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清朝铁帽子王-水煮日报第275期:清朝“铁帽子王”的由来和结局

发布时间:2018-04-25 所属栏目:亲哥哥

一 : 水煮日报第275期:清朝“铁帽子王”的由来和结局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水煮日报第275期:清朝“铁帽子王”的由来和结局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水煮日报第275期:清朝“铁帽子王”的由来和结局
代善


清朝共有十二位承袭爵位无需降格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宗室:即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之侄)、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之子)、承泽亲王硕塞(其子袭爵后改称庄亲王)(皇太极之子)、克勤郡王岳托(代善之子)、颖亲王萨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后传于其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这八位在清朝开国创业过程中功勋卓著,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另外四位是后来恩封的,他们是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水煮日报第275期:清朝“铁帽子王”的由来和结局
多尔衮画像

清初所封的“八大铁帽子王”中,多铎、硕塞、岳托、萨哈廉四人因病早夭。多尔衮、豪格暴死。其中岳托41岁、多尔衮39岁、豪格38岁、多铎36岁、萨哈廉33岁,硕塞只有27岁。另一个“铁帽子王”济尔哈朗虽得善终,活得却很艰难。因其父舒尔哈齐、其兄阿敏都曾反叛,所以不得不处处谨小慎微。多尔衮当权之时,他受尽排挤。多尔衮在诸王中战功赫赫最为突出。他于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攻城略地,使清朝得以入主中原。多尔衮先后被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但在死后被追夺封号、毁墓掘尸。八大铁帽子王中活得最安稳的当属礼亲王代善,死时66岁,是“八大铁帽子王”中最长寿的。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水煮日报第275期:清朝“铁帽子王”的由来和结局
多铎


自清初皇太极设立“铁帽子王”制度开始,经顺治、康熙、雍正数朝,“八大铁帽子王”已名存实亡。到了乾隆时期,皇帝见王爵制度紊乱,遂重新制订规则,把王爵分为“军功”和“恩封”两部分。凡是战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袭罔替”;凡恩封得到的爵位“以次递降”,即每袭一次降一等。乾隆后来又为多尔衮平反昭雪,恢复睿亲王“铁帽子王”王号,并按照亲王园寝规制为其修复墓园。对豫亲王多铎等人降爵改号也都恢复如初。至此,清初诏封的 “八大铁帽子王”王号得以继续传承。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水煮日报第275期:清朝“铁帽子王”的由来和结局
醇亲王奕譞与儿子载沣(立着)、载洵(怀抱着)


清朝中后期一共恩封了四个铁帽子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怡亲王允祥是康熙第13子,雍正继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袭爵的载垣,在咸丰皇帝死后是顾命大臣大之一。慈禧联手咸丰弟弟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将其与郑亲王端华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水煮日报第275期:清朝“铁帽子王”的由来和结局
1872年恭亲王奕?


恭亲王的始封者为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奕訢。道光皇帝在遗诏中指定四子奕詝入继大统(即咸丰帝)的同时封奕訢为亲王。咸丰病死热河后,继位的同治皇帝封其为恭亲王。同治皇帝幼弱,两宫太后慈禧、慈安垂帘听政,任命奕訢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訢病逝,诏谥“忠”,配享太庙。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水煮日报第275期:清朝“铁帽子王”的由来和结局
醇亲王奕譞


醇亲王:始封祖为醇贤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咸丰年封醇郡王,其福晋为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晋封为醇亲王, 同治死后,其子载湉继位,即光绪皇帝。醇亲王的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譞去世,其子载沣袭爵。载沣和光绪皇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光绪帝死后,载沣儿子溥仪继位,载沣为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水煮日报第275期:清朝“铁帽子王”的由来和结局
庆亲王奕劻


庆亲王奕劻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爵位的亲王。奕劻是乾隆17子永璘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后被封为庆亲王,并赐其王爵世袭。奕劻深得慈禧信任,曾出任首席军机大臣。奕劻手握重权,却贪婪无度,利用权力换取财富,他的种种卖官贪污劣迹,加速了满清的败落。辛亥革命爆发前后一度成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并上奏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因清朝灭亡。其王爵没来得及世袭,只有一代。


