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父母离婚不告诉孩子-父母离婚怎么和孩子说

发布时间:2017-12-25 所属栏目:妈妈的

一 : 父母离婚怎么和孩子说

父母离婚怎么和孩子说
撰文/马宁

离婚 孩子 父母离婚怎么和孩子说

近些年来,心理学界把亲子关系不再简单定义为父子或母子关系,更加有夫妻关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www.61k.com)

在我的很多十三四岁的孩子的个案中能够看到,当一个孩子表现出非常封闭或者非常反叛的行为时,往往在他的内在子人格系统中,会至少有着两个极度对立的子人格,分别类似地来自爸爸和妈妈。男性力量和孩子的亲密度,往往影响着孩子成就的高低、创业的能力。女性力量和孩子的亲密度,往往影响着孩子人际关系的安全度、守业的能力。和谐的男女两性关系,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幸福感的来源!当内在的子人格系统不和谐的时候,幸福感自然是比较差的。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怎么好,不论他的关系有多广泛,心理始终缺乏一种平衡和和谐的感受!

因此送给孩子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这关乎孩子内在幸福感的高低!

而父母离异,对孩子在关系和谐的部分一定是有影响的。这是我们无法规避的事实。但实际上,如同我个人经常说的一点,大部分时候,真正影响我们的不是存在的某个状况,而是我们面对状况的态度!所以,如果我们可以在自我面对这个状况的部分做点功课,是可以来尽量降低离异对孩子的负面影响的。

以下几种父母的状态会对孩子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让孩子选择想要和谁在一起

“你是跟妈妈还是跟爸爸?”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双方是自己生命来源的两个源头,孩子会自发地去爱他们双方、想要对双方同时保持忠诚。如果让孩子选择,是要爸爸或者是妈妈,实际上是在制造他们对另外一方的愧疚感。

同时孩子会有一个想法,如果父母非常尊重自己在这个事情上的想法和态度,那么自己同样有力量能够挽留父母。因此如果父母关系破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没有让他们在一起。孩子会把父母分离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从而在潜意识中产生“我不够好”的自我价值低落感。

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会降低这个部分的风险:

——爸爸和妈妈之间,是我们两个人的事,和你无关。尽管我们在生活上分开了,但是我们会珍惜曾经在一起的时候的美好的感受,并且祝福对方过得更好。——无论爸爸妈妈讨论的结果是你暂时会和谁在一起生活,我们两个人都永远是你的爸爸和妈妈,会共同来养育和照顾你。当你需要我们中任何一个人的帮助的时候,我们依然会尽全力来爱护你!

让孩子知道,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是两个概念。并且承担起父母对自己关系的选择责任和对孩子的养育责任。

二、对孩子否认另外一方的存在价值:

“你的爸爸是个坏爸爸!”
“你要是不选择我,就永远别叫我妈!”
“我和你妈妈这十年的婚姻是完全失败的!我当初和她在一起就是个错!”
“我以后永远不会让我的孩子再受到他爸爸的伤害了!永远不要再见到这个男人!”
“你怎么和你爸一样,不负责任!”

与上面一点相同的是,让孩子进行二选一的接受,并且比上一种说法更加决绝,不但让孩子自己选择分离,同时还要让孩子永远放弃。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残酷的事情。当孩子否认自己某个生命来源存在的价值,也就代表着否认自己的某一个部分的存在价值。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你的爸爸(妈妈)也很有他的优点,这个部分你要向他学习。
——如果你像你的爸爸(妈妈),也是可以的。
——不论这段婚姻有多少的挫折和牵绊,其中也有我感受到幸福和需要感谢你爸爸(妈妈)的部分,我接受这个部分。
——爸爸和妈妈双方性格没有适应,但不代表你要用和我一样的方式和他(她)相处。如果你可以有新的方法能够让自己学会和他(她)相处得更好,我祝福你!

真实看到过往婚姻的价值,孩子才可能真正接受完整的自己!

三、孩子变成传话筒

“你去问你爸,让他给我们生活费。”
“去叫你爸,这个周末我们一起去玩!”

当夫妻离异之后,孩子可能会有意无意地被当做一个传话筒。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必须要承受来自夫妻双方的情绪压力。

如果离异之后的关系中,先生对前妻是有不满的,他可能会在孩子来询问一些事情的时候,清楚地知道这是前妻的意见,因此会把这份针对前妻的情绪表现出来,而孩子自然会承接这种爸爸对妈妈的不满,因此所产生的错觉会是“爸爸不喜欢我”,这是对自己价值感和被爱感所产生的一个否认!

如果拿到这样一个沮丧的结果回家之后,妈妈不满意又立刻表现给孩子,孩子立刻又会承接妈妈失望的情绪,认为“我不够好,所以没有达到妈妈的需要”,同时还可能有的是,把妈妈对爸爸的不满也同时承接过来“爸爸这样对我们是不好的!”。

因此,孩子在双方关系的夹缝中存活,结果主要会有几种状态:

要么自我价值感非常低落,觉得自己没有用、不值得被爱;
或者因为这种不被爱的感受过于低迷和压制,出于自我保护,从而变得反弹,对父母单方憎恨,成为另一方的替代配偶;
或者同时对双方发出憎恨,远离他们,对自己夸大肯定。
不论孩子是上述哪种状态中,只要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必然会影响他的未来的事业、婚姻和种种未来的可能性。

离异双方可以借鉴的做法是:

——关于生活费、关于双方如何同时照顾孩子的话题,都是双方需要直接面对的话题,由大人双方协商好了,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就可以了。
——对于自己对对方的一些看法和情绪,需要自我负责和成长,是不需要和孩子商讨的。也因此,离异后的双方进行心理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成人的责任揽起来,让孩子就做孩子!

