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第一印象究竟有多重要?
题图:Pavel Molchanov
文/李一丨知乎
社会心理学中,对他人“印象”的形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首因效应 (primacy effect ) ,即“第一印象效应”,是说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
Luchins 在1957年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选择了一个小故事作自变量。故事描述了一个名叫吉姆的小学生的生活片断,由上下两段组成,分别把吉姆描写成为一个热情外向的孩子和一个冷淡内向的孩子。然后把这两段故事按照四种组合方式念给随机编排的四组被试听,请他们回答吉姆是怎样一个人。
故事的上半段:
吉姆离家去买文具。他和两个朋友一起走在洒满阳光的街道上,边走边晒太阳。吉姆走进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售货员招呼他,一面和熟人聊天。买好文具向外走的时候又遇到了熟人,他就停下来和同学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往学校走,路上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才刚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之后就分手了。吉姆来到了学校。
故事的下半段:
放学后,吉姆独自一人离开教室,走出了学校。他开始延着漫长的路步行回家。街道上的阳光非常耀眼,于是吉姆走到街道阴凉的一边。迎面而来的街道渐渐消失在他身后,他看到一位前一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吉姆走进了一家糖果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吉姆静静的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的注意之后才买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了。
结果发现, 先呈现上半段再呈现下半段,有7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外向的;先呈现后半段再呈现上半段则只有1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外向的,63%认为其内向。结果说明了首先接受到的信息直接影响个体对他人的认识,即首因效应。
其原理有以下解释:一是人们容易忽略后面的信息,因为一旦人们觉得自己有足够的信息来作判断,就不再或很少注意随后的信息;二是在知觉者的心目中,后面的信息常常不如开始的信息重要、有价值。
因此,一个响亮的名字,整洁大方的仪表,在很多场合都是非常重要的。
PS:题主在问题描述中提到的是认知心理学中记忆的首因效应,即由于前摄抑制的减少,记忆材料的初始部分记忆效果最好。例如,早上的记忆效果最好,背一单元的单词开头几个总是记得最牢~
与第一印象效应相似的现象
晕轮效应
又叫“光环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些特质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所以当了解到一个人具有某一特质时,就会自动地联想到与这一特质相关联的其他特质,主观地认为此人也具有这些特质。比如,我们常常认为胖子乐观,瘦子孤独,帅哥优秀,屌丝猥琐。。。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Asch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他将大学生分为A、B两组,每人看一张描写一个人特质的卡片,上面是7个形容词。要求被试描述这个人,并在另一张特质表上挑选最能描述这个人的形容词。
A组卡片: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B组卡片: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结果,A组被试多为“这个人”贴上了慷慨大方、快活、幽默的标签。
而B组同学则认为“这个人”斤斤计较、毫无同情心、势利十足 。
二 : 别人究竟对我们有多好?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会跟很多人有交集。
可是跟我们在一起的人究竟会对我们有多好呢?
因为涉及到工资待遇问题,需要查一下往年的工资帐册。财务工作一直是被我神秘天 国的一部分。里面的条条框框不明白,别说碰了,一想头都大。
我们去了要查帐的单位,找到财务,说明来意。财务科长看了看我说,你的事需要翻原始帐册,可难查了。你得找明白人,某某来查,找的明白人,三个人还查了三天呢,你自己肯定不行。
明白人,去哪里找呢?我单位解散好些年了,原来做财务工作的熟人都 去外地了。再说,干这样麻烦的活也不能得谁叫谁啊,总得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才肯帮忙吧?平生最怕求人办事,一想到要求人,我感觉谁都没把握似的。脸上忍不住出了一层虚汗。
我想到了秀。(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秀是我原单位财务人员,单位解散之后在本地打工,一直干财务。人挺好,热情善良。我就给她打了电话。
电话那头秀说:“没什么难的,查工资你也应该能查啊”。
她说得也对,我虽然没做过财务工作,但是,当年档案晋级的时候,我帮某单位建过档案,心里对查帐是有点影的。我笑说:“还把我看成能人了呢。”
秀说:“行啊,我这周忙,等我下周休班回家去再说吧,你着急吗?”
