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和尚-和尚

发布时间:2017-10-19 所属栏目:老和尚

一 : 和尚

和尚不是出家修行的和尚,而是因为长期吃素,因此上被大家冠以“和尚”的绰号。和尚吃素的原因有二:一是家贫没肉吃,二是和尚还有肝炎。

和尚是泗郎河川道里不多的几个读书人,祖上有些积蓄,后来虽然财产被没收,但那些长跑短褂还是留了下来。因此上,一到逢年过节,会看见和尚穿着唐装或者长袍子出出进进,大家免不了会调侃几句。

“和尚,穿新衣服了!”“和尚的衣服暸得个忒!”

听到夸奖的和尚知道大家的心思,也就嘿嘿一笑。

实际上,秀才出身的和尚务农活的能力要弱的多,因此上老挣不够工分,加上孩子多,日子过的是紧巴巴,最大的可能是做不起新衣服,只好翻箱倒柜,把以前的老古董拿出来穿,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奈之举。可乡里乡亲们谁会体谅和尚的无奈呢?

和尚嗜书如命,所住的窑洞的山墙、窗台上全是书。和尚的老婆嫌颇烦,就时不时的拿和尚的书来点火,只要和尚看见准会拼命。一次把手伸入灶堂里捞书烧成了重伤,和尚老婆一看没办法,此后再没烧过和尚的书。(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和尚熟读三国,可以倒背如流,经常有娃娃们追着和尚讲书,常常耽误了分派的劳动任务,会遭到队长的辱骂,但队长一般不扣他的工分,因为那年头,工分是一家人的活路。

一次天下大雨,雨停后农民们下不了地,在村头上唠家常。大家看见和尚走了过来,就故意逗和尚。

“想当年,曹操38万军马下江南,却让周瑜杀了个人仰马翻。”和尚一听,这还了得,书上明明写着83万人马下江南,就和大家争起来了,但大家异口同声,死死认定就是38万。

和尚一看人多势重,争也争不过,于是就急急跑回家找书。在上炕头时不小心把正在睡觉的月娃子踩了一脚,踩得小孩大哭,老婆生气的说:“你要踩死娃咋的?”

谁知和尚一脸认真地回老婆说:“几十万人马都不见了,还在乎一个娃娃?”翻出《三国演义》扬长而去。

事后老婆和和尚大闹一场,和尚尽信书的轶事传遍乡里。

和尚死于1980年夏天,死因是肝癌,因为天热草草下葬。和尚死后,乡亲们依旧用他的一些逸闻趣事怀念和尚。

(2013年1月14日新疆哈密)

二 : 和尚

和尚者,秃头也。秃头者,净首也。净首者,途不顺也。世间人云:“和尚洗头用飘柔,飘柔飘柔没有愁。”此则解,无发亦无愁。汴梁,旧朝都,名曰东京。城内一寺,唤作相国寺,传始为信陵君古宅,沧海桑田后成今之大业。

一日,余甚低迷,残喘寺内,求问佛祖解脱之法,不想释迦小儿正与南海大士纵论六界因果,且眉飞色舞,言语间暧昧流连。

佛祖曰:“南海多水,卿何以渡之。”

大士答:“弟子请三千菩提叶,世人一人一叶一饮之,便可渡之。”

佛祖曰:“南海甚远,卿何以居之。”

大士答:“弟子习得坐莲之法,我佛莫再问。”大士显羞。(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佛祖大喜,喜则泣曰:世人论我真善美,却不知释迦摩尼寓为——誓假墨尼。”

末,佛祖曰:“Iloveyou。”大士答曰:“metoo。”

余乃自知之人,见此状,悻悻而去。辗转至达摩殿,跪于达摩前,不言不语。少倾,方丈翩然来,揽袖携我走,于一隐僻处,余与之促膝。

问方丈:“和尚爽否?”

方丈欣然,答曰:“一夜一张席,一席一菩提。青灯伴木鱼,爽得真稀奇。”

问方丈:“和尚乐否?”

方丈潸然,答曰:“君不来敝刹,我为谁煮茶?君不爱三宝,谁为君菊爆?”

问方丈:“和尚念否?”