四、有意无意要求孩子把继父、继母替代亲生父母

再婚家庭必须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没有人可以替代孩子的亲生父亲或者母亲,事实永远不能更改。必须要让孩子在心里保留一个自己另外一个父母的位置。

否则我们看到的,孩子会对继父、继母产生愤怒和对抗,那是因为他的另一个生命的来源没有得到尊重!同时,他更会无意识把对亲生父母的某些愤怒同时转移到继父母的身上,这对双方都是不公平的。



继父、继母可以尝试说:

——我尊重你的亲生爸爸(妈妈),我尊重他以和我不同的方式存在,我现在和你妈妈(爸爸)在一起,并不代表我比你的亲生爸爸(妈妈)更高,相反,我很尊重他!我感谢他(她)照顾了你妈妈(爸爸)很多年,我爱的现在的她(他),也有你爸爸(妈妈)存在意义的影响,所以无论如何我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

——我永远无法代替他(她),因此我也尊重他(她)在你心目中的位置,你依然可以爱他(她),并且接受他(她)的帮助和爱护。同时,我也会尽力在他(她)不在的时候,从另一个角度来照顾和帮助你!请你接受我!

继父母、包括养父母同样都永远不能替代孩子的亲身父母。妄图掩盖事实的结果,往往是出现很多的悲剧。这点在海宁格老先生的《谁在我家》中能看到更多的真实案例。

尽管我谈到的这四点是针对离异、单亲家庭而言的,但同时对于普通家庭其实也使用。因为其实我们看得到,尽管在普通家庭中,我们也常听到类似的这些话,并且我们中的很多人在婚前实际也有着一些关系系统。它们其实同样在孩子的心中运作着某些潜动力。

因此,爱孩子,还要尊重自己的配偶,同时用尊重和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和配偶所有的过往情感选择的价值!

离婚 孩子 父母离婚怎么和孩子说

内在空间网站( www.61k.com ),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女士首创于2010年8月8日。2011年10月,由北京水瓶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其运营。是海量发布全球身、心、灵资讯的权威平台。旨在陪伴更多的读者在灵性殿堂中探索与成长,为广大读者疲累的生活之外提供一个心灵栖息地。

内在空间新浪微博 www.61k.com

内在空间新浪博客 www.61k.com

二 : 父母离婚怎么告诉孩子?

父母离婚怎么告诉孩子?

主持人殷智贤:还有一个网友在问,我跟我老公离婚了,法院把孩子判给我抚养。现在法院允许老公每周探视孩子一天,我自己也承认孩子应该在父母上面的爱护下共同成长,但是我还不太知道怎么样在这种方式下能够让孩子适应离异双亲家庭里成长。因为我很担心,我作为一个母亲,在教育儿子过程中无法实现一个父亲给儿子的东西,所以她想在跟孩子的沟通中,怎么样让孩子既能够比较完整的接收到孩子父亲的教育,同时又适应单亲家庭的结构。

孙雅君:这种情况也是现在很普遍。

主持人殷智贤:对,我听说中国大城市的离婚率已经接近30%了。

孙雅君:对,如何面对孩子的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大人感情不管什么样的状况跟孩子是无关的,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一点,不管我们在一起还是不在一起,如果我们分开了,但是爸爸永远都是爱你的,妈妈也是永远爱你的,这一点是一个大前提,是很重要的。刚才我们谈到一个问题,孩子有时候会将父母分开归咎于自己不乖,也许在某件事情他会错误地归因,也许我不愿意学琴这件事情让父母吵架,最后他们离婚了。这不是真正的原因,但是他可能会做这样的归因。在这个时候一定要让他不断的传递信息,不管父母是否分开,他还是爱你的。

主持人殷智贤:这里面我想告诉孩子说,因为你不好我跟你爸爸才分开的父母还是比较少,大多数离异的夫妇会出现什么状况,尤其现在我们知道很多是因为第三者插足才离异。(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王学兵:他会说是对方不好。

王学兵:这是要不得的

主持人殷智贤:对,他会跟孩子说,都是因为你爸在外面有别的女人才会害了我们母子俩。

王学兵:那是因为你的问题,你是在用你对于那个男人的评价影响孩子,这是不对的。一定是你认为那个男人有问题,你们才离开,如果没问题的话你们怎么会分开?应该尽量回避,你当初还觉得他是一个完美的人。我觉得有些人很无聊,都已经离婚了为什么还要诋毁对方?

