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网友奇闻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出的答复:
这样的爱情,希望渺茫,卑躬屈膝,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烈奔放。
当你没爱过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永远都不能真正理解她。
网友蒙面大侠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出的答复:
和绝大多数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作品一样,看电影的感觉不如看书好。
具体到这部作品,小说的基本内容都是心理描写,那种现实和心理上的巨大反差震撼非常强烈,这是小说的主题,也是小说最核心的亮点。但是电影则是靠外在表现来体现女主对男主的爱的,对比不算非常突出,小说里的亮点在电影中没有表现出来,而电影本身又没有创造新的亮点,所以电影看起来比较平淡。男女主角的表演都属于中规中矩,尤其是女主,个人觉得应该还是有可创造的空间的,但是徐的表演并无特别之处。
网友蒙面大侠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出的答复:
私心贴一篇个人很喜欢的我叶三的影评,和大家分享。我只是搬运工~
忍把浮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其他
作为一个无聊人士,我的阅读方式是发散型的。比如说,因为读金庸的《侠客行》而背下了李白“赵客缦胡缨”,进而精读《史记》“公子列传”;看了些古文,便翻了翻《说文解字》,进而又瞄了些甲骨文,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这便是我与郭沫若的差距所在。想来郭沫若不至于需要武侠小说的启蒙。
正因有着这样的阅读习性,我才会在《盲井》,《孔雀》之前先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都是因为茨威格。
看完《来信》一片之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成语词典“南橘北枳”词条下,可以增加这样一条例证:参见文学作品改编之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的第二个想法则有关于电影海报上的如许字样:“获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我国导演最高国际奖项”。关于后半句,姑且当作宣传部门的装傻充愣;而这个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要说我从来没听说过,那算诬蔑;但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决定如果我将来也拍了个电影,还想卖出去挣点钱的话,我一定要在海报上印上如许字样:“未获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我还有第三个想法。这第三个想法说来有点话长。话说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在某一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则轶闻:我国某皇帝出巡期间看了出戏,看完之后很赏识那戏子,遂叫到跟前伺候。席间,戏子跟皇帝说,敢问圣上,我们这地方的行政长官是谁呀。皇上一听,你一个戏子怎么能问这种问题,立刻吩咐左右提了出去宰掉。看完《来信》,我不觉得这皇帝神经过敏了。中国的女演员绝对不可小觑,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箩筐的,就敢在官场小开腿上跳艳舞;斗大的字识得了一箩筐的,又要争当知识分子——是该管管了!
——说点正经的吧。关于《来信》一片,我曾随机采访了十名左右的城市青年询问观感。其中,两名未曾读过原著的女青年表示本片不错,可以接受,仅对若干细节提出了异议;而另外两名曾读过原著的女青年则认为有很大缺陷,其中一名的原话为:“比《英雄》强。强在没有章子怡。”另外男青年四名及女青年一名表示没有看过,且不感兴趣。因为样本过小,在统计学上我的调查基本没有意义,但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首先,为什么导演要把茨威格作品中的故事移植到中国的三四十年代,这很叵测。实际上正是这一移植直接引发了影片中的多处硬伤。很显然,北京四合院杂乱温蕴的气息与原作内中产阶级式的高雅情调大相径庭,因此,原作中俯仰皆是的美学细节沾染了挥之不去的“人气”,变得似是而非。比如,“蓝水晶花瓶中盛放的白玫瑰”这一意象在姜文的中式书房内便显得分外突兀。但这是一个无法修改,更无法放弃的符号,于是导演只好让一身棉旗袍的北京妞握着一朵白玫瑰含情脉脉——这是可以原谅的,总不能让一个“陌生女人”每到过大年的时候给姜文送去两张门神吧。另外,在中国的三四十年代,一个男人与一名显然身家清白的少女同居两个月(原著中为三天),其可行性姑且不论,这个男人能够“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连姓名都不问及地走了,而再见面时,犹如患了失忆症一样“没有印象(江青在法庭上语)”,这种行径就算放在现代,只要女方不是身体写作的女作家,也足够令人发指。还有,女主人公从一名毫无经济来源,中途辍学而又未婚先孕的少女,摇身一变成为珠光宝气的少妇,在影片中仅用了一条字幕“八年后”一笔带过(在原著中本有细腻的交代),以我的经验来看——所谓我的经验,仅仅是读过小说《月牙儿》(老舍)——不啻为一个奇迹。当然,放过本该着力描述的细节,这似乎是本片的风格所在。譬如原著中有着“聪明的黑眼睛”“金色的长发(金色显然不妥)”的孩子,本是女主人公所有爱情的焦点(孩子作为父亲的外延“他越来越像你了”),在影片中,仅如观音娘娘身旁的童子一般,成为了陪衬。而姜文以其中年发胖的体形跨下摩托车,以及扶着风尘女子滑旱冰的身影,已经是细枝末节,实在不忍提及。战争,学生游行等时代背景,则被导演当作秘密武器虚晃一枪,来弥补由于叙事不力而出现的故事裂缝。
影片《来信》与原著相比,除了背景转移,其结构,情节其本上没有大变化,甚至影片中担任起叙事任务的画外音(而不是影音)也基本照搬了原文,但在为数不多的改动之中,我再次嗅到了导演的叵测。
第一,在男主人公的塑造上,“体味化”的姜文(阿城语)可能更多地考虑了市场因素。原著中“孩子般的姿态”,“多么年轻,多么漂亮,多么修长笔挺,多么标致潇洒”的男主人公,不仅仅有一个美丽的外表(就是这一点,影片也不曾提供),他还有着“轻快的性格”,“敏捷的,驰骋的想象力”,“特有的那种既有严肃又有戏谑的性格上的双重性”。“你是个热情洋溢,逍遥自在,沉湎于玩乐和寻花问柳的年轻人,同时你在事业上又是一个十分严肃,责任心强,学识渊博,修养有素的人。”他不仅仅是个生性风流的唐璜,而首先是个才华四溢的作家。与其来往的客人有“年轻人,你的同学,一帮衣衫褴褛的大学生”,“歌剧院的经理”,“伟大的乐队指挥”,然后才是“来这里的女人很多,很多”。在影片中,被莺莺燕燕包围的则幸亏是姜文,还不至于令人对其职业产生怀疑。而就是这个所谓作家,在“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时刻,除了跟游行队伍里的女学生眉来眼去,基本上没有其他作为,因而很难引起观众对其人格,性格,才华魅力的共鸣——影片对男主人的压低,很难断定是否有意而为,姑且称为“叵测”。
第二,女主人公的身份。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很断定地说导演有意识地躲避了“交际花”,“卖淫”等字眼。在画外音的叙述中,导演是这样表述的:“于是,我跟那些能够为我提供这种(指豪华)生活的男人在一起”。一个长句子。在原著中则很干脆地交代道“我卖淫了。”而后写道“你会看不起我吗?不会,我知道…….你也将会理解,我只是为了你……为了你的孩子”,“这不是什么牺牲,因为大家通常称之为名誉,耻辱的东西,对我来说全是空的”。在此之前,正是女主人公对其产子过程的满怀激情的描写——“陌生,一切都陌生…大家寂寞孤独,彼此仇视…要是我今天在哪本书里看到“地狱”这个词,我就仍然会不由自主地突然想到那间赛得满满的,水气腾腾的,充满了呻吟,狂笑和惨叫的产房,那间宰割羞耻心的屠场”,而“我始终都爱着你,一直为你所给我的那个时刻而祝福。假如由于那些时刻我还得再进一次地狱,而且事先知道我将受的苦,那么我还愿意再进一次…再进一千次!”正是这一段,全文的爱情独白中最动人心弦的高潮,构成了女主人公“卖淫”的心理成因——“我曾经领略过穷困的可怕”。正如女作家苏青所说:一个为了子女去卖淫的女人,在我看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影片中,则是一艘渔船轻轻划过,由右至左,耗时不到五秒。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导演的良苦用心:浓妆少妇怀抱爱子,坐上黄包车,追求者跟上来问道:“生意还好么?”——“还好。”力求弄成女强人的效果。这个细节,恕我直言,非常非常做作。关于此改动,导演本人声称“交际花的身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争议。”于是大笔一挥,轻轻抹去。没有了灵与肉的交战,牺牲,从何而来灵魂的提纯与高洁!这一改动直接削弱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和人物的厚度,堪称本片中败笔之最。另外,导演曾对美国版的《巫山云》表示“不喜欢”,因为其中有“太多的道德批判”。那么从“交际花”到“女强人”,不是潜意识中的道德批判又是什么?
