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家乡的山
家乡的山虽然没有黄山巍峨,没有峨眉山有名,但家乡的山,在我心中是最美丽的山,最富饶的山。
家乡的山,一年四季她就像爱美的姑娘不停的变换着自己漂亮的衣服,或绿色、或彩色,或金色、或白色、春天满山遍野的麦苗,和各种新生的农作物正郁郁葱葱一眼望去春天的山翠绿翠绿、夏天山上开满了格式各样的花,有红色、黄色、还有小麦成熟的颜色。秋天山里的羊肥牛壮,很多农作物也都成熟了,乡亲们为丰收快乐的忙碌起来,山里充满了的欢声笑语,冬天仿佛让山进入了梦乡,一切都那么沉静,谁也不愿意去吵醒她,只有白雪姑娘在寒冷的冬夜悄悄为她盖上雪白的被子。
家乡的山没虽然没有响亮的名字,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啊!我爱家乡的山!
成都双庆小学北校区四年级一班二年级:肖荣
来源地址:
二 : 家乡的小山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小山,因为它一年四季都很美丽。
春天,调皮的小草放开土壤妈妈的怀抱,探出头来,欣赏着这美丽的世界;柳叶从柳枝中冒出来,仰望着属于它的天地;鲜花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比起美来了。远远望去,小山上的一切都具有很强的魅力,都显得生机勃勃,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瞧,这一切是多么具有春的活力啊!
夏天,小山成为野生动物和小孩的乐园。快听,松鼠在树上顽皮;小鸟在枝头唱歌;黄莺在树上弹琴 。瞧,他们多快乐啊!就连那不起眼的蝉也过来凑热闹了,它不断地鸣叫着为正在赛跑的乌龟和兔子加油。山羊公公挥着大旗,拿着口哨,正给他们当裁判呢!山上的池塘边,孩子们正在尽情地玩耍,有几个孩子看着清澈见底的泉水,就(www.61k.com]索性跳到里面游泳了。尽管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但上山的一切事物,都打起了精神,各显其魅力,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瞧,这一切是多么有趣啊!
常言道,“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站在小山上看田野,能看见农民伯伯正在忙着收割金黄的稻穗,脸上布满了丰收的喜悦。然而,小草也赶着跟稻穗比美,换上了一身黄装,显得庄严、威武,像一个个穿着铠甲的铁骑将军。调皮的松鼠们,正急着收集过冬的食物。一群大雁飞到小山的上空,给山上的每一位主人告别。因为他们要飞到南方过冬了,希来年再见,并相互祝福着“平平安安”。瞧,它们是多么的和谐,真让人羡慕不已。
冬天,上坡上换上了一身银白色的服装。勤劳的松鼠还在扒开雪,寻找着果实。天尽管那么冷,但还能看见孩子们在树林里穿梭的身影,能听到他们阵阵的欢笑声。不过,这个时候的动物家族又是那么的安静,因为中的大多数都在冬眠。远望小山,银装素裹,成为一幅幅美丽多姿的立体图案。瞧,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小山。它虽然没有黄山那样雄壮,没有庐山那样险峻,没有松山那么悠久,但我仍然喜欢它。我爱你,家乡的小山!
作者:黄金叶(五年级)
指导老师:杨小刚
三 : 铁架山---家乡的英烈山
铁架山,解放后曾经命名为“英烈峰”。位于鞍山东山风景区最东端,海拔297米,在微波站山东侧,并与之相连接。因山顶立有测量定位水平基点(测绘基准点)的铁架,因此得名。
当年人民解放军以惨烈的牺牲攻占了铁架山,迎来了解放鞍山的胜利。这是解放鞍山最残酷的战斗。
1948年2月11日,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亦称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12师36团,在解放辽阳以后,奉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的命令,参加围剿歼灭鞍山外围国民党军队进而解放鞍山的战斗。在团长江海、政治委员潘德表的带领下,疾奔鞍山。部队先在东郊判甲炉住下休整,后于2月13日到达铁架山下东北的中心堡村,准备进行攻取铁架山的战斗。