主持人殷智贤:她心里有恨。

王学兵:所以不能拿这个影响孩子。

孙雅君:对,我觉得学兵这一点说的特别重要,不管两个人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分开,谁的过错有多大,把这个过错跟孩子建立他的对错是非观,因为大人的感情世界太复杂,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在一起,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分开,不能让孩子做这个选择。这个尤其在他年龄比较小的时候,不能让那承受这个压力,因为这是一个评判。尤其在面对最亲的父母的时候,你能够给孩子的,可能大人是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在一起,两个人是可以分开的,不是说一定要在一起的,我觉得这对于孩子来讲,对于分开这件事实他觉得是一种可能性。

王学兵:家庭就是这样一个状态。

孙雅君:对,但是这个不影响爸爸和妈妈都是应该被尊重和应该被爱的人,不是因为他就是一个大坏人,你爸爸如何,因为第三者或者跟别人跑了,用这样的语言跟孩子讲,因为那个东西对孩子来讲会变成他会对于男人,或者对于女人这个群体产生一些很负面的阴影,之前他认为爸爸是最完美和最伟大的男人,但是他有一天可能会变坏,你让他形成这样的误解,其实对于孩子内心更好健康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尤其像这个爸爸还是意识很好的,他觉得孩子,尤其是男孩到了某一个年龄阶段,父亲的教育,父亲榜样的力量,男性角色应该是越来越重要,他可能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跟爸爸在一起,不管这个孩子判给谁。关于学习做一个男人,学习未来一个男人应该承担的东西,不管在家庭还是社会,还是在哪里扮演一个男人的角色,那个东西一定要在爸爸,或者在家庭中其他男性角色身上学习的。这部分如果他能处理好,其实也不会有特别大的,好像我在单亲家庭的男孩,跟妈妈在一起他就无法学习到如何做一个男人。

主持人殷智贤:这里面还有一个网友在提问题,从他提的问题来讲我想可能是一个中学生。他说我有时候会请我的朋友到家里来玩儿,但是玩儿过几次以后我的朋友都不来了,因为他们说每次到我家里来,我妈妈对他们很凶,提问的网友觉得很自卑,觉得自己在朋友圈子里特别没有面子。他说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妈妈对他的朋友好一点吗?

其实这里面也提到一个问题,我们到现在一直在谈非暴力沟通,我们今天谈亲子之间非暴力共同。事实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罢,其实到我们成年人也罢,我们在逐渐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看起来你在对你孩子的朋友,或者你在对你伴侣的朋友态度有一个好与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你亲人的感受。这个网友他想问问怎么样跟他妈妈谈好,下一次他的同学来家里的时候,他妈妈的态度能好一点。

孙雅君:不知道学兵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王学兵:其实在我的经验中,我没有我的朋友、同学试图改变我,我们觉得他们家人对我们不好,是我们不太好。

主持人殷智贤:对,其实很多小孩会这样想。

王学兵:要不然少去他们家,因为你妈挺凶,我们少去你们家,当做正常的东西。

主持人殷智贤:你作为这个孩子的同学你会这么想,现在是这个孩子他其实是很希望能够经常有可能带自己的小伙伴来自己家,但是他觉得小伙伴不肯来他家,这让他觉得很难过。他问那些小伙伴,为什么你不肯去我们家?比如说学兵会告诉他,你妈对我太凶,我不去了。这个小伙伴就觉得很郁闷,他不是解决学兵的问题,而是解决学兵和小伙伴的问题,这个小伙伴没法跟他妈说,你怎么样能够对我的朋友好一点。其实我知道有些家长反对自己孩子跟某些孩子来往,家长有一个判断,那个不是好孩子,你跟他在一起玩儿学不了好。

王学兵:这是不行的。

主持人殷智贤:这是很多家长的态度,他会限制很多孩子跟他的同龄人交往。如果家长是出于这种考虑,对孩子限制的话,孩子在不能够认同的前提下,他们可能会发生刚才这位网友提的问题。你们觉得无论在家长还是在孩子,怎么样化解这样的矛盾?

孙雅君:因为家长的确像刚才所说的,他会以自己的是非观判断,他不是一个好孩子,你学不到什么东西,他觉得我有责任让我的孩子远离不好的孩子,避免他去学坏。可能一方面要看这个孩子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如果他没有很好的是非观,可能这个孩子的确有一些恶习,这个家长看到和所了解的,这个家长不是很粗暴的,我直接告诉你不要跟他们玩儿了,或者我直接对他很凶,而是他要跟孩子解释,比如说我看到哪个小朋友,或者谁谁他有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

王学兵:就事论事。

孙雅君:对,你要告诉他为什么不要跟他在一起,他有一些很不好的习惯,很不好的行为和很不好的价值观,你不应该接受这样的行为方式。这时候可能孩子会知道,他会从这里面写到东西,他会自己做一个判断,我以后至少在这个方面我不要跟他在一起。

王学兵:或者你能影响他吗?

