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教育局长视察学校报道-初中校长芜湖之行教育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7-09-10 所属栏目:考察报告

一 : 初中校长芜湖之行教育考察报告

初中校长芜湖之行教育考察报告
2004 年 4 月 11 日一 4 月 21 日,第四期全国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 45 名学员在华东师大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吴志綋书记、林文君老师及班主任李伟胜老师的带领下赴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进行考查学习。现将他们赴第二组芜湖市考察学习的总结体会摘发如下): 2004 年 4 月 15 日一 16 日,我们考察了芜湖市一中、安师大附属中学、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和芜湖市第二中学。芜湖市教育局在芜湖市田家炳实验学校召开了教育研讨会。会上芜湖市二十五中刘桂林校长、田家炳实验学校许湘校长分别作了“现代校长”的素养、开展校本教研为主题的报告。陈旭东局长也做了主题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器——芜湖市实施基础教育课题改革实验的实践与反思”报告。陈局长的报告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无不充满着一种朝气,令人敬佩。让我们看到一个崭新的教育创举,将在这里展现。他结合芜湖市的实际,确定了教育的宗旨:一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合格人才,二是为高一级学校 提供合格的新生。他从几个层面谈了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怎样去实践,并反思了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首先,明确课程改革的意义、目的、任务、方法和途径。其次,就是起到示范辐射功能,产生社会影响。第三,经过探索总结出很多值得反思的宝贵经验。 
    (1) 学生变了——学习的热情更高了,参与意识明显增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步增强。 (2) 教师变了——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观念更新了,教学行为初步转变了,科研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 (3) 学校变了——学马的风气更加浓郁、研究的氛围逐步形成,合作意识逐步强化,文化品位不断提升。 (4) 完善组织和规章制度作为保障。 (5) 强化队伍建设作为依托。 (6) 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 (7) 坚持科研带动作为支撑。 (8) 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作为动力。 (9) 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有效的措施,良好的行政部门操作,保障了芜湖市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芜湖市二中的“健美操”和“管乐团”,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的家校教育模式。最后,他总结出实施新课程改革决策在政府,支持在家长,关键在校长,实施在教师,受益在学生。聆听了四位校长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的情况介绍,从中得到以下几点感悟: 
     一、芜湖市四校都有办学自主权。 我们考察的芜湖市一中、安师大附中、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芜湖市二中都是完全中学,初中部“四独立”。管理制度都是非常健全和科学的,他们都体现了机制管理,并建立了健康、高质的运行机制:聘任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这些管理机制都为学校的工作正常运行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这些机制的正常运行都建立在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上,特别是人事改革上的自主,才能保证师资的质量,从而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校长有先进的办学思想体系和对教育执着的追求。 从四位校长的报告中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教育工作的执着追求和对教育工作的深深情结,他们把自己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独立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创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如芜湖市二中的 " 健美操, " 管乐团 " ,安徽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的双语教学。这需要多么大的魄力,这是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报告中,四位校长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办学思想,我们理解他们的办学思想几乎都是一致的。如安师大附中的办学思想是 " 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出人才 " 、芜湖二中是 " 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他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培养高尚品德、极具爱心,有良好习惯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所以我们觉得作为校长,就应该站在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来管理学校,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几位校长部讲到教育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端正教育思想,校长负有重要的责任。实践证明,全面育人的学校,它的升学率也是不会低的,如安师大附中 03 年高考二位学生分别获得安徽省文、理科状元,芜湖市二中数名学生考上中央音乐学院,这充分说明了学校本身和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各校都把“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终极目的”做为切入口。培养教师应把所有聪明才智都用在让学生“愿学、会学、学会”六个字上,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为学生提供思维、兴趣空间和发展空间,尊重学生应成为今天教师工作的出发点,这是“人本思想的体现”,是“人本规律的核心”。 
    三、加强环境建设,锻造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校园中营造出健康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三所学校的建校都有百年历史,他们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文化品位,并创造一切条件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一个充分施展个人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宽松环境,努力为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四所学校的校园自然环境建设部非常美丽。在培养教师队伍上,四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师德建设,狠抓继续教育,注重背年教师的培养。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在教育科研方面,四校都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以学校为主,承担国家级、省级课题 : 如芜湖市二中“教师信息素质培养之研究”、语文“木兰诗”说课、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育整合”。在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上,芜湖市二中提出了教师角色的几个转变 : 一是教师由教学实践者向实践者与研究者的转变,二是由课程的实施者向实施者与开发者并重的转变,三是由单一的教育者向教育者与学习者并重的转变,四是由教案的执行者向课堂教学、智慧的实践者转变。这些转变无疑使教师对教育方法、本身业务能力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学习。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每学期开学都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考试,对发挥和挖掘教师才能是有益处的。只有培养出了品德和业务双高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办出高质量的学校。 
    四、德育工作注重实效。 近年来,一直困扰我们德育工作的一大难点就是德育的实践性,这是我们所有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探讨的课题。如何使德育工作作产生巨大的教育力,切实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品质,规范行为习惯,芜湖市二中和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的德育工作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的做法是把社会、学校、家长、教师的愿望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使德育教育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这样就极大显现出了德育工作的教育力。如,芜湖市二中成立“健美操队”、“管乐团”,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

二 : 发现学校——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系列报道(上)_教育畅想

发现学校——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系列报道(上)
本报记者 李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4月11日 01 版)
3月29日,来自湖北黄冈市教育界的一批核心人物,包括著名的黄冈中学的校领导,结束了在北京十一学校第一阶段的学习。该市教育局局长王建学因此见识了一所与众不同的中学。“这是理想中的学校,代表着未来教育的方向。”他说,“时间太不够了,要学的东西很多。”

在他们到来之前,教育部刚刚在十一学校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专门介绍该校6年来的教改经验,新闻发言人形容为“悄无声息”但“惊天动地”。

虽然在此工作了多年,但有30多年教龄的于振丽“从没想过会有这样一所学校存在”,高三年级的黄启皓同学则说它“非常神奇”。这所已创办62年的原中央军委子弟学校,曾以纪律严明著称,连自行车的停放都得首尾一致。2007年10月,李希贵辞去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人一职,出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从前任校长李金初手中接过改革的接力棒。

“我们真正想做的,是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最终成为自我。”李希贵说。这使得他所在的中学必须重新定义“学校”:它不只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他们寻找同伴、犯错误、生长想法的地方。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的专业人士对该校高中年级进行了满意度调查,显示校长的良好愿望没有落空:有93.7%的同学认为“学校平时做的和说的一致”,比例更大(97.3%)的学生则“为进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

校园是学生生长想法的地方

在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校方提供的材料没有提及高考成绩(尽管该校去年的300多名毕业生中有81人进入北大和清华),他们更在乎师生的真实感受。

十一学校的科学实验班意在培养“未来科技界的领军人物”,首届的30人去年毕业,在回顾“十一学校最特别的地方”时,有22人不约而同地写到了“自由”、“开放”、“自主”、“灵活”。在这座面积达200多亩的校园里,学生的自由自在,令一些外来参观者感到惊讶。

初一男生刘行健喜欢改写电脑程序,并以攻破学校电教员设置的安全屏障为乐,多次与电教老师斗智。他的“捣乱”行为暴露后,老师不但没有强行制止,反而把酷爱IT技术的他选拔到了枣林村书院,根据其要求“私人定制”了电脑。大约半年后,在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题报告会上,这名男生旁若无人,手舞足蹈地演示了几款他开发的游戏软件。

“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兔子’,而是‘小老虎’。”刘子宏老师说,她被学生称为“绵羊姐姐”。

“不占用学生自主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是对学生的基本尊重。”这句话被写进了《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一份确定重大原则与基本价值观的纲领性文件。去年12月,有学生在网络上撰文,批评一些年级不遵守学校规则,在下午4点20分以后的自主时间里安排学科考试、选修课,“不同程度地强制学生参加”。

十一学校要创造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教育机制,把大量选择的机会还给了学生,引导他们学会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从2011年开始,高中部开始选课走班(初中部则推迟一年),学生每学期都得基于各自的现实与理想安排每天的课程表。而每天下午4点20分后的那一个多小时,则属于全体学生的自由时间,这使得社团活动变得前所未有的火爆。但是,在老师重新占用这段时间的大约一个月里,社团显示出了它的脆弱。校团委副书记戴冲看到,校园里原本很活跃的各个角落,“变得安静了”。

选课走班后,学生“神出鬼没”,一些老师感到很不安,认为不少学生都在“瞎晃悠”。过去的这个时候,他们正在埋头做题呢。学生已尝到了自由的甜头,现在又要被老师圈在教室里,大都很不情愿,辩论社的几位同学把意见塞进了年级设立的意见箱,没有得到回应,便在网上发帖,还给校长发了短信。

李希贵曾写过一本书——《学生第一》,他这些年的努力也是为了让这个理念变成看得见的事实。他把学生的短信转给几位学部主任,并问他们“这样做合适吗?”冲突以老师的妥协而告终,但一些人抱怨“校长太惯着学生了”。历史特级教师魏勇却比较兴奋,他说:“学校的教育把学生变得越来越不好管了。”

“拜占庭”街舞社喜欢举办舞会,主管活动的一位老师曾经批评参加舞会的女生穿得太少,要求那些穿抹胸的女孩必须穿上披肩,而且不许外校学生参加。社长是一个男生,特意穿了一件不带披肩的抹胸来到舞会上,以示抗议。

“校园是孩子生长想法的地方。”李校长说。学校设立了众多奖项,鼓励的是学生与众不同、追求卓越、敢于担当的领袖气质与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因为敢想敢干受到校长的嘉奖,他从每年的稿费中拿出一万元,设立了“校长奖学金”。获奖者中有一个叫“学生内阁”的组织,俨然成了校园民主的代言人,它对学生军训改革、食堂等方面的建议,很多都被采纳。

