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2年站长生涯对自己失败原因的总结

发布时间:2017-12-15 所属栏目:建站经验

一 : 2年站长生涯对自己失败原因的总结

  时间如白驹过隙,没来得及有一点准备今天就3月28了,3月28我的记忆很深刻!2年前的今天开始了第一步的站长生涯,当时是激情满满,可2年后的今天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做成!也许当时是一时冲动,也许这个过程我没坚持好,才落得如此!

  从第一个站到现在,自己大大小小做了不下10个站,总结这2年时间来,回想现在自己什么都没有,一个24岁的小伙子无钱、无房、无老婆。对于理想我不敢再去奢望,对于未来我不敢再去抱有幻想,只想踏踏实实的生活!这2年间我看到了很多,团购的兴起、个人站长的没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我这样的草根只有在羡慕中来总结自己,下面我就把我自己做这么多个站失败的原因总结一下,与新来的站长共勉。

  第一:对于网站的选择性,不要做宽,不要什么都做,百度什么热门做什么,别人有哪种成功的网站就做什么。这是我们草根站长盲目选择也是最致命的一点,对于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互联网时代,只有做精做细我们才会分的一杯羹。我就是第一个网站做导航我也去做,结果就是不了了之。所以从这点我提醒我们新手站长一定不要盲目跟风,自己会什么做自己最擅长的东西,这样更有利于成功!我失败的原因就是选择太盲目。

  第二:网站建立好后推广盲目,对于这点我深深的总结到,自己什么方法都在用,到头来没抓住一个重要访问者。从这点我们应该知道做什么样的网站先把你的访问者摸清楚后就找最合适的一种方法。我是SEO、QQ群、软文、博客等方法都在用,第一天也许带来了访问量,但是那不是你真正的访问者。所以找对人群、找对方法、这是成功的必要关键。对于这点我给自己总结是推广盲目。

  第三:做什么都是一个坚持,一个毅力!做站长这个枯燥的行业更加需要坚持,一个待在电脑前,每天做同样的工作,对于第三点我给自己总结的原因是,三分热度没坚持到底。对于坚持我想大部分站长都知道吧,同样的事情我们重复做、日积月累、对于网站我们每天更新、外链、推广、1月我们看不出效果,但是1年 3年后呢,所以坚持是我们这个行业很重要的成功因素。只有坚持下去了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了!

  对于我做这些站的失败,其实从开始就是必然的,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找准对象、没做到坚持、就这样2年白过了,写到这里心情真的很沉重。希望圈内的朋友能把握机会、把握时间,不要像我这样,一天换一个网站内容,到最后你会什么也不会得到!坚持到底才会成功!这就是我2年站长生涯对自己失败原因的总结...

  本文由:谜语大全及答案 www.dyjqw.com 所写!转载请著名出处,谢谢!A5首发

二 : 失败的原因——给自己

我花儿一般的思想

终究没能走进你的心房

不是你没柔情似水的心肠

只因

我是胆小的手下败将

三 : 再议李建成夺嫡之争失败的原因

再议李建成夺嫡之争失败的原因

内容摘要: 李建成,唐高祖李渊之长子,大唐第一皇太子,是隋末唐初动荡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一位杰

出历史人物。不论是在建唐过程中,还是在唐初各项建设中,李建成都显示了其非凡的军事、政治能力。如此人物,却在玄武门一朝丧于弟手,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关键词: 李建成 李渊 李世民 夺嫡 玄武门

李建成,作为唐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但却在唐初的历史中昙花一现,“玄武门之变”命丧弟手,后人读史至此,无不扼腕叹息。如此人物,并非不仁、不智、亦不勇,然则却在这场夺嫡之争中落得如此下场。其中原因,自唐以来众说纷纭,本文借鉴前人之论述,从四个方面再对李建成夺嫡之争失败之原因进行探讨。

一、

为了能对李建成夺嫡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认识,我们首先来看看其父子三人之间的关系(指唐进行大规模统一战争至玄武门之变这一段时间的关系),特别是高祖李渊对二子夺嫡的态度,此对于李建成夺嫡的成败来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李渊与李建成的关系。

