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236
关于我国幼儿园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及分析的研究
意义:本研究以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成功的英语模式经验为理论基础,以实地调查为根据深层剖析现阶段我国幼儿英语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便教育工作者对症下药,更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幼儿园英语教学的顺利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目的: 全球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全世界都处在交流合作整合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语言工具。作为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无疑成为了21世纪人才必须掌握的技能。儿童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所以开展幼儿英语教学成了一种必然。如果英语教学开展方式科学正确将会为我国培养相当数量的高素质对外人才,但是一旦在摸索期找不到明确的方向,进行盲目的教学实验,会为我国带来无可估量的人才损失。本文旨在找出现在幼儿园英语教学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以便教育工作者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我国幼儿英语教学的质量,相信能够对现阶段的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内容:
(1).研究对象
选择北京市南京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各四所,分别为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街道幼儿园,合资幼儿园。调查对象主要为幼儿园的英语教师和参与英语教育的部分幼儿的家长及幼儿三个群体。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将深入到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对班级英语教学进行观察,分析幼儿园英语教学现状。然后针对一些问题对家长教师进行问卷,从而分析得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调查过程中,每到一所幼儿园,先向园长讲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取得园长支持的基础上再和教师联系取得她们的同意,以便得到幼儿园积极配合进而收集到真实的信息:在英语活动观察以及访谈对象的选择上尽量兼顾各种情况,从而使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较高的效度。
1 问卷法。本文中所调查的对象包括家长和教师,调查家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先阶段家长对开展幼儿英语教学的认识以及配合程度。调查教师的目的关键是了解当前幼儿教师对幼儿英语教的认识,教授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有哪些,自身存在着哪些问题。
2 观察法。观察教师典型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幼儿及教师的表现,从中发现问题的根源
3 访谈法 对幼儿,教师,家长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访谈,以此来深入了解现状
参考文献综述:
一 问题的提出
八十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与世界交流的工具,英语的重要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因此紧密关联的幼儿英语教育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教育机构与幼儿家长开始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幼儿英语中,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正式纳入小学必修课程,一些发达省份要求有条件的小学从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所有这一切都把英语学习推向了高潮,也使英语学习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幼儿园阶段作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英语教育的最基础阶段,随着近年来不断掀起的英语学习热潮,在幼儿园开设英语课程,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认同和有识之士的赞同、积极支持。尤其当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明确提出,“在幼儿园进行两种语言教育”以后,幼儿学习英语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幼儿园英语教学以多种方式在众多的幼儿园开设,并且在争论声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学术界对幼儿园英语教学褒贬不一,众多学者持有不同意见,但是却一直受到幼儿园和家长的欢迎,主要是因为现在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社会对于幼儿园实施英语教学的盲目追捧等.再纵观实行英语教学的这些年,不难发现耗时耗力却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许多幼儿园的英语教学,非但没能给幼儿带来语言学习上的快乐,反而加重了幼儿的学习负担。
由此看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还处于初始阶段,许多方面尚不成熟。在这种尚未成熟的教学语境下,学前儿童的英语教学面临强大的挑战。如果不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间题以及由这些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那么重视学前儿童英语教学就只能流于空谈。正如赵寄石老师(1994)所说对幼儿英语热“不能简单地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更不容置身事外不置可否,而应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地探索实践来做出回答”。1“目前问题的焦点是:幼儿园要不要组织幼儿学外语,谈论幼儿学外语会不会引起错误导向’。“我们感到有1 赵寄石.谈谈幼儿园的“英语热”[J]幼儿教育,一1994(4)
责任探索一种适合幼儿特点和幼儿园条件的英语教材教法体系,并且把它作为幼儿园整体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研究。一方面,回答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另一方面,探索英语能力的发展与幼儿其他方面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正是想通过共同研究,使已经存在的幼儿英语教育步入正确轨道”。2
因此,本人以我国幼儿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对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加以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调查,对当前我国幼儿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几种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一个梳理和分析,力图帮助幼儿英语教育工作者们更好地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扫除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障碍,以期促进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当代儿童发展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理念以及现代学习理论方面的诸多研究成果,为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进行早期英语教育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依据。本研究根据研究的主要目的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有目的的选择和总结,主要的理论基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幼儿学习心理方面的理论
1.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
皮亚杰(J·Piaget)的心理发展观是当代儿童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皮氏的儿童发展理论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发展。他认为,儿童的智力或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发展的实质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新的事实和思想,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换句话说,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的图式(schemes)。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大致分成4个基本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一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一n岁);形式运算思维阶段(n一15岁)。这4个阶段彼此衔接,依次发生,不能超越,也不能逆转。
皮氏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于学习的制约作用,强调教学应该适应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①依据这一思想,学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在此阶段儿童表象思维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他们的心理表象是一种直觉状态下的物的图像。 3
2.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被称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用乔纳生(Jonassen,1992)的话,即向与客观主义(objeetivism)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当今的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人自身来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因此,建构主义更关注的是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关于幼儿语言学习方面的理论
1.儿童语言获得理论—认知相互作用论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洛宾和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
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来源于人类遗传结构与环境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强调儿童智慧、思维等认知因素的发展对语言发展的作用,认为语言与认知相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反映。该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以其认知发展为基础。语言产生于人类的认知成熟,
是人类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儿童并不是从一出生就拥有一套成人的语法系统,而是其自身的特点和模式。语言作为儿童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它的发展有赖于认知发展。认知结构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儿童的构成长顺序具有普遍性,所以,儿童的语言结构发展顺序也具有普遍意义。儿童在同发展阶段认知 2 赵寄石 再谈幼儿学英语[J]幼儿教育,1995(2)·
3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52一256.
