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学以致用-学以致用

发布时间:2017-09-18 所属栏目:日志

一 : 学以致用

成语名字:学以致用

成语发音:xué yǐ zhì yòng

成语解释: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致:使达到;用:实际应用。

成语出处:李新《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

成语繁体:壆以致用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产生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正音:致,不能读作“zì”。

成语例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符合实际,学以致用。

二 : 支教日志之学以致用

从开英语课以来我一直强调同学们的坐姿,以及回答问题时候的站姿,因为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今天上午的第三节课就是我的英语课,课堂中我突然想到我们军训时候的气氛,然后我就在课堂上把军训时候的精神教给孩子们,之后继续上课时,孩子们嗓音如雷,情绪高涨,颇有军人风范。

下午最后一节课我们团队成员组织孩子们进行劳动,清除校园里面的杂草。在劳动过程中,有的孩子积极主动地清扫校园,而有的孩子却在“偷懒”,在玩路上因刚刚下过雨而有的积水。我们支教团队成员,每个人以身作则,带头清除杂草,非常卖力的在干活,真有那种把校园当做自己家的感觉,好像自己就是这个学校的一份子。在劳动快要结束的时候,在我旁边的几个小女生,羞答答的跟我说:“老师,等劳动结束后,我们要问你问题。”我刚要夸他们有探知精神,他们就来了一句,“是私人问题哦。”劳动结束后,他们果真围过来问了我问题,可是他们问的问题超乎我的想象,居然问我的女朋友是谁!难道现在的孩子就这么早熟吗?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啊。

和这群天真、快乐、善良的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天真的都是新鲜快乐的。(文/gxs)

三 : 以学为乐,学以致用

有的人觉得学习很快乐,有的人觉得学习很苦恼。这也是一个心态问题,以学为乐的人,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就像有人喜欢旅游一样,他们不以旅游为苦,而以旅游为乐,当作是一种享受。学习也是一样。

学习中的快乐要学会发现与感受,学习中的成就要学会体验与分享。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你能读到优美的文字,流畅的语言,动人的故事。感悟人生的哲理。学习一本好的解题方法书籍,你能从中学到好的解题方法,甚至使你茅塞顿开,增长技能。至今我还记得三十年前初中时我经过近一月时间翻阅各种书籍和资料,悟出一道数学几何证明题解法的高兴与狂欢劲儿,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读书是一种学习,没有必读的书籍,只有可读的书籍,可读的书籍很多,能用于读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有选择的去读,有的书可以只浏览,专业书或要研究的书才细读,反复读,你才会不为读书而累,而苦。要读你感兴趣而且急用的书籍,做到学以致用。读书的时候,要边读书,边摘录一些你觉得于你有用的东西,书读完啦,你需要的资料也出来啦,这就是读书笔记。

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对我印象很深刻。它让我知道:社会也是一本书,是一所无所不有的大学。那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问,不管是什么原因,有很多人上不了大学,但我们都可以读社会这本无字书,读社会这所无奇不有的大学。要知道条条大道都可以通罗马。

四 : 文以化人学以致用

文以化人 学以致用

——淮阴师范学院中文专业人才培养侧记

淮阴师范文学院

近日,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发表的《怀念于北山先生》一文,激起了千重浪:它不仅勾起人们对故去30年的著名学者、淮师中文系教授于老先生的回忆,而且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再次回望淮师优良办学传统的契机,并由此盘点在这一传统影响下的当下人才培养。校长朱林生教授说,大学不仅是学知识和本领的地方,还是净化灵魂、陶冶品性的场所。大学如此,中文专业尤其如此。

多年来,淮阴师院中文专业始终秉承“文学”精神,凝练“文以化人、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探索“阅读·写作·做人”的育人途径,通过实行以史选分离为重点的专业课程改革、以翔宇论坛为特色载体的课余涵养,架构“十百千”育人工程体系,着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升人文素质和能力,锻造“双基多能”型中文人才,赋予学子充分表达的自由与自信。

