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分心不是我的错
微信公众号“比比读小说网”,关注即可在微信里看小说!
1.导读
专心一点!
坐好!别一直动来动去!
不要什么事都半途而废!
做事老是拖拖拉拉!
……
整天被人这么唠叨,很心烦对吗?可是,如果你在学业、工作和人际关系上总有这些分心问题,说不定不是缺乏自制力,而是神经构造上天生有异常:你可能有注意力缺失症。
哈佛医学院教授哈洛韦尔很愿意帮你“把把脉”。他从小就被确诊有分心问题,后来成为注意力缺失症领域的顶尖专家,非常了解分心者的烦恼、需求、潜能,以及有效应对方式。本书是他“分心”系列四部曲当中的第一本。
阅读本解读版能让你:
●了解分心者的特征
●识别身边的分心者
●正确地对待分心者
●改善分心者的症状
2.什么是注意力缺失症
我们当中有一类人,他们聪明、直觉强、活力充沛、创造力旺盛,但没法在任何一件事上持续专心。换句话说,他们非常容易分心。
过去,分心很容易被视为人格的一部分。大家觉得:“他就是那个样子!”或者认为分心、冲动是孩子的特质:“他还是个孩子嘛!”
现代医学认为,这其实是注意力缺失症的症状,归根结底是神经系统天生异常。及时诊断,对患者来说是一种解放。他们可以摆脱各种负面标签,理直气壮地给自己打气:是病,就得治。
注意力缺失症有三个典型特征:
●冲动。情绪不稳定,可以毫无缘由地瞬间从极高昂变为极低落。说话被人打断或者遇上变化时容易生气。
●分心。永远在忙碌,却什么事也完成不了。常常有好几个计划同时进行。喜欢做白日梦,喜欢高度刺激,喜欢新奇的事物。
●多动。太活力充沛,任何时候都动个不停。总是喜欢“做些什么”,总是在问“你这是什么意思”、“下一步是什么”。
是有些人并不多动,却也有注意力缺失症。美国约有1500万名注意力缺失症患者,男女比例为三比一,有成人也有孩子。有证据显示,注意力缺失症的成因可能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会使注意力缺失症恶化,但并不是其成因。
3.分心是病,也是潜能
分心者容易被粗暴对待。打小,他们就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别人总是指责他们懒惰、少根筋、破坏气氛。这些负面标签不断打击他们,使他们自尊心低落,自我形象受损。
更糟的是,他们的社交关系也大受注意力缺失症影响。他们很难注意到社交时的各种细微表情或者暗示,比如,眼睛眯一眯、眉毛扬一扬、口气略微改变,头部倾斜。所以他们很难走进朋友的圈子,与人维持亲密关系。他们看起来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有敌意,其实他们只是弄不清楚状况而已。
患有注意力缺失症,并不意味着愚笨。他们的人生不等于宣告无望,更不意味着失败。相反,有注意力缺失症的人比一般人更有同情心和爱心。他们还有极其高的创造力和直觉敏感度,仿佛在他们“混乱”的脑子里特别保留了一部分对人或事的直觉。
这是个珍贵的秘密花园。
许多分心者都有一些难以形容的优秀特质,我们可以称之为“特别潜力”。这种潜力一旦被充分地发掘,那就会是“人类群星闪耀时”。莫扎特就很有可能患有注意力缺失症。他是个怪人,不专心、极没耐性、冲动、活力十足、特立独行、不重世俗之事。
其实,正是这些分心的人为世界做出了更多贡献。他们往往是那些先锋改革者、诗人、预言家、梦想家、思想者以及新政策和新方针的缔造者。他们很多都是能放眼未来并让梦想成真的人。
他们只是需要一些特别帮助,就像戴上眼镜才能看清东西一样。帮助他们控制好生活,他们的才华就会熠熠发光。
4.分不分心专家说了算
谁是普通人,谁是注意力缺失症患者?