“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

备受诟病的校服向来被视为抹杀个性的教育的象征,十一学校在2013年9月改变了它的形象,推出50款新校服,分为休闲装、运动装和制服三大类,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网上引来一片尖叫。

当有人抱怨宿舍关灯太早,校长就鼓励他们成立项目组,进行作息时间的问卷调查,学生拿出了方案,并被校方采纳,学生宿舍从此有了三个不同的熄灯时间。

当一些外来者在课间惊奇地看到十一学校的学生背着书包在各个教学楼“上蹿下跳”时,他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些孩子正走在发现自己的路上。

这场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但用副校长田俊的话来说,没有一位老师怀疑学校改革的方向,“我们都认为是在做一件正确的事”。这其中,就包括“造就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

这让十一学校看起来像一家“教育大超市”,它的主要产品是课程,学生各取所需:4174名学生形成了1430个教学班,每人一张与众不同的课表;全校265门学科课程,只有17门属于必选;另有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门职业考察课程和272个社团。这些枯燥的数字对应的是“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通俗地说,是努力实施面向每个个体的教育。

面对琳琅满目的课程,许多学生最初手忙脚乱。“常见的问题,是没有想清楚,在选课平台上瞎点,结果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那门课。”耿艺佳同学说。

即便是“卓越学生”陈天泽,在首次选课后,也碰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他受虚荣心的驱使,不顾自己要出国读书的计划,“选了最多、最难的课”,结果连作业都完不成。

魏勇是“历史I课程”的主要开发者,这门课服务于工程、经济学、数理方向以及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只需选修一年,但理科生陈天泽直到高三还在上这门课。

“我们要在课堂上形成学生将来忘不掉的东西,就是关于历史的体验和思维方式。”魏勇说,教师核心的工作之一,就是设计好问题,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回答“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什么”没什么意义,挑战性的话题应该是:辛亥革命为什么推翻了清政府,却不能让中国走向富强?

魏老师还兼任学校枣林村书院院长,书院的一大任务,是为学生创造课程,满足高度个性化的需求。四年制高一学部主任王笃年给魏勇打电话:有十几个孩子特别喜欢历史,能否给他们开门课?于是就有了一门课专聊“历史原著”,每两周读一本书,然后讨论。有几个学生要上数学“实分析”,学校无人能开,便把北师大的一位教授请来,每周授课两个半小时。

高二学生刘佳琪不用再以装病的方式逃体育课了,因为她选择了最喜欢的羽毛球。有的同学期待在泳池中一展身手,还有人的兴趣是网球或者击剑,而这些都能在22个模块的体育课程中得到满足。

刘佳琪在话剧《雷雨》中出演了繁漪,并与几位同学自编自导自演拍摄了一部微电影;她选修厨艺之后,第一次独立给家人做了一顿饭菜;她上服装设计课的成果,是给一只“小熊”做了一件带抹胸的拖地长裙,被妈妈摆在家中显眼的位置。包含12个剧目的综合戏剧课程、15个模块的技术课程带给刘佳琪与同伴们“神奇的体验”。

“在难度最大的数学教学班里,他可能是全校瞩目的‘学霸’,但在《歌舞青春》音乐剧里,他可能是跑龙套的;在生物学科教室里,某学生已经成为学科助教,而在机械技术的课堂上,他不过是一位初级学徒。”李希贵说,每一位同学每个学期都会选择在近10个不同的同伴群体里学习、生活,他在每一个团队都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自己的责任。

在充满选择的校园和课程中,学生可以找到更多的同伴,尤其是有着共同爱好的同伴。每个学生的交往范围,从过去的平均40人,增加到了现在的300多人。2013年的调查显示,超过95%的同学表示,“在学校里,我能找到一群志趣相投的同学”,“我很喜欢我的同学”。

唤醒“心中的巨人”

刘毅伦不是学生干部也非社团负责人,他的经历颇能说明一个学生的内动力在这里如何被激发。

若干年前,他从外地来到北京上小学,遭到小朋友的排挤,这个阴影伴随他多年,上中学生后,还是“一打电话就结巴”。

十一学校鼓励并支持每一位同学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刘毅伦终于有了试一试的勇气。他抓住了新校服的机会。“能不能办一场校服发布会?”这个腼腆的男孩问。他在网上抢到了“校长有约”的名额,在周一与李希贵校长共进午餐时,鼓足勇气说出了想法。

刘毅伦费尽口舌请到了28名男女生做模特,并邀请了40多位家长到场。2012年12月12日,他亲自主持那场“很炫”的校服发布会,紧张得好几次忘词。他因此获得“校长奖学金”,一改有点“蔫巴”的形象,去年年底,他又成功策划组织了全校奖学金的颁奖典礼。但他更为人熟知的角色,是校服中心热情的导购,他侃侃而谈,充满自信。该中心位于图书馆一楼,看起来与外界的服装店无异,从设想到选址、设计、装修、购买建材,均由刘毅伦和另一位同学做主。“这些经历让我对自己的设计才能更有信心。”他说,其职业方向是设计师。

在十一学校,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情,老师都会退居一旁,把空间和机会让出来。即便是接待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夫妇,校长也只是在迎接与送别时体现他的存在,致辞、陪同、赠送礼品之类的任务都交给了学生。

“学校现在特别相信我们。”吴汉霄说。他是学校著名的社团“拜占庭”街舞社的成员,他在其中体验到了音乐的魅力,不久前被洛杉矶音乐学院录取。

“唤醒心中的巨人”是十一学校2014年教育年会的主题。要发现并唤醒潜伏在每个学生心中的内动力,该校认为,只能走个性化教育之路,让他们在丰富的选择和体验中发现自己。

200多个社团成了不可替代的渠道,尽管一些老师仍对它抱有偏见。校园里随处可见各种海报,大都设计精美,招募员工、组建团队、成立公司……

许多学生超越了获得社团课程学分的功利想法,忙得不亦乐乎。梁紫珮除了考试期间,几乎每天都会在乐仁咖啡厅工作大约3个小时。它位于高中楼旁的一个宽约200多平方米的地下世界,与几家经营文具、小首饰、小玩意的“格子铺”为伍,这些“店老板”是招标会上的获胜者,每月只需给学校10元租金。

紫珮最初只想在这里玩一玩,结果“离不开了”,还成了主管。她用一年时间学会了制作咖啡,自信能让懂行的客人挑不出多少毛病。更重要的是,提前实践了自己的商业理想。

如果出现资金和策划上的困难,校园经商者还可以向高二学生韩彦杰负责的“圆梦银行”求助。它目前有3个固定的客户,还投资2000元成了一家小商店的股东。它发放的最大一笔贷款,是为一名在校园狂欢节上卖鞋的同学提供一万元的支持,两周后收回本金,获得利息100元。

为自己奔跑

“哈佛的独特之处是什么?”陈天泽问哈佛大学的一位本科生。对方说:“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拥有梦想,如何追逐自己的梦想。”

陈天泽认为这表达的正是他对十一学校的感受。他是学校少年社科院的院长,经常组织“院士”们讨论《1984》、《动物农场》、《通往奴役之路》一类的书籍,还举办过校园版的TED大会,并联系美国方面获得了正式授权。

“它很适合我。”陈天泽笑着说,“它给我很多机会,让我去发现自己,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番话在十一学校有点像“陈词滥调”,因为很多学生都这样说。

但对耿艺佳同学来说,这是一种挑战。她生活在一个管教很严的家庭,习惯按照父母的想法成长,“没什么主见”。但十一学校让她变得不同以往。“在这里很多事情必须你自己去选择、作决定,老师只会提供建议。”她微笑着说,这是一位很安静的学生,但你能从她的言谈中感受到一股力量。她曾提出不想参加月考,因为大考后的状态调整,至少会持续两周,影响学习。“老师列举了一些应该参加考试的理由,最后让我自己作决定。”耿艺佳说,“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耿艺佳的父亲特别希望女儿学经济,但孩子已不再言听计从。这个从小就讨厌跟钱打交道的女孩,觉得帮助别人更快乐,比如给同学讲题。高二下学期,她确定了未来的职业方向:老师或者翻译。她最感兴趣的是英语和德语,因此放弃了清华大学的60分加分,决定裸考北大,在她看来,后者的语言学科要强于前者。她的同学黄启皓从初中开始就读《拿破仑法典》、《论法的精神》,也没有接受清华慷慨给予的60分,而要报考北大的法律专业。巧的是,也有两名理科生放弃了北京大学的60分,选择报考清华。

在十一学校,越来越多孩子的高考志愿不再被父母掌控。

魏勇是一位颇受学生追捧的教师,在宽大的“魏勇公民教育”研究室里,他靠在厚实柔软的沙发上侃侃而谈。担任教师20多年来,他从未像今天这样如鱼得水。魏勇笑称自己在重庆任教时过的是“人格分裂”的日子,心存一点教育理想,但不得不埋首于分数。

“在十一学校,我的教育理想‘卷土重来’了。”他笑着说,“过去,学校是‘包办婚姻’,不幸的几率很大。现在,是‘自由恋爱’,这未必一定幸福,但是幸福的几率要大,所以人们才追求自由恋爱。”

十一学校:体育技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实习生 谢婷婷 本报记者 陈竹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3月14日 06 版)

乐龙璋即将高三毕业,从初一开始,他已经在北京市十一学校度过了6年的学习生活。由于热爱球类运动,6年里,他几乎修满了学校开设的所有球类运动,如棒球、篮球、羽毛球、排球等。

