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思想之比较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思想之比较
转,18世纪法国三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原则;伏尔泰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自由平等,提出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死后葬于巴黎#先贤祠#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18世纪法国三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都崇尚理性,呼唤理性的阳光;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号召人们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宪政民主和法律上的公民平等。
#伏尔泰#坚持的哲学观点,是自然神论的唯物主义。他批判了“前定和谐”论,反对“存在即被感知”的主观唯心论;又否定了宗教神学关于灵魂不灭并可脱离肉体而存在的教义。他从各方面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平等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认为天主教是罪恶的根源和一切进步的障碍,对其进行大肆攻击,并号召为科学和进步而奋斗。提倡自然权利学说,认为自然赋予人们在法律上的平等,认识到让封建君主主动消灭封建制度是不可能的,赞成通过改良途径建立君主立宪制。但他未真正弄清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他始终没有摆脱神,没有达到公开的唯物论和无神论;他宣传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蔑视群众,没有摆脱历史唯心论;在揭露封建专制制度时,对共和思想持暧昧态度,长期幻想依靠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孟德斯鸠#继承英国哲学的传统,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而是一名自然神论者。最突出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的卓越贡献,提出“三权分立”原则,其核心是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在《论法的精神》中,系统地阐述了分权与制衡理论。认为法治是国家的灵魂,而保证法治的手段是“三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三者相互制约,权利平衡。任何国家的法律都受地理条件、经济状况,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制约,它决定法的精神和立法的内容,这显然夸大了政治制度的作用,不了解政治制度也是由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决定;认为最理想和最好的政体是能够保障公民政治自由和平等权利的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原则的锋芒指向了国王专制制度,而实行三权分立就意味着国王权力受到很大限制。这一学说为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奠立了理论基础,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但他的分权制衡理论,过分强调分权对于自由的意义,却没有预防政府权力的分立与相互制衡可能产生的弊端;贬低和限制了普通人民的政治能力与政治权利。可见,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从本质上来说,依然是君主立宪制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卢梭#深受古典哲学的影响,坚持自然神论,反对无神论,唯心主义是他的主要思想倾向,他是最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对法国社会进行了更严厉的批判,坚决否定封建王权。最主要的政治观点是“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他的《社会契约论》继承和发展了霍布斯的观点,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社会存在着人们共同利益的“公益”,为了维护这种利益,人们都要遵守契约。主张在社会契约面前,人们遵守同样的制约,享受同样的权利,以此反对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这一主张不仅反对君主专制,而且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理论。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权神授论,认为立法权应属于人民,人民有能力建立起体现公共利益的法律。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大致奠定了他的政治学说的观点,直接论述了社会不平等的起源是财产的私有制,但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这表现了他的小资产阶级观点。他认为,真正能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权利的,是人民直接拥有国家主权和立法权的民主共和制度。卢梭的思想对法国社会的影响特别巨大,是法国大革命的灵魂。
由此可见,卢梭与伏尔泰、孟德斯鸠思想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君主立宪制和“人民主权”说。伏尔泰和孟德斯鸠极力赞美英国君主立宪制;而卢梭反对君主,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更注重人民的民主权利。卢梭反对孟德斯鸠关于权力分立的学说,主张人民主权至高无上而且不可分割。所以说卢梭比伏尔泰和孟德鸠的观点更进步。总之,启蒙思想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表解
:国家 | 人物 | 代表作 | 主要观点 | 备注 |
法国 | 伏尔泰 |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 ①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士为恶棍,教皇为两足禽兽。②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而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www.61k.com)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 | 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
孟德 斯鸠 | 《论法的精神》 | 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其核心是权利相互的“制约和平衡”。②还提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就是理性的表现。 | 其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 |
卢梭 | 《社会契约论》 | 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 是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 |
德意志 | 康德 | 《纯粹理性批判》 | 认为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主张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反对暴力革命 | 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
三 :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有①卢梭②莫尔③孟德斯鸠④伏尔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有 ①卢梭②莫尔③孟德斯鸠④伏尔泰 |
[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C |
考点:
考点名称: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启蒙运动:四 : 高中历史知识点: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三权分立:
亦称三权分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三权分立具体到做法上,即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
天赋人权:
自然权利源于拉丁文jusnafural,中文习惯译为天赋人权,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自然权利源自于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法理论。文艺复兴以来,成为西方法律与政治思想的重要议题。
伏尔泰: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①代表作:
《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②思想主张:
A.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C.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D.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①代表作:
《论法的精神》
②思想主张: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③影响:
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
①代表作:
《社会契约论》
③思想主张:
A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
B.社会契约;
C.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伏尔泰:
法国启蒙思想家中的领袖人物。他一生写出大量的著作,通过科学论文、艺术作品及小册子无情地揭露法国社会的黑暗面。他对天主教会作了大胆的攻击。在他看来天主教是“迷信的恶魔和狂狺的九头蛇”,罗马教皇是“魔鬼一样的骗子”,把天主教专横的教士称为“恶棍”。他认为教会造成了社会的无知和黑暗,号召为科学和进步而奋斗。伏尔泰虽以反对天主教为己任,但他又没有完全摆脱神权思想的影响,仍主张信仰上帝,保留宗教。他有一句名言,即“如果没有上帝,那么也要捏造出一个来”。因为他认为宗教可以维系人心,有助于巩固社会秩序。为了批判当时法国社会,伏尔泰提倡自然权利学说。在他看来,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他所强调的平等是人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而不是社会生活上的平等。伏尔泰也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实行“开明专制”,认为“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但又希望通过“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受到了伏尔泰的影响,自称是伏尔泰的朋友和庇护者。伏尔泰在他的早期成功剧作《布鲁杜尔》《采儿》中,讽刺了封建专制,颂扬了民主制度。1734年他写了惊世之作《哲学通讯》(或称《英国通讯》),其中斥责了法国的君主专制,颂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这本书很快被列为禁书。1764年编辑了文章汇集《哲学辞典》一书,书中涉及的领域不仅有哲学,还有自然科学、历史等,显示了他是一个多才的思想家。他以犀利的笔锋、辛辣的语言,大胆揭露法国社会旧制度的一切弊端,并且向愚昧和无知宣战,这在当时的确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孟德斯鸠:
出身于贵族家庭,曾任波尔多法院院长。在对英国等欧洲国家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了洛克学说的基础上,他得出了结论:法国应走英国的道路。1748年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经过长达27年的辛勤劳动终于问世了。这部书中表达了批判法国旧政权的立场,又充实和发展了洛克分权的思想。他主张实行三权分立,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分开,使其分属三个不同的机构;并强调三个权力互相制约的重要性。分权学说的目的,是使国家机器内部权力均衡,互相制约。它既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又为实现资产阶级争取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提出了可行又可靠的保证,为资产阶级以法制对抗封建专制指出了道路,为资产阶级法学奠定了基础。他的三权分立原则锋芒直指君主专制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进步意义。
卢梭:
祖籍法国,出生于瑞士一个钟表工人家庭。幼年的不幸生活遭遇及同下层人民的不断接触,使他成为最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1762年卢梭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卢梭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社会存在着人们共同利益的“公益”,为了维护这种利益,人们都要遵守契约。他主张在社会契约面前,人们遵守同样的制约,享受同样的权利,以此反对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他提倡当统治者撕毁社会契约时,人民有权用暴力推翻暴君。这一主张不仅反对君主专制,而且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理论。他认为立法权应属于人民,人民有能力建立起体现公共利益的法律。他明确提出了“人民主权”说,反对君权神授论。卢梭提出人人享有主权——社会中的最高权力,因而将人权学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认为在人民主权之上,决不允许再设一个指挥者,官吏、政府、政体都要根据人民的意愿决定,从而名正言顺地阐明了革命权利说,说明了推翻法国封建专制政府、反抗压迫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在法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即将到来的大革命进行了思想动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大致奠定了他的政治学说的观点,直接论述了社会不平等的起源是出自财产的私有制,但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这表现了他的小资产阶级观点。《社会契约论》是他的学说的核心。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生活背景: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2、主张: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b.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3、影响: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代表作: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及思想特点:
1、简介: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曾参加浙江南明鲁王政权的抗清斗争。鲁王政权失败以后,他带着老母东奔西跑,险些被清军捕去,后来长期在故乡隐居。黄宗羲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等。《明夷待访录》是在1663年写成的一本字数不很多的著作,但是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民主思想,因此被清政府长期列为禁书。
2、思想:
黄宗羲的思想特点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他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是“天下之大害”,说:“……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明夷待访录》)。
他认为:“后之人主(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明夷待访录》)。“……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明夷待访录》)。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天子应该“公其是非于学校”,企图通过加强法治、加强学校舆论来限制君权。
