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范文赏析: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700字

发布时间:2017-09-14 所属栏目:读后感

一 : 读后感范文赏析: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700字

这几天(其实是一个多星期前写的)我猛读约翰克利斯朵夫,作者罗曼罗兰我很喜欢,真的很佩服他可以那样认真花十年的时间去写如此有生命张力的一个男人。这样的生命力让我羡慕仰慕甚至嫉妒。和他比起来,我简直庸俗,简直没办法在这个激荡的社会中坚持自己,即使有,也总在妥协。不知道,现在的我是陷入苦闷的境地了吧,很难真正开心起来。大三了,等到毕业的时候未来就要残酷地揭开面纱了,想想有些害怕,又有些紧张。紧张害怕了又觉得自己很庸俗,到后来,所有的理想想过了,最后所有的选择还是会考虑个人的生活,考虑物质,迫切想要独立,爱情可以先放一边,梦想可以先放一边,我最想要的还是有好的生活。真的很庸俗,天啊我就不能有出息些吗?

算了,艺术总是可以涤荡人心中最激烈的感受,如果生活不能完全那样,至少我们心中可以另外一个世界,知道人可以那样活着。

这本书讲了他的一生,这部书好看的不是什么起伏跌宕的情节,相反,没有一些耐心还很难忍受这样的慢节奏。不过,很多经典不是用情节征服读者和时间,而是里面爆发出的力量,蕴含的意味,给人心灵乃至灵魂以特别的感受!

……

“他已经踏上前人的旧路。泪眼晶莹,他望着不得不诀别的乡土隐没在云雾里……早先他不是渴望离乡的吗?——是的,但一朝真的走了出来,又觉得心碎肠断。人非禽兽,怎么能远离故土而无动于衷呢?苦也罢,乐也罢,你总是跟它一平生活过来的;乡土是你的伴侣,是你的母亲:你在她心中睡过,在她怀里躺过,深深的印着她的痕迹;而她也保存着我们的梦想,我们的过去,和我们爱过的人的骸骨。”

故土,最让人感慨万千的土地,因为最纯真的年龄,最复杂的年少心绪,在那片土地沉淀下来,故土,往往包含着自己当时甜蜜的梦,辛酸的伤。有的人,犹如心中永恒的天使,有些人,犹如灰土中的残迹。

“庸俗的心灵,决不能了解这种无边的伤害对于一个受难者的安慰。只要是庄严伟大的,对人类有益的,痛苦的极致便是解脱。压抑心灵,打击心灵,致心灵于万劫不复之地的莫如平庸的痛苦,平庸的欢乐,自私猥琐的烦恼,没有勇气割舍过去的欢娱,没有勇气割舍过去的欢娱,为了博取新的欢娱而自感堕落。”或许所有人都会遇到伤害或苦难,但是内心高尚的人和自私猥琐的人面对时,就能辨别出来。前者坚强,并且迸射人性光芒,后者退缩,并且把持不住自己的心,变得邪恶,还有更猥琐。

……

“他在卧室不由得流下泪来,无可奈何地跪在床前祈祷……只有极平凡的人才从来不祈祷,他们不懂得坚强的心灵需要在自己的祭堂中潜修磨练。”

“要是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力在人生中消耗了,还有什么可以风险给最高尚最完美的东西?”“不管别人如何蛮横,命运如何残酷,你还得抱着善心,不论是如何激烈的争执,你也得保持温情与好意,不能让人生的磨难损害你内心的这个财宝……”

罗永浩这个拽男说什么来着:人生总有几次踩到大便的时候。周围大多数人其实还都是庸俗的人,或者连道德都极度缺乏的人,遇之,不幸。但是,问题是,我们要珍惜自己,爱惜美好的东西。

“失败可以锻炼一般优秀的人物,它挑出一批心灵,把纯洁的和强壮的放在一边,使他们变得更纯洁,更强壮,但他把其他心灵加速他们的堕落,或是斩断他们飞跃的力量。”

“一个人对于别人的影响,绝非靠语言完成,而是靠精神完成的,有一半人能够用目光,举动,和清明的心境,在四周围散布着一种恬静的,令人苏慰的气息。克利斯朵夫散布的是活泼泼的生命。它慢慢的,慢慢的,仿佛春天里的一股暖气似的,透过死气沉沉的屋子,病弱,孤独,磨得枯萎憔悴,差不多已经死了的心再生。这是心灵对心灵的力量,感受的和施与的双方都不知道。可是宇宙万物的生命就靠这种潮涨潮落的运动,而支配这种运动的便是那种神秘的吸引人的力量。”

