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难忘恩师情美文-师生恩情

发布时间:2018-01-02 所属栏目:初中作文

一 : 师生恩情

  育才中学本着"抓优秀率"这样一个原则,将每个年级分为"重点班","普通班"和"放弃班"三个班型."放弃班"顾名思义,就是任你逍遥,不抓成绩的班级.

  高二分班,当熙子得知自己被分到"放弃班"后,便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是个差生,课堂上不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这些对熙子来说已经太平常不过了.

  这天,班级又换了一名班主任,听说是应届毕业生.而熙子的作风依旧,毫无收敛.

  中午休息,教室里只剩下熙子,她如饥似渴的读着一本名叫《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言情小说.

  "我们能聊聊么 "熙子一惊,她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这样温柔的语调了.她抬起头,见是那个新来的老师,她张了张嘴,没说什么."你可以叫我小于."老师说."真的么 你不生气么 "熙子问."朋友之间是可以这样称呼的."老师的语调依然温柔,说完,便走了.

  熙子愣了好久,然后工工整整的在本子上写下:我有朋友了.然后是一滴悄然滴落的泪,在本子上留下阴湿的图案.

  第二天,小于老师检查作业,熙子竟奇迹般的完成了.又到了中午休息,教室里依旧只有熙子一人,她依旧看着书,只是这次的书不是武侠,不是言情,而是《鲁迅文集》.不多久,小于老师来了,她和熙子聊了很多,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熙子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自己知道的很多,自己并不差.

  以后的每一个中午里,都会看到熙子和小于开心的聊着,每一次测验中,都会看到熙子进步的足迹.渐渐的,熙子成了班级里的优等生,成绩不亚于"重点班"里的尖子生.

  但到后来,情形似乎变了,熙子的成绩越好,小于老师就越严厉.

  有一次,熙子很委屈的对小于说:"论学习成绩和学习精神,哪一个比我强 为什么您对我这么严呢 "小于老师拍拍熙子的肩膀说:"假如我要去太行山,坐一辆由黄牛和快马拉的车,我是鞭策黄牛,还是鞭策快马呢 "熙子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是鞭策快吗呀!""为什么 ""因为快马经的起鞭策."小于老师笑了,她说:"你明白这个道理了吗 以后当我责备你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委屈了."

  后来,熙子以骄人的成绩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她以一本名叫《其实我是个好孩子》的书而一夜成名,并立足于文坛.

  书的封面最显眼的地方,印了四个红色大字:献给小于.

  熙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是小于让我重拾自信,她扭转了我的一生."记者问小于是谁 熙子说:"是老师,也是朋友."

  后来据说,就在熙子接受采访的第二天,报纸便登了头条,题目是:师生恩情,感天动地.

二 : 难忘的恩师之情

难忘的恩师之情

凡是做过学生的人都知道:老师上课分很多类型,有轻声满语波澜不惊的,有情绪激扬慷慨陈词的,也有讷于言枯燥乏味的。不同的老师性情不同,上课方式不同,受学生欢迎的程度不同。

不经意间发现授业恩师、高中数学课老师李老师走进了我的博客,并以老师特有的偏爱给了自己很多的赞誉和期许,令我很感动。学生总是喜欢被老师表扬,即使人到中年了,也是这样子。看着老师的留言,沉思了很久,不禁将记忆倒推到三十年前,回想起管枥中学高中两年那些曾经给予自己关爱、敬业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各位老师。三十年过去了,花开花谢,春去春回,但是留在记忆中那些深刻的东西,如刀斧雕刻难以忘却。在这个寒冷的冬日,我静坐在电脑前,各位老师缓缓从记忆中走来,跃然眼前。

(一)数学老师:李老师

李老师是教高中的数学老师。所以,在他没有教授我们之前,班里原来那些曾经在管中初中读过书的同学都知道他,并经常说些故事。李老师中等身材,精神矍铄,精力充沛,知识渊博,子女较多,爱人务农,生活艰苦,属于典型的半工半农的知识分子形象。李老师是性情中人,上课常常不带课本,将知识储存在脑海中,展现在讲台上。李老师在课堂上很有激情,激动起来情绪高昂,魅力四射,偶尔的思想花火能够激发你很多想像,激励你探究。更可贵的是,李老师具有批判精神,对时下国家、社会、学校的形势评判时有经典之语。在那个应试教育的环境里,李老师的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的,他在很多学生心里埋下了理性的种子,使得在以后的人生中,不随波逐流、媚俗。所以那个时候,男孩子都喜欢李老师的课。毕业后,同学聚在一起,也会说起李老师。奇怪的是,他们多次言及李老师不修边幅。在学校的时候,忙于课业,并没有注意老师的穿着。后来想想,同学说得好像对。也许李老师太在乎事业了,没有心思去精心打扮自己吧。