结构所呈现出的特点,决定了儿童语言发展的特殊性。
2.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
(1).监控理论。(The monitor Model)
70年代末,以krashen提出的语言监控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较大。
首先,习得与学习假设。这一假设是监控理论的核心假设。krashen认为习得学习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发展方式,它们在获得与贮存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习是在自然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生的,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学习在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形式时发生的。从神经语言学的角度看,习得的知识贮存在大左半球的语言区,用于语言的自动加工;学习的知识本质上是一种元语言知识,它能用于有意识的语言加工。从语用学的角度看,习得的知识是语言理解和产生的础,学习的知识只能起到监控的作用,即它只具有判断语言输出是否正确的监控值。在krashen看来,“习得”类似幼童学母语,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语言和言规则,获得某种语感。这种被动地无意识地接受并在头脑里贮存大量语言材料的
程经历了一个语言的“孵化阶段”。
其次,情感性过滤假设。krashen认为,在语言输入和语言习得之间存在着一种基于情感的过滤器,它控制着输入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与学习者发生联系。当学习者学习动机高,自信心强并且较少焦虑时,学习者往往能够接受较多的信息输入。否则,学习者接收到的输入信息就会减少。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或焦虑而造成的”(Krashen,1985),即缺乏自信或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深刻印象,以至于学习者交际时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4
(2)话语理论(Discourse theory)。
该理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从语言交际使用的角度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强调交际是语言知识的核心。从获得角度看,这一理论强调语言发展的研究应放在学习者如何从交际中发现语言的意义。Holliday(1975)认为这是第一语言获得的关键所在,即他强调语言形式及其功能的发展是在语言应用的过程中形成的。5cherry(1979,122)也指出:“儿童在与别人的交际过程中学会做事,并形成语言结构与语言运用的规则。”6由于第二语言也是用来交际的,因而第二语言的发展也应来自交际。在第二语言获得领域中,这种理论被称为话语理论。
3.全语言教育理论
全语言教育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心理语言学家古德曼(KennethS.Goodman)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受维果茨基理论的影响,将儿童语言教育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再思考,同时吸收了当代有关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成果而开展的一场语言教育改革运动。全语言教育思潮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儿童语言教育的改革。什么是全语言教育?古德曼认为:“全语言教育是一种视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为整体的思维方式”。(1986)全语言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完整语言教育观念,它主要强调以下方面:
1、儿童的语言学习目标是一种整体性的学习目标。在吸收当代儿童语言发展研究诸多成果的基础上,研究者们认为,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已经具备了学习作为人的全部语言的基本条件,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是以完整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因而,儿童语言的学习亦应是一种完整的学习。儿童语言教育应当不仅重视听说能力的发展,也要注意为儿童读写能力的发展作一些准备。其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儿童对语言和文字的敏感性、提高其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对语言的兴趣、扩展其知识范围、增进其对于文化和周围世界的认识。另外,在促进儿童语言整体发展的同时,促进儿童智力素质以及个性品德素质等得到全面发展。
2、儿童语言学习的方式应是一种真实而自然的方式,语言学习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进行。这种活动包括正规的语言教育的活动、非正规的语言教育的活动和随机的语言教育的活动等。全语言教育提倡以教师和儿童共同参与的活动作为语言教育的基本形式,并认为,儿童是通过与他人互动的方式来学习、使用和理解语言的。
3、儿童语言学习的内容也是以一种整体的形式出现的。这一方面是指:在制定教育内容时要“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而非将教学切割成分离的技能成分”。另一方面,全语言的研究者吸取了维果茨基的观点,认为任何符号系统学习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因而建议将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交叉运用到儿童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提倡语言学习应打破学科界限,渗透到其它领域之中。 7
4、儿童的语言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兼具守成与创新两方面的特点。守成是指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的通行语言一4
5
6 7 Krashen.S.Principle and pra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1982. 靳洪刚著:《语言获得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6页。 cherry,L,1979.in Garnica &King Language,Children and Society 【美】琳达欺伯UndaCamPbeu.多元智慧的教与学【M].郭俊贤等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11.
定是有共同定义的。但是,语言也是不断创新的产物。在全语言研究者的眼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没有“错误”可言的,有的只是他们的“尝试”和“创新”。只有尝试了,才会获得正确的表达方式,尝试是创新的前奏和必由之路。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肯定和鼓励儿童语言学习的创新精神。 8
语言学家尼伯格(Lenneberg)认为,自然的语言学习只能在语言的“关键期”(2一13
岁)期间进行,因为到了青春期控制语言功能的左半脑已经发育成熟,这种侧化使大
脑不能参与外语学习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关于幼儿园实行英语教学可取性的研究
华东师大周兢教授《对我国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定位的思考》(学前教育研究,2004(12):4):“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作为亚洲经济龙头的中国,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发展中的多元文化社会。语言的多元化倾向是多元文化社会的一个鲜明特征。英语作为全球性沟通的共同语言备受重视。??从现在开始在幼儿园开设英语具有不可逆转的趋势”。 黄渊柏在《学前英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究》指出(学前教育研究,2003(10):21一22.)一些科学家认为,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的部位即“布罗卡斯区”在学前儿童时期非常发达,儿童在接触语言时,会将其储存在此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该区的灵敏度呈下降趋势,较难形成基于“布罗卡斯区”的语感,学习语言的速度和效率便会明显下降。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幼儿这一生理上的特殊优势来实施英语教学。
神经学家彭菲尔德(Penfeild)研究了人脑生理学,得出这样一种理论:9岁以前,儿童特别适合于语言学习,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起就学过不止一种语言的话,他将来再学其他语言的话就容易得多。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机构在1996年第1期《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幼儿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将外语储存在“布罗卡斯区”位于与母语相同的部位,而成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很难形成基于“布罗卡斯区”的敏感,这一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学习外语具有生理优势。另外,幼儿期学习英语的优势还在于: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模仿能力特别强,在他们心中没有思维定式,所以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比成人要快。在这一年龄阶段,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给幼儿创造纯英语的学习环境,幼儿的语言获得将是会更轻松更容易,发展也更迅速。所以抓紧这段时间对孩子进行英语教育将会令他的一生收益匪浅。
2关于幼儿英语教育观的研究
余珍有老师在《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中认为,幼儿园双语教育,其根本任务在于培养有最初级第二语言水平的双语幼儿,应当把第二语言(下文以英语为例) 的使用和教育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应当成为教师组织英语活动的工具, 教幼儿学英语应当从教幼儿学习听懂和理解他人的英语表达入手, 然后教幼儿学习琅琅上口的英语儿歌和歌曲,练习英语的发音,逐渐学习用英语和人进行简单的日常交往和讲述故事
赵寄石 楼必生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一158页)提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在正常儿童中普遍存在,这种积极性的充分发挥需要相应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的支持和鼓励;