“勇敢啊,只要有一双忠实的眼睛和我们一起哭泣的时候,就值得我们为了生命而痛苦。”

“倘若一个人的被爱要靠他本身的价值而不是靠那个奇妙与宽容的爱情,那么能够得上被爱的人也就没有几个了。”

“人生并不可悲,它不过是有些可悲的时间。”

……

这是我喜欢的一些段落了句子。有力量的,有觉悟的语言,一起分享。我想我以后还是会去读的,也推荐给你们。

二 :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原型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原型

法国文豪罗曼·罗兰的伟大著作《约翰·克里斯多夫》卷帙浩瀚,形式不拘一格。我总惊讶于它能集小说、散文、评论于一体。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奖励他“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书中主人公、音乐家约翰·克里斯多夫嫉恶如仇追求真理的形象和他丰富多彩的感情经历早已深深地印在读者心里。

多年以前,朋友对我说:这本书是写贝多芬的。当时我有点惊讶,因为我读过全书觉得不是。后来又几次听到别人也这样说。于是勾起我的兴趣:这个人物的创作原型到底是谁呢?

克里斯多夫是出生在莱茵河畔的德国人,天生具有超常的音乐禀赋。他的父亲嗜酒,病态般地逼迫童年的他苦练钢琴,想让他出人头地。谁都知道,这些是以贝多芬的童年作为蓝本的。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原型

克里斯多夫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十分清贫,以教有钱人弹钢琴维持生活,有时也搞点音乐作品。他的音乐才能逐渐在当地得到认可。有一天,他出于义气惹上了麻烦,不得不逃往法国。在巴黎,他忍受过贫困、屈辱,混迹在形形色色的艺术家当中,遭白眼,受排挤,但从不退缩。不久交上了志同道和的朋友。随着他的才华展现,在艺术界半被推崇,半被敌视。终于以新的艺术思维和别开生面的歌剧作品站稳了脚跟,并名声大噪。

书中的这些曲折经历,只要把主人公的名字用一位德国大音乐家的名字去替代,立刻就还原成为历史的真实。这位德国音乐家的名字是W·R·瓦格纳。瓦格纳是因为遭遇税务官司而先到荷兰,后逃到巴黎的。他出逃的事和他在巴黎艺术界的种种遭遇、成就与约翰·克里斯多夫两两相扣。

还想提一句,作者罗曼·罗兰在本书很多地方都阐述了对法国艺术的观点。大意是,他认为当时法国的艺术是靡废不堪的享乐主义,应该痛加变革,使法兰西民族精神振作起来。作者被这样的思绪所萦绕,他在纠结什么呢?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原型

答案就在德国人克里斯多夫和法国人奥利维的友谊中。作者在这一部分充分表露了对德国的强大精神——不太贵族,但有力量,在诗歌、音乐、绘画、科技方面堪称法国的榜样——的崇尚,他还认为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法兰西民族是不可分离的兄弟,必须互补、融合,构成欧洲的一对翅膀。由此可以大胆推测,对于当时德国兴起的瓦格纳的充满进取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音乐,作者是十分关切,充满渴慕的。


瓦格纳其人年轻的时候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参与过德国民主革命。约翰·克里斯多夫也参加过社会改革的宣传。书里书外的两个人物都是通过对艺术的批判而认识到社会的弊端。而且他们都没能把这种批判进行到底。瓦格纳是在政治主张上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本书主人公是把自己的自由民主理想传给了后人-他的朋友奥利维等人。

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篇详细的瓦格纳生平介绍,目光一旦聚焦,立刻使瓦格纳和《约翰·克里斯多夫》主人公重合了。虽然参考资料仅此而已,但是已比贝多芬的童年更充分得多,足够作出我自己的结论:约翰·克里斯多夫这个人物主要是以瓦格纳为原型而创作的。