主持人殷智贤:学兵要是做父亲,这样严肃跟孩子说这句话,那个孩子还是挺受震动的。

王学兵: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样不好,你能让他不干这事,那行。

孙雅君:对,你能把他变好你可以跟他在一起。

王学兵:很糟糕的,你影响不了他,你也受到他影响,但是一定不要跟他粗暴跟他说你不要跟谁玩。

主持人殷智贤:说这个结论让孩子很困惑的。

孙雅君:所以非暴力沟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你不要直接推导结论,然后对你下评判,或者你不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都是命令,而不是说我跟你探讨,我教给你我们沟通去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而是说就像刚才说我要看到的事实我告诉你,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判断和决定,然后最后你就会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孩子我觉得他也是可以跟妈妈去沟通的。

比如说也许可能他的小朋友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也许妈妈心情可能不太好,那天单位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受到什么什么气,碰巧,只是一个碰巧对自己的孩子和他的小朋友有一点不耐烦或者怎么样,如果说这个孩子跟妈妈去沟通,妈妈你为什么对我的同学,你是不是很不喜欢他,还是因为你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还是说你觉得我哪里做的不好,如果这个孩子他可以跟妈妈也可以正向的沟通,为什么他就会知道到底妈妈因为自己心情不好,没有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完全不因为小朋友有关系,或者因为昨天的那件事情,或者我今天有一件事情做的不对。

然后他不会去错误的说,可能妈妈不喜欢我的同学,而且比如说十几岁到青春期,青春期叛逆是一个很重要父母必须要警惕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可能更需要做好双向的沟通,他不喜欢他的原因,或者他有点凶或者不耐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样才能够真正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让沟通真正有效,而不是说最后变成了误解,或者是说以后我觉得我妈是让我觉得一个特没面子一个妈,这样对他以后的社交或者人际关系是很不利的,他会觉得我以后可能真的不会带我的朋友到家里来,因为这个真实真的会很不好。

主持人殷智贤:现在年轻人我们都知道是自由恋爱,自己选择婚姻伴侣,父母的意见其实很难影响到孩子这方面作出决定,但是通常如果这个孩子婚姻后来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父母经常都会说一句话,你看当时我就说,这样的话我知道给很多孩子带来非常深的沮丧。其实现在我们也都知道中国离婚率挺高的,就是大城市里面,当孩子真正遭遇感情上挫败的时候,无论是他离婚还是失恋,父母在跟这个孩子的时候应该把握一些什么样的原则?

孙雅君:像刚才父母脱口而出这种话,他会觉得之前委屈了很多年,我当时就劝过你,我以我的人生智慧我看到了,比如说某一个危机,但是那个时候你没有当回事,你没有尊重我的意见,他会觉得也不是说解气了,可能会觉得事实证明。

主持人殷智贤: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王学兵:你对你对你对。

主持人殷智贤:很多子女其实现在很无奈,但我觉得子女即使承认自己的失败,也对这件事情改善没有积极的意义,承认父母说对了也没有什么。

孙雅君:我觉得有的时候,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亲密关系比我们想象要坚强一些,即使可能当时家长说了这样的话,让孩子很挫败,当时我的确没有听他的话导致我人生出现大的挫折。也许在这件事情他没有成长,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他慢慢和父母的关系,他会由此去理解更多的东西,父母的确是为我好的,之前我们互相不理解的关系会因为这样一些事情发生,会慢慢达成一些和解,合乎彼此理解能够更多越来越多。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因为我觉得父母挺难改变的,比如说父母已经是可能70 岁了,跟他讲地妈你这样跟我说,我很难过,这个时候更多还是说接受者,我们作为子女怎么更好理解父母的话,可能他那样讲也许解了很多年心里的疙瘩,作为子女来讲如果从这个当中他不是说父母又在指责我,而是说他从这里面父母从那个时候就看到了一些东西,他把这个观念推及到他跟父母其他相处当中。

主持人殷智贤:可能会对他未来从父母接受更多的支持和智慧是有帮助的。

王学兵:不要试图去改变很多东西。

孙雅君:就是怎么接受和理解这句话和这件事情。

王学兵:我有一天突然觉得我凭什么去改变我父母,我很粗暴地让他改变一种生活方式,其实那是很不对的。他们活了那么多年,难道他们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吗?他们还需要你去指导他们吗?

孙雅君:对,因为每个人价值观,选择生活方式和态度也好,但是跟他的成长和经历有很大关系,有的时候你无法理解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他那样的事情,他一定都是有一个自然的逻辑在这边。有的时候的确父母不一定这个事情都能做对,或者他想的方法是你接受的,比如说有的时候父母会抱怨我一辈子为了这个家里我含辛茹苦,我为你们牺牲那么多,可是你对我不好。

客观上来讲不见得每一个子女都接受这样一个结论,感觉我这一辈子就是为了你们如何如何了,因为每个人人生都是自己应该负责的这个部分,但是的确有的时候没有跟父母讲这样的道理,你不能认为你的不幸都是来自于家庭对于我们的牺牲。

王学兵:其实更客观一点来说,其实跟他没有关系,这是你要这么做的,你不能拿这个东西来说我这件事,因为实际上那是你个人的一个,你对我好不好他是你的选择,我们更客观看别人的时候。你不能为这个人做了,你成天带孩子,你就有权力做另外其他的事,因为我爱你,所以你要怎么怎么样。