这得益于十一学校的自由选课制度。从2011年起,学校取消了行政班级,全部采取“走班制”,包括体育课在内的所有课程,每个学生都能自由选择。

十一学校的体育必修课共有22个分类模块,分别由22名专职体育教师教授,其中包括18名中国教师和4名外籍教师。除了有一个学期要必修田径以外,其余的学期,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任意一个模块上课。除了常规的篮球、足球、游泳、羽毛球等课程,学校还和校外的训练基地合作,在不同季节开设了马术、击剑、滑雪、龙舟等课程。

尽管可以自由选课,在学校各个运动场馆的墙上,都贴着不同年级的男女生的评分标准,十一学校的学生除了要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还要通过学校的体能测试和体育技能测试。由于初、高中的标准不同,虽然乐龙璋身为校篮球队的主力,初中选修篮球模块拿了6学分,但在高中选修的篮球课上,表现反而不如初中时好。

22个分类模块每个都有自己的技能测试标准,一般来说,两个学期能完成一个模块,根据掌握程度分别能拿到2学分、4学分或6学分,参加技能测试的时间也由学生自主选择,只要认为自己的水平已经达到了标准,就可以在网上预约,申请参加技能测试。但学校有一项规定:在毕业前,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一项体育技能考评达到6学分,即熟练掌握的水平。“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让学生能够掌握一门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李希贵说。

在22门基础的模块课以外,十一学校还有88名兼职的体育教师,在14个大类下开设了不同的体育活动课,这些课程充分发挥出了老师们的特长和创意。“之所以让兼职教师上体育课,是因为我们发现,某一专业最好的往往不是体育老师。”李希贵说。比如,篮球和乒乓球最厉害的是物理老师;地理老师游泳游得最好;教汽车设计的女老师开了燃脂健身操课;技术老师轮滑很厉害,同时还是个航拍爱好者,他正在开发一边低空航拍、一边滑轮滑的玩法。

乐龙璋不但爱打篮球,还是学校“独角兽”飞盘社团的创始人,目前,飞盘社已经有100人以上的规模。喜欢飞盘,是因为他在耶鲁大学参加夏令营时,看见别人玩,自己便上了瘾。“在十一学校,办一个社团永远不会难。”乐龙璋说。事实上,在十一学校的200多个学生社团中,体育类社团占到10%以上,每年9月开始、为时4个月的“体育季”上,都会有上百个场次不同项目的比赛。

现在,经常参加飞盘社活动的不仅有学校的男生、女生,还有附近学校的学生、学校厨师和护工的孩子。每个周末,乐龙璋还会到郊区的燕京小天鹅打工子弟学校支教,顺带教孩子们玩飞盘。

“其实不是非得推广这项运动,而是让大家在玩飞盘的过程中都能成长。”乐龙璋说,“我的心胸以前也不是特别宽广,如果没有飞盘,我可能还是个爱硬碰硬、容易嫉妒、死拼硬拼的人。玩了飞盘以后,我的成绩比以前更好了。”体育锻炼和社团活动不会耽误学生的成绩,这在十一学校是共识。

李希贵说,十一学校的体育课改革,着眼于“从面向森林,变成面向每一棵树”。过去体育课的模式是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由于学生之间的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的篮球水平已经够当教练了,还得跟着一起学三步上篮,因此,课堂纪律很成问题。为了实现对每个学生进行过程评价,每一堂体育课后,老师都会在电脑系统里记录每个学生的训练成果,生成评价。学期的体质测试会针对每个学生绘成曲线图,学生、家长都能看到。在多项体育机制与多元评价体系的共同作用下,“现在十一学校的学生们,每个人都动起来了。”李希贵说。

在李希贵看来,学校体育锻炼应该重在过程,不重结果。“千万不能把体育纳入高考,这样又会沦为应试教育。”


本报记者 李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4月12日 01 版)

在北京十一学校的“新陈代谢”中,老师正在经历蜕变的痛苦与兴奋。不止一位教师流过眼泪,他们有时希望回到熟悉的老路,但内心又提醒自己“不能用后退的方式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这场逐渐深入的改革颠覆了老师对学生旧有的理解,促使他们重新认识那些熟悉的面孔。“我喜欢和期待的老师,不是把我当做学生的老师,而是把我当做叶枫的老师。”十一学校高中女生叶枫的话,重新定义了师生关系。

“我们以往过分夸大了学校教育的力量,把教育当做自己手上挥舞的感化与惩治的大棒,一厢情愿地把相同的教育强加在不一样的孩子身上。”校长李希贵说,师生关系一平等,真正的教育就出现了。

很多时候,学生是在“装”

距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几天的时候,44岁的曹书德进京,成为十一学校的老师。此前,他任教于湖北宜昌市的一所中学,是公认的优秀班主任,擅长让接手的班级朝他希望的方向改变。但北京这所名校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当初使自己成为湖北名师与特级教师的许多做法“确实是错的”。“老师也要知错就改。”他笑着说。

过去尽管辉煌,但曹老师坦言“那不是深入学生心灵的教育”。他说:“很多人在那样一个班级中间,是被裹挟着前进,而且心生恐惧。”

曹书德个子不高,脸色略黑,笑容憨厚,但在湖北任教时,这位班主任的面孔常是“板着的,有一点苦大仇深”,只要他踱着步子走进教室,喧闹就立马消失,然后是一片翻书声。

有一次,曹书德问那些就读于名牌大学的湖北籍毕业生:回忆高中的时候,有愉快的感觉吗?一名学生打破了令人尴尬的沉默,直言“没有”,但是感谢曹老师当初对他那么严格,“才多考了几分”。

“如果学生的中学阶段不愉快,那我觉得教育就是失败的,因为那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你不能说就这几年痛苦,毕业后会享受幸福,这怎么可能呢?人生是不能割裂的。”曹老师说。

他在十一学校的同事于振丽,与他有着相似的过去,把自己的印记烙在学生身上,“把你塑造成我,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于振丽教出来的学生”。

从这两位老师的过去,可以看到众多优秀班主任的影子:他们善良,为学生好,想尽办法让大家追着分数跑,有着一股强烈的“我要改变你”的欲望。他们通常都比较严厉,是做思想工作的高手,而且有得力、听话的班干部协助维持纪律。对于这个“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很多学生是又爱又恨。

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促使“曹书德们”不得不审视自己的历史:原来此前引以为傲的改变,可能并没有真正发生。“很多时候,学生们是在装,是投老师所好。”曹书德说。

十一学校的同一批学生在选课走班前后的表现“判若两人”,就很能说明问题。当有班主任“罩”着的时候,“绵羊姐姐”刘子宏在孩子面前也能“说A就是A”。

当孩子不再属于一个固定的行政班级后,他们展现了真实的一面。

刘子宏想给一位化学成绩较差的学生讲几道题,被一口谢绝:“老师,我现在要去洗澡。”她还先后6次约一位化学成绩最高也不过18分的男生谈一谈,“但他一次都没来”。

师生之间还上演过一次“猫追老鼠”:气喘吁吁的“绵羊姐姐”追上身高一米八几的学生后,听到对方说:“老师,最近我在学物理。”

连学部主任于振丽也像年轻教师刘子宏那样,被学生用一两句话就打发走了。“我怎么办?只有等待,不放弃对他的关注。”她强调说,“教育需要宽容和等待。”

说这句话容易,真那样去做很难,尤其是对于振丽这样的优秀教师而言,不经历一番内心的纠结很难改变。回到两三年前,黄启皓同学眼中的这位学部主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修正你”:头发长了,不行;不好好走路,不行;上课低头看指甲,不行;作业没写完,不行。这些内容成了去年成人礼上“师生反串”节目的素材,有人捶胸顿足、表情夸张:“我物理考成这样,有何颜面见于奶奶?”另一人一本正经、表情严肃:“XX同学,你头发怎么那么长,该剪了吧,周一咱俩比一比,看谁头发短?”“学生”嘟囔了一句:“这老师真多事!”这时,“于奶奶”就坐在台下,咧着嘴大笑。这位“原来挺爱发脾气”的老师,在学生眼中,现在变得“特别爱笑”。

放养的学生反而最乖

十一学校没有了班主任,却提倡“人人都是班主任”——每个老师都应该负起教育的责任,但又不能继承传统的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他们多了一个绝大多数中学老师没有的身份: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人生与职业引导、心理疏导和学业指导。少数教师能者多劳,还得兼任教育顾问或咨询师。

一位年轻教师在学校内部的交流发言中,坦言他所遭遇的挑战:学生在觉醒,管理变成了服务,失去权威的老师应该如何服务学生的成长?

