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2017年春节作文:春节风俗
早上起床后,我匆匆的吃完早饭,就和妈妈干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帖对联。家中有两副对联,一副贴屋门上,则另一幅帖街门上。
我们说干就干,我和妈妈拿着椅子和胶带,放好位置用胶带固定好对联,将对联贴好以后。我们就要打扫屋子了。妈妈负责屋顶和墙壁的干净,而我负责擦桌和扫地。为什么没有爸爸呢?因为爸爸在忙着挂灯笼。我认真的把桌擦得干干净净,妈妈更是夸张,她把我们的家打扫的一尘不染。我把抹布弄得张兮兮的,就跑去水管洗。水管里的水可真凉呀,把我的手冻的直发抖,可是我并没有退缩,继续着我的工作。直到中午十一点左右,我们才把家里收拾完。
到了晚上,我们都会熬夜,一晚上都不睡觉。直到过新年的早上,噼里啪啦的炮声响了起来,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的节日之中。我出门一看,真是满是“红花”红满地呀。也让我想起了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光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年级:韩梦颖
如果你问我最讨厌什么,我会不假思索的告诉你逛超市。我的原则是:要买东西,火速奔赴超市,买完立即回朝。也许你会不解,不急,等我讲一个故事你就了解了。话说在某年的寒假,我去外婆家,半路路过舅妈家,就在舅妈家先住下了。...
过年作文1000字(1)驾祥云门接福;蛇吐瑞气户迎春。告别了猴年,我们又迎来了猴年。时间飞逝之快,今年的春节已经到来。在过年的这几天里,我都是开心快乐的度过,因为春节毕竟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
家乡的春节作文700字(1) 按照我们老家过年的习俗,除夕前一天就开始了过年。这一天,家乡的每一家每一户都在预备除夕和春节的菜肴,忙得热火朝天,烧的菜,炖的菜,煮的菜,炸的菜厨房里烟雾缭绕,热闹非凡!杀猪、杀鸡、杀鸭、杀羊等等...
马上就要放寒假了,我盼望着寒假早点到来。因为在寒假期间,有一个非常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给我带来无限的快乐。说起这,不由地让我想起去年春节期间发生的一件趣事那是大年初一的晚上,我和妈妈、表姐、婶婶一起去兴庆公园看焰火,公园...
xx中考英语作文范文:春节春节习俗与计划,如何过xx年的春节,假如你是lingling给外国朋友jhon发一份电子邮件。the spring festivaldear jhon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概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家里就开始掸尘,准备过年,这段时间可把家里人累得够呛,又是打扫卫生,又是杀鸡杀鸭,请猪头,用来祭神灵。小孩子最清闲了,什么事也不用做,只要到外面去,尽情地玩就行了。
大年初一随着凌晨的钟声以及花炮声,我知道新的一年和新的一天开始到来了。日历上我们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时钟奏出动听的音乐,太阳敞开宽阔的胸怀,迎来xx年明媚的阳光。
今天,我跟着爸爸和妈妈,来到奶奶家吃年夜饭。我们到时,里面已经有很多人了,有:大姐姐(注明:不是我亲姐姐)、二姨婆、二姨公、三姨婆马上要吃年夜饭了,我心里有点儿紧张,心里想:会不会出什么意外?算了,别想了,应该不会有什么...