由于李建成是晋阳起兵的主要参与者和谋划者,更在建国及定国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及被立为皇太子,一直为李渊所信任和重用。故当李建成和李世民开始皇位之争时,他还基本上站在李建成一边。毕竟,李建成是皇太子、国之储君,为了维护政治稳定,李渊不会轻易动摇太子储位。但当李建成的做法对李世民构成极大威胁时,他就及时出面制止,由此可看出,李渊的态度应该是尽量平衡双方关系,将危机尽量控制在自己所能掌控的范围之内。 其间发生的“杨文干事件”可谓是体现李渊这种态度的典型例证。这次据说是李建成授意的“兵变”结局却令人深思:高祖李渊“惟责以兄弟不睦,归罪于太子中允王圭、左卫率韦挺、天策兵曹参军杜淹,并流于嶲州。”[1]李建成太子之位并未动摇,而事先答应李世民的“还,立汝为太子”[2]的承诺也未实现,最后是不了了之。然而分析这次兵变,却发现诸多疑点:首先,建成只是“以甲遗文干”[1],但并未出现有指使其起兵之只言片语。其次,杜淹身为天策兵曹参军,是李世民集团的人,为何也卷入此事?“初,洛阳既平,杜淹乃不得调,欲求事建成,房玄龄以淹多狡数,恐其教导建成,益为世民不利,乃言于世民,引入天策府。”[1]由此不难推断出,杜淹和这次兵变脱不了关系,那么进一步推断,答案就呼之欲出,极有可能是李世民指使杜淹收买了尔朱焕和桥公山“告太子使文干举兵,欲表里相应。”[1]故李世民即位后“已知其诬,饷黄金三百两。” [3] 由此可见,这场所谓的“兵变”,只是李世民为诋毁兄长,在父皇面前动摇其地位的一场闹剧。再者,李建成本身已是太子,若无大过,父皇断不会动摇其储位;自己又非似前隋太子勇般庸弱无能之辈,以以往之事视之,父皇亦未对自己有任何不满之处,父子相处融洽。故自己何须多此一举,铤而走险呢,于家于国,又有何好处呢,以李建成之才能,又怎会做此不智之事?殊可疑之! 第二、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

反观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则远无和李建成的关系融洽,可谓是“猜疑日深”。在大唐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业日高,以致李渊“以秦王世民功大,前代官皆不足以称之,特置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冬十月,以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增邑而万户,仍开天策府,置官属。”[4]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渊此时对李世民可谓是无奈至极,功大不得不赏,但却赏无可赏,故特置一前代所未有之官职以酬其功。但同时也实际上等于是暗示了李世民:“你的功劳很大,特封你个天策上将已经至极了,应该满足了吧,但皇位你就不要有非分之想了,是与你无缘的。”功高震主历来为帝王所忌,即使亲生儿子亦不例外。

史书多记载晋阳起兵时,李渊对世民道:“事成当以汝为太子。”[5]窃以为此话恐怕是贞观史官加上去的吧。试想晋阳兵变初起时,李渊四方皆有强敌,亦不能保证定会夺得天下,又怎会对自己儿子做出此诺言呢?再者,即使有诺言,也只会对长子言,又怎会对一黄口孺子作此承诺呢。相反,建国后,对李世民却猜忌日深,李渊曾怒对李世民言:“我诏令不如尔教邪?”[6]他日,又对裴寂道:“儿久点兵,为儒生所误,非复我昔日子。”[6]后来,又直接怒斥世民:“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何急邪?”[7]以后,“上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后,猜嫌益甚。”[8]可见,李渊对李世民之猜忌、厌恶之情已日深,且溢于言表。这对于一个臣子而言,已是极危险的信号。

而李渊为平衡二子关系,可谓煞费苦心,甚至不惜诛杀主要功臣。刘文静之死可谓是给李世民一个明显警告。否则,不会明知刘文静与裴寂有隙,而“遣裴寂,萧禹问状。[9]杀刘文静之心昭然若揭。前者:“文静初为纳言时,有诏以太原无谋立功,尚书令、秦王某、尚书左仆射裴寂及文静,特恕而死。”[9]可以说,刘文静是持有“免死金牌”的,但还是死于皇帝之手。刘文静从晋阳起兵起就一直支持李世民,论地位,尚在房杜等十八学士之上,可谓是秦王集团的中坚力量,但也正因为如此,做了“儆猴之鸡”。