教育顾问曹书德与所谓的“问题学生”交往比较多,他的经历相信或许会给那位年轻同事一点启发。“与老师交流时,我如果还在说怎样降伏了一个学生,我自己都会脸红的。”他笑着说。在学校“多一些对话,少一点强制”的氛围中,过去那种看起来“立竿见影”的说服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曹老师需要经常克制改变学生的冲动。好在老师能用来约束学生的手段已经所剩无几,只有一种叫做“过程性评价”的机制,但它的开发,主要是为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施以管理,随时随地以评价结果激励学生”,目的还是要实现“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评价指标因学科而异,但都是学校希望学生“高度重视的关键因素”,比如自学自研、完成作业、实验探究、与人合作的情况,以及在课堂上思考问题和参与讨论的表现等等。有3个女生因为在魏勇老师的历史课上很少参与讨论,影响了评价的分值,她们在周五中午找到魏老师,聊了一个多小时,还哭了鼻子,这让魏勇暗自得意:“比我主动找她们谈效果好多了。”

中国的学校并不缺少那种动辄给学生贴上某种标签的老师,十一学校的以下主张无疑会解救不少孩子:“在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智不健全的学生;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跟道德品质没有多大关系。”

曹书德约一名7次未参加升旗仪式的女生见面。在别的学校,这种学生可能会被戴上“不听话”的帽子。她对曹书德说:“曹老师,你想做我的思想工作啊,那我实话告诉你,已经不可能了。”老曹和颜悦色,赶紧解释:“只是和你聊聊,交换一下看法,说完了也就完了,你服不服都没关系。”他们主要围绕两个话题讨论:十一学校所有的规则当中,你觉得哪些内容是必须遵守的,哪些是无所谓的?人出生之后,就决定了有些东西完全改变不了,有哪些呢?“学生最后没有完全认同我,但也没有继续坚持她原有的观点,这种交流是不是给了她一些思考?”曹书德说。

选课走班开始后,有一段时间,十一学校变得不再像过去那样井然有序。一名性格内向的新生每天战战兢兢,她很少与人交流,还曾萌生转学之意,大约两个月后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

教学楼里的卫生状况也“触目惊心”,有一个教室因为学生活动,一天竟扫出六七桶垃圾。高一年级自主管理学院的几位同学为此组织了一次大讨论,一名男生站起来说,“开这个会没有必要,因为这事没什么大不了,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要率性而为、恣意妄为”。

有的老师抱怨,很多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礼貌了,还经常与老师争抢电梯。有的学生见到校长也不起身,继续坐在带有轮子的椅子上,在媒体出版中心的办公室里滑来滑去。

李希贵校长倒不觉得这些值得担心,反而认为那种希望眼皮底下都是乖学生的传统教育更让人忧心,因为它掩盖了学生的真实问题。“如果学生没问题,我们就没有教育机会,也就不需要老师和学校了。”他强调说,学校也是学生犯错的地方。

人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那名在年级讨论会上“大放厥词”的男生后来主动申请成了卫生管理志愿者。刘佳琪的第一个“小学段”(连续两周不上课,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几乎是在睡觉、玩耍和看时尚杂志、故事会之类的书中度过的,最后收获了“于心不安”。在最近的一次“小学段”中,她的表现不一样了:预习了下学期的6门课程,啃完了从未看完的《百年孤独》,完成了研究性论文《论20世纪90年代的颓废主义文学》。

一位宿舍管理员告诉学部主任于振丽,他在学校30多年,感觉这一届高三学生最乖。而十一学校的选课走班正是从他们开始的。这让陪伴他们走过来的于老师有点得意,她笑着说:“放养的反而是最乖的。”

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地方之一

十一学校希望打破的是一种叫做“师道尊严”的东西,戴着“权威”和“强制”的面具。这所中学确立师生之间平等的地位,是从拆除高学生一等的讲台开始的,这个举动动摇了象征教师知识霸权的角色,迫使老师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

讲台消失之后,教师的办公桌被抬了进来,安放在教室的角落里。2010年,这所学校有50多年历史的教师办公室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标有教师名字的学科教室。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指出:只有在师生相处中才能实现有效的教育。老师“必须坚持与学生相处”。那些习惯在课后回到办公室的老师,短时间内很难接受这种变化,他们不喜欢把自己的状态全部暴露在学生面前,“感觉很别扭”。但办公室已经回不去了,他们需要考虑把自己的学科教室当做家一样去布置。这个新事物出现一段时间后,老师们发现,它们的受欢迎程度其实与自己的魅力有关。如果一位老师除了上课期间,一天到晚面对的是教室里的冷冷清清,那他会坐立不安的。

历史教师贺千红“特别优雅,给人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她袅袅地走来,往教室里一站,全班就不说话了,都看着她”。贺老师的学科教室不设垃圾桶,认为“有碍观瞻”,养的花也很精致,还挂了一些字画。当教室里比较暖和的时候,贺千红会语气温婉地嘱咐大家:“千万不要在这里吃东西,我怕蚂蚁进咱们这个屋子里来。”

学科教室成了师生们交流最频繁的地方之一,并在2012年底的调查中,首次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十大校园场所之一,而前几年的调查结果中,教室难觅踪影。也是在这里,耿艺佳同学发现地理教师汪春燕很少能在中午好好的吃顿饭,“她要么不吃,要么就吃方便面,有一次她累得直接趴那儿睡着了,我看着特心疼”。黄启皓同学有一回则目睹政治教师刘梅“看着电脑,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学校把学科教室交到老师手里,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2008年是十一学校的“课堂成长年”,一种理念从此逐渐深入人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老师展示自我的地方。”以精彩授课而著称的生物教师王春易,大约花了一年时间才完全接受这种观点。

长期以来,她理所当然地认为,“教育、教学是一回事,就是上好课,讲好那本教材”,没有意识到“自己面面俱到、精彩纷呈的讲解恰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力”。“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不但没有失去它,还焕发了从未有过的活力。”王春易说,从未像现在这样被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折服。2012年,他们一起完成了近30个分组实验,品尝到了自制的果酒、果醋和泡菜。

湖北黄冈市教育局局长王建学第一次走进十一学校的课堂时,“感到很奇怪”:一个课堂里有两个老师,一个在台上讲,部分学生在听,一个在教室后面角落的办公桌前与几个学生轻声交流,还有几个学生在自己看书,既不听讲,也不发问。“只有当课堂属于学生时,他们才能有这样的自由。”王建学说。还有一回刘梅老师上公开课,主题是“理财”,一名学生走上前台,面对着校内外的老师,滔滔不绝,讲了几乎一节课的股票,大家听得兴致盎然,刘梅很少插话,面带微笑看着学生。

对老师的情感毫不吝啬

“那几个成绩很差的学生,如果不参加考试就好了。”在湖北宜昌时,曹书德身处同事暗中较劲的“分数谁排第一,谁排第二”的环境,偶尔也“很阴暗地这样想”。但十一学校反对这种想法,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上就已经结束了。”

要成为符合十一学校价值观的老师,还必须重视以下两句话,它们也出自《十一学校行动纲要》:“学生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那么你在学校中的价值就有多大。”“我们可以原谅许多,但永远不能原谅的是对学生和教学的轻慢态度。”

学生黄启皓以略带夸张的表情说:“在十一学校,如果我问一个老师问题,或者想和哪位老师聊聊,被对方拒绝的话,那简直就是惊天奇闻,值得我们在整个午饭时间来说这件事。”

没有了固定的行政班级,不同的学生选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为班级分数排名的做法,在十一学校既无必要也无法继续存在。“所以,我更看重的是能不能去影响具体的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心灵、情感。”曹书德说,“与学生交流,启发他去思考,让他的情绪由消极变得乐观,这样的成就感比过去给我评一个先进班集体,要大得多。”

曹书德这些老师的行为,需要接受学生的检验。这所学校淡化了评价的力量,围绕学校的生态,如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干群关系、同事关系等等,开发了多种诊断指标,“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诊断对象的进步”,因而都从正面表述和引导。师生关系在调查问卷上变得很具体:“成绩不是老师评价我们的唯一标准”、“老师不会因为成绩的好坏而对同学们区别对待”、“老师鼓励我们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无论家庭背景如何,老师对同学们都能一视同仁”……

这样的师生关系,会带给毕业生怎样的回忆呢?孙婧妍在2013年高考中获得语文148分的成绩,如今是清华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她应人邀请写了一篇“漫谈语文”的文章,其中这样表达对十一学校四位语文老师的感激:“这些老师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重视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仅仅是分数”。“遇到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成为喜欢语文的学生的幸运,而从头到尾都由这些老师教导,我只能说,我没法再奢望更大的福气。”

十一学校的孩子表扬和感谢起自己的老师来,就像孙婧妍这样热情奔放。闫朝霞老师在2008年生日当天收到一张学生自制的《京城青年报》,上面刊登了她的两张照片以及全班同学的祝福与感谢。有多位老师在教师节那天成了众多国内外“著名刊物”的“封面人物”,其中校长一张面带微笑的照片登上了“时代周刊”。当然,这些刊物都出自学生之手。

高三学生耿艺佳兴致勃勃的展示了老师发给她的许多条短信,小小屏幕上满是各种笑脸、鬼脸和温暖的话语。她说:“老师发的短信,就是一个字我都不会删。”

校长李希贵向全校4000多名学生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学生的短信,“即使很无聊,校长也会给我们回复”。去年李希贵生日那天,几名同学想逗他玩,装做是他在山东的老朋友,编了一条短信发过去:“老李啊,还记得咱们一起在山东的日子吗?听说你现在十一学校办得风生水起,不错啊!今天是你生日,祝你生日快乐!”黄启皓哈哈大笑,说:“他居然回一个‘谢谢你’。”