二 : 猴年春节作文1000字:过年风俗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xx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在民间,一直都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演变
起源: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最后用一个中国传统来结束我的征文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贴窗花,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三 : 春节的风俗作文
春节风俗作文(一)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www.61k.com”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春节风俗作文(二)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 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
送灶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节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因此这一天道教徒特别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年糕
在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又称黏糕)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春节必备佳品。这种用糯米制成、带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义。
送礼
送礼是向亲戚朋友表示敬意与爱意的表现,根据华人尊老敬贤的传统,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这种互赠礼物的习俗,正是华人“礼尚往来”的处事态度。
团年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迎春
根据华人的计时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点钟开始,因此传统的迎春时间多在晚上11时正。不过,在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迎春。
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拜年
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送柑是中国南方人的过年习俗,由于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运。而华人有“好事成双”的观念,因此当人们提着一袋袋柑向亲友拜年时,袋里装着的柑不是两粒就是四粒。
为了对长辈表示尊敬,送柑须用双手奉上。按照习俗,当客人告别时,主人也得以柑回礼,以示互祝好运。
红包(压岁钱)
除了送柑,派“红包”也是华人新年的另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
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
元宵这一天,佛教徒与道教徒一般上是到庙里许愿。元宵是月圆之夜,使人联想到爱情,这个节日对恋爱中的情侣特具意义。
元宵也称为“灯节”,中国古代自唐代以来就有观花灯的习俗,新加坡人可在这一天举办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猜“灯谜”也是古代“元宵”节活动之一,谜语有猜字、短句、历史人物等等,种类繁多,包罗万象。这种古老的游戏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华文的理解能力,应加以提倡和推广。
春节风俗作文(二)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原文地址.html
春节风俗作文(一)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春节风俗作文(二)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 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
送灶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节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因此这一天道教徒特别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年糕
在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又称黏糕)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春节必备佳品。这种用糯米制成、带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义。
送礼
送礼是向亲戚朋友表示敬意与爱意的表现,根据华人尊老敬贤的传统,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这种互赠礼物的习俗,正是华人“礼尚往来”的处事态度。
团年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迎春
根据华人的计时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点钟开始,因此传统的迎春时间多在晚上11时正。不过,在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迎春。
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拜年
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送柑是中国南方人的过年习俗,由于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运。而华人有“好事成双”的观念,因此当人们提着一袋袋柑向亲友拜年时,袋里装着的柑不是两粒就是四粒。
为了对长辈表示尊敬,送柑须用双手奉上。按照习俗,当客人告别时,主人也得以柑回礼,以示互祝好运。
红包(压岁钱)
除了送柑,派“红包”也是华人新年的另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
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
元宵这一天,佛教徒与道教徒一般上是到庙里许愿。元宵是月圆之夜,使人联想到爱情,这个节日对恋爱中的情侣特具意义。
元宵也称为“灯节”,中国古代自唐代以来就有观花灯的习俗,新加坡人可在这一天举办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猜“灯谜”也是古代“元宵”节活动之一,谜语有猜字、短句、历史人物等等,种类繁多,包罗万象。这种古老的游戏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华文的理解能力,应加以提倡和推广。
春节风俗作文(二)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风俗作文(一)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风俗作文(二)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春节风俗作文(三)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 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
送灶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节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因此这一天道教徒特别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年糕
在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又称黏糕)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春节必备佳品。这种用糯米制成、带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义。
送礼
送礼是向亲戚朋友表示敬意与爱意的表现,根据华人尊老敬贤的传统,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这种互赠礼物的习俗,正是华人“礼尚往来”的处事态度。
团年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迎春
根据华人的计时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点钟开始,因此传统的迎春时间多在晚上11时正。不过,在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迎春。
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拜年
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送柑是中国南方人的过年习俗,由于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运。而华人有“好事成双”的观念,因此当人们提着一袋袋柑向亲友拜年时,袋里装着的柑不是两粒就是四粒。
为了对长辈表示尊敬,送柑须用双手奉上。按照习俗,当客人告别时,主人也得以柑回礼,以示互祝好运。
红包(压岁钱)
除了送柑,派“红包”也是华人新年的另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
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
元宵这一天,佛教徒与道教徒一般上是到庙里许愿。元宵是月圆之夜,使人联想到爱情,这个节日对恋爱中的情侣特具意义。
元宵也称为“灯节”,中国古代自唐代以来就有观花灯的习俗,新加坡人可在这一天举办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猜“灯谜”也是古代“元宵”节活动之一,谜语有猜字、短句、历史人物等等,种类繁多,包罗万象。这种古老的游戏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华文的理解能力,应加以提倡和推广。
*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
* 春节习俗的作文
* 春节的习俗作文
春节的风俗作文(一)
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习俗,不同人过不同节、做不同的事。那么广州过春节的习俗,当然就和其它地方的不一样了。
在过年的前几天,“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年前,在广州市各地经常都会有花市。花市里有各种各样的花、年桔,有过年吃的食品,还有风车和各型各色的小饰品。大人们去买花,小孩呢,当然就是去凑热闹了。三三两两结伴在一起,到处溜达,到处玩耍。饿了就买吃的,渴了就买喝的,看见心爱的东西,买下来就是了,真够爽的。
过年,可有一大堆事情要做。人们忙着去买这买那,吃的、穿的、用的……过年,当然就少不了贴春联、贴“福”字。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到了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年饭。这顿晚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肉类、菜类、豆类、海鲜食品……满满一桌都是无比丰盛的菜肴,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在“无鸡不成宴”的广州,一大早市场就挤满了人,鸡档的老板忙得不亦乐乎。晚饭后,大家一起坐在沙发上看春晚,进行新年倒计时。
过年了,人人都换上了新衣,相约出去玩耍、聚餐。最开心的肯定是小孩子了。每逢见着大人,甜甜地叫一句:“恭喜发财。”下一句“红包拿来”估计不用说你就已经拿到它了。
快乐的日字总是过得那么快,一眨眼就到了元宵节。元宵节的到来,就意味着春节快要过完了,大家又必须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学生上学、大人上班……所以对于元宵节,我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可以吃上美味的汤圆;恨是因为过完元宵就得上学了。
春节的风俗作文(二)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的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吗?
