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感动中国人物-孙炎明:孙炎明-人物经历,孙炎明-感动中国

发布时间:2018-03-28 所属栏目:杂文评论

一 : 孙炎明:孙炎明-人物经历,孙炎明-感动中国

孙炎明,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于浙江东阳,中共党员,人民警察,有“警界保尔”之称。1982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二级警督。1995年入党,先后在东阳市公安局经济文化保卫科、城中派出所、城北派出所工作,2000年9月起在东阳市看守所任监管民警至今。曾获“全省百名优秀基层民警”、“全省优秀人民警察”、“金华市十佳实干型干部”等荣誉,并荣记个人一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三次。曾被评为“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公安部“2010警界骄傲”、“浙江骄傲”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

孙炎明_孙炎明 -人物经历

孙炎明 孙炎明:孙炎明-人物经历,孙炎明-感动中国孙炎明

孙炎明,东阳市看守所民警,1995年6月入党,大专文化。孙炎明同志从警29年来,恪尽职守,无私奉献,2004年5月被确诊脑癌后,以顽强的毅力、超越生命的执着,坚持与病魔抗争,把全部精力和心血献给了公安事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曾被评为“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公安部

“2010警界骄傲”、“浙江骄傲”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

人物资料:

孙炎明1962年10月出生在东阳,1982年参加工作,1995年入党,先后在东阳市公安局经济文化保卫科、城中派出所、城北派出所工作,2000年9月起在东阳市看守所任监管民警至今。曾获“全省百名优秀基层民警”、“全省优秀人民警察”、“金华市十佳实干型干部”等荣誉,并荣记个人一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三次。从警29年来,孙炎明同志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扎根基层,默默耕耘,把全部精力与心血都奉献给了公安事业。尤其在2004年5月被确诊身患脑癌后,面对绝症的威胁,他始终没有放弃钟爱的公安事业,以顽强的毅力,以超越生命的执着,坚持与病魔抗争,边治疗边工作,教育挽救了1大批失足人员。

事迹介绍:

“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诠释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这是2月14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出的2010“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上组委会授予孙炎明的颁奖词,面对孙炎明,推选委员涂光晋说:“死刑犯临刑前这句话的背后,凝聚着他怎样的耐心与诚心,怎样的坚守与坚持。他用他的生命诠释着钢铁是如何炼成。”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职守在1个特殊世界里,但却让死囚的心灵重新感受到久违的温暖。警界保尔——特殊的爱献给了特殊的你。”

孙炎明 孙炎明:孙炎明-人物经历,孙炎明-感动中国孙炎明

大屏幕上,一位位感动中国人物的名字以漂亮的毛笔字一笔一划地书写而成。10组人物、三个集体,他们的名字打动了人们的心,感动了整个中国,历史在这一刻再次见证他们的事迹,永远将他们铭记。

在颁奖典礼现场,掌声和泪水混杂着,当央视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宣读着获奖人物——孙炎明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精神抖擞的孙炎明走上了领奖台。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现场采访孙炎明,孙炎明非常朴实的回答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当现场大屏幕播放出孙炎明的感人事迹时,现场感动的泪水浸湿了人们的双眼,孙炎明3个大字出现在中间的大屏幕,现场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小许说: “以前感觉看守所的工作很神秘、很害怕,但从孙炎明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看守所的管理是非常人性化的。”公安部监管局局长赵春光说:“孙炎明之所以当选‘感动中国’2010年度获奖人物,关键是从孙炎明身上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法制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国监管场所的人性化管理,体现了中国人权的进步……他是全国监管民警学习的榜样。”

孙炎明从两位小朋友手中接过了水晶杯和鲜花,挥舞着。在孙炎明看来,自己只是凭着一腔爱心、一颗良心、一份责任心做事,无意之中,他的故事感动了整个中国。

孙炎明_孙炎明 -感动中国

评价

孙炎明 孙炎明:孙炎明-人物经历,孙炎明-感动中国孙炎明

他,1982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二级警督。先后在市公安局经济文化保卫科、城中派出所、城北派出所、预审科工作。现任市看守所监管民警。

