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如何看待山寨文化-如何看待“文化快餐”?

发布时间:2018-03-18 所属栏目:古诗词名句

一 : 如何看待“文化快餐”?

文题设计

当今社会,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时间就是金钱”。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外食品“快餐”频频亮相。与之相伴相生的各种“文化快餐”也应运而生:一幕幕《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电视连续剧取代了原汁原味的经典原著;大部分的中外名著,被“缩写”得面目全非;为了附庸风雅,彰显才气,人们不诵读名篇,却又不得不撷取古诗词名句;二十四史,有各种版本的现成译文;帝王将相,在影视剧中被随意演绎、戏说……很难看到真实的过去。 你是怎样看待这一“文化快餐”现象的?可就其中一种或几种现象议论、说理;也可以选取某一生活片断,形象含蓄地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自拟一个有特色的题目,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快节奏社会中,对各种“快餐”现象耳熟能详,一看材料就可进入一种一吐为快的情境中。围绕“文化快餐”这个话题,很快就可拟定出一批有特色的题目,可赞成“文化快餐”现象,如拟题为“戏说”;可完全反对这种“文化快餐”现象,如拟题为“?快餐?与营养”、“消化不良的故事”、“?悦?读从?心?开始”、“干了的墨砚”、 “魂之旅”等;还可辩证地看待这种现象,如拟题为“?文化快餐?利弊说”、“由?文化快餐?想到的”、“文化——快餐?”等等。关键是找准一个角度,从某一方面去切入。

我们在构思时,就这个话题,可采用的文体也是很宽泛的,既可运用形象思维和想像思维的方式编故事,记叙自己或周围人追逐“快餐文化”的事件;也可用辩证思维、立体思维、具体——概括思维的方式议论,但一定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言之有物,不能脱离实际,空发议论;还可应用分类思维、组合思维等方式写日记、小品文等等。

总之,“文化快餐”这一话题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广阔的立意平台,有更多的思考与写作空间,更能让写作者自如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下笔成文自不在话下。须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写作时还要从作文的发展等级着眼,从构思谋篇的立意运筹,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入笔,以形创新,以意制胜,才能高人一筹。

例文一

由“文化快餐”想到的

陆平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谁抢走了我的念奴娇?是谁搬走了我的外婆桥?

——BBS上的某帖子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文化快餐”应运而生。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广告单上写着:“某某学校速成班,无效退款。”我不禁要问:古人十年寒窗苦读,十年磨一剑,文化知识岂能速成?

然而惭愧的是,在中考前的一个月,父母大人曾派遣学生参加某作文速成班,美其名曰“考前冲刺”。那里的老师说啦,看见“挫折”就写韩信,看见“英雄”就写项羽,看见“奉献”就写昭君。于是乎,诸君的作文全成了悲情剧场。

可怜的韩信永远屈居于人家胯下,不得翻身;项羽是抹了脖子又复活,再抹脖子;昭君永远是一副大义凛然、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的苦情角色。除此之外,写作手法,甚至用词都相当相似,不免令人寒噤。“文化速成”的粗糙与拙劣可见一斑。

前几天看电视,无意中看到《红楼梦》要拍新版的消息。某知名导演大谈拍摄计划,我因眼神敏锐,发现其宣传海报上除用楷书写的“红楼梦”三字以外,还有用黑体写成的英文“The Dream Of RedBuildings”,即为“红色建筑里的梦”。如此翻译,使中国名著的韵味和诗意全无,这就像硬把中国的元宵水饺放进锅里油炸,再抹上番茄酱充当洋快餐的感觉。悲哉!我们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就快失去她那富有神韵和风采的名字了。

接着往下看,才知道新版的《红楼梦》主要以二宝、二玉的三角恋爱为主线,贯穿以凤姐及其荒淫放荡的丈夫贾琏的情感纠葛,加上贾瑞对凤姐的非分之想,构成一部清代贵族的现代版言情剧。台下的观众皆欢呼雀跃,他们也许没空欣赏原著吧,也许没关注没落家族背后的兴衰吧,也许不再懂得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了吧。看来,新版《红楼梦》也只有成为都市繁忙的人们消遣娱乐之物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为那些文化经典惨遭肢解扭曲的命运而忧虑,同时为“文化快餐”的泛滥而寒心。“文化快餐”食之有味,实则无益。它不能解读一个民族厚重的文化内涵,不能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养料,并且吃多了,还会对其产生依赖。长此下去,就会一点一点地掏空我们的思想,污染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成为一代断绝了传统道德文明的、只知道自我陶醉、无厌索取,而不知道肩负社会道义责任的异类。

点 评

本文一开始用简洁的语言高屋建瓴地亮出了观点“文化知识岂能速成?”,主体部分论述观点,则形象贴切,妙趣横生。说道理,条分缕析、信心十足;摆事实,恰如其分、开合有致。在结尾处,再次活用古例,呼应前文,显得相当有力!

二 : 如何看待“文化快餐”?

文题设计

当今社会,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时间就是金钱”。(www.61k.com)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外食品“快餐”频频亮相。与之相伴相生的各种“文化快餐”也应运而生:一幕幕《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电视连续剧取代了原汁原味的经典原著;大部分的中外名著,被“缩写”得面目全非;为了附庸风雅,彰显才气,人们不诵读名篇,却又不得不撷取古诗词名句;二十四史,有各种版本的现成译文;帝王将相,在影视剧中被随意演绎、戏说……很难看到真实的过去。 你是怎样看待这一“文化快餐”现象的?可就其中一种或几种现象议论、说理;也可以选取某一生活片断,形象含蓄地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自拟一个有特色的题目,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快节奏社会中,对各种“快餐”现象耳熟能详,一看材料就可进入一种一吐为快的情境中。围绕“文化快餐”这个话题,很快就可拟定出一批有特色的题目,可赞成“文化快餐”现象,如拟题为“戏说”;可完全反对这种“文化快餐”现象,如拟题为“?快餐?与营养”、“消化不良的故事”、“?悦?读从?心?开始”、“干了的墨砚”、 “魂之旅”等;还可辩证地看待这种现象,如拟题为“?文化快餐?利弊说”、“由?文化快餐?想到的”、“文化——快餐?”等等。关键是找准一个角度,从某一方面去切入。

我们在构思时,就这个话题,可采用的文体也是很宽泛的,既可运用形象思维和想像思维的方式编故事,记叙自己或周围人追逐“快餐文化”的事件;也可用辩证思维、立体思维、具体——概括思维的方式议论,但一定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言之有物,不能脱离实际,空发议论;还可应用分类思维、组合思维等方式写日记、小品文等等。

总之,“文化快餐”这一话题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广阔的立意平台,有更多的思考与写作空间,更能让写作者自如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下笔成文自不在话下。须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写作时还要从作文的发展等级着眼,从构思谋篇的立意运筹,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入笔,以形创新,以意制胜,才能高人一筹。

例文一

由“文化快餐”想到的

陆平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谁抢走了我的念奴娇?是谁搬走了我的外婆桥?

