团冲刺400亿目标
网友江南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没有无动于衷,有反击的。只是广药自己的营销能力太差,广告密集程度、范围、投放方式、创意均大大差于加多宝,所以不为人知而已。
【密度、方式】
就以广州我看到的来说,加多宝在地铁、公交站、电梯投放了平面广告、地铁投放了视频广告、传统电视广告,最成功的是赞助了《中国好声音》。王老吉我貌似就只在电梯看见过两幅平面广告,
【创意】
广告的质量加多宝也大大取胜。以加多宝两个广告软文为例:
第一个是模仿王老吉时代的广告词,只是改成“怕上火,喝加多宝”,第二个叫“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两个软文一问一答,质量何其之高。第一个努力和旧版王老吉扯上关系,让受众产生疑问:加多宝和王老吉有什么关系?一段时间后,达到宣传效果了,立马换上第二条,告诉大家“我们加多宝只是改了包装,配方和味道还是和以前一样的”,明确传递一个信息——加多宝=旧王老吉!(联想一下,那新王老吉是什么?)。这样就顺理成章的把以前的品牌价值转移到现在的品牌上,且将了新王老吉一军,把自己变成正牌,王老吉反而成杂牌了。
反观广药的两则广告:
第一个是一则类似于公文的通知,没错,就是那种满满是字的公文,大意是家里过期的广药的药品,可以去药店换新的。本以为是广药的药品广告,但右下角又有一个大大的红罐王老吉的图片(唯一的图片哦),我就晕了;而且广告挂上去的时间极短,活动的时间也极短,我第一次没记住时间,第二次想去看看,就没有了,去药店一问,活动也结束了。
第二个是针对加多宝”怕上火,喝加多宝”的。这次广药懂得放图片了,背景是一个大大的红罐王老吉,哦,这次我懂了,是王老吉的广告,但软文就真心差得不一般啊。原话记不住了(可见效果之差),大意就是:郑重声明,王老吉从未改名balabala。不知道大家怎么想,反正我的的感觉是,申明本身软弱无力,但却充斥着一种国企的霸权思想,立刻对加多宝这个被迫害者产生同情。不知道广药的领导知道会作何感想。
屁股决定脑袋
加多宝作为一家私企公司,在快消行业打拼,极度依赖品牌,对市场有着极强的敏感度。旧王老吉时代,现实炒作“上火”概念炒作;后敏锐的发现问题,把“上火”改成“怕上火”,把药品的概念偷换成“功能性饮料”,以扩大产品的适应人群;借”汶川地震“(包括这次的”中国好声音”)做出色的事件营销,无一不体现加多宝的营销能力。加上,加多宝的渠道能力也很强(源于《经济观察报》的一则报道,一时找不到了),两者一加和,如虎添翼。
反观广药的屁股:药品行业的技术壁垒,行业竞争并没有快消品这么激烈;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功效比品牌更重要;药品的流通渠道集中(医院、药店),通过药代的个人销售,打通医生、药品导购员,比大面积的广告营销,成本更低。所以,长期经验使他们重渠道大过于重营销,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也算是国企的通病,广药在快消品行业根本是一个新手,打不过加多宝是必然的。
(至于国企的体制问题,本人不清楚,不了解,太宽太泛,不在此讨论)
文章历史记录:
2012-09-02 添加一处观点
2012-09-02 改正几处错误
2012-09-02 初次发布
网友邓文博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国企,估计广告项目计划这会还在等领导签字吧。
网友蒙面大侠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我要说看到王老吉和加多宝放一起,总感觉王老吉像过期了一样。多久没更新了这是....