【瓦格纳的反犹太主义和国家主义后来得到纳粹的狂热推崇,这使得瓦格纳本人在音乐史上备受争议。许多人不喜欢他,厌恶他的音乐。要想说清楚这些,还需要研读欧洲思想史、德国史(中世纪就有排犹现象)、音乐史、音乐家个人生平史……。需要学术功力。那是我这小文无法涉及的领域。我孤陋寡闻,不知《约翰克里斯多夫》这部内容宏大深邃的书,有没有“约学”著述可供拜读。】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原型

有人说,罗曼罗兰也写了他自己。这是当然。作家想不写自己都难哪。他们总会在笔下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见解主张。何况,罗兰·罗兰钢琴弹得极好。他写钢琴家得心应手,对音乐艺术的评说是专业性的。那些写大自然和音乐的篇章倾注了多少他对音乐的真知及细腻感受啊。

再来说从不向命运低头的贝多芬,他当年也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欢欣鼓舞,对拿破仑崇拜之至,英雄情结深刻反映在他的音乐当中。罗曼·罗兰关注这两个人物,证明他自己内心也是桀骜不驯的,充满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情怀。

罗曼罗兰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心。在最后的卷章中,他创造了为劳苦群众和工人阶级而战的社会主义者。有人说:“罗曼罗兰一生追求真善美,不断反抗腐朽没落的艺术和庸俗的社会环境。”在《约翰·克里斯多夫》一书中,作者塑造的主人公正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他自己的身影。若说他写了自己,此言实在不虚。

【附】博友对此文的评论对我很有启发。引出我又一番饶舌话。整理到此吧:

我并没有探究小说主人公原型的癖好。从少年时代开始翻看《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把主人公当作一个虚构的完美的典型人物看待。后来听到别人提到它的原型,开始只以为人家错把此书和《贝多芬传》记混了。后来听的多了,自己开始质疑,在心里形成了谜团:时代和事件都不对呀。大约三年以前我看了瓦格纳的生平,顿觉内心投进一缕光明。近来时间充裕,又和博客上的爱乐师友提到法、德乐派的差异。这提醒了自己,就把对《约翰·克里斯多夫》这部涉及法、德文化的大书的小心得写了出来。

博友的反应都很直率、诚恳。特别感谢移居海外三十多年的徐家祯老师,为我找来英文罗曼·罗兰给友人的一封信,专门提到了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原型!这不啻是第一手的“约学”资料。

Mynovelisthestoryofalife,frombirthtodeath.
MyheroisagreatGermanmusicianwhoisforcedbycircumstancestoleavewhenheis16-18yearsold,livingoutsideofGermanyinParis,Switzerland,etc.
Thesettingistoday'sEurope[...]
Tospellitout,theheroisBeethoveninthemodernworld.

看来许多人认为《约翰·克里斯多夫》写的是贝多芬,还是事出有因的。这好像是一个根据。可这几句话却使我更坚持原来的想法。因为“现今世界的贝多芬”只是一种修辞方法,恰恰说明他不是那位大家熟知的贝多芬。作者的意思是:书中这位伟大的德国音乐家像贝多芬那样,也是意志坚强,思想激进,感情崇高,生命伟大,精神上非常相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也很大。在我有限的知识里,贝多芬从来没有离开过德奥地区,且不要说“被迫”;从来没有在巴黎和瑞士生活;从来没有和法国音乐家、思想家交过朋友;也没有在巴黎发表过享誉世界的歌剧。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这些经历,全都来自瓦格纳。

罗曼·罗兰的这封信这段话,应该没有与主角原型无关的废话吧。那么,他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点明:主人公的原型曾经被迫离开德国,在巴黎和瑞士生活,该怎么解释呢?难道不是在启发友人真正的原型是谁吗?其实,正是这位瓦格纳先生,年轻时为避税务纠纷逃往巴黎;德累斯顿起义失败被通缉逃往瑞士……,而且两人都对意大利情有独钟。

罗曼·罗兰在《轮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是这样结尾的:”他(莫扎特)的清明之境好比一个线条和谐的奥林匹克山峰,在上面可以高瞻远瞩,眺望群山,眺望贝多芬和瓦格纳的英雄与神明在那里厮杀,眺望波涛汹涌的人间的大海。“这里看得再明白不过了,罗曼·罗兰是以同样的热情赞美贝多芬和赞美瓦格纳的啊。

