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郭沫若无耻文人-郭沫若无耻文人

发布时间:2018-03-19 所属栏目:郭沫若无耻文人

一 : 郭沫若无耻文人

郭者,巴蜀乐山人也。壬辰岁其母梦豹而生,初名文豹,后名开贞,号尚武,长而自号曰沫若。郭父朝沛,乐山贾也,家资殷盛,不虑饥寒。沫若性聪敏,幼而能对,蒙学无不通,塾师异之。年十一,能诗,有异志。尝曰:高格自矜赏,何须蜂蝶谀。少年才名闻于乡里,人以为神童。

(www.61k.com。

年十六,游学蜀中,性甚疏狂。时聚朋类,白日纵酒,信口吟章,亦以狂生闻。

岁廿一,东度扶桑学西医邪术。尝恋倭人佐藤氏之女,呼"安娜"者,同居之。郭素喜西学,博览群书,宏然大观。岁廿七,作《凤凰涅盘》,时以为嘉。岁廿八,辑诗集,曰《女神》,声名轰然。

沫若共郁达夫、田寿昌善相约回沪,结创造社,行杂志文艺之事。周年,社废。佐藤之女携子去之归东瀛。沫若甚苦焉,遂信马列。

北伐起,沫若从戎,授行军主簿。民国四年,授广东中山劝学司。南昌兵变,沫若中途随军,叛入赤党。介公疾之,缉焉。沫若亡入东瀛,研甲骨文,著述颇丰。

沫若性反复,自命风流而无行,才高而品劣,尝交恶于文公鲁迅,鲁公鄙之:“流氓加才子”。郭怒而回诬曰:“老狗。”斯文扫地,忘形于人前,品劣之明证也。

倭奴侵华,妄吞***。沫若归国,著《战声集》。传檄天下,振呼抗日。沪淞之败,赴武汉。长沙陷,赴陪都。

皖南之变。沫若作杂剧《屈原》,褒屈子之高洁,诟宋玉之无行。一时争相传焉。

倭奴败降,神州内乱复起,国政日衰,介公民心渐去。沫若窥红朝得势,遂集党人,吁“民主”,诟时政。民国二十七年,沫若身赴俄狄莫斯科。无何,归,途歌曰"于今北国成灵琐,从此中华绝帝王";拜诣太祖,顿首复歌曰:"以吾皇之意见为意见"。自此宠于太祖。建国元年,使西夷布拉格。

沫若尝作《十批判书》,诟病祖龙。太祖不悦,诗而叱之,郭惶恐无地,遂作文以自渎,证天子圣明,臣罪当诛,后每论始皇辄赞之。

红朝初开,上授以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

沫若常侍太祖左右,甚得龙心。言必以阶级,歌必以太祖思想。常于人前颂赞太祖诗词为至善至美,以为荣耀。时,反胡风,则诟胡风;时,倡跃进,则歌跃进。媚骨天生,荼毒忠良,是以仕途亨通,一时无双。然其文华诗词,与其少时,判若两人矣,又以霸道显于学界,有饱学高士则妒而害之。学人皆畏而耻之,以为弄臣。

沫若善揣摩上意,八面玲珑。郭本喜杜诗,见太祖喜太白而恶子美,遂著书《李白与杜甫》,滥颂太白,卑蔑杜甫,太祖喜,以为忠良。

太祖尝御书一联,误书讹字。帝本不以为意,沫若辄曰:"此即吾皇革命之豪情也。"太祖文不以标点,沫若辄曰:"此即吾皇不羁之明证也。"呜呼,幼笑蜂蝶之谀、长慕凤凰浴火者,一朝庙堂,奈何谄佞至斯哉!

文革起,天下噤若寒蝉,举国不闻异声。沫若惧,恐一言以取祸,尝言欲自焚其旧稿思进步,若万死之囚盼新生。方数月,表忠心颂文革数焉。然祸犹加之,二子死于红祸,至周文正公护持,祸始稍弭。沫若初党林庄公,庄公覆灭,则媚江后。尝慷慨于万人前曰:"吾以陋诗献圣母皇后。"又多颂吕雉、武照,盛赞之,以证江后登基之前例也。臆!丧爱子而不敢痛,犹摇尾于凶徒之前,以今日量之,亦可怜矣。

太祖崩,文革止,江后之党幽闭。沫若遂诗"还有精生白骨, 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以媚时局。人多耻其反复,言辄唾之。

异史氏曰:沫若少有才名,博学多闻。观其文论,卓然成家。然其心逆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三姓家奴,身具五恶,终死而不悔,身死名灭,应为天下笑。先哲尝曰:文人当远政治。以沫若观之,信夫!

