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发布时间:2017-11-08 所属栏目:端午节来历和习俗

一 :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小学作文)

摘要:端午节农历为五月初五,2012年端午节即将到来,中国端午节有很多习俗,如吃

粽子,赛龙舟,小编整理了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小学作文)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已经被很多人所遗忘。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端午节即将到来,端午节的来历是很多学生关心的话题。饭菜网为您介绍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

民族的节日。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

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与一个离奇传闻有关,相传中国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称钟馗,醒后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以为打鬼、驱除

祟之用。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

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二 :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导语: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并在后来衍生出众多端午节习俗以及端午节传说。在今年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在粽香四溢的时节,再聊聊端午节的由来。

2014端午节是几月几号 2014端午节放假安排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2014年端午节是几月几日?2014年端午节怎么放假?2014年端午节放假几天?2013年12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201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2014年6月2日(星期一)放假,与周末5月31日(星期六)、6月1日(星期天)连休。

2014年端午节是6月2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说了那么多,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关于端午节,还流传着很多端午节传说,这些你都知道听说过吗?

一 端午节的名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二?节日起源

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1、纪念屈原说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民间习俗

端午节在时间的衍变过程中慢慢的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人们在端午节会按照上一辈人流传下来的规矩筹备端午节。那么,端午节到底有哪些习俗呢,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一?端午节吃什么

过端午有吃“五红”“五黄”的习俗。所谓的“五红菜”通常指苋菜、茄子、红萝卜、西红柿和虾子。所谓的“五黄菜”通常指黄瓜、黄鳝、黄鱼、鸭蛋黄和雄黄酒。“五红、五黄菜”不仅是端午节节日菜的首选,也是初夏季节的时令佳肴哦!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粽子】
又称“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二?端午节喝什么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雄黄老酒庆端阳
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雄黄酒是人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风俗里满含着人们平安过日子的愿望,不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喝雄黄酒对人体是极有害的,即便不喝,只是把雄黄酒涂在孩子的头上、身上,也不可取。如果为了应端午节令,一定要用雄黄酒,可将其喷一点在墙角,驱夏日里的毒虫。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祈蒲酒话升平
饮菖蒲酒,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南宋士子陈可常,曾写有"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的诗句。菖蒲酒是以菖蒲为药料、以白酒或黄酒为原酒制成的一种药酒。菖蒲是生长在山涧溪流旁的一种名贵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具有开窍、理气、驱风、活血等功效。早在先秦时期,《神农本草经》、《周礼》等古籍中,就有关于菖蒲药用价值的记载。以菖蒲浸酒,在明代最为盛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指出"菖蒲酒,治三十六风,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

三 端午节喝什么茶

现在端午除了喝酒,发展出了一种新的风俗文化:喝茶配粽子。粽子好吃,可吃多了就会引起各种肠胃疾病,就着粽子喝茶不仅可以减轻肠胃负担,还会使粽子味道更好。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甜的粽子:如枣泥、豆沙等

超甜的粽子需要助消化的茶品,清淡的绿茶和薄荷能增进葡萄糖的代谢,不让过多的糖分停留在体内。这两种茶属寒性,适合燥热的甜腻粽。



油腻的粽子:如鲜肉、火腿、香肠等

油腻的粽子适合重口味的茶水,去除口感上的油腻,普洱茶是上乘的选择,因为它属性甘冷,去脂效果好,菊花茶能降火气。山楂茶则能促进胃酸分泌,帮助肠胃消化。

咸甜的粽子:如椒盐,蛋黄等

和超甜、超油的粽子比起来,咸甜的口味比较清爽,喝乌龙茶是不错的考虑。因为乌龙茶是半发酵茶,不如绿茶来得生涩,有温润的美感,能衬出咸甜口味的思古幽情。



清淡的粽子:如赤豆、白粽子等

可搭配稍有味道的茶品,如玫瑰花茶。

四?端午节玩什么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 北京有游天坛风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五?端午戴什么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1、佩戴香包。端午节最有特色的饰物就是香包(sachet)。小孩佩戴香包,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2、佩戴葫芦。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3、佩戴五色线。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六?端午挂什么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挂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 家家悬钟馗像, 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 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 梦见二鬼, 一大一小, 绕殿而跑。皇醒后, 疟疾愈, 于是令画工吴道子。 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 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端午节诗歌欣赏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也成了历朝历代文人骚了笔下描摹和抒情达意的对象。接下来,我们就借助诗歌的韵律之美来一睹文字上的端午节。

端午节礼品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礼品

端午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乙卯重五诗》(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三 : 悬蒲剑,挂艾虎,百邪除——端午节的来源和习俗