其实,这个分界线是人为制定的。注意力缺失症的诊断有一套合理的既定程序。最有效的参考就是个案病史。
●先坐下来和专家好好谈谈。谈谈你的家族史、你的母亲怀你以及生你的过程、你在学校的学业状况、家庭生活状况、工作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等。
●必须排除任何其他可能性。比如甲状腺分泌不足、创伤后压力失常或其他重大生活变故。如果专家发现你有注意力缺失症的症状,比同龄人严重,并且童年时就有这些症状,同时还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就算初步确诊了。
●做心理测试。有一些心理测试,如韦氏智力量表,可以找出个案病史看不出的其他问题,比如隐藏的抑郁症或思维模式异常。但不能太依赖心理测试做诊断。因为测试本身可能让人暂时专注,症状在测试时突然消失了,但不意味着痊愈。
鉴别是否有注意力缺失症,不只要看症状,也要看症状的严重性和持续性。每个孩子多少都有不专心、冲动和多动的时候,但绝大部分不是分心者。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轻易给孩子错贴标签。
另外,注意力缺失症症状分为原发性和次发性两种。原发性症状就是上文所说的三大典型特征,而次发性症状才是最难治疗的、注意力缺失症引起的连锁反应:自我形象低落、沮丧、无聊、惧怕学习新事物、人际关系不好、滥用药物、酗酒、偷窃,甚至因为长期的挫折而有暴力行为。
5.不多动,也分心
对于注意力缺失症一直有很多认识误区。过去,我们强调分心,却忽略了大部分患者有时能很专心;我们强调多动,却忽略了许多爱做白日梦的安静患者。作者也介绍了一些其他种类的注意力缺失症,其中一些只在成年患者身上才看得到,因为许多症状是随着年纪渐长方才显现。
非多动型注意力缺失症。通常在女性中比较常见,主要的症状是容易分心。他们的分心是很安静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生活过于忙碌、过去受到过打击、服药过量、吸毒、抑郁、焦虑等其他问题。
焦虑型注意力缺失症。最主要的症状是不断地焦虑。他们不仅对习惯性遗忘比如迟到、拖延感到焦虑,而且还会自主追求焦虑。每天一醒来,就开始寻找一些让他们焦虑的事。他们宁可痛苦地焦虑,也不愿意活在一片混乱之中。
忧郁型注意力缺失症。忧郁是患者最大的情绪困扰。在童年时期他们就活在挫折和失败中。他们像打不倒的小强,不断跌倒又爬起,韧性极惊人,但他们经常会活在沮丧当中。让他们长期感到失望的不只是失败,最重要的是无法看到秩序和世界的稳定性。
学习异常型注意力缺失症。最常见的就是阅读障碍。此外,还有在语言、思想、表达、创造力、文字、人际关系以及感情上跟其他人的各种差距。这类患者常有“听力问题”。他们听觉正常,可是声入大脑,却无法正确理解。比如老师说:“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可能理解成:“美国的现任总统是华盛顿。”
躁动型注意力缺失症。他们可以好几天不睡觉,或者把全部积蓄一下花光,或者从早到晚不停地说话。他们习惯于跳跃性思考,所以他们的思路慢不下来,讲话速度极快,一个字一个字像机关枪般扫射出来,让人想躲开他们。
物质滥用型注意力缺失症。症状很难发现。如果一个人酗酒、吸毒,人们的注意力会放在酒和毒瘾上,而不会考虑他为什么这么做。注意力缺失症是物质滥用的原因之一,是可以治疗的。
创造型注意力缺失症。这里的创造力是指“总想用新的角度看待种种生命现象,总想把个人经验整合成新的模式,总是想形成新的想法”。患者生活在混乱之中,容易冲动,内心过度反应,而且超级专注。他们并非没有注意力,只是无法有效控制。这些都有助于产生创造力。
冒险(高度刺激)型注意力缺失症。他们往往有多动的童年。他们喜欢有活力、有节奏的生活。如果生活缺乏冲突,没有刺激,他们会主动制造一些刺激。为了追求高度刺激,成年后他们往往会有一些危险行为,比如赌博、做没把握的生意、追求危险爱情、热衷极限运动。
