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读《清史稿》有感
清史稿记叙了这296年,一个曾经雄姿勃发而有曾丧权辱国的王朝,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赫图阿拉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谕旨退位,一共经历了296年,喜欢清史的人都知道一句顺口溜,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天天顺是女真族人开始崛起了,康雍乾是清朝的鼎盛时期,嘉道咸就开始慢慢衰败了,同光宣时各种各样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大清这个王朝就不行了。
清朝最令我着迷的是是咸丰朝和光绪朝。
咸丰当朝就出现了一连串起义,最影响清廷的要属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了,当时严、肃亲王主管外交,当时他紧张得不得了,我想如果太平天国打败了清廷,当时的老百姓就不用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压了,太平天国实行的是人人平等,不分贵贱之分,天王洪秀全和几个开国元勋有些懈怠,使得直隶总督曾国藩夺回了几个城池,几个月后清军就包围了南京城,曾国藩还亲手杀死了陈夫贵,不久《南京条约》就签订了。每到签订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时我就特别气愤,我就恨不得马上冲上去撕毁那些危害中国人民的条约,清朝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什么?我问过许多人99%的人都回答不了,大家知道不了,你们知道不,猜一下………………不知道哈!让我告诉你,是康熙朝的《尼布楚条约》,据我所知在清朝签订的有《尼布楚条约》,《天津条约》,《广东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里面还介绍了日本和朝鲜签订的《日朝协议条约》和已未事变,这也是清史稿里清清楚楚的记录着,为什么我们会被人欺负呢?想想!6岁的同治,5岁的光绪要面对的是强大的明治天皇,首相伊腾博文,在御花园里赏花的慈禧太后和远在澳大利亚为国家担忧的伊丽莎白,那勤劳的王后,就连邻国的王后,就连日本人都说:“要想占领朝鲜必须杀死她,她太聪明了。”这位皇后就是受朝鲜人民爱戴的明成皇后,这些理由难道不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覆灭的原因呢》
读了《清史稿》我百感交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为什么要被别人欺负,还不是我们当时国力太弱了,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奋发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强大起来。
二 : 《读议讲练》有感
什么是读议讲练?由最初的怀疑,到现在的信任。由衷地感到满足,感到心慰,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到底什么是读议讲练呢?就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议论教材、边读、边想、边议,达到对所学新知识的初步了解,并留下一些疑难问题以待进一步解决,这就是所谓的“读”和“议”。所谓“讲”,即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达到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所要阐述的事理的高度认知。接着是“练”,即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当堂所学知识及时做练习,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做到当堂消化,当堂吸收。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做到:“读”是基础,“议”是关键,“讲”是解疑,“练”是应用,教师的指导贯穿始终。
“读、议、讲、练、”结构教学法的基本观点是: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教学的性质决定于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必须而且尽可能做到最优化;发展学生思维是教学的核心。这种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探索新的知识,点拨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共振的课堂教学气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健康身心、卓越智能、合格加特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这种教学法顺应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各个阶段要求,合乎学生掌握知识的客观规律。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
这种结构教学法之所以科学合理,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教学方法应包括指导法这一现代教学原理。传统教学中教师只管完成授课任务,不注重对学生自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素质教育和一些现代教学方法论都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应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会观察、记忆、思考、运用和操作等方法。而“读、议、讲、练、”结构教学法正是体现了教法应包括指导学生学法这一现代教学法原理,也是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所在。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比以前更有自信,在整堂课中有了更多共同探索的过程,学生更愿意表达了。更令人欣慰的是,学生的话语,学生的思路往往也能使我悟出许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三 : 读雷夫感想演讲稿