三 : 校长教育考察报告

赴江苏南京、镇江等地教育考察报告
中原油田 绿茶先生
2005年5月中旬,按照教育中心培训学校的安排,我们油田小学的十几名校长前往江苏南京、镇江、扬州等几个城市,对那里的小学教育进行了一周的考察学习。这次考察,使我们油田的小学校长们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通过参观学习和相互之间的讨论,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把学习的先进理论与油田教育实际相结合,在学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在江苏省教育学院分别聆听了四位专家连续两天的专题讲座。
5月14日、5月15日连续两天,由四位专家做了四场报告。报告内容分别是:江苏省教科院教育管理研究所所长程振响做了题为《校长的现代化思维方式与学校发展战略管理》的报告、江苏省教育学院副院长周成平教授做了题为《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的报告、江苏省教育学院徐建成教授做了题为《走进新课程》的报告、江苏省教育学院系主任王铁军教授做了题为《教育改革与校本科研》的报告。四位专家分别从不同侧面给我们分析了现代教育的形势以及新形势下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以及教育发展与教师的关系等。特别是程振响所长做的报告对我们的意义重大。
程所长首先分析了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管理重心从外控走向校本;教育目标从一元走向多元;社会要求从数量走向质量;学校发展从知识应用走向以问题解决为本的学习(管理者是学习者,管理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学校行政从物的管理走向文化管理。又向我们说明了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
接着程所长又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报告:(一)现代校长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工作思路,从而决定出路,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传统“机械论”思维方式的基本假设包括三个方面:①认为所有事物可以分解为要素,并且要素可以由其它事物代替。②所有的要素加到一起,便可得到事物的整体。③如果解决了各个要素的问题,就相当于解决了整体的问题。这种思维的本质是机械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支配下进行的学校管理,解决问题一般有以下四个步骤:确认问题;收集、分析数据;确定“毛病”出在哪里;将出了“毛病”的要素替换或除去。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机械、死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不是积极地去参加而是防御的参加。而现代思维是基于东方的整体论和西方的系统论的整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笛卡尔思维“从事物的分析开始”,思维方式是内向的;现代思维“从整体看事物”,思维方式是外向的;现代思维是预防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作为当代校长,必须具有多维性、开放性、超前性、综合性的系统思维方式。(二)学校发展的第二曲线理论:“第二曲线”理论是1996年美国扬•莫里森提出的。他认为,第一曲线代表着传统的、现实的发展状态,是指一个组织在熟悉的环境中开展工作所经历的生命周期;第二曲线则代表着组织或个人未来的发展状态,是一个组织面对未来的新技术、新的服务对象、新的市场所进行的一场彻底的、不可逆转的变革并由此而展开的一次全新的组织生命周期。学校发展的第二曲线是在办学成功或陷入困境之后,学校管理者为了寻求新的突破,达到一种新的办学目标而实施的一种面向未来的学校发展战略。学校发展的第二曲线理论实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现第二曲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战略管理的过程,是不断寻求学校发展策略的过程。在学校发展中,校长要不断寻求新的生长点。(三)学校发展的战略管理:所谓学校发展战略管理,就是为谋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对学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由学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管理目标,拟定、优选战略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和控制的动态活动过程。战略管理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的特征。程所长还详细介绍了学校战略管理的运作方式,首先是对学校发展从环境、资源以及环境和资源的平衡及方面进行战略分析,再从中择优选择战略管理方案,最后再积极组织战略实施。在学校发展战略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立足地方实际,凸现发展特色;把握战略重点,突破管理难点;抓住关键点,创造新的生长点。他以世界各国知名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例,说明这些学校和教育机构之所以被认为是世界教育的成功典范 ,并不因为这些学校各个方面都很好 ,而是他们在某方面独树一帜 ,标新立异 ,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和成功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以特色赢得发展和声誉。
二、参观的四所小学,都独有特色。
(一)江苏镇江市桃园中心小学的办学特色:江苏省镇江市桃园中心小学82年建校,现有21个教学班,1100多名学生,60多名教职工。一进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绿树鲜花,假山喷泉,对称的教学楼围成了一个紧凑的校园,优美的环境使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心情舒畅。这个学校的一大特色就是“少儿京剧”和“书法”。该校成立了“小小京剧团”,开设了京剧特长训练课,经常参加市级和省级的演出,不止一次得到市委、省委领导的接见,许多小演员都跟大腕明星同台演出过,深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该校也被镇江市确定为“镇江市京剧艺术研究会少儿京剧培训基地”。该校的书法特长也成果斐然,小学生书法作品多次在镇江市、江苏省获奖。有一名学生的书法作品还被江苏省书法协会选中,并作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的珍品,献给北京毛主席纪念堂。
学校在教师成长的管理上有独特之处——教师成长档案袋就很有特色。
特色之一——档案袋内容个性化:教师的成长充满独特的个性,桃园小学不要求教师档案袋的内容全面、统一模式化,而是充分体现教师自身特点,发展优势,展示特长。只规定总体的方向和目标,自己命名、设计、收集整理资料。“乘课改东风,上九天揽月”、“倾听花开的声音”、“繁星点点”,一个个独具匠心的名称展示了青年教师们的创新、开拓。某数学老师以“我的长宽高”作为档案袋的名称,分别从掘之以“长”,采之以“宽”,省之以“高”,构成他的“长方体”素质;体育教师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以游戏为切入点,以“学与玩”作为档案袋的主题,首先自己学习,摘录大量的游戏,其次自己编写室内、室外、棋类、体育谜语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最后整理出学生在游戏中的感悟以及自身的反思改进,使之在课改中找到了一个新颖实际的载体,学生在玩中学、教师本身也在自编、自练、自悟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信息技术课教师把档案袋命名为“鼠标点击出的精彩世界”,特色鲜明,其档案目录更是体现信息化的特征:“资源在线”、“教研E时代”、“课改连接”、“足迹浏览器”记载了他在改革中学习、实践、反思和成果;美术老师以“七彩的阳光,多彩的世界”为名,在档案中收集了自己一系列精美的绘画作品,每一个作品都详细介绍了创作意图。
特色之二——关注“高原带”(小教高级)教师:针对小学高级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要求他们进一步研究,深入思考形成独特的风格。“耕耘”、“教育教学永远的梦”、“我与课改轻舞飞扬”、“春风化雨,快乐育人”命名的档案袋以及丰富的学习材料,深入的理性思考,丰硕的成果展示,都显示出了小学高级教师身后的积淀和不懈的追求。他们分别记录了自己在课改中成功的经验,以及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情况。
特色之三——评价的多元化:①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是成长的最佳途径,成长档案袋展示成绩的同时,也记录老师不断回想取得成绩的过程和方法,从理论学习、课堂学习、课题研究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从中找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②学生、家长评价,通过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对本班任课教师从师德、教学方法、教学成绩及方面进行评价,加强双向交流,促使教师提高。③年级组、学科组互评,教师在参观其他教师档案袋的同时,发现别人长处,找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找到与别人的差距,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④学校评价,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学校定期对每位教师客观评价,帮助教师认识自我,找准位置,最优化地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
(二)江苏省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办学特色:教育学院附小独特之处就是在课改理念指导下,构建了新型作业。他们从98年开始探索,一改以往那种形式单一、内容繁琐枯燥、学生深感头疼的作业模式,而是构建了人文交互性作业评价机制,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形成了“以程序性自主学习为主线、以师生人文信息互动为主体”的作业设计与指导策略。我们参观者打开一本本作业,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他们的作法是:①变单一作业为多元作业,为儿童展示其才华、能力、独特性、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包括“选择性作业”、“设计性作业”、“艺术性作业”、“表演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鼓励学生在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植物叶片等等来表达,极具个性化。如,学习《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春天来了,春风吹皱了河水,吹绿了小树,吹鼓了花苞……”让学生用画画、诗歌、乐曲等形式来表现这一段所描写的景象,学生兴趣高昂,由作业的奴隶变成了主人,作业不再局限于老师让我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我愿做什么怎样做,效果很好。我们在参观的学生作业中,看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②工具作业变成人文作业,写作业也学习做人;从批改走向对话,架起了师生心灵的桥梁,为师生相互交往、彼此了解和情感的沟通提供良好的渠道。一位学生摘抄了一段描写海棠花的美文,全段用优美的语句尽显海棠的亭亭玉立和娇美,段的最后一句:“但这盆花美中不足——没有香味”。老师批改时觉得这句话破坏了整段的情趣,应该删去,可第二天学生就在老师的评语后反驳了:“海棠花不是十全十美的,加上这一句让人更了解它!”这是多深刻的师生交流呀!还有的学生在作业中摘抄了几句名人名言,后面紧接着在落款处写上自己任课老师的名字,让老师也写上自己的名言,并且还给老师评价;还有的学生在作业上画上图画,让老师给配上有关诗句,有的学生把班级里发生的事写在留言板栏目里,征求老师意见……这是多么平等的师生关系呀!过去作业是学生完成后交给老师,教师单方面地在上面批上一个“优”或“良”字,现在师生可以同在一本作业上畅谈、交流、谈论事件,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情意融融,似知己朋友,达到了心与心的交融。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实现了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③变任务作业为自选作业,走自主学习之路。过去的作业多位老师课后布置,数量、难度以及完成的时间老师有着决定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附小的老师们给学生很大的自主选择权。例如,象抄写生字词等基础性作业由学生自己定量完成;同类作业实行难度选择制,把较难的问题或者小练笔,改成两三个难易不同但训练类型相似的题目,形成梯级,让学生选择其一,很好地照顾了个别差异;他们还让学生自己添加附加题,并给附加题起一个好听的栏目名称如“名人名句”、“小小评论员”、“一句话新闻”、“好诗大家读”、“班级小故事”、“说给老师的话”等。学生们在作业的设计上都与众不同,独具匠心。作业积极性空前高涨,效果很好。
(三)南京白云园小学的办学特色:小班化教学是白云园小学的办学特色。这个学校打破了传统的的课堂教学形式,几十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老师没有讲台,就穿插在学生中间上课,采用的是“两自一归纳”教学模式,即:自学、自教、老师归纳。几年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以和谐的进行,校园内的墙壁上、楼梯口等悬挂的都是学生们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学生的个性得以尽情的张扬和发展。
(四)扬州梅岭小学的办学特色:扬州梅岭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老校,现在的梅岭已经在北京等地创建了自己的分校,打出了梅岭品牌。学校一直把科研当做立校之本,并作为梅岭的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梅岭始终凭借课题研究开展教科研工作,也正是由于一个个扎实的课题研究,才使梅岭永保兴旺发达。自2001年起,美岭小学开始了“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缜密的科研组织网络、课题研究网络、科研管理网络,规范了教科研工作的运行流程。通过科研带来了师生的很大变化:(一)科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科研唤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权意识;科研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科研赋予了学生宽松愉悦的学习体验;(二)科研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意境:科研升华了教师的教学关注;科研更新了教师的角色定位;科研激活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变教案为学案、作业设计尊重主体需求、变革了评价观念)在这股科研的氛围中,人人都参与,人人都思考,人人都成长,梅岭的教师就是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走在教育的前沿,也带领着他们的学生走进广阔的天空,并获得了非凡的享受。梅岭小学还十分重视数字化教学方式的应用,近年来投资150万元,建成了千兆网络系统,校园网络中心、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创作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图书室、视听阅览室、演播中心等。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实现了网络备课和网上互动教学(教师自行设计、制作师生互动网络交互平台)。这种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同时,学校还引导各班级建起了各自的班级网站,甚至学生个人网站,在班级和个人网站上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和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三、考察后的反思:
通过几天来的学习和实地考察,总结出江苏几所学校的办学经验如下:
(一)学校都具有超前的办学理念。无论是聆听几所学校校长的讲话还是深入参观他们学校,都能感觉到他们高瞻远瞩的办学思想。都有“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人本发展理念,有明确的“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办学目标。
(二)重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几所学校,都一直坚持塑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始终把教师提高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老师培训提高方面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桃园小学的“教师特色档案袋”
(三)都有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参观每所学校,一走进校园都会被各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所包围:走进桃园小学的荣誉室,就会被小小京剧演员的舞台艺照和玲琅满目的书法绘画作品所感染,使人深感到学校艺术的丰实底蕴;走进白云园小学,教室里三十几个同学围坐在老师周围,会让你深深体会到他们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和谐;在江苏教育学院附小,打开学生的作业本,浏览着学生们一个个独具匠心设计出的作业栏目,欣赏着镌秀的字体,就会让你深深感觉到,在这里学生们已经把作业当成了展示自己才华、与老师相互交流、享受成功喜悦的很好舞台……
经过认真思考,针对自己的办学情况也找出了不少问题:一是,在学校管理中,虽然也深深地认识到要想办好一所学校,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为基础的道理。平日里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教师提高工作缺乏目的性、系统性,在形式上考虑得多一些,时效性考虑得少一点,教师的培训上也缺少好的方法。今后,要学习借鉴桃园小学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做好教师提高工作。譬如,高级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共同进行教育科研;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自定出出不同的提高目标等。二是,在创办特色上还缺少明确的计划性:我校的写字教学、横笛和口琴教学,是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已经坚持了五年时间,但至今也没有很明显的效果。今后,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长远计划、近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形成自己的学校品牌。