网友cklover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除了脑子秀逗,还有实力不济。
广药王老吉与加多宝之争,全面处于下风。只说两点:
一是供给端产能不足,找加原来多宝的代工厂,被拒率相当高。因订货量和账期的关系,代工厂还是忌惮加多宝的实力,不敢贸接王老吉。
二是市场运作水平,加多宝显然棋高一着。就不说“中国好声音”了,加多宝声势已然铺天盖地。可在某些地方的超市,你压根就看不见王老吉,刚上架那会儿就被加多宝的驻店巡察全部买走鸟。
网友匿名用户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我是一个外行,但是我觉得王老吉现在的处境很危险,现在不用想的太远,而是要抓紧时间压住加多宝的疯狂。我觉得王老吉现在不仅仅要快速提高自己比如渠道、产能等,更重要的是要打压一下加多宝的气焰和势头,不然等王老吉产能上来了,渠道也差不多了,加多宝早就从换品牌的困难中走出来了,王老吉会陷入更大的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沦落成之前王老吉独大的时候众多其余凉茶的命运。甚至可以考虑与和其正合作,不能让加多宝缓过来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后再和它竞争。
要是我是广药,我就只做一个广告:完全复制以前王老吉那个广告:"怕上火,喝王老吉",让消费者迷糊了,继续增强惯性,而且让加多宝的改名广告失去公信力。 适当降价,价格始终坚持比王老吉便宜5毛以上,比如加多宝卖3.5元一罐,我就卖2.5-3元一罐。让消费者在便宜5毛钱的价格和对加多宝的支持之情之中选择,我想很多消费者就动摇了。其实,作为一名消费者,我始终觉得加多宝和王老吉有点偏贵,灌底还做那么厚。(现在很多人买王老吉,但是营业员都会给加多宝,因为价格一致口味差不多消费者也都接受了,但是要是价格不同了,消费者要王老吉营业员却给了更贵的加多宝,那消费者就不一定接受了) 公告一个举报奖励机制,要是有消费者遇到要王老吉却坚持只给加多宝,可以举报给王老吉的一个专用平台,核实情况后,将给予举报者一定的奖励。同时,让消费者协会给予公正和协调解决。既然王老吉已经做了最不被接受的那一步了,又何必在乎能否更进一步。王老吉这样拖下去,很快被拖死,活下去都困难,还谈品牌溢价,赚多赚少。
网友曾川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怎么能说广药坐以待毙呢,喏,在学校时随手拍的,这轮子功般的文案当时就让我深深地折服了,国企才做得出来啊。这是在利用学生的道德洁癖还是什么,真的很想请一位营销方面的牛牛帮忙给分析一下的说
网友匿名用户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作为王老吉公司一线业务,我想我有资格回答这一问题。(请允许我匿名回答)
首先,需要提出的是,王与加的较量,归根到底,是品牌和渠道的较量。
在加经营王老吉品牌的十多年间,销售渠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地一步一步建立起来。在渠道方面,加虽转换品牌,但大部分渠道依然紧握在自己手上。
反观王,目前手上最大的筹码,便是价值1080E的商标品牌,以及多年流传下来的消费者消费习惯。在品牌上,加对王并没有优势。
其实双方都非常清楚自己和对方的优劣,所以现在在做的事情,都是对自己的劣势进行恶补。加的劣势在品牌,而扩大品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自然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根据我们行内估计,加今年花在广宣上的费用,少说都有30E(光是好声音一项,已经达到20E)。而王——我司——也没有省下多少钱,钱到哪里去了?上文提及,王的劣势在渠道,所以,王现在的做法正是缩减广宣开支,而把费用用在渠道建设上。渠道建设相比广告宣传,自然就不是普通消费者肉眼能看到的了。
其次,凉茶作为快消品,大多数消费者不认品牌。
快消品和药品等不同,消费者在购买时,随机性和冲动性比较大,一般很少主动挑选品牌。举个例子:大热天时,你非常口渴,看到前面士多有卖可乐的。你过去一看,卖的是百事可乐,而非你喜欢的可口可乐,这时你愿不愿意另外再找地方购买可口可乐?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二者差别并不大,并且都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放弃眼前的产品是不理智的。而对于卖方而言,既然两者差别并不大,哪一方利润更高,自然会选择销售哪方。将上述例子的【百事】和【可口】替换成王与加,同理。所以,资金充裕的前提下,拓展渠道其实可以很快。
