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西柏坡导游词-西柏坡导游词

发布时间:2018-02-22 所属栏目:西柏坡导游词

一 : 西柏坡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

  ? 大家好,欢迎到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参观学习。

  ? 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境内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但它却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太行山东麓的滹沱河畔,成为令中外游客敬仰的圣地。这一切都是缘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指挥若定,谱写了一曲壮丽辉煌的赞歌,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周恩来曾经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1988年黄镇将军参观西柏坡时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朱穆之同志题词"中国命运,定于此村"。我们大家都知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延安就一直是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但后来为什么迁移到西柏坡呢?在我们参观旧址之前,我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 1947年3月,蒋介石令胡宗南纠集兵力向延安进犯。为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3月26日,党中央在陕北清涧县的枣林沟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史称"枣林沟会议"。会议决定将中央机构分为前委、后委和工委三部分。会后刘少奇、朱德同志组成中央工委向华北转移。于同年5月来到西柏坡,进行中央委托的日常工作。1947年7月12日至9月13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领导了解放区土地运动。1947年11月12日,解放了华北重镇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在战略上为党中央移驻华北奠定了基础。

  ? 1948年3月,西北战局基本稳定后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向华北转移。5月26日,毛泽东从阜平县城南庄来到西柏坡,西柏坡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在这个时期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时机已逐渐成熟。自1948年9月12日开始,党中央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历时4个月19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后第10天,即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毛主席迁往北平建国。

  ? 一、中共中央旧址

  ? 各位朋友,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中共中央旧址大院。下面请随我参观,我将一一给您介绍。

  董必武同志旧居

  ? 进入大院大家首先看到的是董必武同志的旧居。1947年5月,董必武同志随同中央工委由陕北来到西柏坡,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两年时间。

  ? 北房东屋是董老的办公室,西屋是董老一家的寝室,西厢房和南厢房是工作人员的住室。院里的海棠、杏梅、翠竹等都是当年董老和夫人何莲芝同志在工作之余亲手栽种的。

  ? 在此期间,董老担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华北财经委员会主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出席了全国土地会议、九月会议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并在会上讲了话。

  ? 董老经常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书架上陈列的书籍,都是他当年阅读过的。他坚持每天学习、写作,从不间断,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在这张办公桌上,董老为1948年首次发行的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

  ? 董老的生活非常艰苦,睡的是农家土炕,盖的是延安大生产时织的毛毯。他工作勤奋,还在工作之余参加劳动。在门前开荒种菜、种树。何莲芝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是纺线能手,曾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炕上的这架纺车就是何莲芝同志当年纺线用的。1978年,董老夫人何莲芝重返西柏坡,当她看到这架纺车时,情不自禁地再一次盘腿坐上土炕,深情地摇起了当年的纺车。

  ? 1949年3月18日,董必武同志随同中央部分工作人员,先期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刘少奇同志旧居

  ?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刘少奇同志旧居。

  ? 刘少奇同志来到西柏坡后,近两年的时间里就住在这里。北房东屋是刘少奇同志的办公室,西屋是王光美同志的办公室。东厢房北边的小屋是刘少奇同志的秘书廖鲁言同志的住处;南边的小屋是朱总司令的秘书黄华同志的住处。

  ? 为了彻底消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经中央批准,刘少奇同志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会议是在大院西边的一个打谷场上召开的,主席台设在附近的一个旧房基上,上边搭了布棚。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坐在石头上听取刘少奇同志的报告。会议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同年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正式公布。土地改革的极大成功,大大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在西柏坡正式办公。刘少奇同志任xx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华北局书记、中共马列学院院长等职。

  ? 刘少奇同志生活非常简朴,他的办公室既是会议室又是中央工委的办公处。中央工委许多重要会议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召开的。

  ? 室内的办公桌、沙发、转椅等都是原物。这个小木箱是刘少奇同志长期使用过的文件箱,也是刘少奇同志从西柏坡带到北平诸多物品中仅存的一件。《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全国土地会议上的报告》等许多珍贵手稿就存放在里边。"文革"期间,刘少奇同志的家几次被抄,小木箱由他的保姆赵淑君同志保存,并在箱子外面糊上了一层花纸,把上边的"奇字第三号"字迹盖了起来,才幸免于难。1980年6月,王光美同志亲自把这一具有珍贵意义的小木箱赠给了我馆。

  军委作战室旧址

  ? 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军委作战室,这所房子是中央机关自己动手建造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这九个字是杨尚昆同志于1984年7月题写的。军委作战室内设作战、情报、战史资料等三个科。它们的具体工作任务是研究汇集敌我双方的作战情况,及时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并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下达命令。

  ? 当时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工作人员绘图、制表用的红蓝铅笔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为了节省铅笔,他们就用红蓝毛线在墙上这张军用地图上标图。1975年,特赦后的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看到这四间小平房后,无限感慨地说,毛主席真是英明伟大,在这四间小平房里就把国民党的几百万军队给打败了,国民党当败,蒋介石当败啊!

  毛泽东同志旧居

  ? 毛泽东主席是1948年5月26日来到西柏坡的。一直到1949年3月,毛泽东就是在这座普通的山村农舍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日夜操劳。

  ? 这座普通的民宅为前后两个小院。甬路西边有一个磨盘和一个猪圈,毛主席和朱德、少奇等领导同志,经常围坐在磨盘旁、楸树下研究战局。后来曾有人风趣地称为: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

  ? 这里是毛主席的后院,院子里的树木均是照原状栽种的。西房南边一间,是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和保姆的住室;中间是家属住室;北边一间是毛泽东的书房兼资料室。北房东、西两间分别是办公室和寝室。办公室内陈设的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等都是当年毛主席使用过的。毛主席的工作非常紧张,办公室的灯光总是通宵明亮。三大战役时,毛主席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军用地图,五位书记经常围坐在圆桌旁,研究战局。他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和各种文电、指示,就是从这里发出的。在这里,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仅收集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就有20篇。

  ?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准备迁往北平。毛主席把中央直属机关警卫部队的干部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北平就腐化了,我们共产党进北平,是要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实现共产主义。

  ? 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一起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任弼时同志旧居

  ? 任弼时同志的旧居是南北狭长的小院,北房为东、西两间,东边一间是任弼时同志的办公室;西边一间是任弼时夫妇的寝室。西厢房北边一间是任弼时的儿子的住室;南边一间,在九月会议期间,贺龙同志曾在此居住过。东厢房北边一间,是任弼时两个女儿的住室;南边一间是任弼时的机要秘书师哲同志的住室。

  ? 任弼时同志是1948年4月23日来到西柏坡的,他是五位书记中最年轻的一位。

  ? 任弼时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从1920年16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起,到1950年46岁病故止,任弼时同志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三十年如一日。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他曾两次被捕入狱,在敌人的严刑面前,任弼时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他在身体受到严重摧残的情况下,坚持忘我地工作,始终跟随党中央、毛主席征战南北。1948年早春,他跟随毛主席由陕北前来西柏坡途中,翻越五台山时,正遇大雪封山,人车受阻,任弼时同志硬是拽着马尾巴爬到了山顶。

  ? 室内床上一条破旧的毛毯,是延安大生产时织的,木箱、铁皮箱都是任弼时同志转战陕北来西柏坡途中随身携带的文件箱。

  ? 1949年3月23日,任弼时同志随同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起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周恩来同志旧居

  ? 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周恩来同志旧居。北房东边靠前的这个房子,是周恩来同志的办公室;靠后的两间,东边一间是邓颖超同志的办公室;西边一间是他们的寝室。西厢房南边一间,是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的住室。

  ? 周恩来同志是1948年4月23日来西柏坡的。他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xx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他的工作非常繁忙,既要和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一起研究战局,又要听取前方的战场情况汇报,还要核对军事资料、起草文电、批阅文件等。

  ? 在大决战的日子里,周副主席的工作常常是通宵达旦。办公室东墙上悬挂的照片就是他工作时的情景。周副主席考虑问题极其精细缜密,为毛主席部署各个战役提供了准确无误的军事资料和数据。

  ? 寝室里的书架是周副主席当年用过的。当时为了行军方便,特制了这个书架,合起来是三个箱,展开便是书架。邓颖超办公室桌上放着的交直流两用收讯机,是许昌战役的战利品,是陈毅同志赠送的。

  ? 在西柏坡还流传着一个"总理雨夜救亲人"的故事。1948年7月30日夜,大雨滂沱。后山上有几个窑洞被水冲塌了,有四位同志被埋在里边,周副主席闻讯后,立即提起桌上的马灯,披上雨衣,拿着铁锹直赴现场,亲自组织抢救。三位同志被安全救出,一位同志不幸牺牲。周副主席又冒雨检查了机关的其它宿舍。等到在窑洞里住着的同志都搬到安全地方以后,他才回去休息。

  ? 1949年3月23日,周副主席随同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一起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朱德同志旧居

  ? 这三间窑洞式的屋子是朱德同志的旧居,中央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准备让毛主席住。毛主席觉得朱总司令上了年纪,就让朱总司令去住,朱总司令于1948年1月,从刘少奇的前院搬到这里。

  ? 窑洞西间是朱总司令的办公室,中间是会客室,东间是寝室。

  ? 朱总司令是1947年5月同刘少奇等同志一起来到西柏坡的。在此期间,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

  ? 1947年10月底,朱总司令乘车由西柏坡出发,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视察了冀中部队和冀东地区的财政、经济、工业以及小学教育等情况,并分别对当地野战部队团级以上干部和冀中干部作过长篇讲话。视察期间,我晋察冀野战军正准备发起解放石家庄的战役,朱总司令亲自审问俘虏,针对敌军部署,制定作战方案。1947年11月12日我军攻克了华北重镇石家庄。战后,朱总司令又亲自总结了攻歼战的经验,并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攻克石门》。

  ? 朱总司令办公室里陈列的办公桌、转椅、电话机和书籍等都是当时的原物。

  ? 会客室里的金属桌椅,是1947年5月我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缴获敌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的战利品,它是朱总司令到前线视察时,陈毅同志送给他的。中央迁往北平时,朱总司令又把它带到了北平。1976年6月26日,朱总司令在逝世前的20天,亲自批准将这套金属桌椅送给了我馆。寝室里的床、办公桌、衣架、床头柜等都是原物。收音机是一位苏联朋友送给他的。

  ? 1949年3月23日,朱总司令随同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起迁往北平。

  七届二中全会会址

  ? 这间南北狭长的小土屋是七届二中全会会址。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是在这所房子里召开的,这里是中央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大伙房,开会时临时布置成了会场。前面的长桌是主席台,主席台两边的方桌是记录桌,后边墙上挂着敌我战略形势图,是向大会进行汇报时用的。

  ? 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人员11人,共64人。毛主席主持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极为重要的报告。这个报告提出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 毛主席在报告中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党同志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

  ? 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十天,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队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二、西柏坡纪念馆

  ? 西柏坡纪念馆1976年开工,依自然山势而建,分上下两个四合院,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1978年5月26日,纪念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30周年时对外开放,以后陈列展览曾在1993年、1996年、1998年进行了修改完善,现在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主题陈列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 整个陈列共分12个展室(含前厅、序厅),以平山人民光辉的抗日斗争为铺垫,解放战争为主线,重点介绍了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同时将建国后社会各界参观瞻仰西柏坡和在这里举行的重大活动等情况进行展示。

  前厅

  ?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巨型喷绘片是1948年时西柏坡村的原貌。近处有围墙的院子便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大院。西柏坡位于平山县中部、滹沱河北岸的柏坡岭下,当时全村百十来户人家,滹沱河擦村而过,两岸滩地肥美,稻麦两熟,这一带曾被聂荣臻元帅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

  ? 1947年5月,以刘少奇、朱德、董必武为首的中央工委先期进驻西柏坡村,在村子的东头借用了一部分民房,自己动手又盖了一些,弯弯曲曲围起了一道围墙,自然形成了一个院落,对外称"工校"或"劳大",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同志任校长,朱总司令被称为朱校董。

  ? 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领导了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军工生产、经济建设和华北地区的解放战争,为党中央、毛主席进驻西柏坡奠定了基础。

  ? 1948年5月,西柏坡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 照片上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八个大字是1988年11月黄镇将军参观时给西柏坡的题词。