报头书法:罗方华




一副值得珍藏的对联,遇上用心雕刻的竹子,一起经历岁月,留下时光的痕迹。水煮历史推出竹对联私人定制,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定制。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水煮日报第275期:清朝“铁帽子王”的由来和结局


二 : 铁帽子王杨素一生被两朝五个皇帝重用

2012年03月01日08:54腾讯读书我要评论(1)

字号:T|T

文章摘自:《图说历代名将3》

作者:时涛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版次:2011年10月第一版

本书简介: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数千年来,曾涌现出了一批批叱咤风云、力挽狂澜的英雄豪杰。他们犹如夜空中璀璨夺目的繁星,交相辉映。岁月的流逝,却抹不掉他们的英名;朝代的兴废,也改变不了他们不朽的业绩。本书为您选取了隋唐的18位传奇名将,他们分别是:人如其名的悍将韩擒虎;祸从口出的将军贺若弼;大隋的一面明镜高颎;亦正亦邪的冷血将军杨素;“清醒”的宗室名将李孝恭;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李靖;荣耀依旧的叛臣侯君集;体弱多病的战神秦琼;勇猛的“门神”尉迟恭;毁誉参半的“纯臣”李世勣;戎马倥偬的白袍大将薛仁贵;一生灭三国的外战英雄苏定方;首位“抗倭”名将刘仁轨;儒将中的佼佼者裴行俭;西域守护神高仙芝;大器晚成的成功典范郭子仪;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李光弼;中唐“万人敌”李晟。

杨素

——亦正亦邪的冷血将军

名片

姓名:杨素

别名:杨处道

生卒年:公元544~公元606年

家乡: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

座驾:卷毛骢

兵器:虬龙棍

性格:自视甚高、冷血中带有真性情

爱好:成人之美、附庸风雅

所处朝代:隋朝

家庭背景:出身士族,上流社会

顶头上司:隋文帝、隋炀帝

荣誉称号:大隋“铁帽子王”

历史评价: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其才艺风调,优于高颎;治理国家,则远不如高颎。

经典之战:大破突厥

历史遗迹:亢家寨杨素墓

现居住地: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

个性签名:打仗我是第一!虽说治理朝政我不行,但那是杨坚任命的,你们去怪他好了。

他戎马一生为大隋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乃大隋王朝功盖华夏的开国元勋。他又是仅有的到了炀帝时期还受重用的将领。他不仅武功强大,而且是隋朝开国功臣中文化最渊博的。他一生立下了很多战功、留下了很多好诗,流传下来很多佳话。隋文帝杨坚这样评价他:“识达古今,经谋长远。”杨广这样赞美他:“夫铭功彝器,纪德丰碑,所以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但他最终还是晚节不保,晚年奢侈荒诞、专权擅政,于是历史上还是把他定位为奸臣。他,就是大隋“铁帽子王”——越国公杨素。

【“但恐富贵来逼臣”】

杨素,字处道,出生于上流社会。他的祖父杨暄,北魏时任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北周时任汾州刺史。

少年杨素长相俊美,体态挺拔,性格大度,是个标准的帅哥,还是很有气质的那类。他学习很用功,熟悉各种典籍,还善于撰文赋诗,写得一手好字。即便如此,世人并不会因此而看重他,长得帅学习又好的人多了去了!倒是他那个曾做过北魏尚书仆射的从叔祖,却很是推崇他,认为他是一个具有非常之器的人,有超逸群伦的才能,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当然这些都是后人记载,名人嘛,从小总得有点异兆才好。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打乱了贵族子弟杨素平静安逸的生活:他的老爸在与北齐打仗的时候战死了。本来一家人够悲痛了,北周朝廷居然还不给抚恤金!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年轻的杨素上书周武帝,要他给个说法。人家皇帝日理万机的,哪有空闲和你讲理去!杨素这孩子也是被宠坏了,见自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就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奏,终于惹得武帝恼了。“来人啊!给我把这浑小子拉出去砍了!”

