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美国为什么没有知名互联网金融企业? 因为竞争力不够
美国为什么没有很有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巴克莱银行主席认为,这是因为美国金融市场很发达,供给充分,互联网金融难以形成竞争力。
据介绍,美国在1999年就曾经出现过类似余额宝的产品,但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遭遇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基本退出了市场。原因有两个:其一,金融危机来临,现金为王,导致美国版MMF(MoneyMarketFund,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遭遇大量赎回,出现流动性危机,最终跌破面值,濒临破产;其二,金融危机后,美国实行了超宽松货币政策,推出了量化宽松购买资产大肆放水美元计划,并且将利率降低至零水平。超宽松的美元流动性和超低利率,使得以套利为回报的美国MMF失去了经营基础,最终不得不销声匿迹。
美国版余额宝最终退出市场的根本原因还是美国金融市场是高度开放的,管制程度非常低,利率是市场化的,金融市场特别是价格信息传递无迟滞、对等及时,对金融创新要求较高,套利空间很小。
但同时也暴露出美欧互联网新金融发展滞后,反应迟钝和创新不足的一面。互联网新经济是无国界的,互联网新金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金融制高点。余额宝们只能代表互联网金融很小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对银行资产业务发展以及其他金融机构资产业务拓展,奠定坚实基础和无限支撑潜力。这对于世界所有金融机构包括美欧金融企业的传统经营方式来说,都是颠覆性的。
可以说,中国内地互联网新金融走在了世界前列,立在了世界潮头。美欧现在热衷的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核心的新经济威力,而中国内地已经深入到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核心的新经济新金融齐头并进发展上。在互联网新金融上超越美欧发达国家。
美国版余额宝生存空间狭窄、最终退出市场启示中国内地,一定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公开、透明的金融市场,比如:攻克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最后堡垒,彻底消灭目前存在的管制利率和社会融资市场化价格的双轨制现象。这才能提高传统银行的议价能力,才能缩小套利空间,也才能使得余额宝们不至于对银行威胁太大。
需要强调的是,美国版余额宝与中国的余额宝有着本质区别。阿里巴巴余额宝诞生的基础是支付宝,支付宝的基础是天猫和淘宝等电商购物平台。支付宝和天猫、淘宝上的5亿客户基础是余额宝赖以生存的根基。余额宝诞生后,阿里平台上的客户购物、增利两不耽误,增利成为客户购物的一个派生作用。这样的客户群体要比美国版余额宝单纯以增利为目的要稳定得多。
不可否认,余额宝作为一个金融产品,发展如此迅速,规模在短时间内扩张如此庞大,说明其创新顺应了市场需求,同时现有金融规则制度无法给其准确定位,这就是创新的魅力和结果。但必须看到,其长期游离于监管框架之外,不能说一点风险也没有,也不能说它不会形成自然垄断,特别是它对传统银行的冲击很大。再者,作为一个金融产品特别是流动性很强的货币基金产品,规模过于庞大,面临集中大额度赎回压力,甚至一个谣言、一个突发负面声音都可能导致出现恐慌性赎回的挤兑风险。
监管部门应该尽快给阿里巴巴颁发互联网银行牌照,彻底将其收编到监管“笼子”里。一旦牌照申请下来,阿里将成为世界第一家互联网金融银行,也将使得阿里金融迈上一个全新阶段。同时,监管部门将有法有据进行监管,只是在监管互联网金融具体方式上尚需研究探索而已。(创业邦注:2014年两会热议金融监管,央行称不取缔余额宝,这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起到了奠定信心和鼓励的作用)
互联网新金融快速袭来,倒逼传统银行加快改革步伐。一方面,必须摒弃金融老大、垄断以及长期存在的行政化低效率管理思维和模式;另一方面,必须加快触及互联网新金融的步伐,最佳出路是寻求与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开拓互联网金融业务。传统银行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线上的客户大数据,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借力传统银行管理金融业务经验。