  ? 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照片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揭示了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序厅 光荣的平山

  ? 重点介绍平山概况,交待党中央、毛主席来西柏坡的历史背景。

  ?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的西部,东临华北平原,西依太行山,县城距省会石家庄40公里,交通便利,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平山县地理位置图)。平山县境内河流众多,而以滹沱河干流最为出名,它源自山西繁峙,贯穿全县。滹沱河两岸滩地肥美,稻麦两熟,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 早在1931年党组织就在平山县的霍宾台村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于光汉、粟再温、王昭是平山县党组织早期的创建人和卓越的领导人。

  ? 1937年"七七"事迹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聂荣臻率领八路军115师一部两千余人奔赴晋东北,开展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 平山县位于晋察冀边区南部,是晋察冀边区有名的抗日模范县,从1939年到1943年初,除一年外近三年半时间里,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等党政军首脑机关就驻扎在这里。聂荣臻、贺龙、彭真、关向应、王震、黄敬、陈伯钧和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长期战斗生活在平山。

  ?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平山人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战斗集体。

  ? 优越的地理位置、富足的物产和坚实的群众基础,使平山成为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模范县,而且为以后中央工委、中共中央的移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展室 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一)

  ? 本展室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以及解放区的土改运动。

  ? 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纠集兵力向延安进犯。为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18日,党中央、毛主席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3月29日,到达清涧县枣林沟。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决定将党中央分为两部分:即中央前委、中央工委。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前委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并直接指挥西北我军作战。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向华北地区转移,负责中央委托的日常工作。4月11日,中央又决定组成以叶剑英为书记的中央后方委员会。7月12日,以刘少奇为书记,朱德为副书记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在西柏坡正式成立。

  ? 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组织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

  第二展室 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二)

  ? 本展室重点介绍解放石家庄及解放区的军工生产和经济建设。

  ? 中央工委在西柏坡还领导了华北地区的解放战争,取得了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的胜利。1947年10月18日,晋察冀野战军发起了清风店战役,经三昼夜激战,歼敌1.7万余人,俘虏敌第三军军长罗历戎。清风店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华北战局。随即,聂荣臻经请示xx,我军又乘势集中三个纵队六个独立旅发起石家庄战役。11月6日石家庄战役开始。我军趟过滹沱河,突破外市沟,解放中山路,占领大石桥,活捉敌第三十二师师长刘英。12月,石家庄战役以歼敌二万四千余人胜利结束。8旅23团因战功卓著被第三纵队司令部授予大功团。

  ? 石家庄的解放,开始了我军解放大城市的创例,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为华北解放区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也为党中央进驻西柏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期间还领导了华北地区的军工生产和经济建设。1947年12月中旬,在西柏坡召开了军工会议、交通会议,刘少奇、朱德亲自参加并讲话。在中央工委的关心下,晋察冀边区在平山县修建的华北地区第一座水利发电站"沕沕水发电站",被边区政府誉为"边区创举"。朱总司令参加了水电站的落成典礼。沕沕水发电站的建成为平山境内众多军工厂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力地支援了前方作战。在军工生产中,一些军工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矗立在120型炮弹厂驻地罗汉坪的军工铸像就是对他们的永久纪念。

  第三展室 决战前夕

  ? 本展室重点介绍党中央转战陕北到达西柏坡的情况及大决战之前全国政治军事形势。

  ? 1947年3月,枣林沟会议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前委转战陕北,历时一年时间,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1948年3月23日,在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经晋绥解放区、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到达西柏坡。5月,中共中央五位书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及中央前委、工委和后委在这里汇合,西柏坡成为当是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 此时,解放战争形势发展迅速,为了更有利地支援前方,5月上旬,中央决定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为统一领导,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华北局和以聂荣臻为司令员的华北军区,同时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8月7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大会决定华北联合行政委员改为华北人民政府,选举董必武为主席,薄一波、蓝公武、杨秀峰为副主席,同时发布华北人民政府公告。以后,华北人民政府驻地设在平山县王子村。

  ? 解放区的巩固扩大和统一,不仅为我军进行战略决战建立了强大可靠的后方,而且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 在此大好形势下,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会议检查了过去的工作,全面规定了今后的工作任务和我军的作战方针,提出了五年内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设500万人民军队的宏伟设想,为战略决战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的准备。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发出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伟大号召,xx发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决定》。全军统一整编,许多地方部队荣升为野战军主力,全军积极操练,准备决战。

  ? 面对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召开新的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阜平县城南庄召开会议。会议采纳了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的建议,决定华东野战军的一兵团三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作战,尽可能地把敌军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会后,朱总司令赶到河南璞阳视察华东部队(照片)。7月1日,华北军政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朱总司令阅兵(照片)。

  ? 与此同时,我军要睢杞、临汾、襄樊、晋中等战场向敌人发起新的攻势。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发起的济南战役,歼敌10万余人,活捉国民党第二绥靖司令官兼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它是我军对有坚固设防及重兵把守的大城市的一次大规模的攻坚战。济南的解放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不仅配合了辽沈战役的进行,而且为华东野战军主力南下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拉开了大决战的帷幕。形势表明,我军同敌人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第四展室 大决战(一)

  ? 本展室重点介绍党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情况。

  ? 1948年秋,经过两年多的艰苦作战,敌强我弱的形势已有了很大变化。国民党总兵力有365万人,但正规军仅有105个军198万人,分布在一线的不足180万,大部分是被歼灭后重建的,且分别被牵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和华东地区。人民解放军此时已发展到280万人。敌我力量之比已由战争初期的3.4?1缩小为1.3?1。党中央、毛主席把握时机,决定与蒋介石为首的拥有海、陆、空军的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决定把决战的第一仗放在唯一我军兵力超过敌人的东北战场。9月7日,xx发出"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指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要敢于同他作战。"9月12日,北宁线作战先在滦县、山海关、兴城、义县和锦州北郊展开,随后东北野战军主力自四平附近南下。10月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命廖耀湘组成西进兵团,侯镜如指挥东进兵团增援锦州。东北决战已经形成。我军于10月5日解放锦州,关上了东北的大门。随后一鼓作气解放全东北。

  ? 还在辽沈战役开始不久,济南战役结束当日,即9月24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就向中央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党中央立即采纳。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xx和华东、中原野战军领导把握战机,实施了从"小淮海"到"大淮海"的战略决战,以60万兵力战胜了80万的敌人,取得空前的大胜利。

  ? 当辽沈战役胜利不久,淮海战役激烈进行之际,xx使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发起平津战役。采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取新保安、张家口,再打天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攻势终于使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第五展室 大决战(二)

  ? 本展室重点介绍三大战役的战场情况。

  ?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揭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这是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在锦州前线指挥作战(照片),辽沈战役的参战部队序列表和辽沈战役要图。辽沈战役共分三个阶段:

  ? 首先我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以突然奔袭的速度一举解放兴城、绥中、义县等地,锦州完全陷于我军重围之中。10月14日,我军对锦州发起总攻。总歼守敌10万多人,活捉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解放锦州。在我军这一胜利声威震憾下,处于长困久围之中的长春之敌完全丧失了信心,敌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被迫投降,长春解放。第二阶段,我军将士发扬连续作战精神,转战辽西,对廖耀湘兵团展开大规模分割包围,决战于黑山、大虎山地区。经两昼夜激战,全歼廖耀湘兵团。第三阶段,解放沈阳,辽沈战役于1948年9月12日开始,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辽沈战役的巨大胜利迫使蒋介石集中兵力收缩防线,确保徐州,屏障南京,实行一点两线的防御计划。为求在长江以北歼敌南线主力,xx组织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了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

  ? 淮海战役是敌我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至淮河的广大地区举行的一次规模宏大的战役。整个战役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将从新安镇向徐州收缩的黄伯韬兵团全歼于碾庄圩地区。第二阶段,我军将从河南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合围于宿县西面之双堆集地区,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以南夹沟至符离集之间和宿县以南的任桥、花庄集地区阻击敌人,杜聿明集团南援被阻弃徐州南逃,被华东野战军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我中原野战军于1948年12月15日全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地区。第三阶段,中原野战军歼灭黄维兵团后,根据中央指示,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暂停攻击,进行战场休整。休整期间对敌展开强大政治攻势,争取降敌1.3万人。在配合平津战场任务完成以后,1949年1月6日,对杜聿明集团展开进攻,到10日将该集团全部歼灭。淮海战役结束。辽沈战役的辉煌成果和淮海战役的节节胜利使华北之敌成了惊弓之鸟,60多万人龟缩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塘沽、唐山等地,在长约500多公里的狭长交通线上摆成一字长蛇阵,处于是守是逃举棋不定的困境。我军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协同华北军区部队发起了平津战役。

  ? 平津战役共分三个阶段。首先,我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兵团出动80万兵力完成对张家口、新保安之敌围而不打和对平津之敌隔而不围的第一阶段分割包围任务。然后我军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方针展开强大的攻坚战。于12月22日攻克新保安,24日收复张家口。1949年1月15日解放天津、塘沽。除5万敌人从海上逃窜外,其余全部被我军围歼。几十万大军云集北平城下,使北平之敌陷入欲战必败,欲逃无路的绝境。我军采用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针,迫使北平守敌25万人在傅作义将军带领下接受我军和平改编。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 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敌52万人。

  ? 三大战役历时4个月零19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第六展室 大决战(三)

  ? 本展室主要介绍人民支前及英烈的情况。

  ?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三大战役期间,解放区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的号召下,从各方面支援我军作战。

  ? 翻身农民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生产,筹集粮食,支援前线,部队走到哪里,群众就把粮食送到哪里。解放区青年踊跃参军参战,保家保田,大批优秀子弟组成支前队伍开赴前线。广大妇女昼夜为子弟兵加工军粮。粮食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方。解放区民兵积极参战,他们组成担架队、挑运队,浩浩荡荡开赴前线。运送战备物资抢救伤员。同时,抢修桥梁,修复铁路,保证道路通畅,成为支前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解放区的妇女们发挥特长,日夜为子弟兵赶制冬装,制做军鞋,照料伤病员,支援前线。

  ? 军工厂的工人积极赶制六零炮,保证武器供应。

  ? 千百万民工手推、肩挑、车拉,用他们的双脚和双肩支撑着战争的需要。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我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这个胜利,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科学论断。

  ? 陈毅元帅曾满怀深情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是对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高度赞誉。

  ? 三大战役的胜利也是千百万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据统计,三大战役中,我军共伤亡24万多人,其中团以上干部就有83名,朱瑞同志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他生前为东北军区炮兵司令部司令员。毛泽东主席为死难烈士亲笔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让我们踏着他们的血迹,去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事业。

  第七展室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 本展室主要介绍决战之后和七届二中全会的有关情况。

  ? 辽沈、淮海、平津大大战役胜利后,国民党赖以发动xx内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消灭,全国解放指日可待。在此情况下,蒋介石又玩弄起假和谈阴谋,1949年发表了元旦文告--"求和声明"。

  ? 针对蒋介石的"求和声明",毛主席为新华社写了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随后又连续发表了《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等重要文章,用大量的历史事实深刻揭露了蒋介石的假和谈阴谋,提出了与国民党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得到了亿万人民及各民主党派的拥护和支持。蒋介石不接受和谈条件。1月21日,发表声明,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理总统。2月上旬,李宗仁在上海组织了以颜惠庆、章士钊、江庸、邵力子(以私人资格参加)组成的"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经北平、石家庄,于22日来到西柏坡。随同前来的还有傅作义、邓宝珊两将军。他们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周恩来同他们就和平谈判、南北通航通邮等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 1949年1月31日,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受斯大林派遣到达西柏坡,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他,并就中国革命和革命胜利后的一系列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后,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欢迎。同时中共中央指示华北局、华南分局、香港工委等积极作好安排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的工作。

  ? 1949年初,这些民主人士及在其他地方的民主人士先后到达北平,开始筹备召开新政协、建立新中国的工作。

  ?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胜利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人员11人。会上,来自不同地区的27位代表先后发了言。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都作了重要讲话。

  ? 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作了极其重要的报告,提出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与会同志对毛泽东同志的报告分组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根据毛主席的提议,会议作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 毛泽东还为会议作了结论,《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就是结论的一部分。

