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超世豪杰,曹操实力从弱到强、从小到大,都是靠自己的智谋和胆略来实现的。公元200年,曹操决定亲自率兵攻打刘备。此时,袁绍已经兼并了幽州,拥有几十万大军,并扬言要进攻许都。此时,对曹操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是将主要力量攻打袁绍还是攻打刘备?体现了曹操的战略思维的高明。
在听取众谋士的建议后,曹操却作出了令人意外的战略决策,决定攻打刘备,而置袁绍于不顾。
对曹操的决策,很多将领都不解,说:“与您争天下的主要是袁绍,现在袁绍正想打过来,您却要去打刘备,万一袁绍从背后趁虚而入,攻打您,您岂不腹背受敌?”曹操说:“刘备是人中之杰,今不除之,必为后患。”
谋士郭嘉符合说:“袁绍生性迟疑,既便来攻,也不会迅速。刘备起兵不久,民心未附,力量不大,马上攻击,刘备必败。”
为什么曹操要放弃攻打强大的袁绍,不怕袁绍的攻击,而攻打弱小的刘备呢?
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曹操了解袁绍和刘备的才智、胆略和战略意图。在曹操眼中,袁绍不足为虑,因为曹操在与袁绍结盟剿灭董卓时,因为袁绍的自私和无胆识而错过了剿灭董卓的时机,使董卓迁都逃窜。在这件事上,曹操认为董卓是一个没有胆识和寡断之人。相反,曹操在围剿董卓中,发现刘备是英雄,有胆有识,而且结交豪杰人才,有野心。特别是刘备是汉室宗亲,故为曹操心腹大患。
二是袁绍已经兼并了幽州,实力已经很大。曹操如果此时主动与袁绍相斗,则刘备可能渔翁得利,即使不主动夹攻曹操,但也广收民心,实力逐渐坐大。特别是曹操担心的是,自己与袁绍相斗,可能两败俱伤,很长时间无力对付刘备,则刘备就可能有很长时间的扩张实力机会。
三是刘备实力弱小,而且民心未附,此时将其歼灭,然后腾出手来,集中力量对付袁绍,是很好的战略抉择。
四是曹操看人,最主要的不是看现成的实力,而是看其发展潜力和志向意图。刘备与袁绍相比,刘备的志向、意志都比袁绍坚决。袁绍实力强大些,是因为袁绍自身出身于名门王侯,所以起点高。而刘备出身低微,虽暂时实力弱小,但发展潜力大。所以,在曹操眼中,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我们很多女人选丈夫,也要学习曹操的识人法:男人的富有,是祖上传下的,还是自己创下的。祖上传下的是暂时的富,而自己创下的,可以富裕一生。
所以,曹操决定攻打刘备,而对袁绍采取安抚麻痹之策。由此可见,曹操实质上是一个很高明的战略家。
二 : 曹操
英雄挥刀,文人泼墨。你却刀笔合一,慷慨悲凉,被之管弦,皆成文章。从青州发轫,三十万大军,犹如铿锵沉雄的诗句,浩浩荡荡,嘈嘈切切。在青丝大环刀的召唤下,灵动而有序地书写,战马萧萧,刀光剑影,中原大地,一片狼烟升腾。官渡之战,精彩曼妙,神韵飞扬,点睛的笔触,智慧的沉吟,从字里行间迎面扑来的霸气,金光闪闪,俘获着一位位挑战者的目光。从此你的诗句里扎根底蕴深厚的北方,大气磅礴,震慑人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鼎力的帷幕一经开启,你便调动一生的心思去酝酿。散光山头,碣石岩畔,太行老林,……是谁驾虹霓,乘赤云,襟袍飘飘,煮酒临风,龙吟虎啸?契阔谈宴,笙歌悠扬,而心系天下。天地间,人为贵,是你温柔的杀手锏。唯才是用的用人理念,又使铜雀台下猛将如云,巧舌林立。就这样决胜于千里之外,运筹于帷幄之中。赤壁之战,割须弃袍,虽成败笔,你却昂首长叹,笑傲苍穹。穿透心底的笑声,山崩海裂,竟让关公的大刀也为之折服,走出华容道,你的天空从此云开日出,清峻通脱。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切风云成飞花,当三国的大幕沉重地合上,试问天下,谁是英雄?寂静处,唯有你还在壮怀激烈,辞赋依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 : 思考曹操
