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读后感
在我国文学的天空中,有四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就是‘四大名着’,《三国演义》也是其中的一颗。这个暑假我就把这一颗星,“重游”了一遍。而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一篇了。
这一篇讲了在十八路英雄讨伐董卓的时候,势不可挡的先锋——孙坚,在攻打汜水关时被董卓大将华雄击败,之后,又先后斩杀了俞涉和潘凤两名大将,此时军中缺少良将,无人再去迎战,袁绍叹道:“要是颜良和文丑在就好了,那里还怕他小小华雄?”话音刚落,关羽从军中走出,说到:“小将愿去砍下华雄的脑袋!”此时关羽的官职只不过是小小的马弓手,袁绍认为关羽的官职太低,便生气地喝道:“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敌军笑话?”关羽大声说:“小将若杀不了华雄的脑袋,就请砍掉我的脑袋!”曹操看到关羽如此英勇,便为他辩解道:“华雄又不是我军将士,他怎么会知道此人是一名马弓手呢?”袁绍一听,无言可对,只好默许了。曹操又为关羽端上一杯热酒,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放在桌上说:“等我斩杀了华雄再喝吧。”说罢便提起大刀,上马前去与华雄决斗。关羽自幼习武,武艺高强,没一会就把华雄斩于马下,他提着华雄的头颅回到军中,把华雄的头往地下一扔,举起酒杯把酒一饮而尽,此时酒还是温热的。军中上下无不惊叹。
这篇故事让我感到了关羽的神勇,我也要像他一样,是永往直前不是像个匹夫往前冲。从此我的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都因为我的勇往直前给攻破了……
六年级:残忍521
二 : 读后感
读后感">
看了差不多一整天,终于完成了。是我近期内很少能够完全读完整的一本书。
这是我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看到的另一本关于阿富汗的书籍。
书中叙述从20世纪70年代,苏联攻占阿富汗到游击队内战,直到塔利班统治,卡尔扎伊成为总统,开始民主化进程,直到现在。这本书,让我深切了解[www.61k.com]了阿富汗人民遭受的苦难,在白色恐怖、没有尽头的恐怖统治下,那种普通百姓深深的绝望和无力感,同时还有那些直面死亡仍然坚持信仰、保持积极、乐观、坚强不屈的心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生死相依的支持。
我很庆幸我生活在1个和平的年代,比起那些生命都不能保障的人来说,我还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呢?但是好的环境并没有让我更有梦想和勇气,反倒是让我懒散、随波逐流,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奋斗的目标,只是无限制的陷入了纠结和郁闷的怪圈,我感到惭愧和叹息。
我突然想到了保尔柯察金的那句话: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很多年前,第一次听到这句话之际,没有任何感觉,反倒觉得这话说的有点矫情,跟那些伟大的口号一样华而不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有1种恐慌无形的伴随着我,我一面肆意的挥霍青春,一面承受着纠结焦虑,但是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是真的没有喜欢的东西,还是我只是害怕困难?如果没有深入去探讨,怎么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没有想过,我说我喜欢心理学,我是喜欢心理医生那种洞悉一切的通透感,还是真的希望去帮助他人更好的生活?如果我喜欢的话,我为什么没有坚持去学习、去研究?我不过是向往1种形象,但是不想付出努力。
还记得佳人的一句话: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成功,从来都没有捷径,更不能左顾右盼,选定1个方向,坚持下去。开始,坚持,不能无限制的开始,却从不坚持。
我非常喜欢这个书名:我不要死于一事无成。我不想当我老之际悔恨自己虚度年华,浪费光阴。
三 : 读后感
