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姜维简介-姜维简介

发布时间:2017-10-28 所属栏目:名人简介

一 : 姜维简介


姜维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三国未期蜀国名将。     姜维自幼少孤,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喜好郑玄的经学,在郡中做上计掾,不久,任州中从事。姜维的父亲姜冏曾为郡中功曹,羌族、戎族叛乱时,他亲自保护郡太守,战死在疆场。因此,魏朝赐姜维中郎,命他参与管理本郡的军事。     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228年)春,蜀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南),佯从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攻郧,以牵制魏军主力。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率关右诸军,在郿重兵设防,诸葛亮却亲率大军攻祁山。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带姜维和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人随雍州刺史郭淮在各地视察。马遵闻蜀军至祁山后,诸县响应,郭淮闻后,决定东行,回上邽守备。马遵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于是,也乘夜随郭淮至上邽。姜维发现马遵已走,忙追随其后,可惜晚了一步,待姜维等人至上邽,城门已闭,不肯放其入城。姜维等人又返回冀县,冀县也不放姜维等人等进城。姜维等害怕,只好去投诸葛亮。时蜀军先锋马稷因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结果被魏左将军张郃击败,失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陇城镇,一说今天水东南)。马稷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诸葛亮只好攻克西县,率千余户和姜维等人班师。姜维于是同其母失散。     诸葛亮喜姜维有胆智,命其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姜维时年二十七岁。     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对姜维赞赏不已,信中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信中还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不久,姜维就升任中监军、征西大将军。     孙盛《杂记》记载,姜维投奔诸葛亮,跟母亲失散了。后来,他接到母亲的书信,让他设法回去。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这记载不太可信。因为姜维粗知学术,待母不至如此。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为魏大将军司马懿所拒。二军相持百余日。其间,诸葛亮数番挑战,司马懿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派入送司马懿女人衣服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上表请战,魏明帝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制止之。以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辛毗一到,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诸葛亮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姜维令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不敢逼近。于是蜀军安全而撤,百姓作谚语道:“死诸葛走生仲达”(《晋书·宣帝传》)。姜维回成都后,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扎汉中。蒋琬升大司马后,任命姜维为司马,多次率领偏师西进。延熙六年(243年),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     延熙九年(246年),汶山郡(郡治绵质,今四川汶川西南)平康县(今四川松潘西)的少数民族聚众起事,反抗蜀汉统治。姜维率军征讨,恩威并施,迅速平定。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柿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治长安,今西安西北)、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洮水以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未迁走者皆为郭淮击平。     延熙十二年(249年),朝廷授予姜维符节。秋,姜维督军进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依傍曲山(今甘肃岷县东百里)筑两城。姜维熟悉陇西风俗民情,欲诱羌胡归蜀,以控制该地区。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并联合羌胡人进攻附近各郡。魏军则以征西将军郭淮与雍州刺吏陈泰统兵抵御。郭淮采取围城打援策略,命陈泰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进围曲城(今甘肃岷县东漳南),切断交通及水源,曲城蜀军困窘不堪。姜维被迫领兵救援,进至牛头山(甘肃岷县东南,洮河南岸),为陈泰军所阻。姜维闻郭淮率军进逼洮水,企图切断退路,迅速率军撤回。而句安、李歆等人因孤立无援,最终降魏。郭淮又西击羌人各部,留邓艾屯白水(今甘肃白龙江)北岸,以防蜀军反攻。姜维闻讯后,令廖化驻军白水南岸牵制邓艾,自率重兵奔袭洮城(今甘肃临潭西南)。后为邓艾所识破,并于当夜抢占洮城,姜维只得撤军退走。     延熙十三年(250年)十二月,姜维再次出兵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联合羌人,攻魏西平未克,俘魏中郎将郭循而还。     姜维认为自己熟悉西部风俗,又依仗才兼文武,想用羌族、胡族为羽翼,并说“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因此,他常常提出要大举兴兵。费祎多次制止他,拨给他的部队也从未超过万人。     费祎还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为希冀徼幸,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六》)。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去世,姜维得行其志。三月,吴太傅诸葛恪再次兴师攻魏,发兵20万进攻淮南。姜维也乘机率数万人出石营(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经董亭(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包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率军解围,进至洛门(即洛门聚,今甘肃甘谷西)时,姜维因久攻南安不克,军粮已尽,撤围退走。