其少年,壮年反复,老而无行,一生寡廉鲜耻,饮上之溺如渴饮甘露,自求赐辱而饴然陶醉,著文等身,遗臭三代,其尝曰宋玉"无耻文人",由今观之,宋玉岂无耻哉?郭实无耻也!

二 : 千古第一无耻文人——郭沫若

原文地址:千古第一无耻文人——郭沫若作者:中国文人

楼主:风鸿寒 时间:2011-07-24

维我华夏始祖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黄帝崩,葬桥山。”(《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部的桥山之巅,号称“天下第一陵”,陵前有一亭,曰‘祭亭’,亭内一碑矗立,刻有“黄帝陵”三字,原为蒋题写于伟大的抗日卫国战争期间,1956年,原题被铲除,1963年修复桥山祭亭时就换成了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先生的墨宝。
  
   黄帝陵并郭氏题字的图片,近年收入中学历史课本,相信看到的人,应该很多了。
   郭沫若题写的三字实在是好,摇曳生姿,既美且媚,使人不禁联想起当年他在领袖伉俪面前款款摇动尾巴时的那份爱娇与丰采。
   说到郭沫若先生,那真是华夏文明2000年才出一个的国宝级人物,生平志业,可圈可点。
  现在留存有郭沫若初中时的一张成绩报告单:语文55分,不及格;修身,就是品德课,35分。一位叫做魏书生的‘教育家’曾以此事来说明‘一个人会发展,会变化。有些人在学校里是不行的,以后的发展恰恰是这方面很行’,我的认识正相反:郭氏当年的老师太有眼光了,从这么小的孩童身上,居然看出他在无耻无行方面所具备的无限的潜能。
  等到‘郭家有男初长成’,更是风神潇洒、倜傥不拘。郭早年的友人宗白华曾告诉郭晚年小友陈明远:“‘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里面,曾琦。。。等,都是四川人,曾与郭沫若同学。所以先前郭沫若嫖娼挟妓、搞同性恋、酗酒闹事、自暴自弃的不良行为,我也有所耳闻。1920年郭沫若有意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但是许多会员表示:‘士人无行,自古已多,今世学者尤多反复无常之小人。’。郭沫若终竟没有能够得到批准入会。”(《忘年交--我与郭沫若、田汉的交往》,陈明远著,学林出版社)
  当然,郭文豪的辉煌,集中体现在他的晚年。48年,他发表《斥反动文艺》雄文,跟在刺刀后面,对沈从文、萧乾诸先生破口大骂,逼得沈先生割腕自杀,侥幸未死。
  50年代后,郭老凭藉自己在政治、文化舞台的精彩演出,荣膺‘京城四大不要脸’之首的高贵称号,不过,把郭老与冯友兰、魏建功诸人等量齐观,未免辱没了他。还是林语堂的月旦更公道:“郭沫若集天下肉麻之大成”。
  鲁迅死的太早,见不到郭文豪后来的大手笔、大功业,仅评以“才子加流氓”,把人看得小了。至于苏雪林女士称鲁迅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更是胡说八道——有郭老在,这顶桂冠怎么也落不到鲁迅头上!
   就是这样一个人,把他的墨宝涂写在华夏始祖黄帝的陵前!
   为何要以这种方式、如此羞辱糟践我们的祖先?
   《明史。魏忠贤传》:“群小益求媚”,“相率归忠贤,称义儿”,‘监生陆万龄至请以忠贤配孔子’。明天启6年(公元1626年),魏忠贤的生祠在国子监建成,配享孔庙。300年后,郭沫若题字‘黄帝陵’。此为中国历史上最可耻最可悲的两大文化事件,效果只有一个:最大程度地羞辱这个民族的先祖先哲。
  郭沫若生平,不仅无耻无行,并且还是那传说中的‘汉奸文人’。1950年,外蒙在北极熊罗刹鬼的操弄下,彻底脱离中国,获得‘独立’,成为苏联的附庸国。当年,郭老发表《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外蒙古独立?》一文,为祖国领土被人攘夺了1/7(156万平方公里)而欢呼:“反动分子企图煽动某些中国人的大汉族主义的感情,反对外蒙古人民建立自主的人民国家。。。。我们假如是站在大公无私地立场,我们倒应该向外蒙古人民告罪、向外蒙古人民致敬、向外蒙古人民学习地。更那里有什么理由跟在美帝国主义和蒋XX反动地后面,来对苏联‘愤慨’呢?”
   这个人,真的是黄帝子孙吗?应该另有‘洋祖宗’罢?或许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又或者他是八国联军侵华时俄国人留下的孽种?
   为何要请这样一个‘国际友人’,把他的字题写在华夏祖先的陵前?
  要论书法,蔡京、严嵩的书法都要比郭老更佳,尽可以从他们留存笔墨中集出‘黄帝陵’三字啊!二人固属奸佞,毕竟不曾无耻到歌颂祖国领土的失丧!
  为炎帝陵题写‘人文初祖’匾的,不是文人,是武夫程潜。程将军历仕二朝,风光无限。实为洞明时务之俊杰、改换门庭之样板。他与郭老都是在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风云人物。按照中国传统的‘正史’观念,郭沫若当之无愧要迈入《佞臣传》,不知道程潜大将军会被记录到哪一类的记传中?
   将这样两个人的翰墨,题写到炎黄二帝的陵前,是要向我们的先祖传递一种什么样的讯息?
  
