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论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诗性思维

发布时间:2018-03-22 所属栏目: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一 : 论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诗性思维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论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诗性思维

摘要:一代国学宗师王国维以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传奇之人生彪炳青史。然而有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言,王国维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诗学智慧建构了诗学境界论,建构了“古今之成大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之境界”。尽管古今中外先贤已然提出了种种振聋发聩的“三境界”理论,然而自王氏之论横空出世,遂关千古境界之口,因为王国维这三个境界积淀了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也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式诗学智慧,并已成为后嗣学人踽踽前行的生命坐标。

关键词:王国维;人生三境界;逻辑思维;诗性思维;诗体结构;诗性智慧

[中图分类号]I052

[收稿日期]2013-08

古今论“三境界”者颇多,而最使人感发者,莫过于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大凡初识王国维者,莫不从《人间词话》第二十六条入之。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1]76虽为集句,然经“夺胎换骨”,几近妇孺皆知。此“三境界”从立意、结构到表达方式虽渊源有自,然其所摄取的意象及其所建构的境界却独出千古,这正是王氏“三境界”魅力之所在。基此,其文化渊源也就成了我们感兴趣的话题,而发掘其艺术理论之渊源,又会使我们获得对中国传统诗学智慧的重新认识。

一、“三段式”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而主要是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它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因此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一般总是循着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以及由感性到理性的逻辑规则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既是浑然一体的,又是有相对阶段性的,而“三段式”就是人类的思维特性之一。人类最早认识的是自己的身体,于是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人们总是喜欢拿自己的身体来比喻:山有山头河有河口,地有地头路有路口。又如:做事既要注重中间过程,还要有头有尾;作文既要讲究首尾呼应,还要主体(腹)部分要内容充实,于是进而喻之凤头、豹尾和猪肚。古今中外许多哲人、诗人都曾从不同角度对人生的境界作过异曲同工的阐释,同时也都不约而同地遵循着“三段式”思维逻辑。

唐代禅师青原惟信以山水喻禅悟:“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一境界是规模自然,一叶障目;第二境界是举一反三,矫饰性情;第三境界是铅华落尽,返璞归真。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三个境界就是其禅宗“空境”的三个阶段。第一境界中的“空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空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长空”,是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冯友兰的《新原人》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有的人把后二者合二为一叫宗教境界,因为基督教,伊斯兰教乃至儒教的好好生活的典律,又可称之为道德境界。其自然境界是未经世俗熏染的赤子童贞,功利境界是已经穿凿了滚滚红尘之后的心灵游荡,宗教境界是穿越滚滚红尘之后的灵魂皈依。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德国哲学家尼采也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乃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乃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即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可见哲人们也都未出“三个阶段”的思维模式。

唐代诗僧皎然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作诗有三境界,但他的理论也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个“法则”。皎然提出首先是“先积精思”;然后是“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取境”和“至苦”,这其中还要遵循“四不”“四深”“四离”“六迷”“六至”及“用事”等一系列法则,最后抵达其“文外之旨”的“无迹”之境。这实际也就是作诗三境界。或如清人袁枚言:“得之虽苦,出之须甘,出人意外者,仍须在人意中。”[2]南宋严羽说:“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至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3]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在诗笔尚未醇熟之际,又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于是就难免陷入窠臼;当最后诗笔醇熟之际,才能够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慧海禅师说:“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顿悟入道要门论》)。清人潘德舆说:“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先爱敏捷,次必艰苦,终归大适,学诗之三境也。”[4]严、潘说诗,也不妨以人生解会,这就是中国式文学批评的魅力。

二、“三境界”的诗体结构

王国维把“古今成大业者”之人生分为三个“境界”契合人类的一般思维逻辑,同时也契合中国古典文言诗歌的诗体结构,即古风或近体律绝一般均为“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三段式”结构体制。因此研究王国维的“三境界”对我们解读与创作旧体诗大有裨益。