事迹简单介绍:孙炎明同志从警28年来,对党和公安事业无限忠诚,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把公安工作当作自己的天职。为了使在押人员消除对抗情绪,面对现实,勇于改过自新,他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平等对待每一名在押人员,教育挽救了1大批失足人员,他分管的监所始终保持两项最好:在押人员秩序最好、教育转化效果最好。他为人和善,乐于助人,淡泊名利,为警清廉,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尤其是2004年在被确诊为脑癌以后,面对绝症的威胁,他抱着“生命延续一天、就要干好工作一天”的信念,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超越常人的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带来的折磨,忘我工作,与其他民警一样正常值班、分管监室,坚守岗位,把工作当成了自己的生命。该同志先后荣获金华市“优秀人民警察”、浙江省“百名优秀基层民警”等荣誉称号,并荣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颁奖词

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活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寒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

孙炎明_孙炎明 -先进事迹

孙炎明 孙炎明:孙炎明-人物经历,孙炎明-感动中国孙炎明

孙炎明从警29年来,对党和公安事业无限忠诚,立足本职,恪尽职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把公安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他牢记宗旨,情系人民,仁心宽厚,平等对待在押人员,教育挽救了1大批失足人员;他为人和善,乐于助人,干净干事,不图名、不求利,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尤其是他身患重病,从容淡定,珍惜生命价值,始终保持快乐向上的心态,顽强与病魔抗争,一直战斗在公安基层一线,把全部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公安事业,自觉践行“忠诚、

为民、公正、廉洁、奉献”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人民警察、基层公务员、共产党员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他先后荣获“金华市优秀人民警察”、“浙江公安百名优秀基层民警”、“金华市十佳实干型干部”、“浙江省优秀人民警察”、“浙江10大法治新闻人物”、公安部“2010警界骄傲”等荣誉,并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今年,又被评为“浙江骄傲”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和“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

正值孙炎明同志生命和工作的黄金时期,2004年3月,他经医院诊断患有脑癌,面对穿了20多年的警服,他慢慢地调整心态:既然病魔已经来临,就直面它,精神上绝不能被它击倒。他三次大手术,三闯鬼门关,始终保持1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2007年6月份,经过杭州医院检查,医生告知他的病情有所恶化,叫他立即停止工作,在家休息养病。面对组织和医生的劝告,他说:默默地在家里等死,还不如在工作上干死。所领导提议:“你想来就来,具体岗位就不要安排了,协助其他同事做做工作。”孙炎明说:“那不行!我都没有把自己当病人,希望你们也不要把我当成病人,1个萝卜1个坑,1个人顶1个人用,我的生命延续一天,就要干好工作一天。”

2007年11月,新上任的何所长第一次找孙炎明谈话,“孙,工作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吃不消的话,随时提出来,不要硬撑着。”孙炎明说:“我自己很清楚,老天留给我的日子不会很多,你如果让我休息,让我去整天想着病情,愁都要把我愁死。我正因为有这份工作,才感到快乐,才使我的生命延续到现在。我不要组织照顾,工作有什么难事尽管分配,千万不要把我当病人看待。”

孙炎明始终认为,自己在监管岗位上工作多年,有一定的管理经验,经常主动要求把一些难管、不服管的在押人员放到自己的监室。他相信在押人员扭曲的心灵在自己的细心、耐心、诚心和爱心管教下肯定会有感化。

安徽人叶某因杀死妹夫并分尸,2008年1月进了看守所,叶某意识到死期已近,经常不服管教、屡犯监规。叶某起先并不在孙炎明的监室,在孙炎明的强烈要求下,叶某调到他的监室。通过了解叶某的成长经历,分析他的内心世界,剖析他的犯罪过程,孙炎明开始有针对性地找他交心谈心,耐心引导。同时,生活上给予关怀。一段时间后,叶某的情绪渐渐平稳。但一封家信使他暴跳如雷,家人的指责使他悔恨、惶恐,万般情结纠结在一起,叶某想到的是早点死。“我知道你现在想什么。想一死了之,是吧?”孙炎明把话挑明了说,“但是你这样死,对你妹妹及一家人有什么意义?你要做的是如何还这份债!”见叶某无语,孙炎明进1步说道:“如果你在押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死刑是可以减成死缓的,死缓也可减为无期乃至有期徒刑。”当第三天孙炎明再次找到叶某时,叶某表示:“孙管教,我知道你身体不好,但仍这样关心我,我向你道歉,今后我一定遵守监规,服从管教。”叶某被执行死刑那天,孙炎明押送他到金华。临刑前他要求见孙炎明最后一面,含着眼泪说了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孙管教,给你添麻烦了,谢谢你,你的恩情来生再报”。