——BBS上的某帖子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文化快餐”应运而生。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广告单上写着:“某某学校速成班,无效退款。”我不禁要问:古人十年寒窗苦读,十年磨一剑,文化知识岂能速成?

然而惭愧的是,在中考前的一个月,父母大人曾派遣学生参加某作文速成班,美其名曰“考前冲刺”。那里的老师说啦,看见“挫折”就写韩信,看见“英雄”就写项羽,看见“奉献”就写昭君。于是乎,诸君的作文全成了悲情剧场。

可怜的韩信永远屈居于人家胯下,不得翻身;项羽是抹了脖子又复活,再抹脖子;昭君永远是一副大义凛然、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的苦情角色。除此之外,写作手法,甚至用词都相当相似,不免令人寒噤。“文化速成”的粗糙与拙劣可见一斑。

快餐文化 如何看待“文化快餐”?

前几天看电视,无意中看到《红楼梦》要拍新版的消息。(www.61k.com]某知名导演大谈拍摄计划,我因眼神敏锐,发现其宣传海报上除用楷书写的“红楼梦”三字以外,还有用黑体写成的英文“The Dream Of RedBuildings”,即为“红色建筑里的梦”。如此翻译,使中国名著的韵味和诗意全无,这就像硬把中国的元宵水饺放进锅里油炸,再抹上番茄酱充当洋快餐的感觉。悲哉!我们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就快失去她那富有神韵和风采的名字了。

接着往下看,才知道新版的《红楼梦》主要以二宝、二玉的三角恋爱为主线,贯穿以凤姐及其荒淫放荡的丈夫贾琏的情感纠葛,加上贾瑞对凤姐的非分之想,构成一部清代贵族的现代版言情剧。台下的观众皆欢呼雀跃,他们也许没空欣赏原著吧,也许没关注没落家族背后的兴衰吧,也许不再懂得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了吧。看来,新版《红楼梦》也只有成为都市繁忙的人们消遣娱乐之物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为那些文化经典惨遭肢解扭曲的命运而忧虑,同时为“文化快餐”的泛滥而寒心。“文化快餐”食之有味,实则无益。它不能解读一个民族厚重的文化内涵,不能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养料,并且吃多了,还会对其产生依赖。长此下去,就会一点一点地掏空我们的思想,污染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成为一代断绝了传统道德文明的、只知道自我陶醉、无厌索取,而不知道肩负社会道义责任的异类。

点 评

本文一开始用简洁的语言高屋建瓴地亮出了观点“文化知识岂能速成?”,主体部分论述观点,则形象贴切,妙趣横生。说道理,条分缕析、信心十足;摆事实,恰如其分、开合有致。在结尾处,再次活用古例,呼应前文,显得相当有力!

三 : 老庄孔孟的书算不算速食文化?你如何看待速食文化?

[速食文化]老庄孔孟的书算不算速食文化?你如何看待速食文化?
他们的书放到当今社会来卖,和市面上的‘关于方法’的书籍并无大异。
举例、说明、下结论。
这种结论被大部分中国人视为自己的价值观。
下面就看看www.61k.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JC李润涛[速食文化]老庄孔孟的书算不算速食文化?你如何看待速食文化?给出的答复:
你速食一个我看看。


网友带三个表[速食文化]老庄孔孟的书算不算速食文化?你如何看待速食文化?给出的答复:
你是不是吃多了


网友Latreia[速食文化]老庄孔孟的书算不算速食文化?你如何看待速食文化?给出的答复:

四 : 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

[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
刚才在《三联生活周刊》里读了一篇介绍广东饮食的文章,里面说道:“广东人的饮食系统里,鄙视滚汤,也就是只稍微煮了煮的汤水,在他们看来北方的汤基本上不算汤”。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我需要明确的反对这句话。在广东,汤是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存在。普通的广东家庭,据我所知的,每天煲汤的很少,尤其是夏天,稍微煮过青菜的汤水,也就是滚汤,我们也很喜欢喝。所以,一般来说广东人是不排斥滚汤的。
另外,我从广东到北京以后,经常有人会问我一个问题,“广东人都会写繁体字吗?”这个问题经常让我很困惑。简体字从1956年就全面推广了,是中国大陆的标准用字,广东作为大陆的一份子,教科书等都是用简体字,何来广东人都会写繁体字的误解?
我相信外省人对广东人或广东文化的误解不止以上两例,我想知道,在外省人眼里,广东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广东人是怎样的人,广东文化又是怎样的
下面就看看www.61k.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雷幺幺[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首先,题主问了一个好问题,我之前参与的社会研究小组刚好做了一个相关的社会研究,(但是由于要适当保护研究数据成果,在没有得到批准的情况下,我只能稍微披露一些数据)希望可以给到大家一些参考。


确实,在外省人的心目中,他们对于广东的看法是怎么样的?先给大家看看我们的调查问卷:

(这个是问卷的部分截图)


该问卷的调查方法采用的是无限制的“词汇联想法”,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受访者的词汇联想并没有局限在“广东旅游”上,而是对“广东”的全面联想,我们通过词频统计分析与词性统计分析,得出的数据应该与题主所问的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


PS:该社会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只针对外省的非广东人与广东省内的外省人。(此处并没有对非广东人有任何歧视意义,仅出于科学客观的研究态度,如果语言有不妥之处,请谅解)


(这个图是受访者词汇联想的排行榜)(这个图是受访者词汇联想的排行榜)


所以可以这么说,在外省人的心目中,他们对广东的印象很大程度上与“”的联系在一起,“广东”这个词与“吃”的联系度甚至超过了省会城市“广州”,当然啦,“东莞”在外省的知名度超过了“广州”这是一个不错的槽点~


但是外省人对于“吃”这个问题也是分歧很大:

(这个图是部分统计数据表)(这个图是部分统计数据表)


可以看到外省人对于广东的“吃文化”还是存在很大偏见的,其实我真的很想在这里澄清一下:我们不吃老鼠~~


然后我们来说一下“东莞”这个神奇的城市,居然把存在感刷得这么高,但是词性如何?