  
   二
  
  金庸在《射雕。后记》结尾处写道:“宋濂是明初有大名的学者,朱元璋的皇太子的老师,号称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但明人治学粗疏,宋濂奉皇帝之命主持修《元史》,六个月就编好了。。。。单是从宋濂题画、随手一挥便相差六十年一事,便可想得到《元史》中的错误百出。但宋濂为人忠直有气节,决不拍朱元璋的马屁,做人的品格是很高的。”
  
  
   在平易的叙事后面,郭老的高大形象不是已经呼之欲出了吗?
  朱元璋称帝后命宋濂为文学顾问、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当时朝廷祭祀、诏谕、封赐文章大多由他执笔。累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被朱皇帝称作“开国文臣之首”。郭沫若49年后一直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位居科学、艺术两界首席,官方将其定位为‘鲁迅死后的文化旗手’,还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也是‘文学侍从之臣’‘开国文臣之首’。
  郭沫若确如前任‘旗手’鲁迅所言是“太聪明”了,其‘治学之粗疏’,当然也就后来居上,比宋濂厉害多了。他能从安阳挖出的几具殉葬尸体身上得出商朝为‘奴隶社会’的结论,难道他真的不知道直到满清,人殉之事,也还不曾绝迹?一方面他口齿轻薄,对钱穆先生极尽挖苦讽诮之能事,又不声不响的在自己的《十批判书》中大量剽窃钱先生《先秦诸子系年》的学术创见。
  郭沫若在1952年发表《金文丛考弁言》,厚颜夸称自己的研究目的在于推倒胡适先生的学术宗师地位(取而代之?),却将胡先生一封英文信中的“GOVERNOR”(州长)一词翻译成“格法诺”,当作一个人的名字,腾笑万邦、贻羞士林。。。。
  