雷夫《第56号教室的故事》给了我许多教学和方法的指导,我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实践这些可贵的方法。真的很感谢,这样一位时代的教育者给老师们带来如此多的帮助和思考。方法有太多,而态度却只有一个,我最为敬佩的是雷夫老师工作的态度,他说:“我最艰难的时候是在1992年刚被评为迪士尼全美年度教师的时候。人们把我描写成救世主,但我不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名誉让我非常不自在,直到现在我仍然如此。”我看到了他是一个实实在在做教育的人,没有功利心。这在浮躁的,不善良的社会里显得那么难能可贵。好莱坞想要斥巨资找他拍一部反映教育生活的电影,他不假思索地就拒接了,这在旁人眼中是那么的诱人,而他却说:“拍电影对我的教育没有任何用。”这不禁让我想到他的成功就是源于脚踏实地。曾经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日本有一位剑术高手叫宫本武藏,有个叫柳生又寿郎的人想跟他学习剑术,柳生问:“我想成为一流的剑手,我每天都会刻苦练习,用多长时间可以成为剑术高手?”宫本答:“一生的时间!”柳生表示无法等那么久的时间:“假如我愿意用尽一切努力,甚至当你的仆人跟随伺候你,需要用多长的时间?”师傅答道:“XX年的时间。”柳生说:“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蹉跎,我必须在父亲的有生之年成为剑术高手,我会不惜任何代价,夜以继日地练剑,多长时间可以成为剑术高手?”“可能需要七十年,或者你一生也不可能成为剑术高手!”柳生不解:“为什么我越努力,需要的时间却越长呢?”师傅说:“因为你的两只眼睛都盯在第一流的剑手上了,没有留一只眼睛看你自己!”这个小故事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如同雷夫这个人,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摒除功利心,没有空大的虚妄,脚踏实地才会有所得。
网络上提问,问了一个许多中国人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国少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细究起原因,在怀疑中国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培养不出获得诺奖的人?雷夫的回答出乎意料,他说:诺贝尔奖和艺术无法比较,二者有天壤之别。看似答非所问,细想立刻心照不宣,这不跟柳生盯在一流的剑术高手上是一样的吗?没有用心去关注和经营自己,只把眼光放在荣誉上。说起诺奖,不能不提今年中国挺热闹的一件事,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奖金也很诱人,750万人民币呢!中国追逐诺奖一路来很是辛苦,但跟诺贝尔文学奖关联的有些有趣的故事:早在鲁迅那个时代,瑞典文学院的一位行探学家联系刘半农想征求鲁迅的同意,推荐他入围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可是鲁迅却说:“梁启超不能,我也不能。”他认为自己不配,就婉言谢绝了。鲁迅在中国文学界够大师了吧,但是不在乎荣誉,他在乎的是民生。不少人说曾经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是沈从文,一位充满湘西风情的文学巨匠,只可惜,在1988年10月揭晓的时刻,沈从文不幸在当年5月去世,沈从文是瑞典文学院士马悦然极其推崇的一位东方作家,据他透露,他和当是大多数的院士都极力推选沈为当年的诺奖文学的获得者,但是很不幸诺奖不能颁发给已故世的作家,不禁感慨沈从文再多活5个月该多好哇。 (演讲稿 ) 然而,当马悦然致电中国驻斯德哥尔摩大使馆询问沈从文是否在世的消息时,中国的文化参赞却不知道中国有沈从文这个人!更加有趣的是被许多中国人喜欢赞赏的学者兼作家钱钟书直接就说,对诺贝尔奖不屑一顾。法国的哲学家萨特直接拒接接受诺贝尔文学奖和那一笔高额的奖金,他同样认为荣誉不代表艺术,诺贝尔文学奖没什么意思。这一个个诺奖的小故事无疑也是在说,我们应追求的是艺术本身,而不是对某个奖项趋之若鹜。选择不切实际的,最终会失望而无所得。在影视圈,似乎人人都疯狂地追捧“奥斯卡”,似乎这就是影视一个最高级,很多人都抨击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张艺谋,把他与奥斯卡失之交臂的种种作为谈资,其实不然哪!张导何等的脚踏实地呢!我们都知道,剧本对一个导演来说何其重要,张导为了选择一个好的文学剧本,订阅了当年在邮局里能订到的所有的文学杂志,成夜成夜地不睡觉认真地读浩如烟海的作品,从中选取最好的作品改编拍摄,所以他才会拍出像《红高粱》《活着》等这样的好作品。对艺术的执着源自脚踏实地,雷夫也好,张导也好,都是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态度诠释他们对职业的热爱,而并非一颗功利心。
雷夫是实在的,实在地告诉大家,他工作20多年都在不断经历着失败,一个优秀的老师的职业之路就是一部失败史,我终于从一名老师身上看到了,教育家不见得非得是孔子,陶行知这些早已故去的希圣希贤,教育家终于从云端走向了大地,雷夫就是活生生的教育家和我们老师的榜样。庄子的《逍遥游》中展翅冯虚御风的大鹏在天澄地净中尽情展示自我而无所凭借,而我,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是有所凭借,凭借的是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脚踏实地,我为教育而来,用心一点一点地去为孩子经营,雷夫和雷夫的故事,我们因为渴望,所以阅读;老师和老师的职业,我们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本文标题:
读书有感演讲稿-读《清史稿》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0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