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
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
|
B |
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了思想解放,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故本题选B。 |
考点:
考点名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
背景:
早期的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穿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只是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主张有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1)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2)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他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积极宣传变法。
(3)康有为在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
梁启超的变法主张
1896年8月,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历史上把这次活动称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学会、报纸、学堂的兴办
(1)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1896年8月,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2)学会: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3)学堂:1897年,陈宝箴创办了时务学堂。作用: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维新变法形势的高涨:
(1)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康有为上书光绪帝,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2)保国会的成立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西方列强利用借款,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和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财政赤字越来越大:自1896年起,巨额的外债,兴修水利和赈灾的巨额资金,使政府财政赤字扩大。
(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为应付财政危机,清政府采取一些节支增收措施,如增加地丁银等旧税的额度,降低官员薪俸、增加商税等,遭到官员的抵制和人民的反对,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内容:
1.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2.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3.文化教育: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4.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
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统治?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的政体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变法法令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经济制度,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图依靠光绪帝来实现变法主张,力图维护清政府度过政治危机,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二 : 戊戌变法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教学建议
“百日维新”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首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主要围绕: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来设问。然后指导学生回答书上的思考题。从而得出变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百日维新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结果,集中体现了维新派的变法的具体要求,是学习和认识这场变法运动的重点。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这场运动的进步性,同时对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保国会的成立
这一目教师只要讲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发展,为了宣传和筹划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在光绪帝的支持下,组织保国会即可。
如何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初中学生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戊戌变法的性质、作用,或给学生提供思路。失败原因中涉及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脱离群众等特点的认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戊戌政变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封建顽固势力为什么要反对变法,然后按照书上的材料讲清政变的经过,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书中戊戌六君子的事迹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并播放教学课件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谭嗣同等爱国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最后,就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加以归纳概括。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不久,光绪帝召见康有为,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开始变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板书设计
三 : 高二历史选修一_戊戌变法导学案 84
高二历史选修一
课题: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课标解读】
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背景和条件,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基本史实。重点分析、理解戊戌变法运动出现的历史根源及救亡图存的奋斗目标;分析理解康有为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高超策略和所暴露出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 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
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
化论观点。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
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
①下诏、迁都、练兵,拒约再战——权宜之计。
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
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
①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②建立政治团体:1895年8月,由 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③维新派同顽固派的论战(补充)
论战焦点:要不要变法(首要问题)、要不要兴民权(中心问题)、要不要西学。
影响:资产阶级同封建和第一次正面交锋;中国近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正
面猛烈抨击封建理论基础。
(2)影响:①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
②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9、21)
⑴直接原因:德国强占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高潮。
⑵康有为的准备工作:
①1898年呈递 ,请求变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②1898年4月,在北京组织 ,宗旨是“保国、保教、保种”,在北京、上海设立总会,各地设立分会。在保国会的影响下,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⑶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诏书,宣布变法。史称“百日维新”。
⑷内容:详见教材108页表格
⑸对变法内容的评价:
① 积极性: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
术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
②局限性:变法内容没有涉及到维新派所提出的 、 、
等主张,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变法的内容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变法内容有缺陷,只是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 4、失败——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
(1)新政危机四伏:①废除八股取士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②慈禧控制认识任免权,实际
上已经做好扑灭新政的准备;③“王照上书”事件使矛盾冲突白热化;④慈禧与荣禄密谋;
⑤维新派求助在华列强,争取袁世凯。
(2)戊戌政变:
①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
②将 六人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③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被罢官、监禁、戍边达40多人。
四、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教训、性质
1、失败原因:
⑴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①没有彻底反封建的纲领(采取改良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求助袁世凯)
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
③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⑵客观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2、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 运动,也是一次 运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意义:
①引发思想巨浪,昭示着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在维新时期形成。
②通过变法,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给沉闷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③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④出版印刷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认知空间空前扩大。
⑤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⑥开创了新的 、 和 ,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
4、局限:①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②缺乏艰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改革最终失败。
5、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学后反思】
合作探究二:
1、★(09年 山东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考查学生理解、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2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为:(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维新运动在19世纪末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B.甲午战争的震撼
C.帝国主义支持光绪帝变法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4.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无关的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民族危机的加深
5.下列属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是:①康有为②王韬③梁启超④郑观应⑤谭嗣同(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 D.②④⑤
6.18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其中思想影响最大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7.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8.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的核心为:( )
A.倡民权 B.托古改制 C.社会进化 D.反对专制
9.19世纪末,维新变法 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10.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创办 D.《定国是诏》颁布
11.揭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
A.保国会的成立 B.公车上书 C.颁布变法法令 D.强学会成立
12.1895年,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传“中国自强之学”,参加学会的有:( ) ①维新派②地主阶级开明人士③洋务派④传教士⑤革命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3.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其宗旨不包括( )
A.保国 B.保民 C.保种 D.保教
14.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有( )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 B.设立议院 C.制定宪法 D.设立制度局主持新政
15.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16.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这行立宪制度
C.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17.百日维新的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守旧势力的是( )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B.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
C.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D.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18.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的是( )
A.形成了一批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 B.革新了中国政治制度
C.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D.起到了思想解放,开创时代新风的作用
19.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
A.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 B.促进了思想启蒙
C.推动了政治改革运动 D.掀起了民族民主革命
20.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解放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令。
材料二 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
材料三 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书,许应揆和四个待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礼部压制打击的王照,以示激励。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中光绪帝令各省“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你认为光绪帝颁布的这些“新政诏书”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中,光绪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变法,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使变法顺利进行,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原因。
高二历史选修一_戊戌变法导学案 84_戊戌变法的背景
22. 材料一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枪、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退;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拙,兵制陈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摘自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界得法;兴学校,广书院,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枪、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摘自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判断其阶级属性。
(2)材料二比材料一的思想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如何评价?
23.材料 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
材料一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材料二 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
材料三 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请回答:
(1)材料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是指什么?请指出图片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3分)
(2)30什么说图片所暗喻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3分)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2分)
(4)材料三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是什么?(2分)
戊戌变法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一:
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合作探究二:
1、(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 2、
一、选择题 1-5 CDAAC 6-10 ABACA 11-15 BADAD 16-20 DCBBD
二、非选择题21.(1)破格提拔和重用维新人士;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宣传变法诏令;严厉打击阻挠变法的封建官僚;对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打击者予以保护、提升和激励。
(2)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3)没有发动群众只依靠维新人士来推行变法,力量有限;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使得变法诏令的贯彻受到阻挠和破坏。
22.(1)①学习西方科学,实行经济、军事改革,富国强兵。②阶级属性为地主阶级洋务
(2)①由学习科技到学习先进政治制度,由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②根本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
(3)①定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
②康有为等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试图依靠皇帝实现其主张,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但是变法实践具有进步意义。
23.(1)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推动维新运动兴起。
(2)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挽救民族危机。
(3)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4)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现代化探索并未终止,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继续探索
本文标题: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