孙炎明分管的监室在全所始终保持两项最好:在押人员秩序最好、教育转化的效果最好。

作为管教民警,孙炎明始终认为,自己的工作对象是1个特殊群体,他们曾经危害社会,如何让他们认罪伏法、改造自我、重新回归社会是自己的责任。

2010年湖南人文某,因涉嫌抢劫于2009年3月被刑事拘留。文某怕被法律严惩,内心恐惧,但表面装强,极不配合办案民警审查,拒不交待犯罪事实。孙炎明不顾身体的严重不适,屡屡推迟复查的时间,用自己真心、诚心、热心,解开了文某心头的死结,最后供认伙同他人在义乌、宁波等地抢劫、盗窃作案30多起。随着审判时间临近,文某情绪又起波动,文某说自己对不起同伙,是自己的交代连累了同伙。孙炎明教育说:“应该是他们对不起你,要不是同伙带你作第一起案子,你会落到这个地步吗?现在你主动坦白交代,在法官量刑的时候肯定会考虑的。”后文某被顺利审判。

2009年,一名东阳小伙子在杭州干了大半年,没挣到啥钱,怕两手空空回家被父母骂,坐车回老家东阳后,就到小巷内偷了辆摩托车,结果被抓,感到没有面子,一天到晚嚷着要自杀。孙炎明把他叫出监室,扭过头让他看看后脑的疤痕,“我得的是脑癌,我现在跟你谈话,说不定明天就死了,可我今天仍要好好过。你还这么年青,知错就改,仍有美好的未来呢!”此后,这个小伙子打心底里佩服管教民警孙炎明。

孙炎明生病7年来,从来没有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有一次,孙炎明向所长请假,说在老家乡下的老妈妈身体不好,去探望一下。所长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要给他派车。孙炎明说:“我自己坐公交车走。”所长说:“我给你派车,是希望你能早点回所做工作。”孙炎明没话说,坐上了公车。谁知,没过多久,驾驶员就回所了,原来孙炎明到车站后,还是自己坐公交车走了。

2008年6月,孙炎明感觉身体不太好,找教导员请假,问所里老马的年休假是不是批了?教导员说,老马家里盖房子,年休假已经批了。看出孙炎明心思的教导员说:老孙,你的身体大家都知道,只要你感觉不舒服,你任何时候要休息,我们都会批给你的。孙炎明说,我没事的,所里本来最近人手就少,我还可以坚持,等老马回来我再休息。

孙炎明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朴实的情怀和默默地奉献。一朝爱岗不难,几十年如一日地敬业爱岗才难,孙炎明难能可贵的做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事业与岗位的执着坚守,让他这个平凡的基层监管人民警察不再平凡。

孙炎明_孙炎明 -身患癌症

“我的生命延续一天,就要把工作干好一天!我的工作对象是1个特殊群体,能在有生之年,多挽救几个误入歧途的人,是我最大的心愿” 摘自孙炎明语录

孙炎明 孙炎明:孙炎明-人物经历,孙炎明-感动中国孙炎明

6年前,他被确诊患上脑癌,先后动过三次大手术 可每当身体稍好一些,他就主动要求上岗工作,被同事们尊敬地称为警界的“保尔·柯察金”。他的事迹传开后,在各界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他,就是浙江省金华市公安局东阳看守所民警孙炎明。

“我允许自己有1个小时的悲伤”

2004年春,孙炎明的左后脑勺出现肿块,有点红,有点痒。妻子张春香催了他多次,要他去看病,但因为看守所里工作忙,他拖了2个月才去医院,在门诊做了1个手术。几天后,孙炎明的主治医生詹晓洪打电话到他家里,想找张春香,没料到是孙炎明接的电话。他说话显得吞吞吐吐。“我是当警察的,最擅长的就是戳穿谎言。没事的,你和我说实话。”孙炎明说。詹晓洪最后无奈地说:“脑癌!必须尽快再次手术!”