杨素才不怯他,也或许年轻气盛的他根本没把皇帝的话放在眼里,他神情愤激、捶胸顿足:“谁让我遇上了个蛮横不讲理的天子啊,死了也是活该的!”周武帝非常赏识他的胆量,不仅下令赦免了他,还赠给他父亲荣誉称号,谥号“忠壮”。

经过这件事后,武帝逐渐开始重用杨素,让他做了车骑大将军。有一次武帝命杨素起草诏书,杨素一气呵成,写的诏书通顺流畅,词语华丽。武帝非常赞赏,对杨素说:“好好努力呀年轻人!不用担忧不富贵”。一般人听皇上这样说,肯定就会顺势爬杆,对皇上的栽培感恩戴德。而杨素则不然,他答道:“臣但恐富贵逼臣,臣无心图富贵。”意思是说,只要自己努力工作,表现好了,富贵将不求而自至。杨素也确实没有说错,由于他的能征善战,终其一生,他被两朝五个皇帝重用,可谓富贵已极。

【军事才能不凡】

北周建德四年,也就是公元575年,这年七月,杨素参加了生平第一个比较重要的战役。这时候北齐和北周正“礼尚往来”打得热乎。为了替父报仇,杨素向周武帝请求做先锋,而且率领的是他父亲的旧部。不用说这一仗打胜了,因为杨素一生几乎没有打过败仗。此后一发不可收拾,随着连年的征战,杨素在军事上的天分显露无遗。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年幼的周静帝宇文衍即位,左丞相杨坚专政。杨素知道杨坚不是池中之物,于是主动投到杨坚门下,和他拉拢关系,称兄道弟。杨坚也知道杨素是个人才,对于自己成就帝业会很有帮助,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为改朝换代做准备。

公元581年,北周和平改革为大隋,杨素随即被杨坚任命为上柱国。后来在统一全国的平陈战争中,自然少不了杨素的功劳,这里就不用再提了。比起其他将军来,杨素最突出的功劳当属制造战舰。杨素造的大战舰名叫“五牙”,上面有五层楼,高百余尺,能容纳战士800人。次一等的叫“黄龙”,能容纳百余士兵。还有“平乘”、“舴艋”等,大小不一。打仗的时候杨素威风凛凛地率领着几千艘“黄龙”直捣黄龙,让南陈军措手不及,杨素顺利地将南陈水军全部俘虏了回去。

杨素打仗很不要命,他敢于突破常规,尝试新的战术。让杨素威名更盛的一仗当属与突厥的正面交锋。

由于突厥的慓悍威猛,隋朝很少直接和突厥开战,一直都是采用长孙晟的离间计来瓦解突厥。开皇十九年,也就是公元599年,突厥都兰可汗进犯大隋边境,隋文帝派杨素、高颍、燕荣等大将出兵抵挡。

都兰可汗听说隋军来打他了,便与达头可汗结盟,共同对抗隋军。四月,杨素在灵州与达头可汗的军队遭遇,开打已经不可避免。

突厥的骑兵十分慓悍,对敌的时候往来冲杀,锐不可当。在此之前,隋朝与突厥打仗时,因为害怕他们的骑兵,所以都采用战车、骑兵和步兵相互交叉配合的阵法,阵外四周摆上很多鹿角、蒺藜,大概是用来避免突厥的骑兵突然杀过来。拼命三郎杨素很不认同这种打法,认为过于被动,难道你想光靠一些蒺藜、鹿角,就能扎死敌人?

豪气冲天的杨素决心改变战术,他下令把战车和步兵都撤下去,直接和突厥人来个骑兵对骑兵,就不信我的兵比你们差!达头可汗听到杨素下这样的命令,高兴得快晕过去了:这不明摆着老天给我送战利品来了?这家伙还“下马仰天而拜”,感谢苍天给了自己这样一个“愚蠢”的对手。拜完之后达利可汗就率十万精骑直朝隋军扑去。突厥求胜心切,杨素令骑兵迎了上去,他指挥大军随后跟进掩杀。突厥大败,达头可汗带着重伤逃跑,他的部众死伤无数,号哭而去,自此远遁,再不敢觊觎大隋边境。

这一仗再一次显示了杨素杰出的军事才能。战后,隋文帝下诏褒奖,赐杨素缣二万匹,及万钉宝带。连他的儿子杨玄感也位列大将军,其他儿子杨玄奖、杨玄纵、杨积善都被封官,可谓荣宠冠绝一时。

【伯乐和他的千里马们】

即使后来一再打击同自己一样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们,但是说起来杨素并不是如此容不得人。他曾经以其罕见的识人眼光,接连赏识提拔了很多后辈新人。