我说不急。不是一天两天等用的事。她说,那就行,等我下周休班回家之后帮你看看,好查。
周末之后,秀真的就特意请假,从工作地点赶回来。专门为我的事。
要问别人会对我们有多好,就是在这样。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 我们最实际的帮助和关心。有的时候,哪怕一个眼神呢!
为此我的心里沉甸甸的
朋友的母亲去世了,临走之前我们去医院看望她们。后来,她们回了老家,老妈看到了自己的去日不多,态度坚决地要求回到老家那块故土。
在那之后的几天,我手机收到了朋友的信息:“老妈于某日某时故去。”
我的心揪在一起,眼前演电影似的过起了一幕又一幕画面,内心的情愫却又无法表达。空落得不能用文字描写得准确到位。万语千言,就想当面跟她说一说,好像不为了她痛快,就是想让我一吐为快一样。
终于等到朋友回来了,我打了电话,闲话少叙。我跟她说:“坐了多长时间的车?你累吗,下午我去看你吧?”我能听得出她心里的难过。
屋里的一切照旧,可是又似乎变得完全陌生了。当日老妈在时,地上一个轮椅,老妈坐在上面,朋友在外间忙着干活,我在屋里跟老妈说话,她伸着脖子往屋里说:“就知道白话,就不能给你妈把头梳梳?”
老妈灰白的头发被从头上一分两半,分别用两个红色的胶皮套扎着,象一个豆蔻少女。朋友笑着说:“我妈的头发怎么梳也不整齐,睡一觉起来更是乱哄哄的,那天我找两个小皮套给扎起来,是不是还挺好?”
夕阳默默横斜屋内,窗台上的花寂寞地开着。我们两坐在这里,竟然相对无言。同样的屋子,就是因为缺少了一个轮椅,整个屋子就变得象不认识了一样陌生,感觉缺少好多好多东西了似的。空得让人心里发慌。
我们究竟对别人有多好?我感觉,这个好和不好都不是能用语言说得出来的。就象花开之后的那缕芳香,是能用手抓得起来的吗?
太阳一点点落下山冈,一天中最宁静的时刻又要来到了。这个时候,我喜欢坐在窗前,看窗外来来回回走过的放学和下班的人群,守着一杯飘香的绿茶。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就这样任时光在身边这么安静地流淌。
其实,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的母亲之外,没有谁有义务对我们无穷无尽地好。所有的资源都会枯竭。友爱也是一样,就算我们此时富可敌国。也得小心翼翼地取用。取用的同时,别忘了再造。只有这样,方能绵延不绝,直到永远!
三 : 独特的概念或逻辑,对于建筑设计究竟有多重要?
[建筑概念设计]独特的概念或逻辑,对于建筑设计究竟有多重要?网友铭蔚对[建筑概念设计]独特的概念或逻辑,对于建筑设计究竟有多重要?给出的答复:
首先我们该说有这样的担忧是多么负责的一种表现:了解到被津津乐道的创意不该简单为不管不顾的野望是很正确的一件事,因为很不幸地,当建筑落成之后,之前巧舌如簧承诺的东西将会被日常生活来检验。上个星期Archdaily上有篇叫《源泉:所有那些建筑搞错的事》(The Fountainhead: Everything That’s Wrong with Architecture)以安·兰德的小说《源泉》为切入点批判建筑师过分彰显的个人主义和随之而来的无法驾驭的后果:比如让努维尔号称立体绿化的植被表皮反过来是耗水元凶;伦敦那栋能把车窗烤变形的对讲机大厦;CCTV大楼那在雨水及沙尘中惶然失措的表皮和极度浪费的内部空间。。。文章这样结尾:“F*head 们(这里借用源泉<fountainhead>的单词结构,讽刺一味追求自我实现的建筑师是*脑)貌似认为唯一评价他们作品的衡量标准是他们自己是否喜欢,因为来自余下的我们的意见啥都不算。”
这的确是个问题。
但是这就意味着把创意像阑尾一样切除就是应该的“拨乱反正”吗?