孙炎明说,得知病情,他在家里沙发上静坐了1个小时。1个小时后,他清醒过来,告诉自己:手术,然后战胜癌症!“这是我40多年来任悲伤蔓延的1个小时。唯一的1个小时。”孙炎明说。

即使是在医院治疗期间,孙炎明也相当乐观,甚至经常开导同病房的病友。詹医生说,从医近30年来,还从来没有见过病人在面对癌症时如此坦然与豁达。但詹医生还是担忧:“老孙对工作太拼命了,最好能多注意休息。当年跟他同病房的几人都相继去世了”。

“这样正常地工作着,我才很快乐很充实”

面对记者的采访,孙炎明微笑着说:“其实,我没什么好写的,我所做的就是一名普通监管民警的工作。在别人眼里,我是脑癌患者,可以在家养病不用来上班,可在我看来,得了癌症没什么,我觉得这样正常地工作着,我才很快乐很充实。”他后脑勺上因手术留下的一块大伤疤,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坚强、乐观和淡定。

考虑到老孙的病情,东阳看守所所长何一平曾对他说:“老孙,工作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吃不消的话,你随时提出来,不要硬撑着。”不料,听了这话,孙炎明有些急了,说:“我自己很清楚,老天留给我的日子不会很多了。如果你让我休息,我就会整天想着病情,那样愁都会把我愁死。2004年我开刀时,与我同病房的几个人都已相继去世了。我正因为有这份工作,感到快乐,生命才延续到现在。我不要组织照顾,所里有什么难事尽管分配,千万不要把我当病人看待。”听了他的话后,何一平很意外,也很感动。

每天下班前孙炎明总会挨个巡查监室。看到自己负责的监室安全正常、秩序良好,孙炎明才会放心地下班。

“不要他们记住我,只要他们好好做人”

“虽说生病之后,自己的精力大不如从前,大伙也都让我少干点。我想如果能在有生之年多挽救几个误入歧途的青少年,那该是多大的功德呀。再说,如果不工作,我的生命不一定能延续到今天。”

在在押人员的眼中,孙炎明是他们的“贴心人”。自调入看守所工作以来,每年的春节,老孙都跟在押人员一同度过。平时,在押人员在生活中遇到问题都愿意向他反映,而他也像一位慈父,认真仔细地了解情况,不厌其烦地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孙炎明分管的2个监室,在全所始终保持着2个“最好”:在押人员秩序最好、教育转化效果最好。

1个东阳小伙子偷了辆摩托车,被刑事拘留后,他想不开,孙炎明把他叫出监室,扭过头让他看看后脑的疤痕,问他:“你可知道我这后脑的疤痕是啥回事吗?是打架打出来的吗?当然不是!是不小心跌出来的吗?也不是。这是开刀动手术留下的。脑袋上开刀动手术,够吓人了吧!我再告诉你更可怕的,我得的是脑癌,我现在跟你谈话,说不定明天就死了,可我今天仍要好好过。你还这么年轻,知错就改,仍有美好的未来呢!”孙炎明的一番直白,这个小伙子愣住了,羞愧地说不出话来。打那以后,他自觉遵守监规,再也不寻死觅活了。

孙炎明每年都会接到已在外地劳改的服刑人员来信,信中的内容都是感谢他的挽救。孙炎明说:“我不要他们记住我,我只要他们记住我的话,好好做人就行。”

“我很幸福”

“说实在的,我们一家现在能够这样坦然面对,都是老孙的乐观态度在影响着我们。”孙炎明的妻子张春香说,看到丈夫笑对病魔,几十年来积下的辛酸劳苦,都化为欣慰与自豪。

孙炎明的家是1个不足90平方米的套间,一家三口住了20来年。房间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什,几件主要的家电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买的。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一家人相亲相爱令人羡慕。

张春香在一所小学当教师,她对丈夫的工作给予了最有力的支持。她说,老孙是1个很淡定的人,对生活向来都没什么要求,平平淡淡、顺其自然就好。在工作上,他从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从民警转变为管教也不挑剔。“跟孙炎明从结婚到现在,我觉得精神上很充实。”

至今,女儿仍念念不忘高考完毕去见爸爸时的情景:病床上,爸爸戴着眼镜悠闲地翻着书本,与她想象中插着氧气管、病恹恹的病人大相径庭。“父亲今天还吃了一小碗饭呢!”女儿像发现新大陆似地欣喜地告诉妈妈。爸爸的坚强与乐观使她擦干了眼泪。

