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名家构思拾趣
一、睡中思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作之前先磨好墨,然后卧床引被覆盖。起来后提笔就写,而且不再改动。这种“睡中思”的方式,当时被人们称为“打腹稿”。流传至今的“腹稿”一词就由此而来。宋代江西诗派代表人物的陈师道,每当外出游览有了诗兴,就急忙回家卧于榻上,以被蒙头,称之为“吟榻”。此时,全家不能有任何响声,甚至连猫狗都得赶出去,直到他诗作完成,家中生活才能恢复正常。
二、闹中思
宋代大学士杨大年,每逢作文,就跟门人、宾客饮酒下棋,在笑闹中构思,反而不“走神”,并不时用小方格纸写出,让门人抄录。清朝毛西河家境不好,外屋是私塾,自己一边回答学生问题,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跟里屋夫人吵嘴,一边构思文章,居然文章写得很出色。
三、坐中思
鲁迅先生在写文章之前,常常在饭前或饭后半倚在藤椅上,双目微闭,一言不发。据许广平回忆说,只要见先生起身走动说话了,便是先生胸有成章了。当代著名的散文家郭风,写文章必须坐在家里那张古老的木桌前构思。一坐到那儿,仿佛灵感就来了。因此,几十年来,那张旧书桌一直陪伴着他,每天晚上八点钟左右入睡,清晨四点起床写作,成了多年不变的习惯。
四、话中思
当代著名国画家石鲁,在构思作画之前,经常找一些知心朋友摆“龙门阵”,一边磨墨,一边古今中外、海阔天空地和客人闲谈;直至夜深人静,客人告辞,构思也便成熟,这才挥笔作画。往往一挥而就,达到“忽然兴致风雨来,笔飞墨走精灵出”的超然境界。
五、醉中思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嗜好饮酒,而且每饮必醉,醉后又能吟出好诗。他有不少名诗出自醉酒之中,“斗酒诗百篇”的佳话就由此而来。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被人尊称为“草圣”。他也嗜好饮酒,并在酒后写出一手好字,正如杜甫称赞的“挥毫落纸如云烟”。
六、玩中思
南北朝诗人王筠,好玩葫芦,写诗也离不开葫芦。每当构思时,就注水于葫芦内,水满后倒掉再注,如此循环不止。一旦掷葫芦于地,诗已成竹在胸,下笔立就。五代南唐的卢郢,好玩石球。他写文章时,常拿一个重达百斤的石球来玩,一旦构思成文,便掷下石球,由自己口授,小吏笔录,不一会儿就写成一篇文章。
二 : 妙联拾趣。温州江心寺正门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
妙联拾趣。 温州江心寺正门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大意是“浮云早晨来会聚,每天早晨来会聚,早晨会聚后早晨飞散了;潮水常涨,时常上涨,时常上涨后时常消退”。根据对联大意,用“/”给此联断句。 上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下联: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
上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下联: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
考点:
考点名称:对联对联: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1、独特性和普遍性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
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
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
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
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2、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
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3、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
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
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
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4、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
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
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
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5、严肃性和游戏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
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
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
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
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
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写对联要求与禁忌:
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形式: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1、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2、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3、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4、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联律: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1、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
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
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2、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3、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4、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5、平仄相谐
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
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
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6、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
“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禁忌:
口诀: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五湖传喜讯;四海送佳音。“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二忌重】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请看:百鸟鸣春歌盛世;一龙降世兆丰年。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例如:奥运精神传友谊;圣火辉煌映和谐。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第四失替应留意】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九州迎圣火;百载圆一梦。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第七切记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语病。
比如: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八忌上重下边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比如: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此联立意很好,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九忌初学用癖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联眼:
“联眼”指在联句中对意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字词。
联眼在联句中可能是一个单独的字,也可能是一个词组,或复合词组。
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首创“联眼”单词,并在“在天联评”中首次采用
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三 : 楹联多趣味,佳句胜奇观
四 : 古风:晚归偶拾
夜幕垂南窗,入厨生面汤。
秋来露兹重,风栖庭树杨。
……
促织发秋声,寒蝉凄凄鸣。
明月夜光发,人回亮归灯。
……(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江城笼轻烟,你我过街前。
偶然回首顾,旧乡有万言。
……
离人在远道,同心不同老。
又是玄鸟归,圆月渐趋小。
……
孑孑一人悲,厚朴伴当归。
盛景不复在,孤心负了谁?