旧体古典诗歌并非只有到了唐代律体才有了稳定的结构,就诗体而言,自《诗经》始就有了以四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的体式,其为“叙事+抒情”,或“写景+抒情”等模式。对于诗体从先秦古体到唐代近体的流变,孙绿江认为太康诗歌是个关键。他说:“太康诗歌结构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三段式结构渐渐定型。所谓三段式结构是指诗歌基本以头、腹、尾三部分而构成……因为这种方式与人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相一致,所以在《诗经》时代就有类似之结构了……在《诗经》‘叙事+抒情’或‘写景+抒情’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扩大就成为‘叙事+写景+抒情’或‘写景+叙事+抒情’的新模式。”[5]84-86山水诗如此结构,而以自然山水之观照来领悟哲理的玄言诗也是异曲同工的,孙绿江说:“与西晋诗人不同是……玄言诗则是叙事(逻辑前提)——写景(在景物中理解玄)——说理(对玄学精神的阐释)。”[5]88

近体律绝讲究起、承、转、合,这看起来是四层,实际上仍未脱离“三段式”模式,近体律绝前由首联破题,后由尾联绾合,中间颔联、颈联是两个对子承转,也就是“四联三层”结构。王蒙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为了读懂李商隐一些难以索解的无题之诗,他抽去了颔颈两联,他说:“当我们苦于抓不住此诗结构顺序的时候,我们不妨换一个方法排列排列:把相对比较平易的首二句与最后二句连通起来,就是说去‘骈’而取‘古’,弃‘腰’而取首尾,请看:‘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好懂多了。是写别情的。于是梦也好书也好啼也好墨也好都解开了。”[6]王蒙的读诗方法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中间两联(绝句中的二、三两句)是同一个层次并可以同时抽掉,即律体四联仍然是“三段式”结构。近体格律诗中间是两联排偶,标准格式是一联写景,一联抒情。写景一联紧承起句,深化升华。抒情一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实际上它是又换一个角度深化颔联,而把收束点题之重任交给尾联去完成。这就说明颔颈两联本是孪生兄妹,作用本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合称其为“腰”。所以,起、承、转、合四层我们仍可视其为具有“头、腹、尾”的“三段式”。关于颈联,孙绿江说:“当情感发展到高潮的时候,也就是作者要表现的重点到来的时候,逻辑性的语言却往往力不从心,所以聪明的诗人们常在情感的高潮到来之际采用宕开一笔的手法,去写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物,不但能把诗歌引向一个更加广大的世界,而且也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广大的意义空白,任由读者去想象。”[5]150在律诗四联当中,虽然颔颈两联一体,但其承转毕竟各有分工,既然颈联是宕笔,那么我们不妨找一些结构较为标准的律绝,把它们宕开“这一笔”去掉,这时会发现,其所剩之三联(绝句之三句)正好绾合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五绝如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七绝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张籍《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五律如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七律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上述诗歌的三个层次情感递增,境界渐大,由实到虚,虚实相生,意在言外。正如《世说新语》记载顾恺之吃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入佳境’”(《排调》)。王昌龄《诗格》“论文意”曰:“高手作势,一句更别起意;其次两句起意,意如涌烟,从地升天,向后渐高渐高,不可阶上也。下手下句弱於上句,不看向背,不立意宗,皆不堪也。”[7]王昌龄明确地指出了诗歌是“渐高”的三层次结构。

上列诸诗,起手都在实处,然终篇皆落在虚处。中国诗学智慧讲究“虚实相生”,尤其是结尾,往往指向虚处,中国古代诗人和诗论家们尤其重视诗的结尾。杜甫说过,“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浑茫。”杜甫认为诗的结尾应曲终奏雅,摇曳多姿,悠远无穷。如何才能写好结尾,“篇终接浑茫”。创作之妙就在于如何做到“意内言外”“妙在含糊”“兼真幻之长”“采奇于象外”“化景物为情思”。诗歌的写作过程由“状难写之景”(虚:构思)“如在目前”(实:起意),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虚:绾合),这个过程是从“化虚为实”到“以实生虚”的过程。诗歌的阅读过程是读者根据自己的阅历和感受,再把作者“言不尽意”的“意”从“化虚为实”到“得意忘言”,读者的情志也就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得到了具体实在的表现和寄托。所以读者往往赞叹好作品曰“妙不可言”。

做人如作文,我们不妨再尝试以刘勰、陆机之论和李白、杜甫之诗作同时来训读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或许会别有一番滋味。诗学语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刘勰),“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视傍讯,精骜八极,心游万仞”(陆机)。诗家语曰:“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此第一境也。诗学语曰:“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刘勰),“其致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陆机)。诗家语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此第二境也。诗学语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刘勰)[8]369-370,“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陆机)。[9]75诗家语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此第三境也。