大家耳熟能详的“风尘三侠”之一的李靖,在年少时确确实实曾得到过杨素的格外关照。

李靖也是很有来头的,他舅舅就是和杨素并列隋朝四大名将的韩擒虎。李靖从小就爱在舅舅家舞枪弄棒,韩擒虎对他很是喜爱,经常和他一起谈论兵法。

有了这层关系,李靖从小就有很多机会与包括杨素在内的前辈们见面交谈。杨素虽然一直嫉妒跟自己同列的其他三位名将,但对后辈的李靖却非常看好。

李靖曾经去杨素家和他谈论天下大势。杨素虽然看重这个后生,但仅仅是大人对小孩的态度。于是他就坐在床上接见了李靖,身边还围绕着一群姬妾。

李靖先向杨素行了礼,然后义正词严地说:“天下都乱成一锅粥了,到处都是起义的,您作为皇室重臣,应该以交纳豪杰、拯救万民于水火为己任,可是你现在居然还坐在床上接见宾客!”这话说得一点都没留情面,但是杨素并没有生气,反倒站起来向李靖道歉。

经过和李靖的一番谈论,杨素见李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言语间风采逼人。禁不住手扶着自己的座位对李靖说:“你这小家伙,将来肯定前途无量,早晚会坐上我这个位置的!”

同样作为一代武将,李靖后来的成就远在杨素之上,甚至被看做是与白起、韩信这两位前辈并列前三名的中国史上超级名将。贞观时期李靖也确实做了和杨素差不多的官,不过不是尚书左仆射,而是右仆射。贞观朝的左仆射是雷打不动的房玄龄。

另外一个被杨素提携过的后生是一手颠覆了隋朝的男主角——起义军将领李密。

李密在隋末唐初这段历史中绝对是个风云人物,他最强的时候手握天下一半以上的精兵强将(“威之所被半天下”),后来在唐朝出尽了风头的秦琼、单雄信、徐世、程咬金、王伯当等人都是起于他的麾下。

但是,李密在拥有这份家业之前,在大隋朝尚未崩溃之前,也曾有极端落魄的时候。正是在他前途最黯淡的时候,李密打听到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

那时候李密买不起马,于是就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中的《项羽传》,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杨素十分惊奇,骑马在牛后跟了好久,然后才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呵!”少年书生回过头来,一见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一老一少在路边上交谈起来,李密对世事的见解独特,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杨素越听越惊奇,立刻将他引荐给自己的儿子杨玄感认识,并对儿子告诫道:“你的识见水平跟李密比,差得老远了,好好向人家学习吧!”

在杨素的撮合下,落魄青年李密青云直上,跟朝中一号大员的儿子交上了朋友,一身本领找到了用武之地,这为日后杨玄感“干大事”(造反)也算提前找了一个好帮手。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起兵反隋,李密成了他的忠心谋士,无奈杨玄感为人像他父亲一样自命清高,打仗又没有他老爸的本事,不久就兵败被杀。李密被逼上梁山,参加了瓦岗军,后来成了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的头号首领。

在被杨素提携过的人当中,最传奇的当属封德彝,这人跟李靖一样,年轻时也曾得到杨素的垂青。

杨素之所以垂青封德彝,是因为封德彝曾救过他一命。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杨素奉旨建造仁寿宫,当时天非常热,那些役夫又累又热,一个接一个地死掉了。杨素怕文帝知道,就把他们的尸体摞在一起都烧了(“役夫死者相次于道,杨素悉焚除之”)。

隋文帝派宰相高颎前去视察施工状况,高颎据实回报:“太奢侈了!可把人民给害苦了。”等到隋文帝到了仁寿宫,见宫殿如此奢华,大怒道:“杨素为修离宫用尽了天下人力,这不是为我跟老百姓结怨吗!”杨素惶恐无比,担心受责备,一时束手无策。当时封德彝便对杨素说:“你别担心,等皇后来了就好说了。”

杨素得到这个提示,马上跑去拜见独孤皇后说:“从古到今,哪个帝王没有几座离宫别馆?现在天下太平,造这么一个宫殿,能损失得了多少呢!”第二天,文帝准备查办杨素的时候,独孤皇后果然为杨素辩解:“杨公知道咱们夫妇老了,没什么可以娱乐的,把这个宫殿装饰得好点,也是出于忠孝之心啊!”