笔记人老师翻译的阿道夫?贝内的《现代的功能性建筑》的前言里有这样一段叙述:
…当我们研究起人类文化的最初阶段时,我们发现,很难将人类喜欢游戏的本能同实用性事物隔离开来的。原始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用主义者。即使是在工具身上,原始人也展示出游戏的本能,原始人会把工具打磨得光滑且美丽,远远超出了基本必要性的要求。他们还会给工具涂色、或是用装饰图案去装饰工具…那种被叫作“房子”的工具也不例外。可以看到,作者并非意在为装饰开脱,更多的是在展示人类的某种本性: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荒蛮时代尚且割舍不了的对“趣味”的追求。我想,到了今天这仍然不是一个该被禁止的欲,与此同时,若比照着这些个对于大师们的吐槽,那么我们在此实际探讨的问题不是该不该有趣味(建筑师一个人的趣味也好,所有人的趣味也好,这个不在这个问题里讨论了,容易分心),而是如何贯彻这种趣味却不会带来负面的结果。
很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多去试。
还在学生时期,接触的本就是虚置的题目。那么多多尝试一些可能,把这些可能拿出来和同学老师探讨,也许就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有些想法没有成功的传递给别人也许是因为被认为是不切实际或者是想当然的。那么作为设计者你需要评估这样的回馈意见,如果对方给出的道理充分到自己买账,那么就接受它,寻求改进;如果对方拒绝的原因是没看懂,觉得没有依据,或者觉得可行性不高,那么你的反应不应该是“反正我认为是这样”而是我怎么样让别人能更容易的看懂,怎么样提供依据,怎么样估算可行性。这是一个你捍卫自己观点的宝贵机会,也是你建立自己分析逻辑的重要过程。
说服或被说服,犯错或证明是别人的错,这些都是日后在行业里要遇到的情况,那么你在读书的时候处理它们所积累下来的经验都是在帮你未来成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从业者打基础。当你从自己的错误中积累着经验,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明白必须的技巧,在需要依据提供不了依据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在习惯性地把身边的信息联系到曾经萦绕在脑海里许久最后不得不放弃的“不可能”任务时。你也许就比你的同学们更懂得怎么传递创意了。
即便如此,你日后还是会犯很多错,但只要继续坚持,像一万年前瘪鼻凸嘴的祖先打磨自己石制的标枪头、思量着看到猎物的距离和肩膀应该抬起的角度、还不忘臭屁地把自己吃饭的家伙涂成红白相间的颜色一样,那作为设计师,我们就是有贡献的。
伦敦那楼:时代的烙印/Archimedes Heat Ray - 无端端的歉意 - 知乎专栏
央视大楼:Our Damn Nature (我们生性如此) - 无端端的歉意 - 知乎专栏
网友井鲤对[建筑概念设计]独特的概念或逻辑,对于建筑设计究竟有多重要?给出的答复:
曾经有段时间很嫌弃概念。觉得,既然一个基地在那里,你做一个锚固在基地里的东西,从头到尾很自在,让建筑和你的基地很和谐,即使不要概念,这样做过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建筑。
后来,回过头来看这段话,发现这其实只是自己一厢情愿。是我对概念这个词有偏见。
事实上,你做一个设计,不可能没有概念。
概念不一定是一开始就来的,它可以产生在你对建筑类型考虑的时候、你对基地分析的时候、你对总平进行布置的时候、你对空间推敲的时候、你在使用材料的时候……期间会有许许多多的概念和想法,一些要舍弃,一些很难做。这都可以,每个人可能擅长的方面不一样,有些人就是对空间没什么想法,但反而对于建构等方面很有感觉。在我看来,可能,你的概念,就等于你做设计过程中那些许许多多的想法,独特的能抓人眼球,但不独特的,你做下来了,也同样是一个好设计。