三、“三境界”的诗性智慧

王国维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熔铸一体,采用以非定义性的以感性体验为核心的点悟式的意象批评方式建构“人生三境界”,这是独特的中国诗性文化阐发。王国维在建构“三境界”中,于“目的”上又纠结着上升性思维、求解性思维、决断性思维等;于“技巧”上融会着直觉思维、渗透思维、灵感思维、辩证思维、综合思维等;于“抽象性”上整合着直观行为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于“品质”上表现为再现思维和创造思维。王国维选取“西风碧树?**呗ピ堵贰壁椭嘈墓乱瑁耙麓タ怼薄耙寥算俱病壁椭缱砣绯眨鞍俣惹а啊薄暗苹鹄簧骸壁椭┤倏U庵忠庀笈览醋宰淙蝗狈ο裎鞣轿难滥茄那康飨低撤治觥⒗硇苑治觯镊攘σ睬∏【驮谟谡庵盅圆痪∫獾幕煦绮环值娜松逖椋酝豕摹叭辰纭蹦芄磺Ч鸥弑辍?/p>

王氏“三境界”,既是论人又是说诗,既是论世又是参禅。“昨夜西风凋碧树”,依晏殊“诗家语”当是登楼远眺,秋风萧飒,西风黄叶,山长水阔,案书何达?而按王国维之“哲人语”解会当是欲成大业,先须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但仍处混沌迷茫之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依柳永“诗家语”当为追求真爱,无怨无悔。而王国维又把“伊”之内涵升华为人生理想,故耐住寂寞,耐得磋磨,上下求索,孜孜矻矻,或见晨光之熹微。“众里寻他千百度”,依辛词字面所言应是“人约黄昏后”,但联系稼轩身世与其处境来看这首词,确如梁启超所言“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此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伊人”形象里,当有辛稼轩自身的影子在,应是其政治怀抱的抒写。而王国维则又点化为治学境界的反复求索,千回百转,十载山重水复,一朝柳暗花明。所以最后王国维幽默地补充一句说,“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但不管是佛解、道解,还是诗解,这“三境界”都是迷惘——求索——顿悟的过程,或厚积待薄发——融会贯通——返璞归真的不断超越。晏殊、柳永、辛弃疾本已借兴象别有寄托,都是把人生与自然融汇起来,以自然现象解释人间现象,形成天人之间的比附关系,而王国维又进一步把这三句美妙的诗家语按照人的思维规律,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从有限到无限地建构了一个“精神内敛,和光外发”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从而缔造了古往今来“以形象论道”的空谷足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如登楼而阶级历历。哲人们虽有各自的说法,但总逃不出这“三段式”的框架,这应是人们认识自己、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丰子恺的“三层楼”说,也未脱此窠臼。丰子恺在老师李叔同故去后,通过对他一生的回忆与思考,总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又说:“我脚力小,不能追随弘一法师上三层楼,现在还停留在二层楼上,斤斤于一字一笔的小技,自己觉得很惭愧。但亦常常勉力爬上扶梯,向三层楼上望望。”[10]这个“三层楼”说是丰子恺1926年11月28日在厦门佛学会演讲时提出来的,它既概括了世间各色人等的三种境界,又说明了人生境界确有三个阶级。这“三层楼”固然也形象,若抛开他与王国维“三境界”的哲学视阈而言,这“三层楼”还真抵不过“西风碧树”“伊人憔悴”“灯火阑珊”等意象所呈现的境界滋味隽永。叶燮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入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绝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淌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11]叶燮的这段关于诗歌的精妙本体论,把言、意、情、象的关系讲得非常透辟,其实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境界”。

若论“境界”,当以南朝钟嵘提出的“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心动,是诗之至也”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滋味”为滥觞;继之有唐王昌龄的“诗有三境说”和司空图“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味”说;再有南宋严羽的“兴趣”说;最后是清王士祯的“神韵”说。应该说王昌龄的“三境”说在理论结构上对王国维的“三境界”影响最大,《诗格》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12]88-89此外,王昌龄还提出“三格”“三不”“三宗旨”等理论,都颇有影响。王国维的“人生境界”论依内因来说,导源于他的“诗歌境界”论。他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1]431《人间词话》几乎整篇都在谈词的“境界”,如:“词以境界为最上”、“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境界有大小”等,同时王国维又由词想到了人生,于是就有了“三境界说”。