这场小风波的结果是杨素不但没有获罪,反而被赐钱百万,锦绢三千,从此更受隋文帝的信任。也正因为如此,向来自负才势的杨素,对愣头青封德彝十分赏识,不但整日与他“论天下事,衮衮不倦”,还将一个侄女嫁给了他,最后对他下了一句跟李靖类似的评语:“封郎终当会坐上我这个仆射的位子的!”

哪知这句话不但成了鼓励封德彝奋发向上的动力来源,甚至还救了他一命。封德彝参加隋炀帝征讨辽东的战役的时候,坐船从海路出击,半路上他乘坐的那艘船出了意外,全船的人都落水而死,只有他有幸捡了一条命回来。据说他落水后抱住了一块木板,随浪漂浮在茫茫大海上,但不久即力气用尽,陷入绝境。就在他几乎就要放弃的时候,突然想起杨素对他说过的那句话,猛然警醒:我将来是要当仆射的人哪,怎能阴沟翻船死在这种地方?

这就好比旧时代很多传奇性人物遇险前不甘心的说法一般:算命的说我将来会大富大贵呢,哪能那么容易死了!处于绝境中的封德彝正是靠着这句话作为信念支撑,坚持了下来,最终等来救援,捡了一条命回来。

大难不死的封德彝后来果真如杨素所言,做了唐高祖李渊的右仆射。

【他一手将杨广推上皇位】

在帮助文帝巩固帝位的时候,杨素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但是在选定帝国接班人的时候,杨素却选错了主子,这也是他一生所做的事中错得最彻底的一件。因为这个选择,他不得不被世人唾骂了几千年。

隋文帝杨坚有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长子杨勇被立为太子;次子杨广封为晋王;三子杨俊封为秦王;四子杨秀封为蜀王;五子杨谅封为汉王。

太子杨勇学识渊博,性情宽厚,心地又很直率,刚开始文帝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可是杨勇有一点不好,就是喜好声色。对于小气的文帝来说,杨勇生活难免有点奢侈,文帝越来越看不惯杨勇的做法,对他的意见也越来越大。再加上杨勇又不喜欢他的夫人,而是很宠他的妃子,同样小心眼又很女权主义的独孤皇后自然也觉得自己这个大儿子很不是东西。杨勇就这样使自己失宠于父母,这要是在平常人家,也就算了,大不了少继承点财产。但是他不幸生在了帝王家,成则为王败为寇的地方,失宠,即意味着失去了一切。

晋王杨广觊觎太子位置已久,见父母不喜欢杨勇了,他趁机装得乖巧敏慧,虽然也好声色,生活奢侈,却很会处处掩饰,投父皇、母后所好,又立过战功,因此很为父皇、母后宠爱。杨广见自己的计划奏效,于是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他的谋划夺位活动。

要谋东宫之位,杨广需要一个深受父亲信任的大臣做内应。杨素虽然深受隋文帝的信任,但是杨广其实和杨素的交情很一般,他自然知道杨素不会心甘情愿地帮自己的忙。但是杨广的近臣宇文述深知人性的弱点,他一下子就摸到了杨素的软肋。自命清高的杨素得罪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这里面包括了各位王子,既有太子杨勇,也有晋王杨广。宇文述看准了这点,利用钱财收买了杨素的弟弟杨约。贪财的杨约为了心安理得地私吞晋王的礼物,自己做走狗不说,还不惜给亲哥哥杨素下套,让他也不得不成为杨广的走狗。

别看杨素在朝中耀武扬威,其实他很多事都是听从杨约的意见,杨约就是杨素的智囊,也正是这个智囊给杨素设了个套。杨素从此走上了不归路,不但辜负了自己的半世英明,死不得其所,而且从此受人唾骂。有这样一个“好”弟弟,杨素也算命苦,自己不贪财,却也为财而死,为财而朽,真是世事弄人。

杨素答应了杨广之后,马上身体力行起来。他首先在独孤皇后面前大讲杨勇坏话,激起皇后废太子的决心。后来文帝让他考察东宫的状况,顺便听听大臣们对太子有什么意见。杨素趁机大肆诬陷杨勇:“开皇十七年,我奉皇上您的命令请皇太子严办刘居士余党。太子说道:‘刘居士的同党们不是都已经伏法了?你是宰相,你自己去办吧!’这岂不是对圣上您不恭吗?太子还抱怨说:‘刚开始父皇造反的时候,如果失败了,我第一个被杀。现在他做了天子,对我竟然还不如弟弟们,事事限制我,让我一点自由都没有!’”隋文帝听罢,马上做出了“这个孩子不能继承我的衣钵(此儿不堪嗣久矣)”的结论。