(这个图是受访者对“东莞”词性的判断)(这个图是受访者对“东莞”词性的判断)


我真的无心黑大东莞,前两天刚去出差,觉得那里干净而漂亮,怪不得公司开会出差都爱往那里去。今年年头那场浩浩荡荡的CCTV广告片播了那么久,果然让全国同胞都知道了这么个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这个图单是广东各城市在外省人心目中的印象比重)(这个图单是广东各城市在外省人心目中的印象比重)


能联想在“城市”的一般都在这几个城市了,东莞已经说过了,广州、深圳紧随其后,港澳对广东形象也有促进作用,其次像珠海这种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也被外省同胞惦记着,至于佛山那完全是叶师傅和黄师傅的功劳~(这些印象相信都是不错的~)


(我们按初中课本的地理分界线——(我们按初中课本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将接受采访的外省人分为南方与北方,这个图是他们所联想到的词性统计对比)


可以发现,其实总体来说还是正面词汇联想居多,也许是南方的外省离广东比较近,所以他们的联想词汇会更加极端,而北方的外省由于对广东了解甚少,因此中立词汇的联想比例相对更高。


(这个图是所有联想词汇的统计与词性统计)(这个图是所有联想词汇的统计与词性统计)


=========================幺幺式分割线=================================

第一次答这么多干货,可能不够专业,大家不要喷喷喷喷喷哈~~~


上面所用到的图都是答主之前自己做的,其实还有许多别的有趣的发现,我觉得略为繁琐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研究下数据,然后还是那句老话:本题中所有的研究成果未经答主同意不得转载用作商业用途。


网友蒙面大侠[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广州人,北京读书,稍微说两句

首先会觉得广东人普通话不标准。我个人因为各种原因普通话很标准,于是在唱k唱了几首粤语歌之后被问「你是哪里人怎么粤语那么熟练 」。隔壁宿舍有个江门人经常被本班的北京人拿出来嘲笑口音,不过说实话他那个属于比较夸张的连我都有点想嘲笑他(。

然后就是觉得广东人什么都吃。我不止一次被问到关于「婴儿」「老鼠」的问题,虽说广东人确实吃得比较杂吧但是主要还是飞禽走兽,婴儿这种奇珍和老鼠这种low货还是看不上的。我个人就比较喜欢向他们介绍水 曱甴 (gaza)然后看他们惊恐的眼神。

还会有觉得广州遍地土豪的,而且以为广州土豪看不起北方穷b。首先琼b在广东南方(原谅我…),问我的那位原话是「你们那里是不是很多有钱人看不起北方人觉得他们穷啊」,然后我很开心地跟他解释了捞字的意思。

觉得广东人没事就往香港跑。我确实有没事就去香港的朋友但是那是人家有亲戚在那边,而且香港有什么可去的。

觉得全广东都讲香港那种粤语,也就是广府话。然后我给他们演示了潮汕话关于「pu」的几句和对应的粤语的对比,收到了许多惊讶的眼神。

觉得广东人都会写,至少都会认繁体字。我明确表达了我会认不会写,但是我很不理解他们竟然基本上不会认繁体字。

以为广州是个很乱的地方,各种偷抢骗。我的个亲娘这些年北方媒体都报道广东些什么啊。

觉得广州消费高。别的地方的人这么说我也就认了,一个北京人这样跟我说我就很不解。

觉得广东的口味太淡北京人肯定吃不惯。川渝湘赣的人这么跟我说我也就认了,一个北京人这么跟我说我就很不解,这么多年喝豆汁辛苦你们了,来个叉烧包怎么样?

好像还有想到再补充

应该还有许多神奇的误解没有对我表达出来,总的来说就是没来过,不了解,所知道的信息基本上没有属实的。不过每次我都会用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来解开他们的误解,估计是越描越黑了…


网友鬼臼毒[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05年开始真正在广州生活,迄今还没到10年,但或深或浅也结识不少本地朋友,相处都不错,这个问题倒能答上两句。

从几个潜规则说起吧。

第一个潜规则,所有的餐厅都有茶位费,按人头算。上菜前先上一壶茶,最常见的是铁观音、普洱、菊花。茶壶离谁近,谁就负责帮周边的人斟茶。而别人帮你斟茶的时候,你需要用手指指尖扣茶杯前的桌面,以示感谢。
还有更讲究的说法是,单身用一只手指(多为食指),非单身用两只手指(食指及中指)。

用指尖扣桌面以示感谢斟茶这种做法,我确实只在广东见到。其背后代表的意义,值得一提,也是大多数广东人根深蒂固的概念,”没有谁有义务帮另外一个人做一件事“。

就算是再熟的朋友之间,也不可以。就算我们喝醉酒之后勾肩搭背互相吐槽到死,你帮我斟茶(斟酒也适用)的时候,我也要一边扣桌子,甚至醉醺醺跟你说”唔该“。

大多数时候,餐厅服务小妹上了一道菜或者帮你开了一瓶酒之后,也是要对她说一句”唔该“的。

”唔该“这个词,可以理解为谢谢,但又不能完全代替谢谢。它表达的是一种打扰的情绪,大概介于”麻烦了“和”谢谢“之间。比如,电梯人太多,可以对陌生人说”唔该帮我按一下7楼“或“7楼啊唔该”;出地铁的时候前面人太多,借道时可以说“唔该借借”。

(关于“唔该”和“多谢”的区别,来自广州人的回答:“好简单,唔该就是别人帮你做了事情,包括递个东西,倒个水之类的;多谢就是别人把属于自己的东西给了你了,大到老板给你工钱、红包啊,小到给你个苹果(不是5S啊),给你块糖,给你份报纸,都可以用多谢。”)