……
古诗十九首,首首乱人肠。
一唱复三叹,其味堪凄凉。
五 : 周末拾趣
最近几天,院里的邻居家家都吃着河里摸来的鱼,也不知道是谁发现的小河的秘密。那里原本好像没有鱼的,或许没有人知道河里有鱼。下班回家,总看到邻居女人坐在小凳子上,把一个个一寸长的小鱼儿挤出了鲜红的内脏,然后洗干净,拌了面放油锅里炸了吃,很是残忍。那天不知是谁给了儿子一些,儿子居然像捡豆子似的一会儿就全塞到了嘴里,吃得津津有味。然后跑回来拉着我的衣角说:“妈妈,我们也去河里抓小鱼吧,小鱼儿可好吃了!”其实看到邻居们吃鱼,心里很不是滋味,不是妒嫉,也不是羡慕,而是心痛。痛惜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小生命就这样被人们当做了美餐。可我没有理由指责别人,你能说别人吃鱼就是不对的吗?那鱼本来就是上得餐桌的。只是对于我,感觉有点于心不忍。在别人眼里,也许我该是那种吃斋念佛的女人。只是看着儿子近乎哀求的目光,我还是答应了。儿子欢呼雀跃,满脸的快乐。
昨天是周六,闲来无事,也算是为了兑现跟儿子的承诺,中午吃罢饭后,迎着暖暖的阳光,一家人向着小河走去。没有带小桶,也没有带鱼网。
小河并不远,横穿一条公路就到了。河水清清,一直沿着村庄从东流到西,那弯弯曲曲的河水清澈见底,河里的沙石清晰可见,让人感觉神清气爽。
河的对岸有一座小山丘,长着嫩嫩的青草,坡上还有开着黄色小花的野菜,虽然已近深秋,在河水的滋润下,却鲜嫩无比,快活的在风中摇曳着。山丘上还有着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大的、小的怪石。于是,我和老公牵着儿子的手,把裤腿挽得高高的,从水里面淌过去。河水有点冷,又有点光滑,冲在人的脚上,非常的舒服。儿子被水流冲的咯咯直笑,在水里兴奋地跳着,叫着,脚丫拍打着水面,溅了满身满脸的水。我和儿子穿着凉鞋,可以在水里自由的嬉戏,老公却穿着皮鞋,无法下水,最后看着我们快乐的样子,实在忍不住诱惑,只好脱掉鞋袜,双手提着,光脚走进水里。那滑稽的样子逗得我跟儿子哈哈大笑。
终于过了对岸。
儿子在岸上不停的捡了石头扔向水里,看着溅起一朵朵的小浪花,高兴得又叫又跳。老公则弓了腰在小山丘上捡拾着一块一块的奇形怪状的石头抱在怀里,像宝贝似的,爱不释手。这里的石头也真是好玩极了,兴许是被河水长期冲刷的缘故,每一块都那么的光滑,圆的,椭圆的,扁的,条形的,三角形的,黑色的,灰色的,褐色的,白色的……各种各样,奇形怪状,像乌龟,像兔子,像小鱼,像鳄鱼,只要尽情发挥你的想像力,他们都像是活生生的精灵。老公贪婪的拾着,恨不能都带了回去。我呢,向着小山丘的最顶端攀上去,风儿轻拂着我的头发,衣服,感觉心都像醉了一般。手搭凉蓬眺望着远方,心情无比舒畅。享受一阵后,跑下山脚去拨起一株株嫩绿的苦菜。长在松软沙子里的苦菜是鲜嫩的,根又扎得长,轻轻一拨,毫不费劲就连根拔起,带起湿润爽滑的沙子,一会儿就收获了好些。在这深秋时节,能吃到这么嫩的苦菜,真是无尚的美味。这在饭馆里一小盘要卖到十几元钱的。(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在一处浅浅的小水塘里,发现了许多长着棕红色漂亮蒲苇团的蒲苇,老公惊喜地第一个跑进蒲苇丛去,儿子也紧跟着跑了进去,多么可爱的小东西,毛茸茸的,惹人喜爱。老公说它还是止血的良药呢。于是我们采了好多串,准备带回去。
看着淙淙流淌的小河,看着天真活泼的儿子和像孩子般调皮的老公,我不禁在想,原来生活也可以这样美好,快乐也可以这样简单,人也可以这么容易得到满足。风景其实无处不在,只是全然在观风景的人的心情。
我们沿着河岸走向下游,在水里嬉戏,互相泼着水,儿子从未有过的快乐。湛蓝湛蓝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远处好像传来了隐约的雷声,要下雨了。我们于是顺着上游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老公看着一大堆的石头,有些犯愁了,该怎么带回去呢?我出主意说,“要么装在你的袜子里吧”本来是开玩笑,老公还真照做了,挑了最好看的装了两袜子,我都笑得直不起腰了。
走上岸边,回头看看美丽如画的小河,不禁有些依依不舍。我把鞋脱下来,又走进水里,河水清清,抚摸着我的脚,无限的温柔。情不自禁的想起一句歌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儿子也学着我的样子跑进水里,在水里跳着,嘴里喊着“呱呱呱”,一不小心,跌倒在水里,浑身湿透,于是老公下令赶紧回家。雨点已经下来了,我们一家人急急地奔跑在雨中,虽然样子有点狼狈不堪,但心里是愉快的。
没有见到鱼的影子,但我敢说,这样的快乐一定会比吃鱼更有意义。
本文标题:古今楹联拾趣-名家构思拾趣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