公元600年10月,隋文帝召集百官,废太子杨勇为庶人,还顺带把他子女的封号也都削除了。杨勇自然又委屈又害怕,边跪拜边哭着说道:“本来我罪该当斩,以为后人借鉴,承蒙父亲可怜,给我留下了性命!”见了曾经引以为豪的儿子这个场景,隋文帝的心也一阵酸,本想反悔,在一旁察言观色的杨素大声说道:“废掉了太子,就像去掉了身边的一条毒蛇,陛下不必太在意。”这人多坏啊!害人家丢掉了皇位不说,连父子之情都不让人留。

当年十一月,杨广在杨素的支持下,被立为太子。历史已证明杨广是一个典型的淫暴之君,仅仅在位十几年,就断送了大隋江山,而帮助杨广的杨素,更成为加速隋灭亡的罪魁祸首。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七月,文帝病重,在仁寿宫大宝殿养病。文帝的宠妃宣华夫人与杨广一起照顾文帝。杨广早就垂涎宣华夫人的美貌,于是趁机调戏她。夫人便跑到杨坚那里哭诉道:“太子无礼”。杨坚听她这么一说,怒从胸中起,连亲爹的女人也想勾引,“畜生何足付大事!”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杨坚决定召回杨勇,废掉杨广的太子身份。但细节又一次影响了历史,事有不巧,宣华夫人告状和复立太子一事,走漏了风声,被宰相杨素知道了。杨素马上去告诉了杨广。于是,“太子遣张衡入寑室”,让其他人都回避,“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就是说刚才杨坚还没有死,张衡一进去,陈氏等妃子们一出来,皇帝马上就死了,杨坚之死明显是非正常现象,是被自己最信赖的大臣和亲生儿子一起害死的。

七月二十一日,在杨素的拥戴下,杨广登上皇帝宝座,史称隋炀帝。

炀帝即位以后,赐杨素东京住宅一所,任他为尚书令、太子太师。第二年,又将他命为司徒,由原先的越国公改封为楚公,荣宠冠盖京华。

【平定杨谅之叛】

杨谅(公元575~605年),字德章,隋文帝杨坚的第五个儿子。隋文帝相当宠爱这个小儿子,让他做并州总管,山西、河北、山东全在他的管辖之下,地广人众,兵强马壮。杨谅对杨广夺取杨勇的太子地位心怀不满,后来又见杨家老四蜀王杨秀也被杨广陷害杀头,他唯恐自己也会得到像四哥一样的下场,当时就已经有反叛的心了。

杨广杀掉父亲杨坚和大哥杨勇,自立为皇帝之后,杨谅更觉得没了保护伞,早晚都是个死,于是干脆扯起旗帜反对隋炀帝。

杨谅的参谋王对他说:“既然起事,就应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长驱直入,直捣京师。太原离长安不过十来天路程,天下兵马还来不及调集,我们就已经成功了。”杨谅听了,认为这个计策不错,于是依此而行。他自己坐镇晋阳,派茹茹(柔然族别名)天保率兵直指京师长安。

谁知刚打到黄河边上的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杨谅忽然改变主意,不前进了,命令纥单贵拆断黄河木桥,又派大将王聃率领数万大军沿黄河守卫。并且不听劝说,自己回太原休息去了。

大臣们一再劝说,杨谅仍不为所动,他所做的仅仅是任命王聃为蒲州刺史,裴文安为晋州刺史,薛粹为绛州刺史……共同采取分兵把守、消极防御的下策。

对于隋炀帝来说,这一仗可不是打着玩儿的。他派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杨素来平定杨谅叛军。杨素当天就带了5000轻骑袭击蒲州。赶到黄河岸边时,已经是半夜了,杨素当即买了数百艘商船连夜渡河,清晨就发动了攻击。杨谅部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天保败走,王聃恐惧,开城门投降了杨素。

