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改写《观刈麦》作文(3篇)
第一篇:
农家很少有清闲的时间,现在是五月,该收麦子了,他们比平常还要忙许多,站在麦地旁,看见了大片大片成熟的麦子,覆盖着田垄,清风吹来,整个麦田顿时变成了金色的海洋,看着这金色的波涛,心中也起了波阑,想着农民一家一定过着快乐生活。瞧!这么好的年成!
远处起来一位妇女,她担着用竹篮盛的饭,看着她蜡黄的脸色,瘦弱的身体,心里不免有一丝疑惑,随后跟着提汤食的小孩也是又干又瘦,带着疑问我随他们一道来到南冈。
到了!可我看见的是一个个光膀赤脚,皮肤黝黑,体形很瘦的丁壮年,他们汗流浃背,双脚被赤热的大地烤着,强烈的阳光炙烤着他们的脊背。但他们仍不知疲倦地抢着时间。这时,一位衣服上全是补丁的妇女,她抱着孩子,一手在捡田里的麦穗,一只胳膊挎着破破烂烂的筐子。四处打听才得知,原来她家的田地都缴纳了租税,只能用这样麦穗来充饥了!我不禁潸然泪下,看着她,我疑虑顿消。
唉,我到底有什么功德,一年有三百石米的薪俸,却不从事农业生产,每年年底都有剩余的粮食。想到这里,我心中涌出一股愧疚之感。唉!这件事使我整天都不能忘怀哪!
第二篇:
改写《观刈麦》
华罗庚实验学校七(1)许诺
五月又到了。浓重的盛夏的色彩在天空、田野上渲染开来,一阵阵暑风洋溢着阵阵淡淡的麦香。五月。收割小麦的季节。一片金黄将路人的视线吸引在田间,像装满了磁铁一样的莫名吸引力。阳光烘烤着地面,似乎也像暖气、桑拿一样蒸发着路人、农民的水分,在大片大片空旷的金黄中,偶尔会看到几个农夫,头也不抬地用力挥舞着镰刀,而他们的脸上,脖颈上,是闪耀着光泽的——那是汗水在阳光下的颜色。
忽然,一阵南风吹过,只看见一片金色的海,泛起着微波,颇有点“铺天盖地”的气势,瞬间吞噬了田间的人影。隐约看见在田间泥泞的小路上,一位妇女提着一个篮子来给田间劳作的丈夫送饭菜来吃,身旁一位瘦削的孩子紧紧地跟着他的母亲,手中提着用壶装的饮料。顺着他们炙热的目光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个男人正在南冈辛辛苦苦的割麦。泥土滚烫地烘着双脚,像火一样的烈日烘烤着脊背。明明已经累得精疲力竭却还不觉得炎热,只为珍惜夏天白昼的时间长,可以多收割一点麦子。
又看见了一位贫村妇,手中抱着孩子走到田垅旁,那孩子完全没有正常婴儿应有的白皙,可爱,却瘦的只剩下皮包骨头,一双水灵的大眼睛深凹进脸颊,有一种说不出的愁苦。那位黑瘦的农妇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粒,左手悬挂着一个破筐,弯下腰来捡拾路边的麦粒,哀怨的眼神中浓郁的无可奈何不言而喻。“这位大哥,因为缴纳租税田地早就已经卖光了,只好拾这麦穗来填饱肚子。哎,这世道让人怎么活啊。”在割麦人关切的询问下,贫妇叹答道。她很努力地想挤出一个微笑,但是一丝愁苦却油然而生。“是啊……”割麦人凝神沉思了一会儿之后,长长地叹息了一声。
农民这么辛辛苦苦的劳作最后却只能落到拾麦穗的下场,而今我有什么功德,竟然不用从事种田和植桑,做官的吏禄三百石,到了年底尚且有余粮,这可真是令人羞愧难当啊!
指导老师马云
五月之歌
——改写《观刈麦》
华罗庚实验学校七(1)班胡昕
太阳,虽然挂在天际,但只好像是悬在人的头顶上,好大,好圆,好亮。
白居易走向农田,很热,他移动地很缓慢——就是如此,他也已经出了不少汗了。
这是五月,生机蓬勃的季节,从事农耕的人家一年到头都没有什么空闲的日子,更何况五月,初夏是他们最繁忙的时节了,熏风轻伏,拂过人脸,没有带来一丝清凉,却使人更添几颗汗珠。伏过小麦田,那麦田飘柔波动,好似长发轻扬。昨夜阵风南起,可以想象,那沉甸甸的麦穗,成片地倾倒,覆盖住了整块麦地,掀起层层金黄的麦浪,现在,又一阵风起,麦子几乎被吹得匍匐在地,那迷人的金色上,又被月光撒上了一层极细的碎金,闪烁、跳跃、灵动、一派金碧辉煌的景象。
村姑、妇女们穿着打着补丁的旧衣裳,扎着头巾用一根竹杆挑着旧竹篮,竹篮中盛着饭菜,竹篮上盖着一只斗笠,这是细心的女子为丈夫准备来遮阳的,妇女们的孩子穿着脏旧的衣服,底要被磨掉的鞋,手提着饮料,跟随着母亲,他们的汗水爬上了劲根,腰慢慢弯了下去,但还是要为南风的男子送饭菜去。正在辛勤割种的农民们挥汗如雨,在烈日的毒烤下脊背发烫,灼烧似地疼痛,土地也烫得可以烧饭,使他们的脚像放入蒸炉一般烫,闷热、难受。他们的汗却是滴不光的,早已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可以不断流,他们的力气好似用尽了,却又好似不知炎热一样地收割麦子,可还是希望夏天再长一些,可以供他们龙口夺粮。
有一位衣衫褴褛的穷苦妇女抱着孩子站在一旁,她的孩子哭闹着喊饿,她神色焦急,急出了泪水,她用右手拾取田中的麦穗,左手臂上挂着一只盛麦穗的破篮子,可里面的麦穗却只有一点点,贫妇人对割麦者苦诉:“家中的田地都用作缴税了,我只能拾些麦穗来填充饥肠,喂养我那可怜的正长身体的孩子,为什么我们是劳无所获,官员却是不劳而获啊,真不公平!”割麦者纷纷絮语,说不尽那世道黑暗,令人无可奈何又让人听见深感悲伤。
白居易惭愧地望着农民的脸,黝黑,那晶莹的,不知是汗是泪,他想自己没什么功劳,却不从事农业,一年薪俸有三百石,年底还有余粮,他惭愧得整天难忘。
劳作的农民竟不再恸哭,而是唱起了民歌,气壮山河的歌,声音洪亮如钟,旋律悠扬,抑扬顿挫,这就是五月之歌,饱含着劳动者的无比酸楚与心痛,与此同时官员们正悠闲地坐在酒楼中,看着表演,听着舞女迷人的小调。
指导老师马云
二 : 《观刈麦》改写600字作文
小编导语:《观刈麦》改写,用自己的文字重新写《观刈麦》,农民这么辛辛苦苦的劳作最后却只能落到拾麦穗的下场,而今我有什么功德,竟然不用从事种田和植桑,做官的吏禄三百石,到了年底尚且有余粮,这可真是令人羞愧难当啊!更多续写改写的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五月又到了。浓重的盛夏的色彩在天空、田野上渲染开来,一阵阵暑风洋溢着阵阵淡淡的麦香。五月。收割小麦的季节。一片金黄将路人的视线吸引在田间,像装满了磁铁一样的莫名吸引力。阳光烘烤着地面,似乎也像暖气、桑拿一样蒸发着路人、农民的水分,在大片大片空旷的金黄中,偶尔会看到几个农夫,头也不抬地用力挥舞着镰刀,而他们的脸上,脖颈上,是闪耀着光泽的——那是汗水在阳光下的颜色。
忽然,一阵南风吹过,只看见一片金色的海,泛起着微波,颇有点“铺天盖地”的气势,瞬间吞噬了田间的人影。隐约看见在田间泥泞的小路上,一位妇女提着一个篮子来给田间劳作的丈夫送饭菜来吃,身旁一位瘦削的孩子紧紧地跟着他的母亲,手中提着用壶装的饮料。顺着他们炙热的目光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个男人正在南冈辛辛苦苦的割麦。泥土滚烫地烘着双脚,像火一样的烈日烘烤着脊背。明明已经累得精疲力竭却还不觉得炎热,只为珍惜夏天白昼的时间长,可以多收割一点麦子。
又看见了一位贫村妇,手中抱着孩子走到田垅旁,那孩子完全没有正常婴儿应有的白皙,可爱,却瘦的只剩下皮包骨头,一双水灵的大眼睛深凹进脸颊,有一种说不出的愁苦。那位黑瘦的农妇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粒,左手悬挂着一个破筐,弯下腰来捡拾路边的麦粒,哀怨的眼神中浓郁的无可奈何不言而喻。“这位大哥,因为缴纳租税田地早就已经卖光了,只好拾这麦穗来填饱肚子。哎,这世道让人怎么活啊。”在割麦人关切的询问下,贫妇叹答道。她很努力地想挤出一个微笑,但是一丝愁苦却油然而生。“是啊……”割麦人凝神沉思了一会儿之后,长长地叹息了一声。