四 : 欧美高等学校道德教育史考察报告

欧美高等学校道德教育史考察报告

    一 在12世纪前,整个西方还没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但是,从事高等教育的学者与机构早在古希腊就有了,如苏格拉底、伊索克拉底(Isocrates)及其创办于公元前392年的教授雄辩术的学校,柏拉图及其阿卡的米学园(Academy)等培养哲学家、统治者的哲学学校;同时,也有为教士与医生开办的专业学院或学校,如为希波克拉底及他的医术开办的伊斯奇勒斯医学寺院等。在这些高等教育机构,特别在那些哲学学校或学园中,道德教育从一开始就被作为其重要目标甚至核心目标。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会“应当怎样做人”,“敦促你(人)们专心向善”以“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在柏拉图那里,“如果你问什么是教育的用处,答案是简单的——造就好的人,而好的人就是德行高尚的人”;所谓“德行”指的就是中庸、勇敢、自制、公正、守法、友谊、温和等等。 这些雅典的哲学学校,特别是柏拉图的阿卡的米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学园以及稍后的“类似学校”对于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样,古希腊高等教育机构中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传统也在中世纪大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当然,同古希腊哲学学校与学园中学者在道德问题上的非政治性与非宗教性传统有所区别的是,中世纪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原先的世俗化慢慢地向宗教化过渡;在其中,罗马帝国晚期的基督教思想家与教育家奥古斯丁的“原罪说”、“禁欲论”与“灵魂不死说”对于道德教育的进一步被加强及其宗教化过程起了极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各个时期直至19世纪后期,道德教育在欧洲高等学校中的重要的或核心的地位基本上没有动摇过,所不同的只是各个历史时期中高等学校在道德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内容中有性质的改变。 在美国,哈佛大学及其他最早建立的大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坚强信念与正直品性的部长与城市领导人”;所谓“道德”或“品性”就是美国化的、世俗化的清教徒道德规范,当然也有一些启蒙思想混和其中,具体地说有节制、缄默、秩序、真诚、公正、中庸、宁静、谦逊、贞洁、坚强、节俭、勤奋、惜时、清洁等等道德规范。在18世纪,大学是通过《圣经》的学习与道德哲学课及其他措施来培养具有如杰弗逊所说的“具有才智与美德的优秀人物”的;这些人将成为政治家、律师与法官以及其他专门人才,由于他们具有的才能、特别是高尚的德行从而成为“公共利益与个人幸福得以保障的支柱。”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在那里,布朗大学的校长弗兰西斯·威兰德曾说:“在年轻人的教育中,最重要的目的是道德品性的培养”,这句话代表了他那个时代的所有大学校长的共同看法。在具体的教法上,除了学习《圣经》与道德哲学课外,还有一种哲学研究课,由于大学与学院基本上成了教会的侍女或附庸,这种哲学研究的目的首先被规定为把所有知识连接成一个整体以合乎理性要求、调和科学与宗教的矛盾,或至少阻止科学对于宗教信条的削弱。此外,这种哲学研究课也要求教授那些对学生个人生活与专业活动有用的道德诫律,并使之运用于学生行为中。在教材方面,哲学家与教育家们还写作了许多“道德科学”的读本或手册,在其中,从私人道德到公共哲学与公民美德各个方面的诫律与规范都以明了、简洁的教条式组织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要求学生掌握。在当时,大学当局还通过宗教活动、教会服务活动、校长与教授的演讲以及其他各种活动去促使学生过虔诚敬神、正直高尚的生活;大学当局也制订一系列规则支持上述道德教育目标,这些规则又由罚款、记过、甚至在必要时开除学生的方式来强制执行;在其中,教师对于规则的执行起着重要的监督与管理作用,有些大学的校长们甚至在助手的帮助下给学生的道德品性打分数、评等级,并将其与学生的学术成绩联系起来作为评定学生的主要标准。此外,大学当局十分强调教师的言行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与道德发展中的“榜样”作用。许多大学认为,教育者个人的品性是学生道德成长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詹姆斯·麦考什则同每一个申请做大学教师的候选人亲自谈话以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稍后的另一位校长则说,他宁愿选择一个绅士而不是一个学者(如果这个学者的道德品性不符合他的要求的话)来做大学教师。在哈佛大学,有名的艾略奥特,校长虽然非常强调学问与研究的自由,但仍然很重视教师个人的道德品性。对于这种情况,教育哲学家威廉·弗兰肯纳在《道德教育的哲学考察》一文中曾作了归纳:“根据传统的观点,各种道德规则或价值和由此而来的品性应通过教育的而非法律的途径灌输给个人。那些教育途径不仅诉诸说理,也求助于培养习惯、运用奖惩或褒贬手段、采用规劝、榜样和问答教学等不同形式的灌输性方法。”总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最初几年,高等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这一传统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二 但是,从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叶起,这种情况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从表面现象看,首先是19世纪末高等学校中道德教育的开展变得越来越难,然后是20世纪初期逐渐的忽视,最后是在20世纪中期,道德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实际消亡。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源概括地说是:科学、特别是进化论、新物理学与新哲学的发现与发展对于宗教及其道德价值观的怀疑、批评与否定;工业与经济的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冲击;现代城市的兴起、扩大及人口的增加与流动对道德价值观念及高等教育的冲击;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的变迁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对于道德与道德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等等。具体地说,在上述社会变化与发展中,原有的宗教教条与道德价值、规范与新的社会状况的矛盾不断产生并扩大,新的道德问题不断产生,而解决上述矛盾与问题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尚未产生,或尚未发展到旧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系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权威性与指导作用那样的程度。在这种新形势下,旧式的大学校长与教授的布道式的说教越来越显得过于简单化、教条化并落后于时代,与学术精神相背离;旧的哲学研究课、道德哲学课、伦理研究课等慢慢演变为纯理论性的、抽象的道德学课,只讲解或澄清伦理概念的含义,分析道德推理的逻辑与结构,比较各种伦理体系而不涉及真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不涉及学生的具体生活与日常言行,原先的规范伦理学及道德教育课变成了元伦理学课;同时,因为新时期的理智主义的学科训练倾向与功利主义的职业定向的课程的兴起,公民教育的目标与课程不再被大学师生及社会所重视,大学校长与教授对于学生的言行不再象过去那样过问;学校对于纪律、规则不再那么强调;学生的品行不再象过去那样被评定,甚至在教师的选聘上也不再强调个人的品德与宗教信仰;教授们只对评价学生的学术成绩负责,道德与行为问题则被留给系主任与有关的专门管理人员,而后者实际上不再真正关心学生的品行问题,而将注意力放在一些非道德领域的日常事务上,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看,理智训练与品德培养第一次在高等学校中被分割开来而出现了“两张皮”的状况。对此,托夫勒也正确地指出:“由于工业革命的浪涛冲击了古老的价值结构,新的情况要求新的价值,教育者便对此退避三舍。作为对传统神学教育的反动,‘教授事实并让学生们自己做出决定’被看成了进步的东西,文化相对主义和科学中立化取代了传统价值的主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高等学校完全停止了道德教育)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当然,一些明智的大学校长、教育家与思想家们即使在这个时期也未放弃过复兴道德教育的努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45年的《哈佛报告》——《自由社会的普通教育》。论文认为,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接受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大学的重要责任。《哈佛报告》指出:“大学必须停止它对于寓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与理论科学中的价值问题的忽视,大学应相信苏格拉底的教导——善的知识将会导向善的德性。”随着大学重视普遍教育的运动在整个欧美的展开与发展,高等学校对于道德教育又重新给予重视,各种有关人类道德价值的学科被开设、恢复、发展与加强。但是,即使在当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难题:应该在课程中规定多少比例的道德教育或公民教育的内容?如何将公民教育或道德教育的内容压缩编制到“核心”课程中去?这些具体而又重要的问题都没有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人们只是限于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呼吁与匆促地设立许多有关道德教育的课程,却没有深入系统地考虑道德教育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到了60年代,由于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及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的影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理智主义、科学主义倾向在欧美国家的大学中弥漫开来。人们认为,民主社会的保障是产品的多少与核武器的数量而不是个人的道德,因此,高等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又很快从改革的幕前退到了幕后,普通教育运动只给道德教育带来短暂的光辉,道德教育再一次被人们看作是高等学校中的“软”领域而备受歧视与冷落。     三 但是,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高等学校中对于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忽视或取消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从60年代起,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发生了激烈的社会动荡与社会变化。民权运动、妇女权利运动、越战问题、大学学潮、环境保护运动不断发生,水门事件、贿赂、贫困、堕胎、吸毒、同性恋、安乐死、试管婴儿、用病人进行医学试验及残疾人权利等直接涉及道德与价值问题的事件与难题,以空前强大的压力出现在每一个公民与公共机构面前,并要求人们就此作出判断、选择与行动。然而,一方面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与传统道德教育在各级教育机构、公共机构中的衰落,另一方面由于在社会上还没有或者说不可能出现一种可让人们拿来解决如此众多复杂的道德与价值问题的灵丹妙药,即一整套明确、固定与普通的道德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体系。这样,一方面是社会机构与公众在这种社会变化与道德困境前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是他们的道德素质或水平的迅速下降。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教育界、公众与公共机构开始意识到道德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呼吁要加强党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中的道德教育。盖洛普民意测验机构曾在1975—1976年度作过一个调查,其结果表明,在美国,有2/3的人认为,学校应在学生的道德发展方面承担起重任。在欧美发达国家,几乎有一半人口受过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本来,这些人在大学受教育的时期也是其发展道德品性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但是,大学生们的道德与价值观状况怎么样呢?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教会与宗教教义对于高等学校与大学生已失去控制与影响,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不再为大学生们所接受,在道德与价值领域,“上帝死了!”,那么,在复杂多变的新的社会生活与道德价值问题面前,“青年学生们到何处去寻找诸如关于宇宙、社会关系等难题的答案呢?”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们在道德品性与价值观问题上的实际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有调查材料表明,大学生们承认,在过去的30年中,大学生们在课堂有过作弊与欺骗行为的人数比例在明显增长,大学生们越来越缺乏利他性,越来越专注于利己目标;在过去的15年至20年中,大学生们越来越希望自己“有很好的经济状况并使个人获得别人的承认”、“拥有支配他人工作的职权”;相反,对于政治事务、参与社团活动计划与改善环境的活动的兴趣越来越低;在最有能力的大学生中,只有5%的人预备将来选择在政府部门服务,在各项选举活动中,18—24岁年龄组的学生参加选举的人数比例持续下降,而且其下降速度比任何其他年龄组要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要求在大学建立一种“健全的道德教育”,以帮助大学生选择更高的道德标准、对团体与社会具有更大的公民责任心。有人指出,在道德与价值领域,“当我们失去了熟悉的路标,即使是有疑问的路标,我们还是会感到不安。世袭秩序的解体和已有权威的消失只是由不稳定的自愿机构的纪律代替了。”这些不安和疑问如何消除呢?“我们必须转向大学,它们是一种世俗化的教会。” 于是,从70年代初起,大学又开始了对道德问题与道德教育问题的重视。首先是一些道德哲学家、神学家、法律教授和社会学家发表文章讨论各种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后来,有关个人生活与专业行为的伦理问题的课程出现在大学与专业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如医学院中设置医学伦理学以讨论堕胎、安乐死、病人医学试验与试管婴儿等问题,在行政管理学院讨论政治界的丑闻及其涉及的道德问题,在商学院讨论商业中的欺诈等问题,在工程学院中讨论工程带来的灾难问题,在新闻学院中讨论新闻中的虚假报道问题,在法学院讨论水门事件等问题;美国律师协会曾要求法学院系的主任们将专业责任心的教育作为律师资格教育的要求之一。在大学与学院中,实践伦理学与道德推理课程已逐渐渗入本科生的课程体系。以美国为例,在70年代后期,全美大学中这类应用伦理学课程已超过1000种。在德国大学的医学院、法学院等专业学院中也普遍设立了各种专业伦理学或应用伦理学课程。从性质上看,这种课程同20世纪初叶前的道德哲学课、哲学研究课的目的与方法是根本不同的。 与此同时,大学还采用或创造了一系列道德与公民教育的措施与活动,如指导学生制订行为规则并公正地执行规则、指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服务)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与创造大学的道德环境及其道德标准与道德气氛等等。这些措施与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但也引起了如伦理相对论与灌输等重要问题;而且,从学生道德发展的角度看,其结果也不十分理想,1986年的美国教育部长贝内特在哈佛大学的演说中甚至说:“在形成学生的道德辨别力的责任方面,我们的大学与学院做得怎么样呢?除了极少数学院——大多数宗教与军事学院外,高等学校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什么作为的”。1989年,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则指出:“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几个目标中,‘培养公民的普通教育’显然是最不成功的目标”。      