2.语言作为儿童的交际工具,是在他们与周围的人、事、物进行信息交流的过中发展起来的,使儿童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能够运用恰当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这是言教育的重要任务;
3.语言教育既要渗透在儿童的各种活动中,又要用专门组织的相应活动使之落到所有儿童身上,从而提高语言教育的效益;
4.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教儿童学习用语言指导思维程及表达思维结果的同时,又可使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得到良好的发展。
3关于幼儿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余珍有在《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在方法上的几种倾向》(学前教育研究,1998(5):13一16)中将幼儿英语教育的模式大致分为两种倾向:即成人化倾向和西方化倾向。①成人化倾向是指直接套用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方法,直接将英语作为幼儿园的一门功课,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上课时以讲授和练习为主,幼儿学习的主要依据是固定的教科书。西方化倾向是指直接借用国外儿童早期外语教学方法,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用英语组织儿童的各种活动,英语成为幼儿和教师、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交际语言。 8 周兢.全语言教育与中国幼儿语言教育的本土化IJI.幼儿教育,2002(Z1):9.
南京师大高晓妹在《幼儿园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10)把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模式概括为:以汉语为教学语言,强调英语语言知识学习的学科英语教学模式、全部以英语为组织用语,严禁任何中文出现的全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幼儿在学习母语的基础上,进行英语语言的学习的浸入式教学模式三种类型。
陕西师大廖道胜在《论中国幼儿英语教育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138)中从总体上把幼儿英语教学的模式分为两种:即浸入式和非浸入式。①他认为,非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的特征是:定时地给幼儿教英语,受用授课的形式,授课的语言采用的是汉语,而不是英语,授课以外的时间教师一般不说英语,孩子也不用英语,几乎没有英语环境。浸入式也表现为两大类。其一,部分浸入。部分浸入主要表现为单纯课堂英语部分浸入,或全天部分浸入,或隔日全天部分浸入。其二,全浸入。全浸入主要表现为单纯课堂全浸入,或半天全浸入,或全天全浸入。
归纳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幼儿园英语教学在我国基本上得到了认可和发展,我国在实施幼儿英语教学方面己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在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较成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给幼儿创造了良好的英语环境和氛围;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了一种较为和谐的学习方式,使幼儿对英语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幼儿英语口语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条件的限制,也出现了许多明显的不足。
目前此领域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实践研究层面,而且大多数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现象
的认识与描述上,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
在实践上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对于幼儿英语教学的理解和目标定问有不准确。大多数人把英语教学仅仅理解为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它对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及其他能力发展的作用。 二是市面上缺少作为体现实践研究成果形式之一的教材,本国编写的英语教材太少,所用教材大多数都是国外版本,不一定适合本国幼儿的发展情况。
三是对于选取何种幼儿英语教学模式,如何调整教学模式把幼儿英语教学的内容有效地整合在幼儿已有的课程当中,大多数幼教教育者仍然感到困惑。
四是师资问题。随着幼儿英语教育的蓬勃发展,幼儿英语将会不断深入,但师资建设问题却成为幼儿英语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培养专业幼儿英语师资队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模式。
现有的幼儿园英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课程培训,他们从事英语教学大多数是出于自愿,部分有条件的幼儿园请专家讲座,或送部分教师到幼儿园参加的“幼儿英语课题组”(或者是教材部)接受培训,但培训的时间非常短暂。在北京、上海等地,只有极少数幼儿教师或幼儿英语教师获得出国培训的机会。
参加国内培训的老师一般时间都比较短,培训的内容也比较单一:只是从幼儿英语教学形式、方法框架上进行简单培训,至于教学理论如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学法等方面却涉及的极少。这样给当今幼儿英语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较严重的障碍。
五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输入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幼儿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运用机会较少,幼儿语言运用的类型偏少,运用语言交往的情境更少。
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通过观察,了解了幼儿园英语教学的真实状况,研究和发现幼儿园开展英语教学以来遇到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教师英语教学行为与观念的建议。这将有利于培养适应幼儿英语教学的专业英语师资,推动幼儿英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进度安排
第一到三周:收集材料完成文献综述
第四到十周:完成开题报告,论文设计,问卷调查初稿
第十一到十六周:完成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和论文初步定稿
第十七到二十四周:论文进一步修改,最后论文定稿
第二十五到二十七周:准备答辩的材料
参考文献
1 邱桂萍 关于学前双语_ 汉英_ 教学语境中的第二语言教学问题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236_学前教育论文
2 张翠云 低幼儿童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D],[硕士学位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
3. 狄飞 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院
4. 高晓妹.幼儿园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5. 王晓帆 幼儿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D],[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6. 李贵希 我国幼儿园英语三种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7. 张文桂 兰州市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8.崔小玲 袁爱玲 对目前国内幼儿园双语教育中存在偏差的分析及对策的研究(J)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6年3月
9.周兢 对我国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定位的思考(J) 教育教学研究 2004.12
10.余珍有 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在方法上的几种倾向(J) 学前教育研究 1998年第5期
11.余珍有 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J) 幼儿园教育教学
12颜晓芳 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
13李香玲 幼儿英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 教育探索 2008年第4期
14李辉 刘立群 幼儿园双语教育的误区与思考 (J) 科技信息 2007年第19期
15.仲伟秀 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16.邓敏 幼儿双语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J)语言学刊 2008.6
17.蒋洁祺 杭州市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J) 幼儿教育 2007年第5期
18..陈光伟 幼儿英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C) 基础英语教育 第7卷第一期
19..倪敏 江苏省 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分析 江苏教育调查 2007年第3期
20.麻瑞 李赛标 幼儿园英语学习现状的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9月第36卷专辑
21..张颖 张洪 幼儿英语教育的缺陷与出路 (J)中国教育学刊 第9期2003年9月
22.张婷 浅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A) 济南大学学报 第12卷第6期
23.饶冉然 关于幼儿英语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8月第29卷第4期
24.潘景丽 幼儿英语教育的可行性及其策略 (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12月
25.徐海东 学前英语教学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3月
26.许琼华 论学前双语教育的实施 (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8月第21卷第8期
27.陈琴 庞丽娟 幼儿双语教育问题探析 (J) 课程与教学 2006年第5期
28.张玉梅 兴趣性方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8月第28卷 第四期
29.赵寄石.谈谈幼儿园的“英语热”[J]幼儿教育,一1994(4)
30.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7一104
