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x0d【解说】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x0d【释义】① 东隅:指日出处,即早晨,喻初始.② 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x0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x0d词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使用频率 较少使用x0d发音:shī zhī dōnɡ yú,shōu zhī sānɡ yúx0d释义: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这个时候遭到损失或失败,在另一个时候等到补偿或成功.x0d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x0d示例: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x0d近义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二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出处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三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简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
东隅:东方日出处,也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现考证,东隅为郑州,桑榆为开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逸书·大匡》惟是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作殷之监,东隅[禺]之侯咸受赐于王,王乃旅之,以上东隅[禺]。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_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简单介绍
[www.61k.com]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可以理解为:
青春年华虽然已经逝去,但珍惜桑榆似的老年岁月就不会为时太晚。
也可理解为:
有失必有得的意思,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_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解释
【成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拼音】: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解释】:①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喻初始。②桑榆:指黄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使用频率】:较多使用
【近义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英 文】:lose at sunrise and gain at sunset
【用 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哲理寓意】: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_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出处
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_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示例折叠
示例1折叠
(清·王浚卿《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胆敢又到孝感县境1个大字号店里去,仍照这么一做,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自寻败露了。"
示例2折叠
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示例3折叠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_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典故
【出处】: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坂,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利簋》金文:“武王”征商,隹(唯)才(在)受(“纣”)朝歌。
鼎克闻,夙又(有)商。辛未,
王才(在)“东禺”自(师),易(锡)又(有)事利
金,用乍(作)檀公宝尊彝。
《今文尚书·金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
《古文尚书·微子之命》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
《逸书·作雒》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于殷,俾监殷臣。
“东”可能就是东禺
《逸书·大匡》惟是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作殷之监,东隅[禺]之侯咸受赐于王,王乃旅之,以上东隅[禺]。
光武帝刘秀《劳冯异诏》:“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回溪在潼关,渑池在洛阳,也就是回溪在西边,渑池在东边,也就是东隅[禺]在西边,桑榆在东边。刘秀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幼时一定听过很多当地的传说。空桑是1个小村庄,距陈留镇仅3公里,在开封东南方35公里处,历史上这里曾归属陈留数千年,现属杞县葛岗镇管辖,位于杞县县城西13公里处。据史籍记载,炎帝神农氏政权的最后一位首领姜榆罔,就出生在这里。也就是东隅[禺]是郑州,桑榆是开封。“东禺”可能就是东亳,和西亳偃师相区别。郑玄说:“汤旧都之民服文王者,分为三邑。其长居险,故名坂尹。盖东成皋(郑州)、南轘辕(登封)、西降谷(偃师)也。”郑玄的解释是对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_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词语辨析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_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故事
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四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小时候曾看过一则笑话,一婆婆向旁人诉说:“我那儿媳妇对我一点都不好啊,她有什么好事情首先总是想到她的娘家,什么吃的穿的用的老往她娘家拿;可我那闺女就不同了,她有什么好东西总是想着我,婆家有什么好东西总是拿过来孝敬给我…….”
看过这则笑话的人都会笑起来,说不定婆婆的闺女的婆婆也正在向旁人诉说她儿媳妇的种种不是和夸奖她闺女的诸多孝心呢。不是吗,从小到大所见所闻,一个家庭中矛盾最多的恐怕就是婆媳关系了。于是乎,人们说婆媳之间本来就是天敌,要想婆媳关系融洽是很难办到的事情。
最近有一天,在广播里听到主持人又说过一个感概,那就是,现在的单身子女的这一代父母有没有福气,关键是看儿子或女儿是不是找到了一个好的媳妇或女婿。好的儿媳善良贤惠,通情达理,视待公公婆婆如亲父母;好的女婿勤奋能干,敢于担当,是岳父岳母老年依靠。
看来婆媳关系不好处理的核心症结,是她们之间对付出和回报有不同的心态和做法,从而导致不同的理解和结果。这里有一个先付出后付出的时间关系,也有一个有恩才去报和付恩终能报的辩证关系。做女儿心里老是牵挂自己的亲父母,是因为她的父母生育了她养育了她,她得尽力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她报答的是已有恩于她的人;做婆婆觉得自己做儿媳妇时也有很多对公婆的付出,所以希望能在现在的儿媳妇身上的到一点回报,是期待自己年轻时的付出能在下一代身上得到一点回报。
或许人都是有很多私心,或许婆婆一辈有很多固有狭隘思想和观念,或许年轻一代都怀疑我付出了孝心能从下一辈中得到回报吗?所以,到了独生子女的这一代,无论是做儿媳也好当女婿也好,不妨先多付出一点吧!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你的付出肯定会潜移默化影响下一代,就象电视广告中妈妈洗脚的那个小男孩一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早上付出那么多,到傍晚才得到,很有可能将是你到了晚年幸福生活的写照。
本文标题: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