王国维在论词的境界时,特别注重一个“情”字。他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1]18重申了“激烈之情感亦得为直观之对象”,还说“境非独谓景物也”,“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强化了王昌龄的“情境说”,突出了“情”的境界,也就突出了“真”的境界。汤显祖早就认为纷繁复杂的人间世象中一个“情”字是万象推移、虚实演化的关键,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所以他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则行于神”(《玉茗堂文之四》)。袁枚《小仓山房文集·答蕺园论诗书》也认为,“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12]474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本着一个“情”字,其“人生三境界”就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那么这个“有我之境”又何以如此既让人获得智慧,又何以如此震撼心灵?王国维从创作的心理态势与美感效应方面论述道:“无我之境,人惟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1]11可见他的“诗歌境界”是体,他的“人生境界”是用。

关于“三境界”,中外先贤见仁见智,正说明它确实难于言说,而独王国维抓住了要害,充分运用了中国诗性智慧“尚象崇简”的特质。陆机《文赋》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9]74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言在咫尺而思隔山河。”“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8]370“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既然“言不尽意”,于是就“立象以尽意”,因为“尽意莫若象”。“意以象尽”并不是说“象”是可以把“意”说尽的,而是说“象”是用来尽量“尽意”的,因此要弥合“言”“意”之间的鸿沟,在二者之间如何搭建“象”的桥梁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王昌龄等也是“立象尽意”的,但毕竟较王国维逊了一筹。王昌龄在论“物境”时以“泉石云峰”“莹然掌中”等“立象尽意”,然在眉睫,但在论“情境”和“意境”时的“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纯粹是抽象议论了。惜乎,王昌龄没有把“立象”进行到底!正如庄子秋水》所言:“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言之精也。”理学家二程说孟子之所以比不上孔、颜,只在于孟子太露,未若孔、颜“极高明而中庸”。孔子何等境界,如颜渊赞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中国玄学与文学中的“言意之辨”的理论框架“言——象——意”之关键在“象”。语言是人类伟大的创造,然而它同人类丰富的感情、复杂的心理相比,同大千世界相比,又是苍白无力的。道家所谓“道不可名”,释家所谓“不可思议”都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局限性所造成的。这时候,诗歌就是最好的言说不可言说而又必须言说的艺术形式,它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意趣,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禅宗五祖弘忍何以把衣钵传给慧能,当然是神秀的偈语禅悟不够彻底。仅从文学的“立象尽意”上讲,神秀的“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显得质实、笨拙;而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更加空灵、透脱,二者境界霄壤昭然。胡应麟说“文尚典实,诗贵清空;诗主风神,文先道理”。”[1],只有虚实相生,才能超越“作诗必此诗”的笨拙,才不至于“粘皮带骨”。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是依据人类固有的思维结构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的稳定性来获取读者与文本相沟通的最佳方式,同时更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浑然性。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不仅是用智慧写成的,也是他对自己短暂而又令人高山仰止的学术生涯的诠释。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135.

[3]郭绍虞. 沧浪诗话校释[M]. 台湾:东升出版事业公司,民国六十九年:121.

[4潘德舆. 养一斋诗话[M]//郭绍虞. 清诗话续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028-2029

[5]孙绿江,孙婷. 中国古代诗歌结构演进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6]王蒙. 混沌的心灵场——谈李商隐无题诗的结构[J]. 文学遗产,1995(3):52-59.

[7]〔日〕遍照金刚. 文镜秘府论[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129.

[8]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M]//黄叔琳注. 增订文心雕龙注. 北京:中华书局,2000.

[9]陆机. 文赋[M]//张少康. 中国古代文论精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林非主编. 丰子恺散文集[C].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159-160.

[[1]1]叶燮. 原诗·内篇下[M]//清诗话.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584-587.

[[1]2]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8-89.

[[1]3]胡应麟. 诗薮·外编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125.