第三,对爱情的诠释。在原作中,贵妇般的茨威格以其细腻的文笔写出了一个女性耗其一生的狂热,忘我,充满了母性的爱情。这种爱情的广度和深度,难以比拟。导演则声称要把其表现为“内敛的”。我不知道导演对“内敛”是怎么理解的,在我看来,影片中的“内敛”只能算是“阴冷”。有一个镜头非常典型,那就是女主人公坐在剧院里跟自己的追求者怄气,说了些什么男人爱了你就自以为了不起之类的话,然后低头看到姜文正在跟别的女人调情,霎时眼冒凶光。看到这里,我好像一下子跳到了小说的结尾:“全身簌簌一怔…股股穿堂冷风从另一世界嗖嗖吹进他安静的屋子”。原作中的女主人公因为深知真正爱情的可贵,所以对她所得到的一切心怀感激,“由于他们的爱情得不到回报而对他们深表同情,这使我想起自己的命运,而内心常常感到深受震动”。她绝不会像个输了麻将的少奶奶一样,对自己的求爱者出言鄙薄。同样,在漫长的岁月里,从始到终,她对男主人公的爱充满了奉献精神而不卑下,包容而不姑息。“我不愿自己为婚姻所羁绊,为了你,我任何时候都要使自己是自由的”,“我爱你,爱的就是这个你,感情炽烈,生性健忘,一见倾心,爱不忠诚。我爱你这个人就是这个样,只是这个样,你过去一直是这个样,现在还是……”没有计较得失,更没有自怨自艾。而在影片中,女主人公这一瞬间的形象只能让我联想起古龙笔下的什么宫宫主,那种武功奇高,心理变态的怨女。其实在这个场景里,导演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她,冰清玉洁的她,以居高临下的姿势赐予了他珍贵的爱,而终被其辜负。如果作为一名导演对原著中爱情的解读(且号称“读了十年”)仅到此程度,我强烈建议对其进行再教育。
分析到这里,其实所有的悬念都有了答案。为什么曾读过原著的观众表示不满?因为他们无法满足自己的观看期望,无法从影片的演绎中感受到原著的精髓,触摸到茨威格的精神层面——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在阅读以至于改编的过程中,导演看到并仅看到的,只有她心目中理想化了的自己。这解释了影片的背景转移,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其“自编,自导,自演”成为可能;这也解释了男女主角的塑造,以及情节上的种种修改——一切都必须向导演本人,以及导演本人的爱情观贴近。这部影片是导演“移花接木”的自恋之作,从头到尾,与茨威格无关。
听说在接受采访时,这位年轻女导演徐静蕾曾经说:“我觉得当导演没什么难的”。我想,如果我是采访人,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送其一个大嘴巴——当然,只是想想而已。必须承认,徐静蕾是聪敏的。但她的聪敏仅够关注和怜惜自己,仅此而已,我宁愿不低估导演的智商,宁可相信一切是有意而为之而并非尽力而为之。在我看来,如果其对原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理解和诠释就到影片所表现的那个水平,并且自我感觉良好,那就连接受再教育的必要都没有了。而一些拍手叫好的评论家则比导演还要叵测。作为一个合格的评论者,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站出来,让所谓“新晋导演”认识到自己究竟吃几两干饭。至于那些声称自己“就是喜欢”,认为这部影片“就是优秀”的人,只有四个字留给他们:“苍天有眼”。鉴于这种情况,我有一个建议,如果女演员们实在不满足于在灯光下托着自己一张精致的脸,而一定要实现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请放过世界名著吧,请用荡气回肠,余音袅袅的琼瑶阿姨。我们接受的教训还少么!一部《英雄》,让我看到英雄二字便产生纯生理性的口腔恶感;一部《北京乐与怒(路)》(张婉婷导演)让我看到摇滚二字便迎风流泪,对月伤心。孔子早就教育过我们:杀鸡不妨用宰牛刀,宰牛万不可用杀鸡刀。
几天前,几个爱国人士嘱托我思考一下“中国为什么没有大师”这个问题。行文至此,我突然恍然大明白,那就是,我们根本不应该考虑“大师”,我们应该先想想,为什么我们没有像样的评论家,为什么我们没有像样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连《来信》这种影片的导演,都敢红嘴白牙地公开说:“我是偶像派加实力派。我还相信我将成为最好的导演之一”。
若干年前,有个叫柳永的小混混,每天靠给交际花妓女们写些艳词打发日子。突然有一天,此人灵机一动,花了十几万银子买通皇上身边的太监,教唆皇上在他的考试卷子上朱笔一提——“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于是此人声称“奉旨填词”,名声大噪,成了文学大师。又有若干年前,有个叫卫慧的上海女子如法炮制一番,把自己的咸湿读物搞成禁书,一样名声大噪,成了下半身写作大师。可见,不能说中国没有大师。至于那些想但还没有成为“大师”的,新晋导演之流,请去看看美国伟大的肥皂剧《Friends》。在Friends中,演员Joey因为没有当上Al Pacino的屁股而闷头忧郁,他的朋友们安慰他说:总有一天,你会成为真正的表演大师,那时候肯定会有很多人闷头忧郁,因为他们没有当上你Joey的屁股!
仅以此共勉。
叶三.07/04/2005
网友罗落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出的答复:
看过徐静蕾那部,或许是如今的国产烂片看多了,回头徐静蕾那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确实不错。
但这也仅限于跟电影比较了。
要说跟原著小说比,那没得比。茨威格的文字能抵达忍心,能触及灵魂。但电影,只是根据小说翻拍了,讲了个朦胧又有点忧伤的故事,虽说通过电影语言将这个故事讲的不错,但也仅此而已。
网友鱼念念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出的答复:
刚看过 台词不多 但是自己感悟的空间更大……
网友匿名用户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出的答复:
前几天又看了一遍。挺感动的。林园演得真好。少女的懵懂感觉,就像一棵小草发芽了。那首《琵琶语》最近也一直在听。
网友木央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出的答复:
表演、音乐、甚至氛围的营造都没问题,但跟《后会无期》犯的同一个毛病,故事推动不是靠剧情而是靠旁白。
网友蒙面大侠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出的答复:
只记得《琵琶语》
网友王木木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出的答复:
以一封信形式写认识 爱上一个人的过程
对比很多女生的爱情 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点
爱的奋不顾身 一个人的爱恋 看透喜欢的男子的花心 还是义无反顾 珍视爱情的结晶
注视他家里的一些 看他发表的文章 远在千里之外还不忘关注他的消息 努力学习考到他所在的城市
多年之后 又是留宿在他家一晚 对他所说所做心知肚明 却还是用话影射男子 以看客身份问起自己送他的白玫瑰 还要他送自己一只 正如当年那一晚一样 我想她在看到男子给她塞钱那一瞬间是心灰意冷的吧 是为寡情 ?但是她们之间在男子看来好像就是一场交易 也是为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与无奈吧?
我想她这钱也是非常不想要的 在出门的时候 还是那个老管家 老人不如当年那么硬朗 走路做事颤颤巍巍 看到她的时候 说一句 小姐早啊 我内心希望他是记得她的
私心我不想做这样的女子 这样的女子爱情里很苦吧
网友Booooob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出的答复:
电影比书容易看进去,特别是对于老爷们儿来说。
网友匿名用户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出的答复:
我一直觉得徐静蕾糟蹋了我最喜欢的这一篇茨威格小说。
当年知道她拍这个电影很期待,因为很喜欢原著小说。出来后很失望,是非常非常失望,我还记得自己当时看完那种心情坠入谷底的感受。那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感觉,她没有拍出精髓,她也拍不出来。茨威格的心理小说精华在于心理活动与描写,原著写得非常形象与传神,只看过一遍很多年后仍记得某些心理描写的句子。
心理小说不适合拍成影视作品。
当然,只当它是普通电影,千万不要和小说联系起来,就行了,不过即便如此也顶多是平庸。
网友图灵灵君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出的答复:
我喜欢看书。
网友蒙面大侠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出的答复:
个人觉得还是看书最有感觉,电影的话,美国拍的版本也是很好的。建议看一下,徐静蕾版本的也看过,但是无感。
网友Aloner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出的答复:
电影画面定格不了一群人对文字的想象,文字和画面是肤浅的东西,只能说看你所看到的孤独层面.
网友王欢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出的答复:
意境说:姜文版本还不错,只是带有浓浓的中式怨气。感觉不是女人对男人的爱慕而是一种精神依恋。
原著 茨威格所给我的韵味是:女人对男人发自内心的爱意。阳光普照,从泥土长出来的爱。
亮点:林海的《琵琶语》倒是印象深刻。瞬间就跌入记忆深处。
网友小易poker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出的答复:
总的来讲还是不错,配乐记忆犹新,不过看原著好一些,毕竟原著的爱情牺牲和心里对作家的爱十分热烈,电影的心理活动不能用文字描写。
网友只想做个好姑娘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出的答复:
我是一名编导生,对于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曾经研究过无数遍,每个场景,镜头,光影的运用及含义都了熟于心。
首先谈谈人物地位和环境的设置。江小姐算是出生于一个比较有书香气息的家庭,父亲是小学老师,虽然后来去世了,但是正是由于这样的家庭背景,才造就她比较清高矜持的性格。当徐爱友搬来,妈妈让她在过年时给邻居徐爱友送吃的时,她是不屑的,认为是巴结。也为后来她对徐爱友感情至深,甚至孕育了他的孩子,却依然没有吐露自己的感情埋下了伏笔。
徐爱友是一名报社作家,他有很多书,有文化,所以才吸引了江小姐,他交际广泛,常常出差,并不安定。他有时尚前卫的思想,常常和许多富家小姐有暧昧关系。徐爱友是不羁的,所以江小姐跟他上床了,他也忘了江小姐。
管家。管家在影片中,是时间的存在,也是见证人。当江小姐与徐爱友的短暂甜蜜之后目送徐爱友离去,管家回头深深的看了一眼江小姐站过的地方。仿佛在说,孩子,他已经走了,你和他是没有结果的。在多年后,江小姐再一次和徐爱友有肌肤之亲,徐爱友并没有认出她是曾经自己隔壁屋的那个怕生害羞的小女孩,也没有认出她是曾经把第一次给他的那个大学女学生,但是在江小姐出门的时候,管家捧着一株植物,头发已经花白,满眼的难以相信喃喃喊了声 小姐 那一刻,是全剧中最能表现江小姐悲哀的地方。她为了徐爱友等了一生,为他默默孕育孩子,他却从未记得她,连管家都认出了她,他却认不出。还在有了肌肤之亲以后塞了钱给她,他把江小姐当了一个妓女一般的存在。这就是江小姐死心的最终原因。江小姐与管家对望时眼睛里的沧桑失望悲哀难过看淡生死,临走时把徐爱友的钱塞到了管家手里。
暂时先说这么多,还有很多内容。
二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徐静蕾处理的很好,做女学生时,她矜持又大胆,日后出没欢场,成为交际花,她的风尘味十足,却又始终透露出一点内敛。(www.61k.com)她的爱情中,最悲哀的,不是爱一个人,那个人不知道也无从珍惜,最悲哀的是,爱是苦的,而希望渺茫,其中又搀杂着女性的自尊——她渴望他心甘情愿的停留在她的身旁,如果不,如果遗忘,她将不会用自己的爱情打扰对方。——一如她信中所言,在你的一生中,有许多女人说过“我爱你”,但是不会有人象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
她再一次的告别这个男人,在清晨的庭院里,与男人的管家相遇。
老管家颤栗了,他清楚的记得每一次的相逢,他稍稍平静下来,便一如当年见到十二三岁的她时一样,喊着一声“早啊,小姐。”
此时,万种心酸如蚁虫爬过心头,轻轻噬咬,她终于忍不住眼眶中蓄满泪滴,这管家他在她的人生每个阶段里见过她,是她多年来的心迹和际遇的见证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爱你,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不明了。”——她只能任凭心潮澎湃,任凭自己强忍辛酸和内心的痛苦,走过去,她经过管家,把那男人给她的钱塞在管家手里,然后义无返顾冲出门外——就像她义无返顾如飞蛾扑火扑向这段爱情一样的姿势。
那男人收到信,看完信,在他四十一岁的生日这一天。
花瓶将永远没有来自一个陌生女人的白玫瑰,而这个男人此刻心中才多少有了一些女人依稀的倩影。
他顺着窗子往外看去,镜头推推推,一直推向遥远的过去,他似乎沿着黑暗,迈进了时光隧道,他看见一双执着坦白的眼睛,属于一个少女,闪烁在迎向他的灯光处的窗户里。 那是一个女人的一生。
??.