吃完饭,埋单的时候你不能大吼一声”埋单!“,非要大吼的话,应该吼”唔该埋单!“

第二个潜规则,就算满桌子人都在讲粤语,只要有一个人讲了一句普通话,所有的粤语都会开始切换为普通话。

这一点,可能会引起很多不讲粤语的外省人的共鸣。好在我大多数广东朋友的普通话还不错,但偶尔会遇到一两个普通话捉急的,却又非要讲普通话,我只能跟他说:“你讲白话吧,我听得懂。”然后他才会顺畅地跟我讲粤语。

就算如此,一旦他讲完,我用普通话回答之后,他又会不自觉地切换回普通话频道。让人听得好捉急。

而与之对应的,是我的家乡,四川。在那里,方言就是强势的存在。就算是CCTV拿着话筒用最标准的普通话采访街头的人,大多数人都还是用四川话回答:”说啥子?“。

当然,这并不代表广东人对方言不看重。与之相反,他们非常维护粤语的存在,前几年有政府文件要求幼儿园教学使用普通话,民间还掀起过一阵不小的”撑粤语“反对潮。

但这是两码事。当考虑到在座者听不懂粤语的时候,切换语言是对其的尊重,对“自我”的放低。很多广东的朋友,似乎天生就有”站在对方立场上想“的本领(又或者是从小教育如此),和他们相处总会被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些细节甚至自己都还没注意到,他们却帮你提出来。

比如:”今天这个汤是菜干煲猪肺,听你最近总是咳嗽,要多喝点。“

对,第三个潜规则,如果想很快交到朋友,那就聊吃的话题。如果能做到“我知道哪里有个不错的餐馆下次一起去啊”,效果更佳。广东人看重吃,但不是乱吃,也重视养生。

说到广东人的吃,我一直比较不解的是——为什么会有“广东人什么都吃”这个说法的存在?

因为就我所了解,在这里生活的人,不仅不是什么都吃,而且对于食材的选择,还非常之挑。四时二十四节气,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稍微有点厨房经验的广东人,都是会分得一清二楚的。

就算你不懂,餐厅的人也会帮你弄清楚。跟广东人一起吃饭,点一个汤是必须的,尤其是在粤菜馆。这里所说的汤,就是我们所知的粤式老火汤,餐前喝。点餐的餐厅经理可能会告诉你,这个季节天气干燥,来点滋阴的虫草花,是不错的。
——“瑶柱虫草花煲瘦肉怎么样?”
——“好啊唔该。”

如果不想费心选,点个例牌也蛮好。除非是反人类的大厨,否则一定不会做反季节的汤。

厨房之外,这种养生的思维还可以细节到方方面面,比如水果。

岭南盛产荔枝全中国都知道,而全岭南的人也都知道,荔枝上火,要搭配降火的山竹一起吃。就连街边挑着担子卖水果的走鬼小贩,也必然是一边篮子荔枝,一边篮子山竹地卖。

不过,如果不小心没忍住嘴上火了,路边随处可见的”黄振龙“”平安堂“”邓老凉茶“,甚至是不知名的凉茶铺,也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可以接着说第四个潜规则了,可能扯得有点远,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煲老火汤的技巧、随处可见的凉茶铺、迄今还存在的一些手艺匠人……相比之下,最近几年对广府文化的复兴,反而显得刻意了。

基本上,在广州老城区的住户门口,都有一个插香的角落。这方面我所知道得不多,听说大概是这样:初一十五逢年过节会上一炷香,家中有事会上香,长久外出归家之前,也要上一炷香。

说到逢年过节。端午节,珠江上每年都有龙舟赛,这跟什么文化复兴无关,因为在广州它本来就从没终止过;中秋节和重阳节,可以提一个灯笼爬白云山,整个城市也就这么一座山可以爬一爬,于是常常人们为患,半夜一两点依然络绎不绝。

春节的花市,更是盛会。很多人都觉得如今过年的气氛淡了很多,但花市气氛依然不减。人们扶老携幼,一家人一同逛花市,选一盆好植物带回家,寓意来年好彩头。

元宵节那天,在街头有老奶奶卖红包扎起来的芹菜和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让大人买给小孩,寓意勤快、聪明。

不过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在更深的层面,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私以为还表现在人与人的相处方面,比如,对老人家的尊重。

除非是特别挤的上下班高峰,几乎没有见过公交或地铁上白发苍苍老人家站着的情况。在家庭里,孩子独立赚钱之后,每个月一定要“给家用”给父母,多少不重要,但一定要给。大多数情况下,长辈永远是最有威严的,掌握家中的“话事权”。