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主持蜀国内外军事。二月,魏中书令李丰与皇后之父光禄大夫张缉等密谋废易大臣,欲以太常夏侯玄代替司马师为大将军。事泄,司马师杀李丰、夏侯玄等,废张皇后,魏国一时陷于混乱。魏狄道长李简密向蜀汉请降。六月,姜维乘机率军攻魏,李简献城降,姜维占狄道(今甘肃临洮)。十月,姜维率军进围襄武(魏陇西郡治,今甘肃陇西南)。魏将徐质反击,蜀前军荡寇将军张嶷战死。姜维率军继至,击败魏军,斩杀徐质。魏军撤退,姜维乘胜进击,破河关(今甘肃临夏西北)、临洮(今甘肃岷县)等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民入川,率军撤回。     延熙十八年(255年)七月,蜀卫将军姜维乘魏大将军司马师病亡之际,督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数万人攻魏。八月,到达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遂向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魏征西将军陈泰命雍州刺史王经率所部进驻狄道,待他率主力自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到达后,再钳击蜀军。王经不俟陈泰军至即擅击蜀军,姜维率军先后故关(今甘肃临洮北)、洮西大败王经,魏军大部伤亡或逃亡,损兵数万,王经只残部万人还保狄道。姜维乘胜围狄道城。魏大将军司马昭命长水校尉邓艾出任安西将军,与陈泰并力抗击蜀军,并遣太尉司马孚为后援。陈泰与邓艾军会合后,分三路进至陇西,避开蜀军,出其不意地绕过高城岭(今甘肃渭源西北),进至狄道东南山上,燃火击鼓与城内联络,守军见援军至,士气大振。姜维即督军沿山进攻,被魏军击退。这时陈泰扬言截断蜀军退路,姜维遂于九月二十五日撤军退走钟堤(今甘肃临洮南)。     延熙十九年(256年)正月,姜维在驻地被后主封为大将军。六月,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今甘肃天水)会合。七月,姜维率先出兵祁山,闻邓艾有备,乃改从董亭(今甘肃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邓艾军抢占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据险拒守。姜维见地利已失,强攻难克,乃夜渡渭水东进,沿山进取上邽。两军战于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胡济失期未至。蜀军交战不利,士卒溃散,死伤甚众。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山以西的地方也趁机骚乱起来。姜维败归,谢过引责,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延熙二十年(257年)五月,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调关中兵力东下讨伐诸葛诞。姜维乘机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十二月,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到达沈岭(今陕西周至南)。当时,魏在长城(今陕西周至南)积存大量军粮,且防守薄弱。闻姜维至,众皆惶惧。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恐姜维袭夺长城,立即合军据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今陕西周至黑水),依山为营。司马望、邓艾军近水筑寨。蜀军多次挑战,魏军坚守不出,两军长期对峙。景耀元年(258年)三、四月间,姜维闻诸葛诞败亡,遂引军而还。并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     姜维屡次北伐,不但未见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于是,不再轻易对外用兵,转过头来,致力于加强汉中的守御。     当年刘备留魏延镇守汉中,各个营寨都充实兵力,抵御外寇。敌人来进攻,使其不得入一步。后来汉中之战,王平抵拒曹爽,用的就是这种办法。姜维认真研究了蜀中形势,提出了“敛兵聚谷”的新策略。     姜维认为,“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朝廷也觉得姜维的办法不错,便命令汉中都督胡济退驻延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建立军营驻防。     其实,敛军聚谷之法,弊大利小,等于是自弃险要,自拆樊篱。     景耀五年(262年)十月,姜维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阳境。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邓艾抓住姜维悬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后,魏军发起反击,蜀军大败,损失严重。姜维只得退往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此后,蜀军实力大减,转为被动防御态势。     姜维本非蜀人,托身蜀国,加上连年征战,没有建立什么功绩,所以颇遭非议。而当时蜀国后主刘禅无能,宫廷由宦官黄皓专权,为所欲为。右大将军阎宇见黄皓炙手可热,便依附于他,于其勾结。黄皓想寻机废掉姜维,扶阎宇掌管军政大权。姜维疑心,颇为恐惧,于是,不再回成都,在沓中驻扎。     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对黄皓专权恣肆很不满,曾上言后主,请求诛杀黄皓。后主说:“黄皓不过是一个奔走效力的小臣罢了。过去董允对他切齿痛恨,我常常感到遗憾。您大人大量,又何必介意他呢?”姜维见黄皓枝附叶连,势力很大,感到自己失言,便告辞后主出宫。后主命黄皓到姜维那里谢罪,姜维对黄皓说自己要到沓中种麦,以资军用,实际是为躲避黄皓。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表奏后主,说:“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在这紧要关头,黄皓不听人言,却信鬼神。他相信巫者的预言,认为敌人不会到来,禀告后主,把姜维的表章压下,不予理睬,连大臣都不知道。     同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余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     直到魏将钟会将要进入骆谷,邓艾将要进入沓中时,黄皓这才派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去沓中援助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率兵去阳安关中(今陕西沔县西),作为各个营寨的外援。并令汉中诸将放弃汉中外围据点,收缩兵力退保汉城(今陕西勉县东)、乐城。廖化进军到达阴平,闻魏将诸葛绪正向建威迸发,便停下来等待敌兵。     邓艾命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地,命令陇西太守牵弘等人邀击姜维的前部,而命令金城太守杨欣进击甘松。姜维在沓中见邓艾的军队攻来,又听说钟会进军汉中,知汉中难保,立刻引兵东撤,急摆脱邓艾,退往阴平。魏将杨欣等人追击,直到疆川口,双方大战,姜维败退,为抢先占桥头(阴平东南)的诸葛绪所阻。姜维从孔函谷(今甘肃省武都县孔幽水人白龙江处)佯作向北欲绕道而东,作出出兵攻击诸葛绪后部的样子,诱使诸葛绪离开桥头三十里向北堵击时,姜维乘机迅速通过桥头,与廖化、张翼等合兵,据守剑阁。诸葛绪赶去阻截,差了一天,没有赶上。这一战,姜维灵活用兵,暂时摆脱了被动局面。

