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母亲:爱的念想
妈妈,或许你不知道吧。我当初离开你,来到了霓虹闪烁的都市。而如今,心却总是放任着孤独。
我想自己是个女孩,那样就可以毫无愧疚的依赖着你。不用想什么大学,不用想什么工作。可偏偏的是,我什么都不是。爱,或者不爱,都遮挡不住我对你的念想。你是否也在想我?妈妈。我真的错了。我现在不想娶找什么老婆,只想这样可以陪你到了。
不敢过节日,不敢拨电话,生怕一不小心,就可以触及你的存在。都说儿大不由娘,这是真的吗/妈妈你告诉我吗?
(待续)
二 : 怀念母亲4:我看到您最美的模样
用各种方式试图减轻哀伤:扭大电视机音量,不停地做家务打扫卫生,把东西搬来挪去,让手脚不闲着,脑子不闲着,胡乱找些话题闲扯,看书改稿子……统统不行,所有的地方都充满了母亲您的气息——陪着父亲看电视,灯开得亮亮的,我们故意大声说话,讨论剧情,可是,总归是进入不了脑子——少了母亲的家,怎么样都是冷清。脑海里总是您坐在床上看电视的模样,跟着戏剧频道一起唱戏的情景。
父亲1个人背着琴去文化馆了。我看着他的背影离去,心揪着痛。以前都是父亲和母亲一道同行,母亲走不快,父亲就边走边等。母亲,你们结合54年,虽两地分居十数年才调到一起,但一直相互关心、风雨同舟,如今,父亲怎么能受得了1个人的日子!
前天,妹妹说在您的箱子翻到您的初中毕业证,还有您和父亲的结婚证。我急忙要来看。于是,我看到1个那么羞涩清秀的女孩儿,抿着嘴,眼睛似会说话。那是我看到您最早的照片,纯净得像一滴水,一看就是沉默内向而又聪慧的女生,惹人怜爱的乖乖女。我印象中,大约6岁时,在河南老家我们那个小土屋里,我还见过您穿着凤冠霞帔、一只手挽着长长的野鸡翎的剧照,黑白的还是彩色的(或许是后来上的彩)忘记了,但您苗条婀娜的身姿,精神抖擞神采飞扬的神气劲儿,一直印刻在我心中,我觉得照片上那清瘦的小女孩特别像梅兰芳。那是您最美年华的印记,可惜后来搬家后找不到了。父亲说,他曾看过您参加县剧团豫剧学习班的毕业照,是演出后的合影。那张照片后来也找不到了。
您和父亲的结婚证上,显示颁发日期是60年,父亲和您分别是24岁和21岁。可是,您的毕业证上,是61年颁发的,您才19岁。我问父亲,是不是为了结婚你们虚报年龄了?父亲笑了,当时为了更有把握结婚,母亲的年纪是报大了。我记得父亲比母亲大不止3岁。我问父亲,你们恋爱多久结的婚?父亲脸上现出笑容:“哪里谈过恋爱,见一面就结婚了。”我故意逗他,好时髦,竟然闪婚。我和妹妹引逗父亲讲他当年是如何追求母亲的?父亲故意说,哪是我追她,我当兵探亲才15天,就想看看你祖母,根本没想到相亲,家里人跟我说好几个呢。开始我还有点不愿意。
我和妹(www.61k.com)妹都笑,切,母亲又聪明又漂亮,你还看不上?谁信哪!