再次,部分网友对于我司销售额的猜测,并不完全准确。
由于我司将销售人员按照销售渠道划分为【全国餐饮组】【流通组(传统渠道)】【高端连锁】以及【KA】等组别,因此下文不一定能代表全部情况。
第一,关于产能。今年5月份,我组罐装(1*24)曾断货过一小段时间,取而代之的是(1*12)的小包装。对场所而言其实并没差别,而且包装更小,可以方便消费者整箱购买。其实(1*24)断货背后的原因,在于年初制定生产计划时,对整体销售预计不足,导致(1*24)包装供不应求。不过,这段时期并不长,半个月左右基本恢复供应(1*24)包装。
第二,关于销售额。看见有人回复说我司全年销售额60E?真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单单是我所在的组别,6月份已完成全年销售额——100E,还没算上占比最大的【流通组】销售额。不过,需要清醒认识的是,加的销售额跟王不是一个级别的,最起码在5倍,起码今年会是这样。
第三,关于加【10罐..7罐】的广告词。首先,【10罐..7罐】这一广告词数据来源2012年,而2012年王老吉大健康公司刚成立不久,加自然占尽优势。再者,加在2010年以前,一直是以王老吉商标经营,2010~2012年间,才开始生产一面印有【王老吉】一面印有【加多宝】的罐装,因此,【10罐..7罐】的广告词,自然也就是虚假宣传了。
深夜在知乎日报上看见这一提问,看过大家的回答,感触良多。我们手上的,是185年流传下来的民族品牌,我们真的不希望看到这个民族品牌被外资企业打败。另外,在工作时和很多客户沟通过,有一认识还是大家普遍认同的:王与加的对立,今年内不会解决,但明年很有可能分出胜负。各位共勉。
网友雷磊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前天晚上中央2套在《对话》的主题是《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里边谈到未来养老院如何发展的时候,提出“公办民营”的模式,为什么呢?
在中国,国企好拿地拿钱搞定审批——这就是加多宝打死也不可能赢得“王老吉”这个商标的原因(之一);但是,国企是最会糟蹋钱(不是不会经营,而是太会经营自己而不是企业了),而民营则能够很好的做好商业运作。
所以,不是广药不出手,只是效果一般般。
第二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于我们来说,当年很熟悉王老吉了,而现在其实我们都知道加多宝就是当年的王老吉,而现在的王老吉已经不是当年的王老吉了……
所以,不是广药不出手,只是我们选择性忽略了(当然,加多宝一直以来猛烈的广告也很重要)。
第三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广药来说,已经大赚特赚了,出手不出手都已经够了!
那一帮坐在大班台后边的人,有几个会挖空心思去想办法让王老吉利益最大化?
但是,对于加多宝来说,他们不把加多宝发挥到极致,他们就只有傻着了……
第四个不得不提的原因,那就是加多宝不排除各种“复仇”的心理——老子就要看着王老吉死在你广药手里!
网友季风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针对楼上某匿名用户的回复:
只怕加多宝降得起价,王老吉降不起!
要是我是广药,我就只做一个广告:完全复制以前王老吉那个广告:"怕上火,喝王老吉",让消费者迷糊了,继续增强惯性,而且让加多宝的改名广告失去公信力。————广告不是你这么做的。加多宝的策略是把王老吉的旧无形资产转化为自己的,王老吉如果这么搞,做再多也是为加多宝的锅底加薪罢了,你任何巩固“王老吉旧形象”的策略,都会经过二次转化,“步骤一,怕上火喝王老吉,步骤二,王老吉改名加多宝”,人家加多宝做的正是第二部……你这不是伸脸给人打么?
要是价格不同了,消费者要王老吉营业员却给了更贵的加多宝,那消费者就不一定接受了)——这一条可能有效么,照这么说百事可乐只要便宜几毛钱就可以打死可口可乐了。公告一个举报奖励机制,要是有消费者遇到要王老吉却坚持只给加多宝,可以举报给王老吉的一个专用平台,核实情况后,将给予举报者一定的奖励。同时,让消费者协会给予公正和协调解决。——这种行政手段只能用来“帮手”而已,无关大局。而且,什么叫“坚持只给加多宝”?您要买王老吉?俺家没货出门右拐,谢谢。但是我觉得王老吉现在的处境很危险,现在不用想的太远,而是要抓紧时间压住加多宝的疯狂。——现在的处境当然很危险,只是王老吉根本没那本事压制加多宝。这就像在说“饿了怎么办”?结果有人出个主意是“别管那么多先吃饱”…………问题是家里没吃的,上哪里搞?