那么我嫌弃的是什么,其实只是那些很扯的概念,那些从天外来,没有扎根于基地或是建筑的概念。最扯的,莫过于各种如天圆地方,梅花形状……
概念不应该是独特和不独特这样子区分,这样子我们没办法谈。
因为一个好的概念,同样有独特和不独特之别。
有些概念,你真的从心底就觉得:
对,这个建筑就是应该这样子扎根在基地;
嗯,他这样做很赞;
嗯,他对这种类型建筑的思考,似乎的确很有道理;
嗯,这样做出来的空间,真的很感人。
……
在这之上,如果还能抓人眼球,那么你的概念真的很好。
随手举个例子:“我想让外部美好的景色延伸进建筑内部,消解掉建筑和环境的边界,人自然而然就从室内走到了室外,从室外进入室内。”
这也算一个概念,抓人眼球么?不抓,只是你会觉得很认同。但如果你将这个概念做的很精彩,那你的建筑也是一个能享受掌声的建筑。
你以一个好的独特的概念做下来的建筑,或是以一个好的但是平淡的概念做下来的建筑,它们都可以是一个好的建筑。
只不过对于那个根据独特的概念做下来的建筑,我们会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赞美,因为它值得。
网友DiversitiZ对[建筑概念设计]独特的概念或逻辑,对于建筑设计究竟有多重要?给出的答复:
我认为概念是逻辑的方向,是「目的」而不是「是什么」。概念可以是自由纯净破碎高效,不可以是树是蜂窝是鸟巢是大裤衩是曲线。有一个概念还是挺重要的,会发现设计的思路很清晰,也就是指导思想,每一步都可以多一个考量的维度也即是否和概念一致,这样做出来的设计一般很理想化很逻辑。牛逼的人还能做到合理、经济。
网友陈芒果对[建筑概念设计]独特的概念或逻辑,对于建筑设计究竟有多重要?给出的答复:
题主提到“一个抓人的概念往往会在后期的具体设计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似乎题主对“概念”的概念理解不够准确。
建筑中,概念的本义应是对既有条件的省视后希望得到优化或者提供新的观察角度的愿望。是解决问题。
而题主叙述的“概念”,有“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之嫌。
比如设计铅笔。设计一个圆的铅笔还是一个方的铅笔?这些都不能称之为概念。概念可以从不同方面入手,比如人使用舒适方便,那么就可以在手握的地方加一个橡皮套,在铅笔后端加一小块橡皮,用自动铅笔替换需要刀削的木质铅笔。从节约材料入手,削木质铅笔时,会有少量笔芯被浪费掉,但如果使用自动铅笔芯,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新的观察角度。以前ABBS上有个帖子说有个设计动物园的竞赛,他的概念就是能使人平视动物的眼睛。因为常规动物园人和动物都站在地上,而身高各不相同,所以无法平视。
也有传说露天茶座的最佳高度是使喝茶的人和从旁边匆匆路过的妙龄女郎正好四目相对,然后开始一桩故事。
老师强调概念,是因为概念本质上说是训练思维能力,如果对既有环境做出响应,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推荐《Metapolis Dictionary of Advanced Architecture》这本书,里面有从A到Z各个概念的阐述以及在建筑中的应用。
网友邱少年对[建筑概念设计]独特的概念或逻辑,对于建筑设计究竟有多重要?给出的答复:
在建筑中,所谓的设计可能更多地是平衡方方面面的矛盾
而在设计中,所谓的概念可能就是对一定要坚持的方面的总结
网友金鹏对[建筑概念设计]独特的概念或逻辑,对于建筑设计究竟有多重要?给出的答复:
个人理解。
老师强调的概念跟逻辑,是个泛指,意思是你做设计的时候都想了什么做了什么。