二 : 互联网金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领猎]互联网金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网友百夫长对[领猎]互联网金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给出的答复:
谢邀。
只回答前一个问题吧。一句话说来,需要的是能同时理解两个行业商业逻辑,并能实现两者求同存异,和谐统一的人。
先从两个行业的商业模式说起。
金融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互联网是一个崭新的行业,然而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原因就在于两个行业最本质的特征在于融通——金融就是财富的融通,而互联网是信息的融通。如果认同这一点,就能明白互联网金融行业,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触网还是互联网公司跨国界玩金融,目标就是在业务上能同时处理相关联的钱流和信息流。(听上去和电商逻辑也类似——同时处理相关联的物流和信息流)。
所以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从业者要么就是能玩转一端的,要么就是能把两者融合到一起的。
具体来说,如果排除比特币这种逆天的创新,当今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还是拿银行业务举例吧)所做的就是以下三类工作,
金融机构的私海。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将传统的金融业务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以此解决用互联网技术改善、优化现有形态的金融业务。以银行为例,电子银行业务就是这样的逻辑。所以即便呆在传统金融机构里,如果老板足够时髦新潮想触网,比如民生、平安,机会依然是多多的。互联网机构的私海。互联网机构第一次染指金融业务,是解决线上最后一站——支付的问题,即如何把客户荷包里的钱捞到自己荷包里来。所以网络支付产品的历史几乎和互联网本身一样长。这一块电商们做了很久,也有更多的互联网公司直奔这项业务去,然后再将自己的方案返销给银行。所有人的公海。如何用互联网的逻辑改变金融的逻辑,如何用金融的逻辑改变互联网的逻辑。比如P2P贷款以及众筹的模式,就是典型互联网的精神体改变信贷与投资业务。而阿里贷款则是典型的用传统银行逻辑服务物联网企业的信贷产品。说明白了互联网金融的业务逻辑,也就能理解从业者都是怎样一群人了。不论是熟悉互联网还是熟悉金融,都能在这一新的领域里有所作为,因为毕竟都有各自一摊私海的业务可以挖掘。
真正有难度的业务还是在公海虽然金融和互联网的本质都在于融通,但玩法上如何做到兼容极其极其讲究。这里不多说怎么做了,只举两个例说说有啥难度。
节奏上不匹配。互联网行业的节奏太快,在找死和等死之间,互联网倾向于找死,而金融则倾向于等死。因为,金融创新是要让步于风险防控的,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员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理解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所具备的对于风险防控的重视程度。如果一款产品在上线前发现瑕疵,作为互联网产品经理是否应该推迟上线?99%的情况下互联网产品经理会选择上线,然后将问题留到下一个迭代的更新中。而如果一款产品在上市之前发现新的风险点,作为金融业产品经理是否应该推迟上市?100%的情况下就不会上市了——金融业里没有beta版可以玩。服务理念不同。金融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同样叫做客户关怀,和互联网行业的做法就有着天壤之别。当你与一位招商银行金葵花卡客户经理和与淘宝网店小二谈论客户服务时,或是你与一位银行产品经理和与一位互联网产品经理谈论客户体验时,就能深刻体会到行业间的巨大差别。总之,互联网是冰冷的,无论多么便捷和草根;金融是热情的,无论多么高端和贪婪,线下就是比线上会体贴人,这一点是改不了的。
所以,最大的挑战在于对于两个商业逻辑的融合。因为无论是从哪一种模式靠向或服从另一种模式,还是直接借助两家的灵感大胆创新,都无法违背金融和互联网各自原有的玩法,也都需要两个行业间的鸿沟,善于利用两个行业相同的本质。
