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陇上行之羲皇故里
出陇南礼县,翻越米仓山,北行百余里,天为之开,地为之广,山势渐缓,山上林木苍翠,山下清溪奔流,这里便是天水的南大门——天水郡,当年秦人先祖活跃于此,秣马厉兵,积聚力量,然后东出岐山,据有八百里秦川,成就王霸之业。
一省一地,总有一处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传承,奇妙的地貌特色,成为这个省这个地方的文化代表。天水,就是甘肃文化的代表。
在这里,有被忽视了的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泉在山上流,云在林中伫,雨来如泣,雪下如诉,立于山巅,风来雨去,便怅然落寞,想配合大自然哭一场。魏文帝曹丕喜学驴叫,王羲之看着白鹅戏水发呆,雅量到了极致,牛粪都是美的,何惧风雨中悲伤落泪。落泪,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有人说,麦积山石窟之所以不出名,因为她藏在山林之中,交通不便。有人说,麦积山石窟以泥塑为主,且规模小。言之有理。我却说,麦积山少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经卷,一个是斯坦因、王道士。少了经卷就少了文字考证价值,少了成为一派学说的基础。少了斯坦因和王道士,就少了离奇传说。中国的古迹遗址,不沾染外国强盗和自家盗贼,是少人问津的。还有一点,大概跟地方发展规划有关,人们只愿意把她当做摇钱树,谁在谁摇几把,什么价值,什么文化,那不是任期内考虑的。
我沿葫芦河走,看沟渠层层斑驳,水冲沙流,日渐深了。便想起很久很久以前,人类从树上下来的时候,这里应该是广袤的平原,树木茂密,气候温和,动物们四处闲逛,鱼儿在水中游,蓝天白云,天堂一样美妙。至于伏羲氏和女娲的爱情故事,不管有没有,听起来也是美的。可惜,天水的伏羲庙小了点,他老人家辛苦养育后代,庙小住得促狭,而且,尊容实在不敢恭维,坦胸露乳,光屁股围一张虎皮,束一捆枝叶,嫣然孙行者的行头。即便是要尊重事实,伏羲氏买不起皮尔卡丹,美化一下也是可以的吧?给他一条门帘子行不行?有些人就爱走极端,夸其美,便神乎其神,无所不能;损其丑,也是无不用其极。
中华文明的祖源,不是黄帝,应该是伏羲。黄帝这个华夏始祖的名号是打仗打来的,先战蚩尤,然后阪泉三战,都是血淋淋的杀戮。看来靠战争打下来的地盘和名头,可靠得多。伏羲氏是个和平主义者,历史记载他没打过仗,而是教民结网,渔猎畜牧,他老婆女娲除了补苍天,连带着治平洪水,驱走野兽,使人民安居乐业。按照儒家立言立功立书“三立”原则,黄帝只有立功,伏羲氏不同,《易·系辞传》载:“包栖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余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既作八卦,即便没有文字,已有符号,这是了不起的大跃进,是伏羲氏把人类从野蛮带进了文明,从蛮荒带进了安居,即便他老人家的八卦不全面,有点迷信思想,那也是文王推演的基础,也是孔圣人增删的前提。可惜他老人家呆的地方偏远,没人帮他宣传,跟麦积山石窟一个结局。就连他的子孙后代都叫炎黄子孙,不叫伏羲女娲子孙,彻底无语,哀哉尚飨。(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天水的历史,汉唐时期辉煌了一段,但终究没落了。历史的舞台向中原推进,天水偏居一隅,只能是重在参与了,出了几个或大或小的人物,有的确实是从这里迈出去的,有的只能算沾亲带故,比如李世民、李白的祖籍问题。自家乐乐,菜市场讲讲就罢了,不要带进课堂,贻误子弟。
天水最值得称道的是明清民居,在古城之西,伏羲庙后。可惜这里的人抱着金盆当水缸使,拆除一批,据说还是最具特色的那一批。我佩服拆迁队的眼光,跟抢劫差不多,见好的先来,按照心理分析法划分,他们该划到乐观主义一派。我叹息,如果这玩意儿放在河南山西,非搞出个张家大院不可。天水人文荟萃,怎么就创作不出一本畅销全国的剧本书籍,哎!
