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安魂曲莫扎特-仰望海子——《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

发布时间:2017-09-16 所属栏目:安魂曲莫扎特

一 : 仰望海子——《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

当我再不谈希望

当我的肉体腐烂

当我骨架凌乱’

亲爱的,我最珍贵的,

那束金黄色的麦穗,

请你带回家,(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那暗红色的小柜子是它的归宿

二 : 莫扎特安魂曲版本比较(上)

莫扎特安魂曲K626不知道从何时起已经成为我最钟爱的一首莫扎特作品。安魂作品历史上不少,据说有五大安魂曲和四大安魂曲的说法,五大安魂曲包括莫扎特、柏辽兹、凯鲁比尼,弗雷、威尔第这五位作曲家,四大安魂曲包括莫扎特、威尔第、弗雷、勃拉姆斯。其实安魂也是一种弥撒,正是requiemmass。帕莱斯特里纳、维多利亚也写过这种安魂-弥撒作品。到近现代安魂在题材、文字、戏剧性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布里顿《战争安魂曲》,兴德米特《紫丁香安魂曲》等人的作品也开始逐渐地超出宗教的范围。

这部莫扎特安魂应该是我最初聆听的一部安魂曲,反复的聆听和品味思考,也使它逐渐成为我的挚爱,每次聆听玩味,新意不绝,版本对比,也使我更加心怀神圣的敬意。其中的肃穆与辉煌,那种种超越生死的悲壮,高悬于尘俗的神圣都让人叹为观止,驻足垂首,默然思索。翘首凝望苍穹,既然对尘世与命运我们无法摆脱,无力回转,当死神降临之时,我们也就只有吟诵着对上帝的赞美,安详地离去。人们总是说莫扎特的作品中永远闪耀快乐和童真,然而这部绝笔作品却蕴含着更加崇高的感情。含蓄隽永,痛苦不安,阴郁与悲哀,怀念与愤懑交织重叠,一丝丝欢乐也化作崇高与敬意,让我们更加靠近上帝,上帝之光终会照耀万物。被莫扎特称为才智不佳的苏斯迈尔的续笔基本将老师生前的叮嘱与告诫一一表达清楚,艾伯勒的部分配器也基本显示出莫扎特的创作原意,莫扎特自己的安魂曲才终于得以完成。

因为对这部作品由衷敬爱与喜爱,我自己在版本收集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我所见过的安魂封面大概有100种,聆听过的也有30余种。RobertLevin编订的Carus出版的乐谱和一般市面上的K626总谱略有差异,一般版本也多遵照着常用版本。Carus的乐谱不仅在Lacrimosa之后加入了Amen段落(霍格伍德指挥版本加入了这一乐章),而且后面部分乐章有了更多的反复和再现,也使得这部作品的演奏时间更长。现在我比较一下将近20种莫扎特安魂曲的版本。由于不少指挥都有不止一个版本,所以有些指挥的版本我就不过于强调指的具体为哪家公司了,不过会适当提及版本问题。

1.伯恩斯坦版本

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Bernstein(1918~1990)巴广交的DG版本是我最初聆听的一个版本,是我的入门版,它也基本认定为现在公认的优秀权威演绎版本之一。最初聆听也是因为被这个版本附带的封面故事吸引。这是Lenny为了纪念自己的亡妻费丽西亚的录音版本,DG唱片封面也是妻子话剧中的剧照。伯恩斯坦对这部作品的演绎浪漫风格极强,看似不具备古典主义的四平八稳,然而个性却非常突出。Lenny并不让每个乐章以相似速度中庸缓和地进行,在继叙咏中的震怒之日DiesIrae处突然加快,速度凌厉,定音鼓和着合唱似上帝雷鸣,众生万物只能跪拜在其脚底颤抖不已。最为感人的部分便是Lacrimosa,莫扎特正是写到此处第八小节去世。Lenny催人泪下的演绎被不少人斥之为过于“煽情”,所谓“竭尽催伤之能无法自拔”,然而这里所体现的莫扎特对于人与人性的关怀最为真诚地体现出来。