二 :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材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数字化测图及提高工效的方法与途径)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数字化测图及提高工效的方法与途径
1.课题研究(设计)目的,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课题设计是对大学三年所学知识的一次总结,特别是地形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等方面。(www.61k.com)利用实习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对cass软件、全站仪、RTK在地形测量应用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中的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中均设有专业的测量队伍,其主要工作即是为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测量工作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如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测量队的基本工作职责,而如何提高测量工作的水平,是各个测量队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本课题拟从数字化地形测量工作入手,总结并探讨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测量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2.课题研究(设计)的内容(论文基本框架):
题目:数字化测图及提高工效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
关键词
1数字化测图概述
2 数字化测图与传统平板测图相比的优势
3数字化测图的基本方法
3.1 控制测量
3.2碎部测量
4如何提高数字化测图的工作效率
4.1外业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4.2内业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5地形测量的精度讨论
结语
3.课题研究(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资料收集
(2)编写技术方案
(3)实地测量体会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完成课题研究(设计)的条件和进度、具体安排及预期结果等:
(1)完成论文的条件:实习单位的工作性质与本论文的内容有直接的相关性,有相关的各种地形测量规范;实习的内容与论文有直接的相关性,通过实习能熟知数字化地形测量中各种测量及内业的处理过程.
(2)进度:2005年底前主要收集资料和学习相关规范、专著等,2006年2月底前完成选题和撰写提纲,3月份完成第一稿,4月份完成第二稿,5月份返校前基本完稿,返校后再修改。
(3)安排:先复习相关教材,如测量学、地籍与房产测量、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熟悉数字地形测量基本原理与测量方法,同时收集数字地形测量的技术标准,并掌握其测量的注意要点.
(4)预期结果:根据本开题报告及测量技术设计要求、测量技术规范,以及实地测量情况,撰写论文。争取论文的成绩达到良好以上。
测绘工程毕业论文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材
5.主要参考文献:
1、GB/T 18315-2001,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S]
2、《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CJJ73-97
3、《测量学》,顾孝烈、鲍 峰、程效军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控制测量学
5、工程测量学
6、网络资源
三 : 18新疆大学 法学院 研究生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新疆大学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生姓名:
学号:阿巴拜科日·艾热提法学院
法律硕士(政法干警)
专业硕士
2011年12月5日所在学院:专业名称:学位类别:指导教师:填表日期:
新疆大学研究生院制
论文题目论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
1、选题目的、意义。
(一)选题目的
现行宪法把我国检察机关定位为法律监督机关,赋予检察机关监督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权力。但是在具体的部门法中,对于民事检察制度的定位却仅仅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享有法律监督权,监督的方式是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裁判提出抗诉。
我国现行民事检察制度自确立以来,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监督效果,成绩斐然。但是,现行民事检察制度也并非完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民事检察监督给予了广泛关注,各种观点大相径庭。不可否认,民事检察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制度。民事检察制度既符合权力制约理论、司法公正理论、司法权威和法制统一理论,也与我国宪法确立的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机关性质相适应。实践证明,民事检察制度在维护司法权威、司法公正、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制度设计上的固有缺陷,同时监督范围,对象,方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对民事检察制度引发了剧烈的争论,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强化民事检察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当弱化甚至取消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权。笔者认为产生这种争论的根源在于没有准确把握民事检察制度的实质,没有充分认识到民事检察制度的价值,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对我国民事检察制度的历史的研究,并通过对国外民事检察制度的比较研究,合理借鉴国外民事检察制度的有益经验,在分析我国现行民
1
事检察制度的弊端的基础上,结合司法实践,对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事检察制度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能,进一步实现司法公正,才是我们唯一的正确选择。因此笔者将完善民事检察制度作为自己的论文选题。
(二)选题的意义
目前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在立法上的滞后导致了实践中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运行不畅,争议较多。的确,作为一种自古以来备受重视的制度,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是值得学者以及司法工作者花大量的精力来讨论的。一个法治国家必须有一个完备的司法监督体系,民事检察监督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国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是一项具备了独特历史背景和丰富精神内涵的诉讼检察监督制度,是符合我国的国情、保障司法公正的一道重要的法律屏障。虽然有着某些缺点与不足,但其存在的价值却是不容否定的。因此,在未来的走向中,这一制度决不应被取消或限制而且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
2、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一)国外研究综述
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通过国外检察制度的考察,显而易见,在国外,民事检察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既体现了国家以公权力对私权利进行干预,也体现了国家从维护权利的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无论在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对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作出了规定。参与民事诉讼的首位,相比较而言,英美法系国家检察机关仅以提起诉讼的方式参与民事诉讼,而大陆法系传统法律文化影响,法国、
2
德国、日本,前苏联(俄罗斯)等国家普遍都规定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进行监督的制度并在民事诉讼中的职权要宽泛得多,不仅可以提起、参与民事诉讼,同时还对民事诉讼活动实行检察监督,即对不符合法律的判决、裁定提起抗诉,同时监督的范围及方式也比较明确。但各个国家在监督的范围、方式等方面却存在着较大差异。各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发展历程并不尽相同,无论哪个国家的民事检察制度的产生、发展都是和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二)国内研究综述
在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重视。特别是最近几年,不论是学者,还是司法实践者都在积极探索解决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有效途径,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有益的探索无疑对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这些成果只是处于研究探索的层面,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民事检察制度理论模式,实践中还存在不少缺陷与不足。《民事诉讼法》对此仅规定了五条,粗疏的提出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规定了抗诉权及提请抗诉权,抗诉的法律效果是人民法院应当再审,提出抗诉应以书面形式以及人民法院再审时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等。具体到监督的范围、受理和审理抗诉案件的审级、抗诉案件的再审结案方式以及再审庭审程序等问题上,法律没有具体规定。这给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工作带来的主要困难有。如何建立一个规范科学的民事检察监督方法是我国理论和实务界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
与上述国家相比,我国的民事检察监督的职权范围是非常小的,同时监督
3
范围,对象,方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并未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作用。尤其是法国和俄罗斯有关检察机关在执行程序中的职能和有权监督的范围的规定、美国公益诉讼方面的法律规定、俄罗斯对国家干预型民事检察权的限制性改变,都是非常值得我国在完善民事检察制度时应当充分予以借鉴符合我国国情的有益内容,为完善我国民事检察制度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学习。