网友蒙面大侠对[领猎]互联网金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给出的答复:
有意思的话题,简单说说融合的问题。
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人才构成都在摸索中,现在都没有定型。因为金融和互联网两个行业交融并大发展的时间太短,从央行下发各类支付牌照,到谢平的研究报告,最后到余额宝横空出世加速发展,最多也就3年左右。
注意:
1.我说的这类公司是互联网(或者传统IT行业公司)向金融方向融合。 金融机构向互联网融合方向不了解。
2.这只是个人观察,不排除其他类型人才构成。我不是HR。
一、创始高管团队
总裁:多以金融领域人才领头,多具有“一行三会”、各地金融办等机构任职背景,最次也得有银联背景(因为互联网金融始于央行发支付牌照,支付领域是这个新行业的基石)。银行直接出来的比较少见。
财务总监:大股东派来的,原行业不重要。
市场总监:互联网、媒体领域居多,一般搭配一个副手做政府BD(这个人可能背景比较杂,有一个主要的活是能搞定各种牌照)。
销售总监:渠道出身居多,行业方面可能来自传统IT渠道、金融服务外包渠道、银联渠道、第三方支付渠道,银行出身的也有但比较少见。
研发总监:银行系统IT研发背景,或者银联出身,熟悉各类支付清算转接系统。
这些人负责发展方向,拉来国内投资金主,一般有管理层持股。(PS:外资?想做金融,等等再说,这个阶段您老进来会坏事)
二、首批加入人员
专职HR入职
研发体系搭建:支付、基金、证券等领域;互联网领域、其他领域研发(是否招聘移动开发人员看这个公司初始规划)。
渠道销售体系搭建: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等传统金融领域资深客户经理。这批人做得好,后续可能转向PM,带一条产品线。
风控体系搭建:银行、支付、保险等领域居多。
运营服务体系搭建:支付领域出身居多,搭配几个熟悉互联网运营人员。
这个阶段PM这个职位很尴尬,有的公司干脆就没有,由销售或者研发兼任,主要原因是公司发展方向不明确,得先活下来,什么能产生收入做什么,会出现短暂的销售推动产品研发的事。
三、首批产品上线,初步确立公司发展战略后补充人员(半年或一年以后)
PM序列初步建立:各条产品线专职PM出现;产品总监大浪淘沙也会凸显出来,总监也有可能是外部招聘。这种序列会分化成两拨人,一类是金融背景的,主要做资源对接和创新;一类是研发背景,前后端平台、交互等创新。各有优劣势,跨界融合就在这里了。
数据挖掘人才进入:数学统计等学院派、数据应用挖掘领域(哪些应用领域不好说的太细)。这批人后续会分化成两快,一块和其他部门配合搭建整个公司的风控—盈利模型、一块配合研发和PM做各类数据接口以及数据交叉比对。
信息安全人才进入:这块国内做的很弱。
法务经理进入
分支销售机构搭建
其他人序列人员:总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HR此时开始考量应聘人员关系背景,技术、销售、产品方面能力了。
辅助人员:比如研发外包合同签署,公关广告公司外包,实习生入职等
这个阶段大量涉及人员融合,如何合力推动公司盈利,迈过去了,前景可期;迈不过去,投资烧光,关门大吉。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冲突和融合
1.公司发展方向之争:支付业务线上线下之争,数据增值业务如何开展,和银行的信用贷如何合作,P2P公司、小贷公司某些灰色产品合作,做C端用户还是B端用户等等。
2.永恒的产品销售之争、永恒的产品研发之争。
3.金融背景人才和IT背景人才思维习惯的不同,导致的种种业务争议。核心是IT行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自由共享和金融行业合规监管的思路不同,
4.软件公司不同职能常见的狗血事情也逃不掉。
举几个场景例子.(声明:案例随便编的,但都有现实依据)
案例1
某互联网研发背景的PM说:我们用平台数据挖掘功能,匹配了一个鞋厂,他们可能缺进原料的钱,我们成功帮客户贷了一笔钱。也算符合供应链融资,61阅读友徐向杰Andy对[领猎]互联网金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给出的答复:
互联网金融的人才必须既懂互联网运营,又了解金融行业趋势,缺一不可,当然只懂一方面,也是可以通过培养逐渐成熟的,毕竟现在符合两方面的人才是少数,现在互联网金融是大的趋势,人才会慢慢平衡的。
网友苗可可对[领猎]互联网金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给出的答复:
听云钱袋一位朋友说,这个行业需要的人才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金融类人才,开发类人才,运营类人才,等等。
三 : 为什么互联网早期把「上网」叫做「冲浪」?