天水几个县区,人文地貌大相径庭,张家川清水两县偏北,历史上是一个辖区,汉朝时出了个宰相赵充国,两县土地大部分较为贫瘠,民风醇厚,却极为好客。武山县地近定西,地广人稀,矿藏丰富。武山县温泉大大的好,也是可惜了,除了本省领导干部们知道外,很少有外人去。秦安县、甘谷县和秦州三地,是天水经济较为发达,人才较多的地方。全国一盘棋,这三个地方不例外,“攀比斗争”比较厉害,谁都不服谁。古时候天水当权者,皆出自这三个地方,甘谷秦安联合斗秦州,秦州甘谷联合斗秦安,轮流坐庄,谁都坐不稳当。
甘谷大象山巍巍矗立,历经岁月,看够了人世沧桑,至今仍有磕头烧香者,不能说他错,也不能说他对,他愿意守住心中的那一片向往,由得他去,有向往比没有的强。
至于仙人崖、南郭寺、净土寺我已诉述过了,不在此赘述。
总之,那是一块叫我神往的热土。
二 : 王羲之练字的励志故事
王羲之练字的励志故事
王羲之从7岁开始,成天起早贪黑地练字。[www.61k.com]11岁那年,他想去父亲的房间找点字帖继续练字,发现父亲的枕边有几本书,于是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一看,那是本叫《笔论》的书,内容是教人写字时如何运笔。王羲之一翻开书,就忍不住开始记录那些执笔运笔的技巧,他读得爱不释手,不知不觉把书带出了父亲的房间来读。他按照《笔论》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入迷了。过了一段时间,他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的比较,确实有些变化。
一天,王羲之在读《笔论》时被父亲发现了。父亲王旷看见儿子读得入迷的书竟是自己珍藏的《笔论》,很诧异地问道:“你能读懂这样高深的书吗?”王羲之答道:“书非读不能懂,孩儿虽然一知半解,但还是能受到教育的。”父亲听后把《笔论》送给了王羲之,得到书后的他练得更加勤奋,更加认真,更加投入。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竟然连头都没有抬起来看一下,专心致志地边看字帖边练字。书童最后不得不去请他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时,只见羲之手里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笑着说:“羲之,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正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练字,王羲之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三 : 王羲之教子故事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认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至今仍为书法爱好者酷爱。“坦腹东床”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羲之。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个门客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领着门客“就东厢遍观子弟”。门客回来复命,对郗鉴说:“王家的年青人都不错,但是听到有人选女婿,却变得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坦腹吃饭的,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位女婿就是王羲之。这就是“坦腹东床”代表择婿的典故。遂用“东床”“东坦”代指女婿。
下面给家长朋友说一段王羲之夫妇俩教子习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
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四 :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1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
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1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1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王羲之的故事[www.61k.com]:王羲之练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出生在1个官僚家庭。爸爸王旷为淮南太守,叔叔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爷爷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爸爸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他7岁开始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父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有一天,他在爸爸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爸爸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爸爸傻笑。妈妈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爸爸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
