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的差异
实证研究还是思辨研究:哭着进去,笑着出来二 : 微信依赖研究_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_张钰
科技传播
微信依赖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
张 钰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新秀异军突起。(www.61k.com)据统计,目前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摘 要 近两年来,
区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随着微信的火爆,社交媒介的依赖现象不容忽视,随之引起的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分析了微信依赖产生的原因,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媒介,更合理地使用媒介。
媒介依赖;媒介需求;使用与满足关键词 微信;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6-0047-01
在智能手机数量飙升、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腾讯公司2011年1月21日推出了一款免费的手机终端即时通讯(IM)应用软件——微信。据统计,目前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微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成为了继微博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继“微博控”之后,“微信控”开始涌现并日益增加。不少人捧着手机“自说自话”,用微信跟朋友们沟通联络,分享见闻,跟陌生人打招呼……人们对微信的依赖现象引来了对于微信依赖原因的探讨。
根据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的理解,个人的动机和目标是构成媒介依赖关系的重要维度,包括理解、定向和娱乐三大动机,以及认知、行为和情感三大目标需求。对于微信用户来说,使用微信的需求动机决定了用户对微信的主动选择行为,而对微信的依赖程度则受到使用微信后达到的满足程度的影响。根据笔者的分析,微信依赖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人际关系的维持和巩固,而这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物质
成本,借助媒介技术就可以轻松实现。另一方面,微信还提供了一种使得“弱关系”的陌生人得以熟悉并发展成为“强关系”的途径。微信的聊天功能方便不熟悉的人进行比较轻松自由的交流,朋友圈功能有助于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从而扩大自己的人脉圈,拓展人际关系。此外,微信也提供了LBS的服务,实现了陌生人交友这一功能。因此,微信集QQ 好友、手机通讯录和“附近的人”三种渠道为一体,拓宽了交友层面,强连接为主、弱连接为辅,使虚拟社交圈与现实社交圈相融合,巩固维持强关系,发展弱关系,满足了用户人际关系维持和拓展的需要。
3 自我表露的需要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也称自我揭露,是个体对他人表达情感、想法与观点的窗口。微信满足用户的自我表露的需要主要是通过朋友圈这一应用实现的。
朋友圈是微信中的一个信息发布平台和虚拟社区,用户可以自己编辑内容,上传发布,微信好友可在朋友圈中看到发布的内容,进行点赞和评论。朋友圈在用户中主要满足了个人自我表露的需要。这种自我表露,主要源于自我倾诉、自我满足、自我认知、社会交往的动机。
现代生活充满变化,人的心情和思想也在随时变动,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朋友圈提供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平台,很多人会在朋友圈中发布自己的心情状态,比如对不爽的事情进行吐槽,把开心的事情跟朋友一起分享。而且,通过记录自己的生活状态,尤其是一些自拍照、生活实录等,好像营造了被人关注的舞台,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给了每一个人展示自己的空间,点赞或评论都会带来心理上的自我满足。因此,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给每一个人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心情,从而满足自己自我表露的需要。
1 人际沟通与传播的需要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曾提出“补救性媒介”理论
和“人性化趋势”的演化理论,认为一切媒介都是补救性媒介,补救过去媒介的不足,使媒介人性化。微信的特点正是印证了这一说法。微信作为一款社交软件,它的强大之处在于传播信息的方式更便捷化和人性化。他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而且仅耗少量流量。微信有效结合了点对点与点对面的传播功能,是人际传播的拟态和延伸。微信除了能进行点对点的人际传播,还能建立朋友群、组织群,进行多个好友之间的群体传播以及特定组织内部的组织传播(信息的上传和下达),便利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
2 人际关系维持和拓展的需要
普遍认为,人际交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社会资本或者巩固已有的社会资本。更简单一些理解,社会资本就是“人脉”。 而人们对微信的使用和依赖,也源于微信满足了用户获得和维持社会资本的需要。
从微信最核心的基础功能来看,它是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的移动即时通讯应用,这也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微信可以通过手机号、QQ号查找添加好友,也可以通过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 移动定位服务)功能如摇一摇、附近的人添加陌生人。
一方面,人们通过微信软件,将线下的关系链搬到了移动互联网上,这种关系以同学、朋友、亲属、同事等现实关系为基础,构建成了新型的社交网络。在社交网络上,维持人际关系的成本更为低廉。比如,在微信中,文字、语音聊天,给朋友圈的内容点赞、评论、回复等互动形式,都是在间接地进行
4 获取信息的需要
微信作为社交媒介,但它整合了多种传播形式,既包括人
与人之间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也包括了点对面的大众传播,而这种大众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公众账号的推送得以时间。而一些朋友圈的信息发布,也会包括新闻时事的分享和讨论,因此,微信从公众账号和朋友圈两方面满足了用户获取信息的需要。