【责任编辑 李开拓】

Poeticthinking of

WangGuowei's Three Life Realms

LiWanbao

(Shanw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hanwei,Guangdong 516600)

Abstract: Wang Guowei was figured in history because ofhis independent spirit, free thinking and legendary life. Heconstructed the theory of three poetic realms from which a greatman of learning and successful must suffer based on his deepknowledge and unique poetry wisdom. Although a lot of philosophershad came up with this theory before. Wang’s theory reflectedtypical Chinese poetic wisdom, and became the life standard whichadvanced by the following people.

Keywords: Wang Guowei;three life realms;logicalthinking;Verse structure;poetic wisdom



二 :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www.61k.com)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推荐 5人 10人 喜欢 喜欢 2012-01-15 06:22:23 马蹄达达 (内敛)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每个人的行动都受思想支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大致分一下,人的境界不外乎三种:一是为自己,二是为家庭,三是为社会。

为自己也就是为个人。之所以说“个人”,就是这种人不要说社会责任,连应有的家庭责任都没有,连父母和妻子儿女都不顾。有的为了自己吃喝玩乐,把父母的退休金当作自己的银行,甚至以刀子逼迫父母,于是酿成父母忍无可忍怒而杀子的悲剧;有的放弃了做丈夫的责任,自己在外吃喝嫖赌,让妻子在家独守空房;有的丢掉了做父母的责任,因为孩子有毛病就弃之于大街;还有的只生不养,让孩子早早辍学??这种人属于极端个人主义者,信奉的是“只要一个人吃饱,哪管一家子饿”的哲学??

为家庭,也就是一切为了家庭利益。有的追求光宗耀祖,有的追求小康生活,有的追求夫妻恩爱,有的追求后继有人,有的追求豪宅美车,有的追求金钱无数??应该说这些追求都是合理的,这种境界的人为数众多,大有人在。这些人往往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强,对父母来说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是好儿女,对妻子来说是男人,对丈夫来说是好妻子,对孩子来说是好父母(有的则是好祖父母)。[WWwww.61k.comW.61k.com)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这种人都是“好人”。

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已远远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了。“好人”和“坏人”具有很大的相对性。无论为了家庭的哪种利益,为了家庭的哪种追求,只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只要遵纪守法,追求越高,得到越多, 就越光荣。如果为了家庭而铤而走险、违法乱纪,对家庭来说是牺牲自己,是“无私奉献”,而对社会来说则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坏人”。对一个个大贪官的曝光,都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有十几万、几十万就够一生用的了,为什么还要贪几百万、上千万?有的贪官说出了心理话:自己的钱是一辈子、两辈子也花不完,之所以要弄那么多,是为了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矣,因此贪污受贿也就无极限了,直到锒铛入狱为止。

为社会,就是那种为了他人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那种有正义感、讲正气的人,那种有社会责任感、并能够付诸行动的人都是。这种人既有伟人,也有普通人,同样也大有人在。伟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有为了反对列强而不顾个人得失的林则徐,有为科学而献身的布鲁诺??普通人有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好公仆,有面对坏人的威胁毫不退缩的反腐勇士姜瑞峰,有抗洪前线上置生死于度外的高建成,有面对歹徒的尖刀而奋不顾身的徐洪刚,有无数为了正义、法纪和社会责任而牺牲个人利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

第一种人为数不多,也容易从人群中识别出来,往往是遭人唾弃的对象;第二种人属于芸芸众生,里面既有闪光的金子,也有的沦为社会蛀虫。第三种人才是社会的脊梁,是他们的精神和行动支撑着社会大厦,推动着历史车轮。对这些人,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说:“人民永远记住他”。当然,人生的三种境界不是能绝对分开的,在一个人身上往往是兼而有之。因此,对于一个人而言,要抛弃第一种,超越第二种,追求第三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若干个阶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从两位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国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 其实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这时,方能“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严羽之后,诗人潘德兴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www.61k.com)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潘氏是在说诗,其实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呢?返朴归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王氏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与齐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国维的论述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是诗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贯注。它包蕴了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引导人达到一种永恒的自由之境。

有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让我们仰望,我们何必惧怕脚下的淤泥呢?