这次战斗后,炀帝任命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大使,率领数万士兵征讨杨谅。杨谅听说杨素直奔太原而来,大吃一惊。他亲率大军十万,布阵拦截。两军相持了几天之后,忽然天下大雨,杨谅这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富二代受不了这般苦,想放弃此地,回太原坚守。参谋王又劝告道:“杨素长途跋涉,孤军深入,人马都已疲惫不堪了。大王只要亲自带军冲击,必然胜利。假如看见敌人就退,将会大长他们威风而灭我军的士气,所以千万不能退啊!”杨谅又不听,坚决下令退军。途中被杨素领军猛击,杨谅大败,只得投降。王叹道:“我的计谋并不比杨素差,可惜不肯听我的!”于是自杀了。

杨谅兵败投降后,隋炀帝并没有马上杀掉他,只是将他除名为民,终身监禁。杨谅部属官吏平民,有20余万家庭因此受牵连,被斩首或者徙边。

平定杨谅这整个战事的进程,与杨素事先作的战事日程完全相符,杨素在历史上也因此留下了“计日破贼”的美名。唐代魏征这样评价杨素:“素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从杨素亲自指挥的攻陈作战、北击突厥、平定杨谅等重大战役中可以看出,深于谋略,善捉战机,不拘古法,因变制敌等,既是杨素用兵打仗的显著特点,也是其每战皆胜的重要原因。而他“驭戎严整”,治军得力,赏罚分明,则是其“战无不胜,称为名将”的又一重要原因。

【定位终生:一代奸臣】

要论才艺学识以及带兵之道,杨素绝对是隋朝高层中的佼佼者,但是,历史之所以把杨素定位在一代奸臣上,并不仅仅因为他扶助了一个败家皇帝,还因为他在治理国家时那种心胸狭窄、打击异己的表现。

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隋文帝在岐州建一座避暑山庄仁寿宫,命杨素为监造。杨素为了巩固其政治利益,讨好隋文帝,不惜学习精卫填海造田、夷平山谷来建造一座极其奢华的宫殿,历史上记载仁寿宫“崇台累榭,宛转相属”。

统治阶级建造宫殿,说到底还是得老百姓出力。由于仁寿宫规模很大,杨素征集了很多壮丁。但是那时候农民工可不像现在又给工资又有补贴,被征用的壮丁不仅拿不到工资,还经常被虐待。所以造成了“死者以万数”的状况。仁寿宫完成的时候正好是夏天,隋文帝听说快完工了,就要来避暑。为了不耽误时间,杨素命人将那些累死的民工全都烧掉(“悉数焚除之”),其残暴程度令人发指。

由于杨素屡立战功,文帝非常信任他,所以杨素一直位居权贵,一度能左右朝政。他家人也都在朝做官,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杨素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的政策。

最先遭殃的是四大功臣之一的贺若弼。贺若弼与杨素是表兄弟,深知杨素的为人,并对杨素为相不服,所以杨素常在文帝面前诋毁他。

一次贺若弼的口舌瘾又上来了,便在文帝面前口出狂言,大骂杨素不是东西。杨素趁机进谗言,说贺若弼有心谋反。小心眼的文帝大怒,免了贺若弼的官,把他贬为庶民。后来虽然又恢复了他的官职,但文帝始终有猜忌而令他闲居,不给他实权。

接着杨素又把魔爪伸向了同为四大功臣的史万岁。公元600年(开皇二十年),突厥达头可汗进犯隋朝边境,史万岁带兵出击,军队在大斤山与突厥兵相遇。达头可汗一听是史万岁的军队,马上率兵撤退。史万岁带着骑兵一路猛追过去,一直追入大漠百里地,才收兵返回。

这次出击,杨素没有什么功劳,就诬陷道:“这次突厥兵不是入侵,是来塞上放牧的,史万岁为了邀功,才出战的。后来突厥都说要投降了,他还一直杀了那么多人!”隋文帝听了之后,问杨素:“史万岁在哪里?”当时史万岁正在宫门外候旨,杨素却说:“他正在东宫拜见太子杨勇。”意思就是说史万岁是东宫的党羽。文帝大怒,等史万岁一进殿,就不问清红皂白,命左右杖打史万岁,战功卓越的史万岁就这样被活活打死了。