春节的风俗作文(三)
春节即将来临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过春节。因为大家可以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走亲访友……
记得去年春节快来临时,我在家里学写对联,我站在一旁看大人们写对联,只见他们手拿一支毛笔,在墨水里蘸了蘸,然后就在红纸上写了几个大字。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那一副对联写得非常工整,我见了就对伯父说:“能教我写对联吗?”我清楚地记得伯父问:“你会用毛笔吗?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对联吗?”我摇了摇头说:“不会。”于是他又说:“你今年又长大了一岁,居然连毛笔都还不会使用,趁着这个机会,我就教你几招吧。”听了伯父的话,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伯父告诉我,写字时身子要坐直,不要趴在桌子上。然后又详细地告诉我应该怎样使用毛笔。听了伯父的一番话,我终于学会了使用毛笔的一些最为基本的方法。接着伯父又让我写了几个字给他看看。我写了五个字:“我最爱中国”。写得歪歪扭扭,大概是刚使用毛笔吧!伯父见了笑了笑:“字倒是写得不错,就是笔画不直。”
于是伯父又教导我:“写每个字时并不是要用同样的力量,在写每个字时,用的力量要有轻重变化,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更有变化,看起来也更美观。伯父说完还示范地写了几个字让我模仿。看着伯父写的字,就是挺舒服。我照着伯父的样子试着写了几个字,还真有进步,比刚才写的看上去要好多了,我开心极了。
伯父还告诉我,写字要经常训练,多去模仿名贴。写得多了,字就越写越好看。在这个春节,我初步学了点写毛笔字的技巧,真是比得了压岁钱还更高兴,还更实惠。
*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
* 春节民俗作文
* 春节风俗作文
风俗春节作文
风俗春节作文(一)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的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吗?
风俗春节作文(二)
每次听到电视上的儿歌声: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买烧酒„„每次听到这首儿歌:我就兴奋不已,盼望着新年快快来到。
大年初一的前一天叫大年三十,也叫除夕,家家户户吃团圆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鱼,而且鱼不能吃完,它代表着“年年有余”。餐桌上有糖、有花生,枣也是必不可少,它代表着“春来早”。当然,餐桌上还有柿饼子,它代表着“万事如意”,家里还必须有杏仁,它代表着“幸福美满”,另外团圆饭桌上还有一种豆类食品,没想到吧,它就是豆腐,它表示着“有福气”。下一位就是我们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年糕,不只山西有吃年糕的习俗,中国人都有吃年糕的习俗,它代表着“年年高”。
大年三十晚上我们还要包饺子,晚上十二点吃,它代表着一年和新的一年的交差点,也叫“交子”。包饺子的时候,得少包几个辣椒的、糖块的、硬币的,看谁吃见辣椒,表示他这一年过得红红火火;如果有人吃到糖块,表示他今年过得甜甜蜜蜜;要是谁吃到硬币的,表示财源滚滚。不只这些,山西的农村总会在除夕的晚上十二点点旺火,窗檐上贴吊钱,门前挂灯笼等各种各样的习俗。
风俗春节作文(三)
去年,除夕的前一天,我家就热闹起来了。我们全家一起装饰屋子,在客厅里,我挂了一个红艳艳的小灯笼,爸爸又在别的屋子里挂了些五光十色的小彩灯,一闪一闪,一亮一亮,有的是小>礼物形的,有的是花骨朵形的,还有的带着细细的尖儿。它们有的红艳艳,红得像冬天的糖葫芦一样,有的黄澄澄,黄得像>秋天的树叶一样,有的绿油油,绿得像夏天的小草一样,有的粉嘟嘟,粉得像春天的丁香花一样,屋里很美,我的准备工作终于结束了。
除夕,我去姥姥家,两个妹妹来了。天渐渐黑了。我焦急地问:“现在几点了?”“快零点了。”妈妈说。一个妹妹说:“还有多长时间呀?”钟声当当当的响了。正好,我的礼花点燃了,突然,冲出一颗金星,在夜空中变成无数金星、银星,眨了眨眼,像雨点一样落下来。我又放了一根,有两个泡泡似的亮点,冲上天空后爆炸,一个红又一个绿,一个蓝又一个黄,一个绿又一个粉。妈妈点燃了一个三角形的礼花,立着点,犹如一个喷泉。当妈妈点燃第二个的时候,我马上把它弄倒,喷出来的东西掠过台阶,妈妈吓得往后躲,两个妹妹都跑到了远处,我站在台阶上哈哈大笑,最后大家都笑了。
正月十五,我们要吃元宵,吃完元宵,春节就过去了,我又开始了忙碌的学习。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一)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
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二)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三)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我国的风俗文化丰富而又源远流长,是全国人民的骄傲。虽然我国有着共同的节日,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民俗传统。
在我的家乡有着很多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民俗传统。不管是从吃的还是其他的都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在元宵节或者春节的时候,我们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果说了便需要用纸巾擦嘴。也不能吵架打骂或者摔碎东西,万一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便需要将碎的东西收藏起来,口中同时要念岁岁平安。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
在“开正”的时候,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此外还有不不讨债,不打骂孩子等禁忌。