最后再说一个我最喜欢的潜规则:相比其它大城市,这个城市的奢侈品,不太好卖。


网友Docus[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以外省广东大学毕业生的角度说一说好惹。。。
去广东之前,对广东的印象基本来源于电视:满嘴粤语,什么都吃,尤其是各种鱼虾蟹贝,夜排档爆满,满桌满席吃的玩意都长得千奇百怪令人不忍直视。和香港很接近,十分接近,所以港片里的剧情场景在广东也一定会出现。
在广东念了四年大学之后,对广东人的印象就变成了:满嘴粤语,吃东西十分考究细腻,对药理药效研究异常透彻,不久病也成医,基本上是个人都懂怎么调理自己,凉茶甜品是生活必需品。夜生活丰富,人家的9点10点比我家这边的7点8点还热闹。广东的同学大体上都有丰富的业余爱好,在外面逛一圈也可以感受到殷勤(或者可以说是现代化)的服务态度。非常会处理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问题,同时对权利,自主性的要求非常高。
整体上的印象总结起来就是:自主,考究,偶尔放肆却懂得收敛。
=====================================
受宠若惊受宠若惊。。。。好多赞。。。。 @sagak 要求展开一下,我就一个一个点展开说说看好了。
满嘴粤语这一点也不用说了。我本身是在珠海读书,去过深圳,中山,肇庆,东莞,广州。就粤语环境而言,广州和肇庆的粤语使用频率高,一个外地人要在广州生活,必须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会听粤语,不过广东人都会普通话,只是不利索而已。【这里额外补充一个点是有关询问广东人是否排外的。我觉得广州人本身不排外,甚至说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对比他们更北的中国人的生活状态的好奇心。在我的大学四年里,我时刻被人问很多有关江苏的民风民俗,我就得给他们讲小笼包是什么样的,有几种小笼包等等等等。。。感受到的是一种好奇心,而非对其他地域的否定和消极应对,这也许是面对地域差异能摆出来的很好的一种态度】
吃东西考究和懂得调理自己是统一存在的。印象中总说广东人大吃货省,其实我回到江苏觉得江苏人吃起来范围也是极广。。。。广东人吃东西做的精细,花样多,而且什么季节吃什么好,吃了什么东西有什么副作用,又要用什么来调理,都清清楚楚记在心中。我宿舍里的广东汉子,属于不忌口的那种,基本上下锅端上来的玩意他都吃,但是吃完了就会开始清规戒律,把自己往回拉,比如吃完烧烤,炸鸡,火锅就习惯性买凉茶颗粒或者是凉茶店直接买凉茶,早睡早起,锻炼身体,持续两三天进行身体调整。夜生活也是如此,熬夜通宵尽量避免,不可避免就喝凉茶,调整作息;不酗烟酒,我大学里很少看到疯狂抽烟喝酒的广东人,校内校外都是这样。
广东人的爱好广泛,主要针对文娱体育方面,身边的广东人都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而且经常听广东的同学讲起他们的高中初中生活,感觉同样是高中初中,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时间分布都更加自由,丰富,相比之下我的高中实在是。。。。
广东人可能因为离腐朽的港帝很近,大多数广东人又从小接触香港电视节目较多,所以这种舆论传播对他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决定了他们对于民主和自主权利的尊重,对社会秩序,公共服务也就拥有了更为现代化的考量方式。在面对上级政府不恰当的政策时,民众作为整体出现的反弹情绪也更为集中,比如推普反粤阶段粤港澳三地爆发的游行活动等等。但是大多数广东人又很理智。我在珠海有幸遇上反日游行,游行者的队伍并不嘈杂纷乱,现场的围观群众情绪也稳定,打砸抢的事件完全没有发生(当然了打砸抢在全国范围本来也是少数)。就这一点而言,我个人还是认为广东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
还是第一次写好长的答案(上次在知乎写这么长的东西还是在评论里干人的时候),也许是大学时代太过美好的缘故,我真的是很主观地在赞扬广东人的好,对于广东人的不好也是很主观地省略掉了。但是必须承认,广东人真正的形象和目前媒体网络所塑造的形象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而他们中的很多人笑一笑也就过去了【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某主流媒体在那边也没市场】,所以答案肯定很偏颇,拍砖神马的随意。。。
最后的最后还有一句总结(真的话多的要死):不要对没有见过的人和没有去过的地方妄加评论。


网友圣诞婕[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昨天刚从广州出差回来。脚后跟被磨到脱皮了,想在天河城买双袜子救急。有船袜也有低筒袜。
店小姐看了看我的脚后跟,说,"这得贴创可贴最有效,然后指着2点钟的方向说,那边有家药店。"
我 :那我就不买袜子了。。
店小姐:没关系。

觉得很温暖


网友罐头鱼[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广东人不是装逼,是牛逼
2013-09-16 王路 iMorning


胖室友在我身后讲电话:“猴啊猴啊猴啊,海啊海啊海啊。”电话打了五分钟,有三分钟是在“猴啊”“海啊”之间来回切换。那是2004年,我第一次到广州。后来才知道是“好啊”和“是啊”的意思。打完电话,他扭头问我:“姜艺谋的《英怂》你看了没?”

我没有语言细胞,2011年离开广州时,只能把三个粤语词汇讲标准。一个叫“猴赛雷”(好犀利),一个叫“毛阿雷”(没压力),一个叫“sam hi”或者“桑木黑”(伤不起)。广东人不仅讲普通话有口音,连英文发音也和内地人不大一样。字母G,内地人读作“季”,广东人读作“车”,“车马炮”的“车”。胖室友说:“我的硬盘有两个车。”我说:“我的硬盘有两个马。”“哪两个马?”“有码和无码。”虽然讲不来粤语,但粤语歌我还是超喜欢的。像陈奕迅的《富士山下》,王菲的《约定》,粤语版的境界比普通话版“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广东人精力旺盛,好比四个核的CPU,八个缸的发动机。从粤语歌曲就能看出端倪,例如《红日》、《皇后大道东》、《难念的经》,《浮夸》,绝对是鸡血飙满格,能量吊炸天。相较之下,“卧似一张弓”、“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简直弱得不堪一击。我早些年读诗,读到黄遵宪、丘逢甲的诗,拍案愤击,想看二位是何方神圣,一查都是广东人。武林高手黄飞鸿、叶问自不必提,就算跨出了武打的领域,粤人也相当彪悍。试看学界的康有为,政界的孙中山,商界的李嘉诚,哪个不是一等一的悍将。

广东文化有三系: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就是广州。广州城生活节奏快,广州人又充满干劲,自然也老得比较快。同样是五六十岁的人,广州人看起来明显比内地人显老。不过,广州人的老是有限度的。一般老到七八十岁就不再老下去了。而内地人会一直老下去,直到超过广州人。同样是百岁老人,内地的看起来像120岁,广州的看起来像80岁。

这大概因为广州人一到退休之后就很会保养了,生活节奏突然变得出奇得慢。一顿早餐可以从8点吃到11点,称之为“喝早茶”。煲一壶汤、煮一锅粥,常常要花好几个小时。除了煲汤,广州的凉茶也很有名。在广州生存离不了凉茶,当地气候湿热,是古时候所谓 “瘴疠之地”,要靠凉茶抵御百毒。凉茶里最著名的是“癍痧”,喝起来极苦,但祛热降火,化痰止咳功效奇好。十多年前内地还很少有凉茶,如今加多宝、和其正已随处可见了。北京西单附近还有个“邓老凉茶”的铺子。

我一直很好奇广州为什么还有桑拿这种项目。广州的夏天,只要在室外,就等于蒸桑拿,整座城市就是个大桑拿房,永远不透气。北京的夏天,一场暴雨过后,总还有些凉意,但广州就算一天三场暴雨,仍然剥不透热气。人就像蒸笼里的包子,要是没有空调,早就蒸熟了。