2.切利比达克版本

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克(SergiuCelibidache,1912-1996)指挥MPO的EMI版本是我的最为欣赏和喜爱的版本,没有之一。切利精确地解读,使得这部作品无论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具有崭新的突破。这位布鲁克纳音乐作品的权威演绎者生前狂放不羁,时有狂言问世,作曲家柏辽兹、瓦格纳、马勒、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R施、埃涅斯库、甚至贝多芬都不入其法眼,冷嘲热讽不绝,对演奏家、歌唱家,以及同行们则更是挑剔,诺曼,奥胖,海爷,科尔托,哈斯基尔,穆特,卡拉扬,伯母,索爵爷,甚至托爷也满口嘲笑,真可谓个性极强。并且,他对录音艺术极端排斥,常常将录音艺术鄙为“带响的糕点,肮脏,自淫”。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才将录音公之于众,纪念父亲,造福爱乐者。

切利的慢是出了名儿的,因此这部作品也通过那响彻云霄的缓缓上帝之声淋漓地表现出来。这部作品用了将近70分钟才演奏完毕,相比于切利,哈农库特用了50多分钟,库普曼用了47分钟,而本真主义的霍格伍德居然只用了43分钟!切利细腻的音乐感觉,使得每个音符仿佛都镀上了神圣的光辉。Rextremendae中的第三声“Rex”明显弱于前两声,Confutatis极其缓慢,几乎是在一字一顿,这都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独特之处。相比于伯姆的过于板正与严肃,切利则在广度上对时间和空间更加展开和延伸,俯视人世,冥冥之中似上帝在召唤。

切利的慢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强烈的自省和反问,他将这种种矛盾与冲突淡化,使之平稳地消散于无形。百种孤寂,百种淡泊,百种苦涩都化作音符,在缓慢的Lacrimosa的痛哭之中,在Kyrie的虔诚祷告声中,死者得到最好的安息。

3.伯姆版本

卡尔·伯姆(BohmKarl,1894—1981)不止一个版本,最为熟知的就是DG版和EMI版,DG版可以说是人手一版的莫扎特安魂。伯姆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称作莫扎特音乐的绝对权威,他的演绎版本具有一定准确性和说服性,因而伯姆版也被认为是这部安魂曲入门的绝佳版本之一。伯姆的演绎特点是严肃和一丝不苟,速度也比较缓慢,没有过分的情感宣泄,一切表达都带着绝对的理性。没有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不过精确程度非常高,具有深刻的阐释性。

4.卡拉扬版本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vonKarajan,1908-1989)“指挥帝王”的指挥棒下,他和他的VPO似乎无所不能,一切曲目在手中游刃有余,所有的音符似乎也都永远闪烁着典雅和睿智的光芒,音色永远那般庄严和雍容华贵,散发着考究的贵族之气。他的版本太多,DG的不少个版本都非常出色和著名,一般以87年立体声版最为著名。卡拉扬录制这版时离他去世只有两年时间了,接近灯枯油尽的老人吟诵着这部圣洁的作品,这是作曲家的天鹅之歌,同时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指挥对自己生命和生活的最后的致敬,生命的意义似乎在这个时候被格外彰显出来。哭泣的Lacrimosa似乎即将成为自己的哀歌,而卡拉扬打破了这种无休止的哀伤,之后的演绎部分似乎更加看开一般,音响洪流伴随合唱震彻寰宇,这些来自上帝的声音真是难以言清到底这是一曲悲壮的哀歌还是一曲雄壮的颂歌。逝者长眠,生者慰藉,来世将会更加美好。正如《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所谓“我是即将诞生的日子”,与其哀哭离去,不如笑对今生,今生已无憾。

5.马里纳版本

内维尔·马里纳(SirNevilleMarriner,1924-)爵士与圣马丁的Decca版著名程度虽不如伯姆与伯恩斯坦,不过也算得上是爱乐者们比较常论起的一版,马里纳在Philips亦有一版。这个版本褒贬不一,一些人认为马里纳的演绎比较一般,没有什么亮点(我个人对马里纳曾略有不满,是因为他曾经演绎的一版格里格霍尔堡简直不能听,让人非常失望)。不过,马里纳及其圣马丁乐团对巴洛克音乐的演绎并不本真,而具有明朗清晰的线条和浪漫之风。这版莫扎特安魂的演绎虽然线条清晰,音色甜美圆润,弦乐声部美妙动人。不过由于室内乐团的某些特殊缺陷使得室内乐化风格过于突出,而使得其所表现的深刻性略打折扣。