    在阴平,姜维遇到了赶来增援他的廖化。姜维命廖化在阴平抵御敌军,自己想率军往阳平关迎击钟会。

    由于蜀军未对咽喉险道斜谷、骆谷、子午谷严加防守,被魏魏兴太守刘钦占领。钟会遂几路并进,直入汉中,留2万人围汉、乐二城,自率主力直下阳安关口,守将蒋舒降投,傅佥战死,继克关城(今陕西阳平关),钟会攻乐城不下,闻关口已克,引兵长驱南下。这时,张翼、董厥才到汉寿,姜维、廖化也舍弃阴平退回,刚好和张翼等会合。于是,合兵退守剑阁,抵御钟会。

    钟会写信给姜维,企图用故土关系招降他。信中说:“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姜维没有回信,而列营守险。钟会不能克,双方形成了对立之贽。魏军因军粮不继,钟会准备退兵。

    时邓艾上书建议,出奇兵从阴平经江油(今四川江油北)、涪县(今四川锦阳东),袭取成都。十月,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越过7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并克绵竹,斩诸葛瞻。一鼓作气、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逼近成都。蜀后主刘禅惊恐失据,感到大势已去,在主降派劝导下,决定向邓艾请降。

    姜维等坚守剑阁,惊悉绵竹失守,接著,一日三惊,有的说后主想固守成都,有的说后主要向东投奔盟国东吴,有的说后主要向南进入建宁。姜维恐腹背受敌,即引军退至巴西境,至郪县(今四川射洪西)时,后主诏书传来,命令全军投降。姜维伤心落泪。但事已至此,只好奉诏到涪城向钟会投降。“将士咸怒,拔刀斫石”(《三国志·蜀书·姜维传》)。邓艾率军入成都,蜀汉灭亡。