专业课程改革——史选分离(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据校图书馆图书借阅大数据显示,尽管受到电子阅读的强烈冲击,但是今年上半年,中文专业学生纸质书籍生均借阅量为24.32本,位居校内各专业之首。论及读书之勤、写作之丰,2014级学生董玥是佼佼者。受益于专业课程改革的董玥刚入大学半年,便形成了自己的阅读与写作风格。2016年上半年,她在台湾台南大学交换学习半年期间,品读经典、体验民生、记录台湾,散文集《大陆女孩在台湾》即将公开出版。文学院院长李相银教授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才是中文专业学生应有的样子。

这个“样子”培养的关键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样子”的规格来源于文学院五年前对中小学、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得出的结论。

瞄准阅读、写作和锻造人格等核心能力与素质培养,文学院以史选分离为重点,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旨在突出作品分析,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一方面,改革核心课程,将原有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分为文学史和作品选,强化作品阅读与分析。另一方面,改设、新设“楚辞精读”“诗经精读”“史记精读”“鲁迅精读”“沈从文精读”“西方现代派文学经典精读”等十余门精读课程,构筑精读类专业选修课体系,目前专业课程改革已经覆盖75%的主干课程。

育人体系——“十百千工程”

以史选分离为重点的专业课程改革看似寻常,却意义重大:课前阅读与思考,课堂研讨与辩论,课后总结与提炼,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一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潜能。

文学院以课程改革为推手,努力构建立体阅读体系和多维写作体系,积极打造专业育人体系——“十百千工程”:“十”,即要求每位学生大学阶段至少有十次登上讲台(舞台)的经验;“百”,即双百方针:要求每位学生新增背诵百篇优秀诗文、写作百篇优秀短文;“千”,即要求每位学生四年至少阅读千篇(部)以上的经典文学作品。

从课堂到课外,“十百千”工程始终重视拓展学生的表演空间,学生社团活动与品牌文艺演出、比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舞台表演机会。十年来,“采菊诗社”年年出席“古韵新妍”海峡两岸青年古典诗词联吟大会,不仅成为淮师的一张文化名片,而且为两岸青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燃灯戏剧社”从《雷雨》和《茶馆》的改编与演出起步,既注重经典传播,又大力提倡新剧创作,成为集编、导、演于一体的高起点、高目标的学生戏剧社团;“四月的思念”诗朗诵、“优秀诗文四六级大赛”“我爱记诗词”等活动始终吸引着学生投身其中,有力推动着学生的深度阅读。

广泛的阅读激发了表达的兴趣。在新媒体时代,学生们创办了“博雅园”“星期五放映室”等新兴网络文学创作空间。与此同时,传统的纸质媒介《起兮》与《涟漪》等校园文学刊物始终是学生自由徜徉的大草坪,记录着学生们深深浅浅的文学记忆。学生们不仅勇于追逐文学梦想,而且迈出了成长的坚实脚步。近年来,中文专业学生考取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研究生5人,出版文学作品5部,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700余篇,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和省级征文奖项20余项;30余万字的学生优秀习作选《诗文趁年华》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另有近40余万字的优秀论文集即将付梓。“十百千”工程的效应正逐渐显现,阅读与写作已蔚然成风。

课余涵养——翔宇论坛

淮阴师院地处苏北,无先天地域优势,翔宇论坛的举办为同学们见识一流大师提供了平台。7年来,论坛已成功举办92期。在翔宇论坛,同学们不仅领略了90余位来自美国、日本以及国内知名高校著名学者的学术魅力,更见识了长江学者陈思和、程章灿、刘勇,国家级别教学名师莫砺锋、朱晓进、周建忠等学界翘楚的人格风范,也领略了王安忆、毕飞宇、叶兆言等著名作家或遒劲或灵动的灵魂。

潜移默化中,关心社会,关爱他人成为学生们的共识。在向往诗与远方之外,学生们更愿意追随鲁迅的精神:“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相关。”2013级王晴同学,是“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6美德学生”,在说起到贵州农村义务支教的经历时,王晴谦逊地说,这是我的成长和修行,而不只是给予。因为王晴,更多同学开始关注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制定自己的援助计划,立志像她一样追求爱的成长修行。一点善意足以让世界更温暖。

校党委书记朱汉清教授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中文专业以专业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打造富有涵养的专业育人体系,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有灵魂、有情怀的新生力量。

刊播媒体:中国教育报 刊播时间:2016年12月20日 作者:阎大伟 时名早 陈树萍

本文标题:学以致用-学以致用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681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