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农夫耕田阅读答案-《农夫耕田》的练习答案

发布时间:2018-01-20 所属栏目:耕耘与收获

一 : 《农夫耕田》的练习答案

《农夫耕田》的练习答案

《农夫耕田》的练习答案的参考答案

8.(4分)(1)行者:过路的人 .(2)竭:尽、完 .

(3)谓:告诉、对……说.(4)退:走了、离开.

9.(1)译文:农夫太懒惰了.或:太懒惰了,农夫.

(2)译文:不是耕田难,是你的方法错误(不对)啊!

10.(

示例一: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

示例二: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或: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示例三:实践胜于说教.

示例四:事非经历不知难.

二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过去形容整年在田地里耕耘的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过去形容整年在田地里耕耘的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意思是农民常年弯腰拱背在黄土地里侍弄庄稼。
其实各地土壤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在我国东部地区从南到北做一次旅行,就会发现这一点。南方田野里的土壤是一片赤红;向北土壤颜色逐渐变成棕黄色或黄褐色;到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土壤又变成了黑色。
这是由于各地气候使地表物质的化学成分不同造成的。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化学反应强烈,地表物质中不少矿物元素淋失了,而三氧化二铁、氢氧化铝这类不易溶解和流失的物质留了下来。我们平常看到的铁锈就是三氧化二铁,它会把地表物质染成红色,因而南方大地一片赤红。我国中部地区土层中,多伊利石、高岭石等黏土矿物,所以地面呈黄褐色或棕黄色。东北地区气温低、潮湿,土壤中积累了大量腐殖质,使得土壤表层呈现出黑色。
北京中山公园里有一个社稷坛,坛中间是由五种颜色的土铺成的台面,中间是黄色,东面是青色,西边是白色,南部是红色,北方是黑色,这五色土反映的正是我国境内土壤分布的大致状况。
(1)我国南方广大的丘陵地区分布的土壤是____,它的有机质含量____,呈____(填“酸”、“中”或
“碱”)性,土质____,改良该土壤的重要措施是____。
(2)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____质(填土壤组成物质)含量多,这主要是_____作用的结果。
(3)我国土壤颜色可谓五颜六色,北京“社稷坛”中,中间的黄色土代表分布区在____、____,白色土
常指________。另外我国四川盆地还有一种著名的________色土,该土的________物养分高,可以
在风化的母质上直接刨耕引种。但近年来,当地政府已明令禁止这种行为,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分析题难度:偏难来源:同步题

(1)红壤;少;酸;黏重;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
(2)有机;生物
(3)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盐碱土;紫;矿;在母质上直接刨耕引种容易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


考点:

考点名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定义: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二是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四是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环境各要素关系:

环境要素整体性表现
大气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地形由内、外力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
植被受光、热、水、土壤、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制约。
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自然环境整体性表现:

陆地环境的组成:

1、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①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气候:
光照
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密林的中上层
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
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运用光的垂直衰减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
热量分布
从赤道到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各种不同的植被带
从沿海到内陆,随着水分条件变化,形成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植被景观
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②植物个体形态对环境的适应:莲和骆驼刺因水分条件不同导致个体形态不同:
莲:具有柔嫩、硕大的叶子,但根系不发达。
骆驼刺:叶子刺化,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地中海气候区植物具有叶子小,叶面上覆盖有蜡质的特点,与夏季炎热干燥有关。
③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
干旱地区寻找水源的指示作用
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
铁芒萁——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
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
芦苇——水湿环境
矮牵牛花——大气中SO2污染
草原与森林指示干旱、半干旱与湿润、半湿润气候特征
“枣发芽,种棉花”反映华北春季气温升高,有利于春播的气候特点
旗状树冠延伸方向代表风向
树桩年轮的疏密可以反映降水量多少状况,在温度变化较少的条件下,树轮较疏,反映降水量较大,反之,较密降水量较少。树木向阳面生长快,年轮较疏。
④影响动物分布的因素: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人类活动等。熊猫——箭竹
悉尼奥运吉祥物:树袋熊——新鲜桉树叶
驯鹿冬季从苔原带南迁针叶林,免受大风雪袭击,而且有充足食物;夏季从森林北迁苔原带,以躲避蚊虫侵扰,同时可以找到更好食物。
(2)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改变大气成分:CO2、CH4、H2、NH3、水气→N2、O2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参与沉积岩形成,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绿化植物、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城市绿地具有吸类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2、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作用:结合陆地环境的枢纽、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
(2)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
肥力概念: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重要性: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理想土壤成分:空气+水分=矿物质+有机质
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资源,但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减退。
(3)土壤的形成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

三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晃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伐薪樵,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晃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无休息.              
——《汉书食货志》
材料2汉氏减轻田税,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而豪民侵凌,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耘,所得不足以自存.        
——《汉书王莽传》
回答:
①从所给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汉初时期农民有哪些困苦?
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初与西汉末年农民困苦的不同原因和共同原因?
题型:综合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①赋税重,田税实际负担也重.
②西汉初年因为长期战争后经济贫困,徭役沉重,特别是编户制度对农民的控制,西汉后期则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剥削沉重.共同原因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封建治世的实际情形如何,我们往往会受到封建史学家的文字片面描绘而搞不清楚,多接触一些其它材料是根有好处的,治世与乱世的区别在哪里,学生也可以通过对本题的阅读和练习得到较为准确的认识.


考点:

考点名称: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东盟的成立:

1、背景: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
2、形成:
(1)成立标志:1967年,曼谷五国外长会议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
(2)新阶段:1976年,印尼巴厘岛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两个文件)。
(3)进程: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2002年,自由贸易区启动。
3、性质: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4、作用: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1、趋势:
(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规模不断扩大;
(2)、形式多样、模式各异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2、认识(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既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经济联合的积极作用。
(2)对前者要谨防其破坏性,即防止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保护主义兴起,从而使经济纠纷、摩擦和竞争演变为政治性,甚至是军事性的对抗。
(3)对后者要积极加以促进,以求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造福于全人类。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向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在这一阶段里,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区域集团化成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3、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即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

本文标题:农夫耕田阅读答案-《农夫耕田》的练习答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7096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