    钟会待姜维等甚厚,发还他们原平的印号节盖,钟会与姜维出则同车,坐则同席。并对长史杜预说:“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不久,钟会与邓艾争功,陷害邓艾,魏元景五年(264年)正月,钟会抵达成都,将邓艾押往洛阳。钟会心存异志,姜维看得很清楚。便想借钟会构成魏国的内乱,然后伺机复国。便对钟会说:“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邪!”钟会道:“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于此也。” 姜维心领神会,说:“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八》)。从此两人感情越发好起来。     钟会排除了有灭蜀大功的邓艾,又掌握庞大的远征军,遂密谋反叛。钟会想让姜维率兵五万为先锋出斜谷,自领大军随后,前往洛阳争夺天下。但司马昭对钟会怀有野心早有戒备,遣中护军贾充率1万步骑入蜀进占乐城,随即亲率10万大军进驻长安,使钟会措手不及。钟会知道司马昭已经看破自己的意图,遂扣押魏军所有将领,并出示废黜司马昭的所谓太后遗诏。姜维见时机已到,便怂恿钟会诛杀被扣将领,预谋趁机杀掉钟会,恢复蜀汉。并密书与刘禅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八》)。因钟会迟疑而消息泄露,护军胡烈之弟胡渊率烈部众擂鼓呐喊而出,各营官兵为营救本部将领也一起响应,蜂拥杀入蜀宫,被拘宫内的将领们冲出与其部众会合。双方在宫城内外展开激战,姜维、钟会及部众数百人被杀,蜀太子刘璇和姜维妻子也被诛杀。据《世说》记载,姜维死后尸被分解,人们发现,其胆如斗。有人说是如升,胆不可能斗大。     对于姜维的投降和降后的图谋再起,后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孙盛持否定态度,说他:“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兰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裴松之不同意孙盛的看法,比较客观地评论这件事,他认为:“当时钟会已到剑阁,姜维与将领们列营守险,阻击钟会,钟会无法前进,已经准备退兵,姜维等保全蜀国的功劳,差一点就建成了。不料邓艾偷渡阴平,出现在后方,诸葛瞻战败,成都自溃。在这种情况卜,姜维如果回师救援成都,钟会则会进击其后。形格势禁,难以两全。因此,如果责备姜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那实在是强人所难,没有道理。后来钟会要坑杀魏将以举大事,授予姜维重兵,让他作前驱,假如不出意外,此事得成,而兵权握在姜维手中,那么,杀掉钟会,恢复蜀汉,也不是难事,也还是可能的。一般说来,在情理之外获得成功,才算是‘出奇’。我们不能因为事情没有按预期发展,出了差错,就说姜维不好。试想,假如当年田单定计之后,机会不好,没能成功,难道我们也说田单愚蠢暗昧吗?”     姜维为人,生性好学,生活俭朴。郤正曾写文章评论他说:“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相比之下,裴松之和郤正说得尽情尽理,足以服人。     但姜维屡次出师,导致民困兵疲。在最后一次功魏前,蜀右车骑将廖化曾说:“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将何以存”(《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八》)!结果终为廖化所言中。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评论姜维时也说:“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二 : 姜维简介


