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严复简介-严复简介

发布时间:2017-11-22 所属栏目:名人简介

一 : 严复简介


严复

(1854~1921)  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初名传初,后易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幾道,晚号瘉壄老人,别号尊疑、尺盦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父亲是医生。严复童年曾从师当地宿儒黄宗彝读四书五经,十四岁时,父卒,家计困难,乃投考沈葆桢所办福州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以首名被录取,次年入学。这是严复接受西方科学知识的开始,为他以后钻研西学奠定了基础。1871年(同治十年),以最优成绩毕业,派至军舰实习五年,先后随舰巡历新加坡、槟榔屿、黄海及日本各地。1874年,又曾随船政大臣沈葆桢到台湾测量海口、筹备海防。1877年(光绪三年),严复被选送英国学习海军驾驶,先肄业于朴次茅斯,后又入格林尼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考课屡列优等”。他留心英国社会政治状况,潜心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术文化,曾到英国法庭实际观察,作中西异同比较。当时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对他极为赏识,引为忘年交。

 

1879年,严复卒业归国,任教于福州船政学堂。次年,李鸿章新建北洋水师学堂成立,又奉调北上,任该学堂总教习,后升任会办、总办。在此任事达二十年,直到1900年才离职他去。在此期间,严复感于仕宦不达,言不见重,曾先后四次应科举考试,欲博一第,但都未能如愿。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举国震动,严复深受刺激,开始致力译著,主张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亡。同年,在天津《直报》连续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著名政论,以“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精神,公开申斥历代帝王是窃国于民的“大盗窃国者”,尖锐揭露八股取士“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主张废除八股,取消科举制。他还指出欲求中国富强,必须变法,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改革主张。1897年,严复与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情”为宗旨,著文立说,介绍西学,批评时政,积极倡导变法维新,使《国闻报》成为与上海《时务报》南北齐名的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

严复最重要的活动,也是他毕生最大的贡献,是对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的翻译介绍。其第一部,也是影响最大的译作,是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  (evolution andethics,今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该书始译于1895年,正式出版于1898年。西方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可以说是从严复开始的。《天演论》出版后,给当时中国思想界以巨大震动,它使进化论的新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给面临民族危亡的中国先进分子以爱国救亡、维新变法的理论武器,启迪人们奋发图强寻求振兴国家的出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当时在知识界流传最广的新格言。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派曾评论说,《天演论》出版,“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继续奋力于译事,到1909年(宣统元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into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的《群学肄言》(thestudy  of  sociology);穆勒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和《名学》(a system  of  logic);甄克思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孟德斯鸠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以及耶芳斯的《名学浅说》(logic  the  primer)等书,共一百六十多万字之巨,而且几乎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著,足见其功力之深,笔耕之勤。在这些译作中,所加按语多达数百条,十七八万字,除少数为诠释名物外,其余大都为他本人的见解和主张。他还提出“信、达、雅”三条翻译准则,至今仍为致力译事者所尊崇,引为楷模。严复学贯中西,被誉为“于西学中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他是近代中国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

严复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1900年曾开名学会于上海,讲演名学。又参加唐才常创立的“国会”,被推为副会长。1902年,他受聘为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1905年,参与创办复旦公学,并在次年一度任校长。191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文科学长。同年,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校,复被荐为首任校长。

辛亥革命后,严复趋于保守。1913年,他参与发起孔教会,极力主张尊孔读经;1915年,又列名于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筹安会。此后,他还支持宣扬迷信的灵学会。 1919 年五四运动中,还对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加以诋毁,保守思想日趋严重。晚年衰病,  1921年10月27日卒于故里。

二 : 严颜简介

人物简介

严颜,东汉末年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219)。初为益州牧刘璋巴郡太守,镇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建安十七年(212年),刘璋慑于北方曹操的威胁,遣法正于荆州(今湖北)迎刘备入益州(今四川),严颜认为这是“留虎自卫”的愚蠢举措。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刘璋兵败失益州,严颜闻讯后自刎于守土。唐贞观八年(634),朝廷谥严颜为“壮烈将军”,并追封严颜为忠州刺史。后来,忠州人为了纪念他,将其出生地取名将军溪,所在地名将军村。县城有严颜路、严颜桥、严颜碑等。严颜与黄忠、廖化三人共为蜀汉三老将。


人物生平

严颜初为益州牧刘璋巴郡太守,镇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璋慑于北方曹操和汉中张鲁的威胁,遣法正于荆州(今湖北)迎刘备入益州(今四川),严颜拊心叹息说:“这是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深山里,放出老虎来护卫自己。”