这是一部拍给女人看的电影。那种细腻的心理体验,只有女人才能理解。
谈奉献吗?不。
讨论的是这种爱的方式吗?也不。
不要跟我说,这种爱情是不对的,这个人未必值得你爱,也不要和我说,女人要自强自立,要懂得取舍,妈的,这部电影讨论的不是这个问题,不是每部电影都是《地道战》《焦裕禄》让你总结教育意义。
你若不穿上那个人的新鞋走一公里,你没资格讨论她今天的心情。
我看完碟了,和少荣说声再见,回房间,用纸巾悄然掩去我的眼泪。
我在电脑上打这些字的时候,想到很多年前看到的小说。
当时,我趴在心理学课上,也是这样轻轻的擦着眼泪。我在偷偷读《我爱比尔》,那时,我看到“阿三在晚上,摊开一地的纸条,她找到了那几片纸,她拼凑起来,‘比尔在一个夜晚向阿三求婚’,她跪在地上哭了起来。”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一刻,想起阿三。
我又想到另一篇文,《爱是不能忘记的》,想起那一套,“母亲”永远带在身边的《契克夫全集》。
我想起一个个鲜活可爱的生命,和那些绝望的爱情,可能有时他们只是爱上爱情,但那份凄楚,仍让我心悸。
我忍不住叹息。
我尤自沉浸于阴暗的心情。
我一直没有机会长长久久的爱一个人,是我的问题,也是我遇到的人的问题。
可是我现在希望长长久久的爱一个人,和他相爱,做最普通的夫妻,吵最寻常的架,只要能守在一起,那是平庸至极却想起来就美妙的事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我一直没有机会长长久久的爱一个人,可能是我的问题,也可能是我遇到的人的问题。[www.61k.com]
今天下午阳光灿烂,少荣对我说,咱们看碟吧。我捧着茉莉花茶,坐在她的房间里。我们是安静的,窥着电脑里逐渐清晰的画面:在信上盖上邮戳,自行车轮慢慢转动,邮递员掏出厚厚一叠信,男主人公就着一大碗炸酱面,拆开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你从来没有认识过我”......
电影开始了。
女主人公在少年时代,睁着一双坦白而无辜的眼睛,静静怯怯躲在角落里,看着和她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一个成熟男人的身影。那时的她是一张白纸,母亲寡居,生活如一潭死水。那男人搬近她家,无论朝气、神彩还是许多许多书堆积起来的儒雅;音乐、歌声、笑语包括年少的她未必可以理解的风流神态,先是将她吸引,而后彻底收服年少的心。他是第一个她接触的真正意义上的男人,她清楚的意识到那是男人——如同《大明宫词》里小小的太平公主,看到面具下明媚的一张脸开始,她的心被打动,于是这张脸,这个人便成为青涩少女心灵所可容纳的全部梦想。
他和她的距离太遥远,是她刻意拉近。
少女时代,她趴在窗口执扭的望着对面的灯光;借故帮这个男人的管家收被子,闯进男人的家里;到后来离开北平六年后,再考大学回到这个男人的身边,继续看他和一个又一个女人调笑着,路过她,没有任何熟悉的感觉——她是幽怨的,但她又很倔强。一旦有机会,在一个傍晚意外和他相遇,她便抛弃了少女应有的矜持,投入向往已久的怀抱里。
当她赤裸的躺在这个男人身边的第一夜时,她独白道,她仿佛亲近了年少的梦想。这一点,从她触摸年少时在这个男人房间里看见的外国女人的雕像时温存的指法开始,我就明白了。
长时间的等待,自少女起萌生的爱,使她心中常怀绝望,而这种绝望,把这个男人变成她的理想。是理想,她便有足够的勇气去争取,也肯接受失败。因此只要获取一点点,接近一点点,她就满足,她的内心里还是那个趴在窗台向往对面的一线光的年少的自己。
他说,他会快回来,回来就会找她;就这样轻易而拙劣的离开她。
咬了一半的苹果,与他曾经赠她的那朵白玫瑰一样,无论曾经多么新鲜,最终都会腐烂,在男人心里不留半点痕迹。她却怀了他的孩子,远走他乡,在战乱里奔波,她每年在男人生日这一天送上一束白玫瑰,作为曾停留在他生命里的一点纪念,她其实在心里希望男人会因为那束白玫瑰想到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女孩出现。
然而他却什么都忘了。
日后,她成了高级妓女,出没欢场,为生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几经周折,她依旧落入这个男人的怀抱里,他却又一次没有认出她,没有认出她作为十二三岁的少女住在隔壁,也没有认出她作为清丽的女学生曾出现在他的生命里。(www.61k.com]
当她终于用女人的方式和这个男人纠缠在一起时,她却从未改变过自童年时代起固执青涩的爱情——一个属于女孩子,不肯移动的爱,一如当年她离开北平时母亲眼睛里的不可解释不明事理的执拗——她未肯长大。
她其实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她走出房门,那一瞬间,我怀疑幼年的她躲在房屋的一角窥测着她自己成熟的身影——如今的她便是幼年时期看到的爱人领回家的一个个随随便便的女孩子中普通的一个,但除了这种方式,她也无法接近她的唯一爱人。
他没有认出她,可他摆脱她的方式,却是一模一样的。她说,我该走了;站起来,麻木的穿衣服,戴首饰,麻木的看着男人往她的包里塞嫖资,她走到门前,却看到自己送的白玫瑰,她要求男人送她一朵,男人一点不迟疑,但不迟疑,不清楚这白玫瑰来自谁,分明这么多年来她的心意,他毫不知情;而曾经的她的出现,他根本没有记忆。
她对他来说,永远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哪怕她用心爱着,甚至偷偷生了孩子。
我爱的那个人,也总是出门到外地去......”
“走的人都会回来,早晚的.....”
“是会回来,可是一回来,就什么都忘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不陌生的女人徐静蕾,我不想说什么影评,不想说得奖,也不想说票房,我讨厌人们用附庸风雅的心思去看,我讨厌那些以为这是小资符号于是去顶礼膜拜的人,我想说的和徐静蕾拍这个故事的初衷不谋而合,就是纯粹的爱情,纯粹的。 没有太多对白的电影,有的只是一个陌生女人的独白,一个陌生男人无奈的倾听,虽然这一切都为时过晚,虽然是一段几乎没有载体的爱情,但我们绝对可以听到,一个执著了一辈子的女人心里最真切的声音,临死之前最沉重的呐喊,为爱。
我企图用我最干净的心情去看它,去经历这个关于爱的过程?..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
当我在缓缓的流水般的音乐中,听到徐静蕾讲出这第一句独白的时候,我有一种很肤浅的生理反应,我强烈地感觉,感觉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不寒而栗。这是一个临死女人的声音,寂寥而且落寞,我的心在那一个若有若无的瞬间,被一只手静静地揉碎了,被一个故事脉脉地征服,或者一涟眼泪浅浅地淹没了。
“无论如何请你相信,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着你,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这样。没有什么爱能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着的不为人察觉的爱情,这种爱不抱希望,低声下气,作茧自缚??”
13岁的那一年,你搬进我家住地那个院子,从那个时候,我就爱上了你的一个部分,你的书,你有太多的书,很厚的,硬皮的,外文的。于是我在猜测,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么样的。[www.61k.com]不过当我第一眼看到你的时候,你和我想象中老爷爷的形象完全不同,灿烂,但是透着一股寂寞的烟草味道。我记住了你招手和我以及我的伙伴微笑的样子,我愿意相信你当时初次缠绵的笑是我给我的专署。
我在默默地关注你,可是你从来就不知道,我总是战战兢兢用最狭长的目光去注视你,你的生活,用最简单的思维去揣测你和你的女人们。有那么一天,也许你永远都不会记得,更不会想起,我冲出院门,不小心撞到你,你有 些窘迫地举起双手,我不知道面对我的时候你为什么会不自然,你是从来都不会在女人面前脸红的一个人啊。你有些局促地说了一句Sorry,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爱上了你,一爱就是一辈子。8年之后,当我再见到你的时候,你从我身边掠过,拉着另一个女人的手,你在教她滑旱冰,你再次和我说Sorry,我情愿相信,你的声音和那个陌生的音节,和8年前一样,依旧是局促的。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的房间,面的一切都那么昏暗,懒散,舒适,像个暧昧的妖精,我闻到你的味道,烟的味道,感到一种使人昏沉的幸福。那匆匆几分钟,是我童年记忆里最幸福的时刻。”
“小姐,早。”你的管家这样跟我说。我帮他收起在院子里晾晒的被子,很柔软,像过年时候吃的那种用江南糯米做的甜米糕。我情不自禁将我火烫的脸颊贴在上面,怕人看见,又很快离开,再贴上去,此起彼伏。我感受到温柔的被面在脸上滑过的感觉,是刺激的,像你的手。我闻到那上面你留下的味道,我情愿相信那就是你的味道,且只是你的味道。我走进你的房间,那个我一直敬畏的地方,像走进我心里的某个不为人知歧途。
我怀揣着我初夜般的爱情,小心翼翼。但母亲的改嫁是我无法改变的决定,我们搬离了那个院子,我也第一次离开了你,那么远,那么??在我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我去敲你家的门,可惜你不在,于是我在你家门口坐了一整夜,我看到你搂着一个女子进门,你没有看到我,就好象你一辈子都没有注意到我一样。是啊,即使我站在你面前,你一样可以看不到我的。
“你不会明白,在这一刻,在你家里,过去的一切犹如一股洪流,我的童年我的梦想我的一生都在这里,这是我千百次望眼欲穿盼着的一扇门,现在我迈进来了,被你搂在怀里,这就是我的梦,一个醒了也不会消失的梦。”
8 年后,当我再次回到你身边的时候,你仍然不记得我,不,是不认识我,也没有注意到我,在你的眼里,我依然是透明得如同空气一般。我不相信我永远是躲在角落里看王子和公主跳舞的灰姑娘。是缘分吧,在学生游行的队伍里,你注意到了我,我能感觉到,我刻意给你那种暧昧的眼神,我知道你喜欢。
轰乱,枪声,你拉住我的手,带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我以为那里是安全的,我以为。我以为那里是安放爱情最合适的地方,于是我和你聊天,和你回家。当我再次走进我童年时候的圣地时,我变得像一只乖巧的猫。我从背后抱住你,因为我怕你不会主动,我把自己给了你,虽然老早以前我就已经将自己给了你,但这一次是我第一次将我和我的感情,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享受你转瞬即逝的端详和珍惜。这一次的你,第一次睡在我身边,安静地像个孩子,碎碎的头发贴在我手臂的皮肤上,像说着令我痴迷的情话。一切都那样真实,那样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清晰,仿佛就是一个即使醒来也不会消失的梦境。(www.61k.com]但我后来才知道真实的不一定就是唾手可得的。
清晨时分,我要去学校上课,我们拥抱,你送我你花瓶里的白玫瑰。我依稀记得那时候我拿着花出门兴高采烈的样子,夸张,自我,不计后果??