姜维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三国未期蜀国名将。 姜维自幼少孤,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喜好郑玄的经学,在郡中做上计掾,不久,任州中从事。姜维的父亲姜冏曾为郡中功曹,羌族、戎族叛乱时,他亲自保护郡太守,战死在疆场。因此,魏朝赐姜维中郎,命他参与管理本郡的军事。 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228年)春,蜀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南),佯从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攻郧,以牵制魏军主力。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率关右诸军,在郿重兵设防,诸葛亮却亲率大军攻祁山。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带姜维和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人随雍州刺史郭淮在各地视察。马遵闻蜀军至祁山后,诸县响应,郭淮闻后,决定东行,回上邽守备。马遵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于是,也乘夜随郭淮至上邽。姜维发现马遵已走,忙追随其后,可惜晚了一步,待姜维等人至上邽,城门已闭,不肯放其入城。姜维等人又返回冀县,冀县也不放姜维等人等进城。姜维等害怕,只好去投诸葛亮。时蜀军先锋马稷因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结果被魏左将军张郃击败,失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陇城镇,一说今天水东南)。马稷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诸葛亮只好攻克西县,率千余户和姜维等人班师。姜维于是同其母失散。 诸葛亮喜姜维有胆智,命其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姜维时年二十七岁。 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对姜维赞赏不已,信中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信中还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不久,姜维就升任中监军、征西大将军。 孙盛《杂记》记载,姜维投奔诸葛亮,跟母亲失散了。后来,他接到母亲的书信,让他设法回去。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这记载不太可信。因为姜维粗知学术,待母不至如此。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为魏大将军司马懿所拒。二军相持百余日。其间,诸葛亮数番挑战,司马懿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派入送司马懿女人衣服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上表请战,魏明帝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制止之。以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辛毗一到,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诸葛亮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姜维令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不敢逼近。于是蜀军安全而撤,百姓作谚语道:“死诸葛走生仲达”(《晋书·宣帝传》)。姜维回成都后,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扎汉中。蒋琬升大司马后,任命姜维为司马,多次率领偏师西进。延熙六年(243年),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 延熙九年(246年),汶山郡(郡治绵质,今四川汶川西南)平康县(今四川松潘西)的少数民族聚众起事,反抗蜀汉统治。姜维率军征讨,恩威并施,迅速平定。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柿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治长安,今西安西北)、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洮水以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未迁走者皆为郭淮击平。 延熙十二年(249年),朝廷授予姜维符节。秋,姜维督军进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依傍曲山(今甘肃岷县东百里)筑两城。姜维熟悉陇西风俗民情,欲诱羌胡归蜀,以控制该地区。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并联合羌胡人进攻附近各郡。魏军则以征西将军郭淮与雍州刺吏陈泰统兵抵御。郭淮采取围城打援策略,命陈泰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进围曲城(今甘肃岷县东漳南),切断交通及水源,曲城蜀军困窘不堪。姜维被迫领兵救援,进至牛头山(甘肃岷县东南,洮河南岸),为陈泰军所阻。姜维闻郭淮率军进逼洮水,企图切断退路,迅速率军撤回。而句安、李歆等人因孤立无援,最终降魏。郭淮又西击羌人各部,留邓艾屯白水(今甘肃白龙江)北岸,以防蜀军反攻。姜维闻讯后,令廖化驻军白水南岸牵制邓艾,自率重兵奔袭洮城(今甘肃临潭西南)。后为邓艾所识破,并于当夜抢占洮城,姜维只得撤军退走。 延熙十三年(250年)十二月,姜维再次出兵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联合羌人,攻魏西平未克,俘魏中郎将郭循而还。 姜维认为自己熟悉西部风俗,又依仗才兼文武,想用羌族、胡族为羽翼,并说“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因此,他常常提出要大举兴兵。费祎多次制止他,拨给他的部队也从未超过万人。 费祎还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为希冀徼幸,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六》)。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去世,姜维得行其志。三月,吴太傅诸葛恪再次兴师攻魏,发兵20万进攻淮南。姜维也乘机率数万人出石营(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经董亭(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包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率军解围,进至洛门(即洛门聚,今甘肃甘谷西)时,姜维因久攻南安不克,军粮已尽,撤围退走。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主持蜀国内外军事。二月,魏中书令李丰与皇后之父光禄大夫张缉等密谋废易大臣,欲以太常夏侯玄代替司马师为大将军。