孙雅君:这种应该如何如何常常潜在我们脑海里面,我为家里做了这么多,你应该体谅我,你就应该如何如何。

王学兵:因为我每天都想你。

主持人殷智贤:所以你也应该每天都想我。

王学兵:为什么不能为我做这么一点事,这个是不能去这样做。

主持人殷智贤:有点把自己变成债权人。

王学兵:你要换来点什么。

孙雅君:你强迫或者是说你觉得如果对方接受你理应那些东西。

主持人殷智贤:你就有权指责他,这个其实是一个伤害很多亲子关系或者说夫妻感情很重要一种方式。

王学兵:有的时候对孩子来说或者对于老人来讲也好,有各自的生活是很重要,孩子你也让他尽早的了解到说我有我的生活,你不是我的全部,那样他就会理解有的时候会忽略他一下,比如说你离婚了,因为你们有你们的生活,而相互都需要尊重的,你的事就是你的事,我们的事就是我们的事,应该尽早让他区别开这些东西。

孙雅君:包括有的时候父母在退休之后,可能他会把他很多很多的精力都放在我帮子女照顾他的孩子,照顾下一代什么什么,在这个时候可能他真的放弃掉自己很多生活,如果有一天他觉得这个子女对他好像没有拿出那么时间给他的时候,这个老人可能就会觉得很委屈,可能这个时候不是说作为子女来讲不是跟父母来争论,你不要这么要求你,你应该有你的生活,而是用一种比较妥当的方式,可能他帮助建立他的生活,让他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你的家庭上,放在你和你的小孩身上。的确很多会因此而产生的,因为他没有重心了,他把他所有重心都放在了你的这个家庭当中。

王学兵:对孩子对父母其实都是那样的,永远不要因为他照顾你的狗,放弃他去玩这样的时间,这样可能会更麻烦。

孙雅君:包括子女对父母也是一样,就觉得我还要上班,我有小孩你为什么不能帮我带,真的有的时候父母应该有他自己的生活,他不是说一定要必须帮你带孩子,必须怎么怎么怎么样,很多比如说父母和子女包括婆媳关系很多问题也是在于很多人都觉得你应该如何如何如何,但其实没有应该,其实大家是互相有爱和尊重在这个地方,具体你希望他做什么,你的期望、你的所能这都是需要沟通的。

主持人殷智贤:所以沟通到现在我们关于非暴力沟通的话题已经从各个角度都探讨了一番,非常感谢今天两位嘉宾跟我们分享了这么丰富的理念和经验,也感谢广大网友一直在关注我们公益大讲堂,和谐家庭基金是立于公益教育,是希望我们每一个家庭都能将不和谐的因素降到最低。我们相信爱是可以培养的能力,感谢各位网友的支持,下个周四下午同一时间我们再见。谢谢。

父母离婚怎么告诉孩子?

在告诉孩子离婚事实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坦诚、平和的态度。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用什么情绪在说。有的人会表现出很可怜、伤心,或被抛弃的感觉,这样都不可取。

◆不彼此抱怨,让孩子感觉离婚后的父母更开心幸福,自己也更被关心。事实上这一点很难做到,因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对离婚仍然是否定的。所以,这一点要用行动让孩子感觉到。

◆不要让孩子卷入离婚事件,比如说离婚是因为她不听话,或者父亲觉得母亲没有教好她等等,这样的话会给孩子内心留下永久的伤痛,甚至无法再信任亲人。

◆如果母亲还年轻,努力寻找合适的对象再婚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因为孩子很小的时候比较容易接纳新来者,到了七八岁以后就困难一些,十二岁以后基本不愿意融入新的家庭。让一个青春期后的孩子接受继父或继母是件很费脑筋的事。作为母亲,最好争取在孩子5岁前有新的家庭,孩子接受起来要容易很多。

在这里,也提醒单身母亲们,孩子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她只是你爱与职责的一部分,你还有更多的职责。要让自己成长,善待自己,不要放弃追求幸福的机会,越是这样孩子的心理发展就越好,因为母亲对生活的态度就是孩子对生活的态度。

2005年第8期的某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主人公田淑琴是一位单身母亲:

田淑琴和丈夫的离婚发生在孩子8岁的时候,原因是丈夫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双方协商决定,女儿跟母亲生活。考虑到女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母亲提出暂时不把离婚的事告诉孩子,只告诉她爸爸出差去了。但女儿想爸爸,直闹得母亲不知道如何是好,结果“出差”只延续了两个月,这位理智的母亲决定把实情告诉女儿。

她选择了一个周日,带着女儿去公园游玩。玩得高兴的女儿说:“爸爸怎么不来和我们玩呀?”母亲抓住了这个机会,心平气和地把离婚的事情告诉了女儿。刚开始女儿不愿意相信,这位母亲很冷静地对女儿说,不是爸爸不要我们,是爸爸和妈妈之间有了问题,我们不愿再住在一起。但爸爸、妈妈都会像从前一样爱你。只不过爱的方式变了——如果这周妈妈陪你玩,下周也许就是爸爸陪你玩。女儿年龄小,似懂非懂地问:“是爸爸不好吗?”这位母亲很平静地回答:“分手不一定是谁有错,是双方感情出现了问题。不是我们哪个人的错,更不是你的错。”