  ? 全会通过了毛泽东同志的报告及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并决定召开新政协,成立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七届二中全会还通过了《关于军旗的决议》,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应为红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

  ? 3月2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新闻公报由新华社向全国发表。《人民日报》等宣传媒介作了广泛的报道。此后,很快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和贯彻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 毛泽东在西柏坡期间,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仅收集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就有20篇。这些著作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为夺取全国胜利,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并在以后的建设事业中起到了极其重大的指导作用。

  第八展室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 本展室重点介绍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赴京建国的有关情况。

  ? 1949年3月23日,七届二次中全会结束后十天,毛泽东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经灵寿、唐县涉闾村、保定、涿县于25日迁至北平。

  ? 当日下午,在西苑机场举行了庄严盛大的阅兵式,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阅兵式结束后,毛泽东同前来欢迎的民主人士合影留念。

  ? 1949年4月1日,以张治中、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国共和谈在北平正式开始,中共首席代表周恩来在谈判会上讲话(照片)。通过半个月的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平谈判破裂。

  ? 4月21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其后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解放了上海、杭州、广州、昆明、西安等除台湾和香港以外的城市和地区。

  ? 1949年5月4日,第一届全国青年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全国青年联合会,毛主席在香山驻地接见了青年代表。

  ? 1949年3月24日,第一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在北平开会。会议决定成立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毛泽东主席接见了各界妇女代表。

  ?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开幕,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及《共同纲领》,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 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前,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毛主席亲手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并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第九展室 难忘的岁月

  ? 本展室重点介绍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的生活照片。

  ? "曾记战马倥偬时,常忆当年西柏坡",西柏坡这个太行山区普通而静谧的小山村,曾留下多少动人的故事和广为传诵的佳话。下面大家将要看到的是西柏坡期间,中央领导人、工作人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的生活剪影。

  ? 1948年秋,毛泽东在工作之余小憩(照片),毛泽东在西柏坡还为"人民日报"、"人民邮电"等报刊题字。毛泽东和他的女儿李讷、朱德和康克清、刘少奇和王光美、周恩来和邓颖超、任弼时一家人、董必武和何莲芝等在西柏坡(照片)。

  ? 西柏坡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滹沱河从村前淙淙流过,每到秋天,滹沱河两岸一片金黄,毛主席教西柏坡的乡亲们插秧种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油画)。

  ? 通过任弼时同志曾经使用过的帆布箱,董老使用过的棉被,当年中央机关用来盛饭的木桶、菜墩(文物),可以看出当年他们的生活是何等的简朴。

  ?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一代精英荟集在西柏坡,畅谈建国大计,毛主席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们多次同来自前线的同志们亲切交谈(照片一组)。

  ? 工作之余的周恩来、彭德怀(照片)和当年的工作人员韩桂馨、蒋英、魏兰春等在西柏坡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毛主席对警卫战士非常关心,经常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1948年5月,中央机关在西柏坡附近的霍宾台村举办文化学习实习班,首长们将身边没文化的警卫战士送去学习,临走时,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分别在他们的日本记本中写了题词。毛主席的题词是"努力奋斗,为人民工作",周副主席的题词是"学习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文照)。毛主席还请战士们一起吃饭,并与他们合影留念(照片)。

  ? 1949年2月,陈云同志从沈阳经北平专程来到西柏坡向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汇报工作(油画)。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微笑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

  第十展室 历史不会忘记

  ? 本展室重点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知名人士到西柏坡的情况。

  ? 西柏坡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纪念地,深深地吸引着国内外的广大观众。据不完全统计,自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1600多万人次,他们中既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社会各界人士、青少年学生和国际友人。

  ? 1991年9月21日,xx同志来到西柏坡(照片),视察参观了中共中央旧址和西柏坡的陈列展览,并挥笔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XX年12月6日,在全党上下认真学习贯彻xx大精神的热潮中,中共中央xx和xx等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们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学习考察,回顾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其中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的xx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 各位朋友,中共中央旧址大院和西柏坡纪念馆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西柏坡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现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体系。现在除了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纪念馆之外,又陆续增加了西柏坡石刻园、五大书记铜铸像、领袖风范雕塑园、西柏坡影视厅、西柏坡纪念碑、周恩来评语碑、青少年绿色文明园、西柏坡湖等十余处融教育于观光揽胜的好去处。钱其琛曾赞誉西柏坡为"革命圣地,旅游佳境"。

二 : 78西柏坡英文导游词

Xibaipo, a name echoing the glory of China's revolutionary history, is an ordinary 100-household village located in Pingshan county, Hebei Province. In May 1947, the Party's Working Committee chose this location and in May 1948,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omrade Mao Tse-tung, the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moved to this village. This made it the last rural command center prior to the decisive battles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Kuomintang. Xibaipo's unique contribution to the revolution has thus bestowed upon it a name that shines in the history book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etting up a historical monument with eternal glory.

In 1991 Zhu Muzhi, who was Minister of the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then, wrote this inscription for Xibaipo: "The destiny of China was determined in this village." His inscription speaks highly of Xibaipo's historical status in China’s revolution.

"New China set off from here" is a famous comment attributed to the writer Yan Tao when he wrote a literary report on Xibaipo, entitled "Notes on the Road to the East." This comment was also used as a subtitle for the document, and is now widely quoted as the best synopsis of Xibaipo's historic contribution.

Xibaipo was selected to be the command center for both the liberating of China and the planning of New China for various reasons. Not only did its unique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natural surroundings best suit this purpose, Xibaipo also had developed into a strong revolutionary base over the years and therefore stood out for its political preeminence.

Xibaipo is a small village located on the northern banks of the Hutuo River running through the Jixi mountainous region. Not only does it have beautiful scenery, but also rich and fertile soil. The village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Pingshan county, at the crossroads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Plateau and Taihang Mountain. Poised in a horse-foot-shaped valley oriented toward the sun, Xibaipo is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on its three sides and by water on one side. To its west, it embraces the gateway to Taihang Mountain, and to its east, it borders the Jizhong Plateau. The village is only 90 km from Shijiazhuang, a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city in the North China region. Xibaipo enjoys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and is distinguished as a military location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Occupying this location provides for flexibility in either withdrawing into the mountains at a time of emergency or for advancing into cities when necessary.

Revolutionary activity started early in Pingshan count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Great Revolution in the 1920s, the Party set up its own organization here. By 1946, there were 608 branch offices, and the number of Party members had increased to 19,535, from just 30 members in 1931. The party gained popular suppor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fter the War against the Japanese Invasion, Pingshan county was surrounded by two revolutionary bases, i.e. Shanxi-Chaha’er-Hebei and Shanxi-Hebei-Shandong-He’nan, and located here were the command posts of the 4th as well as the 2nd military sub-areas within the Shanxi-Chaha’er-Hebei region.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Party's Northern Bureau, the Shanxi-Chaha’er-Hebei Regional Government and the Shanxi-Chaha’er-Hebei Military Region were also located in Pingshan county for three and half years.

Pingshan is seen as a model county in the Shanxi-Chaha’er-Hebei region, and Xibaipo regarded as a model village. Xibaipo set up its Party organization in 1937. By 1948, the number of Party members had increased to 40 members coming from 33 households, accounting for 12.3%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33% of the total number of households. In the neighboring area, the villages were lined up quite densely along the Hutuo River, with an average distance of 1 to 2 km from each other. Xibaipo was close to both the mountains and the river, and known for its rich and fertile soil. Given its favorable agricultural conditions, Xibaipo has two harvest seasons each year. When commenting on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in Xibaipo and Pingshan, General Nie Rongzhen noted: "Pingshan County can be perceived as the Ukraine of the Shanxi-Chaha’er-Hebei region." The relatively developed agricultural economy helped to guarantee logistic support to both troops and the common people, and provided a material base for the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The Party's Working Committee selected Xibaipo as the optimal place for various reasons, including its favorable geographic location, its relatively developed economy, its consistent grassroots support and the reasonable spread of villages.

After an intense period of planning, the Party's Working Committee was set up on July 12, 1947.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ongoing war, the Working Committee was publicly known as "The Workers' School" and "The Laborers' University." Liu Shao-chi was appointed the Headmaster, being called “Headmaster Hu” (Hu Fu being Liu’s pseudonym).Chu Teh was appointed Director of the school board, and was called the Board-Director Chu.

After the Working Committee relocated to Xibaipo, it assisted in the Shanxi-Chaha’er-Hebei field operations winning 4 big battles, which annihilated 62,000 enemy troops. Among them, the most famous one was the battle that resulted in the liberation of Shijiazhuang.

The liberation of Shijiazhuang connected two liberated areas, i.e. Shanxi-Chaha’er-Hebei and the Shanxi-Hebei-Shandong-He’nan. Not only did the victory lay a foundation for integrating the North China region, it also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relocation of the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to this area.

On March 20, 1948, the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made a decision to join the Working Committee and relocate to the North China region. On March 23r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Mao Tse-tung, Chou En-lai and Ren Bishi, the Central Committee crossed the Yellow River at Chuankou in Shanxi Province's Wupu county Shanxiand headed east to Xibaipo, leaving the Shanbei Revolutionary Base where they had worked and lived for 13 years. On March 24th, they arrived at the stationing location of the Working Committee's rear office, i.e. Shuangta village in Shanxi Province's Lin county.

On April 11th, they arrived at the posts of Shanxi-Chaha’er-Hebei Military Regional Command, located at Chengnan village in Fuping county. On April 23rd, Chou En-lai and Ren Bishi, leading an advance group, arrived at Xibaipo and finally successfully joined up with the Working Committee. On May 1st, the Central Committee started its operations in Xibaipo, while the

operations of the Party's Front Office, Working Committee and Rear Office were all simultaneously discharged.

Because Mao Tse-tung was preparing for negotiations to be held in the USSR at the time, he remained in Fuping awhile and arrived in Xibaipo on May 26th. By then, the Central Committee's five Secretary-Generals had finally reunited in Xibaipo after one year of separation. The reunion marked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strategic relocation organized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Now, Xibaipo became the leadership nucleus for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n March 23, 1949,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the Militar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et off from Xibaipo and advanced towards Beiping. Prior to departure, Mao Tse-tung collected all cadres and security personnel within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reminded them: "We are about to enter Beiping. Our entry into this city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Li Zicheng. They became corrupted in Beijing. We Communists will continue our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and construct socialism until the realization of communism."

The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though only residing in Xibaipo for ten months, had inscribed a remarkable chapter in China's revolutionary-history books. This period of time saw the sunrise of a new China. Just like Jing Gangshan, Ruijin and Yan’an, Xibaipo became one of the revered site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n February 26, 1973, Chou En-lai wrote a inscription for Xibaipo: “Xibaipo is the last rural command center before Chairman Mao and the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entered Beiping, liberating China. It was in Xibaipo that the Central Committee commanded the Three Major Campaigns and convened the 2n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7th Central Committee”

In 1956 the Hubei provincial government designated the original site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s a historical artifacts preservation unit.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ngnan Dam in 1958, the original site was flooded and removed to a hillside to the north of the village. The currently restored buildings were in the central courtyard located to the east of Xibaipo, occupying an area of 16,440 sq m. The restored buildings’ original appearance has been basically preserved.

When the Working Committee started relocating to Xibaipo, there were no surrounding walls. When the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moved in, 2-m-high earthen walls were built behind the residences of Mao Tse-tung, Liu Shao-chi, Chou En-lai and Ren Bishi, due to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In addition, air-raid shelters were built on the hillside behind their houses.

Upon entry into the area of the Xibaipo Memorial Museum, you will see a grand Xibaipo Memorial Monument standing amidst lush green cypress and pine trees. The name of the monument, “Xibaipo,” was inscribed by Deng Xiaoping. Comrade Jiang Zemin wrote an inscription during his visit to Xibaipo on September 21, 1991: "Bear in mind the two musts,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ur major historical scenes were artistically carved in relief around the monument, i.e. the Central Committee's arrival in Xibaipo; the National Land Conference; the Three Major Campaigns; the full meeting of the 2nd Session of the 7th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entry into Beiping. All these carvings vividly demonstrate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made by Xibaipo and the activities undertaken by the Party during that period of time. On either sides of the monument stand the original site of the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Xibaipo Memorial Museum.