老孙手术后经常性地头痛,浑身无力。看着孙炎明每天面带倦容地回到家中,妻子心疼不已,有时免不了要劝说上几句。可妻子的劝说换来的是孙炎明一次又一次的坚持。老孙说,“既然去上班,就该尽心尽职,不能稀里糊涂混日子。

正在复旦大学读博士的女儿谈到父亲时,说:“人最大的幸福是有人爱、有事做、有理想,我父亲做到了!他总说他很幸福,因为警察这份神圣而崇高的职业,就是要把奉献作为自己的1种责任、承诺、精神和义务,让生命在奉献中得到升华。父亲现在做的就是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奉献自我、不留遗憾。

孙炎明_孙炎明 -家庭生活

孙炎明 孙炎明:孙炎明-人物经历,孙炎明-感动中国孙炎明

当老孙把心思全都扑在了工作上后,他对家庭的照顾自然就少了。尽管老孙和家人聚少离多,却始终风雨同舟,就算是罹患脑癌这样的沉重打击,老孙一家也是从容面对。老孙的女儿说,“幸福就是有事做、有人爱”,所以虽然被病痛折磨但老孙依然坚信自己是幸福的人。

老孙的女儿孙扬飞是复旦大学的在读博士生。平时在校攻读学位也很少回家。如果不是因为回家探望做手术的母亲,这个普通的三口之家恐怕还难以相聚。得知女儿第二天就要赶回学校做实验后,卧病在床的张春香硬是撑起身子坐到了沙发上,为的就是请记者帮忙拍一张珍贵的“全家福”。也许很多人不相信,结婚二十多年,孙炎明竟然没和妻子女儿拍过一张合照。

在妻子张春香的记忆里,孙炎明也从来没有陪自己逛过一次街。有一次,老孙破例上街购物,不是为了家人,而是为了帮1个在押人员买衣服。“有时候我还真的挺埋怨的,有必要这么去帮那些人吗?”虽然妻子有的时候会埋怨,但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丈夫的工作,再加上女儿聪明好学,一家人其乐融融,老孙也几乎不用过问家事。

然而,就在2004年5月老孙被查出罹患脑癌后,和很多人一样,他对女儿却产生了“100个不放心”。那段时间正值女儿高考,为了不影响女儿考试,老孙和妻子第一次在孩子面前撒了谎。等扬飞高考结束去探望爸爸时,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爸爸刚刚经历过一次大手术。“父亲生病之前和生病之后唯一的差别就是脑后少了一块头发,”扬飞说,“他从来不会去和别人说他生病了。”所以,当得知爸爸刚经历过大手术之后,扬飞的惊诧神情可想而知。 虽然全家人都知道老孙患了脑癌,但他乐观的情绪无时无刻不感染着自己的家人。如今,一家三口不去刻意回避癌症的事实,而是从心底里把老孙看作1个健康的人。平淡的生活一如从前。当从爸爸的同事口中得知在押人员都叫自己的爸爸“孙父亲”时,同样乐观阳光的扬飞乐呵呵地跟妈妈张春香开起了玩笑,“难怪父亲这么不关心他的女儿,原来他在外面养了这么多儿子,不需要我这个女儿了。”

