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梅峰揽胜-峰市古地名揽胜9峰市

发布时间:2017-11-19 所属栏目:河北省名胜古迹

一 : 峰市古地名揽胜9峰市

峰市古地名揽胜9 峰市

峰市,旧称“硿头”,因下游长年空谷回响着“崆崆”声而得名。因为后靠着双峰山(双髻岽),所以又称“峰头”。

峰市始于何时暂无确切考证。从拐子渡设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来看,九磴石附近已经有了店铺,但尚未形成完整的街道,峰市的交通经济中心还在上游的河头墟。至康熙五十二年(1712)洪水冲毁了河头墟,人们把交通经济中心转移至地势较高的峰市。此后的23年才是峰市街的形成期。至雍正十三年(1735),上杭县县丞署移驻峰市,刺激了经济的繁荣,峰市进入发展期。明清时期,峰市主要从事上游的木材、纸、米、豆等土特产和下游的盐、布匹、洋油等洋货的转口贸易。民国以来,业务扩展到军火、金融、服务等领域。抗战时期,这个弹丸之地聚集了来自7省19县的一万多常住人口,峰市进入鼎盛时期,享受着“小香港”的美称。

峰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它前有大江,后有高山,一条街道直贯其间。它包括上街、横街、三角坪、中街、九磴石、鱼湖街、拐子石面上、下街和上坑、下坑等十个部分。街道两端分别设有上更楼、下更楼,有士兵和更夫驻守。民国时期,还在双髻岽筑有碉堡,可瞭望峰市全境。

峰市街建在峭壁上,除了整条街道都靠石坎护着,还有两个建筑特点:一是砖柱和木架构的吊脚楼。吊脚楼临河,一般为四五层,当街只有两层。二是阶梯式地基的靠山屋。靠山屋当街是浅浅的店面,第2层开始向后山延伸,房间依次增多,一般为三四层。此外,峰市还有11条石砌码头,如琴键一般。所有过载的货物,都要经过人力在这些码头上往来搬运。

旧时,峰市的航运业相当发达,最多时一天可见300多条鸭妈船停靠在各个码头。解放后,公路运输日趋发达,航运业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史书中最早出现“峰市”的名字,可能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俞大猷草拟的《添设上杭三图县志》,说:“近添设抚馆,但往来不长厥居……且峰市附近又通闽广要路……”。(俞大猷《正气堂集•卷十三》)当是出现在“抚馆城”之后。

自雍正十三年始,峰市即成了一个行政、经济、交通、军事的中心。1998年,为援建“棉电”,峰市街迁移至锦丰,仍为镇政府所在地。2000年,龙湖蓄水,原址及其附近成了优美的旅游景区。

二 : 峰市古地名揽胜11交椅山

峰市古地名揽胜11 交椅山

交椅山位于峰市街西面,东接锦冈,西连寨上,南邻万美村,北望河头城。

交椅山因形而名。它南高北低,背靠湖坑冈,东西两道山梁从南向北延伸,恰似一把交椅,这是内交椅山。在东山梁的顶端又分出三条小山梁,形成两个相邻的小交椅,这是外交椅山。外交椅山面临汀江,隔条上水溪对面就是河头墟,是个便于谋生的地方。明初,万二郎、万三郎俞氏兄弟从长汀河田三洲来到这里落籍开基,繁衍子孙,外交椅山便成了峰市俞姓最早的家园。

外交椅山地势较低,常受汀江洪水的威胁。清康熙五十二年(1714)的大洪水,不仅冲毁了河头墟,也给峰市俞姓造成惨重损失。为了避免洪水的侵袭,俞氏族人有的外迁或迁往高处,有的向内交椅山进军。他们硬是把原始的深山沟开辟成屋舍俨然、石道宽敞、鱼塘成串、田园齐整的“世外桃源”。俞瀚忠在外交椅山构筑豪宅“大夫第”,底层用三合土夹石块夯实成墙,也经受住了道光二十二年(1842)洪水的严峻考验。

交椅山的名字一直沿用。在公社化时期,交椅山曾被划分并简称为“内交”(又分上交、下交)、“外交”几个生产队,但是都还带有一个“交”字。

交椅山的名字曾发挥它的历史价值。2011年10月,广东信宜俞氏就是根据族谱记载祖先的来源是“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溪南里第三图交椅山”前来认祖归宗的。根据他们的族谱记载,峰市俞氏在明正德三年(1508)就在交椅山建有俞氏宗祠。可谓历史相当悠久。(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1998年,为援建棉花滩水电站,三峰村迁移至城郊乡罗全头。因为各姓居民间杂而居,三峰村重建村民小组,以地段顺序号命名。至此,交椅山的名字就少人用了。