(二)化学老师:朱老师(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朱老师教授我的化学,还是我的班主任,朱老师留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干净。办公桌干净、教案干净、家里布置的干净,人也干净利落。朱老师水平高,上课画龙点睛,总是能突出重点问题,从不拖泥带水。他在教室里闲话很少,即使当班主任开班会的时候,也都是就事论事,从不多说些什么。很多学生因此觉得朱老师性格内向,我倒觉得并不仅仅如此。朱老师被分配到这个偏远的乡镇,犹如老虎入兕,曲高和寡、英雄无用武之地可能是他不愿多言的一个原因吧。朱老师人很好,很善良。当班主任那阵子,班里有学生生病,我们半夜去找他,他都不畏严寒,起来陪我们挂号。高中课程繁多,很多老师为升学率计争自习时间,给学生发试题。朱老师很少去这样做,即使发了试题,做不做也是自己的事情,他也不会勉强你做什么。

(三)语文老师:李老师

李老师教授我们的语文课,本省师大中文系毕业,很斯文。李老师也是我父亲教小学时候的学生,教我们的时候,李老师还刚结婚,还保留着青春校园的气息,喜欢写诗。他要求我们订阅公开出版的校园诗集,并鼓励我们办报、参加作文竞赛,也曾经主持出版过油印版的校刊——《映山红》,一人兼职编辑、美工、誊写员,很认真。李老师的字写得好,这是公认的。我甚至认为,在整个县城教育界,单论粉笔字而言,无人能望其项背。上李老师的课,看李老师板书,是一种享受。李老师上课多是正楷板书,那优美的字体,看了让人神往,叹为观止。很多时候,课后老师走去,我们都不忍心擦掉黑板上的文字,觉得那就是艺术品,完美的艺术品。我喜欢上李老师的课,喜欢跟着李老师练字,也喜欢作文。李老师对我偏爱有加,常指导我作文,鼓励我练字。冬天天冷,老师办公室有木炭炉子,李老师和我围着火炉子,谈写作,谈书法,至今难忘。我到今天始终保持着对书法和文学的热爱是与李老师的倾心指导分不开的。高中是应试教育,语文是最大的受害者。我总觉得有才华的李老师呆在学校里真是委屈了,他更应该适合做文学期刊的编辑工作。但是人生很多无奈,注定李老师只能藏起校园诗梦,做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育桃李芬芳。

(四)物理老师:吴老师

吴老师像慈母,这是我们大家的印象。吴老师性格很好,慢条斯理,不生气,不着急,对学生有耐心。他上课很注意规律性的把握,教育我们答题的技巧。比如论述题,应该首先回答是什么,然后是为什么,最后是怎么办等等。作为一名老师,吴老师是很敬业的。在我的记忆中,晚上的自习课他是经常到的。通常在教室里转两圈,问一下大家有没有问题,然后就回办公室了。过会,再来教室走一遭。吴老师很民主,喜欢和大家共同探讨问题。有时候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也不武断,为师者尊,而是回头查资料,弄明白了再告诉我们。

(五)政治老师:江老师

江老师既是我的政治老师,又是我们管中的一校之长。他教我们的政治课,记得他说了一句至理名言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今后人的头会越来越大,脚会越来越小。事实上应该这样去理解它的涵义:人们的大脑要经常思考问题,思维敏捷,自然就会变得发达;今后汽车会越来越多,脚走路的机会就相对会少一点,所以脚的功能就会退化一点。作为一校之长,江老师为了管中的发展而竭尽全力。那时候生活比较困难,晚上自习没有电,学校就用柴油来发电,那时候没有水喝,就在田边深挖一口井,用机器来抽水,保障学校师生正常用水。