3、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
本论文以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民事检察监督程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检察机关作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在民事活动中应该担负起检察监督职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为建立这一项制度提出一些构想。民事检察监督改革一直是司法改革的重点,但目前在民事活动的法律监督问题上,法院同检察机关的改革措施并没有很好的统一起来,笔者将从支持我国民事活动应建立检察监督制度为切入点,通过理论分析论证提出相关制度设计来弥补我国现行立法与实践的不足。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文献、专著、期刊等来研究有关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现有学术成果,寻求理论依据,开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本选题的研究现状,查阅参考国内外学者的著述,寻找可以借鉴的理论。对于学者们的观点进行整理分析,并对不完善的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2)比较分析:从国外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入手,对不同国家民事检察
4
18新疆大学 法学院 研究生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_法学论文开题报告
监督制度进行介绍和对比,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借鉴。
(3)文献资料与实践调研论证相结合:进行理论分析,同时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在于:笔者将从支持并强化我国民事活动应建立检察监督制度为切入点,通过理论分析论证提出相关制度设计来弥补我国现行立法与实践的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
5、现有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学习期间收集了一些资料,及导师的悉心指导,这些都为论文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订有大量中外文期刊,并拥有《中国期刊网》、《知网》、《万方数据》等学术数据库,这些都为笔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时间保证。但因为没有进行深入的社会实践调研,缺少必要感性知识,所以可能造成研究障碍。在将要展开的具体研究环节中尚缺少必要的研究条件,如论证中收集的资料皆以他人已完成的成果为主,笔者尚缺少现实的第一手资料,初步设想将充分利用回去原单位实习期间进行调研,尽量以现实的第一手资料弥补论证中的不足和缺陷。对国外的资料掌握的有限,因此笔者将利用图书馆资源,多搜集相关材料。
6、预期的结果。
(1)通过分析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在实践中引发的问题,指出其存在的不足,结合理论得出几点启示,为完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2)能够认真对民事检察监督方面做些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必要性和适用的可行性,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已有的理论,同时提出自己的点滴意见。
(3)通过比较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扬长避短,为完善我国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提供一些个人建议。
7、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论文开题阶段):查阅文献资料,征询导师意见,确定论文题目;围绕论文题目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当前对该领域的研究动态,确定论文研究的预期成果,写开题报告,准备开题答辩。这一阶段时间安排:2011年10月中旬—2011年12月中旬。
第二阶段(论文初稿阶段):根据开题答辩组提出的意见,在该阶段,将进行全面的搜集资料的工作,穷尽一切渠道查阅与选题有关的资料,所使用的渠道包括:查阅学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通过网络渠道查阅相关数据库的资料,如果条件允许,到对应单位去进行搜集论文所需要的实践材料,做好论文前期准备工作,并完成初稿。这一阶段时间安排为:2010年12月—2012年2月。
第三阶段(论文第二稿阶段):听取导师对初稿的意见,根据已有资料进行并完成论文第二稿的写作。完成第二稿,听取导师对论文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论文的修改。这一阶段时间安排为:2012年2月—2012年4月。
第四阶段(论文终稿阶段):根据导师对第二稿的意见完善论文,并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对论文进行查缺补漏,修正不妥之处,完成论文终稿。这一阶段时间安排为:2012年4月—2012年5月。
第五阶段(论文答辩阶段):根据导师对论文终稿的意见,对论文进行适当修正,送交定稿,接受盲评或抽查,准备论文答辩。这一阶段时间安排为:2012年5月初—2012年6月底。
8、论文提纲
一、民事检察监督的基本理论
(一)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概念
(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意义
1、提起抗诉
2、化解社会矛盾
3、监督法官违法违纪行为
(三)我国民事检察制度的历史沿革
1、我国民事检察制度的建立
2、我国民事检察制度的发展
(四)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立法法理依据
1、宪政体制
2、权力平衡
(五)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我国民事检察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立法现状与不足
(二)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实践现状与不足
1、检察院,法院对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分歧
2、检察机关内部缺陷监督问题
(三)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理论研究现状与不足
1、消除理论
2、强化理论
三、各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比较及评析
(一)国外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模式
1、俄罗斯的民事检察模式
2、德国的民事检察模式
3、法国的民事检察模式
4、英美民事检察模式
(二)对各国民事检察制度的比较评析及借鉴建议
四、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立法建设
1、加强民事检察监督有关立法建设及完善
2、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民事监督的对象、范围及手段
(二)完善检察机关内部办案机制
1、建立完整的民事监督机制
2、改革办案模式
3、加强检察官队伍专业建设
4、全面强化检察监督效果
(三)完善检法两家的沟通协调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甑贞:《民事行政监察监督的难点与对策研究》,法制出版社,2009版。
[2]张志辉:《中国检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
[3]邓思青:《检察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4]孙谦:《中国检察制度论纲》,人民出版社,2005版。
[5]周其华:《中国监察学》,法制出版社,1998版。
[6]罗昌平:《检查工作创新与机制研究》,中国检察院出版社,2009版。
[7]吴泽勇:《民事诉讼法原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版。
[8]张志平:《法律研究的实践与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版。
[9]李雪辉:《检察改革报告》,中国检察院出版社,2003版。
[10]江伟:《民事诉讼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版。
[11]王桂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1版。
[12]白金刚,王新:《基层检察实践探究》,中国法治出版社2009版。
[13]许海峰:《法律监督的理论与实际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版。
[14]J.A.乔罗威茨:《民事诉讼法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版。
[15]齐树洁:《程序正义与司法改革》,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版。
[16]罗森贝克,李大雪译:《德国民事诉讼法》,中国法治出版社2007版。
[17]:《民事诉讼检察优秀抗诉案例选编》,法律出版社2009版。
(二)期刊论文类:
[1]白洁:《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之我见》,新疆大学学报,2005(3)。
[2]韩凌宇:《新时期下强化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若干设想》,法制与社会,2010(3)。
[3]刘春涛:《民事行政监察监督制度的完善》,陕西省政法管理学院报,2009
(3)。
[4]唐茂林:《对检察机关的民事监督权的反思》,广西师范学校学报,2005(3)[5]师玮:《我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中国公正。
18新疆大学 法学院 研究生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_法学论文开题报告
[6]汤维建:《民事检察监督范围若干问题浅议》,现代法学,2004[7]常纪文:《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现代法学,2007
(5)。
[8]常康,杨柯:《探索公益救济途径完善检察监督职能》,人民检察,2007,[9]傅国云:《论民事督促起诉》,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10]冯仁强:《民事公诉制度的诉讼法基础》,人民检察,2007(22).
贾一锋,王功杰:《试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构建》,中国检察官2008[11]刘润发:《论现代公诉权的价值构造》,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6)。
[12]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检察院课题组:《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之程序设计研究》,法治研究2007,(11)。
[13]高晓莹,杨明刚:《从制度价值层面审视民事检察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法学家2004,(4)。