农民这么辛辛苦苦的劳作最后却只能落到拾麦穗的下场,而今我有什么功德,竟然不用从事种田和植桑,做官的吏禄三百石,到了年底尚且有余粮,这可真是令人羞愧难当啊!
扩展:观刈麦改写600字 / 观刈麦改写 / 观刈麦改写成现代文
三 : 《观刈麦》:《观刈麦》-诗词正文,《观刈麦》-注释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的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观刈麦_《观刈麦》 -诗词正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白居易画像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_《观刈麦》 -注释
刈(yì):割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
《观刈麦》诗意图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箪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hè):肩挑,箪(dān)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
秉(bǐng):拿着
曾不:从未
农桑:农耕和蚕桑
岁晏(yàn):岁末.晏,晚
石(dàn):重量单位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gāng):地名。
但:只。
惜:盼望。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悬:挎着。
敝(bì)筐:破篮子。
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了“之”)。为:为了。
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念此:想到这些。
尽日:整天,终日。
观刈麦_《观刈麦》 -引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
观刈麦_《观刈麦》 -译文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起,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在南冈操劳。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火似的太阳炙烤。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漫长的夏日。
更有那些穷苦的妇人,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我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能遗忘。
观刈麦_《观刈麦》 -作品介绍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接下来又描写了另1种令人心酸的情景:1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2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观刈麦_《观刈麦》 -创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1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观刈麦_《观刈麦》 -作品赏析
观刈麦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祖母、母亲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1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1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1个层次的人。她左手抱着1个孩子,臂弯里挂着1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但她没有办法,当时正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作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读者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这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1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1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皇帝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1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而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又有可能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诗人自己摆进去,觉得他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问心有愧。白居易的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全诗在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作者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2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2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观刈麦_《观刈麦》 -作者简单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本文标题: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改写《观刈麦》作文(3篇)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4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