在管枥中学两年高中生活中,还有许多老师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教生物的洪老师,教英语的谭老师(已故)以及教古文的吴汲、吴党老师(已故)等人。浮云一别后,流水三十年间。毕业后由于学业、工作和生活杂事以及近二十年在异地工作等缘故,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回母校了。只是偶尔看看母校的网站,浏览图片,看看变化了什么,那个地方成了草坪,那个地方成了宿舍。江校长后来调到信河中学做工会主席去了,同我做了几年同事;吴老师和朱老师后来分别做农村中小学校长去了;原来教我数学的李老师和教我语文的李老师等作为全县优秀教师,已经被选拔到故乡的重点中学教学,开启了新的征程。两位李老师都说我是他的爱徒,是他们的骄傲,我真是自惭形秽,愧对老师的赞许。但是无论何时何地,在我心里,母校永远是原发性的精神家园,老师永远是自己前进的动力源泉!

三 : 难忘师生情

一天 一天周而复始

你离不开粉笔、黑板、三尺讲台

就这样 一年一年

从青年 到老年

时光染白了你的黑发

岁月在你脸上留下了皱纹(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你无怨无悔 你不知疲惫

穿梭于家与学校之间

毕业照上有你温馨的笑容

作文本上有你的谆谆教诲

你在学生的青春里留下了印记

我讴歌你 也赞美你

多少次梦见你

我泪眼无语

才知道世间有另一种情

叫师生情

四 : 恩师情

顺利的人生都是一样的,坎坷的人生却光怪陆离、异彩纷呈:有的千回百折,有的上下沉浮,有的沧海巫山,有的野火春风。我属于后者。

1959年以前,孩提时代的我,读了几年书,识了几个字,便与书和笔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今中外的中文版文学书,只要我能借到的,我一定一口气把它读完。读书看报,成了我生活的第二必需。从1958年起,我酷爱涂鸦,不得拿笔就手心发痒,浑身不自在。写字作文,就是我生活的第三必需。由此,我染上了读书涂鸦两癖,比第一必需尤甚,且终身不渝,终身不悔。这读写两癖,构成了我人生的主线,我的人生百事概由它折射面生。

不过,人生之师,生活的教科书,又自然而然地闯进了我的生活,使我更加觉得生活的对立统一是那样的艰辛而美妙,苦涩而甜蜜,更加觉得生活如七色阳光,是那样的多棱多角,多彩多姿。

50年代的青少年,满眼红旗,满眼鲜花,我也绝不例外。教科书,课外书,《中国少年报》、《新少年报》等报纸,《少年文艺》、《儿童时代》等刊物,还有电影、广播、戏剧、歌曲,激荡着我的心潮,撩拨着我的情怀,牵动着我的思绪。我便用源源不绝的希望的彩线编织着一个个甜美的人生之梦:大学梦、记者梦、作家梦……梦幻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即使三年困难时期困扰着国家、民族,也困扰着个人之时,仍陶醉其中,不改初衷。

1961年,在小学任教的父亲与世长辞。从此,我开始跋涉坎坷,攀登崎岖,历练艰险。那时,我十四、五岁,母亲要我参加劳动,挣工分,帮着拖小弟小妹。于是,我十二万分不情愿地告别了我心爱的校园生活。此后一些年,我一直在“农民——民师”这个圈子里打转转,在“家乡——外地”若干地方车旋旋。在黔东北,我一双光脚踏平荆棘,替人砍柴于高山之巅,参加筑路于峭壁之中。在家乡桥堡,我一颗铁头顶着烈日,锄草施肥于田野之上,笑傲人生于天地之间。无论何时何地,我与书笔始终不曾离开。

最难忘,终生记,在黔东北江口的江民公路上,我眼患重疾,几致失明。紧急危难之时却有神助。这位神仙名叫杨桐生,秀山邑梅兰桥地方人(这是他对我说的),也打工贵州。他晓得我身无分文,对我寄予十二万分的怜悯。他认得一种能治我眼疾的特效草药。他决心为我治好眼疾。他跑了几个山头,寻遍沟畔田野,给我采来了草药,很快就给我治好了眼疾。他太直,几近于憨。别人向他请教那株草药,他毫不保留,以致有心人将周围各处所生的药株尽行挖去,植于各自院中。作为对他的回报,中午工休,我免费给大家讲全本《西游记》、《三国演义》,他们都惊于我的记忆力,都夸赞扬桐生给我治眼疾的无量功德。(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他比我只大几岁,可算一位体己的大哥哥。但在我心中,我一直把他当作神仙、救星。只要想一想,如果双目失明,又在异地他乡,那我得到的将只是黑暗、痛苦、煎熬、死亡。那么,读写两癖将要我的命。那么,他作为我的第一位人生之师,伟大、正直、光明、磊落的人生之师,他的名字,他的事迹,他的心地,他的恩情,将伴随我的终生。后来,我们天各一方,到处打听,再也找不到他,无以回报。这是我的终身遗憾。