又追问。父亲才说了实话。原来,他探亲假结束前,找到我母亲,想问她一句实话,愿不愿意。母亲单纯,觉得跟他见过面了,不答应不好。(你妈见我就有点放不下了——父亲倒是很自信,呵呵)但是又想继续上学,不知道如何办好。父亲答应母亲,先把婚事定下来,(为了更妥当,登记时他们把年龄虚报一两岁)母亲可以继续完成学业。
原来如此。当时结婚,父亲母亲还骑着大马在街上转了一圈。我们惊讶,母亲那么胆小,竟敢骑马?父亲说,那马老实,有人牵着,不怕。你妈小时候爬树什么的,调皮着呢。后来从树上摔下来,才变胆小的。
……
唉,父亲叹息一声,你妈跟我虽然没过过太好的日子,也还不错了。
我和妹妹点头,都说,母亲其实活得很精彩,她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走之前也穿上自己亲手绣的戏服唱了最喜欢的戏,而且表演得那么完美,没什么遗憾了。很多人都做不到呢。
家里又恢复了寂静。
母亲,对您的哀思不因时间流逝而稍减。我和父亲、妹妹都在努力,互相扶持,从悲伤中拔离出来。空气中处处是您的气息,您在我们心中永远活着。想您之际,我喜欢看您笑呵呵的照片,那么坦然舒展的笑,一点牵挂都没有的样子。您在天国一定也是这样,没有忧愁和病痛,天天开心生活。您想唱了,就随时开嗓高歌,您肚子里装着几十台上百台的戏,唱不够呢。那里的神佛和众生一定也喜欢看您演戏,为您喝彩。
母亲,愿您永远安乐幸福!
三 : 怀念张维迎的母亲
今天早上刚进家们,老公递过来一张报纸,我一看是张维迎(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和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写的《我的母亲》,看着看着我已经是泪流满面了。因为我太了解、太熟悉这位勤劳、善良、受人尊重的好母亲。
张维迎母亲是2008年农历五月初三下午2点50分去世的。出殡的前一天,我们两批插队知青,分别从榆林、绥德等地出发来到了当年的插队点、张维迎的家乡,吴堡县张家山乡辛庄村。看见我们来了,维迎及家人非常感动,拉住我们的手问长问短,吩咐其他人为我们安排好吃住。第二天晚上,男士们同维迎一起睡在他老家的土炕上。维迎78岁的老父亲一下子消瘦、苍老了许多。我握住老人家的手,安慰他老注意身体。悲痛、劳累维迎看上去很是憔悴,我拍拍维迎的肩膀,嘱咐他多多保重。尽管维迎现在是名人、有许多头衔,但在我的眼里他还是当年聪明活泼、幽默风趣同我们一起劳动、一起排练文艺节目的小弟弟。
跪在张母的灵前,望着她老人家和蔼、慈祥的遗像。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回念之情油然而生......
那是1974年农历的正月,我们11名知青(4男7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辛庄村插队锻炼的。我们就住在张维迎家的隔壁。维迎姊妹5个,他和姐姐在县城上高中,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在村里上学,他们都是好学生,墙上贴满了奖状。精明能干为人正气的维迎父亲在村里有着很高的威信,担任着村党支部副书记。心地善良、心直口快、热情好客的维迎母亲,深受知青的喜爱,大家喜欢到她家串串们拉拉话、经常到她家去拿针、要线,借灶具、农具等等。看见谁的衣服破了她给缝补,有点稀罕吃的自家舍不得给我们吃;她家的红枣、黄萝卜和寒食时做的高粱发糕我们没少吃过。当时,维迎7口之家只有父亲一个劳力,生活非常困难,但在我们刚来时,她今天给我们送炒面、明天又送酸菜;那年除夕我们知青参加村里的春节文艺活动没有回家,在维迎家吃了黄米馒头、大烩菜。维迎母亲既爱好又手巧,馒头蒸的又大、又稣、又黄,大家吃的津津有味,她不停地给我们夹馒头,不停地为我们添菜,还说,“好好吃,吃饱不想家”。现在每逢过年我经常给家人说起在维迎家里吃的那顿饭;还有一件事令我至今难以忘怀。刚插队时,我不小心把手碰伤,但仍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结果伤口感染,胳膊上出现了宽宽的红印印。村里的人说,这是红线溜,如果一直上升,就会有生命危险,把我吓哭了。听说我病了,维迎母亲和村里副书记的母亲赶忙过来照顾我,守在我身旁,不停地安慰我,并按村里赤脚医生说的了小偏方给我治疗。“将红枣煮熟、去核,然后放在我胳膊有红印的地方”。不一会儿,感觉不太疼了,我好想睡觉,但又怕红线不知不觉地往上升。她两说:“你睡吧,我们给你照看着”。一句话说的我热泪盈眶,远离家、远离父母的我,在她们的身上我有了家的感觉,体会到了母亲般的爱,温暖的气氛足以将我包围。