五 : 校长教育考察报告

    赴江苏南京、镇江等地教育考察报告
    中原油田绿茶先生
    ~年5月中旬,按照教育中心培训学校的安排,我们油田小学的十几名校长前往江苏南京、镇江、扬州等几个城市,对那里的小学教育进行了一周的考察学习。这次考察,使我们油田的小学校长们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通过参观学习和相互之间的讨论,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把学习的先进理论与油田教育实际相结合,在学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在江苏省教育学院分别聆听了四位专家连续两天的专题讲座。
    5月14日、5月15日连续两天,由四位专家做了四场报告。报告内容分别是:江苏省教科院教育管理研究所所长程振响做了题为《校长的现代化思维方式与学校发展战略管理》的报告、江苏省教育学院副院长周成平教授做了题为《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的报告、江苏省教育学院徐建成教授做了题为《走进新课程》的报告、江苏省教育学院系主任王铁军教授做了题为《教育改革与校本科研》的报告。四位专家分别从不同侧面给我们分析了现代教育的形势以及新形势下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以及教育发展与教师的关系等。特别是程振响所长做的报告对我们的意义重大。
    程所长首先分析了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管理重心从外控走向校本;教育目标从一元走向多元;社会要求从数量走向质量;学校发展从知识应用走向以问题解决为本的学习(管理者是学习者,管理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学校行政从物的管理走向文化管理。又向我们说明了~—~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接着程所长又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报告:(一)现代校长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工作思路,从而决定出路,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传统“机械论”思维方式的基本假设包括三个方面:①认为所有事物可以分解为要素,并且要素可以由其它事物代替。②所有的要素加到一起,便可得到事物的整体。③如果解决了各个要素的问题,就相当于解决了整体的问题。这种思维的本质是机械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支配下进行的学校管理,解决问题一般有以下四个步骤:确认问题;收集、分析数据;确定“毛脖出在哪里;将出了“毛脖的要素替换或除去。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机械、死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不是积极地去参加而是防御的参加。而现代思维是基于东方的整体论和西方的系统论的整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笛卡尔思维“从事物的分析开始”,思维方式是内向的;现代思维“从整体看事物”,思维方式是外向的;现代思维是预防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作为当代校长,必须具有~性、开放性、超前性、综合性的系统思维方式。(二)学校发展的第二曲线理论:“第二曲线”理论是1996年美国扬•莫里森提出的。他认为,第一曲线代表着传统的、现实的发展状态,是指一个组织在熟悉的环境中开展工作所经历的生命周期;第二曲线则代表着组织或个人未来的发展状态,是一个组织面对未来的新技术、新的服务对象、新的市场所进行的一场彻底的、不可逆转的变革并由此而展开的一次全新的组织生命周期。学校发展的第二曲线是在办学成功或陷入困境之后,学校管理者为了寻求新的突破,达到一种新的办学目标而实施的一种面向未来的学校发展战略。学校发展的第二曲线理论实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现第二曲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战略管理的过程,是不断寻求学校发展策略的过程。在学校发展中,校长要不断寻求新的生长点。(三)学校发展的战略管理:所谓学校发展战略管理,就是为谋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对学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由学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管理目标,拟定、优选战略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和控制的动态活动过程。战略管理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的特征。程所长还详细介绍了学校战略管理的运作方式,首先是对学校发展从环境、资源以及环境和资源的平衡及方面进行战略分析,再从中择优选择战略管理方案,最后再积极组织战略实施。在学校发展战略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立足地方实际,凸现发展特色;把握战略重点,突破管理难点;抓住关键点,创造新的生长点。他以世界各国知名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例,说明这些学校和教育机构之所以被认为是世界教育的成功典范,并不因为这些学校各个方面都很好,而是他们在某方面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和成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特色赢得发展和声誉。
    二、参观的四所小学,都独有特色。
    (一)江苏镇江市桃园中心小学的办学特色:江苏省镇江市桃园中心小学82年建校,现有21个教学班,1100多名学生,60多名教职工。一进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绿树鲜花,假山喷泉,对称的教学楼围成了一个紧凑的校园,优美的环境使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心情舒畅。这个学校的一大特色就是“少儿京剧”和“书法”。该校成立了“小小京剧团”,开设了京剧特长训练课,经常参加市级和省级的演出,不止一次得到市委、省委领导的接见,许多小演员都跟大腕明星同台演出过,深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该校也被镇江市确定为“镇江市京剧艺术研究会少儿京剧培训基地”。该校的书法特长也成果斐然,小学生书法作品多次在镇江市、江苏省获奖。有一名学生的书法作品还被江苏省书法协会选中,并作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的珍品,献给北京毛主席纪念堂。
    学校在教师成长的管理上有独特之处——教师成长档案袋就很有特色。
    特色之一——档案袋内容个性化:教师的成长充满独特的个性,桃园小学不要求教师档案袋的内容全面、统一模式化,而是充分体现教师自身特点,发展优势,展示特长。只规定总体的方向和目标,自己命名、设计、收集整理资料。“乘课改东风,上九天揽月”、“倾听花开的声音”、“繁星点点”,一个个独具匠心的名称展示了青年教师们的创新、开拓。某数学老师以“我的长宽高”作为档案袋的名称,分别从掘之以“长”,采之以“宽”,省