接下来的日子是我一生距离你最近的一段,我们去很多的地方,你带我去玩,像呵护一个幼小的孩子,你的笑容也和多年前我初次见你的时候一模一样,我感谢时间没有欺负我一直深爱的你,感谢它的仁慈和眷顾。
你说你要出差,不久就会回来。我说我一直都会在学校。你说你一回来就去找我??
但当你回来的时候,你再也没有来找过我,我想,你是忘记我了吧,像忘记一个曾经没有吃完的苹果一样,说忘就忘了。
我发现我有了你的孩子,可惜你已经忘记我了。我一个人颠簸,生下孩子,我堕入灯红酒绿的风尘,为了我的孩子。他长得很像你,不管是认真的时候,还是淘气的时候,他有着和你一样的气质,我想他也应该有和你一样精致的生活。我给不了他,但我会设法给他。我和不同的人在一起,年老的,年轻的,只要是能给我想要的一切的??
我再一次见到了你,可是你一点都认不出我了,不知道是岁月的缘故,还是心里的缘故,总之,我对你只是一个美艳的陌生女子。我们都共同常去的地方,共同的圈子,甚至共同的朋友,但你一点都想不起来了。偶尔一次聊天,一个不算契机的契机,你搂着我,像搂着你所有的女人一样,回到你家,做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一夜之后,我们再次一起坐在桌旁,不咸不淡地说话,你说那情境神似,我不再惊喜,果然,最后你的结论只是缘分而已。
“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到你?”
“你想见,什么时候都可以??”
你在我的手袋里留下一沓钱,我的整个心都在膨胀,都在撕裂。而你,什么都没有察觉。我已经不奢望你能想起什么了,情愿你将一切都归于是前世的缘分,也许只有缘分,才是最没有苦痛的解释吧。
“可以送我一只玫瑰吗?”
“当然。只是有些凋谢了。”
“没关系的。”
“是什么人送的吗?”
“我不知道,是吧,每年生日,都会有人托花店送来一束白玫瑰。”
“我会去找你的??”
这是你最后和我说的话,之后我再也没有回头,即使我回头,我大概也什么都看不见了吧。走出院子的时候,我看见那个老管家,他直直的眼光看着我,想说什么但又什么都没说:“小姐,早!”他只说了这一句,和18年前一模一样,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了。这就是人奇怪的记忆力啊。
我把陪伴我一生的爱情一字一句写给你看,如果不是我要死了,我不会把这一切寄给你。我知道,以后的日子,不会再有人在你生日送你白色的玫瑰,那花瓶注定要开始寂寞了。亲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的,保重??
我企图用我最干净的心情去看它,去感受关于爱的每一个细节??
灰灰的城市,灰灰的天空下,一个穿棉袄的女孩子在放一只红色的风筝,像在放飞自己的梦境中的爱情,虽然她不懂爱情,但似乎没有技巧的爱情有最值得珍惜的成分。[www.61k.com)
除夕的胡同里,新衣新裤的小女孩一手拿着酱油瓶,一手拿着红红得糖葫芦,一切好像一幅红彤彤的年画,喜庆得那么真实,毫不做作。也许吧,爱情不一定都是幸福的组合,不爱的时候,我们似乎比爱的时候更快乐,但仍然有那么多的人前赴后继,因为手里的糖葫芦,总有一天是要吃完的。
第一次和深爱的那个男人一起醒来,那个早晨,一切都很干净,很纯净的感觉,特别是一个镜头,女孩子低垂的脸,在镜子里映出的是淡淡的羞涩,她慢慢地系衣服的纽扣,一颗一颗,那一刻的表情足以让我们琢磨一辈子,也足以让那个男人珍惜一辈子,可惜,我们没有,那个男人,也没有??
男人第一次离开的时候,女孩在吃一只苹果,很精致,她把苹果伸给他,他咬了一口,但那深深的牙印,却好像印在女孩的心上,触目惊心。没有吃完的苹果在窗台上腐烂,风干,好像他们的爱情没有保质期,很快烂得惨不忍睹,甚至不需要时间。
整个片子最吸引我注意的是那每每出现在空镜头里的枯树枝,秋末深冬,干枯盘错的枝条在视线里横行,是预示还是暗示呢,我不知道,只觉得那爱情真的酷似那间或出现的枯树枝,没有新鲜的内容,一开始就面临憔悴,似乎从来都没有过春天,从来都没有新鲜过一般。
结尾的时候,男人落寞地看完信,不远的那个窗口,他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窗口,当年那个纯净的女孩子,睁大眼睛,看着他,看着她没有边际的爱情??
静蕾新的片子,一个关于爱,关于“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的童话。我知道,这样的爱情是只能在艺术里诠释,只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酝酿的童话。现实中的我们太残忍,太理智,太聪颖,没有一个男人在和一个女人一夜之后,再面对的时候毫无印象,因为我们是人;没有一个女人会执著于一个根本不记得她的男人,一辈子,因为我们是人。人非圣贤,我们都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本能,这样的付出,也只有在电影里叹息了。但爱情原本就是感性和冲动的产物,理智的我们无法看清楚爱情本来的面目,也无法像童话里的人物一样,爱得纯粹,爱得没有代价,爱得不顾一切。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我们一辈子的悲哀和遗憾。
我和静蕾一样,看茨威格的小说是初三的时候,那时的我们好像都很容易分辨是非,我断定那个男人是负心的坏人,极同情这个孤独一辈子的女人。但现在我才明白,最可悲的其实是那个从来没有真正爱过的男人。当他年华逝去的时候,突然有这样一个已经死去的女人,告诉他一个这样残忍的事实,她爱了他一辈子,他却从来都不知道,一次又一次地错过。女人真的是很狠的角色,因为她留给男人后半生的,是无尽的而又无法弥补和挽回的悔恨与惋惜,以及永远不会醒来的梦魇。
真的是一个很前卫的爱情观,我爱你,与你无关。你没有必要知道,如果你真的不曾在乎握,珍惜我。我们执著于地仅仅是那个追逐爱的过程,而非最终的结果,这样的境界我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确定有几个圣人能达得到。[www.61k.com)在爱情经济学里,我们都是太睿智的精算师,计算得分毫不差。
完美主义的爱情,就好像那只只吃了几口的苹果,开始也许真的很诱人,但当它风干的面目全非的时候,即使是曾经吃过它的人,也不一定记得它。我再次想起一句琼瑶阿姨的话来,“等了一辈子,怨了一辈子,想了一辈子,恨了一辈子,但仍然感谢上苍,让我有这个可等,可怨,可想,可恨的人,否则生命将像一口枯井,了无生趣。”烂苹果,始终是烂苹果,再诱人,也终究逃脱不了丢进垃圾箱的命运。生命,就是如此现实。所以等了一辈子,像夏雨荷一般的女人,才让男人们感觉兴奋。
我爱你,与你无关。
那爱最后的表达和记录,也只是在那几张薄薄的信纸上,而它全部的重量也只有那笔墨和信纸的分量,再加上一个女人一辈子的分量。
那爱,是只写在纸上的爱情,轻飘飘的。
PS 直到现在,我看完电影的第三天,我的心还在情不自禁地颤抖,我无法控制我内心涌出来的文字,即使我无法将它全部记录,但那情感上的蜕变,是我所能看到的,血淋淋的。那天看我电影,就去K歌,否则我无法麻痹我灵魂的绞痛。现在我很庆幸,对于爱,我还有感觉,我还没有绝望。而我的爱,不知道会不会只是 ——写在纸上的爱情。
献给我们曾经的,现在的,和未来的无望的爱情时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2006.4.13.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不管是对小说还是徐静蕾导演的这部片子,我们都不陌生.茨威格先生的原著,国人最熟悉的应该就是这篇<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在这篇享有盛名的描写女性暗恋情怀的悲剧小说中,茨威格以娴熟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手法,再现了一个为热情所驱使的纯洁女性的悲剧。[www.61k.com]以至于高尔基在读了这部作品后赞叹道:“你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我不知道有哪一位作家,能用这么一种对于女人无限尊重而且体贴入微的态度来描写女人。”
这部小说被多次改编成电影,1948年中文译名<巫山云>的电影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演员精彩的权释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改编作品.(IMDb:8.0/10).
很可惜,48年的老电影还没欣赏,就本着支持国货的信念先欣赏了徐静蕾自导的第二部影片.还是有些失望的.徐静蕾是聪明的,她懂的选择大师级的经典女性作品为蓝本,也很智慧的将小说描写的一战欧洲背景成功的转移到了上世纪初的老北平的时代,幽暗的胡同,总是阴暗的天,灰灰的四合院,给人一种另类的压抑.不管是茨威格笔下的优雅而又冷漠的欧洲,还是徐静蕾所设计的旧北京,都很适合一场心碎的故事上演.影片中最大的亮点是由林海主创的琵琶曲,大有点睛之笔的作用.
可是,我说过,读过原著的我们,都还是会失望的.
先就电影本身来说,徐静蕾是百分百的忠于了原著,就连大部分的台词都是张玉书前辈的翻译原句,文字是美的,可惜多的过分的话外音,加上徐本身并不是特别优秀的朗读水平,让人至疑这是一部电影还是一部广播剧?选角本身也让人有点头疼,姜文我是很喜欢的,可是原著中风度翩翩的作家和姜在剧中塑造的形象差异颇大了点吧,姜确实是这部女性题材电影的大绿叶,可是他本应是这部爱情的一个缘由,一个归宿,或者俗气点一个解释,而本身角色的塑造上,他的风流和键忘让人总联系到色鬼什么的另类感觉.说俗气点,他的形象并不象是一个少女到母亲暗恋二十年的梦中情人.不过终于我们都可以理解,本片中,这个男人只是个支点.