方丈溃然,答曰:“不诉思君苦,怕君为我哭。不言盼君切,怕君生枝节。不求君常来,只愿君真爱。”

、、、、、、

余甚悲,不知怎思量,前日与君两茫茫,太浪荡。一心只为读书忙,只落得、天涯相隔,红娘转世成和尚。大势已去徒凄凉,荒唐。

良久,余归去,回首望,相国禅院里方丈泪眼凝噎,自叹曰:“谁论无发亦无愁,原是世人遮自丑。”

三 : 烧和尚

“烧和尚”

王泽亮

童年的时光留给我的不仅仅是无忧无虑的快乐,还有那些铭刻在心里无法抹去的人和事。曾经不经事的我总是为自己生在农村而自哀自怜,在城里上学时,又因为自己是农村孩子而不愿意抬头挺胸,为别人一句瞧不起的话语而心中愤愤不平半天。现在想来,不禁羞愧万分。看着镜子中日渐沧桑的容颜,很多往事涌上心头,感慨颇多。其实,人就是这样,总在不经意间长大,又总在不经意间忽略掉很多原本重要的的东西。恰恰是农村生活给了我这辈子受用不尽的财富。

回忆童年的生活,儿时的种种历历在目,仿佛如昨。

今天,我只说其中的一幕——“烧和尚”。这“烧和尚”绝对不是一种刑罚,它和田里的大豆有关。

农村孩子的童年单调而特殊。农历八月,桂花飘香的时节,夏粮收割已接近尾声,这时,颗粒饱满的大豆也要成熟了。看着田里沉甸甸的果实,农人的脸上总会荡漾起美美的笑容。每到周末,帮大人干完活,我们会选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或者傍晚,约上伙伴们在田野里去玩“烧和尚”。说起这“烧和尚”,还是爷爷教我的,那次只有我和爷爷两个人,可平时我一般都是和伙伴们一起去。(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烧和尚”首先要找一块陡一点的坡地,没有的话,就用铲子铲出一小块坡地来,把地里快要成熟的大豆捆上一小捆(直径大约一尺),放在坡地上。在坡地的下方,把找来的枯树枝等点燃了烧,烧熟了的豆子会自动从坡地上滚到我们的面前。每到这时,我们总会映着红红的火光,忘记了红红的太阳,睁大着眼睛,注视着豆子,盼望豆子早一点滚下来。拿到手里面的豆子也不去计较干净不干净,剥了皮赶紧送到嘴里,那种香酥的豆香现在想来依然很过瘾,这也许就是儿时的味道吧。往往一次“烧和尚”做完,我们的衣服会被溅出来的火星烧出一个又一个小洞,心里忐忑着会不会挨妈妈的骂,脸上流的汗渍和草木灰混到一起,被小手一抹,本来干干净净的脸就变成了花张飞。记得有个小伙伴,他的爷爷会唱戏,他索性把自己的脸抹黑,反穿了衣服,站在坡地上面唱了起来,什么“呼喊一声绑帐外”,还是“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他都能够唱的绘声绘色。那时我们都是观众,对他真是羡慕不已!

我们烧的要是自家的豆子是不用躲开大人的,但要是别人家的豆子,看到有大人来,我们撒腿就跑。其实,大人们也不说什么,只是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他们顶多说句“这帮娃娃,真会糟蹋粮食,小心六零年饿着你们”,那时,我们最怕的就是六零年的到来。

爷爷告诉我,他小时候每当到了豆子成熟的时节,常和他的伙伴们玩这种游戏,不是因为觉得好玩,而是因为那时常饿肚子,有一次因为吃的太多而撑着了,还几天没有吃饭。他们那时没有我们这么幸运,如果被大人发现,轻则遭谩骂或受一点皮肉之苦,重则会连累到家人,家人除了赔情道歉之外还要赔偿损失。和爷爷这辈人相比,儿时的我并不饿肚子,可我们也玩这种游戏。也许是那时我们可玩的东西太少,也许是孩子们的天性使然吧!

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长大看到我记录的这些文字,我不知道他会怎样想。他的童年里没有我的这些烟熏火燎,也不会向爷爷一样为了填饱肚子而做“烧和尚”,他的伙伴们也不会把脸用草木灰涂黑了喊秦腔。今天,当我以一个大人的视角去审视我和爷爷的童年时,蓦然发现:一样的纯真的童年时光,一成没变的游戏方式,在不同的年代里,我们追逐着各自不同的欢乐!

本文标题:和尚-和尚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830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