自古以来,人们把求学成才的经历划分为三个过程,来激励自己或他人。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清代王国维引用三句古词来形容成大学问人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后来,有人效仿“三境界”划分法,又归纳整理出许多“三境界”来,列举如下:有人研究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发现了学习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知之”;

第二境界是“好之”;

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

为知、

为己、

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三境界,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有人用三首诗来道明人生三境界的禅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凡此种种,值得推崇的还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也许在实现生活中,理想、事业、爱情或是别的什么奋斗目标,正当你苦苦追寻它时,却茫茫然失去了,你,应该何去何从呢?是凭栏张望,怨天尤人呢,还是面对随风而逝的黄叶长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呢?

也许在实现生活中,如果精挑细选,左思右想终于选定一个志向,一个爱人或一个别的什么目标,你会怎样呢?是不是要全力以赴将之变为现实呢?而当你为之付出,当你执蓍追求得几乎坚持不住时,你又会如何?是不是会预计一下坚持与退缩的后果,然后热血沸腾、勒紧裤带对天长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也许正是这样,你为所奋斗的目标不断的付出,例如为找到心爱的姑娘的住址悄悄的打听,暗暗地盯梢都一直一无所获;为考上向往已久的大学不住地埋头苦学却屡屡摸底测试分数都不够;为当上心仪已久的职务上下走动却不见动静??然而正要放弃努力感叹不行了,没希望时却听到“她”在家门口殷情地邀你进去作客;竟收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竟被朋友拥到桌前干杯庆祝“竞选”成功??啊,“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呀!

许多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有迷惘、执蓍,也有豁然开朗。[www.61k.com]无论理想、事业、爱情或别的奋斗目标,尽管每人的形式不尽相同,但都不断的经历着,反复着人生的三境界。

不管你独上高楼,不管你衣带渐宽,不管你蓦然回首,只要你舍得付出敢于奋斗就会有开始,就有可能收获。我们不能企盼每次为之衣带渐宽的伊都值得你终不悔,不能企盼每次蓦然回首那人都在灯火阑珊处等着,但只要敢独上高楼,只要肯衣带渐宽,愿意回首。你的理想,你的事业,你的爱情,你的奋斗目标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朋友,你能将主观感情外射于客观事物吗,你能将自己的执蓍和至诚,构筑成一个严肃的、美而善人生理想境界吗,你能凝结和升华人生的精神境界吗?

人生三境界远不止这几行字,这几句话,只有用心去悟,用心去生活才能品味到它的真谛

三 : 【人生境界】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人生境界】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简介
王国维谈治学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重境界同样可以适用于人生。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人生境界】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人生境界】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详细知识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人生境界】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一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涉世之初,我们懵懂,我们彷徨。但我们志存高远。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感。儿童少年还处在这个阶段。他们阅历有限,但是潮气蓬勃。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人生境界】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人生境界】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二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我们确定了人生奋斗的方向之后,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们就会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学习工作,就是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们这些青壮年绝大部分处在这个阶段。为了家庭事业在不停的忙碌奔波,从不埋怨。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人生境界】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人生境界】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三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我们可能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仍一无所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这是种很高也很难得境界。许多中老年人历经世事沉浮,终究也就明白生活是怎么回事,洞察世事,醒悟人生。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人生境界】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四 :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你可能知道,却未必明白

高三毕业的时候,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在最后一堂课上,写下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www.61k.com)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你们以后觉得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想想这三句话,再难的问题也会找到靠谱的答案。”班主任银发抖动,语气出奇地平静,但仿似有千斤重。

全班默然。

许多年以后,这三句话曾经治愈过我们的心,给我们无数激动。但也已经被人用得泛滥,以至于我们现在越来越淡漠。

当我们读完了大学、工作了几年,被纷扰红尘袭击得体无完肤,对人生的体验渐渐厚重,这时才发现:

生活最靠谱的过法,真的无非是这三种方法。

而我们之前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只到了肤浅的地步。

(一)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毕业时热情憧憬的工作,过了几年已经乏善可陈:升迁无望,加薪无门,年纪不轻,以前的岁月不知道怎么过来的,将来的岁月也不知道期盼些什么才好。

因此,很多人喜欢用“围城”这个意象,来形容自己面临的处境:四面墙壁,重重围困,根本看不到前景。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惑:

为什么一个在学校期间表现差的人,往往在社会上成为老板;而一个好学生,大多时候只成为一个打工仔?