回到女人身上,徐的扮演就是个错误.徐静蕾的生长环境也好,人生爱情观也罢,无疑不在其演出时透过自身的气质透露出来.现代女性自我独立的良好感觉和她扮演的痴情女子实在不符.最大的败笔在此.
说出了不满,总的来说,我相信,这部小说和影片感动了所有知道这个故事的人.茨威格以一个男人的无限同情和关怀完成这部文学作品,女人爱的忘我,也就是我们现在为此而热烈讨论的" 我爱你,但和你无关"中心.有人说,在茨威格的笔下,这个纯情而又热情如火的女子虽然用一生爱着作家,却不盼望其知道.而在徐的影片中,以一个女性,尤其是现在女性特有的观念来权释,女人是不想让作家知道,似乎含着半点恨,带着一点自尊,并不是全部的柔情似水.这份爱情,更是自己对自己的感动,自己对自己的执著.所偏激点,似乎女人用一生和自己谈了场恋爱,而男人只是个借体.不管怎么样,这份爱情都是一场悲剧,和战争无关,和贫富无关,和那个男人也无关,悲剧在于,女人本身把自己的命运无私的献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给了爱情.
我们都会感动,谁没有过一次无望的爱情呢?爱着恨着,也许对方根本不知道,没有交点,没有将来,却甘愿飞蛾扑火般独自燃烧.到最后,爱着的那个人,似乎和故事本身已经没关系,我们才发现,是自己和自己恋爱了一场.我们都不会用一生去演绎一场悲剧,但是我们有过和电影中女人一样的绝望而又热烈燃烧的时刻.
这些年来第一次在他生日这一天花瓶是空的,没有插花。(www.61k.com)他悚然一惊:仿佛觉
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阴冷的穿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
寂静的房间。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
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
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
----茨威格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怎样的一个女人,在生命的尽头,用一封信深深敲了下一个男人的记忆。是一个告别,一份感情,还是一种报复。
女人终究是陌生的,就如同信中开头所写的你不曾记起过我,我只是一个陌生的女人。而就是这个陌生的女人,却为这个男人守候了整整一生。
彼时的女人,正是豆蔻年华。而一开始。男人仅仅只是做为一个符号,存在于女人的心里。那符号是一个身份、一种笑声、一段音乐、一堆书,直到第一次看见这个男人。
男人不会知道,有一个女人,在偶然遇见到他时已爱上了他。而男人却浑不知觉,径顾着大踏步往前走着,不曾留意背后那个陌生女人的目光。
这个男人有什么好,仅仅是几个符号的象征,就能让女人如此地欢喜。或许,爱情本就是莫名的,而男人只是无意中,成了莫名的第一个闯入者。
无论怎样,男人在那时是不曾,也不会去留意这样的一个女人,对他而言,女人仅是女孩,女孩是引不起这样的一个男人的兴趣的。
后来,女孩长大了,重回当年的宅院。房屋还是原来的房屋,男人还是原来的男人,女孩却已是一个女人。而女人则有资质让男人开始为她所注意。这是她从小的愿望,为此她不惜等待了六年,只为了男人的一句我似乎在哪里见过你。
这份刻意的相识,在一夜间成全了一个女人的一生。这一夜对于男人而言,只是许多个夜里的其中之一。他不会为此去想过一生的责任,这可以从他身边的女人们一目了然。所以,陌生成为了男人留给女人的一支白玫瑰。
男人本风流,文人则更甚。作为文人的男人,影片从一开始就已给男人定上了符号。女人只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是没有猜透而已,在那一堆堆精美的书内隐藏了这个男人多少的花言巧语,在那一张精致的床上又躺过多少如她这般的女人们。(www.61k.com)
昨天,我的孩子死了,这个世上我已没有值得活下去的理由了。信中的女人,为了所谓的男人颠沛流离,育儿谋生,直至用死亡来交换了陌生。所有的一切就只为与那个男人的一夜。而当女人再次出现在男人面前时,又只是个陌生的女人,应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女人。我们肯定前生有缘,这一幕好熟悉。女人冷冷地听着这个男人的话语,这就是她所爱的男人,一个从不曾记起过她的男人。尽管女人在这个男人的生日当天总会让人送上一束白玫瑰,以示提醒。可男人却仍是不曾记起。女人的心凉了,当男人悄悄将钱塞进女人的大衣口袋里的一刻,一夜的代价仅仅只是个金钱交易,可怕的陌生。
我对你而言,只是一个陌生的女人,你不曾记起过我。女人最后用一封信报复了这个男人,因为她是如此深爱着他,他又是这样的狠心,用一次次的陌生来伤害女人。但女人始终放不下这个男人,就像每年定期送的白玫瑰,她用这个形式来找寻彼时的爱意和对男人的无法释怀。
可这种报复又是那么地苍白,男人虽为此而倍感歉疚,可女人换来的是什么呢,是去掉陌生二字吗。
对于男人,女人本不必如此认真,彼时的欢颜与缠绵,就当是一夜的纠葛。其实她与其他那些陌生女人一样,所不同的是,她用一夜守候了一生的陌生罢了
Bevin评论~~爱情可以是寂寞的~~无声怨恨着的~~忍耐煎熬着的~~挥之不去的~~绝处逢生的,因为爱情的真面目永远是陌生的
鉴于各方搜索找不到 奥佛尔斯 版的《信》片,因此该片文章的重点放在谈徐静蕾编导的影片对原著小说精神的展现,以及影片本身视听语言的读解上。和要求略有出入,但尽力在挖掘片子与小说中的闪光之处,从这点上讲还是有意义的。
影片在剧情上基本忠于原著,讲述了建国前的北平,一个由徐静蕾自己饰演的害羞女孩爱上了新搬来四合院住的姜文饰演的青年作家,尔后女孩随改嫁的父母前往了山东,几年后为了寻找爱情的女孩回到北京并和自己深爱的男人相遇结合,其后怀了爱人孩子的女主人公离开北平,并独自养育了这个孩子,再次同男主人相遇在北平时,对方依然没有认出自己......几年后患了绝症的女主人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鼓起勇气向一生心爱的男人写了一封对他来说是“陌生人”寄来的信。
之所以说这部片子成功,主要的是改编片基本传达了原作所说的“我爱你与你无关”的一个封闭的爱的精神,另一个是作为抛开文学以外的独立影片来看,片子中的诗意的营造还是讲一个主观感性的故事,都是信服肯定的,以下将从视听与剧作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视听语言的读解
主观镜头的运用
片子中跟随徐扮演的女主人公的视线采用了许多主观镜头。(www.61k.com]例如开头女主人公观察男主人公搬来前的书,进入男主人公房间时看到的可以说是富丽的居室。这些镜头中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是加入了女主人公自己的情感的镜头。因而无论是光线上还是布景上都和主人公自己生活的地方黑暗,贫穷的环境有鲜明的对比。而女主人公几乎的主观镜头都是采用晃动的,统一于人真实的想要看到的,以及看的过程的视觉习惯的。突出的有影片后半段,男女主人公看戏一场,镜头先打女主人公望向男,接着打男的跟随舞台上戏子转动不断拍打的手。实际上我们知道他们之间空间距离,是不可能通过视觉看到手的动作的,看到也是一个笼统的动作,然而在人物心灵上却是可以“看”到的,因为她在注意,这双手是曾经爱抚过自己的手啊,而此时此刻和着舞台的鼓点拍打,仿佛自己的所做在对方眼里,不过是舞台上戏子的杂双——仅有一时的欢愉,看完了,就忘却了。而个人认为这场戏也是片子的一个亮点,在后面剧作上还会提到。
在镜头上还用了几组慢镜头(虽然降格不多)一个是也是一个主观镜头,舞会一场,女主人公在舞场望向两个男人——一个是自己的爱人,一个是现在身边的情人谈笑时的镜头。用晃动的慢镜头将自己的心绪加了进去,配合当时的游离感的舞曲,让镜头的生命感发生出来。也营造了片子一直得一个情调——诗意,并不一板一眼的讲这个故事,而是加入诸多感性的元素,而本身片子的根基也是一个感性女人眼光中的一切世界,这个刚好相符。另一个是两人第一次结合是从放外晃动着往里面推的慢镜头,不多说了,总之配合画面中飘落的盈盈白雪,这不是诗意又是什么呢?
听觉音乐的运用
片子中大概回放了四遍那首古筝弹奏的富于中国情调的音乐。在开头两遍,片子结束时一便,中间以同样的旋律但由钢琴演奏出现一次。每次出现都是在富于煽情的段落,这首曲子也在叙事上辅助了片子中的几个小高潮和大高潮。很可惜的是在片子的中间大段段落徐导都是选择的一些非古曲,这个在整体上并没有将片子从始至终的诗意贯穿下去。但是包括最后的出现和开头的应和还是具有了一定的语义功能,富有美感的中国诗意情调也是由于这首曲子奠定出来的。
画外音的运用
可以说片子的一大亮点就在于此!