事泄,司马师杀李丰、夏侯玄等,废张皇后,魏国一时陷于混乱。魏狄道长李简密向蜀汉请降。六月,姜维乘机率军攻魏,李简献城降,姜维占狄道(今甘肃临洮)。十月,姜维率军进围襄武(魏陇西郡治,今甘肃陇西南)。魏将徐质反击,蜀前军荡寇将军张嶷战死。姜维率军继至,击败魏军,斩杀徐质。魏军撤退,姜维乘胜进击,破河关(今甘肃临夏西北)、临洮(今甘肃岷县)等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民入川,率军撤回。 延熙十八年(255年)七月,蜀卫将军姜维乘魏大将军司马师病亡之际,督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数万人攻魏。八月,到达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遂向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魏征西将军陈泰命雍州刺史王经率所部进驻狄道,待他率主力自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到达后,再钳击蜀军。王经不俟陈泰军至即擅击蜀军,姜维率军先后故关(今甘肃临洮北)、洮西大败王经,魏军大部伤亡或逃亡,损兵数万,王经只残部万人还保狄道。姜维乘胜围狄道城。魏大将军司马昭命长水校尉邓艾出任安西将军,与陈泰并力抗击蜀军,并遣太尉司马孚为后援。陈泰与邓艾军会合后,分三路进至陇西,避开蜀军,出其不意地绕过高城岭(今甘肃渭源西北),进至狄道东南山上,燃火击鼓与城内联络,守军见援军至,士气大振。姜维即督军沿山进攻,被魏军击退。这时陈泰扬言截断蜀军退路,姜维遂于九月二十五日撤军退走钟堤(今甘肃临洮南)。 延熙十九年(256年)正月,姜维在驻地被后主封为大将军。六月,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今甘肃天水)会合。七月,姜维率先出兵祁山,闻邓艾有备,乃改从董亭(今甘肃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邓艾军抢占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据险拒守。姜维见地利已失,强攻难克,乃夜渡渭水东进,沿山进取上邽。两军战于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胡济失期未至。蜀军交战不利,士卒溃散,死伤甚众。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山以西的地方也趁机骚乱起来。姜维败归,谢过引责,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延熙二十年(257年)五月,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调关中兵力东下讨伐诸葛诞。姜维乘机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十二月,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到达沈岭(今陕西周至南)。当时,魏在长城(今陕西周至南)积存大量军粮,且防守薄弱。闻姜维至,众皆惶惧。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恐姜维袭夺长城,立即合军据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今陕西周至黑水),依山为营。司马望、邓艾军近水筑寨。蜀军多次挑战,魏军坚守不出,两军长期对峙。景耀元年(258年)三、四月间,姜维闻诸葛诞败亡,遂引军而还。并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 姜维屡次北伐,不但未见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于是,不再轻易对外用兵,转过头来,致力于加强汉中的守御。 当年刘备留魏延镇守汉中,各个营寨都充实兵力,抵御外寇。敌人来进攻,使其不得入一步。后来汉中之战,王平抵拒曹爽,用的就是这种办法。姜维认真研究了蜀中形势,提出了“敛兵聚谷”的新策略。 姜维认为,“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朝廷也觉得姜维的办法不错,便命令汉中都督胡济退驻延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建立军营驻防。 其实,敛军聚谷之法,弊大利小,等于是自弃险要,自拆樊篱。 景耀五年(262年)十月,姜维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阳境。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邓艾抓住姜维悬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后,魏军发起反击,蜀军大败,损失严重。姜维只得退往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此后,蜀军实力大减,转为被动防御态势。 姜维本非蜀人,托身蜀国,加上连年征战,没有建立什么功绩,所以颇遭非议。而当时蜀国后主刘禅无能,宫廷由宦官黄皓专权,为所欲为。右大将军阎宇见黄皓炙手可热,便依附于他,于其勾结。黄皓想寻机废掉姜维,扶阎宇掌管军政大权。姜维疑心,颇为恐惧,于是,不再回成都,在沓中驻扎。 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对黄皓专权恣肆很不满,曾上言后主,请求诛杀黄皓。后主说:“黄皓不过是一个奔走效力的小臣罢了。过去董允对他切齿痛恨,我常常感到遗憾。您大人大量,又何必介意他呢?”姜维见黄皓枝附叶连,势力很大,感到自己失言,便告辞后主出宫。后主命黄皓到姜维那里谢罪,姜维对黄皓说自己要到沓中种麦,以资军用,实际是为躲避黄皓。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表奏后主,说:“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在这紧要关头,黄皓不听人言,却信鬼神。他相信巫者的预言,认为敌人不会到来,禀告后主,把姜维的表章压下,不予理睬,连大臣都不知道。 同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余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 直到魏将钟会将要进入骆谷,邓艾将要进入沓中时,黄皓这才派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去沓中援助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率兵去阳安关中(今陕西沔县西),作为各个营寨的外援。并令汉中诸将放弃汉中外围据点,收缩兵力退保汉城(今陕西勉县东)、乐城。廖化进军到达阴平,闻魏将诸葛绪正向建威迸发,便停下来等待敌兵。 邓艾命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地,命令陇西太守牵弘等人邀击姜维的前部,而命令金城太守杨欣进击甘松。姜维在沓中见邓艾的军队攻来,又听说钟会进军汉中,知汉中难保,立刻引兵东撤,急摆脱邓艾,退往阴平。魏将杨欣等人追击,直到疆川口,双方大战,姜维败退,为抢吸a href=/list/rij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日记磐?阴平东南)的诸葛绪所阻。姜维从孔函谷(今甘肃省武都县孔幽水人白龙江处)佯作向北欲绕道而东,作出出兵攻击诸葛绪后部的样子,诱使诸葛绪离开桥头三十里向北堵击时,姜维乘机迅速通过桥头,与廖化、张翼等合兵,据守剑阁。诸葛绪赶去阻截,差了一天,没有赶上。这一战,姜维灵活用兵,暂时摆脱了被动局面。