怎么样?我们这的春节既讲究又别有一番风趣吧!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书籍上多多了解一些异地的习俗,多丰富自己的见识!我国的风俗文化丰富而又源远流长,是全国人民的骄傲。虽然我国有着共同的节日,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民俗传统。
在我的家乡有着很多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民俗传统。不管是从吃的还是其他的都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在元宵节或者春节的时候,我们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果说了便需要用纸巾擦嘴。也不能吵架打骂或者摔碎东西,万一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便需要将碎的东西收藏起来,口中同时要念岁岁平安。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
在“开正”的时候,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此外还有不不讨债,不打骂孩子等禁忌。
怎么样?我们这的春节既讲究又别有一番风趣吧!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书籍上多多了解一些异地的习俗,多丰富自己的见识!
早上起床后,我匆匆的吃完早饭,就和妈妈干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帖对联。家中有两副对联,一副贴屋门上,则另一幅帖街门上。
我们说干就干,我和妈妈拿着椅子和胶带,放好位置用胶带固定好对联,将对联贴好以后。我们就要打扫屋子了。妈妈负责屋顶和墙壁的干净,而我负责擦桌和扫地。为什么没有爸爸呢?因为爸爸在忙着挂灯笼。我认真的把桌擦得干干净净,妈妈更是夸张,她把我们的家打扫的一尘不染。我把抹布弄得张兮兮的,就跑去水管洗。水管里的水可真凉呀,把我的手冻的直发抖,可是我并没有退缩,继续着我的工作。直到中午十一点左右,我们才把家里收拾完。
到了晚上,我们都会熬夜,一晚上都不睡觉。直到过新年的早上,噼里啪啦的炮声响了起来,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的节日之中。我出门一看,真是满是“红花”红满地呀。也让我想起了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光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猴年春节风俗作文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 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
送灶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节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因此这一天道教徒特别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年糕
在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又称黏糕)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春节必备佳品。这种用糯米制成、带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义。
送礼
送礼是向亲戚朋友表示敬意与爱意的表现,根据华人尊老敬贤的传统,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这种互赠礼物的习俗,正是华人“礼尚往来”的处事态度。
团年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迎春
根据华人的计时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点钟开始,因此传统的迎春时间多在晚上11时正。不过,在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迎春。
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拜年
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送柑是中国南方人的过年习俗,由于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运。而华人有“好事成双”的观念,因此当人们提着一袋袋柑向亲友拜年时,袋里装着的柑不是两粒就是四粒。
为了对长辈表示尊敬,送柑须用双手奉上。按照习俗,当客人告别时,主人也得以柑回礼,以示互祝好运。
红包(压岁钱)
除了送柑,派“红包”也是华人新年的另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
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
元宵这一天,佛教徒与道教徒一般上是到庙里许愿。元宵是月圆之夜,使人联想到爱情,这个节日对恋爱中的情侣特具意义。
元宵也称为“灯节”,中国古代自唐代以来就有观花灯的习俗,新加坡人可在这一天举办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猜“灯谜”也是古代“元宵”节活动之一,谜语有猜字、短句、历史人物等等,种类繁多,包罗万象。这种古老的游戏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华文的理解能力,应加以提倡和推广。
猴年春节风俗作文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猴年春节风俗作文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 民俗民风作文
* 民俗作文
* 民风民俗作文450字
春节民族风俗作文
春节到了,大家都回家过年了,我们坐时光机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为什么过年不叫“过日”或是“过喜”?也许,大家头上都满头问号。