慈祥和蔼的母亲
张维迎和他的弟弟为乡亲们斟酒。
勤劳、善良的父亲
离别家乡二十几年后,在榆林迎维姐姐的家里,我和保华(当年和我一起插队的知青)看望了两位老人,一进们,他们就认出了我们,说我们没有变化,还夸我们显年轻、越好看了,把我俩逗乐了。二老身体不错,都很健谈,张母还是那么爱说爱笑,拉住我们的手问这问那,我打问村里人的情况,他们不停地问我们知青的近况,“这个在哪里、那个有几个孩子、生活如何”等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吃饭时间,二老挽留我们一起吃饭,因为我下午还有事,我们婉言谢谢了二老的好意。他们说:“想看看你的女婿”。我急忙给老公打电话,“下班来接我”。见到我老公,二老异口同声说:“好女婿”。就为这句“好女婿”,在第二年的正月初四我们与维迎和父母等相聚的酒宴上,我老公与维迎父子多次相互敬酒,,结果维迎父子喝多了,我老公喝醉了。
听说张母住院了我多次到医院看望,第一次我和老公一起去,张维迎的姐姐维珍告诉我,母亲是因为劳累过度旧病复发。(母亲有糖尿病、脑血栓病)维迎父母回老家打枣,村里的乡亲们来帮忙,两位老人过意不去,给大家包饺子吃;第二次去医院,维迎的妹妹告诉我母亲这两天睡觉、吃饭都可以。过了一会医生来了,给张母进行了活检,;第三次,我到医院,看到老人情绪不错,还和我拉话,我叫她听医生的话,好好吃饭,病很快就会好的,她不停地点头;最后一次,我到她住的病房一看,已经住上了别的病人,到医办一问,说病人已经出院了。随后我与李老师(当年张维迎的政治老师,张母住院时,他与儿子一起去看望)联系,才知道张母已经到北京去治疗。
耳边“好人一路平安”的唢呐声(在农村办丧事请吹鼓手)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插队时,常听村里的老年人教育后人说:“多干了好事、多行善事,好事干多了,到了阴间,下面的人就会抬举你的,干了坏事要受惩罚的。”是啊!我们的好母亲在世时积德行善、乐于助人,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到了天堂,那里的人们也一定会善待他老人家。祝愿她老人家在天堂里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四 : 怀念我的母亲
怀念我的母亲
□李映泉
一、去世前后
到今年五月,我的母亲离开我们已整整六年了。几年来,一种痛悔与不安的思绪时时萦绕着我。回忆母亲的病亡,真是蹊跷。清明前后,不知何故?老人身上出了一大片麻疹似的红颗粒,痛痒、发烧、难忍!现在据说,可能是民间俗称的“出花儿”,但当时又不知为何?邻里、亲人却都说不准是什么病?母亲遂用一些“偏方”洗了几天,仍不见消退。无奈之下,她就到六、七里路外的邻村一私人药铺诊断、抓取了一包降温药喝了。可能是药性喝反了,或者还是什么原因,总之,母亲的病被耽误了,母亲永远离我们而去了。
我始终认为:村上的庸医应负直接责任;在家的父亲等不重视治疗以及当天母亲喝药昏迷后未能及时送往距家仅30里之远的会宁县医院抢救,是根本性的耽误,相反,他竟打发二弟到附近请所谓的迷信先生折腾了一晚上,并且也给我这个不孝的所谓的长子不来电话,导致母亲的病情不但毫无扭转,反而加重,仅仅半天零一夜的时间,即把她永远地送上了不归之路。对于母亲的不幸去世,我在心理上一直不能原谅他们,不管他们有何种的理由。
当时我在单位上,突然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急急地返回家,昏头转向,好象天都要塌下来了!我恨透了这包降温药!恨透了这位无能的村医;悲愤之中欲找其算帐,被好心的乡亲们挡下了。他们说:现在你母亲已经去世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就不要太难过了,再说算也算不活了,就不要再折腾你母亲了,让她安息吧!我真是痛悔无奈极了,只有爬在可怜的母亲身边痛哭……(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我多么希望她老人家能睁开眼睛跟我说说话,叙叙母子别离之情啊!多么希望她老人家能看我一眼再走啊!我简直急疯了,可是村人们很快将我拉开。我知道此生是再与母亲说不上话了;母亲再也不看我一眼了;母亲是真真切切永远离我而去了。 “世上痛无救母药”,我的母亲才活了56岁呀,我的痛悔到哪里去弥补呢?