在阴平,姜维遇到了赶来增援他的廖化。姜维命廖化在阴平抵御敌军,自己想率军往阳平关迎击钟会。

由于蜀军未对咽喉险道斜谷、骆谷、子午谷严加防守,被魏魏兴太守刘钦占领。钟会遂几路并进,直入汉中,留2万人围汉、乐二城,自率主力直下阳安关口,守将蒋舒降投,傅佥战死,继克关城(今陕西阳平关),钟会攻乐城不下,闻关口已克,引兵长驱南下。这时,张翼、董厥才到汉寿,姜维、廖化也舍弃阴平退回,刚好和张翼等会合。于是,合兵退守剑阁,抵御钟会。

钟会写信给姜维,企图用故土关系招降他。信中说:“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姜维没有回信,而列营守险。钟会不能克,双方形成了对立之贽。魏军因军粮不继,钟会准备退兵。

时邓艾上书建议,出奇兵从阴平经江油(今四川江油北)、涪县(今四川锦阳东),袭取成都。十月,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越过7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并克绵竹,斩诸葛瞻。一鼓作气、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逼近成都。蜀后主刘禅惊恐失据,感到大势已去,在主降派劝导下,决定向邓艾请降。

姜维等坚守剑阁,惊悉绵竹失守,接著,一日三惊,有的说后主想固守成都,有的说后主要向东投奔盟国东吴,有的说后主要向南进入建宁。姜维恐腹背受敌,即引军退至巴西境,至郪县(今四川射洪西)时,后主诏书传来,命令全军投降。姜维伤心落泪。但事已至此,只好奉诏到涪城向钟会投降。“将士咸怒,拔刀斫石”(《三国志·蜀书·姜维传》)。邓艾率军入成都,蜀汉灭亡。

钟会待姜维等甚厚,发还他们原平的印号节盖,钟会与姜维出则同车,坐则同席。并对长史杜预说:“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不久,钟会与邓艾争功,陷害邓艾,魏元景五年(264年)正月,钟会抵达成都,将邓艾押往洛阳。钟会心存异志,姜维看得很清楚。便想借钟会构成魏国的内乱,然后伺机复国。便对钟会说:“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邪!”钟会道:“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于此也。” 姜维心领神会,说:“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八》)。从此两人感情越发好起来。 钟会排除了有灭蜀大功的邓艾,又掌握庞大的远征军,遂密谋反叛。钟会想让姜维率兵五万为先锋出斜谷,自领大军随后,前往洛阳争夺天下。但司马昭对钟会怀有野心早有戒备,遣中护军贾充率1万步骑入蜀进占乐城,随即亲率10万大军进驻长安,使钟会措手不及。钟会知道司马昭已经看破自己的意图,遂扣押魏军所有将领,并出示废黜司马昭的所谓太后遗诏。姜维见时机已到,便怂恿钟会诛杀被扣将领,预谋趁机杀掉钟会,恢复蜀汉。并密书与刘禅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八》)。因钟会迟疑而消息泄露,护军胡烈之弟胡渊率烈部众擂鼓呐喊而出,各营官兵为营救本部将领也一起响应,蜂拥杀入蜀宫,被拘宫内的将领们冲出与其部众会合。双方在宫城内外展开激战,姜维、钟会及部众数百人被杀,蜀太子刘璇和姜维妻子也被诛杀。据《世说》记载,姜维死后尸被分解,人们发现,其胆如斗。有人说是如升,胆不可能斗大。 对于姜维的投降和降后的图谋再起,后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孙盛持否定态度,说他:“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兰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裴松之不同意孙盛的看法,比较客观地评论这件事,他认为:“当时钟会已到剑阁,姜维与将领们列营守险,阻击钟会,钟会无法前进,已经准备退兵,姜维等保全蜀国的功劳,差一点就建成了。不料邓艾偷渡阴平,出现在后方,诸葛瞻战败,成都自溃。在这种情况卜,姜维如果回师救援成都,钟会则会进击其后。形格势禁,难以两全。因此,如果责备姜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那实在是强人所难,没有道理。后来钟会要坑杀魏将以举大事,授予姜维重兵,让他作前驱,假如不出意外,此事得成,而兵权握在姜维手中,那么,杀掉钟会,恢复蜀汉,也不是难事,也还是可能的。一般说来,在情理之外获得成功,才算是‘出奇’。我们不能因为事情没有按预期发展,出了差错,就说姜维不好。试想,假如当年田单定计之后,机会不好,没能成功,难道我们也说田单愚蠢暗昧吗?” 姜维为人,生性好学,生活俭朴。郤正曾写文章评论他说:“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相比之下,裴松之和郤正说得尽情尽理,足以服人。 但姜维屡次出师,导致民困兵疲。在最后一次功魏前,蜀右车骑将廖化曾说:“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将何以存”(《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八》)!结果终为廖化所言中。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评论姜维时也说:“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本文标题:姜维简介-姜维简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856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