On March 11, 1982, the State Council designated the original location of the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at Xibaipo as a national-level historical artifacts preservation site. Like Jinggang Mountains and Yan’an, Xibaipo is one of the 100 educational bases for patriotism, designated by the Ministry of Publicity and is a well-known memorial site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 history.

Now Xibaipo faces the blue ripples of Xibaipo Lake and is nestled against lush green Xibaipo Ridge. The scenery is harmonious, delightful and uniquely charming.

Xibaipo has become a national model work uni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one of the major national scenic sites with a AAAA rating. The former Deputy 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 Mr. Qian Qishen, once described Xibaipo as "a revered revolutionary site and a enchanting tourist site."

We all experience ups and downs in our endeavors, and when we turn to Xibaipo, we shall find the path to victory.

Xibaipo - a "red tourism" scenic site!

三 : 西柏坡沿途导游词

  要想高兴,出门旅行。来自——的各位朋友,你们好!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一定很累吧?旅途辛苦了,这里首先我代表石家庄960万父老乡亲和各大旅行社全体“社员”欢迎大家光临“天下第一庄”!我是石家庄­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员,很高兴由我陪同各位共度今天的美好时光,希望大家对我的工作给予支持与配合,同时我也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您的批评。中国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千里迢迢来到我们石家庄,自然都是我的客人和朋友,做为东道主我将力尽“庄”主之宜——全心全意为您服务!不用问我也能猜得出,各位到石家庄参观游览一定是冲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金字招牌慕名而来,所以我首先为大家安排了一次绝对不虚此行的“西柏坡红色之旅”!虽说此次行程注定比较劳累,但我相信在旅游结束后,您将得到沉甸甸的收获,那就是——累并快乐着!西柏坡曾留下了一代伟人的足迹,今天也将留下您的足迹!让我们搭乘“红色之旅”,去缅怀一代伟人的功绩,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

  走马观花——天下第一庄

  火车拉来的城市

  或许您是第一次来石家庄,或许您对石家庄还不太熟悉,当您一踏上这块土地时,一定想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尽快了解这座年轻的省会城市吧?,别着急,土生土长的周导将逐渐满足大家的愿望,让你一次听个够。各位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又刚走出火车站,对石家庄的第一印象大概是石家庄火车站了,那么我对石家庄的介绍就从这火车站谈起吧!您千万别小瞧了石家庄火车站,它不仅是全国三大铁路交通枢纽之一,还是石家庄这座城市萌芽的发源地呢。如果我说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您听了可能会感到奇怪,那么我们就不妨追溯一下石家庄的历史。一个世纪前的石家庄,还只是一个隶属于正定府获鹿县管辖、仅有二百余户人家的小村庄,只有六条小街、六座小庙和四眼水井,面积才0.1平方公里。伴随着铁路的修建,这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才逐渐发展为城镇,所以人们形象地比喻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话说19XX年京汉铁路带着新世纪的文明延伸到石家庄村并建立车站;时隔几年后也就是19XX年,轨距只有一米的正太铁路开通了,始发站原本是石家庄村北、滹沱河畔的正定,只是为了节省建桥费用才将始发站远离河道、一再南移到了石家庄。于是石家庄这个小村庄不仅成了京汉铁路与正太铁路的交汇处,而且拥有两座火车站。铁路交通枢纽吸引工业企业在此发展,铁路、矿山的兴起和大企业的开办,进而带动中小企业,大批劳工开始汇集石家庄;由于当时两条铁路轨距宽窄不同,货物转运业应运而生。伴随着交通和工矿企业的发展,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等也开始出现,从而产生了近代城市的萌芽。20年代以后,石家庄逐步取代了获鹿城的经济地位,成为晋冀两省之间重要的物资集散地;40年代又逐步取代正定城的地位,成为方圆数百里的政治经济中心。1939年10月7日,伪河北省政府设置石门市;1947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石门,同年12月26日将石门市改名为石家庄市;1968年河北省省会迁至石家庄。现在的石家庄市辖6个区、5个县级市、12个县,总面积15848平方公里(比北京略小一点),市区面积455.8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960万,市区人口也有230万。——现在大家明白了石家庄为什么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吧?

  全国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

  石家庄不仅是“火车拉来的城市”,而且还是全国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1947年11月12日,在朱德、聂荣臻的亲自指挥下,仅用了六天六夜的时间,就攻下了石家庄这座被国民党吹嘘为“固若金汤、可坐守三年的坚固堡垒”。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石家庄战役,曾被朱德总司令誉为“解放大城市之创例”,它以攻克火车站旁边的正太饭店做为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如今在石家庄火车站附近、始建19XX年的大石桥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者。作为大反攻以来全国解放的第一个城市和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石家庄在解放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不仅成为支援全国战场的后方基地和保障中央生活的后勤基地,而且成为探索城市建设的试验田,为新中国的建立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从而成就了石家庄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第一套人民币在石家庄发行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汽车已离开火车站,正由南向北行驶在中华大街上。也许您在别的城市中有过迷路的经历,不过这种现象在石家庄是很少发生的。因为石家庄的街道基本都是笔直的,东西为路,南北叫街。外地旅游车来石家庄,如果不熟悉本地交通规则和路线而出现违章情况,司机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我们的交警不但不罚款,还会热情指路给予帮助。因为您到了这座城市,就是我们尊贵的客人,况且您是来这消费的,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到这儿花钱了,我们能不欢迎吗?。记得我曾听过这样一段趣闻:30多年前一位来华访问的外国总统曾有意考考周恩来总理,他问中国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周总理非常幽默地说:18元8角8分。当然现在的人民币已远远不是“18元8角8分”所能概括得了的,不过提起人民币我将要告诉各位一个您可能不相信但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套人民币就是在石家庄发行的。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宣告成立,同时开始发行全国统一的货币——人民币,当时担任华北财经委员会主任的董必武还亲自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这六个字,当年发行第一套人民币的中国人民银行旧址就是在这条中华北大街上。

  人气最旺的商业金街——中山路

  坐在车前面的朋友要问了,怎么这个路口的红绿灯竟长达90多秒呢?……因为我们已来到了省会最繁华的街道——中山路,肯得基餐厅、五星级酒店、广告铺天盖地的商场、熙熙攘攘的人流、川流不息的车辆……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儿肯定是闹市中心。您所看到的中山路相当于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南京路,是横穿石家庄城区的三条东西向主干道之一,用“黄金路段”来形容绝不为过。您来石家庄要是不到中山路走一走、逛一逛,绝对是个遗撼。因为省城人气最旺的两大商场“东方购物中心”和“北国商城”都位于中山路上,此外位居全国十大集贸市场的新华集贸中心和南三条小商品批发市场同样可以在中山路找到它们的身影。中山路代表了什么?一句话形容它吧:中山路代表了石家庄市消费的方方面面,至少50年之内中山路的人气指数、商业价值应该无街可替。60多年前,中山路还仅是一条长350米的小巷;1939侵华日军将此路取名为朝阳路,意思是让中国人永远朝拜太阳,在太阳旗下充当顺民。抗战胜利后人们强烈要求更改这个带屈辱性的街名,并提议以 孙中心先生的名字命名,于是在1946年初取消朝阳路的名字,正式定名为中山路并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说,看石家庄的变化应从中山路开始,这条承载着石家庄巨大变化的“样板路”既是历史沧桑的见证者,也成为我们这个城市越变越美丽的历史缩影。

  文明使者——我为你骄傲

  虽说石家庄是全国除海口之外最年轻的省会城市,但咱庄里的出租车却是清一色儿的中档车。大家从窗外看到满街跑的桑塔那、富康和捷达就是石家庄的出租车,而且每辆车的后车窗都贴有这样的口号“我就是省会,我就是河北,我就是文明使者”。石家庄的出租车行业是全国文明窗口行业,服务态度好,价格也很便宜,起步价才五元。1997年分别被中宣部和交通部树立为全国“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示范窗口和“出租汽车文明行业”,曾与济南交警相齐名,并蜚声全国。“的哥”们忙碌的身影方便了你我的生活,他们也是我们这个城市的骄傲,他们让每个外来的客人最先感受到“天下第一庄”的包容和文明。如果有机会,大家不妨感受一下石家庄“文明使者”的风采。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司机师傅,请您开慢点!各位朋友,请安静一下,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车窗右侧,并怀着敬仰的心情致以崇高的注目礼,因为汽车现在缓缓经过的地方,是石家庄唯一以烈士名义建造的精神家园——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它是对战争的一种纪念,是和平必须付出的代价。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始建于1949年,1954年8月1日正式开放。园内安葬着在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中牺牲在华北地区的300多名团级以上干部和英模人物,此外,加拿大的白求恩、印度的柯棣华、爱德华作为全世界敬仰的国际主义战士,他们的灵魂也栖居在这里。XX年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记得学生时代,每逢清明节学校都要组织我们到陵园扫墓,同学们总是争相恐后地到自己熟悉的人物象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爆破英雄李混子等烈士墓前献花驻留,白求恩墓前更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扫墓者……这些革命烈士和国际友人的英雄事迹曾感动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建园50周年之际,一位大学生参观后留言说:“烈士陵园是珍贵的精神宝库,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先辈遗物和烈士英迹,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革命传统,什么叫革命精神,这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最缺少而又急需补充的营养”。现在的孩子知道周杰伦爱吃什么水果,却不清楚白求恩是哪国人,其实不光是孩子们,我们做家长的也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您多久没去过烈士陵园了?您是否还能亲自为孩子讲述那些英雄的故事……也许是因为那抹保家卫国的硝烟消散太久了,当年鼓舞人心的英雄精神早已躲进了图书馆成了发黄的史料。对于本民族的历史,他人的有意篡改固然可耻,但自己的无意忘却也是莫大的悲哀。希望您有机会到烈士陵园看一看,听一听,好让心灵再一次得到久违的洗礼。朱德总司令在祭奠为了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烈士时说过:“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说到这让我想起了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为英勇捐躯的革命烈士的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想起了矗立在天安门广场更是矗立在人们心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做好药、为中国——未来的中国药都

  为了搞活经济招商引资,提高城市知名度,如今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举办各种节事的热潮,名称之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知在座的各位您是否听说过“健康节”,其实别说您没听过,就是做梦恐怕也不会想到,然而这个似乎不可思议的事偏偏就在我们石家庄出现了。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曾在每天的黄金时间段播出过这样一条公益广告:“做好药,为中国”,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秒钟,但这足以振奋民族精神的划时代强音,却深深地印在了亿万观众的心中,而这条气势磅礴独具匠心的现代企业理念就出自石家庄制药集团,大家现在从窗外看到的这座造型别具一格的白色大楼就是石药集团总部。石家庄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工业重镇,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棉粮生产基地决定了石家庄市的工业以轻纺、医药为主;如今庄里人惊喜地发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国家重点投资项目却成了改革开放后石家庄的支柱产业,比如纺织、医药等,而这两大行业的崛起,又带动了石家庄的城市发展。1959年投资兴建(前苏联援建)的华北制药厂就座落在石家庄,是我国规模最大、建成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药联合企业,今天的华药已进入中国医药制造业的龙头老大行列;而石药集团则是我国医药工业的后起之秀,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前五强,头孢系列抗生素生产能力全国第一。XX年石家庄市医药工业总产值达337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对于生活在一座城市中的人来说,城市的梦想就是这座城市里每个人的梦想,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品牌,那么石家庄的品牌(或者叫梦想)是什么呢?XX年已明确定位,那就是要把石家庄建成中国的“药都”。尽管把医药作为石家庄的第一支柱产业在全国各省市中尚未有先例,但市场经济本来就是特色经济、互补经济。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人们提起石家庄时都会说“知道,那里是中国的药都”。为打造“中国药都”的构想,让它成为石家庄的城市名片,XX年12月石家庄市举办了中国首届健康节。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前面又到了十字路口,很快汽车就要右转拐向友谊大街。噢,那位朋友您问我左前方那一组现代化的白色建筑是什么?您还真问着了,那就是我们庄里人引以为荣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光听这个名字也让人肃然起敬。提起白求恩,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我一样,脑海里会情不自禁浮现出毛泽东那篇著名的文章……让我们大声说出来——《纪念白求恩》。在中国,白求恩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已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一座永远的丰碑。白求恩是加拿大著名的胸外科专家,为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毅然告别亲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抗日前线他冒着生命危险为军民医伤治病。在一次抢救伤员的手术中左手中毒感染,当他被从前线抬下来时,还在一封信中写到:“我十分忧虑的是前方流血的战士,假使我还有一点支持的力量,我一定留在前方”。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9岁,40天后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文章《纪念白求恩》号召全党向他学习。为了永远纪念白求恩,1940年将当时的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命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这也是我军唯一一所以人名命名的医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白求恩的光辉形象依然活在我们心中,白求恩精神更是代代发扬!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第一任院长同样是一位国际友人,他就是印度援华医疗队的柯棣华医生,1942年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不幸病逝,毛泽东亲自题写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在延安华北等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如今当您走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广场中央高高竖立的一尊用白色大理石雕成的白求恩大夫全身雕像。雕像背后的建筑物顶部树立着xx同志在1997年为医院60年院庆的题词“继承和发扬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雕像西侧不远就是白求恩纪念馆和柯棣华纪念馆,每年吸引着大量中外宾客前去参观。

