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武夷山岩茶-南乡子颂武夷山水岩茶

发布时间:2018-02-09 所属栏目:诗歌大全

一 : 南乡子颂武夷山水岩茶

金秋下南平,

戏水九曲登浩亭。

玉女天王示长情,

云轻。

日落举眉触繁星。

围炉品香茗,(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红袍论茶无白丁。

闻道理贤话朱公,

风清。

荡气回甘到天明。

二 : 武夷茶山之旅

从来都是从老罗口中时常提及挂念的,在文献中描述记载的,于杯中欣赏品味的大红袍。那似乎已是非常熟悉,对于我们这些城市里土生土长的上海土著而言,却又依然神秘无比的武夷山。终于在这个春天,我们一行人有幸踏足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一晚的旅途颠簸后,在惊险比拟赛车跑道的山路十八弯的尽头,透过清晨的薄雾,一整片一整片的茶山终于展现在我们眼前。

正值采茶季节,放眼望去是漫山遍野嫩绿枝芽,采茶的师傅们星星点点,交织成一番热闹景象。

面对这一大片茶园,我们这些一知半解的菜鸟全都个个望山兴叹,不知从何着手。幸好,我们有必不可少冯老师大词典。从如何分辨普通灌木和茶叶的区别,芽头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如何采摘,如何欣赏色泽,辨识肥厚,黄土地内涵的营养……冯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耐心为我们一一解答。

或许是第一次那么直观地面对正真的茶树又有如此实时的解说,我们纷纷拿出相机,想把这难能可贵的一抹鲜绿永存心头。

茶师傅们采完茶后陆续从茶山回到厂房,将新鲜采摘下的嫩叶进行称量,采茶师傅年龄层次不齐,有老有少,年纪大的可以当我们的祖母,年纪小的才十来岁,都晒出健康的黝黑肤色,遇到我们都热情憨厚地露齿笑着,露出得意的神情。(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新采摘的茶都需要一个萎凋的过程来减少叶片中的水份,天气好的时候,便摊晾在室外,遍地的新叶煞是壮观。做茶的邓师傅告诉我们,那边用竹筛子分开一蓝一篮摊晒的,更全是芽头,鲜嫩肥厚,是用来制金骏眉的上好材料呢。

经过一上午的晒青,茶叶被收集回来进行揉捻。现在工厂都采用机器而不是人工揉捻了,一次性可以揉好大一筐。但即使是这样,这几台机器也是马不停蹄地干了好几个小时才将一批茶叶揉捻完成。要是全部由人工揉捻,不知得要多少手艺熟练的制茶师傅忙多少天。茶人的辛苦可想而知,我可是光看着就腿软啦。

揉捻完毕的茶叶为了方便之后的均匀发酵,被倒入这台机器抖开,我们也上去帮忙,干得不亦乐乎。

接下来就轮到四小时的发酵了,发酵房是个八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房间中间摆放着炭炉和开水,将温度和湿度调控到发酵的最佳状态四十几度。我们说,这不就像个桑拿房一样?师傅笑笑,说,嗯对,就是里面全是一氧化碳,要是真坐里面蒸桑拿,非得中毒不可。

发酵结束后的茶叶颜色更加明显地由绿转红,整个厂房弥漫着一种特别的水果香味,深深吸入几口便陶醉其中。师傅告诉我们,可以上机器进行最后一道工序烘干了。

烘干的机器也很是特别,传送带上分了许多个金属槽,一点点一点点地把发酵完的茶叶均匀地送入烘干机内。

烘干后的茶叶脆脆的,师傅说,制茶的工艺基本到这里就结束,我们平时看到的,可以用来冲泡的红茶就是这么做出来的。

参观完制茶工艺,当然必不可少的一定要亲自品一杯红茶才过瘾。捧起杯中的茶汤,不禁感慨万千,这小小一杯茶原来得来如此不易。对茶人的敬佩也不由得更加深了几分。

茶山的主人特别热情,为我们准备了好多武夷山当地的山珍野味,之前还让我们头疼不已的简餐的菜单看来是信手拈来了。

参观完做茶的各种工序,正好赶上最后一批挖笋时节。大家都兴致勃勃地抡起锄头体验了一把挖笋瘾。可惜大都是个个粉拳绣腿,只能摆摆样子,真要全靠我们自己挖,那是一定只能吃到断成一截一截的笋了。

最后,不得不去的一看的,便是那十五株两百多年树龄的水仙古树。虽然是古树,却枝枝芽芽生长得一片绿意盎然,枝干娉娉婷婷,洋溢着生机盎然的青春气息。

临行,主人大叹我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里还有太多我们没有体验到的茶生活,明年一定要再来。是啊,山中无岁月,两天时间感觉才一晃眼。才领略了冰山一角就结束了此次的武夷之行的确略有不甘,有机会必定还要再来!