暑假无聊,继《汉武大帝》、《康熙王朝》之后,我居然又看完95集的史诗大剧《新三国》。赏罢,回味无穷、感触良深。在此,我且不论其中有多少的情节偏离史实,也不论其中有多少的错乱逻辑,仅从人物塑造上,我觉得《新三国》的是成功,尤其是曹操。
如果要给三国的英雄人物排序,曹操当仁不让位居榜首。
从历史的角度看,曹操是的“奸雄”的代言人,可谓一奸到底。“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众奸之大,其余的诸如:巧取官渡、豪夺徐州等,在此不一而足。从社会的角度看,曹操则是黑的代表,也可谓一黑到底,不留一点白瑕。这一点在李宗吾的《厚黑学》中剖析得淋漓尽致。书中如是写曹操的黑心:“三国奸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长,全在心黑: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伏完,又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并且明目张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心子之黑,真是达于极点了。”
而《新三国》中冲破了历史与社会给曹操的定型镜,我不想多加褒贬论证,仅从剧中的曹操临死的台辞便可见一斑。直至死的最后一刻,他依然重复着那句剧中他一生说过多次的话:
“世人昨日看错我曹操,今日又看错我,也许明日还看错我,但我仍然是我,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仅此可见导演的用心良苦啊!
这一剧情当时令我十分震憾,惋惜这一代雄才的殒落的同时,更敬佩其高屋建瓴的大气和忍辱负重的胸怀。其实,想一想,曹操并非一奸到底,亦非一黑到底,很多事情其都是不得以而为之。况且不论从历史还是新剧本中,曹操也有其忠义之面。试想倘若丝毫不忠,为何要刺董卓、手屋兵权至死而不篡帝位?再者,如果他丝毫不义,又为何数次不杀齐备?还有那送陈公台最后一程的感人情节又是为何?不禁想起大清王朝的帝王康熙用苦役——-洗马桶逼死容妃那凄凉的一幕。容妃死后,在她的陵墓边,康熙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你是扎在朕心头上的一根刺啊,这刺啊,扎进去痛,拔出来更痛。”其实每位帝王的一生又何止一根刺呢?同样,蓝齐儿格格、李光第、姚启圣不也是康熙心头里的刺吗?世人可会因此而否认康熙是一代贤明帝王呢?不会!吕伯奢、孔融,杨修,董承伏还有那刘备、汉献帝、还有皇后皇子不也是曹操心头里的刺吗?但世人为何却要给曹操冠以一个“奸雄”的头衔呢?因此,新三国导演高希希似乎是想让世人明白一点,曹操的奸其实只是表面,实情是曹孟德做事过于坦荡啊!所以,是该为曹操翻案的时候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当然,这一翻或许翻出很所谓学者与媒体的骂声来,但我觉得网络与观众的骂声是正常的。因为,中国的电视剧从来都是有人骂有人扬,一边骂一边评论,一边评论一边热播。作此评论,我想我也挨骂,但我依然佩服高导演这一大胆改动,也佩服他高屋建瓴的卓见。比较而言,我倒有点觉得李宗吾先生的言论有偏僻极端之辞,过于表面而没有真善美了。
赏完全剧,回味无穷。我想曹操是一块石头,一块败絮其表,金玉其中的石头;一块大忠似奸,大真似伪的石头。其实,历史长河、现实生活中又何止一个曹操呢?
本文标题:曹操-曹操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