其实答案也许是:成绩差的人,往往早出来打拼,没有资源也没有背景,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慢慢看到自己需要些什么,于是就去做;而成绩好的人一出来,就是大把的Offer摆在面前,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些什么,只是知道那些公司需要他们。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困惑,最先来源于不知道自己该为什么而终生奋斗。而“望尽天涯路”的意思,就是于千万条可走的路中,选择那一条自己最想走的路。舍此别无人生。

(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很多人说,这一点我很容易做到:

当我完不成工作,或者完成工作质量很低的时候,我要加班、失眠、担心公司把我开除,种种烦恼,要么消瘦要么压力胖,总之把自己折腾成了半条命。

难道“人憔悴”就是要让人过劳死?如果这样想,这样的境界不要也罢。

真正的“憔悴”应该是:你在接受折磨的同时,锻炼了自己强大的心性,并且能在锻炼中获得无人体会得到的快感,那种“痛并快乐着”的感受。

李安拍《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也是蛮辛苦的,对于他这样的老导演要接受新技术,处处充满了障碍,没有一天好受过。

但身体上的劳累是一回事,精神上的无比愉悦也是切实的:

“如果一个人喜欢一个行业,通常会接受善意的折磨。”

这种折磨,能让人身体消瘦,但精神饱满,中气十足。

(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很少有人能够用到这一句。自己想要的东西,找来找去,煞费苦心,原来只在唾手可得之间。

《射雕英雄传》里周伯通教郭靖“双手互搏”的神奇功夫。这套玩意原本只是周伯通被囚桃花岛,枯坐15年想出来的游戏,谁知道被郭靖这个傻小子一语道破了天机:

“临敌之际,要是使将这套功夫出来,那便是以两对一,这门功夫可有用得很啊。虽然内力不能增加一倍,但招数上总是占了大大的便宜。”

周伯通恍然大悟,“笑声不绝”:自己15年来一心思忖怎样离开桃花岛、怎样把自己武功练得登峰造极,原来方法早就被自己参悟出来了,区区黄药师算什么,还能困他15年!

这三重人生境界,王国维先生当年只当它是层层递进,然而也未尝可以互为阐发,互相支持:

没有不断”憔悴“之苦、“蓦然回首”的顿悟,难以知道原来注定要走的“天涯路”是正确的;没有“天涯路”的指引和不断回首的惊喜,人在“憔悴”中难以坚持;而“灯火阑珊处”的那一点发现,正是“天涯路”的壮美风景,“人憔悴”的解救良方。

这三重境界已经提出来一百年,直到今天依然有益于人心,疗救着无数伤痕累累却又不甘寂寞的灵魂。

  •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馆(ID:guoguan5000)

五 :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推荐 5人 10人 喜欢 喜欢 2012-01-15 06:22:23 马蹄达达 (内敛)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每个人的行动都受思想支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大致分一下,人的境界不外乎三种:一是为自己,二是为家庭,三是为社会。

为自己也就是为个人。之所以说“个人”,就是这种人不要说社会责任,连应有的家庭责任都没有,连父母和妻子儿女都不顾。有的为了自己吃喝玩乐,把父母的退休金当作自己的银行,甚至以刀子逼迫父母,于是酿成父母忍无可忍怒而杀子的悲剧;有的放弃了做丈夫的责任,自己在外吃喝嫖赌,让妻子在家独守空房;有的丢掉了做父母的责任,因为孩子有毛病就弃之于大街;还有的只生不养,让孩子早早辍学??这种人属于极端个人主义者,信奉的是“只要一个人吃饱,哪管一家子饿”的哲学??

为家庭,也就是一切为了家庭利益。有的追求光宗耀祖,有的追求小康生活,有的追求夫妻恩爱,有的追求后继有人,有的追求豪宅美车,有的追求金钱无数??应该说这些追求都是合理的,这种境界的人为数众多,大有人在。这些人往往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强,对父母来说

是好儿女,对妻子来说是男人,对丈夫来说是好妻子,对孩子来说是好父母(有的则是好祖父母)。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这种人都是“好人”。