[channel surfing]为什么互联网早期把「上网」叫做「冲浪」?网友flypig对[channel surfing]为什么互联网早期把「上网」叫做「冲浪」?给出的答复:
在可以查到的资料里,互联网分享协议 Gopher 的发明者 Mark McCahill 是最早提出“上网冲浪”的人。
1992 年 2 月,Mark McCahill 曾经在 Usenet 讨论组 alt.gopherView 里面说过这样一段话:“只要找到电话线,就可以通过 gopher 上网冲浪。”(surfing the internet with gopher from anywhere that you can find a phone jack.)
Mark McCahill 使用“冲浪”这个词的原因很有趣。因为他最喜欢的运动是海边冲浪(windsurfing),所以“冲浪”是一个很容易想到的词汇。而“频道冲浪”(channel surfing)指的是在多个电视频道之间快速跳转,找好看的节目。所以自然而然就拓展到了“上网”这个同样是在搜索信息的行为上。
所以,“冲浪”的重点是在网上寻找有用的信息,不是上网瞎晃悠打发时间。(这在本答案的最后一段中也会找到验证。)
在公开媒体上,“冲浪”(Surfing)最早的出处,是一篇 1992 年 3 月完成的文章,叫做《上网冲浪》(Surfing the Internet)[注],作者是 Jean Armour Polly。1992 年 6 月,该文发表在期刊《威尔逊图书馆通讯》(Wilson Library Bulletin)上。
这篇文章是公众互联网历史上最早的“科普读物”之一,在当时广为传播,并让“上网冲浪”成为约定俗成的短语。需要注意,Jean Armour Polly 说她在写《冲浪互联网》的时候,还没用过 Usenet ,所以她和 Mark McCahill 算是“不谋而合”。
有趣的是,Jean Armour Polly 发明“冲浪”一词的过程与苹果有关。当时,她想要寻找一个听起来有趣而且富有冒险精神的词。正好她从“苹果图书馆”(Apple Library)拿了一个鼠标垫,上面画着一波巨浪和一名冲浪爱好者,标语是“信息冲浪者”(Information Surfer)。于是,她自然而然地选用了“冲浪”这个词。
至于“信息冲浪者”这个词,则是出自未来学家 Paul Saffo 在 1989 年 7 月号的《Personal Computer》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他说“如果信息是一个即将吞噬我们的巨浪,那么解决方法就是成为‘信息冲浪者’——弃海量无效信息而立于浪潮之巅的人。”(If information is a wave about to engulf us, the solution is to become "information surfers" -- individuals who thrive in a world of hyperabundant information.)
=============
注:
Surfing the Internet 1.0 http://netmom.com/images/stories/file/surfing_the_internet/surfing_the_internet.pdf
Surfing the Internet 2.0.2 http://netmom.com/images/stories/file/surfing_the_internet/Surfing_the_Internet%202_02.pdf
网友keso对[channel surfing]为什么互联网早期把「上网」叫做「冲浪」?给出的答复:
flypig对互联网冲浪的历史整理没问题,但对“冲浪”这个词的解释多少有点偏差。早期互联网没有Google这样的可以索引所有内容的搜索引擎,用户访问互联网的方式,常常是跳跃式的,随机的。Web的出现让这种特点变得更加明显,通过超链接,用户从一个页面跳到另一个页面,行为模式很像冲浪。Surfing the Internet,Surfing the Web,翻译成“上网冲浪”也不太好,更好的翻译或许是“冲浪互联网”、“冲浪Web”。冲浪互联网的一个结果是——迷航,冲着冲着就找不到来时的路。
网友悟空对[channel surfing]为什么互联网早期把「上网」叫做「冲浪」?给出的答复:
早期互联网推广不足,认知也很模糊,反映并不是很热烈。冲浪是一项激情澎湃的运动,用这样富有激情的“名词”意在推广和鼓励大家使用互联网,让更多的人体味有种运动也叫冲浪,不在海滩上,就在你家中。(同时对于第一个答案的解释也表示赞同)
网友席琴女对[channel surfing]为什么互联网早期把「上网」叫做「冲浪」?给出的答复:
因为internet的信息量灰常之大,相同于是海洋,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是一件相当给力的事,可称之“冲浪”,很贴切。
网友Jessi Bai对[channel surfing]为什么互联网早期把「上网」叫做「冲浪」?给出的答复:
因为英语是surf the Internet.