此时正值寒冬,驻守铁架山的是国民党52军25师的1个加强营,全部美式装备,借助悬崖峭壁,修筑了坚固的战壕、掩体工事。并居高临下地利用贮水池储存的水,沿着岩石从上向下浇水冻成冰溜,阻挡解放军的进攻。
铁架山北的炮台山上的碉堡
这是一座瞭望碉堡
碉堡有四个瞭望孔
易守难攻阻止我军进攻的屏障
可以想象战斗的惨烈
铁架山东侧半山腰的1个储水池和指挥所遗址
似乎是1个很深的通气孔
敌敌军的阵地
水泥大石垒成的前沿阵地
敌军暗哨、阻击点
敌军前沿阻击阵地
36团指战员于2月15日晚进入阵地,次日(16日)凌晨开始向铁架山进攻。团政委潘德表率领第一梯队6连猛打猛冲,前仆后继,决不后退。由于敌军防守严密,加之地形有利,我军伤亡惨重。36团以能打恶仗著名。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紧紧跟上来,绝不卧倒等待。东坡南坡的冰溜子严重地阻挡了前进的道路。干部战士勇敢顽强,不怕牺牲,在潘政委的带领下,一直向山顶猛冲,终于占领了铁架山主峰。2月17日早晨,36团团长江海、政委潘德表带领干部们在铁架山主峰南侧的1个阵地上观察地形,研究追击方案和路线。突遭西北山崖下100米远的敌阵地一股残敌的机枪扫射。潘德表让其他干部及警卫人员撤退,以缩小目标,自己却跳下战壕,端起一挺机枪向敌人阵地扫射,一连打完了250多发子弹,眼看敌人的阵地没有动静了,他才放下机枪后撤。不成想敌人的机枪很快又响了起来,一颗子弹从潘德表的后背右侧穿过左前胸(心脏),鲜血顿时流了出来。倒在团长江海的怀里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行了,快组织战斗吧......。”指战员们愤怒万分,他们高喊着为潘政委报仇的口号,很快干净、彻底地消灭了残敌,将红旗插上了铁架山顶。
铁架山东坡半山腰的阵地工事
东坡阵地掩体
山顶掩体
60多年后仍然坚固的[www.61k.com]工事
敌指挥所掩体工事
敌指挥所掩体工事
掩体中枪弹的历史遗迹
敌天然指挥所
掩体中枪弹的历史遗迹
享受胜利后的幸福
铁架山主峰东北60米处的敌指挥所地堡遗址
敌指挥所地堡遗址
指挥所地堡有六个这样的通风孔
敌地堡通风孔
铁架山战斗,36团除政委潘德表牺牲外,共伤亡1000多人(牺牲800多人)。后任解放军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上将,时任36团2营5连副指导员,战斗中腿部受重伤。据中心堡村的老人们讲,战斗打完后,国民党兵的尸体在山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无人理睬,后来都被野狗和狼连骨头吃掉了。解放军战士的尸体都用老乡家的大柜子装好运走。后来大柜子不够用了,只好把冻僵的尸体横五个竖五个抬到大车上。一车差不多装20具遗体。烈士的遗体有一部分(包括政委潘德表)拉到本溪连山关烈士陵园安葬。战后,36团在鞍山北的灵山大乐屯召开“追悼复仇大会”,悼念潘德表和在铁架山战斗中英勇牺牲的8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潘德表牺牲时年仅29岁。他于1938年从广州到延安参加革命,先在陕北公学学习,后参加新四军,身经百战。打败日本鬼子后,又来到东北建立根据地,与国民党匪军决战,不幸壮烈牺牲,他是我军鞍山战役牺牲的军阶最高的指挥员。
铁架山西北100米半山腰敌人修筑的战壕
敌人修筑的战壕遗址
水泥和大石混合砌筑的战壕
这里曾经是敌人的天然屏障
这里曾经是敌人的阻击阵地
炮台山的敌人阻击阵地
敌人阻击阵地
一位参加铁架山战斗的解放军后代介绍说,他爸爸17岁时参加铁架山战斗。生前每年清明节都带领儿孙到铁架山祭奠死去的战友,给他们带些酒、烟和水果;给死去的战友磕三个头;告诫子孙不能忘了那些牺牲的人们。老人去世后,儿子遵照老人的嘱托,把骨灰全都撒在了铁架山上,老人要永远和那些死去的战友们在一起......。
人民解放军像威武不屈的铁架,撑起了一座新鞍山。又在鞍山人民的心里雕塑了一座非人工的英雄纪念碑!
铁架山,英雄的山!