[12]陈明:《民事检察监督自存废定位与方式》法学家2006,(4)。
(三)学位论文类:
[1]孙蕾:《我国民事检察监督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0年8月。
[2]尤爱萍:《民事检察监督的改革与完善》(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8年6月。
[3]潘度文:《我国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角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5。
[4]孙兴国:《试论我国民事检察制度的完善》(硕十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6。
10
参加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专家:
姓名职称工作单位
开题报告的意见:
通过()不通过()
对开题报告的意见:(具体说明)
同意进入论文撰写阶段()不同意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组长签名:
年
11月日
12
四 : 英语教学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47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蔡云菲 200840210501
选题论证
一、 选题背景
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是学历的竞争,而且是学力的竞争,掌握国际通用的英语将成为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众所周知,初中教育是人生基础教育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而其中英语教学则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笔记记满一大本,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亟需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创立并使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二、 选题意义
(一)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并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一些问题放手让小组合作讨论,这时的学生已主动参与了学习。在合作讨论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一些结论,即使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对方法、结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其中有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主动参加学习的这一过程,必定会带来成绩提高的结果。
(二)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
人类今后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个人力量
已很难实现。因此,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加重了缺少形成这种意识的氛围,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社会越发展,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也就越明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拥有了合作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组互助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此过程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课堂行为。
(三) 建立师生角色的科学定位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主体的参与与发展,需要教师的外在激励和培养。因此,合作学习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极其重视教师的作用,但教师的作用只能用在“导”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关键在于激励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动机。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情感相通、亲密无间、心理相容的朋友性关系。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入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美国是合作学习的发源地。无论在合作学习的理论成果还是实践经验方面,美国都为各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验提供了启示和借鉴。然而,有关合作学习理论的概念表述不一,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 (D. W Johnson & R. T Johnson)认为: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Slavin,R. E.)教授认为: “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有约翰兄弟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互赖理论以及皮亚杰学派的代表观点发展理论。
纵观美国当代合作学习三十余年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其中依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其基本理论过于庞杂,模式策略也显得繁琐。因此,合作
学习理论的系统化是其主要发展趋势。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才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王坦.学苑出版社,2001)、《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裴娣娜.学科教学,2000,2)、《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周林.四川省主体教育文集,2005.9)、《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曾琦.学科教育,2000.6),分别从合作学习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目标意义、基本要素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或系统的研究,旨在探讨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为合作学习建构起完整的理论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一些突出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1.教师缺乏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2.研究者与教师缺乏密切合作;
3.忽视教师与家长的合作。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四、 研究方法
(一) 资料收集法
通过各种形式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备后用。并登陆相关英语教学网站对该选题进行资料收集,为论证选题做足充分准备。
(二) 分析归纳法
对已经查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总结出在合作学习领域具有突破性的理论——社会互赖理论及发展理论,以支持本研究。结合自己所了解及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相关问题,归结出自己的见解及想法: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并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同时还可以重新建立师生角色的科学定位。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Classroom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classroom can not only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cooperation and improve their results of English study, but also rebui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refore, it will develop students’ language practicing activities and enhance their language using competence. I. Introduction
II. Cooperative Learning
A. The Content
B. The Principles
C. The Significance
III. The Roles i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 The Different Roles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1. The Role of Teachers
2. The Role of Students
B. The Relationship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1. Teachers and Students
2. Students and Students
IV. The Implemen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 The Premise of the Implement
B.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
V. Conclusion
Working Bibliograghy
Education Press,1997
刘福泉,我国合作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
(12):30-32
仇忠海,王敬,中学教育教学案例[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盛德仁,英语教与学新模式[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王慧,中学教学模式与方法[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王敬民,全脑激发的高效课堂教案实施[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张景川,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方式的设计[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8)
156-158