所以中文就直译过来了:冲浪。
其实冲浪这个词更形象呢!~
四 : 为什么阶层越固化,越要倡导互联网金融?
文/庐陵子村
每年春节期间,总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和号召,一种是逃离北上广,另一种则是逃回北上广。这两种舆论总是相互打架,代表了一代人的纠结。这种纠结之中实际上暗藏着“小镇青年”们的尴尬处境。
人们常说,在这个快速变迁的社会,富不过三代、穷不过几年,各类社会资源富集的一线城市汇聚了大批希望通过努力,突破阶层、实现人生上行的“小镇青年”。然而,当21世纪第二个十年渐渐接近尾声时,社会阶层却有越来越固化的趋势,福布斯推出的各类富豪榜上,充斥着各类的二代、三代。马太效应并不仅在产业经济中存在,居民财富上亦是如此。
阶层固化使穷人与富人之间难以逾越
社会从来都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层次分明,阶层越高的人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越多,从而他们获得财富的能力也越强,这个轮回导致了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去年热播的《欢乐颂》便把社会阶级分得非常清晰,百亿的老谭,十亿的老曲,几亿的奇点,百万金领安迪,三五十万的赵医生,十五万年薪的老樊,几千月薪的小实习生。每一个阶层的人都有着不同的观念、眼界和性格。曲筱绡可以凭借老爸的资金支持开公司、当老板,樊胜美则依旧在工作、爱情 、家庭的不断摩擦中,勉力维持。
但《欢乐颂》揭示的问题关键在于,穷人与富人的门槛更在于在财富的获取能力以及对财富的认知。穷人在最初掌握较少的财富,这导致了其能撬动的资源、人脉甚至学习的条件,都是远远落后于富人,他们更偏向于像小白鼠一样捂盘储蓄。最后导致本来就不多的财富最后跑不过通胀、跑不过各类社会机会以及财富浪潮的来临。在人生财富的大战中,武器少而落后的穷人,想赢不易。
单就传统理财来说,高净值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很多,信托 、私募乃至海外房地产投资、股权投资都不在话下。而穷人除了银行储蓄以及门槛相对比较低的银行理财、宝宝类产品,便只有经常被当做“韭菜”被收割的股市。
财富的增长除了能力和社会资源,杠杆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另一问题。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万能的大熊。坦率来说,万能的大熊很多时候在微博上很让人“讨厌”,因为他总是以一种“暴发户”的姿态戳破很多人的脓疮。
他之前就在微博上说到了一个买房故事。他的一个朋友,和另一位朋友在北京合租,两个人手里差不多都有一百万。朋友借了点钱,咬牙买了一套300多万的房子,另一位朋友觉得比较可笑,这不是给自己套压力嘛。结果房子一年间涨到了六百万。两个人的阶层一下子就变了。获取财富,很多时候是观念的不同,再加上财产性的投资直接强化了财富优势,最终导致差距被大幅度拉开。
利用借贷等融资是一种加杠杆的过程,一般来说 ,富人更容易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认可,获得加杠杆机会,从而撬动更多的财富。而穷人,则是将钱存在银行,获得很低的利息,充当了富人的杠杆。“杆”越长,越容易撬动巨额财富。
互联网金融可以“赋能”穷人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互联网是当做眼下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翻身稻草,可惜很多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其实不仅仅是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也是如此。互联网金融被认为是推广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而国家相关部门也不断提到,“普惠金融”就是在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