以往的片子画外音运用的越多往往代表其越不成功,一个视觉艺术的电影是不该靠画外音承担叙事主体功能的。但是这部影片大量的独白却不仅很好的贯穿了整部影片,更很好的表达了实质。
从影片开始对厚厚的信的特写开始,就对大段独白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声源基础。独白不是凭空来的,是通过信的阅读(而以往我们见到太多影片,要说的说不出来了就凭空搞出一段人物独白,丝毫没有考虑声源的问题)
其二,独白的特点是内心的,封闭的,感性的。而这些正是这个故事所需要的情调,并不是理智的,客观的,而是主观认为“我爱你同你无关”的。这正是封闭的画外音营造叙事的特点。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其三,大量的独白许多是原著中语言的摘录,这在台词上就将文学韵味融入其中。(www.61k.com)我们独到那些本身富于诗意与哲理的经典台词时,再看到那些优雅的画面,很难不对影片的格调热爱,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在王家卫,盐井俊二的光影中吧。
(二)剧作分析
既然谈改编片,谈影片的精神就不能不谈剧作。曾有导演说,做为一部改编片,可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甚至对情节也可以完全都不尊崇,唯一继承的是两者在精神传达上给观众或读者的启迪,能够做到这个,就是好的改编片。个人认为徐的该片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来看:
人物分析/非女性主义/道具的运用
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女孩 —— 少女 —— 女人
全片围绕这个变化过程展开叙事。
片子实际上像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爱情观点“我爱你与你无关”
而女主人公的爱从根基上就是先入为主的,是想像的,是与“人”无关的。为什么?在女主人公还是女孩时,她的家庭环境是悲伤的,贫穷的,毫无希望的。而此时,听邻居说搬来了
“一个有学问的中学教员”这引发了她强烈的好奇,而当看到他的书,他的富丽的房间时更是“连晚上做梦都会想他的样子”。而实际上这个时候,在对方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爱上了对方。
而在这个人物成长的过程中,男方除了几次艳遇以外根本没有互动,也没有现实中对女主人公的成长发生过任何的干预。男方从一开始出现就是一个已经领着女人进出的成熟的男子定义,男方是不变的。通过剧作上的反复方法,包括对人物语言的重复——每次同女主人公相遇他都会说“我一定见过你”分别时又说“我一定不会忘记你”。这些构成了一次次的对比,将姜文饰演的男主人公塑造成了一个类型人,一个贪图风流而没有展露丝毫情感的莫须有的人。从这点上讲片子的确是女性视角的,但是并不是女性主义的,也就是女主人公本身还是承认男性的权威并终身作为其虔诚的维护者的。但是最为片子中的男性形象却对男性是不公平的,一切的所见都是女方的一己所见,而具体这个男性是否是有感情的动物,片子本身并没有去给机会说,连小说也是并没有说的。
而在女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对爱情的看法上,是经过了一个变化过程的。这个也正是片子的看点。这个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女主人公随着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的变化。在女孩的时候女主人公把对方猜想成“一定像我的地理老师,智慧,慈祥”。而到了少女的时候性的发育又让她开始勇敢的把自己作为一个女性来看待并最终献身于对方,这个时候的她为自己可以得到的欢愉而兴奋不已。而此后随着自己有了孩子,生产的艰辛和供养孩子等社会压力带给她的艰辛,让她逐渐现实起来,开始真正去了解男人这种动物和男女间的游戏规则。所以才会有自己的爱人与身边生活的人分离的情况。才会在舞会上对供自己儿子上学的军人置之不理,凭着男主人公的一句话就跟着他走了,“自尊算什么,友谊算什么,假如你呼唤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跳出来和你拥抱”。这个时候她已经是完全懂得自己的想要与清楚地认识了世界的女人了。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一个道具的反复出现——白玫瑰。每年男主人公的生日女主人公都会送她白玫瑰,而另一方面也是两次同床后男主人公献给她的礼物。他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不记得,她不会忘记,很难说清谁对谁错,也没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www.61k.com)一切都像是一场诗意的存在,唯一真实的可能只是象征了他们曾相交融的白玫瑰,只有此时他们是爱情的。影片不断特写白玫瑰,以白玫瑰隐喻这种爱情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花很美丽,不足的是不多久就会谢了。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往花瓶中插上新的花。我们在片子中总可以看到盛开的白玫瑰,可背后看不到的是什么,是一次又一次的更换。正如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缠绵,却看不到女主人公独自供养孩子的那六年那八年的艰辛。这种诗意的存在的爱情,如此美丽,我们看得沉醉,可是,也告诉我们这根本是为现实不容的。我们都知道,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和很多人有接触,爱也一次次的转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交往来获得心理生理上的平衡。而影片中的爱情之所以如此“至死不渝”,正是女主人公生性的极端完美主义,从开始就让这个男人在心目中占据了她一切的理想,一切的审美,假如用宗教来比喻的话,那么他主人公在她心里就是耶稣。是一种只会思考自己是否完美是否会犯错,而不对对方有任何要求,把对方想象成一个完美的所在的。也因此她容忍了对方的一切,容忍了对方一次次忘记自己,容忍了“这可怕的陌生”甚至最后她鼓起勇气直视对方说到“我爱的那个人老是出门到外地去”“他会回来的”“是的,但他一回来就什么都忘了”她已经到了渴望让对方记起自己,渴望哪怕只是被认出来的最边缘,但还是选择了默默离开,以致看到自己被他的老仆人认出来的时候再也禁不住地泪水盈眶。这一切也全都是人本身的狂热地完美主义性格,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不利于对方的发生。这也就是“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最终原因。所以可以说表面上伟大的一个爱情故事,一个丰富多彩曲折动人的生死情,实际上也是这个女人的一个性格悲剧。试想假若她不是这种性格,在同男主公的交往中有一点点的自我的要求的话,两个人可能在最初就会吵架分散了。也正是她的这种性格她才会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才敢给她的“从不认识自己的亲爱的”写这封遗书,才敢一吐自己一生的真情。这种做法岂不是为了像上帝显示自己的虔诚而殉教无异吗。
不管怎么说徐静蕾的这部影片无论是在对原著内核精神的传达,还是自身朦胧中国诗意的创造都是尽显了自己“小才女”的锋芒的。自己的演出更将一个富于中国情调的可爱女人雕琢的活灵活现。尽管片子在剪辑以及个别镜头的合理性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很多观众为了看一看这个美才女也要掏钱买上一张电影票的。
自己也喜欢这部改编片。
我的爱你,与你无关!——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甜夏 | 2005年03月17日23时37分 | 已阅 327 次
在很久以前看小说时,不理解这种感觉。她和他相逢时,我总是像个提词员一样着急地暗示:"为什么不告诉他?为什么?"而实际上,她是不会告诉他的,因为她一心一意地等着他发现她,他牵挂她,为此她宁可忍受长期的心痛,忍受分分离离,忍受一次次的从陌生到亲近的难挨,可还是在默默地等,默默地等着他的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召唤和认同,等着他心甘情愿地牵着她的手,将她带回他们的家。如果他忘却了,她就只能等待,等待下一个机会,等待在下一个十字路口,他认出她来,他先扑向她,她要的不过就是他能真正记住自己,把自己放在心上,为此她等待了一生。
但直到死,她之于他,也还是一个陌生的女人!
在茨威格的小说里,他和她的相逢之后,就会去远游,然后忘记她。虽然临行前信誓旦旦:"一定会来找你。"但最后都不了了之。而她,因为"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只有爱情",就独自承担那么多的事情,只为让他没有愧疚感,让他能真正自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由地爱,其中只要有一小部分有她就好。[www.61k.com]而他?根本不记得她。如果说记得,也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
在徐静蕾的电影里,战争也为故事的叙说加上了更为悲惨的底色。她在战争中逃难,失去一切亲人和朋友,剩下的只是身体里那个小小的他。而她竟然就为了这个小小的他而自豪,而努力活了下来,并以为自己可以一直拥有他了。为了这个小小的他不说粗鲁的话,不穿破衣服,她很自然地出卖自己,没有羞愧之心,当然也不会为自己的所得而自豪,因为在这些成就里,并没有她的心。她的心一直在他身上,虽然他甚至连她是谁都不知道。
有人爱上她,也许是因为她对他们的无心?她可以过更为幸福的生活。可是她不要,她要的那么简单,只是他能主动认出她,只是她对他不再是陌生女人。可是,上帝不给她这个,上帝给了她美貌、聪明、儿子和诸多爱上她的情人。但是她最想要的他的心,甚至他记忆中有她,上帝都不给。
第三次的相遇后,他似乎好像回忆起什么,但还是没有想起来,她则默默地、心跳加速的但也是绝望地等待着,其实她应该已经知道结局了。可却还是忍不住怀抱一点点渺茫的希望。但是奇迹没有发生,他把这种似曾相识归结为前世的缘分,而她那凄惨的笑已经痛入心扉,最终等到的还是那句老话:"我一回来就去找你。"而她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再一次的归于陌生和长久的别离,也许等待下一次吧。于是她忍着泪离开,不想在他的面前软弱。临出门前,她看到了自己送他的白玫瑰,每年他生日的时候她都送来的那束,而他依然茫然无知。那即将坠下的泪在见到他的老仆人后终于落下了,老仆人那确认无疑的眼神表明认识她,而她一直苦苦等待的他,却始终没有看清楚她的模样。
但是,终于没有下次相遇了,她和他的儿子死了,而她也死了,只寄出了这份信,在他过生日的这天,没有白玫瑰了,只有一份陌生女人的来信。
看着徐静蕾在影片中从纯朴的女学生蜕变为美艳的交际花,从羞答答的水仙成为带刺的玫瑰,我不知道该是心痛,还是默然。也许能做的只是长叹,把心中的郁闷轻轻缓缓吐出来,然后凝思落泪。很多女孩看了这部片子和之前的小说,都有着和鲁迅一样的感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那么多人在一厢情愿地享受爱情。我们怎么能说,她一生的3次相逢就比不过别人的50年白发牵手呢?与尾生抱柱而死的未见面之缘相比,也许她已经得到太多。
古人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也许她的爱情也是如此吧。不过她的爱情从始至终都是她在暗,他在明,就算他在最后收到信,明了一切。她一生中的爱情也都是单相思,是一种暗暗相恋的情怀。可是这也符合现代人的爱情观吧——"我的爱你,与你无关!"
后续摘录:
终于看到一篇关于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评了。徐静蕾本人的一些观念,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过,听她简单说了说,但是还不是很清楚。这个影评,说的比较透彻。说得好,爱你,与你无关。这是可以的。这就叫做人。不管被人如何看,若是已经如此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爱上,那就无话可说了。(www.61k.com)
看看这篇影评吧。电影还没看过,无法评说。但影评似乎写的不错。
男人在自己四十一岁生日的当天收到一沓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之手,说的是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而男人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两人有短暂的结合,而后她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幽幽的“琵琶语”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女人一生的遭遇??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不被人察觉的爱情。”于是,在女人还是孩子的时候,在她与男人邂逅的瞬间,她就陷入了深深的爱恋之中。这种爱,没有希望,不求回报,注定没有结果,即使是那样死心踏地,一无返顾。
女人为什么要为这样一个男人付出自己一生的情感?他不是个忠实的爱情信徒,他永远都不会明白会有这样一个女人,只为了一个短暂实现的梦,回忆上一辈子。她有了男人的孩子,在他们分开以后,但她并没有告诉他。她拥有最完美的爱情设想,不想因为这样把他们的关系蒙上阴影,不愿成为男人的累赘,她希望男人今后回忆起这段感情只会充满喜悦。虽然她也知道男人从来就不会想起她。
女人为了他们的孩子,流落风尘。她想让他们的孩子过富裕的生活,穿体面的衣服,讲礼貌的语言,这是她对男人的尊重与怀念。与男人的再次相遇是八年以后,一切来得毫无预兆,自然地像他们从未相识过。男人依旧风流倜傥,他们的再次结合成全了女人长久以来的渴望与思念,随之而来的,仍然是残忍的互不相认。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当女人走出他们曾经共同居住的庭院,迎面走来了以前的老管家。[www.61k.com)刹那间,历历往事涌上心头:少女怀春时的羞涩、青春激情时的喜悦、中年落寞时的艰辛??女人百感交集,泪水映红了眼眶??