当然,女儿知道真相后,有好长一段时间不爱说话,很少在母亲面前提到父亲。但有一次,妈妈带女儿回娘家,女儿听到小姨说爸爸的坏话,表现得非常激动,她大吵大闹:“不许说我爸爸的坏话!”这位母亲知道,不能把成年人的恩怨连带给孩子,否则会让她在心里埋下怨恨或自卑的种子。母亲给自己立了个规矩:绝不在孩子面前以婚姻的受害者自居。并要求亲朋好友,当着女儿的面不要谈论她爸爸的是非。

更难得的是,这位母亲一直提醒自己做个乐观的单身妈妈,陪女儿去兴趣班、逛街游玩,并鼓励女儿和爸爸制定每周出游的计划。渐渐地,女儿适应了生活的变化,懂事了,她开始帮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并主动关心妈妈,和妈妈谈心。她写了一篇作文《我的爸爸、妈妈》,其中写道:“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很好的人。虽然他们分手了,但他们对我的爱没有改变,我也一样深深地爱着他们。”

父母离婚怎么告诉孩子?

坦诚平和的态度,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用什么情绪在说。

不彼此抱怨,让孩子感觉离婚后的父母更开心幸福,自己也更被关心。事实上这点很难做到,中国主流文化对离婚仍然是否定的。所以,这点上不要说得过火,要用行动让孩子感觉到。

不要让孩子卷入离婚事件,比如说离婚是因为他太淘气,或父亲觉得母亲没有教好他,等等,这样的话会给孩子内心留下永久的伤痛,甚至无法再信任亲人。另外,如果母亲还年轻,努力寻找合适的对象再婚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孩子很小的时候比较容易接纳新来者,七八岁以后就困难一些,十二岁以后基本不情愿融入新结合的家庭。让一个青春期后的孩子接受继父或继母是件很费脑筋的事。母亲应该争取在孩子五岁前把自己嫁出去,这样更能重获一个温馨家庭,孩子接受起来要容易许多。我想提醒单身母亲:孩子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只是你爱与职责的一部分,你的职责还有很多。你首先要继续完成自己,善待自己,不要放弃追求幸福的机会,越是这样孩子的心理发展越好,因为母亲对生活的态度就是孩子成年后对生活的态度。

三 : 父母必须告诉孩子的安全防范知识

宝宝八九个月具备独立的攀爬能力,到他1岁多脱离父母的怀抱嚷嚷着要“自己走”开始,可能的危险就如影随形,宝宝可能受到陌生人的侵犯和骚扰,可能因为贪看玩具、花灯或风景与父母走散;也可能因为忽略了安全标识遭遇意外伤害……

对宝宝的安全教育应当进行到哪一步,才既不会让宝宝误认为这个社会上都是坏人,都是危险的事物,想安全必须一刻也不离爸爸妈妈,又不要让他在走近危险区域的时候毫无警觉,一点自我防范的意识也没有?

与陌生人交往篇

有陌生来电

怎样在电话里得体地应答,才能既听上去有礼貌,又避免透露宝宝是一个人在家或与保姆在家的情况?

一般来说,我们不赞成宝宝接到陌生电话时告诉他人家里的信息。不要说“我爸爸妈妈不在家,请你晚上再打过来。”

● 宝宝说:“我爸爸在洗澡(或我妈妈在楼下的超市给我买果冻),你以后再打。”

● 向对方索要电话,说“我爸爸一洗完澡就让他打给你”,也是一个办法,一般“有危险的陌生人”都不会把电话留下来。

有陌生人敲门

有时宝宝单独在家时会有收牛奶费、收垃圾费的人叫开门,也有陌生人托着宝宝最爱吃的披萨饼盒子,说是“你妈妈叫我送比萨饼给你,你妈妈已经付过钱了,快开门让我把饼给你。”

这种情况要告诫宝宝千万不要开门。

● 宝宝这样说:“我爸爸现在在午睡,不方便叫醒他。请半个小时后再来好么?”

● 或者这样说:“我现在没有钱给你,等我妈妈洗澡出来。”

TIPS

父母要绝对告诫宝宝不可给陌生人开门,大一点的小孩父母可以给列一个单子,哪些人来了可以开门的,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透过猫眼看清楚后,是可以开门的。不妨把这个单子贴在门上,对孩子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个警告。

路遇陌生人

如果在爸爸妈妈的视野范围内,与其他陌生小朋友以及带他们的家长一起玩,是安全的,比如在儿童游乐场和充气城堡内。但如果有人套问你的父母都做什么工作,家住哪里,宝宝在上哪间幼儿园,平时是谁接你,这个陌生人就有“热心过度”之嫌。

要教育宝宝不能跟“热心过度”的陌生人一起走,不能随便吃陌生人给的零食。

● 如果发现自己难以摆脱陌生人的纠缠,可以向游乐场的工作人员和保安求助。

● 也可以对陌生人说:“这些我都不记得了,要不你去问我爸爸?我爸爸就在那边!”如果陌生人有不良企图,他一定会逃之夭夭。

陌生人临时接宝宝回家

如果有陌生人哪怕是比较熟悉的人要接宝宝回家,怎么办?