广州城一年有九个月夏天,三个月冬天,没有春天和秋天。如此漫长溽热的夏季,吃点儿什么能带来些安慰呢?——甜品。甜品又叫糖水,读书时有师姐夜晚十点给我发短信“我们去小北门喝点糖水吧”,我激动得心里扑通扑通的,心想不就是开水冲点白糖吗,在宿舍不就泡了?还非得跑出学校喝,况且又这么晚,莫非…… 出去了才晓得,糖水就是传说中的广式甜点,而且对于广州城来说,夜晚十点就像早上八九点一样——生活才刚刚开始呢。

2011年元旦,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小蛮腰”新年倒数,花城广场铺天盖地都是人。到了零点,大家才发现都被放鸽子了,并没有什么倒数仪式。随后,我们沿着珠江南岸一直走回中大,江边许多玩轮滑的,耍单车的、弹吉他的、卖冷饮的,好不热闹,当时已过了凌晨一点,这在北京是不可以想象的。正因夜生活丰富,广州的24小时便利店特别多,几乎随处可见,而北京,即便是在中关村这种地方,夜晚十点后想找个吃东西的地方都很难。在北京打车,半天拦不到一辆,好不容易拦下来了,又有各种不载的理由:下雨了,不载;下班了,不载;跑得近,不载;跑得远,不载;心情不好,不载……

北方人初来广州一般都会不大适应,一是水土不服,容易上火;二是不习惯广式的幽默。有个段子说,鸦片战争前,中英原本在广州谈判,谈判桌上,中方说我们可以开放贸易口岸,英人大喜:Deal! Delay no more! 老广官员闻言勃然大怒,不等翻译即拍案愤然离去,中英就此开战。

南北笑点不同。赵本山的笑点戳不中南方人的肋骨,他们有自己的喜剧明星,比如周星驰、黄子华。黄子华的栋笃笑在广州香港一带极为流行,而且非常有内涵,可惜内地人对此知之甚少。据八卦,周立波在创立海派清口前,专程去观摩学习过黄子华的栋笃笑。彭浩翔的电影在广州香港都非常叫座,满怀雄心跑来北京拍个《春娇与志明》,却并不怎么被帝都人看好。帝都的文化是高高在上的,每个开出租的师傅都是百科全书兼时政评论员,而广州人不关心这些,他们只关心怎么活得滋润、玩得自在。

广州人看起来有点笨,死脑筋,不会转弯。比如我的大学同学,广州人,经常做了一个PPT,逐字逐句地问我妥不妥当,这里是不是要加个“的”,那里是不是要去掉“了”,哪种字体颜色好看等等。这些在我看来全是无关紧要的,可他很认真,每个细节都仔细抠。后来效果一出,把我震住了。再后来,他去香港读了博士。他并不是特例,好些我认识的广州人都如此。我想这就像广式煲汤,看起来繁琐考究,可如果火开大一点儿,或者省去一两道看似无关紧要的工序的话,味道就出不来了。

或许一切事物都如硬币的两面。广州人看起来笨拙,实际上精明。豪放是表象,温存才是内里。在广州,酒桌上一般只喝啤的和红的,北方那种逼着人把白酒往死里灌的酒风很少见。广州有种柔弱女子的气质。曾经我宿舍楼下有两个大块头的肌肉男吵架,互相指着鼻子骂,骂了足足有半个钟头,可是没有一个人动手。我室友说,这要是在北方,早就打起来了。

这座城市有一种女人特有的温存,不会记得你的坏,只会记得你的好。我读研时曾经在外面兼职代课。在广东女子学院代课时一天八百块钱,教务处给我配了助教,每次上课帮我擦黑板开多媒体,中午还要带我到办公室休息,很辛苦,每月只有二百块的补助。课程结束后我请她吃了顿饭。过了几个月,她在QQ上跟我说,她们村组织村民去上海看世博会,打算回来带个手信给我。我问她什么叫手信,她说手信就是小礼物。

后来我又在广东旅游学校代课,那里好多学生毕业之后当了导游,经常带团来北京玩儿。他们有时来了北京约我见面,我却只能找理由搪塞婉拒。因为来北京出差的朋友熟人实在太多了,关系很好的朋友尚且应付不过来,更不用说是仅仅听过我几堂课的学生了。离开广州两年后,有天我在微博上收到一封私信,没说有什么事,只说“不回我你就死定了”,我一看名字,对她还有印象,她是当时少数从来不逃课的学生之一。我挺感激她,因为那时看着班里大片大片的座位空着没人来,就像盯着自己大片大片的伤口一样,来了的学生又常常提前一个个溜掉,我心里就会特别挫败特别无奈,后来经历新书发布会时的冷场都不足以和那时相比。不过我还是没有时间和她见面,而且也明白由于各自境遇不同、阅历不同,我们之间恐怕也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好聊,于是只好未予回复,还生怕她要默默记恨我。过了好一阵儿,到了教师节那天,却收到她的一条微博艾特我说:“老师,教师节快乐!已经远离考试了,可是总觉得现在面临社会上更严峻的考试……”

我在广东生活了六年,有四年是在广州度过。直至离开,我也没能完全融入这座温存的城市,不过,广州城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如果你问我那些印记在哪里,我无法从内心深处把它们一起发掘出来。可是,你看此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我本来一直是说“打电话”的,可一个不小心,就说成了“讲电话”。

-----------------------------------------------------------
由于本人是客家人,对广府文化不怎么了解。所以贴了一篇看过的文章,里面有什么错误我也不清楚,如果有,请指正。


网友Arthur Wang[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粤语,煲汤,热

没了……


网友Darius Ho[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鄙人及祖上六代都是广府人了,地理上也属于广州土著,最早可追溯到番禺沙湾,论姓氏旧称必言“沙湾何”(沙湾何姓家族人丁繁多,基本上珠三角的何姓氏族均发源于此),跟大家分享下:

1、煲汤问题:如题主所言,煲汤用料复杂,费时费力,普通家庭也并非每天煲汤,家常菜里“滚汤”方便快捷,味道也不错,与其他地方无异。也许在一些挑剔的食家眼中,几分钟就搞定的滚汤就是市井之食。但这与老火煲汤毫无抵触,毕竟饭天天要吃、老火汤不见得天天有得饮,正常得很。