   宋濂与郭老相似处太多,但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对领袖的态度。
  郭沫若有一篇《红旗跃过河江》的文章:“主席并无心成为诗家或词家,但他的诗词却成了诗词的顶峰。主席更无心成为书家,但他的墨迹却成了书法的顶峰。例如这首《清平乐》的墨迹而论,‘黄粱’写作‘黄梁’,无心中粱字简化了。龙岩多写一个龙字。‘分田分地真忙’下没有句点。这就是随意挥洒的证据。然而这幅字写得多麽生动,多麽潇洒,多麽磊落。每一个字和整个篇幅都充满了豪放不羁的革命气韵。在这里给我们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人,乃至从事任何工作的人,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抓活的思想第一,四个第一”。无非是伟人无意间写了两个错别字,郭老居然也能从中获得忒多‘启示’,王元化先生惊叹:“这话又说得何其肉麻!”
  郭老的这份孺慕仰戴之心,非仅敬献给毛本人,1967年6月5日,在亚非作家常设局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5周年讨论会上,郭沫若致了题为《做一辈子毛主席的好学生》的闭幕词。在向毛泽东表了忠心之后,感觉到意犹未尽,郭沫若竟即席朗诵了一首诗《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
   “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金庸言:“宋濂为人忠直有气节,决不拍朱元璋的马屁,做人的品格是很高的。”至于郭老做人的品格,那还用说吗?
  或谓:金庸在〈射雕。后记〉中并无一语提及郭老啊?实则,借古讽今,本是文人结习,这种事,金庸做的多了去了。郭老本人40年代的〈十批判书。论秦始皇〉以及吴晗的〈朱元璋传〉也无一字提到蒋中正,后来皆坦陈:‘是影射蒋的’。要论蒋这老混蛋,真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让人讽刺挖苦如此,他居然傻不啦叽地懵然不知,或者知道了也根本不拿当回事。后来还多亏毛看不下眼,批评郭、吴二人对两位大皇帝不公正,二公迅速表态、修改,急急如律令。
  金庸写〈射雕。后记〉是在一九七五年,此前两年,围绕始皇帝与〈十批判书〉,发生了太多故事,郭老的忠顺驯良得以集中展现,我感觉金庸讲宋濂这段话,其实是在讥刺郭老,其故在此。
  1973年春,毛写了一首批评郭沫若的顺口溜:“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又命人赶排了大字体的《十书》,供“评法批儒”之用。8月5日,毛又让江记录下他的新作《读〈封建论〉·赠郭老》一诗: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郭沫若乃于1974年2月,抱病写下两首七律呈毛,诗中郭老作了一番诚恳的“自我批判”,毫无保留地接受了毛对自己的批评,“判宣孔二有余辜”,“十批大错明如火”两句,彻底推番了自己多年来所坚持的学术观点,无条件地向政治权威低下了头。
  原先郭氏将中国古代社会奴隶与封建制的分期放在秦汉之交,后来改为春秋战国之交,这样秦始皇就不再是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表,而成为新兴封建阶级的代表。同时,他还为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暴政的统治者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一一翻案,以呼应毛的思路。
  现今很多人撰文仍是开口闭口“中国奴隶、封建社会如何如何”,实则,华夏之社会形态与欧罗巴根本不同,马克思本人也压根儿就没有把东方国家放在这个框架之中,而专有“亚细亚的”范畴。用欧洲的概念套在中国头上,完全张冠李戴、通盘错误。
    1974年1月25日,江青在“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上点名批评郭沫若,两次让这位82岁的老人站起来蒙受羞辱。郭老安之若素。。。
  在金庸写〈射雕。后记〉的第二年,郭老的表演更叫精彩。1976年5月12日,他跟风“批邓”:“四海《通知》遍,文ge卷风云。阶级斗争纲举,打倒刘和林。。。走资派,奋螳臂,邓xiaoping,妄图倒退。奈翻案不得人心、三项为纲批透,复辟罪行怒讨,动地走雷霆。。。”,此后,风云突变,四人就逮,郭老立马转向:“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两首词相差不足半年,用的还都是同一词牌〈水调歌头〉。
   不由人不像陈凯歌那样惊呼:“人怎么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
   是这个人的手泽,题写在我们祖先的陵前。。。。
  我看过的金庸文字中,提到郭老的,其实不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写于66年的5月6日的《明报》社评《郭沫若认错求饶》,此前郭老表态‘自己过往作品应全部烧毁’,‘求饶’2字,郭老的光辉已是描摹地穷形尽相了。
   明白了这些,才能理解:何以陈寅恪先生殚晚年心力撰〈柳如是〉,为一个妓女树碑立传、称赞她的气节了。
  郭沫若的无耻,如他在男女关系上的失德失格,毕竟于国族关系不大。问题是:此人为国家的‘文化旗手’‘学界祭酒’垂30年。华夏文人士大夫的气节,至此人,扫地以尽,而自炎黄、周孔以降,民族的传统道德亦如雨打风吹去。我们不得不承认:郭沫若所代表的那种为生存为往上攀爬而完全不顾廉耻、不择手段的精神,在今天几乎成为主流价值观。在‘小煤窑’、‘假奶粉’‘克拉玛依之火’‘学术腐败’。。。等等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到郭老的精神正熠熠生辉。
  最近贾平凹在文联会议上的即席发言,就颇具当年郭老的神韵,可惜天不从人愿,这次陕西平娃子未得接过郭老的枪,当上文联主席,想郭老死而有灵,(www.61k.com]亦当抱恨于九泉。
  将今日道德沦丧之责全部推倒郭沫若头上,那是太抬举他了。但郭沫若无从像彼拉多总督一样,自我撇清:“流这民族的血,罪不在我!”
   这个人姿媚的墨迹,题写在黄帝的陵前,是要向我们的先祖传递一种什么样的讯息?