分裂型注意力缺失症。经历了重大创伤的人,为了逃避痛苦回忆,常常会让自己分裂。这些创伤包括被虐待的童年、战争或任何肉体及心灵上的重大痛苦。通过安全的心理治疗,他们能放心走入回忆,重新面对痛苦。
具有边缘型人格特质的注意力缺失症。他们内在的自我不完整,非常渴望和别人建立关系。一旦建立又马上逃开。他们会尝试自杀,却死不了,因为自杀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法。他们主要的症状是愤怒,往往随时随地、毫无预警、毫无原因地爆发出来。
有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力缺失症。这一类以男性居多。儿童患者在哪里都无法跟人和平相处。他们打架、违反规定、破坏力极强、反抗任何限制。成人患者常有反社会人格。他们触犯法律,被视为社会的罪人,但他们也很可能十分讨人喜欢、有吸引力。
有强迫症的注意力缺失症。症状包括内在强迫驱动、仪式化的思考模式、冲动、重复性行为以及被迷信控制等。患者无法仅靠意志力控制这些症状。
假性注意力缺失症。这根本不是注意力缺失症,只是与其有关,是由文化引起的。我们生活在很难专心的文化环境中,节奏飞快,竞争激烈,多数人每天必须处理的信息量大得惊人。生活像龙卷风,吹完就走,使我们难以集中注意力。
6.治愈分心的方法
经过专家的诊断,确定是注意力缺失症在作祟之后,患者往往会觉得如释重负,因为总算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接下来是治疗,常见的几种治疗方法有:
●教育。患者对注意力缺失症了解越多,就越知道为什么这样,怎样才能改变,治疗也越容易取得成功。而且,患者也应该知道该如何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状况。跟孩子解释注意力缺失症可以用戴眼镜作比喻,这个比喻准确又不负面:
注意力缺失症就像近视,但问题不是出在眼睛,而是出在脑子。我们需要给脑子戴上“眼镜”,让自己能够专心,不做那么多白日梦,和其他人说话时不会一直跑题,记性不会那么差,生活不会一团糟。
●建立结构。患者往往会缺乏条理,不懂得如何规划个人生活。想象一下,摔破了温度计,里面的水银会如何运动。患者的思维像摔到地上的水银般到处流窜,散成了一小粒一小粒。而结构就像是装水银的容器,能让他们的思维保持集中。
他们需要重整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控制生活。可以采用一些具体而实用的工具,比如清单、记事本、日程表、闹钟、收据等。这些都可以减少混乱,提高效率,让人感觉一切尽在掌握。
●训练或心理治疗。患者需要一个“教练”来吹着哨子打气、指导、提醒,确定一切都在步入正轨。这个教练可以是心理治疗师,也可以是朋友或者同事。只要这个人懂注意力缺失症,愿意每天花十几分钟来帮忙就可以。如果存在抑郁症、自我形象受损之类问题,患者还需要传统的心理治疗。
●药物。药物能减轻患者的焦虑感和冲突感,使得管理情绪、冲动和注意力神经中枢得以正常运作。常见药物有两大类:中枢神经兴奋剂(利他林)和抗抑郁剂(地昔帕明)。这些药物对80%的患者有效。成人和儿童用药一样。
7.家庭疗法从协商开始
如果家里有一个人是分心者,争执与冲突在所难免。家庭能让一个人痊愈,也能让一个人痛苦。如果全家人愿意用全新的眼光对待一个长期被误解的亲人,家庭生活可以变得愉快和睦。
前提就是,全家人都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唯有达成共识,全家人都愿意尝试改变现状,大斗争才可能开始消失,“和平”才有希望。
“休兵”才能展开协商。当一个家庭想要改变时,最重要的就是协商。在一开始也许很难,但是大家应该试着倾听彼此,每个人都要有机会表达,每个人都要去参与决定。
但是有注意力缺失症的孩子很难有效地参与协商。有时候他们根本受不了协商的压力,甚至把协商变成吵架,因为他们觉得争吵更有趣、更刺激。别忘了,他们天生喜欢刺激,不喜欢协商。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协商更顺利呢?