  年轻的城市,古老的土地

  白求恩、柯棣华的英名成为了国际友谊的象征,而我们的汽车也正行驶在友谊大街上,很快就要离开市区,趁此机会我抓紧时间继续把石家庄的有关情况介绍给各位。做为上世纪初“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不过百年的历史,然而它所辖的区域却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区。无论是浩如烟海的文献记载,还是辉煌璀璨的大量文物,都向世界展示着这块土地上灿烂的历史文化。早在五万多年前,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已有人类祖先居住在洞穴中渔猎为生;公元前50XX年,石家庄平原地区出现多处人类定居点,并掌握了养蚕、制陶和磨制石器、骨器的技术;石家庄一带是商朝贵族奴隶主集中居住地区之一,这里商代的遗迹、文物非常丰富,几乎遍布各县(市)区,其中以藁城台西和正定新城铺遗址最为著名;考古证明,石家庄一带是中国最早冶炼青铜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可以确认的世界冶铁业的发祥地,还是中国蚕桑丝织业的发祥地之一,当时这里的冶金、制陶、酿酒、纺织、医疗技术居世界前列……总之,石家庄可以说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扎根于古老的土地,悠久的历史、卓越的成就、珍贵的文物,凝汇成石家庄历史文化的不朽篇章。

  石家庄的优势与不断跨越的历史

  作为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地理位置优越,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它地处华北平原、河北腹地,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山与山西接壤,北靠首都北京和港口城市天津;其次是交通便利发达,石家庄是全国三大铁路交通枢纽之一,京广、石太、石德、朔黄四条铁路,京深、石太、石黄、石济四条高速公路(穿越石家庄的青银高速正在修建中)及107、207、307、308等国道均交汇于此,石家庄是目前全国公路网络交通最密集的城市,也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海陆空客货运输中转扩散地。此外,石家庄还是全国四大邮件处理中心之一、全国农副产品高产区之一和全国商品流通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在石家庄的城市名片上有着这样的荣耀:国家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兴市重点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目前,石家庄市已经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定期在此举办;石家庄市还同日本长野、美国德梅因、加拿大萨斯卡通、意大利巴马、英国考比市等8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利用外资合作伙伴发展到52个国家和地区。

  纵观石家庄的城市发展曾有过几次大的跨越:第一次是随着石太铁路的兴建,石家庄由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第二次是解放战争后期,石家庄作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较大城市,充当了新中国建设的试验田,这是一次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史册的跨越;第三次跨越是1968年成为河北省省会和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给城市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第四次跨越是改革开放后,石家庄从一个经济文化在本省都算不上发达的城市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大都市;第五次跨越,从一个相对闭塞的内陆城市向一个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开放城市的跨越,包括大力实施打造中国药都、建设全国纺织基地和华北重要商埠、构建北方特色农业区的四大主体发展战略,这是一次更为重要更为艰巨的跨越。不错,石家庄只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城市化的历史不足百年,真正崛起也仅仅是近五十年的事,但做为全国37个特大城市之一和国务院批准的甲类开放城市,石家庄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雄厚的基础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难怪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女作家铁凝在《我的城市》一文中这样说道:“当我有机会再身处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大都市时,也许有人会问我:你的城市在哪儿?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的城市在石家庄。也许不会有人这样问我,那我就会向他发问并且自己作答:知道石家庄这个地方么?她就是我的城市,石家庄永远是我可资骄傲的家!”。

  移民城市的包容性格与纯朴民风

  如果你有机会和当地人聊聊天,你会惊奇的发现石家庄市民竟操着南腔北调,原来新中国成立后,石家庄经历了几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入,如今已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移民城市。历史决定了石家庄是个年轻的移民城市,但却不是自我封闭的城市,这个城市特有的“包容精神”,让任何一个初到这儿的人,都不会受排斥,都能找到家的感觉。正是因为这种包容精神,所有到石家庄寻求发展的外乡人,最终融入这个城市,他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发展了这个城市,活跃在石家庄的十几万温州人就是最好的佐证。同这座城市的性格一样,石家庄人的最大特点也是“容纳”,不管您来自何方,只要到了这儿就会被石家庄人的真诚、厚道感染和打动;即使您是匆匆过客,石家庄人也能敞开胸怀接纳您,让您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人过百岁就衰老了,而一座百年之城却还很年轻。因为城市的年轻,所以前进中才少受束缚,也正因为是移民城市,这意味着我们更加开放、更具活力。今天的石家庄既有革命圣地的光荣传统,又有新兴工业城市的产业文明积淀;既有交通枢纽城市的开放心态,又有开拓奋进的坚定决心;仿佛充满朝气的二八妙龄青春少女,正努力学着装扮自己,以期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

  石家庄的绿色项链——民心河

  好,关于石家庄的情况我就简单介绍到这儿,下面我将换个轻松点的话题。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只有水可以赋予城市以灵性和秀美。然而“缺水少绿”曾经是石家庄的一大地方特色,清清河水、绿绿草坪成了几代庄里人的梦想,不过梦想终于化为现实,大家现在从窗外看到的这条河就是石家庄市著名的民心河。民心河作为石家庄历史上最大的公益工程耗时两年于1999年9月建成,环绕城区全长57公里,沿线还修建了20多座规模不同、风格各异的公园。20世纪末诞生的人工生态民心河,不但圆了石家庄这座内陆城市几代庄里人的梦想,而且使省会人均绿地面积增加了三平方米,进而调节气候、美化市容、改善市区环境和生态平衡。如果从空中俯瞰,民心河就好像一条绿色项链镶嵌在大地上,成为石家庄这座城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50多年前,毛泽东这位富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巨人的浪漫“构想”如今正在变成现实,XX年底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干渴的石家庄有幸成为这一浩大工程的受益地之一。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工程将穿越石家庄的七个市县,全长123公里,预计XX年竣工后,每年能给石家庄送来7亿多立方米的优质水,到那时石家庄的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红色之旅 —— 西柏坡

  话说“红色旅游”

  如果把刚才的石家庄概况介绍比作本次行程序幕的话,那么随着汽车逐渐远离市区,我们的“西柏坡红色之旅”将正式拉开帷幕。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位于老区平山县的革命圣地西柏坡,距省会石家庄80多公里,行程大约二个小时。西柏坡是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誉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革命圣地,所以一路上我要给各位聊的话题当然离不开“红色旅游”。所谓红色旅游,是以各个历史时期我党建树丰功伟绩而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吸引物,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为内涵开展的旅游活动,是红色文化(即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其主旨是推动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满怀理想和信仰者,到革命圣地能寻找到坚定理想和信仰的理由;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只有亲临红色之旅,才能理解泱泱大国为何在弹指一挥间抹去沉痛的回忆,迸发出勃勃生机。您可能还不知道吧?是平山西柏坡率先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红色旅游”风潮,进而席卷祖国大江南北而且大有日渐升温之势。可能有的朋友要问了:为什么把西柏坡之行称为“红色之旅”呢?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柏坡曾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地图上也找不到的小山村,毛主席和党中央在那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国的命运由此而改写,西柏坡这个平凡的小山村就因为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而名垂青史,成为中国革命的一处红色标志;而如今对共产主义信仰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呼唤更使西柏坡闻名遐迩,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做为心中的红色圣地。当您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已经存在了八十多年的政党在西柏坡走过的特殊历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红色的魅力。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石家庄

  各位到石家庄干嘛来了?观光旅游呀!那么我想您最感兴趣的内容一定是石家庄的旅游资源吧?好,现在就请大家不妨张开想像的翅膀,随我神游天下第一庄。地处太行山麓、华北平原的石家庄市,既有名山胜水,又有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不仅非常丰厚,而且一些旅游品牌极具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石家庄市的旅游名片有着这样的自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柏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岩山、国家级地质公园——璋石岩、国家级森林公园——五岳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毗卢寺、中国民俗文化村——井陉于家石头村……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苍岩山、嶂石岩、西柏坡---天桂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正定),国家aaaa级景区8处(西柏坡、天桂山、抱犊寨、苍岩山、隆兴寺、五岳寨、驼梁、天山海世界)。对于石家庄这座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来说,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在内的旅游产品服务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形成了四大旅游特色——以西柏坡为代表的“红”(圣地之旅)、以苍岩山、璋石岩等为代表的“绿”(绿满家园)、以正定古城和赵州桥等为代表的“古”(古迹神游)、以都市观光和会展等为特色的“新”(新城诗韵)。怎么样?这么多值得转的景点,够您看得吧?您恐怕只恨自己的时间有限不能尽兴了,没关系,留点遗憾以后有机会再来弥补嘛!

  遍布红色旅游资源的英雄城市

  说到旅游,让我们还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红色旅游”上。河北向来被称为红色大地,是红色旅游资源大省,共拥有除长征外的七大类红色旅游资源(即建党建军、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统一战线、解放战争、革命家和革命烈士)、118处红色旅游资源单体,而西柏坡革命文化对石家庄这座城市的滋养和熏陶更是我们这块土地所独有的。石家庄可以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品牌,是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已成为我们庄里人的骄傲;“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为人们所称颂的燕赵优秀儿女象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爆破英雄李混子、“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小英雄王二小、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平山团”等等都出自石家庄这片热土。除了已被列为“河北省十大红色旅游地”的平山西柏坡、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外,石家庄还拥有一些不为人们所熟悉的红色旅游资源,比如正定的高平地道战遗址、灵寿的抗大二分校纪念馆和陈庄歼灭战纪念碑、井陉的百团大战指挥所旧址、平山的氵勿氵勿水水电站等等。为了使今天的“红色之旅”更加丰富多彩、真正不虚之行,下面我就将有关的红色旅游资源做一简单介绍。

  正定高平地道战遗址——提起电影《地道战》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清苑县的冉庄,其实在抗战时期位于正定县城16公里处的高平村,同样是一座远近闻名利用地道战抗击日寇的抗日名村。据电影《地道战》导演任旭东介绍说:“电影里的高家庄其实就是高平村,电影里的故事和人物大部分都是从高平当地的人物和事迹演变而来的。像高传宝就是根据当地民兵队长刘傻子的事迹改编而来的;敲钟的老支书高老钟,则是根据高平的老支书周老南的事迹改编而来的。由于当时高平的地道战遗址已经遭到破坏,而且村里的建筑已经不适合拍电影,所以电影大部分是在清苑县的冉庄拍摄的”。其实电影《地道战》记录和描绘的是整个华北地区利用地道战打击日寇的情况,虽然高平地道战遗址远不如冉庄闻名天下,但保留的同样是一段难忘的历史。

  抗大二分校纪念馆——在省会中山西路上,座落着一所著名的军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军事指挥学院,但很多人却不清楚它的前身竟是60多年前创建的抗大二分校。抗战时期为了给华北战场上的八路军培训军政干部,xx于1938年12月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1939年至1944年3月,在灵寿县陈庄一带办学五载,先后培养出干部二万多人,从中走出了76名共和国的将军,聂荣臻元帅称抗大二分校是“敌后办学的先创,培养人才的基地”。为铭记抗大精神,发扬革命传统,1997年灵寿县建成抗大二分校纪念馆,原校长孙毅将军题写馆名。抗大二分校历经华北军政大学、石家庄高级步校、军事教育学院、陆军参谋学院、石家庄军事指挥学院等名称的变更。