在公众账号方面,由于基于同样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微信具有和微博等自媒体一样的优势——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几乎国内全部的大型新闻媒体都开设了微信账号,用来发布各种相关资讯。微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地关注公众
(下转第49页)
47
2014?11(上)
江苏科技大学航标灯 微信依赖研究_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_张钰
科技传播
组数字:全县养獭兔人家XX万户,平均每户年增加收入X万元。[www.61k.com)应当说,这种结构不失为一种比较科学的结构方式,节省篇幅,点面结合,足以说明问题。但是,倘形成了固定模式则为不妥。几乎所有类似的新闻一律套用这样的结构,便有以点代面之嫌。比如,XX地方消防部门挨家挨户排查商场商店火灾隐患(新闻主旨),随后具体检查一户(典型),采访消防部门负责人,最后一组数字,查除火灾隐患XX处,查封防火设施不合格商户XX家。结果不出一周,一家大型商场起火,经查,上次“排查”根本没查过那家,那次查火情的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可想而知。
等情形。所以,采拍新闻时不管何种情形,画面一定要多拍,拍足拍够,以备“宽拍窄用”。
资料图像运用的把握。一是必须选用被采访对象自身的资料,不可替用。不能“打马虎眼”。二是必须在屏角处注明“资料”字样,不可与新采回的现场图像“鱼目混珠”。三是正常情况下,资料图片数量的比例不得超出新拍图像的数量。
录像镜头审美的把握。电视新闻的拍摄画面当然也要讲究用光、构图、拍摄角度等审美元素。但新闻的现场感应是最美的审美要素。就是说,电视新闻的镜头画面要讲究美,但不可过于苛求画面的艺术完美。实践证明,充分的现场感、真实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才是最美的新闻画面。拍摄电视新闻图像不同于拍风光片、艺术片、电视剧,过于追求完美,有时会坐失良机,有时会产生“穿帮”之嫌,进而有损电视新闻的真实度。
3图像叙述层面
按常理说,图像应是电视新闻真实性的有力“佐证”。人们习惯的思维定势大都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然而,当假电视新闻频出,人们知道了图像亦可出假后,不可能不对电视图像的真实性产生不同程度的质疑。电视新闻图像出问题,除了有意造假、故意摆拍外,在录像、制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当,同样影响电视新闻的真实度。
数量把握。许多电视新闻因图像拍摄量不足,给后期制作带来困难。一是数量少,不够用,频频出现重复镜头,特别是会议报道,场景单一,变化少,重复画面一经出现,观众即会发觉。二是有质量的、能有效表达内容的画面少,使得新闻缺乏有力度的“佐证”。空镜头过多,亦影响新闻的真实度。三是补拍镜头“穿帮”,出现同一场景被采访人服饰前后不一致
参考文献
[1]柳斌杰主编.新闻记者培训教材.人民出版社,2013.[2]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2014职称计算机考试题库.
3 结论
网络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它能够快速的反应新闻,而且能够包含新闻的多种性和新闻的客观性。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新闻的见证者和播报者。每一个人都能够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于新闻的见解和了解。正是因为网络的发达,所以在网络上的新闻更加应该谨慎对待,网络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而产生的新型媒体,所以更加应该吸收传统媒体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网络媒体的出现是对于传统媒体的一次重大创新,未来的网络媒体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的贴近实际生活更加能够让网络媒体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蒋晓丽.网络新闻编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账号,获取自己想要的各种信息。这种精准性地投放是微信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所在。
也因为满足了我们微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的需要而被我们所依赖。当我们因媒介带来的便利而惊叹欢呼时,也要保持冷静和清醒,必须知道,媒介只是一种工具,重要的是使用工具的人。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微信媒介的优势与弊端,分析微信依赖的原因和影响,正确认识这种新型的社交网络,才能真正享受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而不是沦为技术的附庸。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对于新闻内容的后期编辑,要有效运用大众语言,以此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体现出新闻全民性、大众化的特征。
3.4 有效运用多媒体的互动性
新时期的媒体,新闻传播特征表现在较强的互动性方面[3]。新闻互动成为了编辑人员与受众之间连接的方式。有效运用多媒体的互动能力,确保新闻的传播速度,并且获取反馈,如此才能更好的控制和沟通新闻的传播。
所以,新闻采编工作成为了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不断提升采编人员的工作能力,才能够让新闻媒体更加被观众认可。
4 结论
在新时期的媒体时代中,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十分关键,
参考文献
[1]史文利.全媒体时代下编辑角色的重新建构[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41-43.
[2]王小华.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分析[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5):154.
49
2014?11(上)
三 : 新能源汽车价格定位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本文标题: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的差异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