四 : 我的家乡黑龙江
在中国领土的最东边最北边,有一支展翅翱翔的天鹅,那儿以油油的黑土和血度哈尔滨著称于世,那就是我的家乡黑龙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一条长长的江流横穿这片土地,那就是养育了千万龙江儿女的母亲河松花江。如果你面朝松花江,你就会被这条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河流所震撼。江水一浪接着一浪,不断撞击着岸边的岩石,江面不时地泛起一层层绚丽多彩的波浪,像一条长长的五色彩带,一直往前延伸。 青山,绿水,蓝天,黑土陶冶着每一位龙江后代,无论你身在何处,总带有家乡的味道。是香甜的龙江水得气息,是新鲜的泥土的气息,大概也是那热情大方的好客习气吧!一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唱出了家乡大地的富饶美丽。我爱我的家乡黑龙江,不仅因为我生在那里。我爱那宽广秀美的大川山河;我爱那热情纯朴的民风习俗;我爱那激情豪迈的热血男儿;我更爱那火辣辣的龙江姑娘。家乡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就是心灵深处的一方净土,家乡更是受伤心灵的一剂良药。任你历经万险,事业沉浮;任你孤独寂寞,两手空空;任你大福大贵,一贫如洗,家乡都会敞开怀抱毫无芥蒂的接纳你,拥抱你,净化你烦躁的心灵,抚平你满心的创痕。五 : 家乡的山
听说过泰山的雄伟,看过华山的险峻。生在湘中,最忘不了的却是家乡的山。
家乡多山,可都是些小山。因为山小,自然不可能有大气的名字,所以随随便便拿些动物或植物来命名。燕形山,远远望去,真的像一只振翅欲飞的燕子,最传神的还是它的头,微微扬起,似乎在呼唤前方的小燕子。老牛山,不是形状像牛——传说有一头老牛耕了一辈子地,最后累死在田里,主人不忍吃肉,把它埋在此山,后来人们就把此山称作老牛山。狗头山,其头像狗,却连着一个威猛的身躯,很容易使人想起那句“画虎不成,反类其犬”的成语。黄土山,当然是因山上的黄土得名。竹子山,山上并不都是竹子,也有杉树、杂木,梅、菊这些和竹子有“亲戚关系”的自然也会在山上“安家落户”。还有些山,干脆就拿村民的姓氏来做山的名字。比如,周公山、毛家老山、李家岭、赵家峰……等等,不一而足。如果站在高处看这些山,有一个很不错的比喻——就像大海里的波浪,望不到尽头。只是这些“波浪”是静止的,颜色也不单一。山与山之间是水田,常见乡民耕种,时闻稻麦飘香。一条条小溪环绕在山脚,溪水清澈,鱼虾成群;溪上有小桥,桥头绿柳成荫。山脚下,是农舍、楼房,这些房屋依着山,像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孩子。
从小就喜欢家乡的山,不是因为它低矮、奇特的外表,而是它“丰富的内涵”。
山上有树,大部分是松树,也有杂树,最多的却是灌木和杂草。灌木杂草丛中,有时会冒出一棵不知名的果树,上面挂满红红的果子,像正月十五的灯笼。山上也有花,有叫得出名字的,有叫不出名字的;有黄色的,有紫色的,有红色的。这些花赶趟儿似的,一批接着一批,这批谢了那批又红,一年四季山花烂漫。树林里有蘑菇,像一把把小伞,煞是可爱。野蘑菇味道鲜美,人人爱吃,如果晒干收藏,等几个月拿出来,又是一道美味。竹笋则分春笋和冬笋,不管是哪种笋,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菜。竹笋也像野蘑菇一样,可以制成干笋。掏鸟窝,对于我们这些调皮鬼来说,比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容易得多。家乡的山中,不要爬树,在杂草丛中就能掏鸟窝。如果运气好,还能看到羽毛艳丽的野鸡,白色或灰色的野兔。野鸡很笨,伏在草丛里,一动不动,还以为人没有发现它。等到人渐渐靠近,它才惊慌地跃起,但为时已晚。兔子非常胆小,一见人,就拼命跑。有些聪明的,往坡上跑,眨眼功夫,就消失在草丛里;也有笨的,一个劲往坡下跑,没跑多远,一路筋斗往下翻,自然就成了人们手里的猎物。山上最多的是小鸟,黄色的、白色的、黑色的、带花纹的,什么颜色的鸟都有。这些鸟警惕性很高,只在树上飞来跃去,偶然飞到草丛中寻虫子,稍有风吹草动,就箭一般地飞向树梢。斑鸠个头大,胆子也大,常常“拖儿带女”在地上寻食,像闲庭漫步。所以斑鸠往往成为村民饭桌上的山珍。马蜂窝却是最不想碰到的。这山里的马蜂也随意惯了,不只在树上筑巢,有些也在草丛里安窝,一不小心碰着了,头上往往会被蛰几个包,痛得哭爹喊娘。
这些只是山的一半“风景”,山的另一半“风景”又有不同。