下面我们再试析一下李渊可能会做的的选择,来分析一下其可行性。

首先,李渊为何不干脆将李世民杀掉或监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固由于李世民功业太高,杀之恐引起百姓与朝臣异议,引发朝局动荡,甚至动摇整个大唐社稷,得不偿失。另一方面,亦由于需要李世民去完成统一战争,完成后还需平定各地盗乱及抵御突厥。所以,左右思量之下,在两个儿子之间搞平衡战略,但殊不知,无形中却是对李世民的放纵,造成了李世民的势力不断扩大的结果,这一点,却是李渊绝对始料不及的。

那么,李渊又为何不舍掉李建成呢,主要原因前言已提,更重要一点:李渊作为开国君主,必须为后世树下榜样,“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1]所以,要李渊作出一个明确的态度是很难的。正如王夫之所言“同事而年抑长,且建成亦铮铮自立,非隋太子勇之失德彰闻也,高祖又恶得而废之?故高祖之处此难矣,非直难也,诚无以处之,智者不能为之辩,勇者不能为之决也。君子且无以处此,而奚翅高祖?”[10] “处此而无难者,唯其圣人乎!”[10]高祖不是圣人,所以他难以做出明确的抉择,而正是这种“绥靖”策略,最终才造成了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二人兵戎相见、手足相残的悲剧。

二、

在李建成与李世民关于夺嫡的明争暗斗中,一开始,可以说李建成就已失先机,其败亡命运,可谓早已注定。以下从两个方面简要进行分析:

一、李建成功劳不显。

“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11]基于此原因,故当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就基本不再领兵出征。而李渊因为关陇贵族重视血缘的关系又不放心将兵权交于外人,而此时齐王元吉年纪又幼,经验尚不成熟,故大唐统一战争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在秦王李世民的身上。古时功劳莫重于军功,所以在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就很快脱颖而出。功劳愈来愈大,名声、威望亦愈来愈高。而李建成除在建唐军事行动中有过突出表现外,就一直协助其父处理内政,故功劳自然无李世民显而易见,在百姓、朝臣心目中的威望自然也无李世民高。

虽然其时,李建成也想做一些补救,故希望借平定刘黑闼之机来抬高自己的威望,“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东宫,无大功以镇海内,今刘黑闼败亡之余,若以大军临之,势如拉朽,殿下宜自击之,以助功名,因接纳山东豪杰,庶几自安。”[12]魏徵的建议很正确,但此时先机已失,大势已去,虽李建成赢得了这次军事行动,然于大势而言已于事无补。

二、李建成没有李世民深谋远虑,没有李世民的那种“居安思危”意识。

李世民的夺嫡之心应该是在统一战争中随着功劳益高、势力益大、声望益盛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但此心他却隐藏的极好,一方面只是在积蓄力量;一方面俟机而动,而且还不时的搞点小动作。

在进行统一战争之时,李世民就早已着手谋划,“初,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13]房玄龄作为秦王帐下头号谋士,可谓对李世民的心意了若只掌。那么,他如此明目张胆扩充势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是禀承李世民的心意而行,或得到了李世民的默许。又如“是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为府属。”[14]房玄龄如果不明白世民的心意,那么会对世民说这番话吗?什么是“经营四方”,天下耳!由此可见,李世民夺嫡之心,早已有之,只是不为外人道罢了。

还有李世民的深谋远虑,亦非李建成能及。“太宗以隐太子、巢剌王之故,令大雅镇洛阳以俟变。大雅数陈秘策,甚蒙嘉赏。”[15]“会建成、元吉将起难,太宗以洛阳形胜之地,一朝有变,将出保之。遣亮之洛阳,统左右王保等千余人,阴引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16]李世民身为陕东道大行台,洛阳正是其势力范围的主要地区,且洛阳历来为中原重镇,特别是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洛阳成为重要中转之地,控制了洛阳,就可以从物质上钳制关中。从李世民遣温大雅、张亮镇守洛阳,足可看其出对洛阳的重视,亦能看出李世民之用心,其已在积蓄力量,控制险要,俟机而发,足见世民之深谋远虑。在一场战争中,掌握先机,就等于掌握了主动权。而李建成被动应战,自然处于了下风,其优劣成败,不言而喻。