二、艰难生活
回忆母亲生前,为了我们这个家庭,为抓养我们成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熬尽了最后一滴心血。她一生勤苦,从不得闲暇,直到去世前一天,仍在劳作,过往的许多事不由我不产生深切的怀念!
母亲生下我弟兄三人时,正值“文革”十年前后期,当时实行的是农业社大集体生产,社员生活比较困难,我们家口大,劳力少,更显困难。因为父亲在大队当文书,后又回到生产队小学教书,两个叔叔正读书,我们弟兄三人还小,又加上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虽说是一大家口人,实际上大都靠不住,全家人的生活重担仍落在母亲一人身上。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她每天不得不起早贪黑地奔忙在家里的灶间、磨房以及农业社的田间地头,常常累得满头大汗,不停地干这干那,难得片刻的休息时间。然而就是这样辛苦一年,仍不得温饱。我记事时,常常有饥饿的阴影在伴随着。每逢春荒,母亲散工回来,除了拾下的柴禾,总是在背篓里背着一些野菜或苜蓿(当时是供农业社牲畜吃的,不准人掐),倒出来捡干净,煮熟,再拌上当时供应的河南红薯片炒上,叫我们吃,或者遇上嫩一些的多掐些,腌成酸菜,每次在饭里和些吃,这就算是最好的了。更多的时候,天气大旱,漫山空空,连苜蓿、野菜都掐不上了。特别是1974、5年,不要说吃饱穿暖,或者上学时有什么馍馍吃,就是有时连基本的吃饭口粮都没有了。每人每天只喝着政府供应的有名的“八两粮”磨成的包谷面汤,来吊命度日。那汤真正是清汤寡水,能照见人影,直喝得人面黄肌瘦,困乏不堪。
我记得有几次,老二饿得倒在厨房台阶上,起不来了,母亲把汤烧熟后,叫都叫不醒,拖起来软拉拉的。还有一次,为了争一口唯一给饿得叫唤不停的幼小的老三烙的一小块馍,我们几个打了起来。母亲困乏得连干涉我们的力气都没有,只是无奈地坐在地上垂泪,而且她长时间不言不语地坐着。
母亲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或者她是不是饿昏了?母亲心中的艰难困苦又有谁知道呢?现在只能变成儿时痛苦的、难忘的回忆了。
在那个年代,农业社集体都遭遇了大的灾荒,母亲除了落泪忍受,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三、寄子厚望
“文革”结束后,1980年底,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联产承包的经营责任制。我们的生活从此有了慢慢好转,我家也开始分居了。但母亲的重担并未减轻,且越加繁重。那时父亲虽又从大队长职务回到农业生产上,但基本农活还是干不好,又加上我们几个大了,且都在念书,地里活实际上仍由母亲主要分担,而且她为我们念书、花费,操着越来越多的心。我上高中后,家庭困难供不起,地里又刨不出多少钱财,父母商量叫两个不爱念书的弟弟停学外出打工,专供我一人。
看着人家的孩子一个个能干、出息或考上什么大学了,母亲心急如焚。我每次回家,除了嘘寒问暖,她总是少不了问我的学习情况,鼓励我好好往前赶。我望着可亲可敬的母亲,吃着她老人家做的香喷喷的饭菜,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必胜的信念。高三毕业后,我虽不太如愿,但终于考上了公费学校。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我兴奋地跑回家首先告诉我的母亲,她高兴之余,哭了!这个哭,包含着她老人家多么辛酸和“望子成龙”的期盼啊!