告诉宝宝,绝对不要让宝宝上别人的车,比如宝宝在社区里骑车,就算是邻居要载他回去也要婉拒。

爸爸妈妈要强调一点,除非爸爸妈妈同意,不要坐人家的车子是一条铁的纪律。

宝宝说:“没关系,您先走吧。”

TIPS

如果的确爸妈有拜托朋友或同事接宝宝的可能性,怎样让宝宝明白眼前这个陌生人有没有危险性?很简单,父母应该与宝宝事先讲好一个安全密码,这个来接你的人知道“口令”,宝宝就可以跟他走,否则就不能。父母要确保每个安全密码只使用一次,而且经常在家与宝宝“温习”这一密码,免得宝宝忘记。现在有些拐卖儿童的事件会发生在熟人之间,因此,与4岁以上的宝宝达成默契,设一些“安全口令”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紧急情况应对篇

在商场或者超市走丢了

如果是在商场和超市里走丢的,要事先训练宝宝:

1. 保持镇定,不要哭闹。

2. 马上跟最近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父母要多多指点,让宝宝认得常去的购物场所的工作人员制服)。

3. 在商场或超市都有广播站,一般负责播报商品信息,也负责替走失的儿童寻找家长,因此第一时间去广播站,可以让父母知道宝宝在哪儿,是否安全。

4. 宝宝可要求女性工作人员带自己留在广播站或去总服务台等待家长来接。

如果是在马路上走丢的

1. 向最近处的警察或交通辅警求助是最安全的。

2. 如果一时无法找到警察,可以向最近处的报摊或书报亭主人求助,让他打110报警。

3. 一般来说,等警察到来后,只要宝宝说得出家中地址或电话,警察完全可以帮忙把他安全送回家。

遭遇“身体骚扰”

儿童性骚扰的问题现在在极个别的地方演变为非常恶劣的问题。越是年幼的孩子,对这个问题越是懵懂,容易被糖果、气球之类的小恩小惠诱骗,也不容易分得清哪些是善意的、好的触摸,哪些是恶意的触摸,还有的不怀好意的人会跟宝宝订立“保守秘密条约”,不把受到骚扰的事告诉父母。因此,诸如此类的安全教育一定要做在前头。

TIPS

父母要告诉宝宝,凡是我们的游泳衣掩盖的部分是不能给陌生人看和摸的,除了爸爸妈妈和医生护士,谁也不能看或摸你这一部分身体,如果有人强迫你,应该马上跑开,或马上告诉爸爸妈妈。

宝宝遭遇强行抱持?

如果宝宝遭遇强行抱持,怎么办?

● 告诉宝宝绝对不能上陌生人的车。

● 如果有人要你帮她找丢失的小孩或猫,要你上车去“认地方”,应该马上离开,朝跟车行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跑。

● 如果有人硬是抱持你上车,宝宝应该喊叫“救命”或大声说:“你不是我的爸爸妈妈。”

注意

光用肢体语言挣扎还不够,因为有人会认为这是小孩子在犯犟不听话,或者家长在强迫他安静。一定要喊“你不是我的爸爸妈妈”,有些宝宝胆子小,从不大声说话,家长以防万一,应该让宝宝在家练习几次,让宝宝培训出那样的急智与胆量。

专家点评

过犹不及,注意适度

毋庸置疑,安全教育是幼儿生活的“必修课”。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度,如果对孩子讲了太多“可怕”的故事,也会伤孩子的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信任。我们强调“危险”程度和频率要适可而止。

寓教于乐

安全教育的范围很广泛,内容也很繁杂,如果直接地讲给孩子听,孩子通常会不耐烦也不容易记住和消化。我们不妨把要传达的信息变成一个个小小的情景游戏,孩子都喜欢做游戏,往往还喜欢重复的玩,这样孩子学起来又容易,记得又牢。我们大人要多费些脑筋,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让我们为了宝宝“辛苦”一下吧。

安全标识识别篇

禁止标识

教导宝宝通过颜色和图案的辨认来牢记禁止标识(可以买相应的图书和卡片教宝宝辨认)。禁止标识为红色圆圈,圆圈当中有一根粗粗的红色斜杠,被红色斜杠叉掉的场景是绝对禁止的。

● 比如中间有一根燃烧的火柴,表明“禁止烟火”,小朋友既不可以在这附近玩火,又不可以在此地燃放烟花爆竹。

● 比如中间画了一个按钮,一只手正伸向它,这表明“禁止启动”。

● 再比如图案中间有一个人在爬梯子,用红斜杠叉掉后,表明此地“禁止攀爬”。

● 还比如某个建筑工地上的露天铁笼电梯上挂上一个标记,中间是一个人正立在电梯里的样子,上面压上斜红杠,表明这部货梯“禁止乘人”。

● 最常见的一个标记,是水龙头底下放了一杯“水”,外面包了红圈圈,上面压了斜红杠,要让你的宝宝知道,这是“禁止饮用”的标志。

警告标志

警告标志为黄色底的三角形,三角形里面标绘的图案,就是你要当心的事情。与禁止标识一样,警告标识也有十几种,父母应该时时用画片帮助宝宝“温习”。

● 比如三角形中标有一个惊叹号“!”这是注意安全的警告。

● 三角形中有一堆火,是“当心火灾”的警告。

● 三角形中有弯曲的闪电图案,是“当心触电”的警告。

● 三角形中有一个骷髅图案,那是当心中毒的警告。

● 大部分警告标志简单易懂,3周岁以上的小朋友都能看得懂,比如三角形中间有一列冒烟的火车正在驶过,表明“当心火车”。

● 三角形中间有两个绞着的齿轮,有一手指正伸向它,那是“当心伤手”的标识。

指令标志

指令标志为蓝色底的圆形图案,圆形图案中有一个人头像或全身像,用白色强调的人物装备,就是进入场地前必须佩戴的安全防护用具。小朋友的爸妈如果在工地、工厂或特殊装备的车间工作,这些指令标志就很常见。