有一本关于协商艺术的书叫《实质利益谈判法》,里面提到了四个协商的原则:
●人:把问题和人分开,对事不对人;
●利益:把焦点放在利益而非立场上。协商不是辩论,要充分满足大家的利益,而不是死守立场;
●选择:决定怎么做之前先想出可行方案;
●准则:坚持结果必须根据客观标准,而非个人主观意志。
根据这四个原则,家长既不能太严格,也不能太宽松。协商时要制订出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如果存在利害冲突,要尽量公平地达成妥协,而不要根据个人意志或权力的大小决定输赢。
8.总结
本书核心观点:
这是作者“分心”系列四本书中的第一本。主要对注意力缺失症的特点进行描述,并提出一些如何发展分心者优势的方法。作者认为分心者的种种思维特点是一种天赋,优点和长处都隐藏在缺点和问题之下。为了更好发挥优势,应该先认识到它的存在,为它正名,给它提供成长的养分。
延伸阅读
书名:“分心”系列
作者:[美]爱德华·哈洛韦尔 约翰·瑞提
除了《分心不是我的错》,两位作者还有三本关于分心的书,分别是《分心也有好人生》,告诉读者注意力缺失症是个错误的标签。跟第一本相比,包含了很多新例子和新故事,更侧重应对方法,帮助分心者获得好人生;《分心的孩子这样教》,指导父母如何抚养具有分心特质的孩子,倡导“一切从优点出发”的培养模式;《分心也有好婚姻》,讨论在匆匆忙忙、问题不断的世界中,婚姻受到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
原书信息
书名:分心不是我的错
作者:[美]爱德华·哈洛韦尔 约翰·瑞提
译者:丁凡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6月
ISBN:9787544048453
解读版作者:彭婷
关注公众号“比比读小说网”,看小说,没广告!
二 : 分数,我的心
“分数”,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它向来就是我们学生的“命根”,没有了分数,就等于没有了一切,爱好、好处……只要分数远离了我们,什么都会离我们而去……
也不知是谁立的“好规矩”:评价一个人的好坏都用分数,只要分数牢牢的握在手,你就成了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只要你稍不留神分数从你手中溜走,你就立刻变成不择不扣的坏家伙……
别人问去学校干什么,你就会大声的回答:成长!那该多好啊!可是,这完全是个空想……现在的学生上学就是为了挣分,人人必须像挣钱一样卖命、刻苦、努力……
家长一开始让自己的孩子去学校目的是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不知都怎么的,一个个的思想渐渐开时扭转……所以就会出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老师也不会理解学生的苦衷,每天还要兑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人人都说,老师和家长的心都是一样的,
怎么不一样呢?都是为了分数。
分数,可以决定很多:在家长眼中的地位,在老师眼中的地位,在同学眼中的地位,在亲朋好友眼中的地位……甚至可以决定一生的命运,考大学时需要分,并且是高分……总之,分的作用无处不在……因为分,未来还可以更加辉煌,可是我们并不愿意呀……
有了分,在所有人眼中都有了地位;没有分,在所有人眼里就会不堪……
分数啊分数……你害得学生好苦啊……可是这一切向谁去诉呢?
为了我们的明天,为了家长的期望,我们还是要在学校里没完没了的挣分……
六年级:琴声荡漾
本文标题:
分心不是我的错-分心不是我的错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7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