郑显亮,方兴武,李晓侠,中小学学习方法理论与实践[M],合肥工业大学出
社,2005
周成平,外国优秀教师是如何教学的[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五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下面是出国留学的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网络媒体在我国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作为 ——以中国网为例
一、 立论依据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论文选题的意义 国家形象是指国家的客观状态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是社会公众对1个国家的印象、看法、评价的综合反映包括一国国内公众和国外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总体认识和一般评价也是公共信息传播和国家外交实践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家形象是1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生存之道。
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已经强烈地意识到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国家形象传播已经成为一条方便、快捷、效率高的现实新途径。
我国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全球化形势的变化以及传媒对国家关系的影响不断加深我国日益意识到国家形象对于国家地位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1999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在对外宣传中要充分展示我国的5个形象。
这是我国国家领导人首次将我国国家形象问题提到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位置。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国家形象前所未有地受到主权国家的重视。
国家形象的好坏不但影响1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1个国家的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的政策。
能否正确认识国家形象并充分运用国家形象的功能发掘国家形象的价值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意义广泛而深远。
但是由于传统媒体硬件设施的高投入和单向传播等特点我国在国际信息流动中的国家形象基本上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来塑造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时喧嚣尘上这种被其他国际行为主体塑造并认可的“他形象”与我国政府正努力在国际社会中树立的“热爱和平、对外开 1 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大量涌现使信息传播进入网络传播时代揭开了信息全球化的新篇章。
在网络媒体构建的以信息为中心、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虚拟空间中传统的传播模式受到极大颠覆对外传播的形式也从国际传播模式走向了全球传播模式。
网络迅捷、超链接、跨国界等天(www.61k.com]然特点也让世界各国强烈地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用网络进行对外宣传和信息传播已经成为1个十分难得的方便快捷、效率高的新途径。
大力发展对外网络传播己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共识。
因此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优势并尽可能减少西方国家主导的“网络霸权”对于我国国家形象的负面影响是我国国家形象传播中面临的现实性很强的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开始于两次世界大战时期。
战争的双方都诋毁对方而夸大自身的实力将宣传作为武力战斗最有力的补充。
1个国家的胜利往往与他们在战争中所使用的宣传策略有关。
于是一些学者专家就开始了关于国际形象、国际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冷战时期便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随着中国的发展学术界对国家形象传播的研究形成了一股热潮。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和探讨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是在对国家形象的定义的界定、国家形象和对外传播方面的探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刘继南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一书从国际关系的新视角运用大众传播学、社会学、国家关系学等当代理论对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现状。
周宁的《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一书从中国历史文化方面解释了中国的形象在西方的话语演绎。
李希光认为政治传播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还分析了中国被西方媒体妖魔化的背景、动因和手段等并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
张昆的《国际形象传播》一书则主要研究了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战略和实施的准则并且分析了对外传播效果方面的问题。
刘继南、何辉等著的《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从国家传播的角度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段鹏的《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从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的界定入手探讨了我国对 2 外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的现状归纳出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总结其成因最后提出应对策略吴友富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一书着重分析了我国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6个手段。
总体上关于国家形象的探索还处于学术研究的初始阶段。
有的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对国际形象这一重大课题研究的力度还不够不应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对策性研究而应进行理论战略的归纳和升华上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研究。
另外关于国家形象的学术论文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输入“国家形象传播”题名检索共计170篇公开文章。
按照文献来源数据库分类期刊文章130篇硕士论文24篇博士论文3篇会议论文13篇。
纵观国内国家形象传播的研究有关网络媒体结合国家形象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这个问题能散见于不同的关于国家形象或网络传播的研究论著中如中国传媒大学刘继南、何辉等研究者于2003年11月启动了“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网络媒体在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在后续研究中进行了扩展。
但都只是简单地涉及没有深入阐述。
作为1种尝试本文试图在分析国家形象网络传播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家形象网络传播的现状提出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传播和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国外研究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一些学者用不同的方法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国家形象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对中美等国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考察各种研究的成果也大量涌现出来。
其中有影响的是罗伯特??迈克里兰的《野蛮的中国人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1890-1905》杰里??伊色里尔的《进步主义与门户开放美国和中国1905-1921》韩特的《缔造特殊关系1914年以前的美国与中国》李纳德??库斯尼兹的《公共舆论与对外政策美国的对华政策1949-1979》沈大伟的《美丽的帝国主义者中国认知美国1972-1990》李金全的《中国的媒体媒体的中国》以及李洪山和洪朝晖的《形象、观念和中美关系的缔造》等等。
弗雷德里克??巴格洪恩在《苏联国家形象》一书中写到一国政府可以通过操纵舆论来控制其国民并且对另1个国家的形象进行改变。
譬如苏联如何根据国家需要通过新闻宣传改变美国在苏联人心中的形象。
这些著作对后来国家形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本文欲通过对中国网个案研究指出中国网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举措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网络媒体在我国国家形象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提炼总结探寻网络媒体在我国国家形象传播中的策略。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对中国网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得出数据并进行分析然后以小见大提出网络媒体在国家形象传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希望能够对其他网络媒体进行国家形象传播有所启示。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用内容分析法进行量的分析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对网络媒体与我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相关问题进行提炼和总结。
1、文献法。
这一方法贯穿在整个写作过程中。
主要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收集国内外有关网络媒体与国家形象方面的论文、专著、报刊、杂志等并根据研究课题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从而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并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以及了解事物的全貌。