追溯来看,“普惠金融”概念是联合国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的。与传统金融所倡导的“二八定律”,即20%的客户创造80%的利润观相反,普惠金融是以传统金融供给中的排斥现象为基础,提倡让弱势客户得到平等金融服务。
在阶级固化的情况之下,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成为了很多人的上升通道,成为了阶级固化的润滑油。
情人节当天,玖富上线了一个宣传片,讲述了不同的玖富用户,通过玖富信贷进行学习深造完成梦想,或者是开店经商最后成功,或者通过玖富理财提前退休享受生活,或是每年多了几次回家探望的机会的幸福故事。这里面的人有的是毕业不久的社会新鲜人,也有年过半百的烧饼店夫妻,有的是临近退休的国企会计,也有北漂在外的舞蹈教师,他们都通过互联网金融服务,一步步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这个故事,其实告诉我们,互联网金融可以让穷人在最初成长阶段,获取超过自己现阶段能力范围的财富,帮助自己提高“能力值”,获取与富人一样的学习条件,最终上升为和富人一样的阶层。
1975年,“穷人银行家”的尤努斯带着学生去乔布拉村调研,发现造成穷人穷困根源并非懒惰或缺乏智慧,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缺少资本。为此,创办了被称为穷人银行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尤努斯的名言是:“每个人都享有获得信贷的权利”,理念基础就是普惠金融,即将金融服务覆盖弱势地区、弱势行业和弱势群体等金融服务薄弱环节,让社会各阶层享受平等、低价、受尊重的金融服务。
技术往往会给社会阶层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让过去固化的阶层逐渐产生变化。最典型的案例就在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掌握了蒸汽机的新兴资产阶级在面对旧地主贵族的时候能腰板更硬。而传统的地主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乃至是普通的工人和农民在当时甚至挤在同一节车厢之内,社会变得就像是一个平面。
互联网金融其实也是如此,互联网金融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解除阶层障碍的重要工具。阶层越固化,我们就越要倡导互联网金融,因为它能够赋能更多穷苦人民,让穷人更有尊严,更有机会打破阶层固化。
================
庐陵子村,科技专栏作者。曾获2013年度钛媒体十大“自由记者”、2013年度Donews新锐作者。目前入驻的专栏有百度百家、虎嗅网、钛媒体、i黑马、极客公园、创见、界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蓝鲸TMT、艾瑞网、知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腾讯新闻、新浪新闻、博客中国等40多个媒体平台。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作品,任何人/单位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庐陵子村本人,授权后方可转载。
五 : 中国顶级VC投什么:90后生活方式、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创业到底有多热?它已经热到就连文艺界的蒋方舟,也有一些话想对大家说,“感觉北京已经疯了,似乎网龄超过五年,年龄低于三十,认字三千左右,英语四六级上下,知道KK,出入过媒体互联网和广告公司的朋友们都创业了,弄潮了,跟天使投资人喝咖啡了”。
虽然略显浮夸,但整个行业的忙碌景象却被记录其中。IDG资本合伙人李丰在硅谷高校行中便谈到,去年应该是中国投资的泡沫年,各种记录反复被刷新,小米为极限,这是之前从没发生过的。如果这段描述,换一个乐观点的说法,用IDG资本合伙人熊晓鸽的话说,“这是中国最好的创业时代”。