2、繁体字问题:被人问会不会写繁体字真是莫名其妙,仿佛多懂一些知识就会被当另类。粤地毗邻港澳台,经济、文化往来频繁,对繁体字自然是见惯不怪。汉字演化发展一脉相承,很多字简繁两型非常接近,是差异较大的联系前后字句也能猜得差不多吧。况且粤地小朋友爱看香港电视,从小就接触不少繁体字,就算不会写都能基本会看。但是本地的教育系统,与大陆所有地方一样采取简体字跟普通话教学,与全国人民交流毫无障碍。中原各地,比岭南有底蕴、有文化、有历史的城市多不胜数,难道这些文字传承,都不是用繁体字记录的么?内地城市的民众(更不要说古都北京了)平时少接触历史、少接触繁体字,反而对来自南蛮野地的同志读写繁体字表示诧异,真感莫名其妙。

去玩三国杀了,最爱打“南蛮入侵”了,快交“殺”吧!


网友匿名用户[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身为一个在广东上了几年大学的,并创业过一段时间,女朋友也是广府广州人的来说说吧。
吃上面,由于在下也是沿海地区,小时候又经常去吃早茶,对于广东日常餐饮口味并无不适。(但不过不得不赞叹街坊常去的早茶酒店,实在是太具有性价比了!!32个赞!潮汕现宰现做的牛肉,梅州的盐焗鸡也都得32个赞!)
宴席上面的菜也都差不多,乳猪龙虾螃蟹鲍鱼石斑海参各种家禽,山区朴实些的村民可能就没有海鲜。
对于我的其他非沿海地区的同学来说,可能就不是这种体验了。
“来广东就要吃海鲜啊。。”然后某些人就莫名其妙的去吃了诸如“香辣蟹”“爆炒XX”这种让我白目的东西,然后付着高额的价格吃着不新鲜的海鲜。海鲜就是吃一个“鲜”字好吗!!。。
“这里的米怎么不香啊~不比我们东北大米的香~!”。。。嗯,虽然我不是广东人,但我也吃不惯粳米(胃也不大受得了)。。更何况,增城丝苗米(籼米)也真心好吃啊。。

不过这边存在着贩卖野味的情况,潮汕人尤甚。

文化上面,挺喜欢广东的广府文化的(非广东文化,广府文化是广东三大文化之一)。
土著广东的广府人(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包容,务实,开放,吸纳。”
虽然我没兴趣学粤语,但我觉得用普通话在生活上也没有什么不便利的啊~可能我遇到的人都比较有素质吧。
我也支持广府人的保护粤语运动,这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提倡的!!
让人感觉很舒服的,并不会给你造成什么不良的生活体验。
在此吐槽一些非正统广府本地人操着各种口音的“粤语”老爱在广府地区制造一些让人不愉快的生活体验。
这些人其实没有彻底的融入到广府文化里面,只是浮于表面并沾沾自喜,还特别喜欢对外省人秀优越感。我们广东人~~~~我们讲粤语的~~~
(其实我觉得这种心态蛮好笑的,也觉得这种人蛮可怜的。。)

生意上面(利益相关,吃过亏):三个民系的广东人做生意风格的确相差很大,但我蛮喜欢深圳先拿出各自的钱再谈生意的风格(而不是夸夸其谈,钱却拿不出来。)。
但潮汕民系的人的确需要反思,珠三角除了一些潮汕小生意人容易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之外,大部分位于珠三角的潮汕人真心蛮好的。
但潮汕地区的某些土著生意人就让人感觉不大好了。

2001年的新闻。。



出自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经济特区史论》的P339,出自《强国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年重点书系》,是国家宣传部门重点推广的一套丛书。(潮汕地区也付出了经济十年停滞不前的惨痛代价)信用缺失的家园 潮汕地区为造假骗税付出沉重代价
汕头迎宾馆大火迷雾:十年后仍猜测纷纭迎宾馆事件。。
那个时候----潮汕人懂做生意。
这句话是夸奖又似讽剌,像是好彩头又像是诅咒。
还有你百度中国食品第一镇”出来搜索,弹出的第一个条目便是:揭开“中国食品第一镇”的“垃圾食品产业链”。广东省潮安县庵埠镇
揭开“中国食品第一镇”的“垃圾食品产业链”
医用塑料二次料做玩具,广东汕头医疗垃圾及二料被曝用于制作玩具
垃圾衣服回收,全国最大的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基地产业链,贵屿镇_春天的博客
不锈钢。。。
对本地人身体的伤害(地下水,土地重金属污染,空气混浊),对不清楚的人身体的伤害。。。
本地潮汕人的精明,是要骄傲还是叹气呢?
难怪很多优秀的潮汕人都不得不跑到珠三角了。
我不是黑潮汕,只是在潮汕做生意的潮汕本地人
在生意场上好坏的极差太大了。。。


网友蒙面大侠[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我在深圳住了2个月,回到老家后就一个地方特别不适应——特么我把茶壶盖搁在茶壶上你倒是给我续水啊


网友蒙面大侠[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外省人在广东,最直接的感触就是语言吧。
第一次在广东问路,是在佛山,身处陌生的城市,绕来绕去都找不到要去的地方。
停车,问路,对象是位老伯。
老伯很热情,但是我是有听没有懂,因为他一直在说:“¥%#%行,¥%%#行……”
我就听得懂个“行”字,行等于走,然后我大略的猜测意思,上车,然后又迷路了。
粤语当时于我如天书,去吃饭也好,买东西也好,总会碰到别人对我叽里呱啦说一堆粤语后,我再用普通话同他说:“不好意思,我听不懂。”
在广东待了差不多三个月,我开始可以分辨出原来粤语和我们闽南语一样有不同的腔调,开始听得懂对方在和我说些什么。
身边的广东本地同事在发现我听得懂白话后,终于不用再吃力的说着普通话,感觉就像是从充满锈迹的铁轨直接变回高铁,一路飞驰,那感觉倍爽。
从语言可以透视出一个文化的内涵与思维方式,比方广府人习惯说“唔该”,来表示歉意——“我不应该麻烦你”。
而传统的闽南人则说“失礼、歹势“,讲求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礼数。