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已远远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了。“好人”和“坏人”具有很大的相对性。无论为了家庭的哪种利益,为了家庭的哪种追求,只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只要遵纪守法,追求越高,得到越多, 就越光荣。如果为了家庭而铤而走险、违法乱纪,对家庭来说是牺牲自己,是“无私奉献”,而对社会来说则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坏人”。对一个个大贪官的曝光,都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有十几万、几十万就够一生用的了,为什么还要贪几百万、上千万?有的贪官说出了心理话:自己的钱是一辈子、两辈子也花不完,之所以要弄那么多,是为了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矣,因此贪污受贿也就无极限了,直到锒铛入狱为止。

为社会,就是那种为了他人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那种有正义感、讲正气的人,那种有社会责任感、并能够付诸行动的人都是。这种人既有伟人,也有普通人,同样也大有人在。伟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有为了反对列强而不顾个人得失的林则徐,有为科学而献身的布鲁诺??普通人有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好公仆,有面对坏人的威胁毫不退缩的反腐勇士姜瑞峰,有抗洪前线上置生死于度外的高建成,有面对歹徒的尖刀而奋不顾身的徐洪刚,有无数为了正义、法纪和社会责任而牺牲个人利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

第一种人为数不多,也容易从人群中识别出来,往往是遭人唾弃的对象;第二种人属于芸芸众生,里面既有闪光的金子,也有的沦为社会蛀虫。第三种人才是社会的脊梁,是他们的精神和行动支撑着社会大厦,推动着历史车轮。对这些人,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说:“人民永远记住他”。当然,人生的三种境界不是能绝对分开的,在一个人身上往往是兼而有之。因此,对于一个人而言,要抛弃第一种,超越第二种,追求第三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若干个阶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从两位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国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 其实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这时,方能“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严羽之后,诗人潘德兴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潘氏是在说诗,其实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呢?返朴归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王氏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与齐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国维的论述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是诗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贯注。它包蕴了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引导人达到一种永恒的自由之境。

有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让我们仰望,我们何必惧怕脚下的淤泥呢?

自古以来,人们把求学成才的经历划分为三个过程,来激励自己或他人。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清代王国维引用三句古词来形容成大学问人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后来,有人效仿“三境界”划分法,又归纳整理出许多“三境界”来,列举如下:有人研究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发现了学习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知之”;

第二境界是“好之”;

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

为知、

为己、

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三境界,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有人用三首诗来道明人生三境界的禅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凡此种种,值得推崇的还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也许在实现生活中,理想、事业、爱情或是别的什么奋斗目标,正当你苦苦追寻它时,却茫茫然失去了,你,应该何去何从呢?是凭栏张望,怨天尤人呢,还是面对随风而逝的黄叶长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呢?

也许在实现生活中,如果精挑细选,左思右想终于选定一个志向,一个爱人或一个别的什么目标,你会怎样呢?是不是要全力以赴将之变为现实呢?而当你为之付出,当你执蓍追求得几乎坚持不住时,你又会如何?是不是会预计一下坚持与退缩的后果,然后热血沸腾、勒紧裤带对天长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也许正是这样,你为所奋斗的目标不断的付出,例如为找到心爱的姑娘的住址悄悄的打听,暗暗地盯梢都一直一无所获;为考上向往已久的大学不住地埋头苦学却屡屡摸底测试分数都不够;为当上心仪已久的职务上下走动却不见动静??然而正要放弃努力感叹不行了,没希望时却听到“她”在家门口殷情地邀你进去作客;竟收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竟被朋友拥到桌前干杯庆祝“竞选”成功??啊,“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呀!

许多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有迷惘、执蓍,也有豁然开朗。无论理想、事业、爱情或别的奋斗目标,尽管每人的形式不尽相同,但都不断的经历着,反复着人生的三境界。

不管你独上高楼,不管你衣带渐宽,不管你蓦然回首,只要你舍得付出敢于奋斗就会有开始,就有可能收获。我们不能企盼每次为之衣带渐宽的伊都值得你终不悔,不能企盼每次蓦然回首那人都在灯火阑珊处等着,但只要敢独上高楼,只要肯衣带渐宽,愿意回首。你的理想,你的事业,你的爱情,你的奋斗目标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朋友,你能将主观感情外射于客观事物吗,你能将自己的执蓍和至诚,构筑成一个严肃的、美而善人生理想境界吗,你能凝结和升华人生的精神境界吗?

人生三境界远不止这几行字,这几句话,只有用心去悟,用心去生活才能品味到它的真谛

本文标题: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论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诗性思维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817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