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诗词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诗词鉴赏。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______。 2、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有你朗读第一诗节中的划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唐代 杜甫 2、示例: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怒号”,这儿子把秋风拟人化了,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 3、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受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意对即可) |
考点:
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
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
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
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
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
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1、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
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
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2、修辞手法: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
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二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此诗选自《 》,题目中的“____”字代表了诗的体裁,诗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三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对"狂风破歌",&qu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对"狂风破歌","群童抱茅",以及"制止不得"的情形写的非常生动.请用现代汉语把这些内容改写成一篇短文.
【原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去黑色,秋风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罥,挂。
【短文】
到了秋高气爽的八月,狂风怒号,阵阵秋风刮走了屋顶的茅草。茅草乱飞,洒满了江边,有的挂在了树梢上,有的落在低洼的池塘里。
南村的一群调皮的孩子欺负我年老体衰,居然当面偷走房上刮下的茅草。
我着急地在一旁呼喊:“孩子们,把茅草还我!”
尽管我口干舌燥地大声呼喊,孩子们也不听话,只是调皮地朝我做着鬼脸跑进了竹林。
我看见顽童跑走了,唉声叹气地倚着拐杖独自站在那里叹息。
过了一会儿风停了,但一片片乌云遮住了天空,夜色开始降临了。
屋里油灯的火苗跳动着,散发着微微暗的光亮,屋外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
妻子在灯下缝补着衣裳,孩子睡觉很不老实,把那多年的被褥都蹬破了。这时屋顶漏雨了,我们老俩口忙把孩子抱到干爽的地方。外面的雨还在下个不停,不一会儿整个屋里全漏满了水,没有干的地方了。
自从安史之乱后,连年的兵荒马乱给广大穷苦百姓带来了不尽的苦难。我为国家担扰,为百姓发愁,晚上睡得很少,今天在这秋雨连绵的夜晚,床上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就更难以入睡了。这样的漫长的夜晚什么时候才能挨到天亮啊!
什么时候得到千万间大房子,让天下所有受苦的穷人高兴地居住,即使是狂风暴雨也能稳如泰山。唉!如果眼前真的见到了这些高大敞亮的房屋,让穷人都住进去,我的茅草屋即使狂风刮倒!被冻死也心甘情愿啊!
【写作背景】
乾元三年(760年)的春天。年近5旬,历尽沧桑,受尽坎坷的诗人杜甫,求亲拜友,在四川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草屋,总算有了一个安家的栖所。但是在秋季的连绵阴雨下,房子遭到了秋风袭卷,夜里下雨把屋全给漏湿了。杜甫在这雨夜,从这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了满腔激情和火热的希望,一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从黑暗的现实中升华为崇高的理想。天亮了,雨停了。杜甫坐在那里把昨夜的遭遇和美好的愿望都写在了纸上。
四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与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与反思
达县石桥中学 寇青梅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注民生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2、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5、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师:在我们祖国几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学史中,有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唐诗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古体、律诗见长,作品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如《兵车行》、“三吏”、“三别”均收入《杜工部集》其中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生:(阅读课文提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之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师: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请问,诗人是怎样描写那个战乱不宁的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呢?
《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师:针对这样的现实,正如杜甫草堂的一副楹联上所写的“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现在我们共同研读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思想愿望的请同学们欣赏诵读,把握文中的情感(一读)
生:(欣赏)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饱含感情再朗读一遍,注意读出诗歌的停顿、节奏、感情等(二读)
生:(诵读、琢磨、窃窃私议,概括各小节的内容)(三读)
生:第一小节,写秋风破屋;第二小节,写群童抱茅;第三小节写屋破雨漏
生:(齐读或齐背前三小节)(四读)
师:“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真正叹息的可能是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曾学过的杜诗是怎样描写动荡不安的社会,正视自己穷愁潦倒的人生的呢?
生:《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这种叹息,已经不再是一种个人得失的哀痛,更是一种放身于国,济世忧民的社会责任
师:在这秋风破屋,大雨连绵的艰难处境中,诗人发出了“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无奈的呐喊是什么让诗人无法入眠?他的内心承受着一种怎样的煎熬?
师: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处境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穷
苦老百姓的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整个国家自己、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这深重的灾难啊,何时才是尽头?再加上“长夜沾湿”的窘迫现状,怎能入眠呢?
师:诗前三小节叙事,最后一小节抒情诗人从个人“长液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山河破碎风飘絮”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此奔放的激情和深切的期盼,发出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铁骨铮铮的誓言,表现出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生:(齐读全文)
师:杜甫的理想会实现吗?生活在现在的你,如果可以的话最想和杜甫说些什么?遥寄杜甫,诗人,我想对你说......一份油然而生的敬意;一份出自内心的关怀;一片穿越时空的祝福;......
生:(学生随意的写一句或写几句话表达)
(板书):
推己及人
秋风破屋 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心忧天下
顽童抱茅 &n(www.61k.com)bsp; 叹诗圣杜甫
忧国忧民
屋破难眠 忧大厦庇寒 愿
[教学反思]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杜甫诗作九首杜甫是诗坛之圣,《茅》诗是传世之作《茅》诗所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的是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教学意图是想通过对《茅》诗的学习,让学生串缀起同一时期、反映同一主题的其它诗作,联想当时动荡不宁的社会面貌;体味连年穷兵黩武给社稷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视和平的思想感情?
扩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
课堂上,学生回忆了过去学过的杜诗,使之对杜甫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杜诗意蕴的体会更形象更丰满既温故而知新,又以新而带旧,使学生的感知向深层发展?
教学过程中,以诵读为主,用诵读把整节课串联起来,使整节课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师生沉浸在诗的氛围中,学生受到诗中意境的感化,语言的熏陶,在学诗中提高认识,愉悦身心,得到美的享受,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扩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
五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扩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扩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读
本文标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