2、内容分析法。
所谓内容分析法就是1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是专门用于描述和检验传播渠道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人际对话、群众集会中传输的讯息如新闻、娱乐、广告、评论等的内容如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因等及表现手段如正面褒扬、客观报道、批评贬责等是对传播内容的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研究。
可行性分析我校拥有庞大的图书储备以及便利的中国知网数据库寻找相关书籍以及期刊文章、硕博论文并不困难。
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完善理论知识储备与应用的不足和缺陷。
3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在立足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创新 一 研究视角 本文选取中国网为例因为在选取研究对象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中国网作为对外传播媒体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如果中国网在对外传播中采用一定的技巧就会在无形之中传播了良好的国家形象赢得中国在国际的地位。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法、文献法。
通过个案研究得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本文的特色 纵观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研究国内学界对网络媒体和国家形象的相关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并且较少关注网络媒体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本论文旨在研究网络媒体中的国家形象传播主要以中国网为例对中国网的报道内容和策略进行内容分析得出网络媒体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优势和不足希望能对今后中国国家形象的网络传播有所启示。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2011年4月开题报告。
2011年5月—8月搜集、研读相关文献资料。
2011年9月搭建论文雏形。
2011年10月—2011年12月撰写论文并完成初稿 2012年1月—2012年3月在导师的指导下修缮论文并定稿 2012年4月论文提交送审 2012年5月论文答辩5论文工作量、年度研究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论文工作量预计4万字。
其重点章节为第二、三、四章 可能出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庞杂与本课题相关的书本文章数目庞大但其中与课题贴切的却屈指可数并且内容观点颇为抽象甚而艰涩难懂在理解上恐有不足或偏差这点可望在导师的指导下完善。
文章架构过程中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但由于本人知识有限恐在撰文过程中出现部分理论层面上的缺陷或误用。
拟请教导师或其他相关专业的老师同学弥补知识的匮乏力求严谨科学。
四、论文提纲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及特色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中国网的个案分析
一、选择中国网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二、中国网在传播国家形象中的举措
1、中国网??和平论坛
2、特色栏目??中国形象
3、中国网专家博客 三、中国网在传播国家形象中的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网络媒体与我国国家形象传播
一、网络媒体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优势
1、时效性即时传播
2、消除传播的空间限制直面国际受众
3、交互性强信息反馈及时
4、结构的超文本性文字、声音、图像的有机结合
二、网络媒体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作为
1、网络媒体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有力渠道
2、网络媒体也可能成为干扰国家形象传播的工具
三、网络媒体我国国家形象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家形象定位不够明晰
2、国家形象网络传播内容匮乏
3、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
4、网络媒体技术滞后
第四章 网络媒体在我国国家形象传播中的策略研究
一、准确定位中国国家形象明确传播内容
1、国家形象定位的原则
2、我国国家形象网络传播现状的定位
二、塑造网络媒体自身形象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1、淡化新闻网站的官方色彩
2、增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3、构建合适的网络媒体的传播规范
三、细化受众逐级渗透
1、受众细化的原则
2、我国国家形象网络传播受众分析
3、不同受众群体间的渗透和互动
四、综合运用舆论传播技巧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1、积极策划全球性媒介事件
2、争夺网络话语权
3、重视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五章 结语
要想掌握中国在网络虚拟空间上的“形象主权”占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必须提升重点新闻网站的竞争力准确定位中国国家形象明确传播内容不断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细分国际受众市场反击“中国威胁论”传播真实、全面、和平发展的中国形象。
五、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序号 作者 文章题目书目 期刊名称出版单位、时间著作类
1 刘继南周积华段鹏.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 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 刘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M.外文出版社2007.
4 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 蔡帼芬.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6 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7 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形象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8 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9 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0 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11 陈绚.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M.新华出版社2002.
12 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3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 海南出版社1996.
14 张笃行、张力行.社会宣传学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
15 何辉、刘明等.新传媒环境中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M.外交出版社2008.
16 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1个十年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7 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8 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9 张昆.国家形象传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0 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1李普曼.舆论学林姗译M.华夏出版社1989. 8 论文类
22张昆.国家形象传播的4大原则J.国际观察2008年第一期.
23张珂.网络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新闻窗2008年第二期.
24王军旗.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形象的生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25夏后裔.中国国家形象网络传播策略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26张毓强.国家形象刍议J.现代传播2002230.
27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0319.
28张新刚、汪少明.网络媒体塑造国家形象对策J.新闻前哨200806.
29李晓红.媒体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J.当代传播200603.
30王晨燕.网络对外传播的策略网上重塑中国国家形象J.现代传播200705.
31潘天翠.资深传媒人谈互联网与国家形象传播J.决策探索20073.
32郭可.网络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OL.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217.
33李凯.全球性媒介事件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奥运的视角D.2005.
34陈旭辉.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媒介因素研究C.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5第五媒体行业发展报告第五媒体研究中心2010年12月.
36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22.
37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政治200242.
38支庭荣.国家形象传播——1个新课题的凸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7.
39王希.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01.
40吴清雄.强化网络媒体国际传播力的策略与路径J.中国记者20109.
41杨萍.国家形象传播中的网络民间话语表达J.东南传播20096.
推荐阅读:毕业论文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