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马寅初简介-马寅初简介

发布时间:2018-03-27 所属栏目:名人简介

一 : 马寅初简介

马寅初 马寅初简介

马寅初(1882~1982),字元善,汉族,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曾担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新中国建立后曾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说而被打成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他一生专着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

生平简历

1882年6月24日,生于浙江嵊县浦口镇。

1898年,马寅初到上海读中学。

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选学矿冶专业。同年与张团妹结婚。

1906年,赴美国留学。

1910年,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15年,马寅初回国,在北洋政府财政部当职员。

1916年,任国立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

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马寅初任上海商科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第一任教务主任,曾兼任中国银行总司券(总发行人)等职。

1923至1925年,在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任教,教授银行货币和国外汇兑。

1927年,到浙江财务学校任教并任浙江省省府委员。

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

1929年后,出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陆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1932年至1936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大学商学院任院长兼教授,着重研究中国战时经济问题。

1946年9月,到上海私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

1948年,当选第一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先后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1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居家赋闲。

1979年4月19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党委召开会议,为其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1979年7月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题为《党组织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并增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1年2月27日,当选为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顾问。

1981年3月29日,当选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

1982年5月10日,马寅初因病逝世。

1993年8月,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

主要着作有:

《通货新论》(1944)、《战时经济论文集》(1945)、《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1958)、《中国国外汇兑》(1925)、《中国银行论》(1929)、《中国关税问题》(1930)、《资本主义发展史》(1934)、《中国经济改造》(1935)、《经济学概论》(1943)、《新人口论(重版)》(1979)、《马寅初经济论文集(上、下)》(1981)等。

早在50年代初,他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着名的《新人口论》中,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认为1953~1957年,中国人口很可能已超过1953年人口普查得出的年增殖率为20‰的结果。如果按1953年统计的20‰的增殖率估算,“三十年后同实际的人口数字一比,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

①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

②搞社会主义,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多搞大工业,搞农业电气化、机械化,然而,为安排好多人就业,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农业搞低效率劳动,实际上是拖住了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

③和工业原料的矛盾。大办轻工业可以有效地积累资金,但是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粮食紧张,就腾不出多少地种诸如棉花、蚕桑、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时,也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就不能进口很多的重工业成套设备,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

④全国人均不到3亩地,大面积垦荒短期内又做不到,“就粮食而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尖锐地指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愈难解决。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他提出了定期举行人口普查,把人口增长纳入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家庭成员

会稽马氏原为书香门第,世代耕读。因明朝灭亡,女真入关,乃承父训“守耕耘,三世不应举”。自马寅初的太高祖马元杰开始,以酿酒转入商业,家族从事酿酒业的历史自马元杰到马寅初的侄辈共历七世。

太高祖:马元杰(1719年-1782年),字国英,号圣宗,清超初年绍兴吴融人,原本务农,后成为酿酒业商人,致富后乐善好施,常为乡民排解困难及纷争。

高祖:马子明(1757年-1831年),字辉庭,乾隆朝的国子监生,也是乾嘉时绍兴的巨富,为酿酒业大商人。

曾祖:马大荣(1793年-1860年),字文燮,号理堂,又号炳煌,从九品出身,国子监生。酿酒业大商人、巨富。道光时,翰林院编修、御史、徽州府知府马步蟾(马一浮的曾伯祖)钦命巡视西城,举马大荣,马大荣获敕封“修职郎”。

父:马庆常(1851年-1909年),字棣生。同治五年,随兄马庆辰(字赓良,马大荣的长孙)到嵊州创办“马树记”酒坊。

妻:张团妹。1901年在嵊州与马寅初结婚。育有一子三女,其中儿子夭折。

妾:王仲贞,1904年生,浙江省新昌县人。1917年在嵊县与马寅初结婚。小学毕业的王仲贞比马寅初小22岁,结婚时年仅13岁(中国自古盛行早婚,女子十三岁结婚在清末民初是正常现象),育有二子二女。

长子:姓名不详,1903年夭折,不满周岁。

次子:马本寅,马寅初次小的孩子。

三子:马本初,马寅初最小的孩子。1945年,不到19岁的马本初自重庆大学机械系应召入伍,为驻前沿部队的美军陆空联络小组担任翻译。抗战胜利后,马本初返校学习,1948年毕业后获得两所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他遵从父命留在杭州。文革中,因曾加入国军而被反复审查。