如果说,山的一半“风景”是大自然赠予,那么山的另一半“风景”则是人创造的。(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我们这里人多地少,家乡的这些山,就成了我们主要的生活来源。山上,几乎毫不例外都是野生植物和农作物并存。一层层梯田,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腰。梯田里种水稻,也种小麦,有时,还能看到雪白的棉花。在我的记忆中,梯田里的水稻总是稀稀拉拉,有村民戏说:收的稻谷要比种子多一半。小麦长势倒是不错,只是产量也不理想,收割后,大部分送到了粮站,小部分磨成了面粉。棉花则可算稀罕之物,因为家乡少粮,地里种棉花需要下很大的决心。我曾经读过一篇叫《江南雪》的散文,作者把棉花和雪联系到了一起,后来又把棉花、雪扯到了家乡和摘棉花的奶奶身上,没想到作者笔下的棉花那么美,蕴含了那么深的感情。可我家乡梯田里这些棉花,却简单得多,常常变成我们脚上的鞋子,或身上的棉衣。犁园、桔园、茶园、桃园,散布在不同的山坡。春夏桃李争艳,秋季金桔飘香。桃园、梨园、桔园,是我们这些孩子的最爱,瞅空溜进园里偷几个水果,那也不算大事,被守园人抓住了,最多在家里吃一顿“笋子炒肉”。茶园一般是不进去玩的,没有好吃的果子,谁能有兴趣?就算追蝴蝶,还担心踩着菜花蛇。有一次,一个小伙伴在茶园里追蝴蝶,结果踩到了一条菜花蛇,吓得摔到在地,碰掉了一颗门牙。
除了那些园和梯田,山上和山脚大部分是村民的自留地。
自留地里以种蔬菜为主。辣椒、茄子、豆角、南瓜、萝卜、白菜……这些蔬菜应有尽有。村里人一年四季吃着蔬菜,吃不完还能制成干菜、腌菜。虽然蔬菜比不上大鱼大肉,但能填饱肚子,延续生命,让我们身上长肉,脑子里长智慧。小时候,母亲总是把蔬菜做成不同的口味。比如茄子,她有时煎,有时炒,有时还做成茄子泥。同一种蔬菜,做出不同的口味,虽然油少了一点,却也能让我们胃口大开,吃得津津有味。
自留地里也种一些杂粮,比如红薯、高粱、大豆。红薯,有段时期是乡下的主粮。那时父母嘴里常常挂着一句话:红薯半年粮。这话一点也不假,小时候,我们几乎就是吃着红薯长大的。说实话,红薯、高粱饼吃多了,实在不好吃,可父母总是板着脸逼我们吃。看着父母每天起早摸黑在自留地里劳作,累得皮包骨头。我总是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辛辛苦苦种这些并不好吃的东西呢?
其实我不知的还有很多。我曾天真地问一位爷爷辈的长者:“山上这些地是怎么来的?这些地有什么用?”那长辈说:“这些地有什么用?你这是忘本!这些地是怎么来的?你以为这些地是天上掉下来的?告诉你,这些地有些是祖上留下来的,大部分是村里人用锄头一锄一锄挖出来的。那些年,粮食少,又有自然灾害,经常闹饥荒,饿死了不少人。为了吃饱肚子,为了活命,只有向山讨吃,所以,村里人就在山上开荒。为了这些山坡地,村里人的手、脚、和肩膀都磨掉了几层皮。有人在开荒时累病了,有人在开荒时摔断了手脚,还有人死在了开荒中。有个叫太安的,按辈份,你应该叫他爷爷,他生了六个子女,上面还有老娘,为了养活一家人,他是想尽了办法。后来,他领着大伙开荒,可开荒的活儿刚干了一半,他就累死了。我们这里自从有了这些山坡地,村里就很少饿死人。唉,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你们不知道这些山的好啊!我听我父亲说,以前碰到灾年荒月,这些山上的树皮和野草帮着渡过了难关;还有,你去想想,如果没有这些山,没有这些山坡地,有多少人会被饿死?你们会顺利地长大?说起来,这些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
长辈的话如醍醐灌顶,这些简单的事实和道理不是我不知,是我的眼里只有高山,只有远方,我的心灵从来没有触及家乡这些毫不起眼的小山。
是的,家乡的这些小山,给过我们快乐,给过我们四时鲜果,给过我们粮食,给过我们衣服和鞋帽,陪伴我们长大;家乡的这些小山,使不少人在饥荒的年代保住了性命,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下人;家乡的这些小山,山上的园、梯田、自留地,后来被承包,改种,又使不少人走上了富裕之路。
默默无闻,倾其所有,毫无所求。这就是家乡的山!
如今,人们衣食无忧,山已经被人遗忘。家乡的山也变了模样,山坡上的园、梯田、自留地早已荒芜,杂草丛生。有的山被撕裂,有的山被截断,有的山被推倒。山脚下的房屋,瓦楞间长了杂草,墙上爬满了青苔,房子的主人像那些翅膀硬了的燕子,或飞向了远方,或随着季节的变换南来北往。
可家乡的山依然守着岁月,守着风雨,绿成一道绚丽的风景。
每当看到家乡的这些山,我就会想起那个为了后代能吃饱累死了的太安、那些朴实的村民、还有生我养我的父母。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青山,是不会老的!
本文标题:我的家乡大黑山-家乡的山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