半年后,回到家乡务农,凭一己之微力,费极多之周折,好歹结了亲,成了家。劳苦奔波之余,不忘读写二事。读书,只有一日三餐吃饭时,嘴巴吃饭菜,眼睛看书报。写作,更是数月难得一刻握笔。手痒也好,心痒也好,大呼隆生产把人捆得无比的“死”,想读书看报,比登天还难。

凡到危急处,总有神仙助。这位神仙是《秀山报》副总编王奕才老师。我从1960年读初中一年级时就开始向该报投稿,1964年曾在该报登了几篇使他比较满意的新闻、通讯,自此对我青睐有加。60年代后期,《秀山报》停办,他任秀山县委报道组组长。凡要举办农民通讯员或民兵通讯员学习班,他拟的名单上总少不了我的名字。他把我从无书无文的炼狱中拯救出来,改变几天生活,换几口新鲜口气,对我来说,简直太难得了,太需要了。

多次学习班,形成了两股对立的暗流。一派拥护重庆知青邓洪浩(原名邓经国),一派竟把我作为拥护对象。两派针锋相对,攻战不下,就去找王奕才老师主断。王奕才老师太偏爱我了。他说,论散文应数邓洪浩;论新闻、通讯,该首推戴传贤;而就全面而论,他居然把桂冠戴在了我的头上。

惶恐,惭愧,感激。

我于是奋力写作,多次成了《群众报》、《四川农民报》的积极通讯员。钟灵水库的《工地战报》上许多文章、三角滩电站工程广播室的主要稿件,都是我写出来的。我当了个写文章的泥腿子,耍笔杆子的农民。写文章成了我挣工分的手段。为此,电站工程还曾派我到成都去参加一个省级水电会议的大会秘书组,为会议服务。

如果不是在王奕才老师的学习班里读书、学习、写作,我的文字功底、写作基础不知从何谈起。这些,曾使我在1977年高考时成为涪陵地区的文科第二名。特别重要的,是使我有了积跬步、起垒土的条件和可能。

后来,我当上了教师,没有多少时间写稿了。涪陵地区又一分为二,大河五县为涪陵地区,小河五县为黔江地区,他在那边,任《涪陵日报》副总编;我在这边,在秀山县一个中学教书。我和王奕才老师已多年未谋面了,甚至音信不通。为此,我深感遗憾,夙夜自责,深感对不住我的王奕才老师。如果我能写作有成,我一定要带一些作品,专程去涪陵答谢我人生的第二位老师,第二位正直、无私、识才、导才的人生之师。

1977年、1978年,我以初中四期肄业那点有限的水平,两度参加高考,两度上体检线,但是,阴差阳错,命运不济:1977年被酉阳中文系录取,录取通知书都被“左”的流毒“卡”了;1978年,“左”毒被肃清,我又年过三十,各高等学府均无录取。吕蒙正赶斋,左右不逢源。我的人生之舟一度搁浅,好端端的大学梦,一次又一次被冷酷无情地摧毁了,粉碎了。

正当我忧虑报国无门、“荷戟独彷徨”之时,曾教过我的李家庄小学校长石敦金老师扶了我一把。他痛斥了不让我去他那里代课的一个生产队长(他的学生、我的堂弟),把我叫去他的中学帽子班代课。“士为知己者死”,我拼命工作,两年的教育教学效果较为显著。他又不失时机地为我四处奔走呼号,请求上级把我转为正式教师。天不从人愿,他还不甘心,又向桥堡大队的干部和父老乡亲推荐,使我又当上了民师。

石敦金老师退休以后,在桥堡大队当调解委员,为村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排难解纷,造福乡里。为此,我在《群众报》上登了一篇题为《桥堡苗寨不老松》的通讯,歌颂了他。