就我接触的广府人来说,普遍都有一种优越感,或者说是自豪,这点身为闽南人可以理解,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有这种族群优越感。我觉得北方人大概很难能够理解这种族群优越感。
我觉得广府人充满了活力与热情,为人处世平和诚恳,直爽可爱。
扩大到广东人这个范围,就我接触过的来说,潮汕人在我看来和闽南人区别不大,团结,勤劳,充满冒险精神,彪悍又奸巧;客家人老实勤苦,乐天知命。


网友蒙面大侠[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粤语大概是外省人对白话的称呼吧!?
我们那边(海陆丰)把粤语只称为白话,如果说白话是粤语,但是粤是代表广东,那么潮汕话、雷州话、客家话、海丰话等方言往哪摆。不是所有的广东人都会说白话的!!
话说回来,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合起来才是广东文化!
是因为香港那边说白话,加上香港出产了很多白话电影电视剧歌曲等!导致很多人觉得广东只有广府文化。
要不,大家去看看这些书╮(╯▽╰)╭


网友大熊[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外省人基本不知道广东人有广府文化


网友蒙面大侠[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最具有开拓冒险精神(商业,政治)与最保守传统(有时候甚至是糟粕文化) 并存的神奇的土地……


网友蒙面大侠[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你们广东人是不是什么都吃


网友匿名用户[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类比:

外乡人如何看待铁岭莲花乡人和莲府文化?

外市人如何看待保定人和保定府文化? 外地人如何看待驴肉火烧?外地人对驴肉火烧有什么误解?



我们 根-本-不-关-心!


网友丝袜杀手Lee[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觉得广东人很有风度


网友匿名用户[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更新一下答案,看到这个问题里的很多回答和评论,各种滋味,但无一例外的是,正能量和正面的答案受追捧更多。而事实是被视而不见的。看到自己的回答逐渐被淹没觉得挺可悲的。

正视事实和客观对人们来说真的那么难吗?08年以前,整个广州是从政府到民间的全面排外行为。孙志刚用一个生命和5年的时间换来的制度改革。希望你们这批新大学生不要遗忘或假装不知道这样一个人或一段历史。

有兴趣了解真相和事实的就点开下面的链接看看吧
“孙志刚事件_百度搜索”
“没暂住证被关押”
“90后求知广东当年是怎样查外来人暂住证”
“增城事件_百度搜索” 更多的可能需要翻墙,另外这种事情在广东多个城市发生过。

广东几乎是全国因为排外引起冲突最多的地方,很多事情表面风平浪静而深处暗流涌动,大部分广东人和外地人都心存不满,对于这么多真相竟然还视而不见?

没人否认广州在一步步变好,但请别急于盲目的否认“历史”和洗白。
这个答案不更新了,人们更喜欢正面的东西,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多事情被遗忘,下一批人来到广州的时候,也许印象会更好,至于以前是怎么样的,who care?这是整体价值观的走势。

最后祝愿广州乃至整个广东别再发生那些糟心的事儿。我的整个青春甚至整个后半生都在这里,我希望她会变的越来越好。
========================================================================
================================以下是原答案==============================
========================================================================
在广东11年,广州7年多,深圳3年多。
说些朴素的个人感受,仅以广州为例,过去的10年间,现在情况是如何我无法做出判断。

负面的感受:优越感,不够友好,排外。(03年-11年)
番禺读书期间,不会粤语出去买东西是可能会被宰的很厉害的,广东的同学告诉我以后买东西要叫他们一起。
有些小店里你讲普通话是不搭理你的,甚至不做你生意。问路也是不理的。当然还有公交车司机也会“听不懂”普通话。
我刚毕业那年,不是本地户口,讲粤语不够好的是很难找到工作的。
当年还有孙志刚事件,说普通话时战战兢兢。各种暂住证事件,时刻担心自己被非法关押,当年住在城中村,动不动就查证件,把人围起来,或者在村口设卡,虽然没有被这样对待过,但光是看着就已经完全接受不了了。
租房,有些房东会不租给外省人,有些招合租的谢绝外省人。
称呼,捞仔,捞佬,捞妹,北妹等。
圈子的融入难度较大。

就举这么多例子吧,也许你们看到这个答案会很愕然,但这些是事实并非误解。不可否认的是,我有很多好朋友也是广东人,广州人。
当然在7年过程中很多东西是有改变的,只是程度不同,作为一个称得上是第二故乡的城市来说,我对她的感情是复杂的,我曾一度一厢情愿地很想和她好好谈一场恋爱,但始终存在距离和陌生。(在来深圳后的1年左右,偶尔“去”广州,心里都会想成“回”广州。)

无奈之下,我来到了深圳。
正面的感受:
我好喜欢深圳,说不上为什么,我哪哪都喜欢。
这的广东人和在广州的广东人不太一样,这的广州人和在广州的广州人不太一样,这的外省人和在广州的外省人也不太一样。

广东文化方面:喜欢,欣赏。

以上描述均为事实及个人感受,如阅读后引起不适请指出错误之处或点反对没有帮助,谢绝争吵


网友李明明[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广东学生几乎不跟外省学生打成一片,他们有自己的圈子,自己的流行文化,我们说的笑话他们觉得不好笑,大学4年大多数人都很难真正走进广东学生的世界。


网友蒙面大侠[广东人]外省人如何看待广东人和广东文化?给出的答复:
我也觉得这个鄙视滚汤有点那啥,我们家这边虽说平常也喜欢煲汤
但是绝对没到鄙视滚汤的程度,谁都知道老火汤要花时间
而且恰巧我们兄弟俩反倒不是特别喜欢喝纯正的老火汤······
过年过节的时候是会煮一锅的,但是平常的话为了节省时间就随便滚个汤好了
好歹有汤,因为广东有句俗语叫
四菜一汤,白饭任装
任装是随便舀的意思
三联的编辑,嗯
至于说文字文化什么的,倒不是很多人关心,因为更多的人对广东,对粤语产生文化
其实是来自于香港电影,香港音乐,香港电视剧的
其实他们几乎不懂香港跟广东的关心,甚至连广州、广东都分不清楚······
繁体字这个我没听说过呢

本文标题:如何看待山寨文化-如何看待“文化快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769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