此外,他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
黄宗羲的思想对垂死的封建制度是个有力的冲击,对我国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
顾炎武:
1、生活背景:
明末清初政治混乱,社会动荡,迫使很多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理。
2、主张 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3、影响: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进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分析李贽、黄宗羲的反封建思想时,已经作了一结论性说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在总体上分析明清时期儒学思想出现活跃局面的原因时,又作了较具体的说明:“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的涌现。
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都是同时代人。他们生活在明末清初,目睹了明朝的灭亡,经历了抗清斗争的失败,感受了社会的动乱和危机,这就促使知识分子对社会制度和与此相应的意识形态(程朱理学)进行反思和批判。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从哲学的层面批判理学所谓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及其在内心求“理”的认识论,建立起“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体系。顾炎武、王夫之都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这说明进步思想的产生除了与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因素有关外,还与思想史自身的沿革和思想家个人的经历相关。
顾炎武及其思想主张:
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载书自随。所至垦田度地,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音韵训诂、典章制度、兵农经济、郡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数十种著作。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明道救世”。他认为明末一部分知识分子束书不观、脱离实际、游谈无根,“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弄得“股肱堕而百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日知录》),是一种误国误民的不良风气。因此,他主张学以致用,认为著书立说应该有益于当世,“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止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亭林文集》)。他努力实践自己的主张,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开创了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优良学风,对清代学者产生了很大影响。顾炎武还反对君主专制的“独治”,主张吸收更多地主阶级分子参政的“众治”,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矣”(《清儒学案·亭林学案》)。顾炎武还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他把封建社会中“亡国”与“亡天下”作了区别,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里所说的“亡国”指的是改朝换代,是一个封建统治集团代替另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问题;而“亡天下”则是指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问题。他认为,“保国”与“保天下”不同,“保国”即保卫旧的封建王朝,“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一般人不必关心;“保天下”即保卫本民族及其文化,则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这就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日知录·正始》)的著名论点。梁启超把他这种爱国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字。顾炎武的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后人曾有很大的影响。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比较评价:
1、共同的生活背景是早年参加抗清斗争,目睹王朝兴衰,后来著书立说。
政治思想上都反对君主专制的独裁统治,回归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因而能够在思想领域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儒学,使宋明以来渐趋沉寂的局面变得活跃起来,但是各自的贡献也不一致:
黄宗羲以抨击君主专制著称,后人传习引用甚多的是“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顾炎武以倡导经世致用而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后人传习引用甚多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以古代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而著称,其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2、整体评价是:
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而且具有了向近代转化的意味。
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他们的新思想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宋明理学的批判,而将他们划出儒家思想的行列之外,在他们的思想里,我们能够看到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踪影。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生活背景:
与黄宗羲和顾炎武一样,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大动乱时代,促使他对传统的程朱理学进行反思。
2、主张:
①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而物质又是不断变化的。
②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及其唯物思想:
1、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1643年,农民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张献忠曾邀他参加农民军,他拒绝了。1644年,清兵入关,不断往南推进,王夫之和友人管嗣裘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的现象深表不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他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著作现存《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了。代表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黄书》《噩梦》和《读通鉴论》等。
2、王夫之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
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
王夫之还研究了认识论反映论的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而认识则来源于实践—“纾”(这里的“纾”,指的是个人的实践)。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