这其实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之前参与的一个韩国办公楼项目,最初团队经过基础资料查阅和讨论,决定重点是做一个好用而丰富的公共空间,因为是特殊办公模式需要。这听起来已经司空见惯非常烂俗了,但是具体在项目上再结合你个人的思考与对实际的调研,具体到设计上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公共空间具体希望的功能与特有的空间形态,它与交通流线及其他功能空间的关系,设计独特的表皮调整光满足这个空间的光感适度而丰富。针对绿植的可能性布置多个方案。最后做出了一个表皮特殊空间还挺丰富的办公楼,我们再给他编个故事把所有串起来。
从上可以看到我认同的设计还是从基础条件出发,找到主要需求或主要矛盾,科学解决并让其他部分也协同服务。但我并不否认其他设计思路同样会有好作品。
而对于学校课程设计,我非常不喜欢他们照搬假题。真实的基地提供的基础资料远大于任务书。题主无从下手也可能有基础资料太少的原因。
网友蒙面大侠对[建筑概念设计]独特的概念或逻辑,对于建筑设计究竟有多重要?给出的答复:
谢邀。
所有的建筑设计都基于一定的逻辑。说得直白一点,逻辑就是你的思考过程。
有些逻辑是常识,比如要设置通往二楼的楼梯。(没有垂直交通无法通达上一层楼面)
有些逻辑是法规,比如要设置两部通往二楼的楼梯。(一般情况需要两个安全出口)
有些逻辑是传统,比如夜总会设置一个通往相邻地块的暗道。
讲述概念是设计表达的一种技巧,是对设计的一种润色,比如
做低容积率的项目,可以引述“田园城市”;
做高容积率的项目,可以引述“梦幻之城”。
比上述更牛逼的,是寓意。比如鸟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有些设计师,他擅长做,但不擅长表达和介绍;也有些设计师,随便给他一个方盒,他也能讲述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擅长做,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建筑功能流线的清晰逻辑;也可能是对空间组合关系的三维感觉;也可能是对平面构图比例拿捏。这些有时候,不能简单明了直戳要害的让外行体会其中的玄妙。但好设计其实是绝对的。
概念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大学老师也有大学老师的局限。
END
网友蒙面大侠对[建筑概念设计]独特的概念或逻辑,对于建筑设计究竟有多重要?给出的答复:
谢邀
首先,建筑设计的概念问题,可以参考这个问题
建筑设计如何从概念设计入手?
概念这个词其实不好,说亮点或思路比较合适
至于独特的亮点或者逻辑,对不起,绝大多数建筑并不具备什么独特的亮点和逻辑
正常的建筑的逻辑都是常见的。这不是一个创新如云的行业。不管什么行业,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谁能轻言创新?
但每个建筑都应该尽可能的深入思考,切入任务的本质,选择最适宜的逻辑思路,争取出现亮点,甚至也许可能会在某些项目上提出比较新的真的可以成为新概念的情况。
至于课程作业,以训练思维为主,做得过一点,吹得夸张一点,也许也是可以的吧。
多数人都是外貌协会的,所谓概念和逻辑
最后还是想要一个漂亮新颖精美最好还能合理的造型吧。。。要得分就按这个走好了。。。
网友蒙面大侠对[建筑概念设计]独特的概念或逻辑,对于建筑设计究竟有多重要?给出的答复:
我们老师的建议是,在初期想出的概念最好是简单的,别想太多太复杂的概念
往往是这样的概念,能在后期的design process中迸发出别样的生机和设计潜能。
然后就是多看书,多参考。建筑我感觉学习最快的方法就是模仿。
不过模仿不只是外形。更重要的还是功能。
我也是建筑狗,老师也很强调概念。也在学习。
重要的是找老师多沟通你的设计思路。不要怕改方案。