三 : 武夷山武夷茶与儒释道

   武夷山儒、释(佛)、道三教同山,“三教”文化有如武夷山三花峰,“三花”并蒂;三仰峰“仰之弥高”。由于三教的存在,对武夷茶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三教思想之精华,又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当然,武夷茶从唐代的蒸青研膏、蜡面,宋代的蒸青龙凤团茶,明代的妙青绿茶,到清代盛极一时的小种红茶和三红七绿的青茶(即现称为岩茶),主要是靠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极大的创造力而发展起来的。武夷茶由于秉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大自然赋予的俭朴、清纯、和静的禀性,深得儒释道三教的喜爱,武夷茶成为三教的精神寄托和理想的物质基础。因此,儒释道三教又离不开武夷茶。从这个意义上说,武夷茶对三教的存在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武夷茶中蕴和,武夷茶中寓静,武夷茶的“和、静”的禀性,正是儒释道三教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
    儒教,在武夷山最突出的代表是朱熹(1130―1200年)集理学之大成,创闽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他在武夷山生活50年,潜心著述,并于1183年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兴建“紫阳书院”,授徒讲学。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极大。正如当代著名学者蔡尚思所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而修身必须淡泊、宁静。“非淡泊,毋以明志;非宁静,毋以致远”(诸葛亮留给子孙的座右铭)。《大学》(儒家的经典)上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思,思而后能得。”儒家主张“中庸治国”。所谓“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和敬谦让,以和为贵。
   佛教。武夷山之南虎啸岩下有“天成禅院”;武夷山之北天心峰下有“永乐禅寺”。禅,是佛教中一种修行的方法,南北朝时,经印度达摩传到中国后,禅在中国成了佛教的别名。禅宗既不像小乘佛教那样,主张出世,修来世,讲因果;也不像大乘佛教那样,主张净土信仰,西方有片净土,极乐世界。禅宗居大乘小乘之中,起中和作用。强调入世重视现实人生。主张参禅悟道,以达顿悟,居家也能成佛。而悟从静得,静虑修心,专注一境,心诚意静,才能达到内心空无清静,内心空无清静便是佛,“心即是佛”。
    道教。在武夷山三教中,道教占主导地位。道教称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武夷山是“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第十六升真元化之洞”,乃洞天仙府。武夷山清溪九曲,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大多按道教意志命名。真是“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郭沫若诗句)。武夷山道教在北宋时非常兴盛,真宗年间(1009年)建宫、观、堂达300多处。如著名的有冲佑观、天游观等,其代表人物有吕洞宾、白玉蟾、刘碧云等。现在桃源洞内建有桃源道观。桃源洞内岩壁上,还雕刊着巨大的老子像(道教创始人),堪称“老子天下第一”。道教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清静无为,清淡避世。老子说:“清静谓之正”;华南真人(即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水静犹明,况精神乎?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虚静恬淡,天地之平,道德之至。”主张人必须顺应自然,从身体静修开始,修炼在于修心,修心在于静,静则生慧,长生不老。因为,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百病不生。
    从以上三教的主张看,都十分强调“和”、“静”二字。在他们看来,能达到和静是一种最理想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只有达到和静的境界,儒家就能“治国平天下”;佛教就能“顿悟”成  佛;道教就能得道成仙。
    儒释道三教推崇的“和、静”,恰与茶的禀性,茶中蕴和,茶中寓静相一致。因此,茶便与儒释道结下不解之缘。朱熹在武夷山授徒讲学,聚友著述,以茶论道,斗茶品茗,不仅写下不少咏茶诗篇,而且亲自携篓采茶,并引为乐事。如《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嶂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堆”。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在《御茶园饮茶》诗中:“饮茶之道亦宜会,闻香玩色后尝味。一杯两杯七八杯,百杯痛饮莫辞醉”。对茶的钟情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唐代河北赵州从谂禅师,活到120岁(778-897年),是位长寿禅师。他有个著名的“吃茶去”的典故。凡到观音禅院去拜谒他者,不管怎样他别话不说,只说“吃茶去”。赵朴初先生又有“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的诗篇。真可谓“禅茶一味”。道教“步虚”、“敬神”更是离不开茶。清代武夷山天游观静参羽士,品茗论道,对茶有精辟的独到的见解。他与梁章钜(清广西巡抚)夜谈茶事,提出了茶名有四等(花香、小种、名种、奇种),茶品有四等(即活、甘、清、香),深为后人所称道。特别是“活、甘、清、香”四字的论述,可谓静参已彻底领悟岩茶之神韵。
   茶与儒释道结合,形成茶文化园中一朵奇葩。茶道即人道(《礼记》人道称:是故人道亲亲也),促进人与社会的和静,人与人的和乐;茶道亦禅悟之道;茶道又是“天人合一”与人自然和谐之道。

“www.61k.com)
本文标题:武夷山岩茶-南乡子颂武夷山水岩茶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404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