6.弗里乔伊版本

费伦茨·弗里乔伊(FricsayFerenc,1914-1963)一度被认为是同于伯姆的一位莫扎特权威,可惜流传的莫扎特录音并不非常多。少年天才的弗里乔伊15岁就已经开始指挥乐团演出,可谓是位不世出的奇才,他于49岁时英年早逝,成为指挥界的一大遗憾。虽然这部作品中的冲突不断,然而弗里乔伊以一种自然和平和的心态来演绎这部莫安魂,并且他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激情。他的指挥风格受托斯卡尼尼影响,因而他的严谨的节奏和精确的风格把握得极为得当。清晰的声部,细腻的线条,深刻的热情和虔诚都非常明确地表现出来这是一版优秀的演绎。

7.哈农库特、加迪纳、诺灵顿版本

尼古拉斯·哈农库特(NikolausHarnoncourt,1929-)在Teldec的VPO版莫安魂使用了仿古乐器,而03年harmoniamundi版直接使用了维也纳古乐演奏团(ConcentusMusicusWien),外加阿诺德·勋伯格合唱团(ArnoldSchoenbergChor)。哈农与加迪纳(JohnEliotGardiner,philips版)和诺灵顿爵士(SirRogerNorrington,EMI)均走的是古乐路线,因此将这三个人放在一起比较较为有趣也很有必要。加迪纳的本真演绎比起诺灵顿具有创新的声音更具有严谨性和说服力,诺灵顿的乐谱采用英国当代音乐学者邓肯·德鲁斯的版本,层次清晰,音响干净,对音乐的内在表现也具有一定的推动力,同时诺灵顿爵士的莫扎特通常具有创新和再造的特点,一切反应出他本人对乐曲的全新理解。哈农在一些地方也稍显特别,融入了一些自己的东西,细节表现也很清晰到位。加迪纳则对于乐谱严谨恪守得多,表现在他对于节奏、乐谱上的任何记号、古乐器的编制等方面。推崇本真主义的指挥对于演绎的速度通常非常快,对于提琴技巧的表现方面也稍显干涩,例如揉弦少,乐器音量小等都会引起一些听觉上的问题和不快,这也导致一些听众对于古乐团的难以接受和理解,敬而远之。这三版各有优缺,喜爱本真的爱好者必定会避其所短,扬其所长地进行聆听。

8.霍格伍德版本

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ChristopherHogwood,1941-)的L'OiseauLyre琴鸟本真版莫安魂要单独说一说,因为它算得上是非常“奇葩”的一个版本。他遵循的版本非苏斯迈尔的续写版,而是是用了理查德·莫德(C.R.F.Maunder)的修订完成版。霍格伍德用西敏寺大教堂的儿童合唱团的演唱代替了女声,Lacrimosa开头8小节之后便与苏斯迈尔的版本完全不同,最后一句“Amen”也扩展为了一个新的段落,童声合唱也使得这部作品的演绎充满新奇和美妙的意味。不过这个版本的演绎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只用了43分钟,比切利的版本快了25分钟还多!虽然略显单薄,但是霍格伍德的演绎丝毫不显得粗糙和急躁,他恪守本真,恪守乐谱,给世人呈现了一场别样的上帝之歌。

9.谢尔辛版本

谢尔辛指挥VPO的Westerminst版本非常优秀。谢尔辛指挥维也纳爱乐的唱片不多,因而这一版也弥足珍贵。Introitus带着沉静和肃穆叩开上帝之门,浪漫混杂古典可以说是谢尔辛这部作品的演绎风格。后段将缓慢与快速地交织,几乎是一股万众敬仰的力量将莫扎特的灵魂抛向神界,颂声不绝。诚然,他的演绎的确具有相当强的新意,细节的突出也使得作品更加充满人道主义之风。据说,谢尔辛的研究者们认为这部作品就是一个谢尔辛能够触及莫扎特思想深处的例子。

(未完,后续将接着进行科林戴维斯,瓦尔特,库普曼,卡尔李希特,朱里尼,索尔蒂,以及Kuijken四重奏乐团的版本讨论。)

2012.9.22(周六)

三 : 莫扎特安魂曲版本比较(下)

