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孙中山出身贫农,十岁始入私塾,但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后来他曾说:“真正的民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孙中山出身贫农,十岁始入私塾,但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后来他曾说:“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并多次亲笔书写《礼运·大同》的全文以激励全党……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移居英国,“在伦敦蒙难期间,开始萌发了社会主义思想”。后来他对张国焘说:“社会主义的派别很多,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其中的一派,我在欧洲的时候,与社会主义各派的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各派的理论也都研究过。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 |
——秦正为《孙中山与社会主义中国化》 |
材料2: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 |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
(1)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民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和思想渊源。 (2)根据材料2,概括孙中山最初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并指出其与西方思想的不同之处。 |
(1)社会条件:民族危机的加深;满清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西学东渐,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志士的探索与实践。思想渊源: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西方的民族、民主启蒙思想;社会主义思想。 (2)思想:民族主义:推翻满清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民权主义:推翻专制,实行立宪;民生主义:发展经济。不同:西方的三个思想历经千年随着历史发展先后提出和实践;孙中山则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
考点:
考点名称: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
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提出:
1、原因和条件:
(1)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
(2)各种救国方案屡屡失败,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如洋务运动破产、维新变法失败等。
(3)孙中山广泛地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研究西方社会政治,并积极参与革命实践活动。
2、提出:
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将这个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是前提,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是忽略了革命主要的敌人——帝国主义,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满洲贵族时,也忽视了另一股反对势力──汉族地主和官僚。后来帝国主义对革命阻挠破坏,封建官僚和立宪派对革命派实施进攻,成为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2)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反映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重要作用。但民权主义没有把整个封建统治阶级作为斗争的对象,对汉族地主阶级存在一定的幻想。
(3)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要实现的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革命斗争缺乏群众基础,反映出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也表明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4)三民主义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4、评价:
(1)进步性:
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
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上书改革:
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2)成立团体:
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
(3)发动起义:
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由于内部步调不一致,丧失了时机,再加上叛徒告密,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清朝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陆皓东、朱贵全、丘四等被杀,程奎光病死狱中,孙中山、杨发、陈少白等均被悬赏通缉。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通过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
(4)组建政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二 : 试论墨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摘 要】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与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为代表的三大汉族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的尚贤治国论、崇尚节俭的哲学观念、兼爱、非攻,以人为本的社会伦理对当代公民的道德水平、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墨家军事防守思想和非攻兼爱思想对当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非攻;价值观
一、墨家思想的影响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墨子学说在当时影响如日中天。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曾是分庭抗礼。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儒,墨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可知春秋之世,杨朱之学与墨学齐驱,并属显学。墨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班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
墨子的思想与主张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www.61k.com]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以政治实践的结果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依据。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兼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在《墨子》一书中所撰写的《兼爱》、《天志》等篇目中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也是墨子哲学观念重要主张。墨子认为在战乱时代,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为争夺领土而发生的战争,以及不同种族的人们之间的争执,演变发生“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这是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
发生争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兼爱”精神的缺失,墨子曰:“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讲的就是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兼爱”的缺失,墨子认为唯有“兼爱”得到大众的认可,并发扬其精神,这样,天下才不会大乱,人们才能和平共处,才能创造太平盛世。
墨子对“兼爱”的叙述为简称为“仁”,把信仰“兼爱”理念的人称为“仁人”,与儒家提倡的“仁”在道理上相近,但在具体以细节内容上则有着根本的区别。儒家学说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封建宗法制度的“亲亲”理念对远近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家学说主张爱无贫困差别,爱无厚薄。在“兼爱”基础上提出的“非攻”理念,在大爱面前反对非正义的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地方政权相互竞争方面的延伸。
“兼爱”思想是墨家学说思想的核心理念,它蕴含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兼相爱”,就是要普通大众待人如己、爱人如己、相亲相爱。并以理想化的思想境界,达到墨子所希望的和谐的社会关系。在当代,发扬墨家“兼爱”思想,有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实现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高等生物,人与人之间和群体关系与动物之间的族群关系不同,人们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关系。“人的发展是社会的手段,又是社会的目的;人的发展是社会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所以,要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论,“兼爱”思想恰恰如实反映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当前中国所处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金钱与名利的关系,在促进经济社会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扬墨家“兼爱”思想,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
三、“尚贤”,是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根本
“尚贤”思想是墨家学说中最实用的政治主张,就是主张国家政府实行任贤用人。墨子认为“国家治薄”的原因在于“贤良之士寡”,墨子在提出“众贤”与“尚贤”措施;所谓“众贤”就是使社会上的贤良之士增多。而在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选贤用能,对社会有用的人“将富之、贵之、誉之”。从而达到国家的贤良之士增多,同时也就面临着政府如何选拔和使用这些对社会有用的贤人的问题。
在选用贤良之士方面,墨子提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墨子在“尚贤”思想的最核心的体现,它贯穿着墨子的整个任能用贤的政治思想。在人才选拔上,要做到“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在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会遇到的深刻问题,人才选用得当,则对国家繁荣昌盛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甚至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而墨子提出的“尚贤”思想不是一种空洞的理念,在当时的条件下,提出一种可操作性的选贤制度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举措。
墨子认为通过任用贤人政治主张,就可使官府殷实,万民富足,从而最终达到整个国家长治久安、民族的繁荣昌盛。
虽然距今已过去了两千多年,但墨子所倡导的“尚贤”思想和“尚同”的主张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墨子的“尚贤”学说仍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尚贤”,是实现国家昌盛、民族富强的根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墨子的“尚贤”与“尚同”思想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中国目前走具有中国特色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前,选用贤能担任国家重要岗位,有效的发挥其才能,为远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铺路。
参考文献
[1] 孙中原.墨学与现代文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2] 崔清田.显学重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 张斌峰.墨子的兼爱学说与现代社会公德的确立[J].甘肃理论学刊,1997.
三 : 裘梦痕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文标题:墨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孙中山出身贫农,十岁始入私塾,但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后来他曾说:“真正的民生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