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1个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1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练书法,并娶得美人归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爸爸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www.52article.com他爸爸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爸爸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爸爸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叔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羲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
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 "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五 : 王羲之的少年故事
王羲之(321~379,一作
303~361,又作
307~365),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其书法真、行、草、隶诸体皆精,尤其擅长真书、行书。字势雄强多变化,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阁”之誉,为历代书法家所崇尚,有“书圣”之称。少年时期的王羲之,就以刻苦好学、机智勤敏而誉满乡里。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他
7
岁开始临池学书,到
10
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王羲之到了
11
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母亲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他真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他自己说过,他的书法比起钟繇来,可似说是分庭抗礼,或者要超过他;比起张芝,应当是并驾齐驱、比翼双飞。他还向魏碑和汉碑学习,追摹书法源流。他自己说:“我小时候学习卫夫人书法,自认为学得很有成绩了。后来渡江到北方游历了一些名山大川,见到了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到许下见到了钟繇、梁鹄的书法;到洛下见到了蔡邕的三体《石经》;在叔伯哥哥王洽处见到张昶的《华岳碑》,才知道仅仅学习卫夫人,还是远远不够的,白白浪费时间罢了。于是转变师承,向众碑学习。”王羲之学习是极其刻苦的。他不仅每天要花大量时间用到练字上,就是走路、吃饭、与朋友闲谈,也总是想着写字的笔法,用手到处指指划划。据传,有一回他在书房里练字,书僮送来了他最喜爱吃的馒头沾蒜泥。几次催他吃饭,他连头也不抬一下,继续挥笔直书。书僮只好请王羲之的夫人来劝他用餐。王夫人来到书房,见他手正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馒头往嘴里塞。原来,在他吃馒头的时候,眼睛看着字,脑子里想着字,因而错将墨汁当蒜泥,一边练字一边吃,还直夸夫人做的蒜泥好吃呢!王羲之习学书法,不仅向有字碑、有字帖学习,而且善于向无字碑、无字帖学习。这也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山阴道上空灵秀逸的江南山水,给了他的书法清朗俊逸的风格。他不仅师法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吸取书法中的灵气,而且善于观察动物。他特别爱鹅,从鹅的步履沉稳,鸣声清越,举首展翅的疏朗飘逸中体会书法结体中疏密、开合的种种奥妙。有一次,他听说山阴有一个道士,养着几只美丽的鹅,王羲之便兴致勃勃地前往参观。他到了道士那里,正看见几只雪白的鹅双翅扇动,追逐嬉戏,确实活泼可爱。王羲之爱不忍离,再三请求道士把几只鹅卖给他。道士推辞了一番,最后说:“你如果真的看中了我的鹅,就请你为我写一篇《道德经》,这几只鹅就送给你了。”王羲之欣然答应,为道士写了《道德经》,把鹅装入笼子里带回了家。其实,这是因为道士喜欢王羲之的字,王羲之却不轻易为人写字。道士打听到他特别喜欢鹅,故意采取以鹅易字的方法。至今,绍兴城内戒珠寺和城外兰亭都有鹅池,碑文皆为王羲之所书。王羲之在年轻时,书法作品就已成为珍品,一般人很不容易得到。传说王羲之一次在蕺山见一老太婆卖六角竹扇,烈日炎炎,竟无人问津,便动了侧隐之心。心想,老太婆扇子卖不出,中午无钱买米,不就要断炊吗?便走到老太婆摊子前边,在她每把扇子上写了
5
个字。老太婆起初很不高兴,心想,你在我扇子上胡画乱涂些什么?王羲之向她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要一百钱一把!”老太婆照此喝价,扇子果然一抢而空,心里好喜欢。她赶紧跑回家去,又抱来一些扇子,要王羲之写,王羲之只是笑笑,便走开了。王羲之从六七岁开始练字,直到
59
岁死时为止,50
年间笔墨不辍。愈到晚年,愈是老练沉雄。他很钦佩汉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学习精神,常常以此鞭策自己。根据记载,除绍兴兰亭外,江西临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积谷山以及江西庐山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他的儿子王献之继承父风,又有发展,世称“二王”,影响极为深远。王羲之存世作品已无真迹。行书《兰亭序》《圣教序》《姨母》《丧乱》《孔侍中》,草书《初月》等帖,皆为后世勾摹之作。
本文标题:王羲之的故事-陇上行之羲皇故里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