我觉得王老吉现在不仅仅要快速提高自己比如渠道、产能等,更重要的是要打压一下加多宝的气焰和势头,——这句跟上句一样,“仅仅”渠道和产能两项中任何一项,就够王老吉搞几年了,而且还不一定搞成,加多宝可是搞了十几年才有今天这局面,岂是一句“不仅仅”能解决?而且“气焰和势头”……这是在看小人书画红脸白脸分忠臣奸臣么?汗………………
综上所述,你只有第一句话六个字说的比较靠谱(个人看法)。
网友阿杰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广药王老吉的广告是什么?我还真不知道。
除了《中国好声音》上的醒目的加多宝红罐,我去超市听到的广播里也多是多加宝的名字。
再过几个月,谁还知道王老吉是干什么的呀?
网友房海波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加多宝是背水一战,王老吉丢了这块还有其他阵地,而且刚开始王老吉的重点应该是生产和销售链条的重建和打通。在广告投放上的谨慎是可以理解的。最近王老吉的广告明显上来了
网友章华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首先,不是没有反应啊。不是打官司了么,对加多宝的广告用词进行了限制,这个一步也是在加多宝命脉上。
其次,只要加多宝不做诋毁性的广告,它投放的广告多,对王老吉是有利的。毕竟,在同一个细分领域,消费者看在加多宝,还是想起王老吉。这也是,加多宝现在不宣传“降火气”等产品特质了,只是投品牌广告
最后,广告要钱的。广药是过日子赚钱,是它产品的一项,加多宝是搏命啊。
网友于勇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今年的凉茶旺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就是漫长的淡季。
明年饮料旺季的时候再看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对抗吧
网友刘凯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一个价值100亿的品牌迟早要被广药败光.
原因很简单.国企体制僵化,没有政策支撑的话永远比不过加多宝的积极的营销.
网友蒙面大侠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你喝得出王老吉跟加多宝的区别吗
网友蒙面大侠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大概4-5年前,加多宝开始红罐营销,记得那段时间几乎全广州(其他地区不清楚)地铁、公交车都是“怕上火喝王老吉”的红罐加浪花背景的海报。过了一段时间,几乎所有原来挂着红罐的海报,清一色换成绿盒加浪花背景,口号还是“王老吉,还有绿盒”。
当时的有种说法是,红罐宣传太猛,有不少人以为绿盒子不是正宗的,所以广药才不得不来个“还有绿盒”的宣传。
广药是大公司,看到王老吉被加多宝卖得那么好,自己也想分一杯羹,恰好法律的筹码再广药手上,王老吉只是广药众多产品中的一个。反观,王老吉是加多宝的命根,地毯式宣传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
不过,尽管现在加多宝宣传这么火,优势还是在广药手上,不急。
1. 王老吉是百年老字号,尽管宣传者是加多宝,人们也只会记得自己喝的是王老吉
2. 用加多宝红罐子直接替代王老吉红罐子,想直接用品牌取胜,像红牛、佳得乐这样的。但是人们早就把上火和王老吉连结在一起,如果广药不再出王老吉,或者王老吉只有十几年历史,或许可以建立新连结。
网友蒙面大侠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现在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员工打架就是一种炒作,而且成本极低,效果很大,不过效果貌似都跑到加多宝身上了。
网友D瓜哥对[陈少侠]广药王老吉为什么对于加多宝的地毯式广告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给出的答复:
吐槽两句:广药好无耻啊!加多宝好没有远见,想当初就应该花重金把“王老吉”这个品牌买过来!
哥以后只喝加多宝!绝对不买王老吉,除非真的快渴死了!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