如果说,《约翰·克里斯多夫》以贝多芬为原型,那还会引起一些错误的结论。比如,在网上看到一种变相的说法,说这部著作“是贝多芬的传记小说”。显然,这个结论更是完全的不对了。

有人要问:既然如此罗曼·罗兰自己为啥不直说呢?这还真是问题。不过贝多芬处理“英雄交响曲”的例子,可能会让我们受启发。贝多芬对法国的民主革命非常崇拜,他的英雄交响曲原本是准备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但拿破仑称帝以后,他愤然取消了拿破仑的名字,只说“献给一个伟大的人”了。罗曼罗兰会不会因为瓦格纳后来复杂的思想及某种其它原因而不肯明确这一个原型呢?

“这一个原型”说明不是唯一的原型,还有童年贝多芬的遭遇嘛。我觉得贝多芬和瓦格纳在性格上有不少共同之处。不过,看了所有博友评论,和徐老师引用的作者亲笔信,更注意到作者对贝多芬高尚精神的认同。这一方面增强了对约翰·克里斯多夫精神面的理解。领一方面想到,这种崇高精神的荣耀首先应该属于贝多芬。

我们对读过的书许多细节也许记忆模糊了,但有些超出故事情节的收获,叫感悟吧,刻在心里,和其它方面的认知交汇、组合在一起,筑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再读此书,感受到它写的当时法国、德国各种人物、各种社会思潮,涉及文学、音乐、戏剧…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对社会弊病的长篇批判,写得激情澎湃、波澜壮阔。翻译家傅雷说它是“史诗”,真是一点不为过!《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确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说啊。

三 : 高二年级读后感:读《约翰克里斯多夫》后的心得

高二年级读后感:读约翰克里斯多夫后的心得

今年暑假,我津津有味地读了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   这部长篇小说叙说了小主人公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的一个贫穷的音乐家庭,6岁就在乐坛上崭露头角,11岁担任宫廷乐师,并成为令人瞩目的青年音乐家。他在困苦和艰难中成长,受到了许多磨难。他正直善良、愤世嫉俗、勇于反抗。这使他的音乐生涯充满了坎坷和不幸。在异国他乡,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以勇敢和乐观的态度面对逆境和挫折。他的真诚和热情赢得了友谊,同时靠着个人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伟大的音乐大师。

小说最后一章——《生命之光》中对于克里斯朵夫在生命弥留之际对美好回忆的描写深深打动了我。文中这样写到:钟声复起,天已黎明!美妙的音乐在空中回旋。它们是从远方来的,从那边的村子里……他整个人生像莱茵河般在眼前流着。他所爱的人们仿佛浮现在他的眼前。他的一生就像这条充满生气的莱茵河,静静地流向遥远的天边……这么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不禁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

读了这部长篇小说,也使我深深懂得:在成长的道路上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我要以克里斯朵夫为榜样,以勇敢和乐观的态度面对逆境和挫折,做一个勤奋努力的好学生。

四 : 高一年级读后感:《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言

高一年级读后感: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言

我对于《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的喜爱,虽说达不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程度,但也可以说是爱不释手,书的主人公那艰苦卓绝的音乐生涯和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都深深地影响到我。

约翰克里斯多夫出生在莱茵河畔的一个小城,他们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祖父曾是王府乐队的总指挥,父亲经常酗酒,母亲善良却怕事,以致家境逐渐败落。

约翰克里斯多夫虽长得不好看,但是精神世界极为丰富,对新奇世界的憧憬、对人世的向往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做大人物的想法,后来不负众望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天才。其实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天生是个音乐家,后来阴差阳错走上了文学道路,于是他只能用文学形式表现音乐,可想而知音乐在本书中占的分量。

一、音乐世界

他对音乐的兴趣是由他祖父培养的,后来他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爱好,于是天天逼他练琴。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这让他对音乐厌恶透顶,但同时音乐已占据了他的内心世界。书中具体描写了祖父和舅舅在他的音乐道路上对他的帮助,比如祖父留心随时把孙子很长的曲调整理起来加入伴奏,取名为《童年遣兴》。并帮他呈报宫廷开了专场音乐会,后来大公爵给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再世莫扎特”的夸耀,这使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也为他的成功音乐道路埋下伏笔。其实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却没有对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音乐作细节描写,也没有将音乐定格在特定的形式和层次上,这正是需要读者需用心去阅读其内涵。