结果确如严颜所料,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军师庞统中流矢身亡。张飞、诸葛亮、赵云等领荆州兵入川增援。大军到达江州,江州守将严颜据守不降,张飞将其攻破,占领江州,并生擒严颜,张飞对严颜大喝到:“大军到来,你怎么不投降还敢与我大战!”严颜回到:“你们无理侵夺我们疆土,我们这里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大怒,令牵下去斩首,严颜面不改色大声说道:“斩首就斩首,你发的什么怒!”严颜拒降的豪气感动了张飞,张飞将其释放,并将其引为上宾。


义释严颜

“义释严颜”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之一,见于小说第六十三回。该情节叙述刘备进入益州,张飞一路平定蜀中郡县,兵至江州,巴郡太守严颜依靠城池进行抵抗,张飞强攻打不下来就用计诱使严颜出城作战活捉了严颜。张飞敬佩严颜的为[www.61k.com)人,对他以礼相待后招降之。 此段情节在历史上也有记载,见于《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历史评价

苏轼:“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刘璋固庸主,谁为死不二。严子独何贤,谈笑傲碪几。国亡君已执,嗟子死谁为。何人刻山石,使我空涕泪。吁嗟断头将,千古为病悸。”

苏辙:“古碑残缺不可读,远人爱惜未忍磨。相传昔者严太守,刻石千岁字已讹。严颜平生吾不记,独忆城破节最高。被擒不辱古亦有,吾爱善折张飞豪。军中生死何足怪,乘胜使气可若何。斫头徐死子无怒,我岂畏死如儿曹!匹夫受戮或不避,所重壮气吞黄河。临危闲暇有如此,览碑慷慨思横戈。”

文天祥:“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李贽:“豪杰遇豪杰,可为至仇,亦可为至亲。盖两家气味原是一家,故分则他人,合则自己也.此翼德所以释严颜,而严颜并不惧翼德也。不比小人相与,外为至亲,内为至仇,合时原分,而分时何得再合也。此君子小人之辨,无不如此,亦不独张飞、严颜两人已也。”

《三国演义》:“白发居西蜀,清名震大邦。忠心如皎日,浩气卷长江。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巴州年老将,天下更无双。 ”

三 : 严复简介


严复简介

 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原名宗光,字又陵,1871年(同治十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光绪三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学习,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向西方学习。

  1895~1898年翻译t.h.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自强保种”,对近代思想界影响极大。1897年主办《国闻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戊戌变法后,至宣统元年(1909),先后译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书,是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首倡“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至今仍被推崇。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组织的中国国会,任副会长。1905年协助创办复旦公学,为第二任校长。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辛亥革命后,严复趋于保守。1915年参加筹安会。提倡尊孔,诋毁五四运动。

四 : 严 修简介


严 修:南开大学的创办人

  严修是南开大学的奠基人,是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积极变革封建教育、倡导新式教育的先驱者。人们高度评价这位20世纪的爱国教育家。1929年,严修去世第二大,天津《大公报》即发表社评,称他“不愧为旧世纪一代完人”。此后60年,即198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二次会议通过议案,褒扬严修一生倡导新学的功绩和培育英才对祖国的贡献。

  严修(1860—1929),字范孙,早年受过系统的封建科举教育,中进士、点翰林,终于攀上封建统治阶层,做过清朝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学部侍郎。但是,严修不同于一般封建官吏。强烈的民族正义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之较早地看到了世界潮流和国势阽危的严竣。他勇敢地走出迂腐颟顸的封建营垒,率先大声疾呼:中国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

  基于这种信念,1898年,严修弃官回津以其严氏家馆为基地,进行改革旧式教育,兴办“西学”的试验。1904年,在家馆的基础上,成立完全新式教育的南开中学。由于他的积极倡导,天津教育成为北方的先进地区。

  20世纪初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大学教育之设施及扩充,为我国目前最急切之要求”。严修不失时机地适应社会的呼唤,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开始试办高等教育。1916年,他与张伯苓校长大胆开办专门部和高等师范班,这可谓南开办大学的滥觞。

  这是艰难的一步。高等师范班只办了一届,终因师资匾乏,经费短缺,难以为继。严修没有灰心气馁。他与张伯苓商定,先由张伯苓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高等教育,随后即于1918年严修赴美参观考察。严修以半年的时间,或去美国大学旁听教育理论课程,或走访美国东西各地,对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葛林奈尔大学、旧金山大学等学校的学制、行政管理、办学经费、教育教学方法及设备、图书情况详细调查研究,特别对美国私立大学教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在美期间,他还与张伯苓一起广泛接触了中国留学生,如李建勋、郑宗梅、廖世承、汪懋祖、邓萃英、王文培、傅葆琛、鲍明黔、张耀翔、凌冰、朱家骅、刘廷芳、侯德榜、邓以蛰、颜任光、张默君等。他们对美国教育的切身感受给予严修很多启发,严修还从这些留学生中为未来的南开大学物色骨干教师。