● 比如圆形图案强调眼镜,那就是要戴防护眼镜。

● 强调口罩,就是要戴防尘口罩。

● 强调安全帽,就是要戴合格的安全帽。

● 强调护耳器,就是要戴耳罩保护耳朵。

● 另外,宝宝跟父母驾车越野或一起划船时,还会看到圆形图案中的全身像系有安全带或身系救生衣,这就是要求大家在公路探险时牢系安全带,在划船或漂流时,每个人都要穿救生衣。

提示标志

提示标志为绿色方框,内有绿色小人在做动作。最常见的指示标志有两种,在几乎所有的大楼里都有。

● 绿色小人向一扇门奔跑,标志的一侧有箭头,这是告诉所有的人紧急出口的方向,告诉宝宝一旦遇到火灾等,要向箭头指引的方向跑。

● 绿色小人躲立在一扇拱门下,一动不动,这是“避险处”的标志,可以躲避地震等突发危险。

四 : 心理咨询:不舍孩子离开 父母彻夜不眠

“医生,给我父母看看,他们是不是患有心理疾病,你劝劝他们行吗?”昨日,来自利辛县的冯某带着父母来到市三院心理咨询中心,希望医生能帮助他劝说父母。

看着一脸焦急的冯某,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韦志岩仔细倾听了事情的缘由。原来,冯某和妻子常年在外地打工,春节前回到家后两位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可春节一过,冯某和妻子又要外出打工,并打算将两个孩子交给父母照顾。听到儿子、儿媳又要出去打工,老人顿时难过起来,这意味着将有一年的时间,一家人不能团圆。儿子一走,平时的热闹就没有了,家里的几亩地要照料,还要照看孩子,自己年龄又大了,跟子女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想到这些,两位老人心里很不舒服。为了不让儿子再外出打工,老人一度拒绝给他们照看孩子,最终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老人同意照看孩子,但条件是儿子和儿媳要经常回家看看。可冯某还没有走,两位老人却病倒了,整天彻夜睡不着,做什么事总提不起精神。“父母这样,我们往外走也不放心啊。所以,请心理医生看看,帮我开导开导他们。”冯某说。

“每年春节一过,总会有不少子女带着父母来看心理疾病。”韦志岩说,父母患上心理疾病,一方面是年龄大了不想离开子女,另一方面是农村有不少子女外出打工让父母带孩子,而父母不但带孩子还要操持家务,承担了很多事务和精神压力。所以作为子女,平时要多关心父母,如果有条件应常回家看看,真的不能回家要多给父母打电话,并尽量帮助父母解决好生活问题,让老人安度晚年;而作为父母也要对子女多一些理解。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很忙,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应该让子女放开手脚去做自己的事。



五 : 请告诉孩子:学习不是为了“报答父母”

最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很宽泛的作文题目——《父亲(母亲)的一天》。[www.61k.com)从作文中可以看出学生们的真诚和认真,很多孩子走入了父亲或母亲的工作环境,和父母一道劳作,体会父母的艰辛。

有孩子在作文中写道:

父母真辛苦,但仍然毫无怨言地供我们上学。有时候,我想,该如何报答他们呢?那只有一条路——上大学。

我的努力和你们的付出相比,算得上什么呀?在你们夜以继日、风雨无阻的劳作下安逸走过的我还有什么不奋力一拼的理由?

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除了奋发向上,我找不到任何退却的理由。

是的,我要认真听课,努力学习。否则,我又该如何报答他们呢?

孩子们的认识是,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所以,“报答”成了我看到的最多的字眼。这符合十七八岁的高中生的认知,只是,他们在写作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有违我布置作文的初衷,甚至让我感到有些忧虑。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价值,都不应为别人而活着。尽自己的能力抚养子女,供子女读书,为子女付出,这是为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他们或工或农,或外出或留守,自有他们自身的选择。作为子女,读书学习也绝不应该是为了父母,而是从中寻找乐趣,积累知识,为将来做准备。

在我看来,为了子女而工作,为了父母而学习的观念,都是不正确的认知。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没有认识到生命本身的价值,这样的生命也难以绽放光彩。

更进一步说,如果总认为自己在为别人学习、工作,那他们就在期待别人给予自己回报。倘若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我想,这绝不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的正确选择。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当人们满足了生理、安全、归属这些基本需求之后,就会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也就说,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这样,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也唯有如此,才能最大可能地激发一个人的内在潜质,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生活态度才会积极向上,生命也才会有活力。

(作者吴贤友,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文章第30次入选“锐评”栏目)

阅读(22)评论0赞0收藏

本文标题:父母离婚不告诉孩子-父母离婚怎么和孩子说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195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