  陈庄歼灭战纪念碑­——提起平型关大捷或许很多人都知道,但还有一个能与之媲美的陈庄大捷却少有人知了。距灵寿县城50公里处的陈庄,因其扼四方交通之咽喉,曾经是河北山西的山货集散地。七七事变后,八路军进驻陈庄,晋察冀边区政府机关就设在这里;1939年,抗大总校、二分校也先后迁到这里,陈庄成了晋察冀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39年9月,日伪军两千余人对陈庄一带扫荡,八路军120师在师长贺龙率领下,与敌激战六天五夜,歼敌1200余人,击毙日军水原旅团长和田中大队长,缴获大量武器。当时蒋介石曾致电贺龙:“陈庄血战,尽歼敌人,予敌重大打击,树华北抗战之楷模,振军威于冀晋,特传令嘉奖。”陈庄歼灭战是八路军抗日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为了纪念这次战役,1959年灵寿县于在当年战场上修建了一座汉白玉的“陈庄歼灭战纪念碑”。

  百团大战指挥所旧址——已载入中国革命史史册的“百团大战”就发生在石家庄西部的井陉。1948年8月,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发动了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重大战役。这场战役中,聂荣臻司令员的指挥所就设在井陉县西部。战役开始后,部队战士把从战火中抢救出来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大的五岁,小的只有七个月)送到前线指挥部,聂司令员亲自安排给日本小姑娘找奶妈,检查身体,派警卫员买水果、饼干,还亲自喂饭。第二天,聂司令员给日军司令官写了一封亲笔信,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并派人将两名孤儿送到日本军营。时隔40年后,当年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为感谢聂司令员的救命之恩和中国人民的情意专程访华,并到北京探望了聂帅,表达了日本人民的祝福和忏悔。如今井陉老区人民在聂帅指挥部旧址建起了百团大战井陉指挥所展室,陈列着当年的重要文物。

  以古代壁画著称于世的毗卢寺

  现在我们的汽车正行驶在石阎路上(石阎路东起石家庄,西止于山西省盂县阎庄)。我想冒昧地问一下坐在前面的这位朋友,您能告诉我甘肃敦煌最有名的是什么吗?——对,壁画。其实除了敦煌以外,与它相齐名的还有几处。请大家向车窗的右前方望去,那一组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古建筑叫毗卢寺,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毗卢寺留给后人最精彩的佛教文化是寺内保存完好、绘制精湛的明代壁画,历经六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依旧是色彩鲜明、丰富和谐,与甘肃敦煌、北京法海寺、山西永乐宫的壁画并称中国壁画四大家。毗卢寺壁画内容包涵了佛道儒三教人物故事,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又反映了宗教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在宗教绘画上把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极为少见,毗卢寺壁画在规模和内容上称得上是全国第一家。有专家评论,毗卢殿壁画在其艺术刻画细节和保存程度上甚至超过敦煌。大量做工精美的沥粉粘金技巧的运用,在国内也是首家,使人物形象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达到了形神兼备、传神而逼真的艺术效果,堪称我国壁画中的精品之作。1996年毗卢寺被列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一绝——百尺杆水饺

  说话间眼下已到中午时分,我估计各位肚子也该饿了,今天我特意为大家选择了一个极具北方特色又不乏文化品味的饭店——中国百尺杆饺子店。别以为只有参观景点才是旅游,了解异域他乡的风土人情同样也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乡随俗品尝当地风味正好了此心愿。瞧,一说吃饭我发现不少人立刻来了精神,先擦一下口水好吗?再坚持一下,车前方那块巨大的广告牌告诉我们,今天用中餐的地方就要到了。为什么饭店起个这么怪怪的名字?我想大家在用餐前一定会带着这样的疑问。此地村名叫百尺杆,属鹿泉市李村镇。虽说饭店地处僻壤,但店名在石家庄几乎是家喻户晓。据说在清朝嘉庆年间,本村一姓杨的厨子(号称北宋杨家将的后代)在京城皇宫做饭,他做出的大肚牛肉水饺深受皇帝喜爱,皇帝还为此亲自题词“北宋扬门业辉煌,水饺美名天下扬”,并立下百尺高杆予以嘉奖,村名由此而得。杨家后代杨福瑞先生继承老辈传统,于1986年创建百尺杆水饺店。百尺杆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大,一个顶俩,清香四溢,香飘万里”。许多游客前来此店,在品尝百尺杆饺子独特的风味同时,又可以感受一下餐厅内四处洋溢、别具一格的饺子文化,另外还能图个吉利:百尺竿头更上一步。

  韩信射鹿得泉的故事发生地——鹿泉

  眼下我们的汽车已进入了鹿泉市境内。鹿泉市原为获鹿县,前几年才升格为县级市,但当地人还是习惯叫获鹿。鹿泉在历史上乃冀晋之咽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而且自古就是河北、山西、陕西的货物集散地。鹿泉西依太行山,东邻省会。全国首家山顶园林、有“天下奇寨”之美称的抱犊寨就座落在鹿泉市境内,被誉为“天堂之幻觉、人间之福地、山川之风光、世外之桃源”。在当地流传着许多优美的故事,其中以韩信射鹿得泉的故事流传最广。话说二千多年前,韩信背水之战前曾率军驻扎此地,由于缺水导致兵困马乏。一天韩信忽见一头白鹿便发箭将其射伤,带伤的白鹿跑到山根下用双蹄拼命刨地,顿时一股清泉涌出,而白鹿却不见了。韩信的兵马靠此泉水养精蓄锐,终于打了胜仗。为了纪念此事,后来人们称此泉为“鹿泉”,这县城也因此得名获鹿。

  著名的革命老区——平山

  现在我们已来到了著名的革命老区、白毛女的故乡——平山县,老区就是老区,就连这迎宾路两旁的宣传标语都与众不同颇有特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分明是老区平山45万儿女发自肺腑的心声。平山人是光荣的、幸福的,因为平山有个西柏坡。平山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中段东麓,西与山西接壤,东距省会石家庄30公里(指县城)。平山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既有山地、丘陵,又有平原、河湖,地势西高东低。当地的志书是这样描述平山的:“万山峨峨,皆金石宝藏;百川浩浩,人杰地灵,尽鱼米之乡”。全县水域面积46万亩,是河北省淡水水面最多的县份;平山还是石家庄市第一矿产资源大县,现已探明境内各种优质石材51种,储量59亿立方米。21世纪平山县因地制宜地将旅游业、矿产业和绿色食品业列为平山县的三大主导产业。历史在这块古老的土地留下了众多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在26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已形成了以温泉度假村为中心,以国家4a景区天桂山、革命圣地西柏坡、避暑胜地驼梁山、中山国古都遗址及东方巨龟苑等景区为骨干、呈放射状分布的大旅游格局。多姿多彩的山水景观、丰厚独特的人文历史、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旅游业成为平山县三大主导产业之首。

  平山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几乎村村都有一本光荣的革命史,处处都有传奇的革命故事。抗战时期,平山是全国第一个敌后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核心地带,曾被聂荣臻元帅誉为“晋察冀的乌克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等众多党政领导机关在平山驻扎有三年多的时间,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就发生这里;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先后进驻平山西柏坡及周边各个村庄,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新中国政权的雏形——华北人民政府也成立于平山县……红色的沃土孕育着红色的文化:《人民日报》创刊于平山,平山人民的优秀儿子曹火星创作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遍大江南北,60年来经久不衰;白毛女的故事发生在平山,电影《白毛女》就拍摄于天桂山景区……整个平山县犹如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巨型中国革命展览馆。

  新中国第一个红色水电站——氵勿氵勿水水电站

  一进入平山境内,首先映入眼帘便是车前方那几个好像烟囱一样的巨大建筑物,气势之恢宏简直令人震憾,它就是我国八五重点工程之一的西柏坡电厂,厂名由彭真题写,占地1200亩,总投资45亿元,装机总容量240万千瓦,是华北地区较大的火力发电厂。每次经过这里总令我想起始建于半个世纪前的新中国第一个红色水电站——同样位于老区平山的氵勿氵勿水水电站。如果有机会您到那去看一看,就会发现与眼前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发电厂形成巨大的反差,由几间石头房组成、面积同蓝球场差不多的氵勿氵勿水水电站实在是简陋寒酸。1947年中央工委进驻平山西柏坡后,为了使兵工厂制造更多的枪炮子弹,同时改善西柏坡的工作环境,决定修建一座水力发电站。在当时那样的战争年代艰苦环境条件下,建座水电站可不是容易的事:一缺资金,二无图纸,三没设备,四少材料——困难之大令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电站所用的德国发电机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运输路程虽仅有30多公里,但前有崎岖陡峭的山路,下有宽窄不一的河沟,上有盘旋轰炸的敌机,运输者逢山修路,遇水塔桥,边运边战,整整七天七夜才运到现场,而且为此付出了三名同志牺牲的惨重代价。当时输电没有电缆,就靠捡来的废旧铜、铝电线以及从敌人铁丝网上拆下的铁丝拼凑;关键设备水轮机既无成品又无处购买,设计人员仅凭一本日文版的技术书籍,因陋就简反复琢磨试制成功。在朱德总司令的亲自亲怀下,历时七个月于1948年1月水电站终于峻工。电站虽小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西柏坡送去了光明,为解放战争补充了枪支弹药,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当我们在心中默念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前往西柏坡时,不要忘了军功章上也有它的一半——新中国第一个红色发电厂“氵勿氵勿水水电站”。

  养鳖大王的爱国创举——东方巨龟苑

  行走在平山县城的外环路上,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沿途许多广告牌上都宣传着同一个内容:东方巨龟苑。有好奇者要问了:这东方巨龟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景点呢?要不要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呢?不过在介绍之前我要提醒各位:千万不要等我讲完便动了立刻前往的念头,因为时间有限此景点没在我们的今天安排之内。东方巨龟苑——一个雅俗共赏、大气十足的名字,它是中国第一家由农民投资兴建的占地千余亩集生态农业观光、民俗休闲度假、爱国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生态旅游区,也是石家庄唯一的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巨龟苑就座落在平山县城西南六公里的东冶村,景区浓缩了两个世界之最、六个中国第一共81处景观。其实光听这些名称就足以让人勾魂摄魄按捺不住了:万吨巨龟、千米画廊、海底世界、世纪牌楼、华夏历史园林、甲鱼养殖基地、稀特蔬菜园、名贵花卉园……简直就是一个品种繁多、老少皆宜的旅游大超市,会让每一位参观者为之惊叹、为之动容,仿佛看进口大片一般高潮迭起精彩不断,不管您出于什么目的总会在那里找到您感兴趣的内容。巨龟苑最大的亮点也最吸引游人的当然便是那个已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的万吨巨龟:它长39米、宽36米、用水泥雕成,静静卧在太阳湖上,头部距水面永远保持9.7米。之所以建此巨龟不光是为了纪念九七香港回归祖国,也是告慰几代伟人未竟的心愿今朝终于实现,因为这只巨龟将是一个历史的见证。除了巨龟外,景区内还有一个同样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的便是为纪念澳门回归所建、雕有1999只吉祥龟、号称中国第一牌楼的跨世纪献礼牌楼。巨龟苑的第二大亮点,就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所建、占地400亩的华夏历史园林,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座农民私营建造的园林。

  许多游客在结束参观后竟不约而同地萌生了一个心愿:一定要见见东方巨龟苑的主人。他就是通过养殖甲鱼走过富裕之路的全国劳模,名叫范海庭。衣着朴实的平山县农民范海庭如今有着上亿元的资产,但就像他永远也改不了的浓浓的平山口音一样,范海庭致富不忘回报国家和社会,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兴建了好几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拳拳报国之心让人敬佩,也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区农民的伟大人格。总结中华民族的历史,唯有中国共产党才使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又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亿万农民过上了富裕生活,所以范海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就是不忘历史,不忘报恩,不失本色,东方巨龟苑的每一处景观都能体现出这一情感。他说:钱财这东西花也就花了,不如把它变成永久的纪念来教育子孙后代,我们能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历史了——于是就有了万吨巨龟和跨世纪献礼牌楼,也就有了华夏历史园林。为什么参观者一定要见见范海庭,去了您就会找到答案的。也许你会说没见着,那多是你见了也不知道。看似平凡其实不平凡的人很多,他就是其中一个。范海庭,这位五十多岁看上去“最多有三间瓦房”的农民,这位什么时候都拿不出多少现金的亿万富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创意和灵感建造了巨龟苑,目的却主要是想寓教于乐,使每个参观者在放松的时候有所收获。作为一个农民,范诲庭在做着常人眼里并不是农民该做的事情,也就造就了一段中国农民的传奇。如果你想见到他也并不难,因为他“无非还是个农民”。