三 : 郭沫若:文人无骨此公最,此生声名万世休

听说四川乐山要花三千多万为郭沫若修纪念馆。。。。。。

中国的文人千千万万,大抵上却只可以分为2种:1种是有骨气的文人,我们称这样的文人为清高文人;另1种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我们称这样的文人为无良文人。
  很显然,在建国前,有骨气的文人还是很多的,在建国后,没骨气的文人多了起来。但论最没有骨气,还是郭沫若。
  当然,我们还得承认郭沫若是有才气的,算是1个才子,然而笔者在上高中时,曾经听语文老师这样评价郭沫若:此君不过一才子加流氓而已,言下之意是郭沫若有才无德。后来才知道此语是鲁迅评价郭沫若的。
  好1个流氓加才子,我虽然不喜欢鲁迅,却也要为他的这句话鼓掌了。郭沫若的确是个流氓,前期是个生活和文学上的流氓,最过份的行为也就是抛家弃子,算是私德有亏,但终无大碍,最多不过是清誉有损而已。后期则成为1个政治上的流氓,这可不止是私德有亏,而是德行全无。这时候的郭沫若表现为见风使舵,全无文人的半分清高,剩下的只有诌媚奉迎。就好比五国十代时的长乐老冯道。
  读一下郭沫若在大跃进和文革时的诗词,恐怕稍有良知的人,都会有不堪入目之感。郭沫若好歹也算一有名声的文人,居然作出样无耻的诗词来,恐怕以后会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曾经有人说过,当自己不能说真话时,至少可以保持沉默。在面对逆境下,郭沫若不但没有说一句真话,甚至连沉默都不能保持,这还能叫知识份子吗?如果样的人也能叫知识份子,这只能是知识份子的悲哀。稍有良知,稍有正常人格的知识份子,会说出郭沫若这样的话来?会做出郭沫若这样的事来?
  不要用蒙蔽的借口来替郭沫若说话,也不要以违心之论来替郭沫若开脱,他已经是1个成年人了。写出那样无耻的诗来,自然要有承受后世评论的心理准备。
  不可否认的是,郭沫若通过当年的一系列行为,为自己赢得了荣华富贵,也让自己红得发紫,成为一代圣人。可是现在又有几人记得郭沫若,又有几人记得浩然?又有几个记得8个样板戏?他们都已经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郭沫若一定是忘记了一件事,那就是历史终究是公正的。现在郭沫若的无耻事迹被更多的人知晓,只怕一生清名就这样休了,无人能记得郭沫若到底写过什么大作,人们只记得郭沫若建国后的一言一行。为一时荣华富贵,而不顾万世声名,郭沫若可谓愚味之极,这也就是利令智昏的道理吧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重新评估起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人来,而郭沫若、浩然、丁玲等一时风光无限的人物却渐渐被人们所淡忘。因为人们已经知道什么样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真正的文人又该是怎样子的。政治只能暂时操纵文学,却不能永远[www.61k.com]操纵文学,而这就是政治文学家们的宿命。在1个开明的时代,政治终究是要让位给人性,只有人性才是永恒的。可惜郭沫若们永远不会明白这个道理,现在的周梅森们也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以后历史一定会这样记载郭沫若:文人中最没有骨气最没有良知的文人

四 : 文人无行:尤其是郭沫若!_芹洲野老

文人无行:尤其是郭沫若!_芹洲野老



郭沫若风流史:

六位红颜11子女今何在(图)

文章来源:李奉先于2014-10-1421:25:03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但郭沫若在中共建政前后的表现,饱受争议和质疑,如鲁迅和林语堂都曾公开批评郭沫若的品行。除此之外,郭沫若本人的情感生活较之其政治生涯同样丰富多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郭沫若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就为不少人所诟病。作家李奉先与个人博客发表文章《郭沫若6个婚恋女人十一个子女今何在》,盘点郭沫若风流情史。