石敦金老师是我小学时的老师,又是我的第三位人生之师,他永远是我的老师。他那热心、正直、爱生如子、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品格和精神,我将永世不忘,终生效仿,到处传扬,并传之后世。

我生在苗寨,长在山区,能挑能背,所以每逢出门,比如参加通讯员学习班,走亲访友什么的,背上总背一个背篼。背篼里一半本子一半书,有空就读,有空就写,这种习惯已保持多年(现在将“古稀”了,遂改背篼为提包)。我的“背篼读写”精神被一些看不顺眼的人背后指控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吃皇粮找不到门路”。对此,我总是置若罔闻。但是,另一方面,我的“背篼读写”精神颇感动了一些热心之士、好心之人。他们为我探信息,觅机会,找门路,使我“有心人,天不负”,终于拨开乌云见青天。区教办给我开了一张介绍信,我带着此信到秀山进修校找到赵季龙校长。我给他买烟(这年头讲究“烟酒烟酒”),他效法林则徐,禁烟。他对我求学之诚心给了一番由衷的鼓励,并把我介绍给杨胜礼老师。

我成了涪陵教育学院中文函授科的正式学员以后,因为当时宣传函授民师学员,不包转正,不包分配,他就和我“分了工”,他说:“你包取文凭,我包找工作。”他所指的“文凭”,是我的;所指的“工作”也是我的。

慈父般之爱,园丁般之情,使我涕零,催我奋进。在中文函授毕业之时,我成了优秀学员,没有辜负赵校长的厚望。

赵校长,我人生中的第四位恩师,他促成了我人生的重要转折。他和杨桐生、王奕才、杨胜礼几位老师一样,没有得到我的任何感谢和报偿。他们是春蚕,是蜡炬,唯有他人,唯有奉献。

那一天,杨胜礼老师听到赵季龙校长介绍了关于我的情况,就把我找去,快言快语,热心热肠,简直是“一见钟情”地对我说:“你坎坷我也坎坷,你奋斗我也奋斗,你郑重人生我也郑重人生,我俩有太多太多的共同点。”他衷心希望我成才,其企盼之急,期望之厚,不亚于赵校长。杨老师是涪陵教育学院(开初叫“教师进修学院”)聘请的函授辅导教师,手握教学、考核、建议决定取舍去留之权,比赵校长的工作、权力更具体。

我在成为正式学员之前,仅参加了他的两堂(一天一堂)复习课,而且都是以考(定时作业)代复习。头一天,我第一个完卷,他看得眉头直皱,说明我距二年级水平甚远。下课后,他把我叫到他的家里,把他心爱的两本教参书借给了我,督促我抓紧学习。及时雨,雪中炭。我夜战通宵,像看小说一样全部过了一遍。第二天,我又是第一个完卷,他看得眉开眼笑,这笑意化成了全县最高分,并且产生了连锁反应:我从两天的旁听生转为正式学员,学科考试获奖,赵校长在全县学员大会上表扬。

杨胜礼老师和赵季龙校长一起,帮助我、支持我、鼓励我,使我圆了大学梦,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使我走向人生新的起点。

人生路上,险关重重。处处有我师,点化又扶持。人是感情动物。人际情,情万般,情深义重,情深似海。我心中树起了他们一座座光辉的丰碑,我心底铭刻着他们一桩桩感人的事迹,我心田开放着他们一朵朵人格的鲜花

神州何处无雷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经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我人生路上的五位恩师,就是这种力量的最有力的一些印证。五位恩师,教给我知识,教会我人生,我怎能不终生感激?

人生何处无信念?我坚信人类社会必定向进步发展,我们大家都应努力,都应奉献,都应多为别人着想。我也曾尝试学习雷锋,学习我人生路上的五位恩师。在三角滩电站工程工地附近,我为盲人之家义务挑水一年之久。在校园里,我为学生呕心沥血,排忧解难;有一位学生遭受车祸受了重伤,我不顾一切地把他送医院急救,使他很快脱险。在秀山中考考场外,我甘当考生的场外指导,为他们快速指导弥补失误的最佳方法,使他们顺利通过考试,被高一级学校录取。

每当我为别人做了一件好事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雷锋的力量,感受到了我哪些人生之师的力量。

愿这种神奇的力量、神奇的感情,与天地同在,与人类共存!

本文标题:难忘恩师情美文-师生恩情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892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