再有就是李世民有着极强的居安思危意识,故能处处掌握先机,这一点,李建成则远远不能企及。这从李世民即位后与大臣的言论中可以看出:“自古帝王仪不能常化,假令内安,必有外扰。”“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始终,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君臣父子之间悖谬若此,岂非难保之明验也?朕所以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惧,用保其终。”[17]故是否有居安思危意识,也是李建成之所以失败,李世民之所以成功的一个关键所在。

三、

李建成的斗争策略可谓是频频失误,远不如李世民高明。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双方在后宫中的活动。史载:李建成“曲意事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世民独不事之,由是诸妃嫔争誉建成、元吉而短世民。”[5]可是李世民真的“独不事之”吗?非也,李世民做的并不比兄弟差,只是没有李建成、李元吉那么公开罢了。史载:“时太宗功业日高,隐太子猜忌滋甚。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寸内助。”[18]可见,李世民在后宫中的活动主要是由妻子长孙氏去实施,长孙氏是一个很不平凡的女子,史书称为“千古贤后”,为历代后妃之楷模。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李世民的贤内助,参与了夺嫡之争的一切。史载:“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18]长孙氏作为一女子,在后宫进行什么活动不会很显眼。而李建成、李元吉却自己亲身来进行活动,在古代后宫,这就很容易给人授以“淫乱后宫”的口实。后来当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1]时,李渊自然心有不快,打算第二天早朝查问此事,却不料第二天“玄武门之变”遂发生。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李建成、李元吉在后宫的“不检点”行为已成为李世民在李渊面前诋毁其形象,动摇其地位之口实,在李渊心中必然形象大损,地位大降,长此以往,必储位不保,即使没有“玄武门之变”,后果也难预料。另一方面,这也成为李世民在玄武

门设计杀局的契机;试想,是时李建成与李元吉必急着去李渊面前去分辨是非,心神不宁,又怎会注意到玄武门的伏兵呢。

其次,双方都在对方阵营进行了收买活动。但李建成不论收买对象还是收买策略远不如李世民高明。他想在秦王阵营中收买的人个个皆是李世民的心腹,都受过李世民的大恩,无不对李世民效死力。例如尉迟敬德,李建成“密致书以招敬德曰:‘愿迂长者之眷,敦布衣之交,幸副所望也。’仍赠以金银器物一车。”[19]而敬德却曰:“敬德起幽贱,会天下表乱,久陷逆地,秦王实生之,方以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20]再如段志玄,史载“隐太子建成、巢剌王元吉竞以金帛诱之,志玄拒而不纳,密以白太宗。”[21]可见,李建成在分化秦王集团的活动中是完全失败的。

反观李世民,则在李建成阵营中成功收买了两个关键人物,尽管他们在李建成阵营中属于中下阶层,与李建成关系不像魏徵等人亲厚,但在职务上均属要害部门。一个是太子率更丞王晊,掌管东宫机密。“玄武门之变”前,正是此人及时向李世民告诉了李建成的计划,才使李世民先一步做好准备。史载率更丞王晊密告李世民曰:“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祭汝于昆明池??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 [1]于是才有“世民以晊言告长孙无忌等,无忌等劝世民事先图之。”[1] “玄武门之变”得以引发,李世民提前下手。另一个人是将领常何,负责东宫宿卫,“常何旧曾隶属建成,而为太宗所利诱,当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常何时任屯守玄武门之职,故建成不以致疑,而太宗因之窃发。”[22]可见常何实属“玄武门之变”得以成功的一个关键人物。将此二人成功收买,足见李世民对李建成集团的分化活动高明与成功之处。