隋炀帝即位以后,马上占有了他父亲的宠妃宣华夫人,杀死了废太子杨勇。而杨广能做成这一切,自然少不了助纣为虐的杨素的功劳。杨素帮助他登上了帝位,又帮助他消灭了足以威胁他的诸位兄弟后,最终受益人杨广却开始有威胁感了,他开始对杨素采取明举暗夺之策。杨素终于也尝到了那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感觉。

大业元年(公元606年)七月,杨素病重。炀帝表面上关心他的病情,派医送药,但对他极高的权势又心怀疑忌,悄悄问医生:“这老贼怎么还不死?”杨素心中明白,心情非常抑郁,想想自己一生虽然富贵逼人,结果还不是很失败?!他渐渐不肯服药,对弟弟杨约说:“我难道需要再活吗?”几日之后,杨素去世,炀帝赐他谥号“景武”,赠光禄大夫、太尉公。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七月,杨素结束了他擅权误国的一生。而他一手扶持的皇帝杨广在位仅14年,就将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富庶的大隋王朝葬送了。与其说杨广葬送了大隋,不如说是杨素误国葬送了大隋江山。

三 : 清朝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清代对“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王爵的称谓。

乾隆皇帝诏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和硕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和硕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庄亲王):爱新觉罗硕塞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

多罗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

其中,爱新觉罗岳托和爱新觉罗勒克德浑是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

另外,清朝中后期也恩封了几个铁帽子王:

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

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和硕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

总共12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太祖时期,以满语定爵,如“台吉”、“贝勒”、“和硕贝勒”等。崇德元年(1636)四月,太宗皇太极借用了明代宗室的名号,列爵九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入关之初,为了鼓励宗室为国立功,以战功而封爵,此为功封。后来,历朝皇帝又不断封爵,此为“恩封”。

至于袭封制,顺治初年,曾规定:“和硕亲王一子袭封亲王,其余俱封郡王;郡王一子袭郡王,其余俱封贝勒;贝勒之子封贝子……郡王以上准袭封,贝勒以下不准袭封。”但后来并为严格执行,如睿亲王多尔衮死后被削爵,其睿亲王爵停封。

查阅八大铁帽子王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是所有王爷的爵号都有所改动,甚至有所降袭。(以下数字为第几代)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礼亲王 ①礼亲王,②巽亲王,③巽亲王,④巽亲王,⑤康亲王,⑥康亲王,⑦康亲王,⑧康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复礼亲王。(此后9——13代均为礼亲王)

2、郑亲王 ①郑亲王,②简亲王,③简亲王,④简亲王,⑤简亲王,⑥简亲王,⑦简亲王,⑧简亲王,⑨简亲王,⑩简亲王,11简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复郑亲王。(12——17代均为礼亲王)

3、睿亲王 ①睿亲王,②亲王,③贝子—镇国公,④镇国公,⑤辅国公,⑥辅国公(信郡王),⑦辅国公,乾隆四十三年睿礼亲王。(此后8——12代均为睿礼亲王)

4、豫亲王 ①豫亲王,2——6代为信郡王,6代乾隆四十三年复豫亲王。

5、肃亲王 ①肃亲王,2——5代为显亲王,5代乾隆四十三年复肃亲王。

6、庄亲王 爵号无变化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7、克勤郡王 ①克勤郡王,2—3代衍禧郡王,3—9代平郡王,9代乾隆四十三年复克勤郡王。此后至17代均为克勤郡王。

8、顺承郡王 爵号无变化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为表彰开国诸王,决定把功封与恩封区别开来,始定“世袭罔替”之制。乾隆四十一年:“诸王袭爵,经朕酌定,由军功封晋者世袭罔替,其余恩封诸王袭爵时,皆应以次区分。”乾隆四十三年,为多尔衮翻案昭雪,并复八大铁帽子王复爵号。这时才形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

清朝不像明朝,在封赠爵位上失于滥!清代最重军功,就是太祖、太宗之后若无军功,也将流于凡品。清初,共封八个世袭罔替的亲王、郡王。他们分别是: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庄亲王(原名承泽亲王)、肃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雍正朝,封皇十三子允祥为怡亲王,雍正八年,亲王死,特旨加恩赏给世袭罔替。
本文标题:清朝铁帽子王-水煮日报第275期:清朝“铁帽子王”的由来和结局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615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