媒妁之约——张琼华
郭沫若,四川乐山沙湾镇人,本名郭开贞。1912年旧历正月十五日,20岁的郭开贞奉父母之命,和苏溪张家的姑娘琼华结婚。郭开贞本以为新娘子会像三嫂一般美丽清新,哪料大失所望,且不说三寸金莲,掀开新娘子的头巾,朝天猩猩鼻孔。第二天随新娘子回家,发现她还抽水烟,更增了他心里的不快。这两天的婚礼,对他来说是名副其实的“结婚受难记”。
张琼华从入门的第一天起,就尝到了“无夫即无主”的难处。婚后第五天,郁郁寡欢的郭开贞便坐船去成都了。这一年的暑假曾回家居住,但他每天晚上都睡在厢房的长凳上,绝不和张琼华同房。她便作为有名无实的郭沫若的原配妻子恪守妇道,成了1个不折不扣的活寡妇,1个地地道道的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但这位被重重封建礼教紧紧束缚的女子,独守闺房,孝敬公婆,对郭沫若从未产生过哀怨的情绪。于1980年在孤独中病逝,竟享高寿90岁。
异国之恋——佐藤富子(安娜)
1916年8月初的一天,郭沫若从冈山来到东京。他这次到东京来,是为不久前去世的友人陈龙骥料理后事的。他来到陈龙骥曾经住过的京桥区圣路加病院,在洁白又宁静的走廊里,无意中见到了一位年轻的看护。她的身高约有1米67左右,体态丰润,皮肤白嫩。这就是佐藤富子。
她生于1895年,仙台人,爸爸是位牧师。在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堂毕业后,富子立志献身于慈善事业,不顾父母的反对,只身一人从仙台来到东京,在京桥区圣路加病院当了看护。既在国内饱受包办婚姻之苦,又在异邦备受欺侮之痛,这时的郭沫若恰如在苦难中遇着了圣母玛丽亚,万分感动。
郭沫若当即给佐藤富子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我在医院大门口看见您的时候,我立刻产生了就好像是看到圣母玛丽亚那样的心情,我爱上了您…”他把心中蕴蓄已久的话鼓足勇气说了出来:“市谷的女医学校每年3月招生,时间紧迫,病院里整天忙碌不休,没有准备的余暇。我看你索性把病院生活早早牺牲了,同我到冈山同居,一面从事准备,好不好?”
佐藤富子答应了郭沫若的要求。郭沫若得到了佐藤富子的爱情,多年来心中无限大的缺陷,终于得到弥补。他给她取了个圣洁的名字:安娜。
为这,在他们的第1个儿子出世后,佐藤甚至与父母断绝了关系。但这段浪漫甚至富有一些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最终以安娜的人生悲剧而告终。
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后,安娜甚至连追悼会的新闻报道也没有看。安娜膝下的子女,对郭沫若更是不敬而远之。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爸爸:“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一言既出,四座皆惊。
“革命伴侣”——安琳(彭漪兰)
现在许多专家学者将原因归结为郭沫若的私生活问题。确实,这里不多详述。典型的案例如: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安琳。