四、

双方势力综合比较,李建成亦非李世民庞大,这是李建成之所以会失败的最关键原因所在。

李建成一方,主要的文臣武将有李纲、郑善果、魏徵、王圭、韦挺、薛万彻、冯立、谢叔方等人,但分析一下这些人物,虽可称一时之人杰,但却难与李世民之部属相比。文臣方面:李纲、郑善果、王圭,皆谆谆君子,正直之士,不善权谋之道,主要以正道教导李建成。若李建成储位安如泰山,则这些人确属良佐。但在此非常之际,行正道只能吃亏。有谋略的只有魏徵等少数人,但独木难撑大厦,于事无补。再看那些武将:薛万彻、冯立、谢叔方等人虽亦忠勇之辈,但上战场的机会很少,远非秦王府能征惯战的如云猛将可比。再有兵力:“建成等私慕四方骁勇及长安恶少年两千余人为宫甲,屯左右长林门,号‘长林兵’,又令左虞侯率可达志募幽州突厥兵三百内宫中,将攻西宫。”[6]表面看起来人数众多,但乌合之众耳,又哪能与秦王府久战之兵可比。

李世民一方,文臣除长孙无忌、高士廉之外,更有以“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为首之“十八学士”,各方人才云集,宛若一小朝廷。而长孙无忌、高士廉、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皆为深谋远虑之士,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在夺嫡斗争中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而武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侯君集等,常年征战沙场,皆勇冠三军之辈;秦王府众兵亦久经战阵,战斗经验丰富。故秦王府无论文臣,还是兵将,都是李建成的势力所远不能比的。

再看地方势力,李建成在晋阳起兵之前就经营河东,在河东地区有深厚势力;又借征讨刘黑闼之机,拉拢了幽州罗艺,利用其在河北发展势力。反之,李世民借在外征战之机,不但树立了自己威望,拉拢了四方豪杰,更以陕东道大行台的身份先后派温大雅、张亮经营洛阳,将之变为自己的一个大本营。这样一来,进可一步登天,退亦足以自保。虽李建成与李元吉联合了东宫和齐王府的势力,但整体来看,还不足以与李世民相抗。

最后,李建成作为一个皇太子,有着性格上的缺陷,优柔寡断,过于仁厚,无李世民的铁腕手段和坚忍决绝。李元吉数次要求杀掉世民,皆被李建成阻止,元吉“乃构于太子曰‘秦

王功业日隆,为上所爱,殿下虽为太子,位不安,不早计,还踵受祸矣,请为殿下杀之。’太子不忍。”[23] “秦王尝从帝(李渊)幸元吉第,伏护军宇文宝寝内,将以刺王,太子固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与我何害?’”[23]可见,李建成本意上并不想置李世民于死地,只是限制其力量,不使威胁自己罢了,这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确实算很仁慈的了。但政治毕竟是无情的,李世民并不以其兄的仁慈而放其一条生路,不但毫不犹豫的将其射杀,更连尚不懂事的数侄一并诛杀,不留遗患,这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所应有的铁碗;相形之下,李建成在这方面则有所欠缺。王夫之对此叹曰:“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24]

综合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李建成并非史书所载之无能之辈,其才华亦不后于人,但在综合力量上比李世民稍有不如,处于下风。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只是一个偶然,但李建成的失败却是历史的必然。

注释:

[1]通鉴纪事本末:卷28·太宗平内难[M],北京:中华书局.

[2]旧唐书:卷64·隐太子建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新唐书:卷96·杜淹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4]资治通鉴:卷189·唐纪五[M]. 北京:中华书局,1956.

[5](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卷42[M].中华书局,1963.

[6]新唐书:卷79·隐太子建成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7][8]资治通鉴:卷191·唐纪七[M]. 北京:中华书局.1956.

[9]旧唐书:卷57·刘文静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0·唐高祖[M]. 北京:中华书局

[11]左传·隐公二年[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2](明)李贽.史纲评要[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旧唐书:卷66·房玄龄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旧唐书:卷66·杜如晦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旧唐书:卷61·温大雅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旧唐书:卷69·张亮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唐)吴兢.贞观政要:第十四·慎终[M].

[18]旧唐书:卷51·长孙皇后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旧唐书:卷68·尉迟敬德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20]新唐书:卷89·尉迟敬德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21]旧唐书:卷68·段志玄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22]陈寅恪. 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A].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2

[23]新唐书:卷79·巢剌王元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4](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0·太宗[M].北京:中华书局,1957.

本文标题:李自成失败的原因-2年站长生涯对自己失败原因的总结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703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