之以“高”,构成他的“长方体”素质;体育教师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以游戏为切入点,以“学与玩”作为档案袋的主题,首先自己学习,摘录大量的游戏,其次自己编写室内、室外、棋类、体育谜语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最后整理出学生在游戏中的感悟以及自身的反思改进,使之在课改中找到了一个新颖实际的载体,学生在玩中学、教师本身也在自编、自练、自悟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信息技术课教师把档案袋命名为“鼠标点击出的精彩世界”,特色鲜明,其档案目录更是体现信息化的特征:“资源在线”、“教研e时代”、“课改连接”、“足迹浏览器”记载了他在改革中学习、实践、反思和成果;美术老师以“七彩的阳光,多彩的世界”为名,在档案中收集了自己一系列精美的绘画作品,每一个作品都详细介绍了创作意图。
    特色之二——关注“高原带”(小教高级)教师:针对小学高级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要求他们进一步研究,深入思考形成独特的风格。“耕耘”、“教育教学永远的梦”、“我与课改轻舞飞扬”、“春风化雨,快乐育人”命名的档案袋以及丰富的学习材料,深入的理性思考,丰硕的成果展示,都显示出了小学高级教师身后的积淀和不懈的追求。他们分别记录了自己在课改中成功的经验,以及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情况。
    特色之三——评价的多元化:①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是成长的最佳途径,成长档案袋展示成绩的同时,也记录老师不断回想取得成绩的过程和方法,从理论学习、课堂学习、课题研究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从中找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②学生、家长评价,通过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对本班任课教师从师德、教学方法、教学成绩及方面进行评价,加强双向交流,促使教师提高。③年级组、学科组互评,教师在参观其他教师档案袋的同时,发现别人长处,找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找到与别人的差距,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④学校评价,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学校定期对每位教师客观评价,帮助教师认识自我,找准位置,最优化地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
    (二)江苏省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办学特色:教育学院附小独特之处就是在课改理念指导下,构建了新型作业。他们从98年开始探索,一改以往那种形式单一、内容繁琐枯燥、学生深感头疼的作业模式,而是构建了人文交互性作业评价机制,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形成了“以程序性自主学习为主线、以师生人文信息互动为主体”的作业设计与指导策略。我们参观者打开一本本作业,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他们的作法是:①变单一作业为多元作业,为儿童展示其才华、能力、独特性、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包括“选择性作业”、“设计性作业”、“艺术性作业”、“表演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鼓励学生在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植物叶片等等来表达,极具个性化。如,学习《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春天来了,春风吹皱了河水,吹绿了小树,吹鼓了花苞……”让学生用画画、诗歌、乐曲等形式来表现这一段所描写的景象,学生兴趣高昂,由作业的奴隶变成了主人,作业不再局限于老师让我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我愿做什么怎样做,效果很好。我们在参观的学生作业中,看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②工具作业变成人文作业,写作业也学习做人;从批改走向对话,架起了师生心灵的桥梁,为师生相互交往、彼此了解和情感的沟通提供良好的渠道。一位学生摘抄了一段描写海棠花的美文,全段用优美的语句尽显海棠的亭亭玉立和娇美,段的最后一句:“但这盆花美中不足——没有香味”。老师批改时觉得这句话破坏了整段的情趣,应该删去,可第二天学生就在老师的评语后反驳了:“海棠花不是十全十美的,加上这一句让人更了解它1这是多深刻的师生交流呀!还有的学生在作业中摘抄了几句名人名言,后面紧接着在落款处写上自己任课老师的名字,让老师也写上自己的名言,并且还给老师评价;还有的学生在作业上画上图画,让老师给配上有关诗句,有的学生把班级里发生的事写在留言板栏目里,征求老师意见……这是多么平等的师生关系呀!过去作业是学生完成后交给老师,教师单方面地在上面批上一个“优”或“良”字,现在师生可以同在一本作业上畅谈、交流、谈论事件,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情意融融,似知己朋友,达到了心与心的交融。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实现了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③变任务作业为自选作业,走自主学习之路。过去的作业多位老师课后布置,数量、难度以及完成的时间老师有着决定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附小的老师们给学生很大的自主选择权。例如,象抄写生字词等基础性作业由学生自己定量完成;同类作业实行难度选择制,把较难的问题或者小练笔,改成两三个难易不同但训练类型相似的题目,形成梯级,让学生选择其一,很好地照顾了个别差异;他们还让学生自己添加附加题,并给附加题起一个好听的栏目名称如“名人名句”、“小小评论员”、“一句话新闻”、“好诗大家读”、“班级小故事”、“说给老师的话”等。学生们在作业的设计上都与众不同,独具匠心。作业积极性空前高涨,效果很好。
    (三)南京白云园小学的办学特色:小班化教学是白云园小学的办学特色。这个学校打破了传统的的课堂教学形式,几十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老师没有讲台,就穿插在学生中间上课,采用的是“两自一归纳”教学模式,即:自学、自教、老师归纳。几年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以和谐的进行,校园内的墙壁上、楼梯口等悬挂的都是学生们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学生的个性得以尽情的张扬和发展。
    (四)扬州梅岭小学的办学特色:扬州梅岭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老校,现在的梅岭已经在北京等地创建了自己的分校,打出了梅岭品牌。学校一直把科研当做立校之本,并作为梅岭的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梅岭始终凭借课题研究开展教科研工作,也正是由于一个个扎实的课题研究,才使梅岭永保兴旺发达。自XX年起,美岭小学开始

了“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缜密的科研组织网络、课题研究网络、科研管理网络,规范了教科研工作的运行流程。通过科研带来了师生的很大变化:(一)科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科研唤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权意识;科研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科研赋予了学生宽松愉悦的学习体验;(二)科研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意境:科研升华了教师的教学关注;科研更新了教师的角色定位;科研激活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变教案为学案、作业设计尊重主体需求、变革了评价观念)在这股科研的氛围中,人人都参与,人人都思考,人人都成长,梅岭的教师就是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走在教育的前沿,也带领着他们的学生走进广阔的天空,并获得了非凡的享受。梅岭小学还十分重视数字化教学方式的应用,近年来投资150万元,建成了千兆网络系统,校园网络中心、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创作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图书室、视听阅览室、演播中心等。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实现了网络备课和网上互动教学(教师自行设计、制作师生互动网络交互平台)。这种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同时,学校还引导各班级建起了各自的班级网站,甚至学生个人网站,在班级和个人网站上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和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三、考察后的反思:
    通过几天来的学习和实地考察,总结出江苏几所学校的办学经验如下:
    (一)学校都具有超前的办学理念。无论是聆听几所学校校长的讲话还是深入参观他们学校,都能感觉到他们~远瞩的办学思想。都有“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人本发展理念,有明确的“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办学目标。
    (二)重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几所学校,都一直坚持塑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始终把教师提高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老师培训提高方面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桃园小学的“教师特色档案袋”
    (三)都有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参观每所学校,一走进校园都会被各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所包围:走进桃园小学的荣誉室,就会被小小京剧演员的舞台艺照和玲琅满目的书法绘画作品所感染,使人深感到学校艺术的丰实底蕴;走进白云园小学,教室里三十几个同学围坐在老师周围,会让你深深体会到他们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和谐;在江苏教育学院附小,打开学生的作业本,浏览着学生们一个个独具匠心设计出的作业栏目,欣赏着镌秀的字体,就会让你深深感觉到,在这里学生们已经把作业当成了展示自己才华、与老师相互交流、享受成功喜悦的很好舞台……
    经过认真思考,针对自己的办学情况也找出了不少问题:一是,在学校管理中,虽然也深深地认识到要想办好一所学校,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为基础的道理。平日里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教师提高工作缺乏目的性、系统性,在形式上考虑得多一些,时效性考虑得少一点,教师的培训上也缺少好的方法。今后,要学习借鉴桃园小学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做好教师提高工作。譬如,高级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共同进行教育科研;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自定出出不同的提高目标等。二是,在创办特色上还缺少明确的计划性:我校的写字教学、横笛和口琴教学,是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已经坚持了五年时间,但至今也没有很明显的效果。今后,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长远计划、近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形成自己的学校品牌。
    

本文标题:教育局长视察学校报道-初中校长芜湖之行教育考察报告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941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