女人的孩子在经历了三天三夜的挣扎之后,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女人心灰意冷,她本想从孩子身上找寻男人的影子,这样就可以永远地抓住一丝希望。可是这世上她唯一可以去爱的人也离去了,她还有什么记挂与盼望?临死前她给男人写了这封信,她不奢望男人想起她,不求男人能够对她有所愧疚,只想男人能够相信她所叙述的一切,因为一个临死的女人,对爱人的表白,是不需要谎言与伪装的。
如果不爱,还可以有恨。可是遗忘,却是找不到对应的出口。女人爱的一生,忧伤而又令人遗憾,她把爱当作了一个人的事,而这种爱,只能以悲剧收场。
想看这片子,因为徐静蕾这样的女子,让人讨厌也难。
一九四八年的北平,一碗炸酱面、两只小碟。
让我突兀地怀念起来。
冬天的北京,淡的,像水墨画。
“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被人察觉的感情??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得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而这样一份爱情,羁绊了她一生,还要了她的命。(www.61k.com]
这个故事改编自奥地利一位名作家的同名小说。基本情节都一致,只是时空的大挪移而已。在徐静蕾的故事里,一个女孩,在她十三岁的时候,爱上了北院“报馆里做事、单身的文静的先生”。这个孤独的孩子的爱情,让她在随着改嫁的寡母离开北平六年之后,再一次回到了这里。她初遇男人的刹那,两人短暂的结合,而后她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最后成了交际花,但却未曾改变对这个男人的痴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
我怀疑徐静蕾分明是把自己对童年的回忆,放在了电影里;那不像是30年代,倒像是70年代。那个倔犟的北京姑娘身上,一定有她的影子。
“要去您自个儿去~”女孩的妈让她给北屋送饺子去,她脆生生地说,看着特别好玩儿。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妹子就像是邻家的某个女孩,不漂亮,大约因为还没长开;很少说话,有时候跟人玩,很热闹的时候,也让人觉得恬静;我忍不住喜欢她。
她再一次回到北平的时候,已经是个十九岁的大姑娘了。青春的魅力,是男人无法抵挡的。
这个天真少女脸上灿烂的笑容,足以照亮漆黑的夜、温暖寒冷的冬。看她出了面馆跟着他回家,走在前面,脸上难以抑制的幸福洋溢的笑,怎能不动容?只有恋爱中的女人,才有那样的笑容。
徐静蕾还不算老。不过让一个四十岁的女人演绎三十岁,大约还是胜任的;而一个三十岁的女人去演绎二十岁,任凭她著如何清纯的衣饰发型、有如何光洁的皮肤,那眼神,永远回不到二十岁。所以,我看她后面的扮相,尽管风尘、尽管俗媚,却显得更美。
我猜想他大概是她的第一次。只是,这天真的女孩,并不知道“女人通常总要装出毫无准备的样子,假装惊吓万状,或者怒不可遏,即使她们实际上迫不及待地急于委身于人,一定要等到男人哀求再三,谎话连篇,发誓赌咒,作出种种诺言,这才转嗔为喜,半推半就。说不定只有以卖笑为职业的女人,只有妓女才会毫无保留地欣然接受这样的邀请,要不然就只有天真烂漫、还没有长大成人的女孩子才会这样。”
这段话,在小说的原著当中,徐静蕾没有表现它。
如果你看了电影再去看小说,真的会觉得,一个是东方的内敛和含蓄,另一个是西方的热情和奔放。
短暂的幸福之后,他走了;而且,他忘记了她。
忘得那么彻底。她,却有了他的孩子。
她于是走了。这个孩子,是她唯一的慰藉(电影里的小男孩真漂亮啊,真可爱啊,尤其是在换牙,一说话一笑就露出小豁牙来,真想上去咬一口:D)。
她为了这孩子能过上上流人的生活,成了交际花,跟一个国民党的军官交好(在小说里这角色是个伯爵,向她求婚);于是,他们又回到了同一个圈子里,攀谈、跳舞,甚至“有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共同的朋友”,然而这男人,始终没有认出她。[www.61k.com)
他把她当作一个卖笑的女人,邀她回寓所。“我怎么能拒绝你的召唤呢??我就是已经躺在尸床上,也会突然涌来一股力量,使我站起身来,跟着你走。”
第二天早上,他放钱在她的包里,却始终没有认出她来。而她出门的时候,那个只在她童年见过她的他的老仆人,却一眼就认出了她;“他在这一秒钟里对我的了解,比你一辈子对我的了解还多。”
这封信,是她临死的时候写给他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儿子死了。“一个死者别无企求,她既不要求别人的爱,也不要求同情和慰藉。”
那么,她用自己年轻的一生,一个女人最美的时光,从十三岁到三十岁,炽热的爱情,要求的,是什么呢?
不,大约她没有要求。也许就因为这爱太无私,她才那么悲剧。也许,她应该在她初夜的时候,告诉他,她还是个处女;也许她应该在她有了孩子之后,去找他,要跟他结婚。
我猜世上大概没有这样的爱情。即便有,也无益。没有人从中尝到爱的甜美:女人为此受尽苦头甚至死去;男人丝毫不知,收到信之后,大约会感伤或扼腕吧。
无知者无罪,大概只能怨造化弄人了。
徐静蕾说,她对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我也有。viya也有。
这种感情,让我爱屋及乌地喜欢她的电影。
这种感情,让我无比怀念,怀念水墨画一样淡的,北京的冬天。
许多年以后,你收到封没有署名的信,告诉你,有个陌生人,爱了你一生,你做何想?
你是否会想起14年前,在宅院门口,和你撞了个满怀的那个女孩子?
你是否会想8年前,你在游行中救下的那个清新但又透着股熟悉味道的女大学生?
你是否会想起前一阵子,那个空军的女朋友的,那个单身母亲,那个你觉得在前世见过的女人呢?
会不会晚了点呢?你的后知后觉。
可能她只是你生命中纯粹的一个过客,一个普通的女人,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一夜伴侣?
但你可知,在她撞上你的那一刻,她知道她爱上了你,直到死的那一秒。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男人的一个晚上,可能是一个女人的一辈子。(www.61k.com)
她的爱,是伟大的,但,绝对是盲目的。
因为她只是在爱着,和你,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关系
三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爱是一个人的事,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四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一)
因为这几年徐静蕾在银幕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对她的了解越多发现越喜欢她。《杜拉拉》是我看她演的第一部电影,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敢爱敢恨,做事认真的她。
我一直把那些在某一领域很出色的女性作为榜样,像徐静蕾、李芳芳我都很喜欢。《一》是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并且获了很多大奖。我这个人做事要有新鲜感,一部电影我一般不会看第二遍,但《一》我很认真的看了两遍。
《一》在徐静蕾有气无力的声音中拉开序幕,对姜文用了一个远景。这种处理手法,突出声音,而把画面的重要性讲到很低。这也是在暗示本电影的内容,唯一的主角就是那个陌生的女人,而姜文只是一个配角,起烘托作用突出女主角。
整个影片片中经典的配乐是钢琴与琵琶合奏曲《琵琶语》,如一个女人低低的诉说。和影片吻合天衣无缝。
《一》改编自畅销小说,我没有读过原著,不知道小说中的时代大背景。徐静蕾把故事放在了一个战争的时代,战争就有生活的不稳定,人们内心的漂浮。正因如此,才有了这个故事。大时代背景为故事的发生及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童年时期那个在在窗口一直往外看的小女孩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影片采用封闭式构图,只能从小女孩的视线里看到门里的一切。这一点也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内心的封闭。对于那时的她来说,对过的这位先生就是她所看到的外面的世界。13岁,也是她接触的第一个男人。我觉得那么小的时候是不懂爱情的,更多的应该是好奇。在这一点上,徐静蕾处理得很好,小女孩不爱说话,是个安静的人让人琢磨不透她在想什么。包括信里的内容,这一部分多是叙事而没有抒情。
小女孩借故帮仆人收被子,第一次进入那个她每天通过窗户看到的世界。她静静的欣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这里外国雕像用了一个特写镜头,也与后来上学时再次相呼应。
该影片采用插叙的叙事方式,那些信事线索,不仅这一个线索还有白玫瑰。当她母亲带她离开时她说我们还会回来吗。多年后她考了北师又回到这里,可以说努力让姜文注意到她。在放学路上她直直的看着姜文,即使他也那样看着她。她都没有一点收回目光的意思。这种对爱情的勇敢,可以说是敢于面对一切。当姜文邀请她去他家时,她说:“方便,我都方便。”说这句话时她面带笑容,话语简洁而坚定。当时的姜文也大吃一惊。
然后天亮,姜文送她一只白玫瑰,可以看出姜文是一个多么会讨女人喜欢的人,即使一朵花她也送的很特别。在一起有段美好的时光,然后姜文说“我回来就去找你”。未吃完的苹果腐烂了,花也谢了,她看着他带着陌生的女人进出,却从来没有去找过她。我想如果在这之前她还存有一丝希望:他能爱她。那么现在她应该是彻底的绝望了,或许可以说真正认识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
这个男人住着豪华的房子,过着上层社会的生活,但女人对他来说只是浮云。
“我爱你,与你无关。”所以她为了自己的爱放弃一切,只是为了生下那个孩子。镜头里的她坐在船里,像一名村妇。孩子出生后,她却像一名贵妇。这种强烈的对比,也是她爱的勇敢无畏的表现。她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生活,去做交际花。正如她所说“我怎么能让那些破烂的衣服去碰他那干净的身体。”
那个军官很爱她,她却婉言拒绝。她为了心中的那份爱孑然一身,这种潇洒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出来的。
再相见,她一眼便认出了“徐先生”。而他却一点不记得她,他说我们前世定有姻缘。她沉默不语,却眼含泪水。出门时遇到头发头发已花白的仆人,仆人很惊讶的表情习惯性的说:“早啊,小姐”。此时的心情复杂到一定程度,仆人都记得,而他从来不知道,应该伤心到极点吧。
这次,她说:“能送我一枝花吗”。这些,每次他生日她送来的玫瑰。她看着他说话,期待的眼神,多么希望他会问问是谁送的呢。可是他漠不关心,她还是失望吧,或许成了一种习惯。
最后她因孩子死了,而自杀,寄出了她写给他的信。姜文拿着那些信,抽着烟,他应该会伤心吧。毕竟一个女人倾尽了一生去爱他。