花开花落,人生起伏,却总有1种东西留下永恒;品读世态,体味生活,也总有1种东西记录世间百态;繁华浮躁,朴素清明,同样存在1种事物解析生活之理。毋需声音,也不必宣扬,静处一室,品读一本好书,也许我们会体会很多,收获不少。书味飘香,在读书的氛围中,思想升华,置身作家内心世界。“80后”作家中我欣赏韩寒,不仅是他的文字,更因他的性格。初看韩寒的文字,觉得笔锋犀利,一针见血(我先看的是他的《毒》,这是一本他前三本书的文摘集)。读《三重门》,我会为Susan与林雨翔的朦胧爱情所感动,甚至流泪。心心相通却无以表达,朦胧爱情之美就在于朦胧。而对于林雨翔的遭遇,我更觉可惜。热爱文学却无以发挥,被其余学习所羁绊,与现实中的韩寒极为相似。或许它打动人的地方就在这儿,韩寒受同龄读者爱戴的原因也在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永远是1个值得品读的话题.再读《三重门》时先觉得这本小说很像钱钟书的《围城》,无论是文笔,还是整体基调,主人公林雨翔与方鸿渐惊人得神似,其中雨翔对Susan的感情又颇像《天龙八部》中段誉对王语嫣的痴情。这本书里还有1个有趣的现象:主人公林雨翔的个性及为人处事的风格随着小说的进行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初中时的林雨翔性格温柔敦厚,较为单纯,学生气甚浓;进入高中后雨翔性格中的锋芒显现出来,和钱荣争得不亦乐乎,小说的风格也因此有所改变。小说和作者一起在成长,这是1种很独特的感觉。林雨翔的变化或许是青春期使然,不知韩寒的青春期是否与雨翔相似呢?
掩书细想一下,感觉韩寒与钱钟书的区[www.61k.com]别在于韩寒笔锋更加尖锐,书中更多地展露出社会灰色的一面,并且不留情地给予鞭挞和嘲笑。这也许是因为写作时代的不同,或者因为钱钟书是1个儒雅的学者(人离书本近了,离尘世自然就远了),而且他生性温和;韩寒是1个与众不同的学生(曾经是),是臣服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学子(包括我)中的异类,其中特深刻的思想如同一把利锥,直指社会。
四 : 《1984》读后感
乔治•奥威尔的《1984》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讲述了温斯顿在精神的摧残下选择了屈服。而所谓的屈服是指再折磨下对老大哥的扭曲性的盲目以及跟随,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本质: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假如有A、B、C三个国家,若A与B在打仗,那么都会与C国签订和平协议。无论是在战火连绵的情况下还是在签署了永久停战协议后,大国之间都是不可能互相在政治大局上干预,因此在现代战争中在永久的局面之中战争与和平是一回事。对于历史对于时代而言,社会总是有这么三个阶级:上级 中级 下级
在历史的反复浪潮之中总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王朝帝国演变都是因为上级想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压榨下级,中级因为不满上级的统治而进行反抗,与下级人民联盟推翻上级。当成功后就不再进行等级变革,而是由已经成为上级的原中级人民压榨下级。所以当社会等级已经初步形成甚至已经逐步走向完整,那么人人平等的目标似乎便不可能实现。等级制度或许不可或缺,在每一处有人居住的地方都会有上中下三个等级各司其职。所有政党的目标都是不朽,执政的政党都是要保持社会的机构以及制度不变以保证社会的永续发展。所有的政党都是根据前一个政党执政失败的经验并且在避免此类问题再出现,但腐败的政党却是在创造新的社会问题。人们不能没有领导者,所以社会问题不可能避免。要么在威胁下屈服,要么在坚持真理中死亡。执政的政党必须保持其正确性并且铲除所有异己的政党才能保证党的建设以及巩固发展。因而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组织,在其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顺从或者灭亡。在这一个矛盾的群体中想要坚持真理或者谋求生命,无疑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控制了人的思想就控制了国家,控制了国家就控制了人民。虽然所有的社会性质都有弊端,但没有坚持任何社会性质的社会就无法想象其发展的规划以及是否能在外部的革新以及内部的矛盾之中得到发展。
在这个实则充满矛盾的世界中,终会找到一个适合的发展规划以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By未知殇痛
本文标题:读后感-读后感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