长女:马仰班,1953年逝世。

二女:马仰曹,后赴英国。

二女婿:是中华民国驻英国的代表,1949年后留在英国。

三女:马仰惠,1918年生。1945年与徐汤莘在重庆结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北京生活,后来长期担任马寅初的生活秘书。

三女婿:徐汤莘

四女:马仰兰,在联合国总部工作,定居美国。

五女:马仰峰,在上海生活。

(需要说明的是,马寅初虽然子女较多,但其最小的孩子马本初生于1926年,距离他提出新人口论还有30年。)

二 : 曹寅简介


《全唐诗》

清初官修的唐五代诗歌总集。九百卷。康熙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705~1706)在曹寅主持下,由彭定求等十人编纂成书。共收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两千二百余人,每一位作者都附有小传。它在前人所编同类书的基础上,比较完备地汇集了唐五代的诗作(包括残篇零句),既便于学者查阅,也有利于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保

 

存和流传。全书编次以帝王后妃居首;其次是郊庙乐章、乐府;再次是各朝诗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以时代先后为序;卷七百八十五至卷七百八十七为无名氏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卷七百八十八至卷八百八十一为联句、逸句、名媛、僧、道等十几个类目;卷八百八词十二卷。在该书编成之前,搜罗较富,颇具规模的唐诗总集有两种:明胡震亨的《唐音统签》(一千零三十三卷)和清初季振宜的《全唐诗》(七百一十七卷),均为稿本,没有刊行过。该书即以胡、季两书为蓝本(季书为主,唐前期采用尤多),旁采他书增补而成。它在编纂、考订方面有不少缺点,包括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误收、漏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作者重出和弄错人名,小传、附注中事实的错误等等。而且对引用的书不注出处(《统签》已注出处,该书大多删去),已注的书名也有不少写错的地方。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于上述问题已指出了一部分。

该书初刻本是曹寅主持刊印的扬州诗局本。中华书局以此本为底本,于1960年出版了断句排印本,附印了日本上毛河世宁纂辑的《全唐诗逸》,这是现在通行的便于检查阅读的本子。中华书局还另册出版了《全唐诗作者索引》;1982年又印行了《全唐诗外编》,包括王重民等续补之作四种。

三 : 马寅初简介


马寅初


    姓名:马寅初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82-1982
    籍贯:浙江嵊县
    职务:原北京大学校长
    

    马寅初(1882-1982)教育家,经济学家。浙江嵊县人。又名元善。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北洋大学肄业。1910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191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1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曾参加五四运动。后兼任浙江兴业银行顾问,中国银行顾问、总司券。1927年后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国民党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立法院经济委员会委员长、财政委员会委员长,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任重庆大学教授兼商学院院长。因抨击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而被监禁。抗战胜利后,任中华工商专科职业学校教授。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五十年代因提出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经济理论,遭到错误批判。1960年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居家赋闲。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是第一、二、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著有《马寅初演讲集》、《马寅初经济论文集》、《经济学概论》、《战时经济论文集》、《新人口论》等。
    早在50年代初, 他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 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 认为1953~1957年, 中国人口很可能已超过1953年人口普查得出的年增殖率为20‰的结果。如果按1953年统计的20‰的增殖率估算, “三十年后同实际的人口数字一比, 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 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 ①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 因为中国人口多, 消费大, 所以积累少, 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 使消费比例降低, 才能多积累资金; ②搞社会主义, 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多搞大工业, 搞农业电气化、机械化, 然而, 为安排好多人就业, 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 农业搞低效率劳动, 实际上是拖住了高 速度工业化的后腿; ③和工业原料的矛盾。大办轻工业可以有效地积累资金, 但是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粮食紧张, 就腾不出多少地种诸如棉花、蚕桑、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时, 也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 就不能进口很多的重工业成套设备, 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 ④全国人均不到3亩地, 大面积垦荒短期内又做不到, “就粮食而论, 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尖锐地指出, 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 不然的话, 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 愈难解决。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 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他提出了定期举行人口普查, 把人口增长纳入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著作:《通货新论》(1944)、《战时经济论文集》(1945)、《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1958)、《中国国外汇兑》(1925)、《中国银行论》(1929)、《中国关税问题》(1930)、《资本主义发展史》(1934)、《中国经济改造》(1935)、《经济学概论》(1943)、《新人口论(重版)》(1979)、《马寅初经济论文集(上、下)》(1981)等
    

本文标题:马寅初简介-马寅初简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348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