这也是由一个故事引起的,不,应该说是一个传说。从前,天庭有一只怪物,有鹿角、虾须、鹰爪、蛇身、鱼鳍,这只怪物到处兴风作怪,吃人、吃兽,人见人怕,兽见兽躲,天庭把它锁在囚房,除夕之夜可以放它出来,神仙们叫它“年”。每除夕之夜“年”就出去吃人吃兽,谁见了它就倒。终于有一天,人们发明了烟花,红对联,红纸。除夕之夜,人们放着烟花点着火把,把房子添上了红家具,红对联。这时,“年”来了。可是,红色刺的它睁不开眼睛,火把烤着了它的尾巴,对联搞的它满身都是,人们见它怕红色,使用红家具扔它,小孩子用火在它身上点烟花,搞的它头咬尾巴转圈。年气愤的回到了天庭,人们就叫这一天过年,有时也叫春节。
春节大家都会包饺子,吃年饭,有时,一些较有钱的人家里,还会回老家。
我现在在湖南过春,湖南都是一些唱戏的人来表演的。湖南人都是去卖对联,对联也是象征幸福美好。春节大家都去看春节联欢晚会,大家也会去包饺子。
东北,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上了首,晚辈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饭后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最后全家吃饺子,百十个饺子中,只有一个饺子有硬币,吃到的诸事顺遂。
河北:年初一,祭拜天地;年初二,家里小狗过生日;初三初四,走亲访友,媳妇回娘家;初五,“破五”祭财神;年初六,百无禁忌,出门活动筋骨;年初七,吃面条;年初八祭玉皇大帝;年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年初十四,准备闹元宵;年初十五,吃元宵,看灯火;年初十六,回归清淡;年初十七,春节落幕。
我们湖南人,先是去先辈坟上祭祖。除夕,一定会吃鸡鱼肉三样,而且得是大鱼,大肉!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公鸡,炖到后,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到后,上面撒满红辣椒,而且,三十晚的鱼千万千万不能吃完,要留到初一吃,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是红红火火了,初一早上吃点东西后,就可以做米酒了,也叫甜酒。
对了,春节父母亲朋友家人都会给小孩子红包,压岁钱,传说是除夕络绎年的,年就不吃小孩子了。
除夕家宴菜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人一般人家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猪肝,猪心,猪肚制品,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为三蒸,三糕,三丸。
占岁。旧时民间进入新日初几日的天气占本年年成。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八日为谷,当日晴,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阳,所主之物不昌。
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花生,苹果,瓜子,糖为主。
春节,你快乐吗?总之我很快乐。我们要把春节传下来,它是我们的骄傲!
* 民族风俗作文
* 民族风俗的作文
*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四 : 青年节风俗的作文精选
发布时间:2017-05-1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五一又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我们的身旁。
看着伴随着春天来的桃红柳绿,我内心不断泛起涟漪,思绪不断……
“五一”现在成了旅游的潜在说法。可是,在这黄金假期,有几个人能够想到八十七年前的那一群热血青年?!是他们,用他们的大无畏精神铸就了辉煌。是他们的英勇,给当时被乌烟瘴气所笼罩的旧社会带来了曙光;是他们,让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蕴涵着万丈金光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记住那段苦难的岁月,为了让人们缅怀革命先驱,更为了让人们学习这些英雄儿女的精神,我们将这一天——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
但时间能够淹没任何东西,当人们在吃山珍海味时恐怕早已忘了今天幸福生活是当年的革命党人靠吃糠咽菜打下来的;当人们在挑东捡西的时候恐怕早已忘了如今的美好时光是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当人们坐的士而抱怨公车太难挤上时恐怕早已忘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革命者双脚踏过的痕迹;当……
于是,这些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如今却在一点一点消失,我们曾经神秘的华夏土地,正在一点一点失去她的与众不同!于是,我们信奉了“八荣八耻”,它不是一个空泛的条例,它是一个准则,一个可以呼唤光荣与梦想,信念与感动的准则!新一代的青年,勿忘国耻,愤激勃发,让巨龙穿梭云间,翻腾九天之颠吧!
我们要让世人知道,我们的民族是不屈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是不朽的文化,我们有着足够的潜力在世界之上、宇宙之间再次屹立我巍巍中华不朽之邦。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这铿锵有力的歌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是啊,纪念五四,从现在做起。
纪念“五四”,一个朴素真理:民族解放需要深得民心政党;纪念“五四”,一个神圣宣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让中国啸傲东方!
此刻,春之声,响彻我的心房,响彻中国万紫千红大地上!让我们迎着市场经济惊涛骇浪,划起开动大船双桨。让坚定与彷徨,快乐和忧伤,都一起坐了梦幻红莲上。
来源地址:
本文标题:春节风俗作文-2017年春节作文:春节风俗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