  1918年底,严修、张伯苓回到天津。他们对创办大学教育充满了信心和勇气。正如张伯苓在南开师生欢迎他们的集会上所说的:“这次我与严范孙先生和范源濂先生先后游美,很有收益。一年多来,考察他们的国情及人民的精神,遂知教育是一国之根本。并且一国的人才全由大学产生而来。现在我国教育不兴,人才缺乏,不禁使人感而思奋,要立即创办大学。”

  1919年初,旧历春节刚过几天,花甲之年的严修不顾体弱多病和刚刚丧子的悲痛,偕张伯苓开始为筹办南开大学仆仆于京津路上。为了就近与张伯苓等人筹商大学事宜,他甚至提出要在南开学校内设立办公室。严张首先到了北京,在教育部拜见教育总长傅增湘,讨论南开大学立案事,在六味斋约见蔡元培、胡适、陶孟和,征求建立大学的有关建议,在中山公园会见梁士诒、曹汝霖、周自齐等筹募办学经费。不久,严张又分赴太原、保定、南京等地,请求阎锡山、曹锟、李纯等协助办学,以后又派人遍访各省军民长官及教育当局,敦请鼎力襄助。

  为了筹款,向人求见,严修和张伯苓不知坐过多少冷板凳,挨过多少次白眼,但为了办成南开大学,他们并不自悲、自惭,诚如张伯苓说道:“虽然有时向人家求见捐款,被其挡驾,有辱于脸面,但我不是乞丐,乃为兴学而作,并不觉难堪。”

  严修等人的努力终见成果,于是从1919年4月起开始兴建大学校舍,5月成立大学筹备课,拟订校章,规划系科,组织招生,9月录取周恩来、马骏、张平群等96名学生,25日举行开学典礼,严修、黎元洪、范源濂等莅会,私立南开大学诞生。第二年开始招收女生,这是中国近代私立大学中最早招收女生的高等学府。

  应当说,南开大学得以奠定巩固始基并获初步发展,是与严修的努力与名望有着极大关系的。胡适在分析南开教育时,曾对严修在天津地方、直隶全省的道德名望,及其对教育的信念、对新时代新学识的虚心接受给予很高评价。可以说,没有严修,就没有南开。

  严修在南开大学最初发展中,曾以个人财力、物力给过学校很大支持。1919年他捐赠南开大学购书款2千美元,同年还赠中文书籍30余种数百册;1922年捐地5亩多,折洋18130元;1924年又以《二十四史》、《九通》等数十种古籍捐赠南开大学图书馆。20年代,南开大学接受几笔大的社会捐款,也不无缘自他的名望和关系。如1921年江苏督军李纯以其四分之一存款捐助南开大学作永久基金,就是由其弟李馨致函严修,并派员与严修之代表洽商拨交手续的。二922年严修好友徐世昌捐助南开大学震义银行存款票据8万元,也是经由严修转交南开大学的。

  思源堂(今第二教学楼)的起建,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时称罗氏基金团)捐助建筑及设备费12万多元,而建筑费的另一半则由河南袁述之慨捐。述之先生系严修好友袁世凯的堂弟。他之所以“秉承慈命,朝达夙愿”,固然主要在于南开大学“声誉日隆,倾动中外”,但严修与袁氏家族的特殊关系也是原因之一。

  官绅出身的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卢本斋是严修的儿女亲家。1927年经严修促成,卢本斋捐出10万元兴建南开大学图书馆。这幢新式图书馆占地920平方公尺,外形为了字型,可容纳读者300人,藏书20万册。1928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校庆之际,同时举行图书馆落成仪式,严修等亲临出席,观礼来宾达400余人,成为当时天津文化一大盛事。图书馆被命名为“木斋图书馆”(今行政办公楼)。