  古老的河流——冶河

  眼下我们汽车经过的这座大桥叫冶河桥,桥下的这条河自然就是冶河了。冶河发源于山西昔阳县,冬日不冻,常年不竭,不仅灌溉了大量的农田、美化了环境,还留下了大面积的湿地吸引了一些白天鹅、黑鹳、白鹭等珍贵鸟类前来栖息,是北方地区不可多得的生态景观。为什么叫冶河呢?原来在汉朝时,石家庄西部的太行山区一直是制造兵器、铠甲和生产工具的重要冶金基地之一;平山县境内是汉代官营冶铁作坊所在地,由于这里冶铁业的繁盛,流经这里的古老的绵蔓水就俗称冶河了。

  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古都遗址

  提起战国时代,人们马上会想到“战国七雄”,不过今天我要给各位介绍的却是当时地位仅次于战国七雄却举足轻重的一个小国“中山国”。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狄族建立的王国,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因城中有山而得名。由于史料记载缺项,数千年来鲜为人知,人称“神秘王国”,20世纪七十年的考古发掘终于揭开了中山千古之谜。路旁的这块标识牌告诉我们,由此向北15公里便是位于平山县三汲乡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国古都遗址旅游区。战国中山国文化,是石家庄历史文化中令世界瞩目的又一辉煌时期,当年挖掘的出土文物,是北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结晶,中山人在原有地方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多项世界文化之最和中国文化之最。刻立于公元前四世纪的中山守丘石碣,是中国碑碣文化的开山鼻祖,在中国金石史上占在特殊地位;错金铜版“兆域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建筑平面设计图;陵墓出土的在地下尘封2300多年的两壶古酒,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保存年代最久的古酒;更令世界惊叹的是中山国精美绝伦的丝麻织品,在中国先秦遗址考古发掘史上首屈一指;还有出土的山字形铜器、错金银龙凤铜方案、十五连盏铜灯、双翼神兽等等,充分显示了战国中山国手工业生产高度发展的水平……还是那句老话,各位听了我的介绍千万别跃跃欲试动了凡心,因为此景点同样没在我们行程之内。

  “子弟兵”与戎冠秀

  我们常把人民解放军称为“子弟兵”,不过您是否知道“子弟兵”这个词就诞生在我们脚下这片热土。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南泥湾》这首歌吧?歌中所赞扬的是王震将军领导的359旅,而由1500名平山儿女集体参军组成的平山团,正是359旅主力团718团,是南泥湾垦荒模范中的模范。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八路军120师的先遣部队开进了太行山深处的平山县,建立抗日根据地。1937年9月为壮大抗日队伍,平山人民掀起了参军热潮,仅用了一个月零三天就有1500多名优秀青年入伍,组建成完整的平山团,编为王震率领的八路军359旅718团。由同一地方的农民一次性组成整团建制,在中国战争史上是个奇迹,而且这支队伍在抗日前线英勇善战、屡建功勋。1939年5月20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发布命令嘉勉平山团,嘉勉令说:“平山团历来作战勇敢,素有盛名……是平山人民的优秀武装,是边区人民的优秀武装,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从那一天开始,“子弟兵”就成了八路军乃至解放军的代名词,一直沿用到今天,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平山团是第一享有“子弟兵”这个称呼的。

  说到子弟兵,大家一定会想到平山县的一个名人,她就是被誉为“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1941年到1943年侵华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扫荡,在反扫荡中身为下盘松村妇救会会长的戎妈妈带领妇女给前线战士送水送饭慰劳军队。为了及时把重伤员送到医院,她抬着担架,颠着小脚,奔跑在崎岖的山路上。许多伤员在转危为安后都情不自禁地向她行跪拜大礼,发自内心地称戎冠秀为“妈妈”。1944年晋察冀边区召开群英会,戎冠秀被授予“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聂荣臻司令员亲自授旗。戎冠秀对奔赴前线的伤员永远惦念不忘,有一次在北京开会,戎妈妈听说一个归队伤员在朝鲜战场上壮烈牺牲便放声大哭,引得许多代表都哭起来,这就是战争年代形成的那种至真至纯的军民感情、母子深情。新中国成立后戎冠秀作为华北地区人民代表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参加了开国大典,还受到过毛主席的13次接见。1989年告别人世,享年93岁。

  华北最大的温泉度假中心——温塘镇

  顺着这个三岔路口继续向西前行几公里,平山县最豪华的小镇——温塘镇将矗立在您的眼前,与平山县其它村镇不同的是,那里盛产温泉;随便拧开一个水龙头,感受到哗哗流淌的竟是有点烫手的热水,您才会真切地感觉到,温塘镇的确与众不同,座落在那里的温泉度假村是华北最大的温泉度假中心。平山温泉是全国十三大温泉之一,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汉武帝当年曾用平山温泉治愈肤疾。据测定平山温泉是我国少有的高温弱碱氯化物硫酸盐氡泉,水温高达69度,含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对各种风湿、类风湿、皮肤病、关节炎、神经痛、高血压、妇科病等有显著疗效;对沐浴者起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润肤养颜、安神清脑、抵抗衰老等保健作用,堪与“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西安华清池相媲美。

  平山与白毛女的故事

  刚才汽车一进入平山境内,我介绍说大家来到了“白毛女的故乡”,这并非我的创意,不过是引用了当年毛泽东说的话。虽然党中央进驻西柏坡前毛泽东并未到过平山,但是他很早就在关注平山了。“平山团”调延安担任保卫任务后,毛泽东曾多次亲自接见过他们,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不少平山县的事情,后来平山涌现出“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这一切都给毛泽东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偏偏平山又出了《白毛女》这样一个令人牵肠挂肚的故事。1943年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公演,毛泽东同其他观众一样,一会热烈鼓掌,一会泪流满面。演出结束后,毛泽东走上台去同剧组人员见面并一一握手,轮到扮演黄世仁的演员时,毛泽东皱了一下眉,终于没有同这名演员握手,他仍然沉浸在刚才的剧情中,这个场景多少年来一直传为佳话,成了革命领袖爱憎分明、立场鲜明的有力佐证。1947年3月31日,当刘少奇和朱德离开陕北带领中央工委去寻找新的中共中央落脚点的时候,毛泽东说了一句话:“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

  白毛女的故事最早流传于平山一带的河北西部山区,创作者及演员都与平山老区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白毛女》一改中国几千年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戏剧舞台的局面,再现了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白毛女》历经半个多世纪常演不衰,先后被改编为长诗、话剧、歌剧、电影、京剧、芭蕾舞以及众多地方剧种,生命力之强、涵盖面之广世间罕见;《白毛女》影响教育了几代人,在革命战争时期,是革命战士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巨大精神动力,今天仍然是年轻一代了解中国革命、了解中国社会最生动的教材。说到这儿了,我想在座的朋友们脑海里或许会浮现出大雪纷飞的年夜喜儿等爹回家的场景,耳边似乎又传来那优美动人的歌声: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桂山

  喜欢抱根问底的朋友接着恐怕又要说了:电影《白毛女》是在哪儿拍的?下面我将要介绍的正是电影《白毛女》的外影拍摄地——天桂山。天桂山位于平山县境内,距西柏坡只有50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洞幽、石奇、林密、泉多而著称,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喀斯特地貌景观。天桂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道家圣地,主要人文景观——青龙观道院是我国唯一政教合一的皇家道观,原为崇祯皇帝修建的归隐行宫,后改为道院,因此天桂山既有皇家园林的高贵气韵,又有道家仙山的神秘色彩,所以又有“北武当”之称。白毛女的故事就发生在天桂山一带,电影《白毛女》的外景在此拍摄,山上有白毛女洞(大春与喜儿相逢的镜头在此拍摄)。天桂山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已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堪称“天下第一摩岩石刻”的汉字“归”。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表达45万老区儿女强烈的盼归之情,天桂山景区历时七个月将巨字刻在山体上,“归”字高97.71米,象征香港回归之日;宽49.10米,寓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时;此字用繁体书写,很象母子团圆。这个天下第一归字,镌刻在天桂山百丈危崖上,展现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期盼回归及洗刷百年耻辱的豪情气质。字为山增色,山为字添彩,名山巨字用自己最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宣告:香港,终于回来了!

  平山县三大名人

  现在汽车经过的这个村庄叫岗南村,您别看它不起眼,却从这里走出了抗战以来平山的三大文化名人之一——曹火星,对这个名字您可能很陌生,但他的作品您一定非常熟悉。由他作词、田汉谱曲的一首歌从平山唱起,红遍全国,直到半个多世纪的今天,人们每逢高唱革命歌曲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首歌,而且已成为红色歌曲的经典代表作,这首歌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抗战以来平山的三大文化名人除了曹火星外,还有两个人分别叫杨润身和阎涛,他俩的作品同样为大家所熟悉。刚才我给大家讲述了关于白毛女的事情,那么现在可以告诉您,电影《白毛女》的编剧就是平山籍作家杨润身。去过西柏坡的人们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并理解了这样一句话:“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句话的原创者正是生于西柏坡长于西柏坡、写了一辈子西柏坡的老作家阎涛,是他在创作纪实文学《东行漫记》时概括出的点睛之笔,并作为这本书的副题,1999年该书再版时以此作为书名。为了给今天的“红色之旅”添点彩儿,我提议我们大家同唱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好不好?我起个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

  岗南水库

  马上汽车将要经过一个绝对让各位精神为之一振的地方,年轻的朋友说不定还会脱口而出:哇噻!……怎么样,我没夸口吧?你们的表情分明写着两个字:惊讶!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便是平山的岗南水库。说到岗南水库则不能不提“滹沱河”,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繁峙县,穿过太行山进入河北,最后归入渤海。滹沱河河水为平山县提供了13万亩可耕水浇地,这里土地肥沃,良田万顷,每年稻麦两熟,庄稼一望无边;当年党中央进驻西柏坡,也是看中从村前流过的这条河。滹沱河造福过两岸人民,但也带来过无数灾难,因此根治滹沱河便成了河岸人民渴望已久的事情。1957年全国人大正式审议了在滹沱河修建大型水库之事,但在何处挖河筑坝却有两种不同议案:一是在现在的西岗南村,虽然比较理想,但会把西柏坡淹没;二是在别处筑坝,可库容量太小,最后毛主席在报告批示“就在平山县西岗南村筑坝建水库”。1958年3月河北省最大的一座水利工程岗南水库在滹沱河上动工兴建,这也是根治海河的重点工程之一,到1969年基本完成,共投资1.57亿元,水库总容量15.71亿立方米,历史证明岗南水库在几次特大洪灾时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老区人民的风采

  由岗南水库我又想到了平山人的性格:平山人民憨厚朴实,追求真理,持守正义,富有光荣革命传统,造就“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实事求是”的平山精神。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老区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和平时期的生态环境,都是那样无怨无悔做出过巨大的牺牲。下面我将要讲述的实例,或许会加深大家对“老区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抗战时期,平山人民组成“平山团”,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送儿打东洋;三大战役期间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1958年为修建岗南水库,平山共有几万村民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了这个土地肥沃、稻麦两熟的鱼米之乡,牺牲了13万亩良田,拆掉了祖祖辈辈生活的房屋5万间…… “谁让咱们是老区、是毛主席呆过的地方呢”­——这就是老区人民的回答;1996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围困了西柏坡地区,岗南水库告急!老区人民再次响应政府号召“一保京津、二保铁路、三保油田”,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而顾大家,导致几十万亩良田被淹,他们忘了自己却不忘那句老话“谁让咱们是老区呢!”。自XX年开始,岗南水库成为省会二百万市民的生活用水水源地,为了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保证水库水质,库区村民赖以生存的的水产养殖被取缔,山场禁伐禁牧,平山人民又一次做出了贡献——这就是老区人民的风采。