孙炎明_孙炎明 -个人荣誉

先后获得“全省百名优秀基层民警”、“全省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

荣获个人一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

2011年2月14日,入选2010年度感动中国10大人物。

二 : 感动人物

4月20日上午,贾彦校长上教委办完公事急忙往学校赶,哧的一声,一辆桑塔纳轿车急刹在贾校长身边,“快上车”。贾校长顺声一看,管学的任镇长正向他招手,贾校长内心深处感到有点惶恐,坐在镇长上班的车上整个身子就觉得有点轻飘飘的。“贾校长,县委宣传部要求各镇乡报一名《感动重庆》的先进人物,你校有这样的人吗?贾校长思索了一会,说:“有就是有一位,不知算不算”。“那说来听听”。我校1993年分来一位涪陵师专毕业的年青教师,名叫李奉先,23岁,当时镇党委、政府考虑他刚参加工作,决定派他到东山下的蟠溪村小锻炼锻炼。谁知一干就是10年。其间,当地热心的大娘大妈给他介绍对象,对方到约会地点一见,小伙子仪表堂堂,有文化,又吃国家皇粮,条件很是不错。刚想满口答应,可一听介绍人说,李老师是在山区村小教书,就表示要考虑考虑,就这样重复了九次。李老师一气之下,发誓不功成名就跳出山区村小,决不耍女朋友。他白天跟孩子为伴,夜晚与大山为伍,静心研究教育教学,所撰论文在国家、省、市、县报刊杂志上多次发表,教学成绩挤进全县同年级前三名,人气指数渐升,前锦看好。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日李老师正在绘声绘色给孩子们上课,只觉得眼前一黑,摔倒讲台上,昏迷不醒,孩子们吓得哇哇直哭……乡亲们抬着李老师步行三十余里崎岖山路才乘120救护车到县医院救治。医院经过全身检查结论为:“脑坏死”,属不治之症。李老师躺在病床上,心潮起浮,思绪万千;想我风华正茂,事业渐成,若不能再为国家出力加砖心实难安。于是,躺在病床上含泪写下遗书。

中华全国红十字会:

我是一位山区教师,15年的青春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今患绝症不久将告别人世,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我身体有用的器官捐助给最需要的人。

1、眼角膜。捐赠给天文学家,他们的工作,需要一副好眼镜。

2、心脏。捐赠给抗震救灾的医务工作者,他们都有一副救死护伤的好心肠。

3、肾脏。捐赠给中国足球队,为他们添一点阳刚气。(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4、……

李老师全身器官均一一捐赠,独对生殖器捐与不捐十分予盾;捐、捐给谁?不捐、又有点心不甘。父母养育38年,从未经历过人口繁衍的战斗,看着此物常自金鸡独立、一柱擎天,傲视群雄的霸气像,内心惶恐不安。倘若一但随我而去,定会终身遗憾。遂咬牙决定,捐!为此物幸福,就捐赠给那些烂了**的干部罢……

(根据贾彦校长口述而整理)

三 : 感动中国人

  那天晚上到天亮之前的时间里,我们想了很多很多。

  第二天,我在课上请求老师给我20分钟,我把前一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很没有技巧但是却很发自内心的讲给了一起上课的两个专业的同学。(可能有人还记得吧?00应化和00广电)我从上台的一刻起,就决定了:我没权利改变别人,但是我可以告诉别人,有些事情离我们很近,有些事情我们要警惕,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做,还有些事情,我们必须做!!!

  第二年,韩国青年在日本领事馆前“切指明志”,我盯着韩国青年事后包手指时痛苦表情的照片,心里发出由衷的敬意。

  同年,中国有一个很不争气的女明星穿着日本的军旗做的袍子拍照被谴责,可能她不知道,甚至很多人还站在她那边觉得是小题大做。我后来怎么看她的嘴脸,怎么觉得越发恶心。同年8月份,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看着日本老兵穿着二战的衣服,心里又想起了那个日本人和我说过得很多话。

  同年冬天,第一次看到王选的事迹。从心底支持这个“英雄”,在我眼里,他就是女英雄。日本人曾经对中国做过什么,当时日语系办了一个日本文化周,我当时真的百感交集,他们的宣传材料上全是说日本这么好那么好,举办活动加强什么交流,还要征文,那几天小泉刚刚参拜过靖国神社,日本导弹威胁中国也是那时候刚发生的事情,他们就不知道为这个来征文吗?想起有些学日语的学生给饭卡加钱的时候,写名字都用日文来写,心里更恼火,难道有些人学日语是为了媚日吗?我当着很多人的面把学校所有的宣传材料都撕掉了——你可以麻木,但是你不可以教唆别人!!!

  2002年夏天,我去了沈阳,参观了9·18纪念馆。当我看到日本兵穿过的军装真实地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的心哭了。我真想把他拿出来烧掉,看着他,想着几十年前,穿这身衣服的人亲手做过些什么??我简直无法忍受!!!!

  出馆的时候,我留了很多留言,足足有两页。但是我觉得,写在多都不够表达我的心情,那是一种真正的痛!等我以后有钱了,一定捐钱给9·18纪念馆,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进去看看,让更多的人知道,有些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又是一年“九·一八”,在这天,在我的家乡。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所有的汽车都会在二十二点鸣一分钟喇叭,东北境内的所有火车也会鸣笛。听到笛声的时候。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那更像是一种嗥叫!向过去一切不平的嗥叫!——此时我落泪了!!!——-是一种无名的热泪!!!