参加工作以后,我由于各种事务忙,心理懒散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很少回老家,一年难得见一回母亲,而且每次见面都是来去匆匆,呆的时间不长。但每次回去,母亲总是谆谆教导我注意做人,要学好一点,不要五大三粗,不像个人样。
仅管她老人家生活得一直很勤苦、很俭朴,并且这个习惯一直保持终生,但她希望我们后辈能有出息,力争上进的心愿一直未变。
四、关爱后代
母亲生前对儿孙们倾注了极大的关切与爱心,临去世前一、二年更是如此。我的脾气不好,与父亲不太合拍,稍有不慎就顶起嘴来。为此母亲不知流了多少泪,操了多少心,劝了多少话。还有就是我对从小寄养在其姥姥家的儿子不心疼,老看不顺眼,又发现他贪玩,不爱学习。我因此常常管教他,但他仍不听话,不争气,不进步,我从此就很失望,很讨厌他,夫妻二人也没少争吵。此事常常牵挂在母亲的心中。每次回去,她总开导我,要求我好好对待孩子。
2001年春节我全家又回去,这是母亲生前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不料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母亲。这次见面,母亲谈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仿佛要给我们刻意留下些什么。当母亲得知我依然对儿子不好时,她很生气地责备我:人家都硬养不下一个儿子,操成啥心呢!你倒好,一共生了那一个儿子,你还不值钱,你要咋样?你把娃娃从小不好好抓养,最后还是你的麻烦,你不信就把我的瞎话记下,看最后把谁害了……
还有一次她当着我妻子的面苦口婆心地对我说:在娃娃身上要行点善,再不要惹了,并以村上的某某平生待家人不好,最后下场不行作规劝。
可惜对于母亲的规劝,我当时并没有太在意,及至她老人家逝世后才想起来言犹在耳,真是痛悔不已啊!
五、敬老尊贤
母亲不仅和睦友善邻里、亲房,遇事肯帮忙,而且对老人充满孝心,其贤德在村里被人传诵。我的爷爷曾活到93岁,在世时母亲极尽孝道,端吃掌喝,并且搁三差五尽量做农村条件下最好的吃喝让老人吃。爷爷非常高兴,逢人就说:六个媳妇子,尤老大家的待我最好。母亲去世,爷爷知道后也很难过,为失去这么一位贤德的儿媳妇痛惜不已!哭着说:这么一大家口子人,主要靠这一个,把这娃娃亏死了……母亲去世后不到半年,因受这么大的打击以及年纪太大,未能经受住当年底的一次感冒等因素,他也不幸与世长辞了。我在一年内接连痛失两位最亲近的人,一时情绪十分糟糕,连出家的念头都有过。
母亲不仅对爷爷有孝心,而且时常牵挂着外祖母。尤其2001年春节我回去时,她不断向我提念很心急!很想见外祖母一面(因外祖母当时在新疆我舅处,已上去几年),她并且对我妻子说:她一点不想活了,爱死的很。春节过完我们临别时,母亲仍念叨要给外祖母做老鞋(即人死后穿的鞋),我给一百元,他坚辞不要,说只要十五元就够了。母亲也很想跟上到我处一转,看一看我的楼房,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不料春节一别,竟成永诀!
我的不孝之处是:怎么也没有想起给新疆挂个电话,向外祖母诉说我母的挂念之情,又没有将母亲带来我处看看楼房,转一转,散散心,真是后悔啊!
六、悔念无限
俗话说:人之将死,言也善。对于母亲这些谆谆之言,我怎么就没有听进去呢?母亲的时时提醒我怎么就没醒悟过来呢?
如今母亲已经去世了,我再也听不到她老人家的亲切教诲了,我的沉痛心情是无法改变的,我的悔恨是无处诉说的。
我怎能向母亲补上这一罪过,怎能得到她的宽恕和谅解呢?我想只有记取母亲生前的教诲,踏实做人,勤奋工作,勤俭过日子,团结和睦友善邻里、同事、亲友,尤其是按她老人家生前的心愿认真教育好子女后代,方是对她在天之灵的最大敬心和安慰!谨以此文表达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原作于2007年3月29日)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财政局
本文标题:怀念母亲的诗-母亲:爱的念想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