很多人说,《一》是一部演给女人看的电影。那些细腻的感情,表现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有女人才能体会。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一》很特别。以前读过一篇文章,《用一生的时间去爱你》,感觉爱的人很辛苦,被爱的人很幸福。人们都说女人是感情动物,《一》里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女人来说,一旦爱了,那就是一切。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倾尽一生去爱一个人是幸福还是辛苦,或许只有女主人公才知道吧。
徐静蕾说,做导演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她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体现她的个性。《一》是她的成名作,她定是花了大量的投资去完成它的,通过电影说自己想说的话。我说不上来是因为喜欢徐静蕾才喜欢她的电影,还是因为她的电影而喜欢她。
《一》让我那么着迷的原因,是女主人公的勇敢及个性。她的勇敢让我敬仰,爱有多深,才能不顾一切。在女主人公的有生之年里,她有人爱,有所期待,虽然最后是悲剧,但她的一生也算幸福。每次看这部电影总感觉有种莫名的情愫隐隐约约让我琢磨不透。
看到女主人公的勇敢,我想到自己,是否有一天也会那么勇敢。伴着舒缓的音乐,徐静蕾有气无力的声音,把一个女人最内心深处的感情娓娓道来。书信语言随性的一种交流方式,能更容易表现人物的内心。仿佛女主人只是为了爱他来到这个世上,最后为爱殉葬。没有爱情的凄惨与悲壮,整个影片下来声音只有一个调。很符合女主人公的性格安静,不怎么说话。
“我爱你,与你无关”。不是我不期待,而是你给我的都是绝望。当没有了任何希望,我还在世上似乎没什么意义。所以你收到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死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二)
本部影片以一个女人的口吻陈述着,我们不知道这个女人的名字,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交代她的名字,只是说她是穷酸教员寡妇的女儿。
在她的青少年,抑或说是童年,她爱上了四合院的新邻居,一个在报社工作的作家,一个单身男人。他们几乎毫无交集,但是少女还是偷偷地爱着,尽管作家不是个对感情忠诚的人。一年后,女孩搬到山东,仍对作家念念不忘,买了他的所有作品,只因希望看到这个男人的名字。六年后,女孩考回北平女子师范,和男人“偶遇”。他记不得她了,但是女子接近他,并暂时“拥有”了他。临走时,男人送了女子一只白色玫瑰,他们在一起了,直到女子发现自己孕有了属于他们的小生命,她默默接受了这突如其来的一切,离开了。八年后,女人的儿子已长大,她也过着表面荣华的上层社会的日子。命运又安排他们见面了。他不记得她是谁,尽管这几年来,他一直收到女人在生日那天匿名送来的白色玫瑰花,但,他不记得这个女人是谁。女人仍旧义无反顾的爱着,和他做了多年前同样的事情,吃早餐的时候,男子说天下局势紧张,自己要去张家口一段日子,她淡淡地说:太遗憾了。……会回来,可是一回来,有什么都忘了。男人突然感到这所有的场景和对白都曾发生过,但他却将其认为是前世的一段姻缘。女人哽咽,离开。男人说:“我一回来就去找你。”女人离开时看到了玫瑰花,白色的,有些颓败了。女人出门看到了男子的老佣人,显然,老佣人认出了女人,他们只是沉默,但都或许有些激动。
这一切都是女人写给作家的信里的故事,他们的儿子去世了,当男子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女人已经不在人间了,她已生无可恋。镜头最后从看信的男人拉远,画面中的男人已经不再年轻,有了岁月的沧桑感。在拆开信之前,他在吃面条,在吃饭前,他问:“今天只有面条么?”“先生,今天必须吃面条,今天是您生日。”
女人在信中写道,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在你生日的那天送给你白玫瑰了,那个花瓶只能空荡荡的摆在那里了吧。
不得不说,这是不让人心碎(本来要用“纠结”一词的,但是这个词被用滥了,那就不用了)的电影,让人慨叹女人的命运。她的一生都在爱着这个对情感并不忠贞的作家,她对于他而言终归是个陌生人,她只是曾经存在于作家的生命中,而他却是永恒于女人的生命中,只要他召唤,她即便是在坟墓里也会攒出一股力量去见他——尽管以后他可能不再记得她是谁。我将其理解为童年的阴影,她遇见他时年龄方小,爱上了就不会放下了,是属于一个小孩子的执拗与较真,是一个真实的梦境,让她小心维护,尽管对他人而言,是多么卑微。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我想这女子炙热的情感,把她变成了尘埃,虽然最后没有花开。
故事里的作家是健忘的,他甚至不记得自己的生日。他喜欢和女人们逢场作戏,然后失忆。这也是他的悲哀,他失去了最纯洁的爱,失去了他的孩子,失去了陌生的女人。或许是他太过浪漫,喜爱放浪形骸,洒脱不羁。他很博学,却无法掩饰人性中的软弱。也许这也是时代所造成的悲剧吧。
我很喜欢整部影片娓娓到来的叙述方式,因为这是再合适不过的方式,是如此,也只能是如此。背景音乐很是古典,舒缓却又不失波澜,使人感到情感的变化,与缠绵悱恻,当然还有些许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悦与悲凉。整部影片是平淡的,隐隐约约有暗流在涌动,最终在故事的结尾骤然爆发,让人酸楚。色调是发旧的,像是我们在裱画时刷过了一层浆,淡淡的土黄色——老照片的颜色,是源于影片讲的本来就是很久以前的故事。
我很喜欢本部片子,就像喜欢《胭脂扣》一样。它们很相像。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三)
去年,看了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电影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由著名演员徐静蕾导演,将故事搬到了中国。
故事中讲述了一个男子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这个男人,对此却一无所知。故事始自十八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还是个孩子,之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按陌生女子信中所述,他们也曾有过几次邂逅,但对这位作家来讲,这仅仅是他无数风流韵事中的一桩而已,在他的生活中未曾激起任何涟漪。可这个女子却为这爱情付出了一切,还生下一个孩子。多年以后,他们再次相遇,并且再次燃烧起一段恋情,但这个男人根本没认出这是当年的她,而她也没提起往事和她们的儿子。不久,由于战争等原因,他们再次的分手。随着他们的儿子夭折,使这个女人感到绝望。她留下这封信,留下她的爱情,自己却要告别这个冰冷残酷的世界。她生前默默无闻地活过,爱过,她也将无声无息地死去,不朽的是这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前几天,和朋友谈起这个电影,也引发一些思考。
比如:在这部电影里,谁更悲哀呢?表面看,肯定是这个女人更悲哀。她那么爱一个男人,却没有得到对方的爱,自己还至死不渝,这是多么悲哀呀!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个男人可能比那个女人更悲哀!
这个男人和那么多女人好过,最后连好过多少人都忘记了,他真的就爱过了吗?他知道什么是爱吗?爱不是占有,爱是一种付出,或者说,爱是一种精神的投入。他真的投入过吗?他表面上和那么多女人好过,但他其实,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他只知道占有。女主人公,表面很悲哀,但她爱了,真爱了,她始终在爱,到她死还写信给他,她的一生,始终在爱。爱情就是这样:谁爱,就是谁的!
《论语》里有个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冉有另一个学生子贡:“这次事件,夫子会帮助卫国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一下。”他进房间见到孔子就问:“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啊?”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继续问:“他们怨恨吗?”孔子说:“求仁而得到仁,又何来怨恨?”子贡出来说:“夫子不会帮卫君啊。”。孔子的原话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爱情也是如此。求爱而得爱,又何来怨恨!(www.61k.com)这个得爱,不是得到对方的身体,而是你还在爱着,有点愚忠的味道,但他忠的不是人,而是她对爱的理解,和她内心的理想,她要那样的爱,她爱了,她感受到了那种爱,她又有何怨恨?
这个电影的导演是徐静蕾,她肯定被作品感动了,她理解了那种爱。据说,她曾经很喜欢王朔,王朔是他偶像,王朔后来情况不好,徐静蕾就去帮助他,给予了很大支持,因为她曾经爱他,这次,她终于有机会了,她们两个后来并没走到一起,但徐静蕾也算实现了心中一个梦,所以,她拍摄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对她曾经那样疯狂的爱一个人,给予一个圆满的解释。这是我的猜想。
多年以前,我看过霍桑一篇小说,故事大致是说一个很普通的石匠,以为别人加工一些雕像为生。突然有一天,她爱上了自己雕塑的美女雕像,这个时候,美女就出现在他眼前,出现在石头里,他就努力去雕刻,那个美丽的雕像就从石头显露里出来了,后来有一天,这个石头美女居然活了,他娶了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随后,他就根据这个女人,雕刻了很多作品,销路非常的好。所有看过雕塑的人,都被其迷倒,感叹雕像怎么那么传神,那么美呢!他也从一个石匠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艺术大师。十多年后,那个女人突然病世,他很受打击,很长时间无法工作。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为了生存,不得不重新开始工作,继续雕刻,但是,他再也没有雕刻出受人欢迎的美丽雕像。他又变成了一个石匠,甚至无法欣赏自己过去的作品。
是爱,使他内心中的美丽被激发出来,使他从一个石匠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同样,爱的消失也使他从一个艺术家重新变成一个石匠。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就是爱的缩影——谁爱了,爱就是谁的!当你不相信那爱的时候,那爱也就消失了。你甚至都怀疑,你是否真的曾经爱过,甚至无法欣赏你曾经经历的那段美好爱情岁月。但是,只要我们心中有爱,那爱就永远不会泯灭!
本文标题: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如何评价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