三 : 峰市古地名揽胜10“三图县”•“峰市分县”•峰市特种区

峰市古地名揽胜10 “三图县”•“峰市分县”•峰市特种区

明清以来,区区峰市享受过几个特殊的“头衔”:三图县、峰市分县、峰市特种区。

所谓“三图县”,提出建议的第一人是明将俞大猷。俞大猷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来到了汀州,曾平息上杭溪南叛乱。四十一年(1562),他重回闽西。其时,俞大猷详考了峰市的山川地理,发现溪南第三图处闽粤交界,距离县城颇远,成了山寇出没之地,“百余年来无一年秋冬之间不啸聚,一二千人出外行劫。略经扑杀而不能驯服向化,故闽广山寇共推此贼为宗祖……”但他觉得这些秋冬农闲之时啸聚的,应该是“出则为匪,入则为民”的当地山民。于是,他前往峰市的几个沿江村落,“单骑亲至其地宣谕军门威令。”他觉得,抚民馆城规模不大,作用很有限,而应该设立县治。“夫政必久然后能易其俗,民必亲然后能道之善。惟县令乃可望有此尔。”他认为设立县级政权将当地山民“易其俗”、“道之善”,才能杜绝“啸聚”的之源。

于是,俞大猷一方面大兴儒学,把水口村改名忠信村,在忠信村建案岗书院;一方面顺应本地百姓温、胡、李、童诸姓七十三户联名状告匪患、要求设县的民情上疏言事。嘉靖四十一年(1562),俞大猷草拟《添设上杭三图县志》呈送漳南道陆北川,陆即以此为蓝本以《俯顺民情添设县治以绝盗源疏》上奏朝廷。(明经世文编卷三一四《陆北川奏疏》。)

在俞大猷的规划中,三图县的大致范围是上杭来苏三图一里、来苏四图一里、溪南三图一里、永定溪南一图一里、溪南四图一里,“以上共割五里计共人丁二千三百二十丁,计共官民米一千五百四十九石斗三升三合,设为一县。”范围包括今洪山、峰市全境和仙师的池溪、三坝一带(汀江支流黄潭河沿岸)。县城设在“地势宽广,山溪怀抱,堪筑县城就近抚治”的河头坪。

后来因上杭、永定两县不愿割地,“有司又以扰民为词”,三图设县的计划没有成功。所谓的“三图县”只是南柯一梦。(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三图县虽然没有搞成,但是俞大猷的意见还是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18年后的万历四年(1576)在河头坪筑起了公馆,委派汀州通判掌管政治军事要务。

到了清朝,闽西、赣南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汀江水运更趋繁忙。清雍正十二年(1722),暂借河头城设立上杭县县丞公署。十三年(1723)上杭县丞公署移驻峰市。至民国四年(1915)裁撤,上杭县县丞公署在峰市长达193年。县丞公署是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县丞为“副县长”,官正八品,掌管着当地的行政、经济、交通、军事等诸方面的大权。这一期间,峰市建置相当于一个分县,所以,民间干脆直呼峰市为“上杭县峰市分县”。

可见,“三图县”、“峰市分县”的称呼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民国初,峰市只是上杭县的一个普通区。二十五年(1936),时任福建省主席陈仪认为峰市的税收几乎与一个普通县相等。于十二月,划设“峰市特种区”,由省政府直辖。峰市特种区豁树人、泮田、峰市三个联保处,内设民政(兼建设)、教育(兼财政)两科和兵役室、会计室。

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国民政府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规定县以下只设乡镇不设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峰市被撤销“特种区”头衔,划归永定管辖,称为“永定县峰市镇”。

四 : 峰市古地名揽胜8河头城

峰市古地名揽胜8 河头城

河头城位于汀江流向由西南转为东南的东岸前端,与河头墟隔江相望,因地势平坦,故原名“河头坪”。又因三面临水,仅西边有渡口可通两岸,“正为杭、永两县门户,使此处有兵防守,则寇贼必不敢入。”(见康熙版《永定县志•兵制志》)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故又称“河头隘”。

万历四年(1576),汀江兵备尹校令通判潘侃等在溪南四图河头坪督筑河头城。城周487丈,高1.8丈,开东、西、南三个城门,北为水门。城中建府、县、所公馆3座,民房24所,茅店35间,城外兵房40间,校场在河背夫子山,前面即为署衙。

河头城设通判一员,百户一员,掌管峰市地区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兼及硿头兴化司的职能。所以,河头城是当时峰市地区的行政军事中心。

河头城的隶属曾多次发生变化。明成化十四年(1478),上杭县析出五里一十九图设立永定县,河头隘为溪南里第四图,在划归永定之列。至万历四年(1576),河头城复归上杭县管辖。民国十五年(1926),峰市改为“特种区”,河头城又不隶于上杭。民国二十九年(1940),特种区撤销,河头城又随之拨归永定。

雍正十二年(1734),上杭县县丞署公馆暂设于河头城。十三年(1735),县丞署从河头城移驻峰市。从此,河头城失去了行政军事中心的地位。乾隆十八年(1754),河头城公馆被用来办义学,后来都当作双峰书院、双峰高小、南强初中、河头小学的办学场所。(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解放后,河头城改为河头村。1998年,为援建“棉电”,全村移民安置在汀江下游10里的鸭妈坑,村名为“峰市镇河头村”。

本文标题:梅峰揽胜-峰市古地名揽胜9峰市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893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