10.瓦尔特版本

布鲁诺·瓦尔特(BrunoWalter,1876--1962)当然也是一位人所尽知的莫扎特专家,指挥马勒与莫扎特均绝佳。瓦尔特众多安魂曲版本中56年的两场录音,都是单声道,一张纽约爱乐在卡内基,一张VPO在萨尔茨堡的现场,后者则是著名的Orfeo版,这张唱片还收入了莫扎特KV183,所以可以说是超值典藏品。然而因为录音时间较久,而且又是现场、单声的缘故,乐团的音色并不十分出彩,特别是Rextremendae开始时的铜管表现欠佳,声音干硬破裂,实为败笔。不过,尽管有小的瑕疵,但是瓦尔特的莫扎特安魂曲依旧是经典,温暖的气质优秀地诠释了莫扎特微笑的悲哀。莫安魂在瓦尔特的指挥下,强弱色彩对比丰富强烈,其中Lacrimosa的演绎也绝对是最为优秀的版本之一。DomineJesu的合唱真是辉煌灿烂,热烈欢欣而又充满神圣敬畏,如苍穹之上鲜花竞相绽放般丰富多彩。Diesirse是莫扎特安魂曲中非常短小的乐章,然而它是等待最后审判的恐惧时刻,因此震怒之日的演绎也能看出指挥家的风格特点,每位指挥家对死亡的演绎处理都各有千秋,相比切利的沉思,瓦尔特则显得更富有人的意味,激情与庄严并重,可以说,在老大师的指挥棒下,乐团的音色永远是个奇迹,永远在准备着给予听众崭新的惊喜。

11.科林·戴维斯版本

科林·戴维斯(SirColinRexDavis,1927-)虽是英国指挥,但是指挥的多是德奥法作曲家的作品,也算是柏辽兹音乐的复兴人。戴维斯指挥巴伐利亚广交的莫安魂速度略偏快,乐队不大,但声音依然温和典雅,层次分明,管风琴也是壮丽辉煌。相比切利的版本,个人认为戴维斯爵士明显显得没有那么字斟句酌,考虑也不是很周到,有些乐句的反复地方甚至没有最基本的强弱对比,一味激昂到底。值得一提的是男高音Schreier的演唱非常完美,尤其在Tubamirum独唱段时艳丽非凡。看DVD的时候觉得爵士先生真是充满了英国绅士式的儒雅,不过似乎缺少些德国学究式的严谨。指挥棒在手中随性挥舞,线条非常柔和,而不像托斯卡尼尼或者乔治塞尔那样个人意志过于强烈。

12.库普曼版本

库普曼(TonKoopman)指挥阿姆斯特丹巴洛克乐团的版本也属于古乐版,与霍格伍德相同的是合唱部分使用童声代替女高(吉斯伯格的版本也运用了这种方式),不同的是,库普曼没有另添Amen一章(速度居然还是慢过了霍格伍德,足见霍格伍德速度之惊人),男童童声的清丽明快也使得速度亦如前者一般非常之快。当我第一次聆听法国ERATO(Erato的古乐尤其推荐,库普曼,莱昂哈特都非常出色)的库普曼版本时,就立刻感觉出来这亦是一张能与加迪纳,霍格伍德媲美的优秀版本。库普曼是荷兰的古钢琴家和指挥家,对巴洛克,尤其对巴赫情有独钟,他录制的巴赫康塔塔更是精品之最。个人觉得库普曼的安魂是最不沉重,最能走出“人境”的版本,也是最清新明丽,最充满发自肺腑的生命欢欣和愉悦之情的一个版本,值得爱乐者们好好品读一番。

13.卡尔·里希特

里希特(KarlRichter,1926-1981)举世公认的伟大管风琴家,羽管键琴家,指挥家,巴赫音乐的绝对权威。里希特的莫安魂到底好不好,这是一个很难统一说法的问题,有人认为里希特不适合莫扎特的这部作品,但我个人还是很推崇里赫特的。里赫特指挥的这类安魂弥撒作品,无一例外都很优秀,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堪比克伦佩勒,巴赫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更是被爱乐者争相购买和赞赏的最佳版。他的DG双张亨德尔弥赛亚是我最喜欢的弥赛亚的版本。61年在Teldec录制的这张唱片,整体速度偏慢,不过各个声部非常清晰,均衡感还是相当好的。里希特的指挥像他的演奏,戏剧性比较强烈,不仅刚柔相济,而且带有个人的思想和理解,音色丰富多变,充满迷人的魅力。