悬蒲剑,挂艾虎,百邪除——端午节的来源和习俗2014年5月21日2:22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以一般流传的说法,端午节是民间为了纪念投江的屈原,另1种较为常见的说法是纪念伍子胥。实际上,经学者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端午节源于古人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恶鬼凶神附于人体所致,故于这天以不同的方式驱除瘟疫和恶运。常见的端午节习俗有:以菖蒲、艾叶等香草沐浴农历五月,从气候上讲,渐入酷暑,湿热弥漫,是灾疫盛行之时。因此端午节时兴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龙船花。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1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有“艾虎”之称。也有把香草用作洗澡、洗头,例如有的地方以兰草蒸煮于水中沐浴,用以辟邪,称为洗百病,所以端午节亦有“沐兰节”之称。有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驱五毒古代人们将蛇、蝎、壁虎、蜈蚣、蟾蜍等称为五毒。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饮雄黄雄黄是1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语。在碘酒未发明年代,我国人民就是用白酒调配雄黄和白矾水来涂抹毒虫蜇伤和蚊叮虫咬的。人们熟悉的《白蛇传》曾描绘:端阳节,许仙听信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显露出了原形。现在不少地方在端阳节还要在屋内外喷洒雄黄水,并在儿童的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一定毒性,不适合内服。佩香囊传统上女性会精心制作玲珑剔透的香粉荷包和香袋,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心灵手巧的妈妈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每到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亲友之间还相互馈赠。最早可追溯的端午吃粽子习俗源于东汉时期,当时的人们已习惯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间开始吃独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在荆楚地区,人们在端午节将装入竹筒的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后世包粽子还延伸出“包中”的期盼,意味着考试金榜题名的好兆头。划龙舟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其实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的习俗了。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可见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1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缠五彩丝线有些地区端午(www.61k.com]节时会把五彩丝线缠在孩子手腕、脚踝或挂在身上,称为“长命缕”,也称“朱索”或“百索”,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孩子由此可以保安康。剪彩葫芦用彩色纸剪成葫芦状,于端阳节倒贴于门首,取将毒气倒出之意。

四 : 传统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历史久远,很多的记载都模糊不清,也因此,端午节的来历是众说纷纭,而其中认可度最高的就是纪念屈原说。而端午节的习俗也因为时代的进步和推移,许多的传统习俗都已不再用,大家还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吗?下面,出国留学网的小编就为大家整理出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供大家阅读。

传统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_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4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传统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_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3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www.61k.com]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爸爸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传统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_端午节的由来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1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1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躲午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1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

传统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_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挂蛋袋

说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个瘟神,每到端午节便要溜到下界害人,其中受害者多为小孩,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妈妈们纷纷到女娲庙里烧香磕头,祈求消灾降福。

女娲听闻后便找瘟神论理:“今后不准许你伤害我的嫡亲孩儿。”瘟神自知不是女娲的对手,便问道:“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每年端午节,我会让我的嫡亲孩儿在胸前挂上一只蛋兜,你就不许对他们胡来。”从此,端午节挂蛋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每到这天,妈妈们便将煮熟的咸蛋挂在孩子胸前,祈求平安。后来,挂蛋习俗逐渐发展为亲友邻里间相互送蛋,意为送蛋送福气。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挂艾草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传统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_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吃五红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在江南一带,还要吃1个“五”打头的东西,目前说法很多,有“五红”“五黄”,甚至“五毒”一说,而仅仅是五红组合也有多个说法。

最初五红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饭桌上红苋菜正当上市的季节,菜场里,一两块钱即可拎上一斤,蒜泥炒制,粉红的汤汁极其诱人,用来伴米饭最合适不过;红心咸鸭蛋价格不高,一般的菜市场里也就一块五1个,超市里精心包装的则买到两三块1个,但是如今和粽子放在一起包装成礼盒,身价迅速蹿高。最好的咸鸭蛋红心流油,是夏日补钙之上品;过去五红中的虾子应该是河虾,买回家用油炒后,虾壳红通通的红光油亮,成为一红。但是近年来,龙虾越来越受欢迎;烤鸭则更加平民,南京城里随便1个大型的居民小区都有1个很有名的烤鸭店,到店里斩个脯子或腿花费不多,但是味道不错,配料最重要的是一兜红卤,略甜微酸,鲜咸适度。

只是相比之下,雄黄酒已经越来越少见了,传说雄黄酒颜色有点橙红,因此被作为五红之一。最初由于雄黄作为1种中药,可以做解毒剂、杀虫剂,于是古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五毒,事实上雄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有较强致癌作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所以现在已退出五红,被黄鳝所取代。

附:古人过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元稹喜欢“萌”粽子陆游爱办派对吃粽子

诗人和吃货是2个并不矛盾的词,在我国古代,越是文化人,就越讲究吃。文人们端午吃粽子就是1个明证,比如说,那粽叶非得是太湖里的,那糯米非得黄河边上的才好……古人吃粽子,花样繁多。像唐代着名诗人元稹,就是写“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那位,他诗风婉约,喜欢的粽子也很精小。元稹有诗“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可见他对那种小如初生绿菱的“迷你卖萌”粽子情有独钟。