  严修不仅从物质上给予南开大学支持,其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对学校早期的办学宗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无不有着重要指导作用。严修主张“讲中学以通经致用,讲西学以强国富民”,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进,特别注重人格修养和校风建设。对于南开文科的发展,严修曾拟与梁启超联合,吸纳优秀人才,使文科在全国建立学术地位和影响,梁启超对此也信心十足,表示“若将文科全部交我,我当负责任”,“南开文科办三年后,令全国学校文史两门教授皆仰本科供给”。后来,梁启超这个计划未能实现,他又计划在南开设立“东方文化研究院”,学校采半学校半书院制,院舍在南开,课程与南开保持相当的联系,主要研究孔孟思想和宋明理学。严修对此十分赞成,多次与梁研究磋商。在理工科设置上,严修支持张伯苓发展应用科学的主张,使南开大学比较适应了天津及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办南开教育上,严修一直把张伯苓视为知己和同志。他十分信任和支持张伯苓。张伯苓最初主持南开教育是极不容易的,社会上并不理解南开大学建校的初衷和主张,认为南开大学要以实用为科学的重点,是把科学从崇高的地位拖到尘埃,张伯苓只配做一个职业中学校长。面对社会的压力,正是严修给予了张伯苓坚强的支持。历史已经证明,张伯苓的确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南开之所以办出骄人的成绩,南开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所著名大学,张伯苓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严修慧眼识贤才,他给南开大学选了一位好校长,这也正是他对南开的最大贡献。

  严修慧眼识贤才,还表现在他对周恩来的器重和资助上。1913年周恩来考人南开中学。在南开这个中西文化融合的教育环境中,周恩来很快显露出品学兼优的才能,得到严修的格外赏识。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赴日本求学,翌年4月严修去美国考察教育途经日本,受到周恩来热烈欢迎。在几天的时间里,周恩来一直相伴左右,甚至在严修下榻旅馆留宿彻夜长谈。同年年底,严修、张伯苓回国又在日本停留。严张告诉周恩来南开将设大学,欢迎他回母校就读。1919年“五四”前夕,周恩来回到天津,经严张同意免试进人南开大学文科,开学前4天,严修在私宅设宴欢迎周恩来。

  周恩来人大学后,成为南开和天津青年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者。他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组织“觉悟社”,勇敢地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第一线,带领广大进步青年学生请愿,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开展以科学、民主为主旨的新文化运动。1920年1月遭反动当局逮捕身陷囹圄之中,仍然不减斗争锐气。同年7月胜利出狱。严修一如既往看重周恩来。他与张伯苓商量以他在南开设立的“严范孙奖学金”资助周恩来出国深造。10月,他给驻英国公使顾维钧写信,为周恩来介绍去英国留学。

  周恩来到达欧洲后,一直与严修书信往还,保持密切联系。严为资助周恩来,特在严家帐目上为周立了户头。除第1年的用款是他交给周支票携走外,以后周恩来在欧洲的3年,都是他让人转寄的,每半年一次,准时不误。如 1921年严修日记载有:2月 27日“李琴湘来,余将补助李福景、周恩来之学费,交伊持去”。1922年旧历正月初五,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特去拜谢严修。

  严修在经济上对周恩来的帮助,不仅使之免受饥馁之苦,而且周恩来不必像其他旅欧学生那样勤工俭学。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中说:“周在欧洲时,他本人的经费支持者是南开大学一位创办人严修。与其他中国学生不同,周在法国时,除短期在雷诺厂研究劳动组织外,并未参加体力劳动。他从一位私人教师学习法语一年后,即以全部时间从事政治活动。”周恩来在欧洲参加共产党后,有人曾劝严修不要再给周恩来以资助,但他不为所动,以“人各有志”奉答,继续寄钱给周恩来。对此,周恩来十分感激。他深情地说:“严老先生是封建社会一个好人。”

  南开大学作为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以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创办新式大学的成功典范,严修为她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对教育的极大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使人感怀和钦敬。严修去世后,南开大学召开追悼会。张伯苓高度评价严修的办学功绩,他说:“严先生道德学问,万流共仰!个人追随颇久,深受其人格陶冶。南开之有今日产先生之力尤多。严公逝世,在个人失一同志,在学校失一导师,应尊严先生为校父。”严修逝世后,南开在世界各地的校友发起捐款,在南开中学兴建“范孙楼”;敬塑严修铜像。1992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又在中心花园敬塑严修半身铜像,以为永远纪念。每逢他的诞辰或校庆纪念日,南开师生和校友都来这里凭吊。

  (作者:梁吉生)

五 : 严复简介


严复

  姓名:严复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54~1921
    籍贯:
    民族:汉
    
   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1871年(同治十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光绪三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学习,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向西方学习。
    1895~1898年翻译t.h.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自强保种”,对近代思想界影响极大。1897年主办《国闻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戊戌变法后,至宣统元年(1909),先后译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书,是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首倡“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至今仍被推崇。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组织的中国国会,任副会长。1905年协助创办复旦公学,为第二任校长。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辛亥革命后,严复趋于保守。1915年参加筹安会。提倡尊孔,诋毁五四运动。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
    译著《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

本文标题:严复简介-严复简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417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