14.朱里尼版本

朱里尼(CarloMariaGiulini,1914-2005)是位刚过世7年的指挥大师,他指挥的几部安魂曲我都非常喜爱,威尔第安魂,弗雷安魂,以及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都演绎出色,于是对他指挥的莫扎特安魂自然而然非常关注。在EMI见过两版,sony见过一版。一般认为1978年的EMI立体声版是非常出色的。通常充满死亡意味的Diesirse演绎地非常安详,充满对上帝的赞美,即使末日到来,世界毁灭,此时面对上帝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这般的沉静。如此庄严肃穆的作品中,并不怎样多地体现回肠荡气的意味,而是更愿意不时传来一缕缕和煦的阳光,乐团的音色温暖明亮,即使是弦乐器浅浅的拨奏也充满人性的光辉和力量。

15.索尔蒂版本

索尔蒂(SirGeorgSolti,1912-1997)曾说过“莫扎特的音乐无一句不美”,因此他的一生都在为阐释莫扎特最美的音乐而努力奉献。曾经看过他的自传,对他的严谨和一丝不苟印象深刻。索尔蒂指挥维也纳爱乐及合唱团91年12月5日纪念莫扎特逝世200周年的Decca版是非常优秀出色的版本。居然唱片发出的第一个音响非音乐,而是St.Stephen'sCathedral圣斯蒂芬大教堂的钟声,钟声响过,颇有庄严肃穆的意味,全曲结束之后钟声也再次响起。在Diesirae和Sanctus之前,也有祷告。感觉Diesirae风格与伯恩斯坦颇有相似效果。索尔蒂的指挥非常严谨,以致前期指挥风格有人甚至认为过于拘束。视频里的索爵爷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精确精准无比,Kyrie相同乐句对比十分明显,指挥棒起落分明,有棱有角,另外芭托莉的演唱也极为出色。

16.Kuijken四重奏乐团版本

我从没想过自己能遇见这么“奇葩”的版本,甚至没料想过居然会有人把一套管弦乐作品改编成四重奏。改编者彼得·李希滕泰尔Peter·Lichtenthal(1780-1853)竟然是与莫扎特同时代的人物,学医出身的他是莫扎特的狂热崇拜者,将他的很多作品都改编成了室内乐。当我听到Kuijken四重奏乐团所录制的这个奇特的版本时,完全不能仅仅用一个惊愕形容。后来又找到了一个ORF的一个弦乐四重奏改编版本的录音,也就见怪不怪了。以下是Kuijken四重奏乐团的成员的组成:第一小提琴SigiswaldKuijken、第二小提琴FrancoisFernandez、中提琴MarleenThiers以及大提琴WielandKuijken。说实在的,一套管弦带人声的作品改编成仅仅用四样乐器演奏的音乐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音色单薄,这其实也根本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可以预料,没有管风琴,没有庞大的管乐队和弦乐队,没有庞大的合唱团,演奏出的效果就完全是沙龙的味道,缺少震撼的效果。Rextremendae的三声冲破云霄的Rex用第一小提琴代替,单线条的声音空而无味,没有一丝上帝的赞美之味。原本有人声加入的段落,演奏地使整个作品就像一个干瘪的橘子,毫无水分;只有到那些原本就没有人声的段落才会稍有些韵味。不过,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这样的版本,毕竟这也算是提供了一个另类的莫扎特安魂曲。

以上基本已经涉及到最为常见和最常被论及的众多版本。其实还有无数优秀的版本没有谈到,例如阿巴多,柯伯兹,莫斯特,布格斯,柯尔特斯等等指挥家的版本并无涉及,因为实在力不从心,没有精力写完所有的版本。明确说明上面介绍的版本所提供的评价均为个人意见和见解。正如我前文所说,莫扎特安魂曲版本有上百个,而且每个人看待这些演绎效果的方式都有出入,正是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这些演绎的意见分歧非常正常,在此,表示非常欢迎大家指正批评,欢迎探讨交流。

2012.11.4

周日

本文标题:安魂曲莫扎特-仰望海子——《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449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