网友TOMORROWHZM对[建筑概念设计]独特的概念或逻辑,对于建筑设计究竟有多重要?给出的答复:
思维独特比较容易出彩,引得众人的眼球。我记得一个牛人的一句话,要记住你是个设计师,注重的是实用性,内在的人性化,服务大众的。不仅仅是个艺术,去美观、好看,把设计仅仅当个吸引眼球的艺术品。设计是兼容实用和艺术的,实用性事本质,艺术仅是个锦上添花,切莫本末倒置。
网友高帆对[建筑概念设计]独特的概念或逻辑,对于建筑设计究竟有多重要?给出的答复:
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说,当一个建筑建成后,对这个建筑的解释和评价就不属于建筑师了。
后来工作,看到听到的是,当一个建筑设计好后,对这个建筑的解释和评价就不属于建筑师了。
现在深刻地感受到,当我把一个设计概念告诉你的时候,对这个“还是概念的建筑”的解释和评价就不属于我了。
现实而深刻,一个画家画了一幅画,一个工匠做了把椅子,却只能让别人来品头论足。
画家率先坐不住了,他画了很多各种让人看不懂的画,人群蜂拥而至,收藏家雀跃不止,“看,这就是品味。”
工匠不再考虑椅子的可靠性了,做了各种巴塞罗那椅和仿古交椅,人群蜂拥而至,收藏家雀跃不止,“看,这就是品味。”
现在轮到建筑师了,所幸他节操尚存(或不幸?),实在不好意思设计一个一个月后准时倒塌的建筑,他贴了一个概念给自己的作品。
“你看,我把这个楼做出一个圈,再空中打个结再落下来,旁边再搭一个直的,这样完全不像人类的某某器官,你不要乱联想,我是在挑战建筑审美的边界和结构技术的尖端。”
人群蜂拥而至,收藏家雀跃不止,“看,这就是品味。”
简而言之,概念不过是建筑师不忍在自己呕心沥血之后失去对产品的解释权的一种无力而苍白的抵抗而已。
网友匿名用户对[建筑概念设计]独特的概念或逻辑,对于建筑设计究竟有多重要?给出的答复:
外行人试答。
独特的概念和逻辑,对于设计,和对于叙事艺术,意义相似。
在叙事艺术中,一部时光倒流的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一部通篇以音乐的变奏方式掌握叙事的节奏,以乐章结构为结构的小说(昆德拉《笑忘录》),都是别出心裁,足够抓人的。但是这些概念本身虽则奇特,且易于理解,如果换一个编剧,换一个作者,只怕其作品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成功,因为这些怪异新奇的逻辑既是亮点,也是明确的束缚。
概念奇特的建筑作品可以立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它也仅仅停留在“叙事”的层面。用于说服甲方,或者甲方用于自我宣传,都是重要的优势。而一个建筑内部的空间,如何在这种概念的束缚之下兼顾所有方面的考量,则需要许多的心血,甚至伴随着各种方面的牺牲。
老师之所以这样强调概念,是为了培养你们说服甲方、自我推销的技巧和习惯,也是形成艺术家姿态的捷径。
网友蛋炒饭对[建筑概念设计]独特的概念或逻辑,对于建筑设计究竟有多重要?给出的答复:
本人是设备专业的,日常中深受方案同事及老总蹂躏。就这个问题仅在具体工作中给一点点的建议和希望:
1.只有对建筑结构水暖电景观专业有一定的了解才有可能做出好的方案。不要认为有好的经营布局就万事大吉。其实只不过是看上去很美。举个例子,公司近两年来意识到只有把工程做细做精才能生存。就大力抓方案。最近在做一个温泉酒店,方案专业花了很大心思把客房做的一层一个样,看起来特别的吸引人,自认为完美无缺实际上造成了很多硬伤:管道上下不对应,排水困难,管道层高增加相应投资增加。卫生间上下不对应造成排水管道落在下层的餐厅或卧床上面,跟他们说这样效果不好还违反规范了根本就不听。防火疏散不够需要调整布局也不改。建筑设计师一气之下辞职。我都无法想像这样晚上睡觉排水管在头顶哗哗作响,吃着饭桌上的排水管漏了是怎样的情景。很多时候,方案就是跟施工图相互制约的。最基本的功能没法实现,再漂亮的方案又有何用?