 

四 : 感动中国:越感动,越丢人

心理导读:5毛党常用的一句话是:命苦不能怪政府。在感动中国里,我们能看见比我们惨命苦的人,还有一个个英雄人物。在被感动后,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何如此命苦? ——www.61k.com

 感动中国:越感动,越丢人


“感动中国”节目用一个个鲜活的悲惨经历告诉我们,比我们更命苦的人大有人在;又用一个个光彩夺目的平民英雄人物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角落还存在有关爱,人性的光辉还闪现着。再加上主持人煽情的台词和富有感染力的念诵,我们彻底感动了,眼泪涌出了,再也没有力气追问那个问题:我们为何这样命苦?而导致悲剧的根源依然存在,还在为我们制造着一个又一个“感动”。作为一个在共产党关怀备至呵护下成长的电视台,CCTV小心翼翼地在政治宣传和商业利润间寻求平衡,可喜的是,它在两方面都成功了。

越感人,越丢人:“感动中国”的逻辑硬伤

还记得“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最美妈妈”吴菊萍等10人获奖。节目照例取得成功,舞台上荧屏前照样泪雨滂沱。不过细一思索,这其中问题不少。

 感动中国:越感动,越丢人


她致力于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他把卖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捐献出来资助贫困学生;她8岁开始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以上是几名感动中国获奖人的简介。他们的事迹足够感人,可麻风病人子女、贫困学生、瘫痪病人,这些本应由社会保障解决的问题,成了感人的因素。由制度漏洞、保障缺陷来营造感人情节,这种逻辑的结果就是:故事越感人,我们听后反倒越觉得丢人。

每个感人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尴尬的缺陷

 感动中国:越感动,越丢人


麻风病人子女教育,记者管;贫困生上学,烤羊肉串的管

“感动中国”的一个评选原则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这个评奖初衷是好的,可一旦陷入了塑造“平民苦情英雄”的套路上,就往往为了感人而闹出笑话。比如这届的两个获奖者:张平宜和阿里木,他们一个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2003年起至2011年,她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致力于四川省大营盘村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另一个是在贵州毕节把卖羊肉串的。8年来,把攒下的10多万元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评选者的用意是显示他们所处环境的艰难,以及完成这些事所需付出的努力。然而可笑的是:麻风病人的子女得不到当地有关部门的有效安置,而需要一个台湾记者去管;尚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受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孩子,没法上学,而需要一个卖羊肉串的人去支付他们的学费。这种感人事迹在让人感动之余,不由得脊背发凉。

本能反应几秒钟,到处领奖几个月:最美妈妈的尴尬

 感动中国:越感动,越丢人


2011年7月2日,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杭州一10楼坠落,吴菊萍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女孩得救了,但吴菊萍的手臂瞬间被撞成粉碎性骨折。整件事吴菊萍思考时间不超过两秒。按她的话讲,“这是本能,是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话说得很实在,也很合理。因为她是妈妈,把孩子当宝贝,看见天上掉下个孩子,本能地伸手接一下,这本应是人之常情。在当今这个人情日渐冷漠的时代,她的事迹有了感人的因素,这都是正常的。然而把她树为典型,受到全国各级嘉奖,就显得不那么正常了。被她救的那个孩子一家,在开始时一定对吴菊萍千恩万谢;但在宣传了半年后,他们作为人肉背景、苦情戏垫背人、没尽到监护义务的典型等角色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时,想来也是尴尬无比的。而全国人民看了那么多次,也渐渐看腻了。一次历时2秒钟的本能反应,被捧为了全国前十的感人举动,这本身就具有黑色幽默的感觉。

感人的事迹,恼人的现实

 感动中国:越感动,越丢人


杨善州:清苦一生 死后热闹

本次另一名得奖者杨善洲,是原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后,他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临死之前,把这个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给了国家。杨善洲的事迹在去年被拍成了电影,他清苦的一生得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另一种尴尬正等着他。