曾经很多人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的化身,罗曼·罗兰自己却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式的英雄,他那曲折的一生为他所创造音乐增加了现实感。从书的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被河流、大风和大钟唤醒,而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使他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帮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最终又辅佐他的心灵复归平静的大海,又使他顺利抵达人生的彼岸,所以音乐在此书中占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纵然我们无法拥有那超人的音乐天赋,但是我们能从他追寻音乐的道路中体会到自信、自强。

二、感情世界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是正义感和爱的合体,他的感情丰富多出于他特有的冲动和心肠太软的弱点,得别是对待爱情上。先是学生弥娜,但是由于弥娜的母亲的关系,两人被迫分手,又是阿达的背叛,再是萨皮纳和葛拉齐亚的离世,细数他的爱情经历好像都是悲剧收场。爱情的打击还未在内心平息,父亲又醉死在沟里,弟弟都外出打工,他只有与母亲相依为命……

于是约翰克里斯多夫消沉了下去,我庆幸他消沉下去因为他是一个人,有肉体、有感觉、有灵魂的人,我又庆幸他没有永久的消沉下去,在他舅舅的帮助下他找回了自己。说到他舅舅其实还有他的母亲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易莎——他的母亲和他之间的感情,作者是大手笔的细节描写,在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四孝的典故,那么外国故事中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孝顺之心也达到了超乎寻常的境界,特别是他冒着生面危险回国陪母亲最后一晚,那一幕不知会牵动多少人的心弦,让多少人的心灵颤动。当然在那不可忽视的亲情中不会少了舅舅,虽然作者没着力用事例印证约翰克里斯多夫对舅舅高托夫列特的敬爱,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说明了舅舅在约翰克里斯多夫音乐、生活中的作用。

爱情,亲情都说了当然不能忘记友情,奥利维出现在一个最平静的时期。如果硬是要分的话,约翰克里斯多夫属于理想者,奥利维是现实者,他们两个在这方面结合得相当完美,因为他们彼此拥有如此纯洁的友谊而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约翰克里斯多夫将这份友谊看得比爱情更重要,因为他大胆让爱,将心仪的女孩让给奥利维并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而且约翰克里斯多夫为了奥利维改掉了自己几十年粗声大气的习惯,为了奥利维去跟别人决斗,可以说是为了朋友能上刀山下火海,可谓两肋插刀。当然他会得到朋友的回报,奥里维一直是他精神的支持者,甚至最后为他付出了生命,可以说没有奥里维就没有约翰克里斯多夫事业的颠峰。其实他那丰富的情感源于情感的冲动和心中的那份坚守的正义感,这既是他的优点又是他的致命弱点。他甚至为了搭救姑娘而杀死警察,最后不得不因此过上逃亡的生活,又甚至为了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女孩去揭示一个不应该由他来负责的误会。当然他的情感升华到最高境界就是爱国情感了,他的血管里流动的是沸腾的日耳曼民族的血液,所以即使在逃亡的过程中也始终不忘他的祖国。

三、精神世界

虽然丛书的开端一直到结尾,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份坚守的精神一直打动着我,那份坚持在中国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小的时候受人欺侮从来没有屈服,而后来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出于对音乐的尊重,竟然对一个唯一肯雇佣他并付给他丰厚薪水的公爵说“我绝不是您的奴隶,我爱说什么就什么!”他毅然辞去了那份优厚的工作。在音乐中他会手舞足蹈,心潮澎湃,但是他自己的世界是单纯、宁静的,直到晚年,他和葛拉齐亚的爱情才是真正的自由。不幸的是,最终葛拉齐亚还是先离他而去,读到这里也不尽让人潸然泪下啊!

夜静得出奇,只能听到窗外呼啸的狂风。合上《约翰克里斯多夫》,突然心中如释重负。或许我们不会有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么艰苦的音乐生涯,也不会有约翰克里斯多夫那曲折坎坷的命运,虽然约翰克里斯多夫离我们远去,但就如同罗曼·罗兰所说“他用重生代替了死亡”,这是精神的重生,像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那句名言“我曾经奋斗,曾经流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生”,这句话一直会燃烧在每一个喜欢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人的心中。

本文标题: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范文赏析: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7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121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