2.永远不要把别人当傻子。有时候感觉一个问题很简单不是因为你聪明而是因为你不懂。某某项目设备层高只有700你们为啥就做不下来?!梁高、跨度、排水点位置、送风量、各机房位置,地下室是否有影响管道的采光井、变电所、建筑是条状还是方块的等等很多因素都决定着设备层高。我认识的某老总成天叫唤:“水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几条管子吗,暖有啥不也是几条管子吗,电连管子都没有。有啥不能做的?”说出这种话只能说明他的无知,挺丢人的。
3.一定要虚心。术业有专攻。各专业的设计人在本专业内一定会比方案的更懂一些。如果遇到负责任的人一定会给出比你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如果非常自负,谁的都不听,是不会出好项目的。
4.跟对好领导。一个领导的性格决定团队的性格。还拿那个极端自负的方案领导为例:他手下的人前几年因为刚入行很多事还能听其余专业的建议,这一两年觉得自己行了。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了。结果就是做出的方案越来越没谱。
总结起来,方案设计是一个很牛的职业。牛在其需要深厚的积淀才能做好。一个好的方案不能是徒有其表,而应是在满足使用要求和具有很好的舒适度的基础上再去追求各种花哨的东西。不能舍本逐末。
希望对你有帮助。
网友蒋纯对[建筑概念设计]独特的概念或逻辑,对于建筑设计究竟有多重要?给出的答复:
考虑概念的时候就应该脑中模拟出后期implementation了
四 : “性瘾难治”的张宗昌究竟有多少女人?
张宗昌,在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无疑是个最为夸张的“风云人物”。五 : 多重对焦
对焦的英文学名为Focus,通常数码相机有多种对焦方式,分别是自动对焦、手动对焦和多重对焦方式。[www.61k.com]
自动对焦:
传统相机,采取一种类似目测测距的方式实现自动对焦,相机发射一种红外线(或其它射线),根据被摄体的反射确定被摄体的距离,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调整镜头组合,实现自动对焦。这种自动对焦方式——直接、速度快、容易实现、成本低,但有时候会出错(相机和被摄体之间有其它东西如玻璃时就无法实现自动对焦,或者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精度也差,如今高档的相机一般已经不使用此种方式。因为是相机主动发射射线,故称主动式,又因它实际只是测距,并不通过镜头的实际成像判断是否正确结焦,所以又称为非TTL式。
这种对焦方式相对于主动式自动对焦,后来发展了被动式自动对焦,也就是根据镜头的实际成像判断是否正确结焦,判断的依据一般是反差检测式,具体原理相当复杂。因为这种方式是通过镜头成像实现的,故称为TTL自动对焦。也正是由于这种自动对焦方式基于镜头成像实现,因此对焦精度高,出现差错的比率低,但技术复杂,速度较慢(采用超声波马达的高级自动对焦镜头除外),成本也较高。
手动对焦:
苏州摄影学校手动对焦,它是通过手工转动对焦环来调节相机镜头从而使拍摄出来的照片清晰的一种对焦方式,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面依赖人眼对对焦屏上的影像的判别以及拍摄者的熟练程度甚至拍摄者的视力。早期的单镜反光相机与旁轴相机基本都是使用手动对焦来完成调焦操作的。现在的准专业及专业数码相机,还有单反数码相机都设有手动对焦的功能,以配合不同的拍摄需要。
多重对焦:
很多数码相机都有多点对焦功能,苏州摄影培训或者区域对焦功能。当对焦中心不设置在图片中心的时候,可以使用多点对焦,或者多重对焦。除了设置对焦点的位置,还可以设定对焦范围,这样,用户可拍摄不同效果的图片。常见的多点对焦为5点,7点和9点对焦。
全息自动对焦:
全息自动对焦功能(Hologram AF),苏州摄影培训学校是索尼数码相机独有的功能,也是一种崭新自动对焦光学系统,采用先进激光全息摄影技术,利用激光点检测拍摄主体的边缘,就算在黑暗的环境亦能拍摄准确对焦的照片,有效拍摄距离达4.5米。 www.61k.com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