传统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_端午节的由来

不过苏东坡的口味却又不同:“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说明对以蜜饯为馅的粽子赞不绝口。而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则暴露了他对火腿粽子的心心念念。

当然有好吃的不能独享,不少诗人也喜欢在这一天约好朋友一起分享美味的粽子。宋代陆游也写过“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的诗句,看来陆游算是个比较喜欢热闹的“派对达人”。不过,热闹繁华的背后总是寂寞空虚冷,每1个节日都会引发他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端午当然也不例外。喜欢独自散步的诗人们,也免不了在节日里思乡。像宋代诗人朱松就在他的《重五》一诗中写道:“异乡逢午节,卧病此衰翁。竹笋进新紫,榴花开小红。山深人寂寂,气润雨蒙蒙。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古人没有电话,只能托些个花花草草、菖蒲艾叶什么的寄托一下对亲人的相思,若是如现在这般通讯发达,1个电话便可听到乡音,就不会有这些让人读来肝肠寸断的诗句了吧。

唐代皇帝和大臣互赠夏衣 衣上有题名,穿着很清凉

百姓要过端午,皇家也是不例外。当然,皇家过端午的规矩也多。比如说节日这天,皇上要向朝中的臣子赐予夏衣。这个工作很仔细,所赐的衣服用轻薄的细葛为料,还要根据臣子的身材缝制,让他们穿着合身。

杜甫《端午日赐衣》诗中写道:“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首句表达出乎意料的心情:宫衣上面居然还有我杜甫的名字啊!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此时肃宗正在打击他老爹的臣子,把房琯、张镐、严武、贾至、高适、岑参等人贬出京都,杜甫也在打击之列,端午节过后没有几天也被外放了。所以,他对受赐夏衣这份“恩荣”感到意外。三四两句写夏衣的轻软高级,细葛含着微风,香罗白如积雪,杜甫的想像力令人叹服。五六两句写穿着的惬意,夏衣上面的题名墨迹尚湿,穿在身上感到十分清凉。第七句写衣服长短合身,结句写自己终身感戴皇恩。杜甫当时任左拾遗,是个八品小官,他能受赐夏衣,可见皇上端午赐衣的范围十分广泛。

传统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_端午节的由来

一方是皇上赐予臣子夏衣,另一方是地方官吏向皇上敬献夏衣。关于后者,史书未记,长于记事的杜甫却把它写进诗中。杜甫有《惜别行 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向卿其人名字不详,他制成了一件高级的夏衣,去上都(即京都长安)进奉给皇上,杜甫写诗给他送行。诗中写道:“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云雾,比喻夏衣的轻柔,拜跪题封,是表示对皇上的敬重。

手腕上挂长命丝绳 皇上向大臣赐“百索”

除了互赠夏衣,因为五月是民间信仰的恶月,五月五日有被看作恶月中的恶日。流传下来的1个小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宋朝的徽宗皇帝和童贯就是五月五日出生的,两人心里难免疙疙瘩瘩、十分郁闷,于是改为十月十日生的,一下子就从金牛座,改成了天秤座。

出于趋利辟邪的考虑,每年端午节,大家都要在门上或手腕上挂结长命丝绳,在门上插艾草。晚唐诗人和凝《宫词》写道:“绣额朱门插艾人,羞将角黍近香唇。平明朝下夸宣赐,五色香丝系臂新。”“朱门插艾”,“香丝系臂”就是这种风俗的体现。

古代端午,皇上还要向臣子赐赠“百索”,百索,就是长命丝绳,是用五色丝线编结的绳索,又名长命缕。唐代诗人窦叔向有《端午日恩赐百索》,诗云:“仙官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道教称有尊位的神仙为“仙官”,这里指皇上。皇上赐予长命缕,深深感动了这位诗人,他说此事之大足可惊动蛟龙,恩情之深足可晓谕犬马,表示在有生之年尽力报答圣明的心情。

端午前下场“龙舟雨” 被认为是好兆头

龙舟雨,就是端午前的雨,涨龙舟的水,意思就是说,为了方便人们在端午节之际赛龙舟,端午节前都会下雨,让河水上涨,人们把这种雨叫做“龙舟雨”。

传说,在端午节前,如果有下“龙舟雨”,则是个好兆头。端午节过后,气温将显着升高,雨量也将更加充沛。下了雨,紧接着便是震人心魄的龙舟赛了。除了思乡,古人们着墨最多的,便是这龙舟赛了。

张建封的长诗《竞渡歌》最被人们看好,其中描写竞渡场面十分精彩:“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到了冲刺阶段,场面更加热烈了:“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舜。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望着即将靠近的终点锦标,两条龙舟上的健儿们眼睛闪出亮光,“目如舜”,传说舜有双瞳,所以视觉特别明亮。看着决胜的关头,坡上的观众发出了惊雷般的呼叫。胜负转眼间作出分晓:“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这是写输了一方的表现,眼看着别人夺了锦标,只好徒劳地挥动船桨向前划,郁闷得不得了。


本文标题: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975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