  西柏坡牡丹园

  如果我说现在送给大家一个景点,你们一定会很兴奋,耳听是虚眼见为实,那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左前方——远眺西柏坡牡丹园。位于西柏坡森林公园的西柏坡牡丹园,始建于1997年,面积达三百多亩,由河南洛阳和山东荷泽引进牡丹共计110个品种、3万多株,在每年四月中旬争奇斗艳,形成“南有洛阳荷泽,北有圣地柏坡”,成为我国北方继山东荷泽、河南洛阳之后的又一牡丹观赏地。怎么样?还不错吧?回家后您就可以非常骄傲地告拆您的亲朋好友,在前往西柏坡的途中还看到“国色天香”的牡丹了。

  选址西柏坡的原因

  盘山越岭的汽车很快就要把我们载到今天的目的地西柏坡。透过车窗望去,映入眼帘的似乎有些荒凉,然而谁能想到新中国竟是从这穷山沟里走出来的。大家或许要问了,为什么当年党中央选择平山西柏坡作为大决战的总指挥部呢?这其中原因有三:首先是西柏坡战略位置重要,它位于河北山西之间,处在太行山与大平原的交接处,又处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适中位置,西柏坡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能进能退,能攻能守,地形对我方非常有利;战局顺利可往华北大平原,如有不测可固守太行山;其次是西柏坡比较富足,滹沱河两岸滩地肥美,稻麦两熟,曾被聂荣臻誉为“晋察冀的乌克兰”;三是平山县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抗战时期这里是晋察冀著名的抗日模范县,曾被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的“平山团”便出自这里,誉满全军的“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更是平山人民的优秀代表。这就难怪1948年当毛泽东最后来到西柏坡的时候,对来迎接他的朱德和周恩来说:“你们选择的这个西柏坡,是个理想的总指挥部”。

  西柏坡的历史

  关于半个世纪前西柏坡的那段历史,几乎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说上一些,但又不太全面,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我用三个字概括一下就是“党(七届二中全会)、政(全国土地会议)、军(指挥三大战役)”。1947年5月以刘少奇、朱德为首的中央工委先期进驻西柏坡,不久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九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有一亿多农民得到了土地。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也到达西柏坡,西柏坡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自1948年9月12日始,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四个月零19天,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1949年3月又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后不久党中央便迁往北京筹备建国之事。1991年 9 月21 日,xx总书记参观西柏坡后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XX年12月5日,xx率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西柏坡,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场“考试”中经受考验,为实现党的xx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西柏坡景区概况

  半个多世纪前,西柏坡曾先后是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1973年周恩来总理曾作过这样一个评价:“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 1988年黄镇将军参观西柏坡时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朱穆之同志题词:“中国命运,定于此村”。当年中央进驻西柏坡后,借用了一些民房,又盖了部分房子,并陆续圈起了一道土坯围墙,自然形成了一个院落。1957年党中央决定在西柏坡村下游6公里处拦滹沱河水筑坝修建岗南水库;1959年大院旧址被拆除,文物及房屋木料编号登记保存;1971年开始在原址北移500米、海拔提高57米的地方劈山复原建设,每处旧居都是按1:1比例复建,小院内的树种也是按原样栽种,基本恢复了历史风貌。不止一个人这样发问:一个在中国版图上很难找到准确位置的小山村,何以使一个泱泱大国的命运获得新生?当您参观完这个大院后,答案也就在您心中了。无论谁到那参观,都会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因为历史的功勋是不会泯灭的;无论你承认与否,新中国确确实实是从西柏坡走出来的!

  西柏坡的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根据xx“与时俱进”的精神,历时一年五个月、投资4200万元改建后于XX年6月重新开放的西柏坡纪念馆,在保持原来回廊式结构风格的前提下,陈展面积由2200平方米增加到4400平方米;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和景观、雕塑、油画等艺术表现手法,增强展览的教育性、观赏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纪念馆由序厅和11个展室组成,围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主题,重点展示了全国土地会议、三大战役和七届二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介绍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

  与时俱进的西柏坡精神

  随着近年来“红色旅游”风潮的日渐升温,有关“西柏坡精神”的话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体中,何谓“西柏坡精神”?当年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不是用口,而是用心来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是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风。”——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务必”,也是西柏坡精神的灵魂和核心。这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位伟大战略家的深情嘱咐。这是毛泽东站在马列主义学说的高度,也是站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吏治经验教训的高度提出来的,它关系到将来一个执政党的形象和作为,关系到一个新政权寿命的长短。在革命党即将成为执政党之时,突出强调两个务必就显得比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重要,甚至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今天的西柏坡之行让我们重温历史,而历史又引导我们思考,天不变道亦不变,西柏坡精神永远不变,它具有强大的与时俱进的力量,将永远是一代代后人的精神食粮!

  尾 声

  不知不觉中汽车已到达了西柏坡,今天我们的参观共三个内容: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纪念馆和西柏坡石刻园,参观时间为两个半小时。虽然一代伟人早已逝去,但西柏坡还在这里,这里还有伟人留下的足迹和思想,今天就请大家伴随着我的导游讲解重温历史、感受昨天,回忆当年那段有声有色的动人故事……

四 : 苍坡古村导游词

  各位团友:

  现在我们到达的是苍坡古村,苍坡古村位于浙江南部楠溪江上游岩头镇以北永仙公路西侧。大家都知道耕读生活早期作为文人的一种理想,源于儒家“退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复归返自然”的人格结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高的道德价值,意味着高尚、超脱,是古代知识阶层陶情冶性的寄托。特别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和向往一种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方面,带有更浓厚的浪漫色彩。晋、宋两次人口北南大迁移使不少文化水平很高的仕宦迁居楠溪江流域,他们更期望后代儿孙能够继续“读书入仕,光宗耀祖”。“读可荣身,耕可致富”成为他们的宗族传统,世代相袭。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0802班 徐健伟 因此,他们在村落规划与建筑中极力追求文人所崇尚的恬静淡雅的品位、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质无华的气质。苍坡就是其中一个最杰出的一个例子。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由三条石砌成的台阶,叫三试阶,取意县(府、院)试、乡试、会试,分别为考秀才、举人、进士,是封建时代读书人为官的必由之路。紧接三试阶的是长 20米左右的进士坦,然后是七级石砌台阶。据苍坡宗谱记载,第十一世祖李仲因居官清廉、政绩昭著而受皇帝器重,官位连升七级,村人为纪念此事,特地修建了这七级石阶。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牌楼式样的苍坡溪门,也就是村子的大门。苍坡溪门可是大有讲究的。这个门始建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全由木料构筑而成,以大斗、小斗、托梁、挑檐建造,六层斗拱没有用一枚钉子,屋顶为重檐悬山式结构,显得端庄古朴。据说这道大门和日本“国宝级建筑”奈良东大寺的南大门如出一辙,不过那座大门的建造时间比苍坡溪门晚了XX年。这个门看起来很奇特,有人说他像龙,两边的灯笼就是他的眼睛,后面的街就是龙的身体,前面的那个池塘就是龙珠,寓意苍坡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那么也有人说他像老虎,不过寓意都一样,到底像什么,就得大家看看了。

  大家看这条街的这边有一块高高的突出的地方,古代文官遇此要下轿,武官则下马,从旁边绕过去,这高高隆起的地方就是让皇帝走的。

  大家往这边走,这是一个门槛,古代门槛越高越好,过这个门槛也是有讲究的,要遵循男左女右的跨法,好,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有许多的古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古树呢,大家往这边的标语上看,据说九祖李西很喜欢树,下令全村人不能砍树,而且也禁止把牛栓在树上,为了人村里的人信服,他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把自家的牛栓在树上,故意下令查明,查明为自己的牛后把牛杀了分给全村人。这是一个掏钱的造型,据说只要从上面走过去就会财源滚滚。

  大家看看这座碑,据说当年夏国英女士来到这里,特地写下了一首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先生特地题写,后来经过多方的努力刻成石碑放在这里,大家可以看一下。

  好,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小亭子,名叫望兄亭,初建于1128年。站在亭子里往村外的东南方向看,就是苍坡的“同胞村”方巷村了。那里的村头也有一座造型一摸一样的亭子,名叫送弟阁,两个亭子隔着阡陌纵横的田野遥遥相望。亭子的前方地上是一个灯笼的造型,大家看看像不像啊。

  关于这个亭子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苍坡李氏第七世祖李秋山和他弟弟李嘉木分家后,兄长迁居对岸的方巷村。然而兄弟两个感情很好,分家后仍频频往来,每每促膝长谈到深夜。后来,兄弟俩商定在苍坡村和方巷村各建一座亭阁,分手后,直到对方亭内升起灯笼表示已平安到家,兄弟两个才分别回家安歇。望兄亭有楠溪江古亭中少有的精致,特别是披檐,曲形的弧度放足,檐角飞翘,十分轻柔。两处亭阁四面开敞、八面来风,遥遥相对,情谊绵绵。据说曾经有台湾同胞特地来看这座亭子,一见之下,不禁两泪涟涟,真可谓“双亭隔水频相望,两地同源本弟兄。”

  现在请大家跟着我往这边走,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仁济庙。有意思的是,庙中供奉的不是菩萨,也不是本族始祖,而是一个叫作周处的人。据《世说新语》载,传说周处在年轻时横行乡里,为乡邻们切齿痛恨。后来他改邪归正,为乡里除害,最后战死沙场,是历代人们教育青年改恶从善的楷模。往这边走,这就是李氏大宗祠。我们先看看上面的永嘉文化,苍坡村历来人才辈出,现在也出了一个中科院院长。据说李氏祖先是在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为躲避闽中的战乱,从福建长溪迁居到永嘉灵山的。他先是被周家招为女婿,后来东迁约一公里,也就是现在苍坡所在的位置上建宅,逐渐繁衍成为一个村落。这里是苍坡、方巷两地(苍坡曾有李氏兄弟,在离苍坡不远的地方另建村庄,名为方巷村)宗族聚会、重大族事庆典的地方。凡参加三试“金榜题名”的族人均要披红戴花到此祭拜列祖列宗。现在大家抬头看看李氏宗祠的牌匾上“氏”字一旁多了一点,据说这不是笔误,有些人说是因为村中还有几个非李姓氏的人家,这一点表示接纳相容外姓人的意思,其实这种说法被村里的老人们所否决,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中国古代的书法讲究的是方正,氏字的钩太长了,为了让这个字变的方正。

  现在我们往这边走,苍坡整体布局是按照五行八卦和文房四宝的设计了。南宋国师李时日在设计村落的布局时设街为笔,正对着村外的笔架山;街边挖有方形的池塘,也就是“砚”;池塘边有巨型石条,是为墨碇;鹅卵石砌筑而成的正方形的村寨就是一张铺展开来的纸,四周开渠引溪水环绕村庄,以水克火。为什么要以水克火呢,研究过五行的都知道东边是木,木很容易着火;南边是火;西边的笔架山是金,金是用火炼出来的,北边是水,不过只有一条小溪,所以村子显得火气过旺,所以想要这个村子里的人有出息就必须以水能克火。大家走在这条街上有没有感觉街的中间向上拱,这就是笔街,大家往前看,那座山像不像笔架啊。我们现在去砚池看看,砚池也是用来克火的,古代有墨能克火的说法,所以就在这里设计了墨池,墨池的右边有三个小池塘,等一下我在带大家去看看,大家先看看这块石头,这就是磨石,磨石上有许多的小洞,有人说这是代号,古代分家有这么一个分法,就是大的儿子分出去,最小的儿子和父母住,随着时间的发展,有许多人都迁到外面了,不过在外面的苍坡人遇到苍坡人就是一这块石头上的洞来作为暗号的,离家的苍坡人只要记住这个石条上洞的个数就会在你遇到住在外边苍坡人的家白吃、白喝。这个石条还有一个用处,就是站在上面走一下你就会变得聪明,大家也可以试试。

  大家往这边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小的池塘,他们的功能从左往右是洗菜、洗衣服、洗马桶,洗菜这个池塘的后面是一个水井,大家不要担心他们不会相互渗透,更不会倒流,这就是砚池的独特之处。

  现在大家到博物管看看,这里有许多的农具,也有许多古代练武的器材,这就充分说明了耕读文化在这个神奇的苍坡村得到很好的发展,现在请大家先随便看看。

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西柏坡导游词-西柏坡导游词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062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