郭沫若在广东大学任文学院长时,安琳在预科读书。1个是师长,1个是学生;1个是著名的诗人,1个是风华正茂的女青年。在校园里,在各种集会上,他们2个人时常见面,但并没有直接的交往。头年10月,安琳由广州来到武汉,在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工作。其时,郭沫若已经升任政治部的副主任,军衔是中将。当时武汉盛行着1种“要恋爱”的风气,“单身女子若不和人恋爱,几乎罪同反革命——至少也是封建思想的余孽。”
1927年10月,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两人度过短暂的蜜月时光,后来此事无疾而终,安琳下落不明。安琳,原名彭漪兰。
郭沫若曾经在日本渡过漫长的留学生活,并且,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整整十年,可以说,郭沫若青春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了日本。
这个被鲁迅骂作“流氓加才子”的大文豪,留给后人传闻颇多。譬如还有于立忱、于立群姐妹俩:
回到上海后自缢身亡的于立忱
郭沫若在日本玩得更大的当属和于立忱之间的一段情。于立忱出身于名门,是民国初年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于立忱,亭亭玉立,大家闰秀。作为《大公报》记者,大约在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在东京的日子里,郭、于两人过从甚密,据说于立忱后来参加东京的示威游行,高喊反日口号,被日方驱逐。
在回上海不久的1937年5月,于立忱突然自杀,留下了“如此家园、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的绝命词。于立忱之死,至今仍是1个迷,但与郭沫若有密切关系,这点不容置疑。据谢冰莹的回忆,于立忱曾经为郭沫若而堕胎,郭沫若拚命追求于立忱三年,口口声声称与安娜没有感情,决心要摆脱安娜,但于立忱怀孕后,郭态度突然改变,吞吞吐吐敷衍。
谢冰莹的回忆是一家孤证,可信度如何,仍有待继续考证。但于立忱的自杀,是郭沫若一块难以摆脱的心病。
忘年之交——于立群
好像是命运的安排,郭沫若从日本回到上海后不久,便与小他24岁的于立群相识了。第一次见面,于立群给郭沫若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仅仅20来岁,梳两条小辫,穿一身蓝布衣衫,面孔被阳光晒得半黑,就和乡下姑娘那样。作为一名女演员,她在电影界已经能够自立,却丝毫没有感染到时髦气息。言谈举止稳重端庄,绝无一般女明星的轻浮与浅薄。
郭沫若之所以对于立群一见如故,还有1个重要原因:她是于立忱的胞妹。
他们共生四男二女,于立群1979年3月缢死于北京故居。
被迫分手的黄定慧
黄慕兰(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命时期的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尚健在,定居山西省。
郭沫若的11个子女今何在?
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夫人有三任。原配夫人张琼华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无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病逝止。再就是于立群,(1916—1976)被称为“抗战夫人”。
安娜的5个子女是: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儿淑子,四儿志鸿。于立群的6个子女:儿子——汉英、世英、民英,女儿——庶英、平英,最小的1个儿子名不见经传。其中三儿子民英在“文(和)革”中自杀,二儿子世英于1968年在北京农业大学被殴打致死。其余的,现简单介绍如下:
长子郭和夫(1917—1994):化学物理所创始人,著名化学物理学家,生前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全国化学会、化工学会理事,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
次子郭博:颇有乃父之风郭博(1920—),著名建筑设计师和摄影家。
五子郭汉英,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是郭沫若先生与夫人于立群所生的最大的1个孩子。郭汉英在郭沫若先生的七个儿子中,排行第五。1964年郭汉英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后转至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从事过核理论、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粒子物理、场论以及计算物理的研究。
六子郭世英(1942—1968),在郭沫若先生的十一个子女中他排行第八,在郭沫若先生的七个公子中,他排行第六。1942年出生在陪都重庆。自幼聪明过人,才华出众的郭世英经过打磨之后本来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然而一场“文化大革命”使这个“最具人性魅力”的青年(作家、哲学家周国平语)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死时年仅26岁。
二女郭庶英,现任北京市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总经理。在郭沫若先生的3个女儿中排行老二。在郭老与于立群女士的六个孩子中也排行第二。郭老一生工作虽然很忙,但他十分关心和疼爱自己的子女。在郭老的十一个子女中,郭庶英是最受郭老疼爱的1个。
写至此,仍为文中可悲的安娜一叹。想当年郭沫若在文章中描绘了他如何依依惜别,如何亲吻安娜的额头,如此凝视熟睡的孩子,如何忍痛抛家弃小投身抗日洪流等等,写得缠绵,写得摧人泪下,有诗为证: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郭沫若的这套春秋笔法,安娜在晚年给予明确的否定。郭沫若是瞒着安娜,偷偷回到了中国。作为安娜,身为郭家的人,死为郭家的鬼,风风雨雨那么多年,共度难关,对于郭沫若回国抗日的主张,安娜肯定会做出尊重的选择。后来,郭沫若对不住安娜,他实在是没有脸面面对安娜。
1994年8月,安娜在上海去世,享年百岁。安娜结束了她波澜起伏的一生,但她对郭沫若的爱与恨,作为1个永恒的话题,仍将延续下去……

本文标题:郭沫若无耻文人-郭沫若无耻文人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621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