去年夏天,《变形金刚3》、《哈利波特7》等影片相继上映,《杨善洲》等一批主旋律电影也同期上映。有部分网友在微博反应,他们去影院看的是《变形金刚3》的电影,而打给他们的电影票却是《杨善洲》的。一开始还是个别人爆料,之后有此经历的越来越多。有的人还把影院票根展示出来,称花了80元买了一张《变形金刚》的票,打出的票根却是《变形金刚》20元、《杨善洲》60元的两张票。业内人士,上海联和院线副总吴鹤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曾建议旗下影城“双片连映”,即一部进口美国大片搭配一部主旋律影片进行连映,只收取一部影片的票价。简而言之,为了制造国产主旋律影片票房不比进口大片差的神话,用人为的方法把本应属于大片的票房,挪到了《杨善洲》等主旋律影片上。清苦了一辈子的杨善洲老人,如果得知有人用如此手段消费自己的名声,不知会作何感想?

白方礼:去世七年终获“致敬” 当年刘翔比他感人?

 感动中国:越感动,越丢人


白方礼老人,从74岁开始蹬三轮车挣钱,一直到90岁,共捐款35万元,资助了上百个学生完成学业。在他捐出了最后一笔500元的助学款后,老人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白方礼老人的事迹从被媒体披露以来,感动了无数人。然而在2004年的“感动中国”评选中,他不敌刘翔等人而落选。老人于2005年去世,当年他再次入围感动中国候选名单,却又不敌“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等而未能入选。

关于感动的理解,每个人都会不同。但得出“白方礼不如刘翔感人”这样结论的人,其感动的逻辑又显然与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感动不同。在网络上被人们纪念了很多年后,今年的“感动中国”活动中,以“致敬”的方式给了白方礼老人以应得的荣誉。

杨善洲和白方礼两位老人,生前都在清苦、默默地干着自己认为正确、应该、积德的事。而在他们故去之后,他们不可避免地被消费、消解了。感人的事迹,恼人的现实。在中国,一切皆有可能。

“感动中国”评选逻辑硬伤:用缺陷讨眼泪

用泪水化解矛盾,用感动转移情绪

刚才谈到了“感动中国”的选人标准问题。评奖者内部肯定有各种考量,比如一定要有少数民族的名额,一定要有军队、公安战线的名额,一定要有教师名额,一定要有刘翔、袁隆平这样的名人以提升知名度等等。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句话可以概括,即选的人要能起到“用泪水化解矛盾,用感动转移情绪”的作用。

评奖者应该比我们清楚,这一个个感人事迹的背后,是一个个制度漏洞、保障缺陷的残酷现实。然而在这种前提下,仍然要树典型,宣传感人事迹,恐怕还有着更深层的原因。近年来,我国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种种丑陋现象层出不穷。而一个人人自危,人人觉得冷漠的社会是不利于治理的。让老百姓感动,让大家看看有比你还惨的人,成了有关部门的需要。同时,社会矛盾引发的不满情绪也要通过适当的渠道排解。于是,塑造典型——营造悲壮感——转移民众注意力——掩盖矛盾缓解不满,这样的一个感动流程就应运而生了。简单来说,就是有感动要上,没有感动制造感动也要上。

感动之后应是行动 期待着“感谢”替代“感动”的一天

说到底,老百姓需要的不是感动,而是感谢,更具体说,是一个“说感谢的机会”。不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上不起学,一个蹬三轮的老人资助我的孩子上学了,我感动了。而是通过有效的机制与保障,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让我们去感谢这个“让孩子上得起学”的机制;我们不要期待一个老人默默种植荒山20多年,然后将一片树林无偿捐献给国家这样的小概率事件频繁发生,而应把开发大城市房地产的热情分10%过来,精心开发一下我国大片的荒山沼泽;我们不想再看到“8岁孩子照料瘫痪母亲”这样所谓感人的新闻,而想听这个孩子在她妈妈得到良好保障,受到精心照顾之后,对照顾妈妈的叔叔阿姨说一声谢谢,然后出门跟小朋友跳猴皮筋去……我们不想看到畸形的感动,而想痛痛快快说一声谢谢。请给我们这个机会。

文/万丈峰 http://blog.renren.com/blog/51832506/803873841

原题:越感动,越丢人:“感动中国”的逻辑硬伤

本文标题:感动中国人物-孙炎明:孙炎明-人物经历,孙炎明-感动中国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641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