那么最好的创业时代里,创业者们都在尝试着什么样的商业改进?或者说,资本家们、挥舞着大把热钱的VC机构,都在追逐什么样的创业公司呢?要知道,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是否拿到机构投资差异巨大,没拿到基本石沉大海,成为牺牲掉的大多数。
而以下是中国顶级早期投资机构IDG资本,看好的五个创业方向:
1.数字消费内容与90后生活方式
IDG负责新型娱乐媒体的赵治远提到,媒体人和菜头做过一个实验,在微信公众号槽边往事里问大家能不能付费。然后结果发现,70后说你付费你傻逼,给你取消关注;80后们说让“我”付费“我”坚决不付,但还是死气白咧看你这个帐号;90后就是说付费,怎么才说,快,帐号是多少。
更注重版权意识、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的90后,是IDG投资数字消费内容的最大动机。而在过往的投资盘中,只会存在24小时的社交网络Sobrr和弹幕网站Bilibili是IDG押注90后生活方式的典型案例,它们各自代表了中美两国年轻人新型的生活方式。
2.电商爆发之后,是O2O
实际上的消费无非就是两种,一个是产品、一个是服务。而产品在过去5到10年之内的发展,出现了几大电商巨头。实际上,这些电商巨头解决的是商品的互联网化,然而每天的消费中,大部分消费在服务上的。而服务它的互联网化,实际上就是一个O2O的过程。
Uber、Airbnb都是典型的O2O公司,用巧妙的商业模式解决了基本的一些服务需求。它们首先实现了渠道的扁平化。比如,在Airbnb上,房主可以直接旅客联系,去掉了中间渠道;使用Uber,车主直接与乘客联系,去除了出租车公司。
这样的O2O服务,现在从简单的服务开始,打车、租房以及外卖。而下一步,将会发生在更复杂的服务上,比如法律、医疗、教育。
3.智能硬件是个坑?它也是机遇
过去两年大家学到的教训是:智能硬件是个坑……因为它很难做:从产品的设计到工业的设计、结构设计到量产、销售,这个链条非常长。好不容易做起来了,发现第二天又有人抄了。IDG王琛透露,中国的VC没多少人在智能硬件上赚到钱。
但是,中国的智能硬件同样是VC无法忽视的机遇所在。在中国进行智能硬件创业,有着非常巨大的供应链优势。非常多美国的硬件公司,他们经常做的一个事情,就是经常跑到深圳去拿着一个字典,对着那些包工头,对着那些加工厂,跟他们说我要把产品做成什么样子。
而受益成长起来的智能硬件公司,往往能建立起壁垒,迎来长远的发展前景。汪峰用来求婚的无人机大疆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案例。找到并投资这类公司,同样是VC无法拒绝的诱惑。
4.互联网金融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成了互联网创业热门?
相比中国,美国负债率很高,证券化比例很高,大概是80%,而中国证券化很低,不到1%。而同时,美国金融线下服务完善,中国服务刚开始,线下资产(比如房产)搬到线上需求强劲,每一个垂直领域容量都是上万亿。另外,中国储蓄率高,互联网化低,移动互联网可提高消费者储蓄利益,投资端利益很大;美国线下金融基础设施完善,互联网技术SaaS的使用空间没有中国大。
所以在过去一段时间,出现大量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比如拿到巨额融资的分期服务分期乐和趣分期。在负责互联网金融投资的IDG投资与研究的顾凌云看来,互联网金融今年在三个方向有广阔市场空间,大数据征信、资产证券化和虚拟货币。
5.toB
无论是面向开发者,还是面向一些已经成熟的行业,来做效率提升型的应用,不管是对开发者效率的应用,还是说对电商效率的应用。在负责移动工具、移动广告、基础技术的田里看来,这些都是IDG看好的创业方向。而基于基础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一些垂直应用,云识别或者图片识别,也都是热门方向。
而跟数据有关的数据驱动型的应用,这里边的难处是怎么获得数据,并最终数据怎么变现。这两件事,可能中间需要拐几个弯,你拿数据的方法以及来源,和你最后拿数据去变现的方法以及来源,在中国可能不是在一个直线上。
郭海峰
本文标题:什么叫互联网金融-美国为什么没有知名互联网金融企业? 因为竞争力不够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